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较量》2005.2中的威廉.华莱士节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04:01
<P>华莱士的胜利——————斯特林战役</P>
<P>全文将在春节后的《较量》中刊登</P>
邓巴之战后,自以为大局已定的爱德华国王离开苏格兰前往弗兰德斯。他走后,缺乏了严密控制的苏格兰英占区内,反抗英格兰统治的力量开始逐渐恢复。1297</B>年5</B>月至9</B>月间,由零星的暴动发展到了整个苏格兰全境的抗英运动。在此间,活跃着三支主要的抗英武装。分别是:弗斯河北岸的安德鲁.</B>穆瑞的武装;贵族道格拉斯爵士领导的西南部军;再就是由伟大的英雄威廉.</B>华莱士领导的抗英队伍。

</B>
<P>
根据史料记载,在电影中描述的华莱士走向抗英道路的最初起因是真实的。作为英格兰对苏格兰实施暴政的工具代表,华莱士故乡拉纳克郡的英格兰籍地方治安官残害了华莱士的妻子(一说是未婚妻)。出生于骑士之家自幼尚武的华莱士,悲愤之下带领着他的几个同样习武出身的好友杀死了这名残暴的英军治安官,并对他所在的营寨进行了血洗。为了躲避闻讯而来的大批英军的报复剿杀,华莱士带领着他的兄弟们——这些后来的战友,逃到了附近的山地之中。在那里,得到反英贵族支持的华莱士他们不断的招募着同样不满英军奴压的苏格兰人的加入,而逐渐发展成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生力军。

<P></B>
<P>
作为抗英最为坚决的苏格兰武装,威廉华莱士的部队引起了爱德华一世任命的苏格兰总督的重视。萨里伯爵的孙子总督副官亨利.</B>波希协同将官克利福德去剿灭这支桀骜不驯的武装。来自英国本土的七千名马步军,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先行攻占了道格拉斯控制的艾尔城。而此时,威廉.</B>华莱士的军队却渺无声息。不久,英王委任的苏格兰财政官向军队通报了华莱士军的动向,闻讯后亨利.</B>波希和克利福德迅速率军前往洛克斯堡征讨华莱士。到了洛克斯堡后,拥有一万之众马步军的英军并没有即刻发起攻击,而是安营扎寨等候萨里伯爵总督约翰.D.</B>沃勒内大军的到来。就是这个贻误战机的决定给了华莱士反戈一击的机会,他率军移师向南与另一支义军安德鲁.</B>穆瑞的队伍合兵一处,佯装围攻靠近英国境内的邓迪和斯特林两城吸引英军主力前来解援,而他们已经精心设计好了破敌的对策。

<P></B>
<P></B>得知城池被围的伯爵毫不犹豫的率军出发开赴斯特林,与伯爵会合的亨利.</B>波希和克利福德作为后续部队一同前往,这支讨伐军还充入一些效忠于英王的苏格兰贵族军。傲慢的沃勒内命令苏格兰部下去劝说华莱士他们投降归顺,并许下了一些连他自己都没信心兑现的诺言。这些很快被怀着满腔仇恨并早有作战准备的华莱士和他的战友们驳斥了回来

<P></B>
<P>
作为英王经略苏格兰的战略要地,斯特林城地势险要,架设在城北弗斯河上的斯特林桥则是通往这座重镇的必经之路。作为该地区的攻防依托,在城镇外的陡峭山隘上屹立着雄伟的斯科林堡,从城堡上可以将斯科林桥在内的弗斯河两岸尽收眼底,镇守城堡的将领是英军名将理查德爵士。此时的斯特林桥对岸是拥有一万六千多马步军的华莱士—穆瑞联军,他们在弗斯河北岸的制高点奥丘山上摆开阵形,等待着与英军作战时刻的来临。

<P></B>
<P>
作为华莱士的战役企图,狭窄的斯特林桥将是这场战斗的决定要点,冲下奥丘山的苏军能否将渡桥后的英军后路截断是此役的关键。华莱士和穆瑞的一万六千人联军中的战士基本上都是没有正规作战经验的农民,但是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人数上的优势还有那不到二百人的铠甲骑兵将是击败敌人的保证。

<P></B>
<P>
沃勒内总督亲率的英军,目的及其明确,越过斯特林桥击溃并杀死那些高地人。对于更加明确的战役企图,拥兵自重的总督并没有太多考虑。这也难怪,虽然在数量上他的不到一万人的兵马处于劣势,但是这些精良的的正规军拥有苏格兰人所不及的装备和作战素质,对于那些站在对面山上叫嚣的高地农民完全有理由说可以一当十。但是,当派出的探马回来向他报告双方所处地势时,这位高贵的总督犹豫了。狭窄的斯特林桥只能允许两名骑兵并排通过,那么如果在不能快速通过的前提下,当重铠骑兵还未展开时,一旦居高临下的敌人从自己薄弱的左翼发起攻击,先过桥的部队将会遭到致命打击,而后续部队将被堵在狭窄的桥面上,整个战局将难以预测。但此战在所难免,英军将领们陷入了矛盾中。

<P></B>
<P>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也是出于战场礼貌,总督派出了两名教士再次劝降,这次遭到了华莱士本人更加言辞强硬的回应,也就是电影中的场面和对白。大战一触即发!

<P></B>
<P>
在各执己见的争论中,总督做出了大胆的决策——强行渡河。

<P></B>
<P>
如前所述,英军渡桥的行动是在极其艰难的拥挤不堪的状态下进行的。来自约克郡的马莫杜克爵士率领的重骑兵作为先锋部队,两名骑士为一列开始缓慢的过桥,萨里伯爵在各种旗帜的簇拥下和大队的骑士紧随其后,显然,英格兰人的傲慢和自信,使他们忽视了来自对面高地上那些志在必得者们充满杀机和仇恨的目光。看到英军已经进入自己的预定区域,华莱士收紧了那只握着长柄巨剑的右手并向他的战士们高喊道:“听号令,不得乱动,听号令,再出击。”那些早已按耐不住的苏格兰战士,瞪着充血的双眼,紧握手中的冷刃,抑制着自己的双脚,渴望着主帅的冲锋号令。渡过斯特林桥的英军越来越多,而华莱士的号令还是迟迟未下。胜券在握的华莱士知道,此时如果发起攻击,只会对英军造成部分伤亡,而大队英军将在调整后从桥头发起反击,双方将陷入混战而纠缠下去,对己方的爆发力他有信心,但对自己人的持久作战能力他很清楚,他在等待更大的机会,他要取得更大的战果。

<P></B>
<P>
正准备过河的总督,正在铺开的地图前和他的副将们研究下一步的计划,突然,一个传令兵惊慌的跑来:“他们开始攻击了”,总督慌乱中跑上进出的山坡向北岸望去。瞬间的远处,如山洪暴发般涌下山来的苏格兰战士,口中狂喊着:“杀死他们,杀死他们”的口号挥舞着手中的兵刃已经与一线的英军迎头冲撞,前边的人成片的倒下,后边的人蜂拥而上,苏军强大的冲击波将最前边的英军步兵冲倒了一片,后边迎上去的英军很快地与对方绞作一团,而人数上的优势却使更多的苏军绕过英军步兵向主阵扑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总督下令让贵族骑士上去击退敌人步兵。得令的重铠骑兵奋勇向苏军冲去,眼看骑兵就冲到敌阵前时,冲在前面的苏军步兵嘎然止步半蹲于地,从他们后面猛然窜出一列平握12英尺长长矛的步兵,将长矛直刺向收不住马缰的贵族骑兵,可怜这些骁勇善战的英格兰重铠骑士,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纷纷被刺于马下,紧接着扑上前的苏格兰步兵用长剑和斧头,两三个对一个砍头刺心的结果了英军骑士的性命,眼前的惨状看得后面的英军将士目瞪口呆。

<P></B>
<P>
顷刻间,已经过桥的英军已全部卷入混战,而极具杀伤力的威尔士长弓兵还被堵在桥上面,不能进入射击状态。桥上的英军只能选择奋力冲过桥去,加入北岸的肉搏。但是,英军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队苏格兰步兵从天而降般的出现在桥头,还没醒过神来的桥头英军在短暂的厮杀后,被砍杀殆尽。占领了桥头的苏格兰步兵,发挥着长矛战术的优势,针对桥头狭窄的防御宽度,利用三层长矛平刺,将冲上来的桥上英军奋力刺退,使用长剑的英军步兵对此无能为力。失去了桥头,桥上和上岸的英军被一截两段,没有了增援的过桥英军在和苏格兰人的搏斗中伤亡惨重渐渐不支,而桥上的英军欲前无力,欲退不能,本来就拥挤不堪的桥面上,英军们在慌乱中自己人互相挤撞推搡,极大的棍乱使上千英军落入弗斯河中,重负使他们沉入水底纷纷丧命。

<P></B>
<P>
弗斯河北岸的英军的阵线已然崩溃,而苏格兰人的骑兵又接踵而至,还未全部出击的英军重铠骑兵全力迎击,好在装备上的优势迅速击退了这批苏军骑士,正欲扩大战果的英军骑兵突然发现,自己的退路已经完全被截断,辅助步兵已经尸横遍野,顽强的骑兵主将茨温格率队冲向据守桥头的苏军,在强大的英军重骑兵的冲击下,守桥苏军四处躲闪,使这支骑兵安然过桥回到南岸,过桥后惊魂未定的骑兵将军即下令拆了斯特林桥,而阻止苏军过桥追击。这下,过了桥的英军就成了被围猎的羚羊,只有跳河逃命的份了,投降告饶对于愤怒且杀红了眼的苏格兰人来讲就是跪地求死,苏军已经形成了对英军的屠杀,惨叫声惊天动地,丢盔卸甲侥幸游过河的英军只有极少数,而大多数都成了苏军刀下亡魂。最悲惨的就数那些被裹在过桥队伍中央的三百名威尔士弓箭手们了,好容易上了北岸,还没来得及发上一箭就被赶上前来的苏格兰高地骑士全部砍杀。

<P></B>
<P>
南岸的萨里伯爵望着自己的部将和士兵,像猎物一样的被宰杀,心如刀绞。眼见战局已全无转机,只好收拾残部撤离了战场。撤军前,他留下了少量人马协防斯特林堡,自己率残部回到了英国境内。斯特林堡战役英军损失惨重,六千多步骑兵战死沙场,被俘虏的英军官兵很多人被复仇的苏格兰人斩首扒皮,生还者无几。可见,这场战役在尾声时就是一场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复仇战,正义性已无从谈起。相比下,苏格兰方面的损失就小得多了,如果说严重的话那就是联军的另一个主将穆瑞战死,但这也成就了威廉.</B>华莱士作为抗英领袖的主导地位。

<P></B>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3 0:09:05编辑过]
<P>华莱士的胜利——————斯特林战役</P>
<P>全文将在春节后的《较量》中刊登</P>
邓巴之战后,自以为大局已定的爱德华国王离开苏格兰前往弗兰德斯。他走后,缺乏了严密控制的苏格兰英占区内,反抗英格兰统治的力量开始逐渐恢复。1297</B>年5</B>月至9</B>月间,由零星的暴动发展到了整个苏格兰全境的抗英运动。在此间,活跃着三支主要的抗英武装。分别是:弗斯河北岸的安德鲁.</B>穆瑞的武装;贵族道格拉斯爵士领导的西南部军;再就是由伟大的英雄威廉.</B>华莱士领导的抗英队伍。

</B>
<P>
根据史料记载,在电影中描述的华莱士走向抗英道路的最初起因是真实的。作为英格兰对苏格兰实施暴政的工具代表,华莱士故乡拉纳克郡的英格兰籍地方治安官残害了华莱士的妻子(一说是未婚妻)。出生于骑士之家自幼尚武的华莱士,悲愤之下带领着他的几个同样习武出身的好友杀死了这名残暴的英军治安官,并对他所在的营寨进行了血洗。为了躲避闻讯而来的大批英军的报复剿杀,华莱士带领着他的兄弟们——这些后来的战友,逃到了附近的山地之中。在那里,得到反英贵族支持的华莱士他们不断的招募着同样不满英军奴压的苏格兰人的加入,而逐渐发展成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生力军。

<P></B>
<P>
作为抗英最为坚决的苏格兰武装,威廉华莱士的部队引起了爱德华一世任命的苏格兰总督的重视。萨里伯爵的孙子总督副官亨利.</B>波希协同将官克利福德去剿灭这支桀骜不驯的武装。来自英国本土的七千名马步军,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先行攻占了道格拉斯控制的艾尔城。而此时,威廉.</B>华莱士的军队却渺无声息。不久,英王委任的苏格兰财政官向军队通报了华莱士军的动向,闻讯后亨利.</B>波希和克利福德迅速率军前往洛克斯堡征讨华莱士。到了洛克斯堡后,拥有一万之众马步军的英军并没有即刻发起攻击,而是安营扎寨等候萨里伯爵总督约翰.D.</B>沃勒内大军的到来。就是这个贻误战机的决定给了华莱士反戈一击的机会,他率军移师向南与另一支义军安德鲁.</B>穆瑞的队伍合兵一处,佯装围攻靠近英国境内的邓迪和斯特林两城吸引英军主力前来解援,而他们已经精心设计好了破敌的对策。

<P></B>
<P></B>得知城池被围的伯爵毫不犹豫的率军出发开赴斯特林,与伯爵会合的亨利.</B>波希和克利福德作为后续部队一同前往,这支讨伐军还充入一些效忠于英王的苏格兰贵族军。傲慢的沃勒内命令苏格兰部下去劝说华莱士他们投降归顺,并许下了一些连他自己都没信心兑现的诺言。这些很快被怀着满腔仇恨并早有作战准备的华莱士和他的战友们驳斥了回来

<P></B>
<P>
作为英王经略苏格兰的战略要地,斯特林城地势险要,架设在城北弗斯河上的斯特林桥则是通往这座重镇的必经之路。作为该地区的攻防依托,在城镇外的陡峭山隘上屹立着雄伟的斯科林堡,从城堡上可以将斯科林桥在内的弗斯河两岸尽收眼底,镇守城堡的将领是英军名将理查德爵士。此时的斯特林桥对岸是拥有一万六千多马步军的华莱士—穆瑞联军,他们在弗斯河北岸的制高点奥丘山上摆开阵形,等待着与英军作战时刻的来临。

<P></B>
<P>
作为华莱士的战役企图,狭窄的斯特林桥将是这场战斗的决定要点,冲下奥丘山的苏军能否将渡桥后的英军后路截断是此役的关键。华莱士和穆瑞的一万六千人联军中的战士基本上都是没有正规作战经验的农民,但是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人数上的优势还有那不到二百人的铠甲骑兵将是击败敌人的保证。

<P></B>
<P>
沃勒内总督亲率的英军,目的及其明确,越过斯特林桥击溃并杀死那些高地人。对于更加明确的战役企图,拥兵自重的总督并没有太多考虑。这也难怪,虽然在数量上他的不到一万人的兵马处于劣势,但是这些精良的的正规军拥有苏格兰人所不及的装备和作战素质,对于那些站在对面山上叫嚣的高地农民完全有理由说可以一当十。但是,当派出的探马回来向他报告双方所处地势时,这位高贵的总督犹豫了。狭窄的斯特林桥只能允许两名骑兵并排通过,那么如果在不能快速通过的前提下,当重铠骑兵还未展开时,一旦居高临下的敌人从自己薄弱的左翼发起攻击,先过桥的部队将会遭到致命打击,而后续部队将被堵在狭窄的桥面上,整个战局将难以预测。但此战在所难免,英军将领们陷入了矛盾中。

<P></B>
<P>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也是出于战场礼貌,总督派出了两名教士再次劝降,这次遭到了华莱士本人更加言辞强硬的回应,也就是电影中的场面和对白。大战一触即发!

<P></B>
<P>
在各执己见的争论中,总督做出了大胆的决策——强行渡河。

<P></B>
<P>
如前所述,英军渡桥的行动是在极其艰难的拥挤不堪的状态下进行的。来自约克郡的马莫杜克爵士率领的重骑兵作为先锋部队,两名骑士为一列开始缓慢的过桥,萨里伯爵在各种旗帜的簇拥下和大队的骑士紧随其后,显然,英格兰人的傲慢和自信,使他们忽视了来自对面高地上那些志在必得者们充满杀机和仇恨的目光。看到英军已经进入自己的预定区域,华莱士收紧了那只握着长柄巨剑的右手并向他的战士们高喊道:“听号令,不得乱动,听号令,再出击。”那些早已按耐不住的苏格兰战士,瞪着充血的双眼,紧握手中的冷刃,抑制着自己的双脚,渴望着主帅的冲锋号令。渡过斯特林桥的英军越来越多,而华莱士的号令还是迟迟未下。胜券在握的华莱士知道,此时如果发起攻击,只会对英军造成部分伤亡,而大队英军将在调整后从桥头发起反击,双方将陷入混战而纠缠下去,对己方的爆发力他有信心,但对自己人的持久作战能力他很清楚,他在等待更大的机会,他要取得更大的战果。

<P></B>
<P>
正准备过河的总督,正在铺开的地图前和他的副将们研究下一步的计划,突然,一个传令兵惊慌的跑来:“他们开始攻击了”,总督慌乱中跑上进出的山坡向北岸望去。瞬间的远处,如山洪暴发般涌下山来的苏格兰战士,口中狂喊着:“杀死他们,杀死他们”的口号挥舞着手中的兵刃已经与一线的英军迎头冲撞,前边的人成片的倒下,后边的人蜂拥而上,苏军强大的冲击波将最前边的英军步兵冲倒了一片,后边迎上去的英军很快地与对方绞作一团,而人数上的优势却使更多的苏军绕过英军步兵向主阵扑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总督下令让贵族骑士上去击退敌人步兵。得令的重铠骑兵奋勇向苏军冲去,眼看骑兵就冲到敌阵前时,冲在前面的苏军步兵嘎然止步半蹲于地,从他们后面猛然窜出一列平握12英尺长长矛的步兵,将长矛直刺向收不住马缰的贵族骑兵,可怜这些骁勇善战的英格兰重铠骑士,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纷纷被刺于马下,紧接着扑上前的苏格兰步兵用长剑和斧头,两三个对一个砍头刺心的结果了英军骑士的性命,眼前的惨状看得后面的英军将士目瞪口呆。

<P></B>
<P>
顷刻间,已经过桥的英军已全部卷入混战,而极具杀伤力的威尔士长弓兵还被堵在桥上面,不能进入射击状态。桥上的英军只能选择奋力冲过桥去,加入北岸的肉搏。但是,英军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队苏格兰步兵从天而降般的出现在桥头,还没醒过神来的桥头英军在短暂的厮杀后,被砍杀殆尽。占领了桥头的苏格兰步兵,发挥着长矛战术的优势,针对桥头狭窄的防御宽度,利用三层长矛平刺,将冲上来的桥上英军奋力刺退,使用长剑的英军步兵对此无能为力。失去了桥头,桥上和上岸的英军被一截两段,没有了增援的过桥英军在和苏格兰人的搏斗中伤亡惨重渐渐不支,而桥上的英军欲前无力,欲退不能,本来就拥挤不堪的桥面上,英军们在慌乱中自己人互相挤撞推搡,极大的棍乱使上千英军落入弗斯河中,重负使他们沉入水底纷纷丧命。

<P></B>
<P>
弗斯河北岸的英军的阵线已然崩溃,而苏格兰人的骑兵又接踵而至,还未全部出击的英军重铠骑兵全力迎击,好在装备上的优势迅速击退了这批苏军骑士,正欲扩大战果的英军骑兵突然发现,自己的退路已经完全被截断,辅助步兵已经尸横遍野,顽强的骑兵主将茨温格率队冲向据守桥头的苏军,在强大的英军重骑兵的冲击下,守桥苏军四处躲闪,使这支骑兵安然过桥回到南岸,过桥后惊魂未定的骑兵将军即下令拆了斯特林桥,而阻止苏军过桥追击。这下,过了桥的英军就成了被围猎的羚羊,只有跳河逃命的份了,投降告饶对于愤怒且杀红了眼的苏格兰人来讲就是跪地求死,苏军已经形成了对英军的屠杀,惨叫声惊天动地,丢盔卸甲侥幸游过河的英军只有极少数,而大多数都成了苏军刀下亡魂。最悲惨的就数那些被裹在过桥队伍中央的三百名威尔士弓箭手们了,好容易上了北岸,还没来得及发上一箭就被赶上前来的苏格兰高地骑士全部砍杀。

<P></B>
<P>
南岸的萨里伯爵望着自己的部将和士兵,像猎物一样的被宰杀,心如刀绞。眼见战局已全无转机,只好收拾残部撤离了战场。撤军前,他留下了少量人马协防斯特林堡,自己率残部回到了英国境内。斯特林堡战役英军损失惨重,六千多步骑兵战死沙场,被俘虏的英军官兵很多人被复仇的苏格兰人斩首扒皮,生还者无几。可见,这场战役在尾声时就是一场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复仇战,正义性已无从谈起。相比下,苏格兰方面的损失就小得多了,如果说严重的话那就是联军的另一个主将穆瑞战死,但这也成就了威廉.</B>华莱士作为抗英领袖的主导地位。

<P></B>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3 0:09:05编辑过]
这个自然是十分期待啊。
<P>勇敢的心,不是指威廉 华莱士 而是苏格兰国王 罗伯特 布鲁斯(影片中的贵族头子)在苏格兰民族大起义中,前者扮演的是陈胜,吴广的角色。</P><P>老美的戏说比CCTV离谱多了</P>
我还是喜欢苏菲.玛索[em01]
<B>以下是引用<I>zqyuan</I>在2005-2-14 16:39:47的发言:</B>

<P>勇敢的心,不是指威廉 华莱士 而是苏格兰国王 罗伯特 布鲁斯(影片中的贵族头子)在苏格兰民族大起义中,前者扮演的是陈胜,吴广的角色。</P>
<P>老美的戏说比CCTV离谱多了</P>

<P>说得对,前者是光脚的,后者是穿鞋的,穿鞋的能和光脚的一起投身到历史洪流里去,是很难得了。</P>
<B>以下是引用<I>老机</I>在2005-2-14 16:46:27的发言:</B>
我还是喜欢苏菲.玛索[em01]


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