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主峰太白山的兽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4:44:00
http://qinlinghuwai.5d6d.com/thread-1287-2-1.html

秦岭主峰太白山,为我国东部第一高峰。山势雄伟,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对于气候、植被及动物地理分布上,起着南北阻隔作用,兽类区系也呈现南北过渡混合的特点,因此太白山的兽类历来为外学者所重视。19世纪末及本世纪初,曾有外国人进行过采集,作了初步报导,并定了一些新种和新亚种。解放后,陕西省有关的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织力量,在秦岭及太白山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

一、兽类区系组成和分布  
此次调查采集,及文件记载,太白山有兽类62种(和亚种),隶属5目22科。其中南北坡共31种,占总数的50%;北坡有16种,占总数的50.8%;大部分属古北界种类;南坡15种,占总数的24.2%基本上以东洋界种类为主。这充分说明了太白山在动物区系组成上呈现出混杂的过渡类型,所以在兽类分布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1、南北相互渗透。分布于西南和南亚的种类,如鼩鼹、纹背鼩鼱,大长尾鼩,针毛鼠、绒鼠、鬣羚牛等种类向北逐渐渗透。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的中华鼢鼠、狗獾、狍等种类则沿山涧沟谷向南延伸。

2、大部分东洋界种类,如马铁菊头蝠、长吻松鼠、中华竹鼠、复齿鼯鼠、猪獾、小鹿等种类只分布于南坡;而棕堛、亚洲宽耳堛、长尾仓鼠、根田鼠等种类只局限分布于北坡的一定高度。

3、食虫目种类计有9种,占全国食虫目总数的21.43%,并具西南地――喜马拉雅的特点,如鼩鼹、甘肃鼹、川西长尾鼩、短尾鼩等种类。这些类的存在,说明了太白山兽类区系的残遗性和老性。

4、秦岭横贯陕西中部,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给兽类的分布和延伸造成了阻隔,故出现了南北坡不同的亚种,如小家鼠、社鼠、黄鼬等。

二、太白山兽类的垂直分布   
兽类的垂直分布与地形、气候、植被、海拔高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都参阅“秦岭太白山南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方正等,1962),将太白山北坡分成5个垂直带。但由于兽类本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影响兽类垂直分布的各种因素和兽类本身严格的生物学特性等,都在不同和度上影响兽类的垂直分布。所以,人们这次主要参阅“太白山鸟类垂直分布的研究”(姚建初等,1988),并参考目前的生境状态,将太白山北坡的兽类划成4个垂直带,即(1)平原――低山带(海拔500-1200米);(2)中山带(1200-2400米);(3)高山带(2400-3300米);(4)山顶带3300-3767米。这说明了兽类的分布并非完全与植被的分布高度相吻合,更可以看出,兽类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态可塑性,在各垂直带之间均有相互渗透的现象。现将各垂直带兽类的组成分述如下:

1、平原――低山带(海拔500-1200米)由于本带环境复杂,生境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食物来源充足,是啮齿类动物主要栖息地。因此,本带是啮齿类动物最多的地区。分布在溪流水域附近的有水赖、棕背鼨、黑线姬鼠等等;分布在农田、村庄、坡地附近的有褐家鼠、小家鼠。长尾仓鼠。大仓鼠、中华鼢鼠、社鼠、草兔等等;分布在落叶阔叶林附近的有候氏猬、纹背鼩、岩松鼠、隐纹花松鼠、毫安豪猪、表鼬、黄鼬、中华林姬鼠、绒鼠以及林麝、狍等等。

2、中山带(海拔1200--2400米)本带属温带气候,植被主要为荣誉称号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红皮桦、牛皮桦,常各自组成纯林或混交林。下界与栎类、华山松交替分布;上界与巴山冷杉交分布。本带地势较缓。林下灌丛和草本植物繁茂,食物充足,是林栖动物最适宜的场所。这里小型兽类有大长尾鼩。短尾鼩、藏鼠兔、大林姬鼠、隐纹花松鼠、花鼠等种类、该带的上部还分着甘肃鼹鼹、林跳鼠、蹶鼠等。大型动物有黑熊、林麝、青羊、鬣羚、羚牛等。据文献记载,该带有岩羊分布。我们这次调查和访问,目前太白山尚无岩羊踪迹。

3、高山带(海拔2400-3300米)本带地势陡峻,气候寒冷,日温差较显著。草灌丛稀疏,食物种类贫乏。主要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上界与落叶松林交接,下界与桦木林交替分布。此带主要代表动物有藏鼠兔、大林姬鼠、根田鼠、黄鼬以及羚牛、青羊、鬣羚和豺等。

4、山顶带(海拔3300――3767米)该带属来寒带气候,为典型的冰川湖和U 型槽谷等遗迹。本带植被 主要由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组成。主要植有爬柳、头花杜鹃、高山绣线菊。太白米、太白茶、太白花、太白葱、苔草等。由于此带气候恶劣,环境单调,兽类非常贫乏,仅见有少量的藏鼠兔在此栖居活动。象青羊、羚牛偶尔路经此地,且不在该地带栖息。这说明,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递增,生存条件愈来愈差,以致到了一定的高度便趋于绝迹。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递减。

三、太白山各垂直带的兽类区系组成及替代现象
太白山周围群峰林立。在海拔3400米以上,由于第四纪古冰川的作用,到处可见到发育不完整的冰川遗迹,冰碛物分布极为广泛。庞大的山体挡了印度洋的季风向北侵袭,气候干旱,雨量较少,一般降雨集中于7-9月。因光、热和水分条件随着水分条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产生差异,使整个太白山形成显著的自然垂直景观。虽然兽类的垂直分布与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兽类通常具有较广的分布,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可塑性较大。因此在各垂直带组成上各有区别,在带与带之间也呈现兽类的替代现象,概述如下:

1、各垂直带兽类区系成分的组成在北坡各垂直带中,平原――低山带有兽类39种,其中有古北界22种,约占本带的564%,东洋界8种,占20.5%,是山兽类36%种,其中古北界15种,占41.7%,东洋界11种,占该带的30.6%。高山带的兽类13种,其中古界6种,占46.2%,东洋界有6种,占46.2%。山顶带有兽类3种,其中古北界2种,占66.7%,东洋界有1种,占33.3%。

从以上各带的百分率说明 ,太白山在动物区系组成上是一个混杂过渡地带。同时也可以看出,太白山北坡还是以古北界分占一定优势。这说明,由于太白山山体庞大,在动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阻隔作用。

2、各垂直带兽类的替代现象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山区资源,改变的原的生态环境,使林内的光照度、温度、水分等不断变化,加上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如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候和植被亦起着相应的变化),在这些外因的作用下,又因兽类本身具有的生态可塑性,才使各带呈现出兽类的替代现象。低山地区由于森林的砍伐,变为农田,原栖居于这里的长尾仓鼠、褐家鼠、小家鼠等逐渐随着食物的扩大而侵入了新的垦物的竞争,气候条件的改变,向中山地带迁移和渗透。由于渗透的种群数量的增加,迫使此带的大林姬鼠、绒鼠、根田鼠等向更高的海拔迁移,寻找它们的栖息环境,发展繁衍它们的种群数量。高山地带气候条件恶劣,食物贫乏。因此,原生活在湿润和食物条件较充裕地带的西藏鼠兔、甘肃鼹、蹶鼠等在长期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在太白山的高寒地带逐渐生存下来。

从上述替代现象说明 ,兽类的替代现象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当人类经济活动直接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时,这种替代现象将逐渐发展,使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以致消失。

四、兽类区系变化的初步探讨
据太白山兽类区系的组成,进一步探讨太白山兽类区系变化的过程是非常重的。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仅根据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太白山地区的地史演变,气候、植被和动物的栖息环境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经吕梁造山运动后,太白山已逐渐形成,又经燕山造运动使其托顶升高。后因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汾渭大地堑的相应下降,使太白山相继隆起和抬高。到第四纪,太白山又受三次冰川作用(张保升,1961),使高山上形成冰川地貎,终于造成了目前亚洲东部的著名高山。

根据陈服官(1980)、计宏祥(1980)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兽类区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分析,以及陕西秦岭北坡兰田地区第四纪哺乳类动物的研究,表明在第三纪时,秦岭南北的动物区系同为三趾马动物群。并表明在第三纪时的秦岭山脉在当时对动物迁移中并没有起到地理屏障的作用,所以在兰田动物群中具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出现的动物种有大熊猫、猎豹、剑齿象、獏、爪兽等属。

根据上述的分析推论,说明动物界的古老起源中心在北方。由于冰川向南侵移,把动物推就逐渐由南向北分布,所以北方动物比较年轻。当冰川消退时,南方动物随冰川的消退而由南向北侵袭。不利的气候条件对活动比较大的兽类影响十分显著,迫使它们作长距离的迁移,即从不良的生态环境转移到另一个有利的生态环境中去,那么在山地成了各种动物最佳的避难所,太白山的高山带寒冷气候及与其相一致的植被,具备有北方寒冷地区的古北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条登件。当冰川消退后,南北方的动物都可以留居在当地适宜的环境中生活和繁衍它们的种群。

太白山的兽类的祖先是与喜马拉雅山脉高寒气候和相应的植被而伴生的,在冰川侵蚀和消退时,使太白山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高度上具备了与祖先类型生活地想似的环境条件。所以,喜马拉雅起源地寻找其适宜的生态环境,经墴断山脉北移,财经四川岷山山脉等地区逐渐到达秦岭太白山,如西藏鼠兔、甘肃鼹、林跳鼠、中国蹶鼠和羚牛等,这些兽类在太白山的分布高度, 似于表藏高原较高海拔的寒冷干燥森林,其生活条件基本符合其祖先类型的要求,才能适应和定居下来。分布于西南山地中的喜湿动物,它们的栖居环境与太白山中山林带相似,具有温和湿润的生态环境。如鼩鼹、纹背鼩鼱、大长尾鼠、绒鼠等种类,也在太白山找到了与其祖先类型相似的环境。从而使秦岭太白山成为目前动物界的交汇和过渡地带。

五、太白山珍贵动物的分布和保护
太白山兽类中,属国家保护动物有羚牛、豹、林麝、青羊、鬣羚等5种。一般均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带,数量比较稀少。羚牛属中、高带食物不易获取,羚牛向低海拔地带迁移。因此,羚牛在太白山自然 保护区每年有二次垂直迁移。林麝是名贵的药用动物,由于过量捕杀,目前数量仍在急剧下降。青羊和鬣羚栖居于较高的混交林内和生崖下,很少活动于山麓和垂崖和农田间,一般独居,善于险恶的乱石山间跳跃,奔走,喜食菌类、嫩叶、嫩芽等,在保护区内均的其活动的踪迹。豹一般分布于低山地带。数量也日益减少。对上述珍贵动物应积极管理和保护,并开展对它们的科学研究,引种驯化。不断壮大其种群数量。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猎杀和捕捉,但在种群数量下断增长的情况下,除一类保护动物羚牛外,在征得省林业厅的许可,可有计划地开发利用。

六、几点建议
1、太白山随着大类经济活动的频繁,原有的森林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改变了自然条件,如已垦植的林带,气候上升、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 建议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已被采伐的林带要按原的林带加以恢复,还需禁止区内挖药、割漆、拜佛等活动。

2、对珍贵动物分布较集中的地段,应逐步建立中心保护区,严禁游人和教学实习人员进入中心保护区。建议在南坡南天门、玉皇池、北坡的鹦鸽、党家沟等地建立羚牛等中心保护区。

3、省林业厅和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要采取一定行政措施,禁止在保护区毁林种药,对现有的药场一律撤销,在药地恢复原有的植被。

4、逐步建立专业队伍。派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去科研、教学单位学习动物生态、饲养驯化及标本制作,充实专业知识。建立保护区的科研队伍,一展科学研究工作。

5、在蒿坪和上白云保护站应逐步建立羚牛、林麝、太白血雉、红腹角雉等珍贵动物驯化场。(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郑永烈
姚建初; 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王志诚)

附录: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名录
一级保护动物:
豹Panthera pardus,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二级保护动物:
豺Cuon alpinus,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青鼬Martes flavigula,
水獭Lutra lutra,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青羊Naemorhedus goral,
鸢Milvus korschun,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雀鹰Accipiter nisus,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猎隼Falco cherrug,
燕隼Falco subbuteo,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金鸡Chrysolophus pictus
雕鸮Bubo bubo,
毛脚鱼鸮Ketupa flavipes
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
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
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长耳鸮Asio otushttp://qinlinghuwai.5d6d.com/thread-1287-2-1.html

秦岭主峰太白山,为我国东部第一高峰。山势雄伟,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对于气候、植被及动物地理分布上,起着南北阻隔作用,兽类区系也呈现南北过渡混合的特点,因此太白山的兽类历来为外学者所重视。19世纪末及本世纪初,曾有外国人进行过采集,作了初步报导,并定了一些新种和新亚种。解放后,陕西省有关的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织力量,在秦岭及太白山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

一、兽类区系组成和分布  
此次调查采集,及文件记载,太白山有兽类62种(和亚种),隶属5目22科。其中南北坡共31种,占总数的50%;北坡有16种,占总数的50.8%;大部分属古北界种类;南坡15种,占总数的24.2%基本上以东洋界种类为主。这充分说明了太白山在动物区系组成上呈现出混杂的过渡类型,所以在兽类分布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1、南北相互渗透。分布于西南和南亚的种类,如鼩鼹、纹背鼩鼱,大长尾鼩,针毛鼠、绒鼠、鬣羚牛等种类向北逐渐渗透。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的中华鼢鼠、狗獾、狍等种类则沿山涧沟谷向南延伸。

2、大部分东洋界种类,如马铁菊头蝠、长吻松鼠、中华竹鼠、复齿鼯鼠、猪獾、小鹿等种类只分布于南坡;而棕堛、亚洲宽耳堛、长尾仓鼠、根田鼠等种类只局限分布于北坡的一定高度。

3、食虫目种类计有9种,占全国食虫目总数的21.43%,并具西南地――喜马拉雅的特点,如鼩鼹、甘肃鼹、川西长尾鼩、短尾鼩等种类。这些类的存在,说明了太白山兽类区系的残遗性和老性。

4、秦岭横贯陕西中部,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给兽类的分布和延伸造成了阻隔,故出现了南北坡不同的亚种,如小家鼠、社鼠、黄鼬等。

二、太白山兽类的垂直分布   
兽类的垂直分布与地形、气候、植被、海拔高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都参阅“秦岭太白山南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方正等,1962),将太白山北坡分成5个垂直带。但由于兽类本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影响兽类垂直分布的各种因素和兽类本身严格的生物学特性等,都在不同和度上影响兽类的垂直分布。所以,人们这次主要参阅“太白山鸟类垂直分布的研究”(姚建初等,1988),并参考目前的生境状态,将太白山北坡的兽类划成4个垂直带,即(1)平原――低山带(海拔500-1200米);(2)中山带(1200-2400米);(3)高山带(2400-3300米);(4)山顶带3300-3767米。这说明了兽类的分布并非完全与植被的分布高度相吻合,更可以看出,兽类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态可塑性,在各垂直带之间均有相互渗透的现象。现将各垂直带兽类的组成分述如下:

1、平原――低山带(海拔500-1200米)由于本带环境复杂,生境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食物来源充足,是啮齿类动物主要栖息地。因此,本带是啮齿类动物最多的地区。分布在溪流水域附近的有水赖、棕背鼨、黑线姬鼠等等;分布在农田、村庄、坡地附近的有褐家鼠、小家鼠。长尾仓鼠。大仓鼠、中华鼢鼠、社鼠、草兔等等;分布在落叶阔叶林附近的有候氏猬、纹背鼩、岩松鼠、隐纹花松鼠、毫安豪猪、表鼬、黄鼬、中华林姬鼠、绒鼠以及林麝、狍等等。

2、中山带(海拔1200--2400米)本带属温带气候,植被主要为荣誉称号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红皮桦、牛皮桦,常各自组成纯林或混交林。下界与栎类、华山松交替分布;上界与巴山冷杉交分布。本带地势较缓。林下灌丛和草本植物繁茂,食物充足,是林栖动物最适宜的场所。这里小型兽类有大长尾鼩。短尾鼩、藏鼠兔、大林姬鼠、隐纹花松鼠、花鼠等种类、该带的上部还分着甘肃鼹鼹、林跳鼠、蹶鼠等。大型动物有黑熊、林麝、青羊、鬣羚、羚牛等。据文献记载,该带有岩羊分布。我们这次调查和访问,目前太白山尚无岩羊踪迹。

3、高山带(海拔2400-3300米)本带地势陡峻,气候寒冷,日温差较显著。草灌丛稀疏,食物种类贫乏。主要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上界与落叶松林交接,下界与桦木林交替分布。此带主要代表动物有藏鼠兔、大林姬鼠、根田鼠、黄鼬以及羚牛、青羊、鬣羚和豺等。

4、山顶带(海拔3300――3767米)该带属来寒带气候,为典型的冰川湖和U 型槽谷等遗迹。本带植被 主要由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组成。主要植有爬柳、头花杜鹃、高山绣线菊。太白米、太白茶、太白花、太白葱、苔草等。由于此带气候恶劣,环境单调,兽类非常贫乏,仅见有少量的藏鼠兔在此栖居活动。象青羊、羚牛偶尔路经此地,且不在该地带栖息。这说明,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递增,生存条件愈来愈差,以致到了一定的高度便趋于绝迹。所以,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递减。

三、太白山各垂直带的兽类区系组成及替代现象
太白山周围群峰林立。在海拔3400米以上,由于第四纪古冰川的作用,到处可见到发育不完整的冰川遗迹,冰碛物分布极为广泛。庞大的山体挡了印度洋的季风向北侵袭,气候干旱,雨量较少,一般降雨集中于7-9月。因光、热和水分条件随着水分条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产生差异,使整个太白山形成显著的自然垂直景观。虽然兽类的垂直分布与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兽类通常具有较广的分布,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可塑性较大。因此在各垂直带组成上各有区别,在带与带之间也呈现兽类的替代现象,概述如下:

1、各垂直带兽类区系成分的组成在北坡各垂直带中,平原――低山带有兽类39种,其中有古北界22种,约占本带的564%,东洋界8种,占20.5%,是山兽类36%种,其中古北界15种,占41.7%,东洋界11种,占该带的30.6%。高山带的兽类13种,其中古界6种,占46.2%,东洋界有6种,占46.2%。山顶带有兽类3种,其中古北界2种,占66.7%,东洋界有1种,占33.3%。

从以上各带的百分率说明 ,太白山在动物区系组成上是一个混杂过渡地带。同时也可以看出,太白山北坡还是以古北界分占一定优势。这说明,由于太白山山体庞大,在动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阻隔作用。

2、各垂直带兽类的替代现象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山区资源,改变的原的生态环境,使林内的光照度、温度、水分等不断变化,加上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如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候和植被亦起着相应的变化),在这些外因的作用下,又因兽类本身具有的生态可塑性,才使各带呈现出兽类的替代现象。低山地区由于森林的砍伐,变为农田,原栖居于这里的长尾仓鼠、褐家鼠、小家鼠等逐渐随着食物的扩大而侵入了新的垦物的竞争,气候条件的改变,向中山地带迁移和渗透。由于渗透的种群数量的增加,迫使此带的大林姬鼠、绒鼠、根田鼠等向更高的海拔迁移,寻找它们的栖息环境,发展繁衍它们的种群数量。高山地带气候条件恶劣,食物贫乏。因此,原生活在湿润和食物条件较充裕地带的西藏鼠兔、甘肃鼹、蹶鼠等在长期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在太白山的高寒地带逐渐生存下来。

从上述替代现象说明 ,兽类的替代现象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当人类经济活动直接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时,这种替代现象将逐渐发展,使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以致消失。

四、兽类区系变化的初步探讨
据太白山兽类区系的组成,进一步探讨太白山兽类区系变化的过程是非常重的。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仅根据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太白山地区的地史演变,气候、植被和动物的栖息环境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经吕梁造山运动后,太白山已逐渐形成,又经燕山造运动使其托顶升高。后因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汾渭大地堑的相应下降,使太白山相继隆起和抬高。到第四纪,太白山又受三次冰川作用(张保升,1961),使高山上形成冰川地貎,终于造成了目前亚洲东部的著名高山。

根据陈服官(1980)、计宏祥(1980)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兽类区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分析,以及陕西秦岭北坡兰田地区第四纪哺乳类动物的研究,表明在第三纪时,秦岭南北的动物区系同为三趾马动物群。并表明在第三纪时的秦岭山脉在当时对动物迁移中并没有起到地理屏障的作用,所以在兰田动物群中具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出现的动物种有大熊猫、猎豹、剑齿象、獏、爪兽等属。

根据上述的分析推论,说明动物界的古老起源中心在北方。由于冰川向南侵移,把动物推就逐渐由南向北分布,所以北方动物比较年轻。当冰川消退时,南方动物随冰川的消退而由南向北侵袭。不利的气候条件对活动比较大的兽类影响十分显著,迫使它们作长距离的迁移,即从不良的生态环境转移到另一个有利的生态环境中去,那么在山地成了各种动物最佳的避难所,太白山的高山带寒冷气候及与其相一致的植被,具备有北方寒冷地区的古北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条登件。当冰川消退后,南北方的动物都可以留居在当地适宜的环境中生活和繁衍它们的种群。

太白山的兽类的祖先是与喜马拉雅山脉高寒气候和相应的植被而伴生的,在冰川侵蚀和消退时,使太白山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高度上具备了与祖先类型生活地想似的环境条件。所以,喜马拉雅起源地寻找其适宜的生态环境,经墴断山脉北移,财经四川岷山山脉等地区逐渐到达秦岭太白山,如西藏鼠兔、甘肃鼹、林跳鼠、中国蹶鼠和羚牛等,这些兽类在太白山的分布高度, 似于表藏高原较高海拔的寒冷干燥森林,其生活条件基本符合其祖先类型的要求,才能适应和定居下来。分布于西南山地中的喜湿动物,它们的栖居环境与太白山中山林带相似,具有温和湿润的生态环境。如鼩鼹、纹背鼩鼱、大长尾鼠、绒鼠等种类,也在太白山找到了与其祖先类型相似的环境。从而使秦岭太白山成为目前动物界的交汇和过渡地带。

五、太白山珍贵动物的分布和保护
太白山兽类中,属国家保护动物有羚牛、豹、林麝、青羊、鬣羚等5种。一般均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带,数量比较稀少。羚牛属中、高带食物不易获取,羚牛向低海拔地带迁移。因此,羚牛在太白山自然 保护区每年有二次垂直迁移。林麝是名贵的药用动物,由于过量捕杀,目前数量仍在急剧下降。青羊和鬣羚栖居于较高的混交林内和生崖下,很少活动于山麓和垂崖和农田间,一般独居,善于险恶的乱石山间跳跃,奔走,喜食菌类、嫩叶、嫩芽等,在保护区内均的其活动的踪迹。豹一般分布于低山地带。数量也日益减少。对上述珍贵动物应积极管理和保护,并开展对它们的科学研究,引种驯化。不断壮大其种群数量。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猎杀和捕捉,但在种群数量下断增长的情况下,除一类保护动物羚牛外,在征得省林业厅的许可,可有计划地开发利用。

六、几点建议
1、太白山随着大类经济活动的频繁,原有的森林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改变了自然条件,如已垦植的林带,气候上升、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 建议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已被采伐的林带要按原的林带加以恢复,还需禁止区内挖药、割漆、拜佛等活动。

2、对珍贵动物分布较集中的地段,应逐步建立中心保护区,严禁游人和教学实习人员进入中心保护区。建议在南坡南天门、玉皇池、北坡的鹦鸽、党家沟等地建立羚牛等中心保护区。

3、省林业厅和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要采取一定行政措施,禁止在保护区毁林种药,对现有的药场一律撤销,在药地恢复原有的植被。

4、逐步建立专业队伍。派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去科研、教学单位学习动物生态、饲养驯化及标本制作,充实专业知识。建立保护区的科研队伍,一展科学研究工作。

5、在蒿坪和上白云保护站应逐步建立羚牛、林麝、太白血雉、红腹角雉等珍贵动物驯化场。(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郑永烈
姚建初; 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王志诚)

附录: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名录
一级保护动物:
豹Panthera pardus,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二级保护动物:
豺Cuon alpinus,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青鼬Martes flavigula,
水獭Lutra lutra,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青羊Naemorhedus goral,
鸢Milvus korschun,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雀鹰Accipiter nisus,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猎隼Falco cherrug,
燕隼Falco subbuteo,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金鸡Chrysolophus pictus
雕鸮Bubo bubo,
毛脚鱼鸮Ketupa flavipes
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
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
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长耳鸮Asio otus

秦岭大熊猫在头骨、牙齿、毛色等方面与四川大熊猫有别,被认为是更接近于始熊猫的一支,分类学上称其为大熊猫秦岭亚种。目前世界仅存大熊猫1590只左右,其中秦岭亚种的数量为273只。

这是2008年3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回到了久违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天正是熊猫的发情期,也是最容易看到熊猫的季节,也许有机会!我匆忙放下行李,准备赶到山上去碰碰运气。

刚一踏入张家湾的竹林,就听到山坡上有“嗷嗷”的鸣叫声,比犬吠更加洪亮,是正在发情的熊猫!

这熟悉的声音,伴随着混杂了湿润的腐植土、清新的竹叶以及动物激素的气味,仿佛突然触发了我脑海中沉睡已久的某个开关,身体顿时轻松起来,两条腿由着这感觉指引,飞奔上了山,很久没有爬山也丝毫不觉得累。没多久我站在了一个小山梁上,四周寂静无声,隐隐之中感觉到似有什么要发生。于是,我在地上坐下来,仔细倾听。竹林里非常安静。我屏住呼吸,在四周茂密的竹林间一点点搜寻。突然间,一束目光将我击中,迎着看去,在距我不足五米处,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竹叶的缝隙中若隐若现,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兴奋的心情有如1985年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熊猫一样!

显然,熊猫早就看到了我,但它没有像大部分野生动物见到人那样仓皇逃离,而是安静地半卧着,目光专注而安详。这目光也很熟悉,我试图回忆当年那一只只朝夕相处的熊猫。我最后一次在野外跟踪熊猫是12年前,如果大多数熊猫今天还活着,恐怕都已经是耄耋之年了,除非是小三。难道是小三?我犹豫了一下,试探着轻轻地呼唤:“小三,三三?”熊猫似乎愣了一下,继而放松下来,坦然地和我相对而视。那一刹那, 12年前的场景似在眼前,那熊猫的眼神也分明透露出若有若无的亲近。森林里只有我和熊猫,还有穿越的时空。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站起身,像12年前一样,拍拍身上的泥土,攀着竹子,踩着栎树和杉树厚厚的落叶下山了。

从1985年到2000年之间,在我人生的这15年里,我是与熊猫一起度过的,其中的7年就是在秦岭南坡的这条山谷里,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森工局——陕西长青林业局。我大部分的时间穿行在这片竹林里,记录熊猫每天如何吃,如何行,近距离观察野生熊猫母亲如何把她的新生幼仔哺养长大。只有深入了解熊猫生存的需求,才有可能有效地保护它们。那是我人生中极其难得且前所未有的一段经历。

在野外观察熊猫很不容易,因为它们很难看得到。千百年来和人类交往的经历让熊猫学会了生存之道:躲避人类。看不到熊猫,对研究而言是巨大的障碍。因此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办法接近熊猫,打破它们的戒心,成为它们的朋友。

熊猫是独居的动物,发情期之外个体间谋面很少。竹林又非常茂密,有时熊猫在两米之外吃竹子也只能闻其声。幸运的是,它们食量很大,快吃快拉,每天要排出近百团粪便,这给跟踪熊猫提供了最初的线索。时间一长,我们凭粪便就可以大致分辨出周围有几只熊猫,以及它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我开始听到熊猫的叫声,闻到它们留下的嗅味,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幸运时也有偶遇,但总是匆匆一瞥。熊猫就像森林里的精灵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有一天,我从山上下来时迎面碰上了一只个头很大的熊猫,它正在距我30米开外的雪地上吃竹子。我停下脚步试图慢慢接近,而熊猫和往常一样,扔下手中的竹子就要转身逃走。如何才能让它了解我的善意呢?情急之下,我的嘴中不由自主发出了熊猫的叫声!我尽量让叫声温柔和缓,希望它能听得懂其中的含义。出乎我的意料,听见叫声后熊猫停下了匆忙逃离的脚步,它低下头,似乎有点疑惑,不知如何反应是好。停顿了几分钟后,熊猫开始轻轻地回叫,它一边叫着,一边慢慢移动身体,消失在了竹林里。这场际遇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许可以用叫声和熊猫交流。

1990年冬季里的一天,长青林业局的伐木工人都回家过年了,山林中空无一人,我独自一人拿了本书走在营地的小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景读着书。突然,山坡上的竹林中传出的吧唧吧唧声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熊猫吃竹子的声音。我蹑手蹑脚走上去,果然,平时在营地周围出没的公熊猫“大雄”正坐在竹林里香甜地吃着竹叶。它灵巧地把竹叶在嘴角攒成一把,然后用前掌抓握竹叶送到嘴里,有力的牙齿咬起竹叶来就像吃松软的卷饼一样。大雄也发现了我,它扔掉竹叶起身准备逃走。像前次一样,我开始学熊猫的叫声,用婉转轻柔的语调来降低它的戒备。果然,大雄犹豫了片刻,慢腾腾地坐了下来,眯起眼睛。为了进一步打消它的疑虑,我移开了目光,在它几步之遥并排坐下来,翻阅起手中的书页。几分钟后,吧唧吧唧的声音重新响了起来。我坐着没动,但是内心却充溢着震撼和狂喜:终于,一个野生的熊猫接受了我的毗邻而居,这是多么大的回报!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深谷里,生长着巴山木竹、秦岭箭竹等十余种竹类植物,茂密的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以佛坪为中心,向毗邻的洋县、周至、太白以及宁陕、留坝等地延伸。


秦岭的地表水资源极其丰富,滋养了近两百条大江大河,是一座巨型的绿色水库。横贯东西的秦岭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亚热带与温暖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等的分界线,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地涵养等多种作用。


与大熊猫一样,金丝猴也是中国特有种,秦岭是金丝猴生活的最北限,主要是川金丝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里,一只红颈蓝面,全身披着细密柔软的金色长毛的金丝猴在树枝间休息。


秦岭是世界上最具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之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一只头顶扇状羽冠的戴胜鸟停在网状的枝丫间,构成一幅雅致的水墨画。


相比四川大熊猫,秦岭大熊猫头圆齿大,看上去更像猫而非熊,显得更加憨态可掬,有人称其为“国宝中的美人”。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秦岭大熊猫数量较少,在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道路建设等因素影响下,它们又被分隔成几个小居群,生存状况令人担心。


熊猫食量大,排泄量也大,每天排除近百团粪便,这给跟踪熊猫提供了最初的线索。


自1990年代,党高第开始研究秦岭的各种植物,他认为大熊猫的保护首先是栖息地植被的连贯,这样才能保证它们充足的食物来源。


秦岭适宜的山地寒温带气候造就了优渥的竹林生态系统,为大熊猫提供了遗篇良好的栖息地。近年来因人为活动的干扰,栖息地不断破碎化,这不仅不利于大熊猫的基因交流,还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


保护区工作人员手里的捕兽夹和铁丝曾多次误伤野生大熊猫。


竹子的定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和疾病的困扰等因素都困扰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恢复,但最紧迫的威胁仍来自栖息地的支离破碎。
我敬畏秦岭,因为它既是中国地理气候的分界线,又是历史文化的分水岭。它以博大的身躯和宽厚的胸怀,为地球上的古老生命提供了珍贵的栖身之地,它的外表毫不掩饰地袒露出令人惊讶的岩石野性和森林雄风。不信,哪一天当你初入秦岭,就会被横亘东西的岱玉般屏风征服,这是一种大气势,绝非玲珑典雅的人工园林可比,难怪有人称赞它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

我喜欢探秘秦岭,因为它的魔力令我魂牵梦萦,走进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与秦岭结缘竟是被羚牛群驱赶,爬到树上腿肚子抽筋心都要扑出来似的!每年端午节前后,羚牛开始享受爱情,它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山脊上,形成几十乃至一、二百头的超大繁殖群。我不禁感慨,是秦岭造就了如此壮观的大型食草动物群落,还是羚牛成就了秦岭的诡秘神奇。

羚牛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相传它是武成王黄飞虎座骥五色神牛的后代。羚牛共有4个亚种,其中秦岭亚种为我国所特有,主要分布在陕西高海拔地区森林生境中。羚牛秦岭亚种又被称为“金毛扭角羚”,因外形介于牛和羊之间,当地人习惯叫它“白羊”或“羚羊”,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秦岭羚牛体型高大,母羚牛通体毛色乳白,成年公羚牛泛着金黄,长相最为威猛、靓丽,而且数量也最为稀少,据估算目前不足5000头。羚牛3至4岁性成熟,通常寿命在14至16岁,成年羚牛体重可达300至400公斤,但这个庞然大物生性喜好在悬崖峭壁上攀爬且行动敏捷。

羚牛被国外称为探险家慕望的目标,我们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6月,是秦岭一年中最富活力的时节。海拔2400多米的与周至、宁陕三县交界的佛坪县上沙窝村药子梁,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最理想的羚牛观察拍摄地。登上梁顶,四通八达的垭口、舒展辽阔的草甸、低矮茂盛的松花竹林、茂盛挺拔的冷杉林,使药子梁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羚牛村”。

6月1日傍晚,我们到达药子梁山脚下,特意在此扎营不去惊扰羚牛。晚上皓月当空,翌日凌晨1:40左右,突然帐蓬外传来“吭吭”的浑厚而响亮的吼声且越来越近。那一刹那,我们都惊醒了,却不敢发出任何轻微的响动,只能竖起耳朵听判断外面羚牛的活动。我料想羚牛也没有见过我们迷彩的帐蓬,嗅到人的气味,故而久久没有离开。我们的心始终悬着,直到4时许羚牛判断我们没有敌意才相继离去。清晨,拉开帐蓬只见满地蹄印,有些离帐蓬竟不足一米。

上山,我们仍然轻脚轻手,沿着“牛道”在密不透风的竹林中穿行,随时有可能与羚牛劈头一碰,或者它冷不防从你身后钻出来。得边走边听,走走停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丝毫不能马虎。此时,一股浓烈的兽膻味传入鼻中,眼前到处是羚牛留下的新鲜的足迹和粪便,经验告诉我,羚牛群就在我们身边。果真,一个十几头羚牛组成的家族正在壕沟对面竹林里进食,鲜嫩纤细的竹尖无疑是它们最爽口最清香的佳肴,它偶尔也会后肢站立前肢骑树扯食桦树嫩叶。一头公羚牛反复在树桩基部磨砺犄角,为决战做最后准备。而另一头威猛的公羚牛似乎已有意中人,对一头“白雪公主”百般献媚,舔吻母羚牛阴部,做着交配前戏。

羚牛生性警觉,听觉灵敏,视觉也比较发达。很快,责任心很强的母羚牛就发现了我们,但它并没有立刻跑开,而是站直了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连羚牛幼崽也一动不动。继而母羚牛通过低沉的吼叫,带领羚牛群不紧不慢地向密林深处转移。

此时,我们还沉浸在刚才拍摄的喜悦中,太阳透过枝叶照射在我们身上,药子梁垭口在逆光下尤显静谧。猛听见“轰”的一声,垭口草甸上卧着晒太阳的二十多头羚牛齐刷刷被惊起,逆光下毛色透亮,扭曲盘向脑后的犄角显得很锋利。我们和羚牛双方都吓了一大跳,有几头羚牛径直朝我们冲下来,“腾腾”几个健步跃到我们前面约十米处后拐向竹林中消失了。人跑不过羚牛,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惊慌失措,最好找一有利地形,如爬到碗口粗的树上,躲到羚牛不易到达的高处,或围着岩石、树木打转转,避过羚牛冲过来的那一瞬。

2日清晨6时许,我们有幸目睹了一场羚牛惊心动魄的角斗。一群由近60头羚牛组成的繁殖群出现在另一个开阔的垭口上。两头雄壮的公羚牛闲适地走在最前面,浑身块状的肌肉一颤一颤的,像是健美冠军。突然,后面一头公羚牛猛窜到前面,喘着粗气在草甸上绕圈。它主动发起攻击,巨大的碰撞声震撼人心。而开始走在最前的头牛也绝非等闲之辈,就在与对方犄角接触的瞬间发力,顶住了挑战者强大的压力。就在一时间难分高低时,两头角斗的羚牛又把战场逐渐转移到陡峭的岩壁上,抢夺制高点和有利位置,然后迅速低下头,后腿发力,向对方猛撞过去。这样反反复复几次,比身体重量,比耐力,比暴发力,比灵敏度,挑战者很快败下阵来,一溜烟冲到沟底,胜利者则向母羚牛求爱,尽情享受爱情成果。七个多月后,牛群又会迎来新的生命!

岩石上,陆续走来一群羚牛幼崽,约有七、八头,它们更像小野猪,毛色棕黑,背部有明显条状花纹,这是一种伪装色。羚牛在每年2月前后产崽,每胎一崽。羚牛群分工明确,像这样照顾七、八头幼崽的母羚牛,担当着“阿姨”的角色,帮助别的母羚牛照看孩子。还有两头羚牛幼崽竟然不知不觉地跑到了我们身边,睁着稚气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它似乎想弄清楚一个眼睛的照相机背后到底是什么。

之后,又利用两个周末,我们再次来到药子梁,同上一次一样,仿佛掉进了“牛圈”里,几乎天天都会发现独牛或羚牛群,有几次和羚牛相距只有三五米!观察发现,羚牛活动的高峰期在每天晨昏,太阳出来时,为躲避牛虻的骚扰,它就会钻进茂密的竹丛和树林中,有的靠着树干来回蹭痒痒,借以消除毛下寄生虫带来的不适;有的则用犄角撬开土坡上的草皮,躺在上面尽情地享受着泥浴;有的则静静地卧在地上反刍着上午吃下的食物。

羚牛的主要天敌是虎、豹和豺。自1964年在长角坝乡东河台村桦木沟打死了一只华南虎后,就再也没有人在佛坪县发现过华南虎的踪影了。豹和豺也因数量稀少,对羚牛的威胁有限。

在各级政府不懈努力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一大批林业生态项目,严厉打击偷猎行为等手段,为羚牛繁衍生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据研究人员估算,佛坪县羚牛数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千头增加到2000多头,但这绝不意味着羚牛数量已超过环境容量,达到成灾的地步,只是局部区域的良性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佛坪这块充满野性色彩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定会成为羚牛真正的天堂!



羚牛在陡峭的岩壁上行走自如


晨光下的大公牛


“天然牛圈”


在药子梁,这种大群很容易见到,这也是中国目前为数甚少的拍摄羚牛的理想去处


药子梁由于鲜有人至,所以那里的羚牛还是很怕生,也很富有攻击性


羚牛反刍


交流


看见我在拍它,它齐刷刷地望着我


它们一般会在太阳出来的那一会儿,晒太阳或静谧地吃草

威猛


这种拍摄大家没有体验过吧


这是一群羚牛崽崽


松花竹叶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护牛犊


羚牛练兵场
在中国西部横亘绵延的山峦之间,生活着一种介于牛和羊之间,身形巨大而壮健的生物,它们就是羚牛。而生存在秦岭的羚牛,因为身披淡金黄色的毛发,有“金毛羚牛”的美称。

羚牛是典型的高寒动物,多栖息于海拔 3000 米以上的森林或草甸,冬季又迁移至2500米以下的针叶林中的多岩区。秦岭金毛羚牛是羚牛4个亚种中个体最大、毛色最靓丽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靠近秦岭山脊两侧的中高山林地和高山草甸之中。成年雄性毛色金黄或棕黄,体重可达300公斤。金毛羚牛多以家族为单位活动,一群少则三五头,多则几十头甚至上百头。

羚牛是一种气力巨大,不甚惧人的生物。有趣的是它们还有踏火的习惯,见到野火往往要集体将其踏灭才肯离去。在野外篝火旁夜宿的人,往往要在睡前祈祷羚牛不要在夜间到来。

羚牛还有舔食盐碱的喜好,往往连同带有盐份的泥土一起吃进。有时遇到坚硬的泥土,就用前蹄把土刨松后舔食盐份。


















太白山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繁杂丰茂的树木花草,为各种野生动物和昆虫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特别是那些郁郁葱葱的原始林海,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据调查,太白山上的野生鸟兽有270余种,其中鸟类约230多种,兽类约40种,它们之中有些还是举世罕见的珍品。至于昆虫那就更多了,目前已经定名的有500余种。太白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峻拔的山势,使它成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分的过渡和交汇之地。各种动物在分布上,不仅岭南山北大不相同,而且高山低山也不一样,具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密林之下,珍禽异兽奔逐欢;百花丛中,五彩昆虫飞舞忙。丰富的资源,宝贵的物种,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使巍峨峻拔的太白山更显得富饶而美丽。

一、野生动物垂直分布概况
太白山北坡,从下向上,野生动物的分布一般可分五个带,并且基本与气候带、植被带相吻合。

1、生活在暖温带的动物

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前黄土塬,属暖温带。这里实际上是渭河平原的南缘,北临渭河,地势较平,主要为人烟稠密的农耕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丰足的食物来源,较多的水域面积,为鸟类的栖息和其他一些野生动物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最常见的鸟类有:鸭、鹭、鸥、栗苇(开鸟)、隼、竹鸡、三趾鹑、鹬、沙雉、滨鹬、斑鸠、楼燕、燕、鹨、鹎、伯劳、椋鸟、鸦、鸫等。这些鸟中,有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野味佳品;有的羽毛华丽,可做多种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资;有的体形娇健,美丽多姿,可供观赏;有的呜声婉转,悦耳动听;特别是那些益鸟更是深受人们喜爱,燕子就是其中之一。小燕子冬去春来,四季匆忙,捕食害虫,不遗余力。有人作过这样的估算:一对燕子一年育雏两回,它们每小时喂雏燕15次,一天要喂180次,平均每天要捕捉害虫600多只,它们育两窝雏燕,从4月到九月的180多天中,就能吃掉50多万只害虫。难怪白居易在诗中曾写到::“须臾千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这一带大型兽类极少。小型兽中;最常见的是啮齿动物鼠类、草兔和食肉动物黄鼬、赤狐等。

鼠类中以长尾仓鼠、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等为主,它们主要以粮食为食,长于掘地打洞。老鼠的繁殖能力相当惊人,有人推算,一对老鼠一年能繁殖15000只后代。老鼠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十只老鼠每年要吃掉20多斤粮食,每年世界上有大量的粮食被老鼠糟踏掉。老鼠四处打洞,常常威胁着河堤、水坝和其它建筑物的安全。鼠类还咬庄稼,啃树苗,毁草地,使农业、林业和牧业生产受害。特别是老鼠还可传播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二十多种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大力提倡灭鼠是十分必要的。联合国组织中就设有专门机构,组织和指导全世界范围内的灭鼠工作。

草兔的肉可食,其毛色黄褐,毛针青黑色,毛细而末梢较粗,腹毛乳白色。特别是冬季的毛皮毛足绒厚,色泽光润,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太白山的鼬科动物以黄鼬占优势。黄鼬俗称黄鼠狼,在太白山分布广、数量大,从渭河平原直到海拔3590米的大太白海,都有黄鼬出没。黄鼬体细长,四肢短小,尾蓬松,全身棕黄色。除夜间活动外,白天也常外出觅食。其视觉敏锐,奔跑迅速,主要以鼠类和幼鸟为食,在食物短缺时,也会潜入农舍,袭击家禽。黄鼬生长很快,繁殖力强,小黄鼬当年发育成熟,次年就能生育,每年春季产仔7—8只。黄鼬毛皮的商业名称“元皮”,毛峰细密,底毛丰满,是制裘的优良原料。尾毛可制狼毫笔,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

大型野兽象猪獾、狼等,偶尔潜入,出没不定。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旁水畔,常见的有北方狭口蛙、黑斑蛙和中华大瞻蜍等。蛙是出色的捕虫“能手”,据统计,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15000多条昆虫,蛙类“食谱”中的昆虫达百余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危害农作物和树木的害虫。另外医学和生物学中常用蛙类作有关试验。特别是部分蛙类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可通过人工饲养,生产肉蛙。

蟾蜍又叫癞蛤蟆,与蛙类同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宽头阔口,不能呜叫,其生活适应性较强。它虽然行动迟缓,但却能凭借着与泥土相仿的体色,匍伏前进,悄悄接近害虫冷不防猝然翻出卷舌,一下子把害虫裹进嘴里。赡蜍自卫能力很强,一旦受到其他动物袭击时,它后额的耳后腺和身上的痱磊能分泌出乳白色的毒液,常能麻醉甚至毒杀对手,就是喜欢以蛙类为食的某些毒蛇,也往往不敢轻易袭击蟾蜍。蟾蜍所分泌出的乳白色毒液,经过加工即咸蟾酥,有解毒、消肿、强心和止痛的功能,是一味较为重要的中药。常用于抢救煤气中毒、溺水、手术时和治外伤性休克的药剂“拉斯比昂",就是从蟾酥中提取出来的。蟾酥还是中成药“蟾酥丸”、“六神丸”、“牙痛十粒丸”等的重要成分。此外,蟾蜍的头、舌、皮;肝、胆等均可供药用。
   
2.生活在温带和寒温带下部的动物
海拔800—2200米之间,属黄土覆盖的石质低山与石质中山的下部,气候由温带向上渐变为寒温带,植被仍以栎林为主,间有松类针叶林。这里气候温和,植物茂盛,人为干扰较少,是太白山鸟类生活的“极乐世界”。同时也是多种兽类经常出没的地方。

鸟类中比较常见的有雉类、鸠鸽类、杜鹃、夜鹰、佛法僧、啄木鸟;燕、山椒鸟;鹎、鸦、鸫、画眉类、莺、山雀等。画眉类中的三趾鸦雀(Paradoxornis paradoxus taipaiensis Cheng, Lo,etChao,subsp.noy.)为太白新亚种。

雉类中以环颈雉最常见,比较珍贵的有红腹角雉;金鸡和血雉等,其中血雉、金鸡为我国特产。环颈雉俗称野鸡、山鸡、雉鸡,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带,肉可食,羽毛可用,是山区自然生长量较大的一种野味。

杜鹃的种类繁多小而这一带夏季较常见的有四声杜鹃、杜鹃、小杜鹃、中杜鹃、噪鹃等,它们都是林中益鸟,捕捉害虫的本领很强。有的杜鹃不自营巢,往往将与自已体形极不相称的小卵,产于其它小鸟的巢中,采用鱼月混珠的手段,让人家替它孵化和哺育,这样以来,常使其他益鸟不能正常地繁殖后代。四声杜鹃栖息于密林之中十;发出“哥哥哥——咕、哥哥哥——咕”的叫声,叫声凄厉,连鸣不休,听起来常给人以悲哀之感。民间传说,杜鹃是古代蜀国皇帝杜宇的化身,因而杜鹃又名杜宇。古代诗词中就有“杜鹃啼血猿哀鸣”、“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等抒情描景之佳句。

鴞是鸟纲鸱鴞科各种类的总称,多数面形如猫,身躯似鹰,故俗称猫头鹰。猫头鹰是田鼠的天敌,最长于捕鼠。它白天睡觉,晚上捕鼠。它的视力特殊;善于夜间活动,听觉敏锐,善于搜索猎物;羽毛轻柔,飞行无声,容易接近目标;利爪似钩,动作迅猛,容易抓到田鼠。据统计,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可以捕杀1000只田鼠,所以从前把猫头鹰看作不祥之物是极不公正的,我们必须保护猫头鹰。

啄木鸟是“树木的医生”,—对啄木鸟可消灭周围十几亩森林害虫。古诗中曾称赞啄木鸟“搜索不知疲,利嘴信催秃。忽儿破奸穴,种类无遗族”。的确是这样,啄木乌一旦发现害虫,便会将害虫满门抄斩,不留后患。仿生学的研究还发现,啄木鸟的头部终日猛烈震动,却安全无恙,其秘密在于啄木鸟的头部有三层防震组织,因此有人仿此设汁出新的安全帽和防震帽,以利多种行业的安全生产。

属于东洋界的太阳鸟,在太白山仅见到一种,即兰喉太阳鸟(Aethopyga gouldiae dabryii(Verreaux)。这种鸟主要栖息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灌木、花丛中。其体形微小,体重仅6-8克,全长也只有100-140毫米。雄鸟羽毛花丽,色彩斑驳,斑块多呈金属蓝紫色。在阳光下,这些斑块闪闪发亮,反射出金属般的光泽。这种太阳鸟以昆虫、花蜜和浆果为食,其嘴细长而弯曲,舌呈管状,可以伸入花朵,吮吸花蜜。

活跃在这一带的兽类较多,主要有黑熊、野猪、豪猪、水獭、普通刺猬、黄鼬、岩松鼠、林姬鼠、黑线姬鼠、绒鼠、花鼠、社鼠、长尾仓鼠、小家鼠、褐家鼠、北小麝(鼠句)、川西长尾(鼠句)、大长尾(鼠句)、纹背(鼠句)(鼠青)等,我国特有的毛尾鼹(Scapanulus oweni)也生活在这里。

黑熊即狗熊,又叫黑瞎子,多生活在栎林或松栎林中,主要以橡子为食,也常盗食成熟的玉米和蜂蜜。黑熊性孤独而不成群,能游泳,善爬树,也能直立行走。春、夏、秋三季多在阳坡栖居、觅食,冬季在阴坡石隙或树洞中休眠。休眠前它的体重常可达500余斤,休眠期间可以近百天不吃东西,虽然终日睡觉,但听觉仍然十分灵敏,一有动静就会立即惊醒,奔跑也和平时十样有力。黑熊的毛皮可制褥垫和地毯,熊脂、熊胆、熊肉可供药用,而熊掌还是我国名贵山珍之—。

野猪体驱狭窄,坚实灵活,嘴长而有力,生性凶猛,惊觉性高;四肢较长,蹄子尖锐,善于奔跑;毛色黑褐,昼伏夜出,常危害农作物。野猪的肉可食,皮可制革,绒毛和鬃毛均有用处。据研究,现代的家猪是由古代的野猪驯育而来的。大约在8千-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之初,古人便开始驯化和饲养野猪。

麅又叫麅子,属鹿科。体长可达一米多,而尾甚短,不超过2—3厘米。雄的有小角,小角分三叉。其毛冬季长,色棕褐,夏季短,栗红色;有明显的白色臀盘。常栖息于山林之中,食浆果和野蕈。麅子肉可食,毛皮可做褥垫和制革。   

豪猪肩部至尾密布坚硬长刺,故又名“箭猪”、“刺猪”。一遇情况,利刺竖起,并倒退着刺向来犯者。豪猪多栖息在岩洞中,昼伏夜出,常危害马铃薯等农作物。其肉可食,刺可作饰物。

水獭属鼬科,是半水栖兽类,多栖居在水边石洞中,形似黄鼬,其毛短而密,背部深褐色,有光泽,腹毛色较淡;头扁、耳小,尾长、脚短,趾间有蹼;昼伏夜出,善游泳,主食鱼类和蛙与水禽。水獭是一种重要的毛皮兽,水獭皮的毛质柔软坚牢,色美质优,多用来做大衣领、帽子、袖口等,深受人们喜爱。

在阳光比较充足的林下及林间岩石上,最活跃的是岩松鼠。岩松鼠体小尾大,敏捷机警,喜食松子和胡桃,有害于山林。但是岩松鼠的毛皮质量甚佳,皮板轻而被毛短厚坚牢,经久耐用,制裘里外均可,颇受人们欢迎。其尾毛还可制笔。

空中飞兽—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通称。这里常见的有棕蝠、夜蝠、伏翼、长耳蝠等,它们多以蚊、蝇等昆虫为食,与人类有益。

生活在水边林下阴湿处的两栖动物,主要有隆肛蛙、日本林蛙和中国林蛙。隆肛蛙比一般蛙体型较大,以肛门处突起为特征,为我国特产。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inensis)即“哈土蟆”,体长可达9厘米。其雌蛙的输卵管的干制品叫作“哈土蟆油”,是一种滋补强壮药;其干燥体亦是一种养阴药。

这一带爬行动物较多,主要有北草蜥、麻蜥、三线石龙子、无蹼壁虎、乌风蛇、玉斑锦蛇、锦蛇、黑眉锦蛇等。蛟龙寺正因附近多蛇而得名。乌风蛇是一种无毒蛇,;长可达2米多,背面前半部和侧面黄色,后半部黑色,腹部灰黑色,以鱼、蛙等为食。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可以入药,有祛风湿、定惊的功能,中药称“乌蛇”。

3、生活在寒温带上部的动物   
海拔2200—3000米,为太白山寒温带的上部,大体在大殿到放羊寺之间。这一带天然林木茂盛,但由于气候偏寒,因此动物种类相对减少。

生活在这一带的鸟类有红胁蓝尾鸲、金色枚鸲、短翅鸲、金眶(翁鸟)莺、褐头雀鹛、红腹山雀、白领凤眉、酒红朱雀、赤胸灰雀、白翅拟蜡嘴、红翅旋壁雀等。

山崖险峻处,常有鬣羚和青羊栖息。其它常见的小动物有鼢鼠、琳姬鼠和藏鼠兔等。藏鼠兔形似小兔,习性如鼠,故称“鼠兔”,主要分布在1600米以上,在桦树林和冷杉林中最多,以草类为食,是小型毛皮兽黄鼬等的食物。  

两栖动物至此已不多见;爬行动物有时仅可见到腹蛇。

4、生活在高山亚寒带的动物  
海拔3000—3350米为石质高山区的下部,属亚寒带气候,主要分布着:由落叶松组成的纯林。这一带动物种类不多,常见的鸟类有鹪鹩、赤胸灰雀、蓝额红尾鸲、戴菊、普通旋木雀等。兽类中以秦岭特产的羚牛最有名。此外,象藏鼠兔、黄鼬等小兽,数量也还不少。

4、生活在高山寒带的动物  
海拔3350米以上为高山寒带,主要分布着低矮的灌丛和草甸,有的地方岩石裸露,苔藓、地衣广布。栖息在这样绝高山的动物种类更少,但数量仍较大。鸟类有领岩鹨、棕胸岩鹨、粉红胸鹨了、鹪鹩等,夏季生活在大太白海等冰川湖边的白顶溪鸲鸟,被民间称为“净永童子”。兽类中仍以黄鼬、藏鼠兔等为主。

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也常在太白山南坡的一些地方活动,这些世珍国保生性奇特,十分逗人喜爱。特别是近几年来,据当地群众报告,太白山东侧的一些地方,曾出现过“野人”,这更加引起生物学界和人们的极大兴趣。

二、珍禽异兽奔逐欢
太白山的珍禽异兽种类较多,数量不少于。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虎、朱鹮;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望类谋护动—物有:林麝、鬣羚、青羊、豹、金鸡、血雉等。

1、在大猫熊出没的地方:
太白山南麓的黄柏塬和厚畛子一带,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大猫熊常来觅食的地方。

大猫熊(Ailuropda melanoleuca David),又叫大熊猫、花熊等,是哺乳纲猫熊科动物。它的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厂头大而圆,耳朵较小,颜面宽:又象猫,故称“猫熊”或“熊猫”。大猫熊四肢粗壮,尾巴很短,毛色黑白分明,体型匀称漂亮,性情温驯,憨态可掬,深受人们喜爱。

大猫熊是由和熊的祖先相近的一支古老食肉动物中分化出来的特殊种类。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大约在距今200万年的更新世,大猫熊曾一度兴盛,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地和南亚地区,构成了我国江南地区当时的代表动物群—大猫熊剑齿象动物群。后来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由于人类在平原区的广泛活动,凶禽猛兽的不断增加,加上气候的剧烈变化,大猫熊剑齿象动物群的其它动物相继消亡,而大猫熊却残存下来。但由于大猫熊食物的高度特化和繁殖能力的明显下降,因而它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几乎濒于绝迹。现存的大猫熊和古代大猫熊的骨胳十分相似,它的耳,目,齿、四肢等器官的发育都比熊缓慢,极富古动物特征,正因如此,人们称大猫熊为“活化石”,它对于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演化规律等都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大猫熊的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它主要生活在地势较平,竹林茂密的谷边溪旁,在太白山主要以木竹、箭竹、松花竹等为食,但它还保留了一些食肉目动物的特征,有时捕捉竹鼠、吃肉啃骨。大猫熊有边走路、边觅食、边吃食、边抛弃+边排泄的习性。吃起竹子来,狼吞虎咽,咀嚼不细,每次糟踏抛弃的要比吃掉的多得多。大猫熊的消化比较粗糙,排出的粪便内常可见到长4—5厘米的竹叶和竹竿短节。粪便形似橄榄,中间圆而两头尖,一般长8—20厘米,中间粗处直径为5—10厘米,粘性小、易松散,但不易风化。大猫熊无固定的窝巢,夏、秋季节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活动。它没有冬眠的习惯,冬天来临,当栖地水源冻结后,它便下迁到海拔1500米左右的竹林中。严冬雪后,大猫熊常悠闲自得地躺在大石块上晒太阳。第二年入春以后,低处气候转暖较早,木竹首先开始发笋,其笋高达一米时,质嫩味甜而多汁,是大猫熊最喜欢吃的食物。经过一冬,以竹叶为食的大猫熊,此时便在竹林中到处寻食竹笋,甚至来到路旁、田边和房屋附近,这时候,人们最容易见到大猫熊。此后,随着山上水源的逐渐解冻,大猫熊又逐渐上移。年年如此。

大猫熊性情孤僻,喜欢单独活动。只有在配偶期,才可见到2—3只雄兽尾随一只雌兽,发生争偶现象。交配后分离独居,孕期约6个月,大猫熊的繁殖力低,每胎一到二仔,初生的幼仔遍体粉红,只有二、三两重,三寸左右长,经过六、七年才能发育成熟。雌大猫熊对幼仔十分疼爱,受惊时则用口衔着逃跑,当幼仔能行走时,则驮着或带领着外出活动、上树,从不远离。至第二年雌兽繁殖前,才和幼仔分居,也有的仔兽在母兽跟前生活到三岁左右才离开。

虽然大猫熊的视觉、断觉、嗅觉都比较迟钝,但它会游泳、涉水,也会攀缘、爬树,特别是它还有柑当强的自卫本领。大猫熊一般不主动攻击其它动物。大猫熊遇到危险时,如能逃脱,它使用两只前脚将头抱住,全身紧缩成一个大圆球,一骨碌滚下山坡,迅速钻入竹林,逃之夭夭。如果逃避不及,它便以大树为后盾,毫不畏惧地坐在树下,与敌兽摆开阵势。大猫熊的掌大而有力,爪子尖而锐利。敌兽扑过来时,它便向着敌兽头部猛击一掌,常打得敌兽晕头转向,狼狈逃窜。豺和豹常常袭击大猫熊,但成年的大猫熊往往能打败单个的豺或豹。

由于大猫熊数量不多,分布范围狭小,而且又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原始密林中,因此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只是从一些甲骨文中了;解到上古时代有过一种似猫非猫,似熊非熊,名叫貔貅的奇怪动物。有的学者还认为,大猫熊古名为“貘”,在晋朝郭璞注《尔雅》中指出:貘似熊,体色黑白驳和食竹。1864年,当人们发现了这种失踪千多年,甚至十多万年之久的“貘”或“貔貅”的后裔’—大猫熊后,国际动物学界为之轰动,一时间,世界各地掀起了“熊猫热”,许多国家动物学界的学者、·专家争先恐后的前来我国考察,并搜寻这种新发现的“活化石”,但成功者极少。数十年来,我国在大猫熊的研究方面,已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对大猫熊自然环境下的栖息地、食性、繁殖、活动行为和种群关系的观察和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经知道在我国川西北和川甘、川陕等几个大猫熊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大猫熊,仅剩下两千多只。特别是北京动物园继1963年首次在人工饲养下大猫熊繁殖成功之后,近年来又采用人工授精繁殖大猫熊获得成功,这对于进十步研究大猫熊的生态、生活习性和抢救大猫熊这一濒于灭亡的种群,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保护好我国特有的大猫熊,是全世界人民的良好愿望,已引起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也是我国人民的光荣职责,这就要求我们今后更应该做好保护大猫熊的工作。

2、欢闹的金丝猴群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Milne-Edwards)和大猫熊一样,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只产于我国。在太白山,主要生活在南坡的黄柏塬、核桃坪、厚畛子一带。

金丝猴是现存种中最大型的猴类,同时也是猴类中最美的一种。它的长相奇特:脸形较圆,颜面发蓝,吻部隆起,鼻孔朝天,眼周圈白色;尾巴较长,其长度约与体长相等;成年雄猴的肩背部长着一些光亮如丝的金黄色长毛,毛长可达20厘米以上,远望过去,好象披了一身金丝,故称金丝猴或金线猴。金丝猴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少直立,行走时常用四肢。

金丝猴营树栖生活,很少下地,一年四季均食多种植物的嫩叶、嫩皮及幼芽,夏秋则主食野果,特别喜食猕猴桃、板栗和橡实,在食物缺乏时也掏食鸟卵和捕食小动物充饥。太白山的金丝猴主要分布在南坡海拔2800米以下。随着季节的变化,金丝猴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由高处向低处迁移,夏季又回到高处。

金丝猴喜欢群居;极少单独行动,常常是几十只或几百只成群结队的生活在一起。每群由一只或数只毛色特别鲜丽,头及颈部前肩的毛丛呈猩红色的大雄猴率领,这就是名符其实的“美猴王”。“猴王”平时多在高大的树顶上嘹望警戒,发号施令,因此又有“望山猴”之称。金丝猴性情活泼,喜欢喧噪,胆子很小,容易受惊。白天饱食之后,常在树枝间飞越攀登,追逐嬉戏,欢闹不休,尽情玩乐。金丝猴靠游曳树枝行动,跳跃能力很强,常借助树枝的反弹力一跃数丈,从一树跃到另一树,既灵活敏捷,又迅速准确。一有情况,猴王便发出“喔一,喔一”亢长而粗壮的叫声,即率群猴,从一株树跃到另一株树上,迅急如飞,呼啸而过,瞬息即逝。猴群如被冲散,猴王便不时发出鸣叫,群猴闻声即至。群居生活还使金丝猴养成互相照顾的习性,群猴中倘有猴子受伤,其余的都会前来救护;一只猴子患病,其它猴子都围在它的身旁愁眉苦脸,甚至眼泪汪汪;群猴中如被打死一只,死尸大都被其他猴子抢走。

金丝猴繁殖较慢。四岁发育成熟,配偶一般是一·雄数雌,孕期5一6个月,每胎1—2仔。初生仔猴毛色乳黄,面部不显蓝色。雌猴担负着抚育后代的全部工作。母猴对仔猴十分爱护,大约不满一岁半的小猴白天总是在母猴的身旁活动,夜里便偎在母猴的怀抱里睡眠。行动时,仔猴用前肢抱着母猴腋下,下肢则盘圈在母猴腰间,由母猴带着走。如为二仔,或则双双侧抱,或则怀抱一个、背负一个。就是在任何危险情况下,母猴也不会丢弃自己的孩子。

金丝猴的经济价值很高,其毛细软而长,分量轻而保暖力强,因此其毛皮十分贵重,是封建时代的皇室贡品。据祖国医学记载,金丝猴的肉、骨之类都可入药,对防治多种传染病十分有效。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产区较小,繁殖较慢,再加上封建时代的滥捕滥杀,因此现有数量已经不多,所以加强对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象牛又象羊的动物—羚牛
羚牛是一种稀有的野生牛类,它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之一,隶属于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我国有四个亚种,而生活在太白山上的羚牛属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1or Hodgso)。这种羚牛,体形庞大,四肢粗壮似牛。雄性成年羚牛体长多超出两米,体高超过一米半,体肥肉多,体重多在800斤以上,真可谓是太白山兽类中的庞然大物。这种羚牛尾短,吻鼻部高而隆起似羊,故名羚牛。雌雄羚牛均生长有角,其角粗而较长,角形甚为奇特,由头骨之顶部骨质隆起部长出,先向上升起,突然翻转,复向外侧伸展,然后  向后弯转,近尖端处又向内弯入。其肩高大于臀高,全身呈  浅黄白色,有光泽,故又有“金毛扭角羚”之美称。

羚牛在太白山分布的范围较广,在海拔1000米以上直至顶峰拔仙台,都有它的足迹,但主要生活在海拔1400—2100米之间。羚牛夏季以阔叶树的叶、嫩枝条和高山牧草为食;冬季主食松花竹、桦树皮和华山松树皮等。羚牛有垂直迁移的习惯,每年春、冬两次下迁,而夏季又返回高处。羚牛的集群性强,常由一头雄性的壮牛带领,结成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一群。羚牛的采食能力很强,常常用两前腿搭在树上立起来采食,有时还跳到粗壮的树干上采食。在群牛采食时或休息时,常有一只羚牛在高处警戒,一有情况,即以上下嘴唇相叩,发出“邦一帮一”声,然后带头逃逸。羚牛不怕火,见火起即喷鼻吐涎踏火,这在动物界却是少见的。

单独活动的羚牛,多是交配时雄性性斗中的失败者,这种个体健壮凶猛、警觉性高,独自生活一段后,常可闯入羚牛群排挤它雄。羚牛的繁殖率低,每年仅产一胎,每胎一至二仔。羚牛虽然对一般猛兽毫不惧怕,有一定的自卫能力,但由于它行动比较缓慢,困而常常受到豺的伤害。

羚牛的内部结构介于山羊和羚羊之间,从其亲缘关系上看,与美洲北极区的麝牛(Qvibos  moschatus)最近,因而在研究动物演化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历来为动物学界所重视。再加上羚牛角型独特,可供观赏,因而国家已将羚牛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4、雉类珍品
太白山温带和寒温带下部的林中生活着雉类中的一些珍品,象红腹角雉、金鸡和血难等。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J.E.Gray)外形如家养大母鸡;因其腹部羽色锈红,头顶两侧具有两个角状突起而得名。自胸以下各羽具有大形珠灰色圆斑,故又名灰斑角雉。红腹角雉在太白山主要生活在海拔1000—3000米的树林中,多食蕨类的绿叶和其他植物的嫩枝和果实。和家鸡相似,交配求爱时,雄雉常降喉下肉裾扩展起来,伸出角突,向异性炫耀。红腹角雉性孤独,有时3—4只结群活动,夜栖宿在树枝上。红腹角雉为我国特产,目前所见不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金鸡(Chrysolophus pictus Linnaeus)的雄成鸟体色华丽,由多;种颜色组成。头具长形金黄色丝状羽冠,体背大部分也呈金黄色,故称金鸡。金鸡的脸、颏和喉均为锈红色,下体自喉以下为纯深红色。金鸡的尾羽长而美丽,最长的尾羽可达75厘米。雌鸡色泽远不如雄鸡美丽,其尾羽甚短。金鸡多栖于低山斜坡的灌丛或密林中,成对或单独活动。以蕨类植物、麦叶、草籽、胡颓子、大豆等为食。金鸡肉可食,羽可用,同时还是我国特产的重要观赏名禽,故应得到应有的保护。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David) 雄鸡的羽色以灰色为主,多具白色羽干纹,后头形成羽冠状,自前额经眼至后颈有一道黑圈。在太白山常栖于海拔1700—3200米左右的树林中。夏在高山,冬迁至低处,至秋成群活动,多四、五只或十多只一群。血雉和其他雉类一样,善奔驰而不善飞翔。见人不甚恐惧,常仰头呆立,并发出“咝、咝、咝”的叫声。射猎时如击毙一只,其它血雉也多返回原地窥视,并在被击毙者周围盘旋,故极易捕猎。血雉多以植物种子、灌木浆果、苔藓和昆虫等为食。血雉肉可食,羽可用,目前已列入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5、兽中的强者与弱者
在太白山,老虎(Panthera tigris Linnaeus)可算是兽类中的强者。这种虎体形大,体长约2米,头略圆,耳短,耳背黑色,中间有一白斑。全身毛色橙黄,体表有两条横纹合拢的黑横纹。头部黑纹较密,额前有数条黑色纵纹,中央串通。眼后方白色;又称白额虎。颊胸、腹部和四肢内侧白色,尾部有多个黑色环。这种虎多栖息于山林潮湿处,不耐酷热,独居,无固定巢穴,多在夜晚活动,常偷袭或追捕鹿、麅、羚羊、野猪或其它兽类。老虎的经济价值很高,虎皮花纹美丽,可制褥垫和地毯;虎骨,特别是虎的腿骨为名贵的中药;虎筋、虎血亦可入药。目前,虎已不多见,所以国家已将虎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豹(Panthera pardus Linnaeus)亦为太白山猛兽之一。外形似虎,但比虎小,体长1.2—1.5米,尾长超过体长一半,统体布满黑色环,内具黑色斑点,似古钱状,故称金钱豹。体毛棕黄色,背部色深,黑色环串通形成背中线。这种豹比我国其它地方所产的更为美观。豹栖息于山上茂密的森林中,它的固定巢穴多在岩洞或树丛中。豹喜爬树,善跳跃,行动敏捷,一跃可超过10米。主要在夜间活动,常偷袭鹿类动物,亦捕食猴类、雉鸡、兔子和家禽等。豹与虎有着同等重要的经济价值,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林麝(Moschtts moschiferus Linnaeus)的天敌较多,虎、豹、豺、狼、熊等都可加害成体和幼羔,属太白山兽类中的弱者。林麝为小型鹿科动物,雌雄都不生角,耳短而直立,后肢较前肢长,臀部显著比肩部高;尾短,四肢细长,主蹄狭尖,侧蹄显著。体毛棕褐,腹毛黄白。雄麝在腹部生殖器前有香腺,发情时香囊肿胀,香腺分泌麝香。麝香为黑色粉末状结晶,含麝香酮和灵猫酮,因此能产生强烈的香气,雄麝以此招诱雌麝,所以人们又把林麝叫做“香子”。麝为典型的山地动物,生性怯懦、孤僻,多单栖。它以灵敏的听觉、视觉,和善于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轻快敏捷地跳跃、行走等本领来逃避天敌之害。林麝多栖息于崖下或树林中,主要以松、杉的嫩枝和叶子为食,有时也食地衣、苔藓等。麝香既是名贵中药,又是重要香料,麝皮可以制革。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养麝取香,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动物资源。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nsis  Bechstein)又称苏门羚。其头似羊头,蹄似牛蹄,鬃似马鬃,耳似驴耳,角短而尖,全身黑色稍带棕黄色调,长嘴唇白色,四肢下半部锈棕色。常栖居于悬崖下或岩洞中,一般营独居生活,善于在险恶的乱石山崖间跳跃和在林间急驰,因此受豹、豺等天敌的伤害不多。鬣羚喜食菌类和树木的嫩叶、嫩芽等。鬣羚既不同于普通的山羊,也不同于一般的羚类,在科研上有一定的价值。另外,鬣羚也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动物。

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的形似鬣羚,但比鬣羚小。雌雄均有角,角短而直,斜向后上方,四肢短,体色多为灰棕褐色,沿背中线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喉的后部有一块白色大斑。青羊多栖于较高的山林中,栖居地较固定,不多转移,独栖或3—4只成群。冬季以乔、灌木的幼枝、地衣、苔藓为食,其它季节则食草及其它果实。青羊行动迅速敏捷,善于爬陡崖,以此本领常可逃脱豺、豹等天敌的追捕。青羊的肉可食,皮可制革,血和骨均可入药,同时亦是重要的观赏动物。因此,它和林麝、鬣羚一样都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如此的明显,然而长期的适应,使弱者也有对付强者、取得生存的一套本领,所以,动物界也同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的统一体。

三、动物界的超级家族—昆虫纲
昆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的通称。在动物界,数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目前世界上已记载的昆虫约有一百万种,几乎占到整个动物界总种数的80%。昆虫在自然界分布最广,空中、土中、水中以及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活跃着这个庞大家族中的不同成员。昆虫的食性复杂,据前人估计,昆虫中有48.2%食植物,28%捕食乒它昆虫,2.4%寄生在其它动物体表、体内,还有17.3%食腐败的生物有机体。昆虫和其它动物不同,它的形体构造特殊。一般成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具复眼或单眼;胸部有六条腿,除少数无翅外,。一般生有两对或一对翅,因此昆虫纲还叫“六足虫纲”;腹部无足。体表被以几丁质的外骨胳,由气管进行呼吸,发育大多经过变态。太白山的昆虫在500种以上,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昆虫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成员,一般体型较小,但是它们对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却非同小可。太白山的昆虫,无益无害的占多数,益虫比害虫多一些。害虫中成灾种约占1—2.3%,害虫种类虽少,但危害极其严重,常常使树木花草、菜蔬瓜果、农作物以及人畜健康遭受侵害。  

气候条件和植物种类直接影响着栖居昆虫的组成。不同植被带中,常常生活着种类不同的昆虫,而不同种类的害虫,其危害对象也往往不同。栎林和松林内昆虫的种类最多,害虫的活动相当猖獗。危害栎类落叶阔叶树的害虫主要有柞栎象、栎实黑象、栓皮栎波尺蛾、栓皮栎尺蛾等。危害其它树种的食叶害虫有华山松杂毛虫、油松毛虫、油松蚧、凤蝶、白杨叶甲、山杨叶甲、杨费叶甲、榛叶甲等;球果种子害虫有球果角胫象、果蛀蛾、油松球果小卷蛾、油松球果螟、松梢螟、球果瘿蚊等;蛀干害虫有各种小蠹虫、多种天牛、松大象虫、一字竹象虫等;地下害虫还有多种金龟子。松毛虫对松树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松毛虫的幼虫专食针叶,一条松毛虫一生能吃掉312根松针。松毛虫危害严重时,会使大片大片的松林枯死。然而在自然界里,松毛虫的活动常常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主要是松毛虫的天敌在其觅食生活中,都为保护松林立了功。有关试验证明,一只灰喜鹊每年大约可消灭一万条松毛虫。人们还发现,山雀、旋木雀等喜食松毛虫卵;杜鹃、黄鹂、戴胜、椋鸟等爱吃松毛虫的幼虫和蛹;刺猬、鼬鼠把松毛虫越冬幼虫当做美餐。此外,松毛虫还是黑蚂蚁和部分寄生蜂的天然食料。动物之间相互制约,并在生死搏斗中达到动态平衡,这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异。危害冷杉的主要是冷杉实瘿蚊,危害桦树的多是一些蛾,危害落叶松的有落叶松花蝇、落叶松灰卷蛾,落叶松鞘蛾和落叶松毛虫等。落叶松毛虫又叫西伯利亚松毛虫,它不仅危害落叶松,同时还危害冷杉和云杉等针叶树。太白山最高处的灌丛草甸带中,植物种类简单,昆虫分布较少,每年温暖花开时,象绢蝶、小豹蝶、蛱蝶等高山蝶类,比较活跃。

部分昆虫危害农业、林业、牧业,给人畜传染疾病,这是有害的一面,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昆虫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首先,腐食性的昆虫与微生物配合,把地球上的腐烂动植物变成植物的养料,经常地做着地球上的清洁工作,这在整个自然界中确是相当重要的,蚕丝、蜂蜜、白蜡、五倍子等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而它们都是昆虫的产物;部分昆虫还是医治疾病的常用药物;以虫治虫,所利用的还是昆虫;显花植物中约有85%为虫媒植物,许许多多的植物必须依赖某些昆虫才能授粉、结果……

太白山昆虫复杂多样,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是开展昆虫研究工作的理想场所。近年来,昆虫工作者们正在积极工作,不断探索太白山昆虫的生活条件、活动规律和天敌种类,不断研究害虫的种类、特性和防治办法,不断研究昆虫的经济价值,为揭示“昆虫王国”中的秘密,为保护太白山的原始林木和自然环境,为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经济昆虫资源,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开辟正确的途径。

2005年秦岭第一场雪 金丝猴艳丽毛色耀眼夺目(组图)


母子相依(12月20日摄)。(关克摄)


这是一只金丝猴幼猴在跟妈妈学习觅食技能。


金丝猴在雪中“守望”(12月20日摄)。(关克摄)


这是一只雄性金丝猴在雪中“凝视”(12月20日摄)。(关克摄)


主持人: 金丝猴着两个非常奇怪的鼻孔,在古代,也引起了一个不小的笑话。在古人的看法当中,金丝猴这两个鼻孔既然是朝天的。那下雨的时候就很倒霉了。搞不好的话,雨水就顺着鼻孔流进去了,容易被呛着。但是古人也很能自圆其说。他们就说,金丝猴的尾巴上有两个分叉,等到下雨天的时候,它们就把自己的尾巴塞到鼻孔里。这样就把鼻孔堵住了,雨水就漏不进去了。现在我们听起来这绝对是一个大笑话,不过金丝猴的尾巴确确实实在它们的生活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解说:金丝猴的尾巴几乎和身体一样长,不过尾巴上并没有两个分叉。但是,它们的尾巴确实非常重要。

西北大学齐晓光:它跳跃能力非常强,下肢的爆发力非常强,猴子隔很远的地方,像十几米,甚至二三十米,它一下就能跳过去。你看它尾巴非常长,就是起着平衡的作用,都是和它们这种树栖生活相适应的。

解说:猴群在树林间的跳跃,除了嬉戏,更重要的是寻找食物。金丝猴以树叶和果实作为食物。金丝猴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无论什么时候,它们都不用为新鲜的树叶发愁。但是,秦岭的金丝猴例外。

秦岭是一条特殊的山脉。它的南坡相对平缓,南方温暖湿润的气流在这里缓慢上升,形成降雨。而在它的另一面,陡峭的北坡也使每年南下的寒流在此止步,秦岭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南北方以及气候带的分界线。每年的秋天,当秦岭南坡还是一片葱绿的时候,秦岭北坡的树叶已经开始凋落。这里的金丝猴实际上已经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了。

当最后一片树叶落下的时候,北方的大雪也如期而至。 秦岭北坡此时已是一片萧瑟,这些金丝猴将怎样度过北方的严冬呢?树皮是它们度过冬天的主要食物。生活在严寒的北方,它们的胃也已经变得更加强韧。但是,树皮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冬天的猴群的体力比较虚弱。他们大都互相依偎在一起,保持体温。

解说:这里是秦岭的最深处。就在猴群生活的山脚下,是同样生活在深山里的人们。 在这里,人与猴子互不相扰,和谐共处。虽然偶尔也会有猴子到山下来造访,但是大部分时间,猴子都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上活动。对于大山中这些精灵,它们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极少有人知道,也从来没有人去探究。我们和这个猴类的社会始终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985年,研究老鼠分类的生物学研究生李保国来到了秦岭的这片大山之中,在这里,他第一次看见了野生状态下的金丝猴。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 猴子那么漂亮,在树上跳、飘逸的那个感觉。这让人感觉非常新奇。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猴子。小猴子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希望。让人看了以后就感到这种动物很有灵气。就想以后什么时候能搞这种动物的研究多好啊。

解说:但是,由于研究经费等原因,李保国的秦岭金丝猴研究计划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01年,第一个野外金丝猴观察站才在这个小山村设立。对于李保国来说,要了解这群可爱的精灵,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接近它们。

主持人: 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其实,在野外,这种野生的金丝猴对人类是非常警惕的。你根本不可能近身的。而且他们又尝试过隐蔽观察的方法,没想到根本骗不了聪明的金丝猴。但是我们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中人和金丝猴的距离也就是一两米远。不管人在做什么,猴子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么近的距离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人员可以很从容地去观察金丝猴了。当然,我们的研究人员为了取得金丝猴的信任,为了能够在这么近的距离观察它们,确确实实是费了一番苦功夫的。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在我脑子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记忆,最早的时候,我们看见猴子,都是远远地看着。尤其是鲜艳的衣服,比如黄颜色、红颜色的衣服根本不敢穿,一穿猴子一看到就跑。猴子老是和人保持一个一百米到二百米的距离。人往前走,猴子就往后退。你再往前走,它再后退,它总是和你保持一定的距离。

解说:但是,李保国并没有放弃。头一年,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跟随猴群留下的踪迹,在秦岭深处的山梁之间穿行。逐渐地,李保国和猴子之间的距离开始拉近。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我们一直跟着它们,慢慢地从200米到100米,最近的时候离猴子可以到50米。

解说:虽然猴群见到人已经不那么害怕了,但50米的距离还是不够近。李保国要做的,是要对大群中的每只金丝猴进行个体识别,也就是每只都能叫出名字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看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是在雪中争斗的金丝猴雄猴(12月20日摄)。(关克摄)


母子相依(12月20日摄)。 (关克摄)


这时候让李保国感到麻烦的是,猴群总是在山间移动,它们不会为了观察者而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这让他根本不能对每只猴子进行辨别。在他的眼里,每只猴子长得都差不多。李保国感到,仅仅跟着猴子是行不通的。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 猴子还是比较远,而且位置老是不固定,大家漫山遍野地跟着猴子跑,体力消耗相当大。后来我们就想为了搞好研究,这个方法上再更新一下,就是投一点点食,让动物不能把它的食性改变。然后,在它们取食的时候我们不是离它很近了吗,我们就可以辨认它了,然后再搞它们的详细研究。

解说:如果是在秦岭的南坡或者是秦岭以南的地区,李保国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那里四季常青的树木会给金丝猴提供充足的食物。人为投食,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秦岭的北坡,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这群金丝猴已经是生活在北方了,在食物匮乏的冬季进行投食,对它们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这个项目工作的基础就是,我们在跟踪它们的时候发现。我们熟悉的猴子经常下地,尤其在冬天,在地上捡毛栗子,喜欢吃栗树的种子,所以,我们就想,既然它们能到地上吃种子,我们给它们撒一点玉米,说不定它们也要吃。

解说:但是,猴群似乎对这些玉米并不感兴趣,他们又换上了苹果。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 因为果实营养比较丰富,它们在秋季就最爱吃果实。但是我们把苹果放到那儿的时候,猴子一屁股坐在苹果上。它还是不吃。后来我们就想,它就没有见过这个东西。我们大家说这个工作要坚持,要有信心。这个东西一直在那儿放着,总有一天,它们觉得没有伤害,可能会试一下。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以后,吃了一片苹果,它觉得很好吃。第二天,这个小猴子第一个又下来了。有两个青年的猴子也下来了。第二天,一共有三个猴子下来了。到第三天的时候,这三个猴子一下来,整个猴群,80多个猴子全部下来了。我们大家那个兴奋 高兴啊。

主持人: 可能有些观众会想了,你这样子给它们定时定点地喂食,会不会改变野生金丝猴的天然食性呢?的确,在很多风景区我们就遇到了这种很尴尬的问题,比如说在峨眉山,大家都知道,峨眉山的猴子说实在的有点可怕也有点可气。你不给它吃的,它都会上来抢。前不久不还有猴子抢人钱,并且把那百元大钞吞下去的事情发生吗?而且李保国教授告诉我们说,其他的猴子也有这种毛病,他的一个同事在研究黄山短尾猴的时候,也采取了这种人工喂食的方法,上午、下午各一次,没想到这些猴子慢慢发现,这个地方有人来给我们喂吃的。于是上午吃完了就不走了,他们一直要等到下午你喂食的那个时间过去之后,它才肯离开。所以,很多人都在担心,采用这种方法之后,秦岭地区的金丝猴是否也会沾染上这些恶习呢?

解说:虽然人工投食的方法在国际上也有先例,但是这种做法还是遭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人工投放的食物营养比较丰富,长期这样做会给金丝猴带来一些生理变化。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 后来我们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想降低人工投食对猴子的影响。一个就是,给它的量非常少,使它根本不能对投食的食物产生依赖,这个东西不可能吃饱,它吃完以后就走了。如果猴子对投食有依赖的话,它们可能每天都记住这个地方,我们现在投食四年了,猴子记不住这个地方,你如果不投食的话,猴子跑得很远,还要通过向导把猴子找到以后,再把猴子赶到这个地方。因为它们对这个地方没有任何留恋。

解说:每天的清晨,研究人员都要用对讲机联系在山上找猴的当地向导。

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翻梁了没有? 我现在在梁皮上,刚刚赶过来。行,你赶快叫人截一下。

此刻猴子正在山梁之间的哪个地方活动,只有这些当地的村民最清楚。这位村民叫刘清晨,他是研究人员聘请的找猴向导。这天早上,我们跟随他一同上山去找猴。同时,另外4位向导也在沿着其它几条山路同时搜索猴群。

只要其中一个人发现猴群,就会用对讲机通知其他人赶到,然后一起把猴群赶到预定地点。

这时,我们突然听见了有树叶摇晃的声音。猴群正在翻越山梁。但这群金丝猴并不是李保国投食观察的那一群,它们和人类从来没有正面接触,所以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消失在浓密的树林中。而那群投食观察金丝猴,直到下午三点才被发现,并被赶到观察地点。


一只金丝猴在雪中荡秋千(12月20日摄)。 (关克摄)


解说:对金丝猴的观察地点就在离研究基地不远的一道山沟里。经过半年时间和金丝猴近距离地接触,研究人员和猴群逐渐熟悉起来,每只猴子的面貌也不像以前那样模糊不清了。

西北大学齐晓光博士:金丝猴不像日本猕猴那样,脸长得不一样。但是慢慢地还是发现每只猴子还是有一些不同,尤其是雄猴,非常不一样,比如雄猴的头上经常会有头斑,都是黄色的、黑色的。但是形状不一样,有的头还比较红。比如我们发现有一只猴子,它的头上有一个像阿拉伯数字“8”一样的形状,后来我们就给它起名叫“8”字头,到现在为止,我们统计的猴子一共有108只,每只猴子都有名字。  

主持人:在采访当中我们了解到,这些研究人员的确和金祀后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甚至有人拿自己的女朋友名字给金丝猴起名,我觉得这事千万不能让他女朋友知道,否则绝对不答应。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每天生活在一群金丝猴的旁边,看着毛茸茸的金丝猴多可爱啊,你难道不想伸手摸一摸它们,抱一抱它们吗?研究人员虽然这么想,但是从来没有这么去做,因为他们要尽量不去破坏金丝猴真正野生的自然生存状态。直到有一天,有一件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这一切才得到了改变,研究人员才第一次真正直接接触到了金丝猴。

西北大学齐晓光博士: 有一年有一只叫“黑背”的母猴,它刚刚出现那年,生了一只小猴。刚生下来第二天,这个母亲它自己没有抱,它们家别的比它更年轻的猴子给它抱着。它妈妈不在的时候,这小猴就从树上不小心掉下来了。

我一下就给发现了。当时我们研究人员也快走了,猴群很多都走了,我们就想看一看,是不是它的母亲会把它抱回去。但是没有,猴群都已经走得很远了。小猴一直在地上躺着。从二十多米的树上掉下来,我们想这只猴子会不会摔坏了。我们一看猴子还活着,活蹦乱跳的。我们想这样把它放到这里一晚上,周围的果子狸,黄鼠狼会把它拖走,天又很冷,小猴肯定活不过一晚上,我们就把它抱回来了。

解说:小猴在研究人员的照料下,度过了第一个晚上。虽然大家都很想留住这只小猴,但是他们还是决定把它送回猴群。

西北大学齐晓光博士:第二天就把它抱回去,但是没想到,走到离猴群还很远的时候,可能还有七八十米,那只公猴,它的爸爸一眼就认出来了,它就从树上一下就蹦到我的身边。它又害怕我,不敢到我跟前,又想要小猴,对我做威胁的动作。它的妈妈接着就看见了,一家所有的母猴小猴都围在我周围,到处乱蹦。很紧张,很兴奋的样子,要那个小猴。我就把那个小猴放到地上,我就退了几步。然后那只母猴一下就把小猴抱到怀里就上树了。其他的猴子就跟着。大家都围着那只小猴看啊,摸啊。我们不约而同地一起鼓掌,觉得好像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大家都说小猴是我的干儿子,还起了个名叫“铁牛”。

解说:虽然这是一个猴类的社会,但是在它们身上,研究人员却发现了和人类相通的情感。和金丝猴相处的时间越长,研究人员就越觉着他们的可爱。也正是这种发自心底的爱,让他们得以逐渐揭开金丝猴社会神秘的面纱,看到它们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主持人:金丝猴关爱同伴产生的这种感情的流露,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人类,这不由地就让人想起了庄子的一句话“万物齐同”,万物生来都是平等的,有很多地方我们都是很相像的。今天我们关于金丝猴的节目就先给您介绍到这儿了。如果您对这种可爱的生物还非常感兴趣的话,欢迎您明天接着收看我们的《走近科学》,在明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向您揭示金丝猴这种猴子跟其他的猴子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它们的群体当中,权力又是怎么被分配的,它们的悲欢离合又都是哪些。欢迎您明天再收看我们的《走近科学》!

摘自: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
个人认为,秦岭地区应该搞一个黄石那样大形,连成一片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虽然明知不太可能。
照片拍得真不错。
秦岭处于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地区,本身就是一个物种大宝库,需要保护,建立国家公园是不错建议
精彩!照片很棒!远摄镜头要800mm 以上吧?相当于35mm画幅。
楼主辛苦了
建立国家公园是不错建议
我顶你啊
感谢LZ,辛苦LZ
emellzzq 发表于 2012-2-5 15:45
个人认为,秦岭地区应该搞一个黄石那样大形,连成一片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虽然明知不太可能。
要搞保护区,首先要有大量的调查研究。顶楼那篇文章所用的资料太老,都是三十年前的了,恐怕价值有限。
fdbiology 发表于 2012-2-17 17:19
要搞保护区,首先要有大量的调查研究。顶楼那篇文章所用的资料太老,都是三十年前的了,恐怕价值有限。
现在黄花菜凉了大半啦,但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有总比没有好。
亚洲最大的温带植物园再建
秦岭的大熊猫有的时候会下山,然后赶走守门的狗,进农民家找吃的
我老家就是秦岭南麓的,听我父亲讲小时候还发生过豹子下山咬死亲戚家猪的事情,我一个姑奶还被那个豹子抓伤了。现在那片地方人员密集,山上的原始林木早已经砍伐殆尽,留下了稀稀疏疏的次生经济林,别说大型野生动物,就连麂子,狍,野猪这种常见的都很少了。河水也污染严重,我小时候河里随便一会儿就能吊几十条鱼,现在河岸遍布令人作呕的生活垃圾,河水也发浑发臭,连让我钓鱼的兴趣都提不起来了。秦岭的保护的确刻不容缓,否则再过若干年后,可能秦岭也会跟西北的荒山一样,变得毫无生气了。
想起前几天新闻联播说一只牛头羚被熊猫吃了...


照片都不错,这张是亮点,种群数量还是有保证的
哎呀,宝贵的生物资源,应该加强保护,不要给后代留下遗憾。
照片真心漂亮,希望人民敬畏大自然,保护这些自然的精灵啊。
秦岭之南,历史上未曾遭受第四纪冰川,成了动物的天然避难所
这地方为嘛没有老虎呢,不是说大山深处藏虎豹么
红酒 发表于 2012-3-31 09:23
这地方为嘛没有老虎呢,不是说大山深处藏虎豹么
在中国,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野生东北虎偶尔有发现,也都是俄罗斯那边跑过来的
即使有零星几头,数量形成不了种群,也还是迟早要灭绝的
如何把人工饲养的老虎放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课题
别放生,俺害怕。
从历史来说,如果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秦岭就是中国的父亲。
摄影师是关克..........正龙拍虎...........
红酒 发表于 2012-3-31 09:23
这地方为嘛没有老虎呢,不是说大山深处藏虎豹么
虎豹这样的大型肉食动物需要一定范围的领地,并且领地内的食草动物要足够才能保证存活。
现在环境被挤压的已经不行了。虎豹生存艰难。再加上80年代前都不保护这些动物,被打猎打光。
华南虎就是一例。对动物保护反倒是国外比国内还热心。针对华南虎的保护一直都在推动。
可是直到接近九十年代才制定华南虎的保护法律,可是已经太晚了,这时候的华南虎几近灭绝。
然后果然在随后几年彻底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