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某国家重点项目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43:48


人物名片:屈国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四部研究员,一直从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设计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历任国家某重点工程项目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总设计师助理,现任国家某重点工程项目副总设计师。多年来,屈国欣先后荣获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授予的“十五”杰出贡献先进个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防科技重大突破专项二等奖。
     
    身边人说
    屈国欣在工作中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用他的严格要求牵引着总体能力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用他的勇于担当赢得了团队的信任和尊重,用他的忘我工作传承着四院型号文化的理念和精髓。他是型号团队的优秀人才,也是型号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某型号总设计师
     
    在这次外场试验前后我和屈总接触较多,他责任心很强,在试验准备期间经常和我反复探讨还有哪些薄弱环节,我们为此做了近400项的质量及复查工作,有的单项问题甚至反复复查了五六遍,确保试验的圆满成功。
    ——四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姜海光
    他平时说话声音不大,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要求很严格的人,对团队工作人员的要求很严,对自己要求更严,他常说“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正是这种从严要求、严于律己的作风,带动了整个型号队伍,带动了一批年轻同志的快速成长。
    ——四院科研生产部处长刘博
     
    屈国欣全局观念强,细节把握准,工作中做的多、说的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身边人。他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带头人,在顺水行舟的时候,给人安全感,在逆水行舟的时候,又给人依靠感。
    ——四院四部副主任设计师付强
     




    2012年的后3个月,屈国欣脸上的笑容比以往都多。36岁的他迎来了双喜临门——负责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首次重大试验成功和孩子出生。他说这是
“除了收到高考通知书以外最高兴的一段时间”。
    不过,双喜临门的喜悦没持续太久,新一轮的工作就扑面而来了。他又像以前一样进入到常常加班到很晚的生活里。只是每天早上出门前多了一件事,那就是亲亲还在睡梦中的儿子。
   其实,对于身为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副总设计师的屈国欣来说,目前正在研制的项目也是他嗷嗷待哺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地位非常重要,既和兄弟姐妹们有很大不同,又会对其他“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屈国欣和他的团队在它身上倾注了甚至比亲儿子更多的心血。
     
    试验推迟,孩子出生也推迟了
    2012年10月,屈国欣和队友们“培育”了5年多的某重点项目取得了首次重大试验成功。在热闹的庆功宴上,大家没看到屈国欣的身影,一问才知道,因为妻子临产,他在前一晚连夜赶回北京了。
    今年9月,该项目进入首次重大试验的最后阶段。研制团队需要离开北京,去试验场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此时,距屈国欣妻子的预产期已不足两个月。
    要离开北京,屈国欣对待产的妻子有很多不放心。由于当时设计和复查等主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他一度打算不去试验场了。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职责,他还是狠了狠心同试验队一起进场了。
    “去之前,我做了她很多思想工作,还哄她说‘十一’能回来。”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专门准备了一辆车,确保家里一有‘风吹草动’,能及时回来。”
    然而,试验进展没有想象中顺利。由于项目在试验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试验的时间往后延迟了。屈国欣回家的承诺也随之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神奇的是,试验推迟了,妻子的产期也往后延了一周。
    就这样,屈国欣在试验场一直待到了重大试验的前一天。等到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完成,他能想到的都交代完了,才在领导的劝说下,踏上了回京的汽车。
    屈国欣说,那天晚上他走得并不轻松,心里充满了紧张和忐忑。四部副主任钟世勇安慰他:“别想太多,就是一次科学试验”。可是这句话力量太弱,还不如心里不断涌上来的“输不起”三个字。
    屈国欣回到北京已经凌晨3点多,他稍微收拾一下,就去医院陪了妻子一整天,晚上看到妻子的状态比较好才放心地回家了。他一个人反复回想着复查过程和数据,虽然他知道,此刻再做什么也没用了。
    到了晚上9点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钟世勇最先把电话打进来:“不要担心了。”之后,报喜短信陆续赶到。屈国欣如释重负,“我们的工作没白费,对得起兄弟姐妹们了!”
    两天后的下午2点50分,也是试验队凯旋当天,他的儿子顺利降生。双喜临门,大家都非常高兴,踊跃地给宝宝取名字,不少名字跟这次试验有关,包含着对首次重大试验取得成功的纪念寓意。


不做生意干航天
    屈国欣个子不算太高,戴眼镜,书卷气很浓,不善言辞,同很多常见的工科男一样。这样的人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跟屈国欣共事8年的四部副主任设计师付强回忆起2004年刚认识他时的情景,“他话不多,很低调,有些内向,办事很细”。
    “低调、内敛”也是同事们对屈国欣的共同评价。他们很少听他说起自己的家事,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生意做得很好的家庭,如果不干航天,他可以跟哥哥姐姐一起去商海打拼。
    这是屈国欣的另一条路,但是他没有选择。
    1994年,屈国欣离开家乡湖南永州,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求学。大学毕业后,当大多数同学选择考取高校研究生或参加工作时,他选择了一条比较“小众”的道路——读航天二院研究生院的自培研究生,学导弹总体设计。     研究生毕业后,屈国欣很自然地成了四院四部的一名设计人员,做起了项目研制工作。
    在此期间,哥哥曾劝他一起回家做生意,屈国欣也有过动摇。但后来认真想想,他还是选择了留下。“做得时间久了对航天有感情,而且我也喜欢这份工作。”他说。
    “我这个人性格就是一心一意,不喜欢开小差。这点好,也不好。比如我只想一心一意干好技术,其他专业、项目等会议参加的很少,这很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误会。”屈国欣说。
    他说,选择航天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喜欢这份事业带来的挑战和使命感、精神满足感,以及所受到的尊重。这是他在航天工作11年的最大收获,也是那些一眼见底或者年复一年反复的工作没法给予的。
    在屈国欣本科同班同学中,只有两个进了航天单位,其他人大多在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或外企。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难免会聊起房子、孩子、票子,还有人不解地问起航天的工作是不是“比较稳定轻松”。这些时候,屈国欣或者反驳一下,或者干脆笑而不语。
     
    “细节控”与“好脾气”
    西瓜和芝麻,怎么一起抓?在同事们眼里,屈国欣就是一个“大可抓西瓜,小可抓芝麻”的人。
    “屈总作为该项目总体设计部的技术负责人,大局观很强,对各个分系统的技术都很了解。而且这个项目涉及的研制单位很多,更需要一个有大局观念、协调能力强的人。”付强说。
    在“大局观”下,屈国欣的“细”也是出了名的。几个被问到的人无不给出了“屈总很细”的评价。“小到一个连接器的内部结构、技术指标,一个元器件的采购,他都亲自过问。”刘从军说。
    屈国欣很了解自己的“细”。“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很粗线条的人,但在项目研制中,稍大一点的事我都要过问,重要的设计参数我自己都要复核,不放心的东西都要去确认。”他说,“这个项目非常重要,不但采用了很多新技术,而且会对今后项目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我们输不起、必须成,所以做得再细都不够。”     和屈国欣共事过的人,对他还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有个好脾气”。
    “屈总性情很温和,和他相处的感觉不是和领导汇报工作,更像是和一个朋友、兄长在交流。”四部副主任设计师宋松说,“所以有些东西吃不准,我们就给屈总打电话,他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耐心地告诉你他的建议和想法。”
    “上交一份报告,如果有什么问题屈总会给你指出报告哪里写得不好,需要怎么修改,我很少见他对自己的同事发火。”付强说。
    屈国欣对自己的“好脾气”有不同的理解。“我的脾气其实挺急的,要求很严,也常批评人,但是我的批评不是骂人,而是一种理解、包容式的‘指出’。”他说,“我自己就是从设计师一步步过来的,我知道有些错误不是他们不认真,而是认识不到或其他原因,所以就事论事把不足的地方讲出来就行了。”
    他清楚地记得钟世勇曾在团队里提倡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理念。“项目研制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在一个团队里,每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能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很重要。”他说。
     
    失败是给成长交学费
    在项目研制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比成功少。对于一个“青出于蓝”的新项目来说,更是如此。
    今年6月,项目在进行进场前的一次重要试验时出现了问题。当时,现场有些设计师很紧张,屈国欣反而表现得很淡定。他说:“别紧张,我们团队至今没出过什么大问题,就把这次失利当作承受力的一次锻炼吧。”
    随后,他跟大家一起排查,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屈国欣说,自己现在能比较好地应对失败,是“交了学费的”。在他之前参与研制的一个项目上,他曾经历过一次重大试验的失败。当时他是指挥二岗,得知试验失败的消息后,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有几分钟时间都坐在那里站不起来。
    这次失败对屈国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到今天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他反复问自己:“工作做到哪一步就算放心了?”结论是,没有答案。或许,这也是他现在爱穷追每一个细节的原因。
    “没有比重大试验失败更大的挫折。”他说,“其他试验出现问题,都能补救,而且有时候出现问题反而是好事,至少验证了一些东西,排除了一项隐患,对队伍也是一次锻炼。”
    在失败之外,反反复复的修改与推翻重来也考验着屈国欣和他的团队。
    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屈国欣都会很淡定地找设计师们谈心,安慰、鼓励他们,给他们打气。
    其实屈国欣心里也不好受,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他说:“作为技术上的责任人,你的紧张、灰心的情绪不能表现出来。如果你紧张、没信心,那么团队里的其他人就更慌、心里更没底儿了。”
    屈国欣说,这是他干过的最复杂的一个项目,需要协调的单位和事情很多。压力很大的时候,他会找能理解他的人唠叨唠叨,但更多的是在心里默默地“扛着”。
     
    愧疚多,家人理解万岁
    屈国欣很忙。别人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很忙,在两三个月集中加班加点,但对他来说,这个时间是两年、三年、四年……
    据介绍,这个项目不仅研制难度大,而且周期短。一般同类项目需要3年~4年的时间,这个项目则需要在2年内完成。
    屈国欣坦言,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和家庭很难兼顾,难得的是家人的理解。妻子怀孕后,基本上是岳母在照顾。如今有了孩子,仍是妻子和岳母在照顾。孩子出生的当天晚上,他就工作到第二天深夜2点。
    现在,由于怕孩子啼哭影响到他休息和工作,家人还特地让他住在另一个房间。单位领导也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在外场试验期间,多次到他家里慰问。
    屈国欣讲起一件有意思的事。今年在试验场期间,四部做了一个慰问试验队员家属的录像片。在录像片里,妻子说家里很好,叫他放心。后来晚上打电话的时候她又赶紧告诉他“早点回来”。
    他非常能理解妻子的矛盾心情。当被问到最想对她说的一句话时,他有点羞涩地说:“谢谢你的理解,家里主要靠你了,你保重好身体,好好带孩子……”
    在屈国欣内心深处,还埋藏着最难过的一件事。
    2007年,兄弟姐妹们打算为老母亲在“五一”期间办七十大寿,屈国欣也打算抽时间回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母亲的大寿没办,他也因为加班没能回得了家。谁知8月便传来了母亲弥留的噩耗。
    “当我赶到母亲病榻前时,她已经陷入昏迷,没法跟我说话,甚至不能进行眼神交流了。”屈国欣说。这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我对家人的愧疚太多了。”他说。母亲去世后,以往一两年回一趟老家的屈国欣坚持每年清明节回一趟家,给母亲扫墓,孝敬家里的老父亲。尽管他知道,有些遗憾已经再没有机会修补了。本版摄影 宿东 李广军  

http://210.82.31.84:9000/rp/fs/cp/98/36/20121225/4/content_0.htm

研制东风21和巨浪1的单位,这里的肯定是中程蛋了 东风26或27

人物名片:屈国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四部研究员,一直从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设计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历任国家某重点工程项目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总设计师助理,现任国家某重点工程项目副总设计师。多年来,屈国欣先后荣获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授予的“十五”杰出贡献先进个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防科技重大突破专项二等奖。
     
    身边人说
    屈国欣在工作中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用他的严格要求牵引着总体能力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用他的勇于担当赢得了团队的信任和尊重,用他的忘我工作传承着四院型号文化的理念和精髓。他是型号团队的优秀人才,也是型号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某型号总设计师
     
    在这次外场试验前后我和屈总接触较多,他责任心很强,在试验准备期间经常和我反复探讨还有哪些薄弱环节,我们为此做了近400项的质量及复查工作,有的单项问题甚至反复复查了五六遍,确保试验的圆满成功。
    ——四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姜海光
    他平时说话声音不大,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要求很严格的人,对团队工作人员的要求很严,对自己要求更严,他常说“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正是这种从严要求、严于律己的作风,带动了整个型号队伍,带动了一批年轻同志的快速成长。
    ——四院科研生产部处长刘博
     
    屈国欣全局观念强,细节把握准,工作中做的多、说的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身边人。他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带头人,在顺水行舟的时候,给人安全感,在逆水行舟的时候,又给人依靠感。
    ——四院四部副主任设计师付强
     




    2012年的后3个月,屈国欣脸上的笑容比以往都多。36岁的他迎来了双喜临门——负责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首次重大试验成功和孩子出生。他说这是
“除了收到高考通知书以外最高兴的一段时间”。
    不过,双喜临门的喜悦没持续太久,新一轮的工作就扑面而来了。他又像以前一样进入到常常加班到很晚的生活里。只是每天早上出门前多了一件事,那就是亲亲还在睡梦中的儿子。
   其实,对于身为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副总设计师的屈国欣来说,目前正在研制的项目也是他嗷嗷待哺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地位非常重要,既和兄弟姐妹们有很大不同,又会对其他“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屈国欣和他的团队在它身上倾注了甚至比亲儿子更多的心血。
     
    试验推迟,孩子出生也推迟了
    2012年10月,屈国欣和队友们“培育”了5年多的某重点项目取得了首次重大试验成功。在热闹的庆功宴上,大家没看到屈国欣的身影,一问才知道,因为妻子临产,他在前一晚连夜赶回北京了。
    今年9月,该项目进入首次重大试验的最后阶段。研制团队需要离开北京,去试验场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此时,距屈国欣妻子的预产期已不足两个月。
    要离开北京,屈国欣对待产的妻子有很多不放心。由于当时设计和复查等主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他一度打算不去试验场了。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职责,他还是狠了狠心同试验队一起进场了。
    “去之前,我做了她很多思想工作,还哄她说‘十一’能回来。”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专门准备了一辆车,确保家里一有‘风吹草动’,能及时回来。”
    然而,试验进展没有想象中顺利。由于项目在试验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试验的时间往后延迟了。屈国欣回家的承诺也随之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神奇的是,试验推迟了,妻子的产期也往后延了一周。
    就这样,屈国欣在试验场一直待到了重大试验的前一天。等到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完成,他能想到的都交代完了,才在领导的劝说下,踏上了回京的汽车。
    屈国欣说,那天晚上他走得并不轻松,心里充满了紧张和忐忑。四部副主任钟世勇安慰他:“别想太多,就是一次科学试验”。可是这句话力量太弱,还不如心里不断涌上来的“输不起”三个字。
    屈国欣回到北京已经凌晨3点多,他稍微收拾一下,就去医院陪了妻子一整天,晚上看到妻子的状态比较好才放心地回家了。他一个人反复回想着复查过程和数据,虽然他知道,此刻再做什么也没用了。
    到了晚上9点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钟世勇最先把电话打进来:“不要担心了。”之后,报喜短信陆续赶到。屈国欣如释重负,“我们的工作没白费,对得起兄弟姐妹们了!”
    两天后的下午2点50分,也是试验队凯旋当天,他的儿子顺利降生。双喜临门,大家都非常高兴,踊跃地给宝宝取名字,不少名字跟这次试验有关,包含着对首次重大试验取得成功的纪念寓意。


不做生意干航天
    屈国欣个子不算太高,戴眼镜,书卷气很浓,不善言辞,同很多常见的工科男一样。这样的人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跟屈国欣共事8年的四部副主任设计师付强回忆起2004年刚认识他时的情景,“他话不多,很低调,有些内向,办事很细”。
    “低调、内敛”也是同事们对屈国欣的共同评价。他们很少听他说起自己的家事,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生意做得很好的家庭,如果不干航天,他可以跟哥哥姐姐一起去商海打拼。
    这是屈国欣的另一条路,但是他没有选择。
    1994年,屈国欣离开家乡湖南永州,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求学。大学毕业后,当大多数同学选择考取高校研究生或参加工作时,他选择了一条比较“小众”的道路——读航天二院研究生院的自培研究生,学导弹总体设计。     研究生毕业后,屈国欣很自然地成了四院四部的一名设计人员,做起了项目研制工作。
    在此期间,哥哥曾劝他一起回家做生意,屈国欣也有过动摇。但后来认真想想,他还是选择了留下。“做得时间久了对航天有感情,而且我也喜欢这份工作。”他说。
    “我这个人性格就是一心一意,不喜欢开小差。这点好,也不好。比如我只想一心一意干好技术,其他专业、项目等会议参加的很少,这很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误会。”屈国欣说。
    他说,选择航天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喜欢这份事业带来的挑战和使命感、精神满足感,以及所受到的尊重。这是他在航天工作11年的最大收获,也是那些一眼见底或者年复一年反复的工作没法给予的。
    在屈国欣本科同班同学中,只有两个进了航天单位,其他人大多在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或外企。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难免会聊起房子、孩子、票子,还有人不解地问起航天的工作是不是“比较稳定轻松”。这些时候,屈国欣或者反驳一下,或者干脆笑而不语。
     
    “细节控”与“好脾气”
    西瓜和芝麻,怎么一起抓?在同事们眼里,屈国欣就是一个“大可抓西瓜,小可抓芝麻”的人。
    “屈总作为该项目总体设计部的技术负责人,大局观很强,对各个分系统的技术都很了解。而且这个项目涉及的研制单位很多,更需要一个有大局观念、协调能力强的人。”付强说。
    在“大局观”下,屈国欣的“细”也是出了名的。几个被问到的人无不给出了“屈总很细”的评价。“小到一个连接器的内部结构、技术指标,一个元器件的采购,他都亲自过问。”刘从军说。
    屈国欣很了解自己的“细”。“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很粗线条的人,但在项目研制中,稍大一点的事我都要过问,重要的设计参数我自己都要复核,不放心的东西都要去确认。”他说,“这个项目非常重要,不但采用了很多新技术,而且会对今后项目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我们输不起、必须成,所以做得再细都不够。”     和屈国欣共事过的人,对他还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有个好脾气”。
    “屈总性情很温和,和他相处的感觉不是和领导汇报工作,更像是和一个朋友、兄长在交流。”四部副主任设计师宋松说,“所以有些东西吃不准,我们就给屈总打电话,他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耐心地告诉你他的建议和想法。”
    “上交一份报告,如果有什么问题屈总会给你指出报告哪里写得不好,需要怎么修改,我很少见他对自己的同事发火。”付强说。
    屈国欣对自己的“好脾气”有不同的理解。“我的脾气其实挺急的,要求很严,也常批评人,但是我的批评不是骂人,而是一种理解、包容式的‘指出’。”他说,“我自己就是从设计师一步步过来的,我知道有些错误不是他们不认真,而是认识不到或其他原因,所以就事论事把不足的地方讲出来就行了。”
    他清楚地记得钟世勇曾在团队里提倡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理念。“项目研制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在一个团队里,每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能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很重要。”他说。
     
    失败是给成长交学费
    在项目研制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比成功少。对于一个“青出于蓝”的新项目来说,更是如此。
    今年6月,项目在进行进场前的一次重要试验时出现了问题。当时,现场有些设计师很紧张,屈国欣反而表现得很淡定。他说:“别紧张,我们团队至今没出过什么大问题,就把这次失利当作承受力的一次锻炼吧。”
    随后,他跟大家一起排查,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屈国欣说,自己现在能比较好地应对失败,是“交了学费的”。在他之前参与研制的一个项目上,他曾经历过一次重大试验的失败。当时他是指挥二岗,得知试验失败的消息后,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有几分钟时间都坐在那里站不起来。
    这次失败对屈国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到今天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他反复问自己:“工作做到哪一步就算放心了?”结论是,没有答案。或许,这也是他现在爱穷追每一个细节的原因。
    “没有比重大试验失败更大的挫折。”他说,“其他试验出现问题,都能补救,而且有时候出现问题反而是好事,至少验证了一些东西,排除了一项隐患,对队伍也是一次锻炼。”
    在失败之外,反反复复的修改与推翻重来也考验着屈国欣和他的团队。
    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屈国欣都会很淡定地找设计师们谈心,安慰、鼓励他们,给他们打气。
    其实屈国欣心里也不好受,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他说:“作为技术上的责任人,你的紧张、灰心的情绪不能表现出来。如果你紧张、没信心,那么团队里的其他人就更慌、心里更没底儿了。”
    屈国欣说,这是他干过的最复杂的一个项目,需要协调的单位和事情很多。压力很大的时候,他会找能理解他的人唠叨唠叨,但更多的是在心里默默地“扛着”。
     
    愧疚多,家人理解万岁
    屈国欣很忙。别人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很忙,在两三个月集中加班加点,但对他来说,这个时间是两年、三年、四年……
    据介绍,这个项目不仅研制难度大,而且周期短。一般同类项目需要3年~4年的时间,这个项目则需要在2年内完成。
    屈国欣坦言,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和家庭很难兼顾,难得的是家人的理解。妻子怀孕后,基本上是岳母在照顾。如今有了孩子,仍是妻子和岳母在照顾。孩子出生的当天晚上,他就工作到第二天深夜2点。
    现在,由于怕孩子啼哭影响到他休息和工作,家人还特地让他住在另一个房间。单位领导也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在外场试验期间,多次到他家里慰问。
    屈国欣讲起一件有意思的事。今年在试验场期间,四部做了一个慰问试验队员家属的录像片。在录像片里,妻子说家里很好,叫他放心。后来晚上打电话的时候她又赶紧告诉他“早点回来”。
    他非常能理解妻子的矛盾心情。当被问到最想对她说的一句话时,他有点羞涩地说:“谢谢你的理解,家里主要靠你了,你保重好身体,好好带孩子……”
    在屈国欣内心深处,还埋藏着最难过的一件事。
    2007年,兄弟姐妹们打算为老母亲在“五一”期间办七十大寿,屈国欣也打算抽时间回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母亲的大寿没办,他也因为加班没能回得了家。谁知8月便传来了母亲弥留的噩耗。
    “当我赶到母亲病榻前时,她已经陷入昏迷,没法跟我说话,甚至不能进行眼神交流了。”屈国欣说。这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我对家人的愧疚太多了。”他说。母亲去世后,以往一两年回一趟老家的屈国欣坚持每年清明节回一趟家,给母亲扫墓,孝敬家里的老父亲。尽管他知道,有些遗憾已经再没有机会修补了。本版摄影 宿东 李广军  

http://210.82.31.84:9000/rp/fs/cp/98/36/20121225/4/content_0.htm

研制东风21和巨浪1的单位,这里的肯定是中程蛋了 东风26或27
新型号导弹?
兔子貌似又培育了新萝卜
高考通知书?记得以前有某些大仙可是喊过大学无用,只会培养白领,当时就想拿杨伟打他脸
小心查水表
这个貌似需要解毒
科工四院四部是做东风21的,都懂了吧
需要大佬解毒    大佬在哪里??
前排 ,求大神解读
洲际??
萝卜,萝卜,我们心爱的大萝卜。
屈总好样的
功力不足
解毒不了
看了半天这篇文章重点,研究的是什么都没说清楚,八股害人呐
八股文永远都是这个样子啦啦  
能让你知道有重点型号都不错了
向祖国优秀的儿女致敬!
看懂八股还真是需要点水平。
jingfisher 发表于 2012-12-29 12:23
看了半天这篇文章重点,研究的是什么都没说清楚,八股害人呐
重点是人物介绍,而不是什么装备。
难道兔子又开发了新的萝卜品种
这就是八股么,很少有耐心看完
希望这种人才越来越多,让我们的萝卜地更加五彩缤纷起来。
我们心爱的大萝卜。
楼主总能扒得一手好料,可惜愣没看懂啥试验?要是解决了黑鱼中程反舰就好了
四院啊。反航母或者反卫星吧。记不清楚是哪个了.
八股文,,反正有新的杀人放火的东西了
中国最神秘的东西莫过于 有关部门  某重点型号 等
是不是传说中的东25的后续拓展和增强型号咩 ??   不是说东25是个非常好的平台、拓展能力很好么??
八股不错,感人至深啦
带风的刀 发表于 2012-12-29 12:54
楼主总能扒得一手好料,可惜愣没看懂啥试验?要是解决了黑鱼中程反舰就好了
我们能看懂就不是8股了,我们只是素人,又不是专业人事
官八股看不懂。。
有可能是新型导弹
没人解读之前只能是不明觉厉了....看了那么多却依然是理解不了八股精髓
看八股需要很大的耐心 啊


偶来分析一下八股吧,不恰当之处,请谅解:
1:他爱人生孩子的事情:  “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专门准备了一辆车,确保家里一有‘风吹草动’,能及时回来。”
    才在领导的劝说下,踏上了回京的汽车。 屈国欣回到北京已经凌晨3点多,他稍微收拾一下,就去医院陪了妻子一整天。
以汽车的行程,不超过1天,而且是在准备完成后走的,按常理是在晚饭后开始走的,这个时间大约是6点~7点,到家是夜里3点多,考虑走夜路,不会太快,就算每小时80公里吧,行程大约是700多公里,围绕北京700多公里的范围,能想起的只有辽宁海上靶场。差不多是海军用的蛋蛋,而不是空军或二炮的蛋蛋。
2:有人说4院是搞21的。那么这个型号是否是21下海?
“据介绍,这个项目不仅研制难度大,而且周期短。一般同类项目需要3年~4年的时间,这个项目则需要在2年内完成。”
说明这个项目催的很急,应该是为某种装备配套的吧。
想想052D,这个舰的反舰弹可是要垂直发射的,以前海军就没有可以垂直发射的反舰弹,那么052D出来之后,用什么反舰弹,我看差不多就是这个
21下海的东西。估计这弹的尺寸比21D要小,射程也要小。
我能说这是鹰击18吗?某人说今年这个试验成功了。
ps:鹰击12是空射的。

水表在楼下,没人给我快递,从不叫外卖。

偶来分析一下八股吧,不恰当之处,请谅解:
1:他爱人生孩子的事情:  “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专门准备了一辆车,确保家里一有‘风吹草动’,能及时回来。”
    才在领导的劝说下,踏上了回京的汽车。 屈国欣回到北京已经凌晨3点多,他稍微收拾一下,就去医院陪了妻子一整天。
以汽车的行程,不超过1天,而且是在准备完成后走的,按常理是在晚饭后开始走的,这个时间大约是6点~7点,到家是夜里3点多,考虑走夜路,不会太快,就算每小时80公里吧,行程大约是700多公里,围绕北京700多公里的范围,能想起的只有辽宁海上靶场。差不多是海军用的蛋蛋,而不是空军或二炮的蛋蛋。
2:有人说4院是搞21的。那么这个型号是否是21下海?
“据介绍,这个项目不仅研制难度大,而且周期短。一般同类项目需要3年~4年的时间,这个项目则需要在2年内完成。”
说明这个项目催的很急,应该是为某种装备配套的吧。
想想052D,这个舰的反舰弹可是要垂直发射的,以前海军就没有可以垂直发射的反舰弹,那么052D出来之后,用什么反舰弹,我看差不多就是这个
21下海的东西。估计这弹的尺寸比21D要小,射程也要小。
我能说这是鹰击18吗?某人说今年这个试验成功了。
ps:鹰击12是空射的。

水表在楼下,没人给我快递,从不叫外卖。
又见官八股~
八股文永远都是这个样子
看看他的论文 研究领域
偶来分析一下八股吧,不恰当之处,请谅解:
1:他爱人生孩子的事情:  “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专门准备了一辆 ...
送KFC外卖的到了,开门,开门!
反导,反航母,  反卫星, 航天的项目太多了
不知道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