转载一个关于五五年评军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32:21
尽管大家都知道十大元帅多出自四川,大将、上将、中将多出自湖南、湖北,并且江西是第一将军大省其中少将占高比例,但未必知道评军衔的细节。小学同学“秃尾巴彼得”的亲属参加过1955年军衔评级工作,本博主将他传文进行了反复编辑整理并对文中评级的三项标准有异议,因为“军功”是不好比的。秃尾巴也谈到了解放初期因经济条件所限发不出更多的工资出现“惜授”的现象(见文尾)。

  早在1948年党内就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问题,解放后的1950年12月30日中央收到解放军总干部部的报告,准备把1951年的首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江山打下来以后,众家将领的心思就都在论功行赏上面了。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所以很快就指派彭德怀、罗荣桓为军衔评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因为当时军队主持日常工作的就是彭德怀,再有罗荣桓是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部长,是正管。同时,罗荣桓是军内公认的“好婆婆”,为人正直公道。其他成员有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徐立清和萧华、王宗槐、宋任穷、赖传珠几个人。

  最初的军衔在1952年11月定为六等十二级。但是,这个方案遭到当时的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反对,他借口苏军中没有准上将和准尉为理由,同时他还反对中国的准将制度,莫斯科也发来电报支持卡苏林的意见,中方最终妥协。时隔两年多以后于1955年终于定下标准,就是后来授衔时的定制。

  一共六等十九级:
  1.大元帅、国家元帅。
  2.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3.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4.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此职务专门为副排级干部设立)
  5.上士、中士、下士。
  6.上等兵、列兵。

  由于毛泽东拒绝出任大元帅,所以其实就是十八级。
按照中央的规定,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将以上可称为高级将领,少将以上的军衔评定交由彭德怀等人处理,元帅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就是五大书记)提名。军衔评定的参考标准分为三项:

  1.军功 2.资历 3.任职

  最初,元帅提名除了十大以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大将有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李先念。但是他们都一致表示:不要给自己评了!元帅中年纪最小的是林彪,时年49岁;大将中年纪最小的是许光达,时年47岁;上将年纪最小的是萧华,时年39岁;中将年纪最小的是刘西元、谢有法、张池明,都是38岁;少将年纪最小的是吴忠,时年34岁。

  虽然在战争年代大家都能和舟共济,有时尽管因为个别问题闹一下,但是最终也没有撕开脸面,而1955年的军衔评定过程中,有些现象的出现就很让人觉得不那么来劲了。毛泽东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的确说出了一些实情,功名利禄面前,英雄也要为之气短的。但是也有那么几个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朴素的民本思想即个人进退不萦于怀,是值得推崇的。
(1)让衔

  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他给毛泽东专门写过信,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评这个军内山头最大的同志为元帅,而徐向前的让衔有小部分原因也是避嫌。

  下一个让衔的是主持评定工作的罗荣桓,他不同意自己出任元帅,因为自觉无尺寸军功,然而,毛泽东坚持罗荣桓上选,他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于是罗荣桓当选。

  再有就是许光达,许光达是接见苏军代表团后,被周恩来通知他将被评为大将,他很激动--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选而激动,而是他自觉不应该当选,他连夜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降低标准,只评上将。他还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是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这些同志不死,他们才应该是大将。”周恩来让贺龙做了他的工作,许光达仍然要求把自己的行政级别降低为五级。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军委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会议上为许光达让衔一事做了激动并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镜子!五百年前,明朝有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后,我们人民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接着,下面的掌声雷动。

  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67年文革中,这位被毛泽东夸奖的最年轻的大将因牵连在贺龙一案中备受凌辱,平均一个月审问高达79次!专案组成员都曼林、党志壁对许光达公开爆打,许光达当场被打伤多处,肋骨骨折、口鼻鲜血橫流!重病期间,专案组仍然坚持突击审讯,许光达说:“你们诬陷我说我帮助贺龙上台,说当什么总参谋长,真是太小看我了,我现在就是国防部副部长,搞了一次兵变也才捞到一个总长,不值得啊!”1969年6月3日晚,许光达惨死于马桶之上。至今关于许光达的死因都没有做出正式结论,成为党内军内的一大谜案。许光达为人磊落,1965年他发现了雷锋式的人物王杰,但是总政治部主任萧华贪天之功窃为己有,然而许光达毫不介意。可惜,此人不得善终。http://bbs.tianya.cn/post-no05-252534-1.shtml尽管大家都知道十大元帅多出自四川,大将、上将、中将多出自湖南、湖北,并且江西是第一将军大省其中少将占高比例,但未必知道评军衔的细节。小学同学“秃尾巴彼得”的亲属参加过1955年军衔评级工作,本博主将他传文进行了反复编辑整理并对文中评级的三项标准有异议,因为“军功”是不好比的。秃尾巴也谈到了解放初期因经济条件所限发不出更多的工资出现“惜授”的现象(见文尾)。

  早在1948年党内就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问题,解放后的1950年12月30日中央收到解放军总干部部的报告,准备把1951年的首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江山打下来以后,众家将领的心思就都在论功行赏上面了。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所以很快就指派彭德怀、罗荣桓为军衔评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因为当时军队主持日常工作的就是彭德怀,再有罗荣桓是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部长,是正管。同时,罗荣桓是军内公认的“好婆婆”,为人正直公道。其他成员有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徐立清和萧华、王宗槐、宋任穷、赖传珠几个人。

  最初的军衔在1952年11月定为六等十二级。但是,这个方案遭到当时的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反对,他借口苏军中没有准上将和准尉为理由,同时他还反对中国的准将制度,莫斯科也发来电报支持卡苏林的意见,中方最终妥协。时隔两年多以后于1955年终于定下标准,就是后来授衔时的定制。

  一共六等十九级:
  1.大元帅、国家元帅。
  2.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3.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4.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此职务专门为副排级干部设立)
  5.上士、中士、下士。
  6.上等兵、列兵。

  由于毛泽东拒绝出任大元帅,所以其实就是十八级。
按照中央的规定,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将以上可称为高级将领,少将以上的军衔评定交由彭德怀等人处理,元帅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就是五大书记)提名。军衔评定的参考标准分为三项:

  1.军功 2.资历 3.任职

  最初,元帅提名除了十大以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大将有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李先念。但是他们都一致表示:不要给自己评了!元帅中年纪最小的是林彪,时年49岁;大将中年纪最小的是许光达,时年47岁;上将年纪最小的是萧华,时年39岁;中将年纪最小的是刘西元、谢有法、张池明,都是38岁;少将年纪最小的是吴忠,时年34岁。

  虽然在战争年代大家都能和舟共济,有时尽管因为个别问题闹一下,但是最终也没有撕开脸面,而1955年的军衔评定过程中,有些现象的出现就很让人觉得不那么来劲了。毛泽东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的确说出了一些实情,功名利禄面前,英雄也要为之气短的。但是也有那么几个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朴素的民本思想即个人进退不萦于怀,是值得推崇的。
(1)让衔

  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他给毛泽东专门写过信,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评这个军内山头最大的同志为元帅,而徐向前的让衔有小部分原因也是避嫌。

  下一个让衔的是主持评定工作的罗荣桓,他不同意自己出任元帅,因为自觉无尺寸军功,然而,毛泽东坚持罗荣桓上选,他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于是罗荣桓当选。

  再有就是许光达,许光达是接见苏军代表团后,被周恩来通知他将被评为大将,他很激动--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选而激动,而是他自觉不应该当选,他连夜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降低标准,只评上将。他还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是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这些同志不死,他们才应该是大将。”周恩来让贺龙做了他的工作,许光达仍然要求把自己的行政级别降低为五级。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军委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会议上为许光达让衔一事做了激动并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镜子!五百年前,明朝有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后,我们人民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接着,下面的掌声雷动。

  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67年文革中,这位被毛泽东夸奖的最年轻的大将因牵连在贺龙一案中备受凌辱,平均一个月审问高达79次!专案组成员都曼林、党志壁对许光达公开爆打,许光达当场被打伤多处,肋骨骨折、口鼻鲜血橫流!重病期间,专案组仍然坚持突击审讯,许光达说:“你们诬陷我说我帮助贺龙上台,说当什么总参谋长,真是太小看我了,我现在就是国防部副部长,搞了一次兵变也才捞到一个总长,不值得啊!”1969年6月3日晚,许光达惨死于马桶之上。至今关于许光达的死因都没有做出正式结论,成为党内军内的一大谜案。许光达为人磊落,1965年他发现了雷锋式的人物王杰,但是总政治部主任萧华贪天之功窃为己有,然而许光达毫不介意。可惜,此人不得善终。http://bbs.tianya.cn/post-no05-252534-1.shtml
学习了!
大将中还有一个让衔的就是徐海东,徐海东一生两次让贤,第一次就是因为程子华是上面指定下来的,徐海东丝毫没有怨言,主动提出自己做副军长好了,把赶来专门做他工作的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感动得够呛。第二次,他提出自己在1940年以后几乎没有再工作过,所以,不适合当选如此之高的军衔,他推荐了王震、萧克。有意思的是许光达向中央推荐的也是这两个人。徐海东在让衔的时候曾说:“想起徐宝珊、吴焕先同志功劳都在我之上,却过早地为革命牺牲了,我何以能够当得起大将呢?(秃尾巴彼得注:徐海东、吴焕先、徐宝珊号称四方面军的刘关张,是关系非常好的,也是前后三任鄂豫皖省委书记)”

  中将里让衔的是徐立清和孙毅。徐立清完全有资格评为上将,而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但是他坚决要求中央把自己降低为中将,彭德怀苦笑地说:“别人都说我是犟脾气,我看你比我还犟!”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泽东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恩来又专门打电话邀请徐立清同志到中南海面谈。周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此后,周恩来把摄影师叫来,在他的书房里和徐立清合影留念。刘少奇对徐立清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徐立清死前是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勇的治丧报告上批示:“要把徐立清同志的治丧同杨勇同志的治丧通盘考虑安排。”并说他要亲自参加徐立清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对全体参加追悼会的人说:“立清是我的老部下、老战友,他是一个好同志。立清同志政治思想强,忍辱负重、不以个人地位高低为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徐立清是当时让衔唯一成功的一位。

  孙毅也是提出让衔的一位老红军,此公素有名将孙胡子之称。可是1956年中国破获了一起台湾特务的间谍案,案卷中居然把这位孙毅列成策反的对象,并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效果。据孙毅自己说,当年国庆节上天安门观礼台,身为公安部长的罗瑞卿一共朝着孙毅瞪了九回眼睛,他说直到80年代以后他才知道这件事。80年代以后,邓小平号召军队的老干部以身作则,带动干部队伍年轻化,可是,这帮人没几个动弹的,只有孙毅主动要求退居二线,感动得总长杨得志直冲他敬礼。小平后来批示给予孙毅大军区正职。
(2)争功

  和让衔相反的就是争功。这也难怪,按照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级待遇;少将是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而且中将以上可以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的确相差很多。于是就有一些人出来争一下了。有名的是二王,就是新四军的王必成、王近山。(秃尾巴注:王必成是《红日》里沈振新的原型)

  王必成在红军时期是四方面军的干部,长征以前的最后职务是红三十军89师副师长,抗战的时候是新四军第六师副师长,和上将刘震等人是平级,解放战争时是第七兵团副司令。(秃尾巴注:孟良崮战役时,王必成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即后来的三野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是铁杆儿的红四军出身,长征以前的最后职务是红三十一军93师师长,和陈赓平级,抗战时任太岳纵队副司令,解放战争任二野三兵团副司令兼12军军长和政委。王必成是谭震林的老部下就去找谭震林说了,谭震林不但答应帮助他还真反映了,让上边一顿批评。王必成知道以后,还专门找谭震林道歉。罗荣桓找了谭震林谈话。谭震林丝毫不怪罪王必成,还说自己没面子。谭震林这个人,他的很多部下都说,谭老板人是左一些,但是,对部下是真够意思。历史上,因为涟水战役,王必成被谭震林骂得狗血喷头,可是到头来,谭震林发现自己错怪了王必成,还给王必成道歉,这回还主动帮着王必成呼吁军衔。

  王近山也喊过几嗓子,被邓小平严肃地批评了一顿,不敢了。(秃尾巴注:王近山在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时,因热恋小姨子被撤职,到部队农场当场长直到文革后。但邓小平还念及这位老部下,给他恢复了待遇,大军区副职,仍相当于中将)

  说实话,那时候我党高级将领的素质还是很高的,所谓争功也就是按照正常的渠道反映一下,最多发发牢骚,像少将白志文,当年最红的时候,连杨尚昆都是他的部下,才评他为少将,有人就建议他去争一下,白志文说:“有什么好争的?多少人连命都没了,我们命大活下来了,评一个少将就应该知足了。你们想想邓萍同志(博主注:红三军团参谋长,后牺牲,年不足三十),知足吧。”

  唯一凶一点的是能打仗的钟伟,他公开说他的少将肩章是带到狗尾巴上去了!钟伟在红军的最高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提拔得很快,他是四野的12纵队司令,和黄永胜平级,后来的四野49军军长和梁兴初平级,怎么也该是中将,所以他觉得评低了,就骂了人,毛泽东都知道了。林彪气得把钟伟叫去问钟伟还是不是共产党员?可是,钟伟真是一个耿直的好人,庐山会议结束,批斗所谓的军事俱乐部,钟伟为彭德怀喊冤叫屈,还公开说他自己也算是俱乐部成员,被萧华当场派人给押出了会议室。四野的老人们都说,这个钟伟真是敢说敢干。

  其实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毛泽东也是清楚的,所以钟伟的使用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是上将的标准的,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毛泽东点的名--大军区副职、正兵团级。(秃尾巴注:北京军区为一级军区,正兵团级。军区参谋长是准兵团级,多数是少将)后来钟伟被革去军职,下放到安徽只当了农业厅副厅长,从行政五级(秃尾巴注:应该是行政七级)变为行政十级。钟伟还笑呵呵地说:“我这回和洪学智一个级别了,都是上将!”(秃尾巴注:洪学智因为彭德怀一案被下放到吉林省重工业厅当厅长,所以钟伟才这么说。巧合的是洪学智当年下放的地方如今是他儿子洪虎发迹之处)

  另外段苏权也是评定过低的一位,他也是和钟伟一样耿直不愿意给彭德怀落井下石因而被萧华整下了课的老资格。段苏权是红军时期的独立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军区司令员、四野8纵队司令。此人一向口碑很好。只是在东北的时候连续得罪林彪、高岗等人以致于长年得不到重用。
1)关于元帅的评定

  除了林彪,元帅无一例外地都要加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的字眼,说明他们对军队的贡献实在是无与伦比,这就是刘邦所说的“功人”而非“功狗”可比!原来评定军衔的时候,陈毅的名次在贺龙之前,但毛泽东亲笔把贺龙的名字勾到前面,陈毅表示理解(博主注:贺龙是二方面军的,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是我军重要的缔造者之一)。林彪排在朱德、彭德怀之后的第三位,不仅是军功的问题,更是当时他的职务比较靠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至于罗荣桓何以能够评上元帅,我在上面已经做了说明,这里再补充几句,罗荣桓(秃尾巴注:秋收起义时毛的警卫连长,资格比林彪还早)是最早追随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嫡系人物,他为人平和、公道,善于团结各派势力,在山东根据地的时候,他和朱瑞、陈光一道完成了对老根据地的完善和巩固(当时罗是115师政委,陈光是师长),特别是他在处理湖西肃反时的冷静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更赢得了党内外的信任。

  此外,十大元帅中除了朱德、刘伯承、罗荣桓以外,其他人都是各自拥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山头”,像徐向前、叶剑英、林彪、贺龙等人的山头都是不同时期的政治标志。(秃尾巴注:这种说法靠不住。刘伯承也有山头,那就是二野。因为二野的老底子是红四方面军,这个山头不仅最大,还和徐向前,四方面军总指挥重叠。罗荣桓的山头是“老井冈”,即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后来的八路军115师。而罗最直接的山头是四野,“罗婆婆”在四野的人缘比林彪好)
没了?
狗屎就是狗屎,丰碑就是丰碑。把狗屎涂在丰碑上,历经历史的洗礼,丰碑还是丰碑,至于狗屎嘛………就沒了。人们记住的永运会是丰碑,
记号一下,楼主继续
太慢了,加油楼主!
下文呢?粟大将呢?
为什么没提到粟裕?那么多资料都公开提过的
学习了
至死不穿军装的段苏权
墙头不倒萧主任


柳直荀不死也是个上将,段德昌不死那肯定是元帅了,老许是不是看走眼了?还是这句不是他说的?

柳直荀不死也是个上将,段德昌不死那肯定是元帅了,老许是不是看走眼了?还是这句不是他说的?
粟大将就是生晚了两年。。。。
世间能看破名利的人毕竟是绝少数
不过这些从无数尸山血海中厮杀出来的将军反而出了不少悟道的
后勤指挥学院的徐平写了《新中国军衔制纪实》,感觉不错。
55年授衔不少人军衔低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55年授衔的标准是按照1952年评定军队干部级别定的。很多人在这3年中升任了职务。但授衔还是按1952年评定的级别进行的,造成很多人的军衔低了。
二是苏联方面的意见,首次授衔按照低于编制军衔一至二级、甚至三级授予。19959年统计,全军师长、政委有57%是上校,3.5%是中校。团长、政委中,中校占27.66%,少校占66%,还有6%是大尉。
这些曾经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将军们是共和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