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莱士与十三世纪苏格兰抗英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38:31
1297年冬,刚刚在斯特林桥大胜英格兰人的威廉·华莱士深入英格兰北部进行了长时间的扫荡。尽管在1296年的战争中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入侵,但是从来没有达到过华莱士这次的规模。华莱士这次进攻所造成的破坏和对当地人的冲击被同时代的一位编年史作家记录了下来:"那时,在从纽卡斯尔到卡莱尔的各省,所有修道院和教堂停止了对上帝的歌颂。所有的僧侣、律修会修士和剩余的牧师、领主们的臣属连同几乎全部属民都在苏格兰人的面前逃散了。"(备注1)华莱士的胜利对英格兰本土造成了直接的威胁,这令英格兰国王"长脚"爱德华并吞苏格兰的努力几近付诸东流。


<P>一、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危机</P>
<P>在爱德华一世的父亲亨利三世执政的时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因为《约克条约》的签署和两国王室间两度联姻而变得十分亲密(亚历山大二世于1221年与亨利三世的姐姐乔安娜结婚,亚历山大三世于1251年与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1286年3月18日,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不幸坠崖身亡,由于亚历山大的儿女们都已先他离开了人世,所以他的外孙女,有"挪威少女"之称的挪威公主(其父为挪威国王埃里克二世"仇恨教士的人")玛格丽特成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备注2)。玛格丽特六岁的时候正式被承认为苏格兰女王,同时苏格兰议会任命了一个六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代替女王治理国家直到她长大成人为止。老谋深算的爱德华一世(女王的舅舅)提议让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和玛格丽特结婚,爱德华的提议得到了六人委员会的响应。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年幼的女王和威尔士亲王的结合必将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新的纽带。1290年7月,苏格兰、英格兰和挪威的代表在特威德河畔的伯格厄姆签署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王室联姻的"伯格厄姆"条约。为了和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完婚,玛格丽特从挪威出发前往苏格兰并于9月底抵达奥克尼群岛,然而她在此不幸病倒,不久去世(根据A·O·安德森《早期史料》引用的史料,玛格丽特死在卑尔根主教的怀里)。 </P>
<p>玛格丽特死后,苏格兰失去了正统的王室继承人,国内的大小贵族为了争夺王位争吵不休。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六人委员会的成员、德高望重的圣安德鲁斯主教威廉·弗拉塞尔邀请爱德华一世来做他们的仲裁人。这位"英格兰的查士丁尼"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插手苏格兰内政的天赐良机,于是慨然应允。爱德华来到爱丁堡后,并未马上履行仲裁人的使命,而是向苏格兰贵族们提出,无论谁当上国王都必须承认自己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的要求。那些被"国王梦"冲昏头脑的贵族们全盘接受了爱德华的无理要求,完全不顾他对苏格兰赤裸裸的野心。竞争苏格兰王位的主要有十三名候选人,他们中的十人很快因为种种理由被爱德华一世淘汰。剩下来的三名候选人皆为亨廷顿伯爵戴维(苏格兰国王戴维一世的小儿子)的子孙,是亨廷顿伯爵的三个女儿的男性后嗣,问题是究竟选择哪个女儿的后嗣才好呢?亨廷顿伯爵次女之子开瑞克伯爵罗伯特·布鲁斯(备注3)曾被亚历山大二世指定拥有王位继承权,无论是从血缘还是从资历上看,他都是最合适的国王人选。可是,仲裁人爱德华一世却不这么想,他理想中的苏格兰国王是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摆布的傀儡,象罗伯特·布鲁斯这样为了王位可以苦熬了几十年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被自己利用呢?于是,爱德华一世在1292年拥立亨廷顿伯爵长女的外孙、年仅十六岁的约翰·巴里奥尔登上了苏格兰国王的宝座。根据事先的承诺,巴里奥尔在即位的次日就向爱德华宣誓效忠并尊其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
<p>象爱德华一世那般精明的人有时候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他原本以为巴里奥尔会对自己俯首贴耳、百依百顺,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巴里奥尔并不甘心成为英格兰人的傀儡。1295年,英法之间又燃战火,爱德华一世象对待家臣一样命令巴里奥尔率领苏格兰军队和自己一起出征法国。不但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英法战争期间,苏格兰商船不得出港"的苛刻要求。"长脚"的无礼要求激怒了苏格兰人,巴里奥尔不仅对他的召唤不予理会,还在当年7月和法国、挪威结盟(史称"老盟约",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16世纪,根据盟约法国每年提供苏格兰补助金五万镑,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必须每年用四个月的时间同英格兰作战),试图摆脱英格兰的桎梏。巴里奥尔的"胆大妄为"击怒了"长脚",他立即发动了对苏格兰的惩罚性战争。1296年3月,爱德华一世率军直取苏格兰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贝里克,该城居民奋起抵抗,无奈力不从心,贝里克于3月30日陷落。英军入城之后烧杀淫掠,残酷程度无以复加,死难者数以千计。4月27日,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率领的英格兰军队在邓巴会战中打垮了巴里奥尔的四万大军,苏格兰人在邓巴战场上尸横遍野,许多贵族沦为俘虏。邓巴的惨败决定了巴里奥尔的命运,他被迫于7月10日向爱德华一世投降,"长脚"囚禁了包括他在内的两千多名苏格兰显贵(备注4)。不久以后,他废黜了巴里奥尔,自立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在贝里克建立了自己在苏格兰的统治机构。"长脚"命令约翰·德·沃勒内率军长期驻守苏格兰,分兵把守苏格兰各个主要城堡。同时,爱德华一世把一大批忠于他本人的郡长和领主强加给苏格兰人,而且他们大多是英格兰人。爱德华一世还从一个叫斯昆的村庄掠走了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将它作为战利品带回伦敦。"斯昆石"又称"命运之石",是古代苏格兰国王加冕时的"王座"。"长脚"下令将"斯昆石"镶嵌在一张精雕细刻的高背橡木椅上,以作为占领苏格兰的象征,这张椅子就是著名的"爱德华国王之椅"。1297年8月22日,自以为苏格兰已经牢牢在握的"长脚",心满意足的离开苏格兰前往佛兰德斯,他走后不久,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斗争就在苏格兰全境展开了。
<p>
<P>二、斯特林桥大捷</P>
<P>苏格兰人的反抗开始于1297年的5月,起先只是各地的零星暴动,仅仅过了4个月,反抗的火焰就烧遍了苏格兰的大地。到1297年9月,英格兰在苏格兰的统治竟然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当时活跃在苏格兰大地上的起义军主要有三支:安德鲁·穆瑞领导的队伍在福斯河北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另一支队伍由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和格拉斯哥主教罗伯特·维沙特领导,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苏格兰的西南部;第三支队伍是由伟大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领导的(备注5)。 </P>
<p>苏格兰西部的起义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被镇压了下去。萨里伯爵的孙子、新任苏格兰总督副官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紧急动员了坎布里亚和威斯特摩兰两郡(可能还包括兰开夏)的民团,迅速开进苏格兰直扑艾尔城。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指挥着一支由三百名重装骑兵和四千名步兵组成的军队,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苏格兰人对贝里克的灾难记忆犹新,这让他们犹豫、动摇,最后艾尔和欧文的苏格兰反抗者未发一箭就向英格兰军队缴械投降了。7月17日,爱德华一世委任的苏格兰财务官休·格雷辛汉获悉,威廉·华莱士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了一支大军。格雷辛汉在给爱德华一世的书信中写道:"···有必要对威廉·华莱士进行一次讨伐,他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了一支大军,图谋破坏您给苏格兰带来的和平···"。格雷辛汉同诺森伯兰郡的贵族们一致决定出兵征讨华莱士,他们的军队以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所部为主力,拥有三百名重装骑兵和一万名步兵。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并没有马上攻打华莱士,他们在罗克斯堡扎营等待苏格兰总督、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的到来。英格兰人反应的迟钝,给了华莱士大展身手的机会。他迅速移师北方和安德鲁·穆瑞会师,旋即包围了邓迪和斯特林两城堡。得知邓迪和斯特林被围之后,约翰·德·沃勒内亲率一千重装骑兵和五千步兵从罗克斯堡出发开赴斯特林,紧跟其后的是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率领的后续部队,包括三百重装骑兵和八千步兵。9月9日,包括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马尔科姆在内的几个苏格兰亲英贵族赶到了沃勒内军中,他们是被格雷辛汉招来给英格兰人充当向导的。沃勒内和格雷辛汉命令他们前往围困斯特林堡的苏格兰军中劝说华莱士放下武器,以免"无谓的流血"。这些贵族老爷们在华莱士和穆瑞面前极力夸张英格兰人的精良装备,在他们看来以羸弱的苏格兰武装和强大的英格兰王家军队抗衡,其结果只能是一场屠杀。亲英贵族们的花言巧语没有能够蒙骗华莱士,贝里克的惨剧就在眼前,沃勒内的许诺怎么可能令人信服呢?不过,詹姆斯·斯图亚特等人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给沃勒内带回了大量有关华莱士义军的情报(这几个苏格兰贵族曾向沃勒内许诺要向英军提供六十名武士,当他们在9月11日早晨来向沃勒内复命的时候,跟随他们一起来替英军效力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而不是他们所许诺的六十人)。
<p>9月10日,英格兰军和苏格兰军在斯特林桥遭遇。如果把斯特林比作苏格兰的门户的话,那么斯特林桥--这座架设在福斯河上的木桥无疑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在斯特林镇边上的峭壁之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斯特林堡。城堡里面的驻军承担着守卫斯特林这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小镇。从斯特林堡向下眺望,福斯河两岸的一草一木全都尽收眼底,此时的驻军司令是骁勇善战的理查·德·沃德格里夫爵士。9月10日这天,威廉·华莱士在福斯河对岸的制高点奥丘山上发现了从南方汹涌而来的英军,这正是约翰·德·沃勒内亲自率领的征讨大军,他此行的目的是来解除苏格兰人对斯特林的围困。沃勒内指挥的英格兰军队全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很多人都有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经验,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也非常饱满。在英军将士的眼中,即将和自己对阵的苏格兰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威廉·华莱士和安德鲁·穆瑞指挥的苏格兰军大约有一万六千人,但是其中大多数人是从未上过战场的农民,他们装备极差,只有一百五十名铠甲骑兵的装备可以和英军媲美。因此,尽管在数量上苏格兰人稍占优势,但是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是比较悬殊的。尽管在实力上英格兰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地利上他们却处在下风。英军没有渡船,他们只能从斯特林桥和坎布斯肯内斯、基尔丁两处浅滩渡过福斯河。两处浅滩只有在水位很低的情况下才能通行。斯特林桥是一座狭窄的木桥,最多只能让两名骑兵并肩通过。不仅如此,两侧桥头的堤道土质松软,重装骑兵完全无法施展。沃勒内发现,在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的苏格兰人对自己的左翼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英军却很难把苏格兰人从山上赶走。如果苏格兰人趁着英军的人马在斯特林桥上挤作一团的时候发起攻击,英军必将一败涂地。更重要的是,苏格兰人有一个英格兰人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那就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他们在为苏格兰的独立而战。
<p>为了向英军表明自己的决心,华莱士在福斯河北岸的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沃勒内明白一场恶战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沙场礼节的尊重,他派遣两名多明我会修士过河。沃勒内让两名修士转告华莱士,如果他能接受"国王陛下的和平",自己将保证华莱士的生命,并对他以往所犯之"罪行"既往不咎。对此,威廉·华莱士的回答是:"告诉你们的人,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和平,我们是来打仗的。我们要向你们报仇雪恨,我们要解放自己的国家!!他们想来就来,我们已经做好的准备,就在这里恭侯。" 华莱士带有挑衅性的回答不仅让沃勒内为之气沮,也令原本趾高气扬的英军将士为之气沮。英军将领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华莱士的宣言不过是"歹徒在虚张声势",其他的人则主张要小心谨慎。为了统一众将的意见,沃勒内召开了一个紧急军事会议,会议上一名在欧文向英军投降的苏格兰骑士理查德·鲁迪爵士告诫萨里伯爵:"大人,如果我们上桥的话,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我们只能两个两个并排通过桥面,敌人正对着我们的侧翼,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冲下山来攻打我们,集中兵力打击我们的前锋。离这不远有一处浅滩,在那里,我们一次可以通过六十人。请拨给我五百名骑兵和一小队步兵,我将率领他们绕到敌军的背后,打击他们、粉碎他们。我的伯爵大人,与此同时,您和大队人马就可以万无一失的通过斯特林桥了。" 大多数英军将领们都不赞同鲁迪爵士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兵分两路是不明智的,这可能是英格兰贵族的傲慢和对苏格兰"变节者"的不信任所致,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那不能兑现的诺言让他们不得不小心谨慎。但是也有少数将领在原则上同意他的看法。于是,英格兰的将军们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税务官休·格雷辛汉站了出来,大声喝道:"你们不要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下去了!国王陛下的金钱不能被这样白白的浪费。让我们冲过桥去,尽忠尽职吧!!" 沃勒内对于格雷辛汉的越权举动非常不满,作为一员久经沙场的宿将,他很明白贸然进攻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是,将士们的情绪已经被格雷辛汉煽动了起来,如果这时候不进攻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全军的士气。沃勒内再三权衡以后,向全军发出了进攻的命令。以基尔顿城主(此城堡在约克郡)马默杜克爵士率领的重装骑兵为先导的英格兰大军开始通过斯特林桥,正如鲁迪爵士先前所指出的那样,狭窄的桥面只能同时并排通过两骑,英军的行动异常困难。一英里半外的奥丘山上,华莱士和所有的义军将士一样目不转睛的观察着英军的一举一动。英军的队伍以手持爱德华一世的王旗的掌旗手为首,后面紧跟着萨里伯爵麾下的大队人马,在一面面长三角旗、令旗和燕尾旗(备注6)的簇拥下,骑士首领和男爵们身着华丽的礼服和全副的铠甲浩浩荡荡的走上了斯特林桥,他们好像是去参加狩猎而非上阵厮杀。指挥大军渡河的是财务官休·格雷辛汉、罗伯特·德·萨默维尔爵士以及斯特林堡的守将沃德格里夫爵士。
<p>眼看着越来越多的英格兰士兵穿过斯特林桥踏上了福斯河北岸的土地,苏格兰义军当中的气氛也愈发紧张起来。如果不是华莱士和穆瑞再三强调了服从命令的重要,奥丘山上的苏格兰将士们早就象1296年在邓巴那样冲下山去和英格兰人拼命了。此时,华莱士站在福斯河北岸岸边的克拉格修道院的钟楼上耐心的观察英军的行动,他在等待一个最恰当的时机,他要一击成功。如果过早进攻的话,苏格兰人只能消灭一小部分敌军,当真如此,反而让沃勒内有了反击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把英军全部放过桥来打,义军在数量上有一些优势,可以痛痛快快的打一场歼灭战。中午11点,看到英军大队已经悉数过桥,华莱士命令传令兵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早已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的苏格兰战士们立刻象脱缰之马一般冲下了山去,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和长矛,口中不断高呼:"干掉他们!!干掉他们!!"。在苏格兰人冲下奥丘山的一瞬间,他们端平了手中的长矛,径直朝着英格兰的贵族们冲杀了过去。与此同时,另一队苏格兰战士正在向斯特林桥进发,他们的任务是封锁斯特林桥头,切断两岸英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和主力部队一起将已经渡河的英军包围消灭。一阵短促而激烈的肉搏过后,斯特林桥的桥头被苏格兰人占据了。他们的大胆行动在英军阵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桥上的英军将士们既无法前进,又不能后退,拥挤和推搡令数以百计的英格兰人掉进了水流湍急的福斯河中,沉重的披挂和武器很快就让他们失去了生命。苏格兰人的正面攻势冲垮了英军的阵线并在英军将领中制造了一场混乱,他们试图让自己的战马从深陷的泥沼中脱身,大多丧身于苏格兰人的长矛之下,间或有一两个躲过了长矛却在坠马之后死于坐骑和苏格兰人的践踏。苏格兰人的迅猛攻势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被冲得七零八落的英军很快就被压迫到了斯特林桥与河堤西南的河湾。正在此时,苏格兰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北方向河堤冲来,指挥重装骑兵的马默杜克爵士罗伯特·德·茨温格稳住阵脚,他立即改变了进攻的方向,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迎面而来的苏格兰骑兵。英军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的击溃了轻装的苏格兰骑兵,老于战阵的茨温格并没有对溃退的苏格兰骑兵穷追不舍,因为他已经觉察到战局正在朝着不利于本方的方向发展,他吃惊的发现爱德华国王和萨里伯爵的旗帜全都没了踪影,战场上堆满了英格兰士兵的尸体,苏格兰人占领了桥头切断了自己的退路。茨温格沉默了片刻,顷刻间,他的外甥在他的鞍前倒了下去,被激怒了的茨温格率领他的部下径直冲向了据守的桥头的苏格兰人,他用自己那柄引以为傲的宽边重剑在苏格兰人当中杀开了一条血路。当茨温格和部下骑兵安然无恙的返回南岸之后,他立刻下达了拆毁斯特林桥的命令。英军阵中的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原本打算坚决抵抗苏格兰人的进攻,然而那些四散奔逃的英格兰人因为躲避愤怒的苏格兰人而冲散了他们的队伍。可怜这三百精锐部队,他们没有对战局起到任何作用便尽数葬身沙场,更可悲的是他们并不是被苏格兰人所杀而是让自己人的马蹄踩下了地狱。斯特林桥被拆毁之后,滞留在北岸的英军将士们陷入了绝境,他们为了逃生纷纷跳入了福斯河中,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骑士们抛弃了自己的武器、甲胄、战马和尊严,和普通士兵一样跳入了福斯河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他们中间只有一小部分人活着游回了南岸,有成百上千条生命消失在了湍急的激流中。
<p>战役的进展果如鲁迪爵士预料的一样,沃勒内原本希望看到一场对苏格兰"叛军"的伟大胜利,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苏格兰起义者对英格兰王家军队的屠杀。他眼睁睁的看着苏格兰人狂暴的砍杀着自己的士兵,却因为威尔士长弓手的毁灭而束手无策。沃勒内眼见大势已去,便在收容了从北岸逃回的残兵败将之后撤出了战场。他留下自己的亲戚威廉·费兹·沃里内守卫斯特林堡并许诺在十个星期之内返回。安排完一切之后,沃勒内飞速向南逃窜,直到进入了英格兰境内才收住了脚步。 英格兰人在斯特林桥之战当中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大约一百名重装骑兵和五千名步兵(包括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战死沙场。最为苏格兰人所痛恨的税务官休·格雷辛汉被苏格兰人扒了皮。苏格兰人把扒下来的皮切成长条后,将这些长条编缀成一条皮带,华莱士就是用这条皮带来系配剑的。苏格兰方面的伤亡微不足道,但是两主将之一的安德鲁·穆瑞受了致命伤,数周之后不治身亡。穆瑞去世后,他的部下全都投到了华莱士的麾下。斯特林桥之战在当时的欧洲是一个奇迹:一支装备极差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民军打垮了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职业军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8 21:40:06编辑过]
1297年冬,刚刚在斯特林桥大胜英格兰人的威廉·华莱士深入英格兰北部进行了长时间的扫荡。尽管在1296年的战争中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入侵,但是从来没有达到过华莱士这次的规模。华莱士这次进攻所造成的破坏和对当地人的冲击被同时代的一位编年史作家记录了下来:"那时,在从纽卡斯尔到卡莱尔的各省,所有修道院和教堂停止了对上帝的歌颂。所有的僧侣、律修会修士和剩余的牧师、领主们的臣属连同几乎全部属民都在苏格兰人的面前逃散了。"(备注1)华莱士的胜利对英格兰本土造成了直接的威胁,这令英格兰国王"长脚"爱德华并吞苏格兰的努力几近付诸东流。


<P>一、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危机</P>
<P>在爱德华一世的父亲亨利三世执政的时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关系因为《约克条约》的签署和两国王室间两度联姻而变得十分亲密(亚历山大二世于1221年与亨利三世的姐姐乔安娜结婚,亚历山大三世于1251年与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1286年3月18日,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不幸坠崖身亡,由于亚历山大的儿女们都已先他离开了人世,所以他的外孙女,有"挪威少女"之称的挪威公主(其父为挪威国王埃里克二世"仇恨教士的人")玛格丽特成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备注2)。玛格丽特六岁的时候正式被承认为苏格兰女王,同时苏格兰议会任命了一个六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代替女王治理国家直到她长大成人为止。老谋深算的爱德华一世(女王的舅舅)提议让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和玛格丽特结婚,爱德华的提议得到了六人委员会的响应。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年幼的女王和威尔士亲王的结合必将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新的纽带。1290年7月,苏格兰、英格兰和挪威的代表在特威德河畔的伯格厄姆签署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王室联姻的"伯格厄姆"条约。为了和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完婚,玛格丽特从挪威出发前往苏格兰并于9月底抵达奥克尼群岛,然而她在此不幸病倒,不久去世(根据A·O·安德森《早期史料》引用的史料,玛格丽特死在卑尔根主教的怀里)。 </P>
<p>玛格丽特死后,苏格兰失去了正统的王室继承人,国内的大小贵族为了争夺王位争吵不休。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六人委员会的成员、德高望重的圣安德鲁斯主教威廉·弗拉塞尔邀请爱德华一世来做他们的仲裁人。这位"英格兰的查士丁尼"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插手苏格兰内政的天赐良机,于是慨然应允。爱德华来到爱丁堡后,并未马上履行仲裁人的使命,而是向苏格兰贵族们提出,无论谁当上国王都必须承认自己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的要求。那些被"国王梦"冲昏头脑的贵族们全盘接受了爱德华的无理要求,完全不顾他对苏格兰赤裸裸的野心。竞争苏格兰王位的主要有十三名候选人,他们中的十人很快因为种种理由被爱德华一世淘汰。剩下来的三名候选人皆为亨廷顿伯爵戴维(苏格兰国王戴维一世的小儿子)的子孙,是亨廷顿伯爵的三个女儿的男性后嗣,问题是究竟选择哪个女儿的后嗣才好呢?亨廷顿伯爵次女之子开瑞克伯爵罗伯特·布鲁斯(备注3)曾被亚历山大二世指定拥有王位继承权,无论是从血缘还是从资历上看,他都是最合适的国王人选。可是,仲裁人爱德华一世却不这么想,他理想中的苏格兰国王是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摆布的傀儡,象罗伯特·布鲁斯这样为了王位可以苦熬了几十年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被自己利用呢?于是,爱德华一世在1292年拥立亨廷顿伯爵长女的外孙、年仅十六岁的约翰·巴里奥尔登上了苏格兰国王的宝座。根据事先的承诺,巴里奥尔在即位的次日就向爱德华宣誓效忠并尊其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
<p>象爱德华一世那般精明的人有时候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他原本以为巴里奥尔会对自己俯首贴耳、百依百顺,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巴里奥尔并不甘心成为英格兰人的傀儡。1295年,英法之间又燃战火,爱德华一世象对待家臣一样命令巴里奥尔率领苏格兰军队和自己一起出征法国。不但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英法战争期间,苏格兰商船不得出港"的苛刻要求。"长脚"的无礼要求激怒了苏格兰人,巴里奥尔不仅对他的召唤不予理会,还在当年7月和法国、挪威结盟(史称"老盟约",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16世纪,根据盟约法国每年提供苏格兰补助金五万镑,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必须每年用四个月的时间同英格兰作战),试图摆脱英格兰的桎梏。巴里奥尔的"胆大妄为"击怒了"长脚",他立即发动了对苏格兰的惩罚性战争。1296年3月,爱德华一世率军直取苏格兰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贝里克,该城居民奋起抵抗,无奈力不从心,贝里克于3月30日陷落。英军入城之后烧杀淫掠,残酷程度无以复加,死难者数以千计。4月27日,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率领的英格兰军队在邓巴会战中打垮了巴里奥尔的四万大军,苏格兰人在邓巴战场上尸横遍野,许多贵族沦为俘虏。邓巴的惨败决定了巴里奥尔的命运,他被迫于7月10日向爱德华一世投降,"长脚"囚禁了包括他在内的两千多名苏格兰显贵(备注4)。不久以后,他废黜了巴里奥尔,自立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在贝里克建立了自己在苏格兰的统治机构。"长脚"命令约翰·德·沃勒内率军长期驻守苏格兰,分兵把守苏格兰各个主要城堡。同时,爱德华一世把一大批忠于他本人的郡长和领主强加给苏格兰人,而且他们大多是英格兰人。爱德华一世还从一个叫斯昆的村庄掠走了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将它作为战利品带回伦敦。"斯昆石"又称"命运之石",是古代苏格兰国王加冕时的"王座"。"长脚"下令将"斯昆石"镶嵌在一张精雕细刻的高背橡木椅上,以作为占领苏格兰的象征,这张椅子就是著名的"爱德华国王之椅"。1297年8月22日,自以为苏格兰已经牢牢在握的"长脚",心满意足的离开苏格兰前往佛兰德斯,他走后不久,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斗争就在苏格兰全境展开了。
<p>
<P>二、斯特林桥大捷</P>
<P>苏格兰人的反抗开始于1297年的5月,起先只是各地的零星暴动,仅仅过了4个月,反抗的火焰就烧遍了苏格兰的大地。到1297年9月,英格兰在苏格兰的统治竟然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当时活跃在苏格兰大地上的起义军主要有三支:安德鲁·穆瑞领导的队伍在福斯河北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另一支队伍由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和格拉斯哥主教罗伯特·维沙特领导,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苏格兰的西南部;第三支队伍是由伟大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领导的(备注5)。 </P>
<p>苏格兰西部的起义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被镇压了下去。萨里伯爵的孙子、新任苏格兰总督副官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紧急动员了坎布里亚和威斯特摩兰两郡(可能还包括兰开夏)的民团,迅速开进苏格兰直扑艾尔城。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指挥着一支由三百名重装骑兵和四千名步兵组成的军队,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苏格兰人对贝里克的灾难记忆犹新,这让他们犹豫、动摇,最后艾尔和欧文的苏格兰反抗者未发一箭就向英格兰军队缴械投降了。7月17日,爱德华一世委任的苏格兰财务官休·格雷辛汉获悉,威廉·华莱士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了一支大军。格雷辛汉在给爱德华一世的书信中写道:"···有必要对威廉·华莱士进行一次讨伐,他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了一支大军,图谋破坏您给苏格兰带来的和平···"。格雷辛汉同诺森伯兰郡的贵族们一致决定出兵征讨华莱士,他们的军队以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所部为主力,拥有三百名重装骑兵和一万名步兵。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并没有马上攻打华莱士,他们在罗克斯堡扎营等待苏格兰总督、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的到来。英格兰人反应的迟钝,给了华莱士大展身手的机会。他迅速移师北方和安德鲁·穆瑞会师,旋即包围了邓迪和斯特林两城堡。得知邓迪和斯特林被围之后,约翰·德·沃勒内亲率一千重装骑兵和五千步兵从罗克斯堡出发开赴斯特林,紧跟其后的是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率领的后续部队,包括三百重装骑兵和八千步兵。9月9日,包括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马尔科姆在内的几个苏格兰亲英贵族赶到了沃勒内军中,他们是被格雷辛汉招来给英格兰人充当向导的。沃勒内和格雷辛汉命令他们前往围困斯特林堡的苏格兰军中劝说华莱士放下武器,以免"无谓的流血"。这些贵族老爷们在华莱士和穆瑞面前极力夸张英格兰人的精良装备,在他们看来以羸弱的苏格兰武装和强大的英格兰王家军队抗衡,其结果只能是一场屠杀。亲英贵族们的花言巧语没有能够蒙骗华莱士,贝里克的惨剧就在眼前,沃勒内的许诺怎么可能令人信服呢?不过,詹姆斯·斯图亚特等人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给沃勒内带回了大量有关华莱士义军的情报(这几个苏格兰贵族曾向沃勒内许诺要向英军提供六十名武士,当他们在9月11日早晨来向沃勒内复命的时候,跟随他们一起来替英军效力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而不是他们所许诺的六十人)。
<p>9月10日,英格兰军和苏格兰军在斯特林桥遭遇。如果把斯特林比作苏格兰的门户的话,那么斯特林桥--这座架设在福斯河上的木桥无疑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在斯特林镇边上的峭壁之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斯特林堡。城堡里面的驻军承担着守卫斯特林这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小镇。从斯特林堡向下眺望,福斯河两岸的一草一木全都尽收眼底,此时的驻军司令是骁勇善战的理查·德·沃德格里夫爵士。9月10日这天,威廉·华莱士在福斯河对岸的制高点奥丘山上发现了从南方汹涌而来的英军,这正是约翰·德·沃勒内亲自率领的征讨大军,他此行的目的是来解除苏格兰人对斯特林的围困。沃勒内指挥的英格兰军队全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很多人都有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经验,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也非常饱满。在英军将士的眼中,即将和自己对阵的苏格兰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威廉·华莱士和安德鲁·穆瑞指挥的苏格兰军大约有一万六千人,但是其中大多数人是从未上过战场的农民,他们装备极差,只有一百五十名铠甲骑兵的装备可以和英军媲美。因此,尽管在数量上苏格兰人稍占优势,但是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是比较悬殊的。尽管在实力上英格兰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地利上他们却处在下风。英军没有渡船,他们只能从斯特林桥和坎布斯肯内斯、基尔丁两处浅滩渡过福斯河。两处浅滩只有在水位很低的情况下才能通行。斯特林桥是一座狭窄的木桥,最多只能让两名骑兵并肩通过。不仅如此,两侧桥头的堤道土质松软,重装骑兵完全无法施展。沃勒内发现,在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的苏格兰人对自己的左翼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英军却很难把苏格兰人从山上赶走。如果苏格兰人趁着英军的人马在斯特林桥上挤作一团的时候发起攻击,英军必将一败涂地。更重要的是,苏格兰人有一个英格兰人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那就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他们在为苏格兰的独立而战。
<p>为了向英军表明自己的决心,华莱士在福斯河北岸的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沃勒内明白一场恶战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沙场礼节的尊重,他派遣两名多明我会修士过河。沃勒内让两名修士转告华莱士,如果他能接受"国王陛下的和平",自己将保证华莱士的生命,并对他以往所犯之"罪行"既往不咎。对此,威廉·华莱士的回答是:"告诉你们的人,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和平,我们是来打仗的。我们要向你们报仇雪恨,我们要解放自己的国家!!他们想来就来,我们已经做好的准备,就在这里恭侯。" 华莱士带有挑衅性的回答不仅让沃勒内为之气沮,也令原本趾高气扬的英军将士为之气沮。英军将领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华莱士的宣言不过是"歹徒在虚张声势",其他的人则主张要小心谨慎。为了统一众将的意见,沃勒内召开了一个紧急军事会议,会议上一名在欧文向英军投降的苏格兰骑士理查德·鲁迪爵士告诫萨里伯爵:"大人,如果我们上桥的话,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我们只能两个两个并排通过桥面,敌人正对着我们的侧翼,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冲下山来攻打我们,集中兵力打击我们的前锋。离这不远有一处浅滩,在那里,我们一次可以通过六十人。请拨给我五百名骑兵和一小队步兵,我将率领他们绕到敌军的背后,打击他们、粉碎他们。我的伯爵大人,与此同时,您和大队人马就可以万无一失的通过斯特林桥了。" 大多数英军将领们都不赞同鲁迪爵士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兵分两路是不明智的,这可能是英格兰贵族的傲慢和对苏格兰"变节者"的不信任所致,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那不能兑现的诺言让他们不得不小心谨慎。但是也有少数将领在原则上同意他的看法。于是,英格兰的将军们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税务官休·格雷辛汉站了出来,大声喝道:"你们不要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下去了!国王陛下的金钱不能被这样白白的浪费。让我们冲过桥去,尽忠尽职吧!!" 沃勒内对于格雷辛汉的越权举动非常不满,作为一员久经沙场的宿将,他很明白贸然进攻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是,将士们的情绪已经被格雷辛汉煽动了起来,如果这时候不进攻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全军的士气。沃勒内再三权衡以后,向全军发出了进攻的命令。以基尔顿城主(此城堡在约克郡)马默杜克爵士率领的重装骑兵为先导的英格兰大军开始通过斯特林桥,正如鲁迪爵士先前所指出的那样,狭窄的桥面只能同时并排通过两骑,英军的行动异常困难。一英里半外的奥丘山上,华莱士和所有的义军将士一样目不转睛的观察着英军的一举一动。英军的队伍以手持爱德华一世的王旗的掌旗手为首,后面紧跟着萨里伯爵麾下的大队人马,在一面面长三角旗、令旗和燕尾旗(备注6)的簇拥下,骑士首领和男爵们身着华丽的礼服和全副的铠甲浩浩荡荡的走上了斯特林桥,他们好像是去参加狩猎而非上阵厮杀。指挥大军渡河的是财务官休·格雷辛汉、罗伯特·德·萨默维尔爵士以及斯特林堡的守将沃德格里夫爵士。
<p>眼看着越来越多的英格兰士兵穿过斯特林桥踏上了福斯河北岸的土地,苏格兰义军当中的气氛也愈发紧张起来。如果不是华莱士和穆瑞再三强调了服从命令的重要,奥丘山上的苏格兰将士们早就象1296年在邓巴那样冲下山去和英格兰人拼命了。此时,华莱士站在福斯河北岸岸边的克拉格修道院的钟楼上耐心的观察英军的行动,他在等待一个最恰当的时机,他要一击成功。如果过早进攻的话,苏格兰人只能消灭一小部分敌军,当真如此,反而让沃勒内有了反击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把英军全部放过桥来打,义军在数量上有一些优势,可以痛痛快快的打一场歼灭战。中午11点,看到英军大队已经悉数过桥,华莱士命令传令兵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早已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的苏格兰战士们立刻象脱缰之马一般冲下了山去,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和长矛,口中不断高呼:"干掉他们!!干掉他们!!"。在苏格兰人冲下奥丘山的一瞬间,他们端平了手中的长矛,径直朝着英格兰的贵族们冲杀了过去。与此同时,另一队苏格兰战士正在向斯特林桥进发,他们的任务是封锁斯特林桥头,切断两岸英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和主力部队一起将已经渡河的英军包围消灭。一阵短促而激烈的肉搏过后,斯特林桥的桥头被苏格兰人占据了。他们的大胆行动在英军阵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桥上的英军将士们既无法前进,又不能后退,拥挤和推搡令数以百计的英格兰人掉进了水流湍急的福斯河中,沉重的披挂和武器很快就让他们失去了生命。苏格兰人的正面攻势冲垮了英军的阵线并在英军将领中制造了一场混乱,他们试图让自己的战马从深陷的泥沼中脱身,大多丧身于苏格兰人的长矛之下,间或有一两个躲过了长矛却在坠马之后死于坐骑和苏格兰人的践踏。苏格兰人的迅猛攻势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被冲得七零八落的英军很快就被压迫到了斯特林桥与河堤西南的河湾。正在此时,苏格兰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北方向河堤冲来,指挥重装骑兵的马默杜克爵士罗伯特·德·茨温格稳住阵脚,他立即改变了进攻的方向,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迎面而来的苏格兰骑兵。英军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的击溃了轻装的苏格兰骑兵,老于战阵的茨温格并没有对溃退的苏格兰骑兵穷追不舍,因为他已经觉察到战局正在朝着不利于本方的方向发展,他吃惊的发现爱德华国王和萨里伯爵的旗帜全都没了踪影,战场上堆满了英格兰士兵的尸体,苏格兰人占领了桥头切断了自己的退路。茨温格沉默了片刻,顷刻间,他的外甥在他的鞍前倒了下去,被激怒了的茨温格率领他的部下径直冲向了据守的桥头的苏格兰人,他用自己那柄引以为傲的宽边重剑在苏格兰人当中杀开了一条血路。当茨温格和部下骑兵安然无恙的返回南岸之后,他立刻下达了拆毁斯特林桥的命令。英军阵中的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原本打算坚决抵抗苏格兰人的进攻,然而那些四散奔逃的英格兰人因为躲避愤怒的苏格兰人而冲散了他们的队伍。可怜这三百精锐部队,他们没有对战局起到任何作用便尽数葬身沙场,更可悲的是他们并不是被苏格兰人所杀而是让自己人的马蹄踩下了地狱。斯特林桥被拆毁之后,滞留在北岸的英军将士们陷入了绝境,他们为了逃生纷纷跳入了福斯河中,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骑士们抛弃了自己的武器、甲胄、战马和尊严,和普通士兵一样跳入了福斯河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他们中间只有一小部分人活着游回了南岸,有成百上千条生命消失在了湍急的激流中。
<p>战役的进展果如鲁迪爵士预料的一样,沃勒内原本希望看到一场对苏格兰"叛军"的伟大胜利,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苏格兰起义者对英格兰王家军队的屠杀。他眼睁睁的看着苏格兰人狂暴的砍杀着自己的士兵,却因为威尔士长弓手的毁灭而束手无策。沃勒内眼见大势已去,便在收容了从北岸逃回的残兵败将之后撤出了战场。他留下自己的亲戚威廉·费兹·沃里内守卫斯特林堡并许诺在十个星期之内返回。安排完一切之后,沃勒内飞速向南逃窜,直到进入了英格兰境内才收住了脚步。 英格兰人在斯特林桥之战当中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大约一百名重装骑兵和五千名步兵(包括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战死沙场。最为苏格兰人所痛恨的税务官休·格雷辛汉被苏格兰人扒了皮。苏格兰人把扒下来的皮切成长条后,将这些长条编缀成一条皮带,华莱士就是用这条皮带来系配剑的。苏格兰方面的伤亡微不足道,但是两主将之一的安德鲁·穆瑞受了致命伤,数周之后不治身亡。穆瑞去世后,他的部下全都投到了华莱士的麾下。斯特林桥之战在当时的欧洲是一个奇迹:一支装备极差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民军打垮了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职业军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8 21:40:06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8 21:45:19编辑过]
备注1:见于《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有关华莱士在英格兰北部所造成的破坏,根据《艾德蒙斯伯里编年史》,1297年华莱士在英格兰北部毁灭了715个村庄。但这是一条孤证,因此被毁灭村庄的数字的精确性值得怀疑。现代学者往往把华莱士的入侵描述成一起普通事件。相比之下,苏格兰学者的研究较英格兰学者更为出色。英格兰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苏格兰人1311--1322年的长期入据。苏格兰学者们通过研究华莱士的入侵来研究北部边境的复杂环境(A·费舍尔《威廉·华莱士》,爱丁堡1986版;G·W·S 巴罗《罗伯特·布鲁斯》爱丁堡1988版,92、93页)。苏格兰学者深入研究了1297年华莱士的入侵,他们不仅细致的分析了当时苏格兰的相关形势和事件,同时也将威廉·华莱士和十四世纪的罗伯特·布鲁斯极其支持者联系了起来。可供重建华莱士入侵的材料主要可分三类。第一是史书,史书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它的某些疏漏能够得到诸如《兰内科斯特编年史》、托马斯·格雷爵士大约在1362年完成的《斯卡拉编年史》、彼得·朗克托夫特的韵文编年史和苏格兰作家福登的约翰的著作的补充。可是盲人哈里的《华莱士》的价值就很有限,这归咎于他把华莱士的进军路线和罗伯特·布鲁斯1322年进军约克的路线混为一谈。第二是卡莱尔的主教约翰·哈尔顿的登记簿,登记簿有一张表格,是对1301年卡莱尔主教教区"什一税"(每三年征收一次)减少幅度的评估,因为考虑到苏格兰人所带来的破坏,主教同意减免税款。第三是英格兰北部国王领地的帐目,这些账目幸运得保存在《御库卷档》(Pipe Roll,这是英国历史上国家财政部门记录王室和公共财政收支的帐簿。最早见于12世纪,一直沿用到1834年)。和帐目相关的土地、财物原来属于一些土地横跨英苏边境的地主。他们因为在1296年战争中支持苏格兰一方而被没收了财产和土地。这些帐目包含着苏格兰人所造成的破坏的细节,偶尔还有造成破坏的具体日期。 <p></p>备注2:亚历山大三世是苏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是亚历山大二世和第二位妻子玛丽·德·库西的孩子,1241年9月4日出生在罗克斯堡。亚历山大三世在八岁那年失去了父亲,他遂于1249年7月13日,在珀斯郡的斯昆修道院被加冕为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登基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两派贵族的争权夺利。两派贵族分别以美因泰兹伯爵沃尔特·康耶为首的和以大法官阿兰·德沃德为首,其中沃尔特·康耶一派较占优势。1251年,亚历山大三世和英格兰公主玛格丽特结婚,岳丈亨利三世乘机要他承认苏格兰为英格兰的属国,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翁婿情谊。1255年英苏两国君主在凯尔索会面后,沃尔特·康耶在和阿兰·德沃德的竞争中败北,但他没有丧失对苏格兰政局的影响力。两年后,在沃尔特·康耶的压力下,亚历山大三世答应了他和阿兰·德沃德享有同等权力的要求。1262年,亚历山大三世要求挪威归还他父亲在二十六年前割让的西部群岛(位于苏格兰和爱尔兰之间许多岛屿的总称,即在小明奇海峡以西的外赫布里底群岛),引发了与挪威的战争。1263年10月2日,他在拉格兹一役中击败了挪威国王哈康四世,挪威新王马格努斯六世被迫接受挪威霸权不再的事实。1266年,挪威和苏格兰在珀斯签署和约,割让挪威在苏格兰本土的领地和西部群岛,从而奠定了苏格兰今天的版图。随着珀斯和约的签署和落实,苏格兰和挪威先前的敌意逐渐为睦邻友好所取代。1281年,亚历山大三世和女儿玛格丽特和马格努斯六世的长子埃里克二世的结合是对当时苏、挪两国友好关系的最好印证。与此同时,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关系却渐渐疏远了,应该说,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在十三世纪中叶是相当友好的,这是因为亚历山大三世和岳丈亨利三世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当1272年和1275年岳丈亨利三世和妻子玛格丽特相继去世以后, 亚历山大三世失去了和英格兰王室之间的感情纽带。英格兰新君爱德华一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1278年,他在和亚历山大会见的时候,公然要求苏格兰国王以封臣的身份对自己行跪拜大礼,亚历山大当即回绝道:"没人有权让我的王国成为他的附庸,只有上帝才行。"这次极不愉快的经历让亚历山大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不过,威尔士的战事拖住了爱德华一世的手脚,暂且不会对苏格兰有所行动。正当南方的强邻虎视眈眈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降临到了苏格兰王室的头上。1281年和1283年,亚历山大的次子戴维和女儿、挪威王后玛格丽特先后离开了人世,如果说两年之内连丧一儿一女是对亚历山大个人的沉重打击的话,那么,1284年王位继承人亚历山大的去世则使苏格兰王室陷入了绝嗣的危机。此时,亚历山大尚在人世的后嗣只剩下自己的外孙女玛格丽特,为了不给英格兰干涉苏格兰内政的机会,在亚历山大三世的授意下,苏格兰议会在1284年的2月宣布挪威公主玛格丽特为苏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人。把苏格兰的未来寄托在一个尚为成年的女孩身上显然不够稳妥,好在43岁亚历山大三世正值壮年,还可以再婚生子。亚历山大于1285年11月在杰德堡和普罗旺斯的名门第厄家族的约兰德结婚,这次婚姻也反映了苏格兰当时正在向法国靠拢的趋势。遗憾的是,亚历山大三世的突然去世使这次婚姻失去了意义。 <p></p>备注3:布鲁斯家族的发源地是诺曼底小镇布利克斯。十一世纪,亚当·德·布鲁斯在瑟堡和法洛涅之间的布利克斯建起了城堡,其遗迹至今尤存。1066年,他跟随主君诺曼公爵威廉(征服者威廉)登陆不列颠。老布鲁斯不久便去世了,作为赏赐他的儿子得到了萨里和多塞特两郡的大片田产。他的另一个儿子罗伯特·德·布鲁斯成为苏格王子戴维(国王戴维一世)的武装扈从,罗伯特辅佐王子于1124年登上了苏格兰国王的宝座。1138年,英格兰暴发了"僭位者"斯蒂芬王和亨利一世之女马蒂尔达争夺王位的内战。戴维一世为了支持马蒂尔达率军攻入英格兰,罗伯特·德·布鲁斯不愿攻打自己的故乡,他把自己在封地安纳达尔留给了次子罗伯特,他自己则返回英格兰加入了英军抵抗苏格兰人的入侵。1138年的"大旗之战"中苏军惨败,老罗伯特却成了自己的儿子新任安纳达尔领主的俘虏。小罗伯特回到苏格兰以后把家纹由银底血狮改为血红的圣安德鲁十字。第四代安纳达尔领主罗伯特迎娶了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的侄女伊泽贝尔,他们的儿子罗伯特就是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的父亲,即这位开瑞克伯爵罗伯特·布鲁斯。 <p></p>备注4:遭到废黜的约翰·巴里奥尔被囚禁于伦敦塔内。爱德华一世将巴里奥尔在英格兰的全部财产转封给自己的外甥不列塔尼的约翰后,把他驱逐出境。此后,巴里奥尔辗转于意大利和法国之间,最终在法国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他死于1313年3月4日或1314年1月4日。值得一提的是,约翰·巴里奥尔的儿子爱德华·巴里奥尔在1332年至1338年间被"长脚"的孙子爱德华三世立为苏格兰国王,父子两代都当了英格兰的傀儡。 <p></p>备注5:威廉·华莱士的传说很多,作为苏格兰的英雄,他的出身也免不的蒙上神秘色彩。今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威廉·华莱士的英雄事迹,大多出自吟游诗人盲人哈里于1470年前后完成的长诗《华莱士》。盲人哈里生活的年代距离华莱士有二百多年,其史料价值是有限的。不过历史上华莱士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关于这一点苏格兰的历史学家们早已经得出了结论。威廉·华莱士于1270年出生在苏格兰伦弗鲁郡的埃尔德斯莱(位于佩斯利附近)。他是清贫的乡村骑士马尔科姆·华莱士和玛格丽特·德·克劳福德(艾尔郡治安官雷金纳德·德·克劳福德爵士的女儿)所生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他的哥哥叫马尔科姆、弟弟叫约翰)。华莱士通晓法语和拉丁语,这表明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盲人哈里对他在1297年前是否是否上过战场没有提供任何线索,在1296年8月的一条记录中有"一个贼,佩斯利的一个叫威廉·勒·韦利的人"的字样,或许就是指华莱士。可以这么说,关于华莱士在1297年前的履历,传说五花八门,信史却难觅得一鳞半爪。1297年,华莱士杀死了拉纳克郡的英格兰治安官威廉·哈赛尔瑞格(此人杀害了华莱士的妻子或未婚妻马里恩·布拉德福特)并将他的城堡付之一炬,从此走上了反英武装斗争的道路。 <p></p>备注6:燕尾旗状如燕尾,为骑士旗帜。立功一次即将尖角截去少许,功多则旗为方形,方旗骑士可称男爵。 <p></p>备注7:苏格兰人的破坏活动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例如达勒姆女子修道院属下的诺汉夏、艾兰夏两教区的什一税收入在遭受苏格兰人的袭击后锐减,1292-1293年度诺汉夏的什一税收入为193镑、艾兰夏为137镑,到了1297-1298年度,两教区的什一税收入骤然减少到88镑16先令8便士和59镑,损失之巨令人咋舌(引自达勒姆教区教长帐目,1292-1293年度、1297-1298年度)。 <p></p>备注8:从9月30日到11月2日,纽卡斯尔城建内的驻军包括六名重装骑兵、八十八名十字弓手和数量相等的长弓手。纽卡斯尔人花钱雇佣了一位工程师修缮、加固后门和塔楼,又购买了一门弩炮加强防守(参见J·班恩二世《苏格兰相关文书纪年》)。 <p></p>备注9:1299年秋,爱德华一世挥师北上。由于他出发得太晚,其时寒冬将近,粮草的筹措成了难题,很多英格兰贵族都拒绝出征。"长脚"率领内府骑士和雇佣军越过了边界,但苏格兰人已经集结了大量兵力。爱德华一世自忖取胜不易,于是未经交战即告撤兵。他在撤退途中逼降了斯特林堡的苏格兰守军,留下威廉·奥里芬特爵士镇守斯特林,这是他此次远征的唯一战果。1300年春,爱德华一世再次领兵讨伐苏格兰。随他一同出征的有约翰·巴里奥尔的儿子亚历山大、邓巴的帕特里克和理查德·弗拉塞尔等亲英苏格兰贵族。英军包围卡拉伐罗克城堡后,遭到了守军的顽强抵抗。尽管只有六十人,他们仍然坚持了一段时间,当然最后还是禁不起英军的猛攻,失陷了。苏格兰人面对爱德华的进攻步步后退,并再次运用华莱士的焦土政策,因而英军在进至邓弗里斯后无法继续前进。英格兰人在这次虎头蛇尾的远征当中除了卡拉伐罗克城堡外,毫无建树。爱德华一世1300年的苏格兰远征因此被后人称为"卡拉伐罗克之役"。1301年夏,爱德华一世又一次北伐,大军由七十艘海军舰船补给。苏格兰人仍然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当冬季来临时,英格兰人无法向福斯河以北的地区继续前进。爱德华在林利斯戈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英格兰。临行前,他命约翰·希格拉夫爵士率军留守苏格兰南部。就在此时,在卡拉伐罗克英军中效力的苏格兰贵族理查德·弗拉塞尔爵士抛弃了英格兰,加入了他自己的同胞。紧接着,苏格兰人展开了全面的反攻,他们克复了许多城堡、要塞,俘虏了许多英格兰戍兵。闻此败讯,约翰·希格拉夫爵士率领万余军队再度深入苏格兰腹地。英军抵达爱丁堡近郊的罗斯林时,遭到了巴德诺克的康耶和刚刚反正的弗拉塞尔爵士率领的八千步兵的袭击。英格兰人为搜寻给养和草料而兵分三队,这等于给了苏格兰人各个击破的良机。是役,苏格兰人经过一晚的急行军首先接近了希格拉夫爵士一队。盲目自信的希格拉夫认为,在没有另外两队的情况下,自己也能打败苏格兰人,于是匆忙发起了进攻。象在福尔柯克一样,英格兰骑兵无法突破苏格兰热密集的长矛,大多数人或被杀或被俘。主将希格拉夫爵士身负重伤,连同二十多名著名骑士,三十多名侍从和许多士兵一起被俘。第一次战斗才刚结束,比第一队数量更多的第二队英格兰军队赶到了战场。由于受到众多俘虏的阻碍,苏格兰人处于进退两难的不利境地。为避免俘虏暴动带来腹背受敌的危险,苏格兰人在交战前屠杀了所有的普通俘虏。第二次交锋的结果和第一次一样,英军的骑兵一败涂地,有许多人和英格兰国库长拉尔夫·曼顿爵士一起被俘。没过多久,第三队英军出现了,由于长途奔袭和前两次激战,疲惫不堪的苏格兰人准备撤退,但康耶激励他们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于是,苏格兰人又一次屠杀了俘虏,重新整队迎战敌人。英格兰人在一天中第三次败北,罗伯特·内维尔爵士等将领阵亡。苏格兰人取得了一次不亚于斯特林桥头的胜利,爱德华一世的这次远征彻底失败了。由于这次惨败,爱德华被迫再次御驾亲征苏格兰。1303年,他率领一支被当时的编年史作家称作是"无法记数"的大军向北挺进。这支大军由英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加斯科涅人和萨伏依人组成。爱德华一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改孤军深入为多路齐头并进。英军一部由王储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率领沿苏格兰西海岸进军,国王沿着东海岸,其他两部沿福斯河进军。英军在没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珀斯和邓迪。但在托马斯·梅尔乐爵士坚守的布瑞钦城堡,英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抵抗持续了六十天,直到梅尔乐爵士阵亡后,城堡才被攻克。英格军穿过阿伯丁、班夫和马里向北进军直至高地。一路上,英军四处破坏,所有的城镇、部落、村庄和农舍都被摧毁,庄稼被焚毁,果园和森林被砍伐。所有的地方都象爱德华计划的一样被损坏了,如同福登的约翰所报道的那样:"抹去人民,把土地彻底破坏,就可以扑灭苏格兰的任何抵抗"。四次征讨的确削弱了苏格兰人的力量,很多苏格兰贵族顶不住巨大的压力屈服了。1305年2月,爱德华一世在威斯敏斯特召开议会,颁布了有关苏格兰地位的新法令。实际上,他的第五次苏格兰远征不过是走马观花一般的武装巡视而已。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8 21:48:12编辑过]
看过《勇敢的心》!
和《勇敢的心》对照了一下,原来美国人的电影还挺符合史实的
符合么......我怎么看都是漏洞百出........
还有英文参考书目,原创帮顶一下
《勇敢的心》是戏说,不是历史剧。
电影中乱掰的很多,如开头长腿并没有利用什么会议诱捕苏格兰贵族;至于华莱士的老婆至今还没讨论生平始末,只有种种民间说法;最不忍看的是斯特林桥战役,居然连桥都没有是在一片平地上;斯特林有schiltrons么?我忘了电影里是在哪幕中出现的了;理查德·鲁迪似乎是个顺风倒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