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ARPA资助BCI技术研发看未来军事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33:39
On the Futur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BC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ponsored by DARPA


摘要:有关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研究,国内外军事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新军事变革的概念被美军提出至今已多年,围绕未来军事变革的走势,有“制天权”、“制网权”及“制生权”等多种观点。对此,作者研究认为,伴随着脑科技研发的突飞猛进,以及整合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技的“聚合科技”(NBIC)的快速发展,特别是BCI(脑机接口)技术从科幻走入现实,未来的军事变革或许将围绕“制脑权”展开,从美国国防高级研
究计划署对相关科技的资助来看,这一动向颇值军事理论界高度关注,并从顶层检讨对信息战的战略认知,以着眼未来战争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


2011年,美英两国发出了筹划应对网络战争的强烈信息,其中,美国在一份战略报告中将网络攻击视同“战争行为”,宣称要用传统军事力量“对等”报复来自他国互联网的攻击,“如果你关掉我们的电网,我们也许会向你的烟囱里扔枚导弹。”l1英国则宣称要发展网络武器针锋相对,有关官员5月30日首次证实了这一计划的存在。消息
一经传出,就引发了有关科技发展与未来军事变革的争论:网络战是否乃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战争?贯通了自然空间、技术空间、社会空间及认知空间的网络,到底要将战神的面孔幻化为哪般模样?未来军事变革的主战场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抑或广袤的外层空间?


一、有关军事变革的争论从DARPA资助BCl技术研发看未来军事变革创新理论黧长期以来,有关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研究,国内外军事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主要集中在军事变革的内涵、历史及模式三方面。在军事变革的内涵方面,美国军事学者阿尔文·托夫勒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在他看来,“只有当一场新的文明崛起,向旧的文明挑战时;只有当整个社会全面改造自己,迫使其军队同时在各个层次(从科技、文化到组织、战略、战术、训练、理论及后勤)进行变革时,一场全面的、真正的军事革命才会发生。”闭阿尔文·托夫勒关于军事变革的论断在军事学术界广为人知,然而大家却并非众口一词。围绕海湾战争之后的军事革命,阿尔文·托夫勒把它称为“第三次浪潮战争”,美军前陆军参谋长戈登·沙利文称之为“信息时代的战争”,安图利奥·埃切维里亚则认为,海湾战争是“后工业时代的军事革命”,美国的两位中校莫里茨西蒙茨和托尔著文《论军事革命》,认为军事革命要具备三个先决条件:技术的发展,作战理论的革新和组织体制的适应。在我国国内军事界,军事科学院王保存也持与相似的观点,认为“新军事变革是,以人类社会技术(时代)形态由工业社会(时代)向信息社会(时代)转型为根本动因,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直接动力,以信息为‘基因’,以‘系统集成’和‘虚拟实践’为主要手段,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翻在军事变革的历史方面,围绕军事变革本质存在与否以及历史上军事变革发生的次数,相关争议也不小。典型的观点如刘亚洲将军认为,新军事革命作为一场“运动”是不存在的,但作为“常态”,它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近几年在军队有一个名词大家耳熟能详:世界新军事变革,或是世界新军事革命。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仿佛世界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这样一场新军事革命。其实这场新军事革命或变革作为一个运动是不存在的。在西方一些专家的著述中有这种提法。是我们把这种革命和变革夸大了。没有这种革命运动并不等于没有这种革命。它确确实实已经发生了。美军不强调变革,是因为
它天天都在变革。”而关于历史上的军事变革到底发生过多少次,争议就更大了。“三次论”、“四次论”、“六次论”及“七次论”,众说纷纭。“三次论”的观点认为:第一次军事革命发生在l9世纪,千年陆战被海战终结;第二次军事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叶,空战的出现使世界战争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三次军事革命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方兴未艾;这次革命的显著标志是空中力量时代的到来。“四次论”的观点以梁必口教授为代表,认为第一次是金属化军事变革;第二次为火药化军事变革;第三次为机械化军事变革;第四次为当代新军事变革,即智能化军事变革。圈同样持“四次论”观点的还有钱海皓、傅立群及熊光楷等。他们都强调了新型军事体系的时代特征。在军事变革的模式方面,国内有学者认为存在通行模式,如张召忠教授就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武器装备的发展促使作战理论产生变化,先进的作战理论与武器装备的融合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进而对编制体制提出挑战⋯⋯军事变革就是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经历过数次军事变革之后,战争形态产生了四次较大的转变,从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化战争。”旧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乔良少将在《超限战》中就写道:“科技进步在人类手中早已从被动发现变成主动发明,美国人‘打什么
仗造什么武器’的设想,引发了武器和战法关系自有战争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变革。先确定作战方式然后再来研制武器,在这方面,美国人吃到的第一只螃蟹就是‘空地一体作战’,时下沸沸扬扬正当红的‘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则是它的最新尝试。这种做法标志着武器总是领先于军事革命的地位已经动摇,战法先行而武器随进或是两者相互砥砺、推挽前行构成了他们之间的新关系。以上有关军事变革的争论都涉及到了“军事变革”这一词语本身,它起源于前苏联,但却由美国正式提出。在2O世纪70年代末,当时,苏联高级军官认为,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在过去曾经引起两次军事“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生在20年代,当时坦克和飞机取代了骑兵和战马。第二次革命发生在5O年代,核武器与弹道导弹的结合取代了轰炸机和常规导弹。在这两次革命中,武器装备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且莫斯科都相当紧密地跟上了西方的发展步伐。这第三次军事革命正在到来,苏军总参谋长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元帅提出了全新的“军事技术革命”概念。然而,这次莫斯科却感到焦虑不安。诸如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对苏联造成更大的挑战,因为它能够提高武器制造的质量,而这恰
恰不是苏联的优势所在。由于这种武器很复杂(例如精确制导弹药),因此,只要较轻微的制造缺陷就会使这种武器报废。以米格一25战斗机为例,其电子设备中只有电子管而没有晶体管。据当时美国国防部评估,莫斯科在计算机
技术方面要落后美国10年,而且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许多重要领域都落在美国后面,这些领域包括电光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隐形技术和电讯技术。当时美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苏联在这些新系统方面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1982年,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元帅在其所著的《永远警惕祖国的国防安危》一书中,也表达了对美国“快速”开发军事技术的担忧。他警告说:“面对这种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改变观念,在新武器系统方面的开发与部署上停滞不前的话,那么我们将面临着严重的后果。”[81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1991年,海湾战争一声炮响,美国正式拉开了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序幕。199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基本评估办公室主任的安德鲁·马歇尔认为,技术革命已不足以反映这场军事革命的全部内涵,于是他提出用“新军事革命”取代“军事技术革命”。1998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在该年度国防报告中专门就新军事革命定义作了说明,认为当今这场世界性军事革命是采用新技术的军事系统同创新的作战理论与变革的军事组织体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军事行动特点及战争方式。至今,新军事变革的概念被提出已多年,全球军事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诸多军事专家认为信息化军事变革仍未完成的同时,围绕未来军事变革的走势,也有“制天权”、“制网
权”及“制生权”【9l等多种观点。如郭继卫教授提出的“制生权战争”为下一场军事变革的观点,就颇有新意,也极具启发性。在前人富有创意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对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相关项目的资助考察,我们认为,伴随着脑科技研发的突飞猛进,以及整合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技的“聚合科技”(NBm)的快速发
展,特别是BCX(读脑术)科技从科幻走人现实,未来的军事变革或许将围绕“制脑权”展开,对此,科幻电影《阿凡达》折射的未来战争图景值得引起军事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二、科幻电影《阿凡达》与BCI技术

2010年,科幻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人类为获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的资源,启动了阿凡达计划,并以人类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土著)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的“阿凡达”,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受伤的退役军人杰克同意接受实验并派遣自己的阿凡达来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杰克靠意念远程控制其替身在潘多拉星球作战。这就是电影《阿凡达》所叙述的故事片段。影片上映后顿时掀起了一股科幻浪潮,票房纪录直线蹿升,一时间,是否看过《阿凡达》成为都市白领及广大学生见面的问候语。的确,3DIMAX版的画面效果,想象瑰奇,气魄恢弘的《阿凡达》无疑是带给观众的一场视觉盛宴,高科技将肆意的想象变成了眼前的现实,其中还夹杂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爱情与忠诚的抉择,吸引着人们在这个冬季络绎不绝地走进影院。可以说,《阿凡达》带来的震撼是全方位的,其背后的思想可以从社会、文化、军事等多层面解读。从未来战争的视角来看,在电影中出现的用意念控制“战士”作战已经不再只是幻想。n1】如美国著名军事专家马克思·布特在其著作《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中就指出,“纳米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其潜在意义在目
前还几乎不被人理解。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奇思异想的可能性,诸如将纳米装置植人大脑和视网膜,使人通过意念即可连接互联网。”[121其实,电影中这种靠意念控制作战的思想一直没有游离出美国军方的视野。据悉,“从
2004年开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就已投人巨资,在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工程中心等全美6个实验室中进行‘思维控制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烬管距离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尚早,但科学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
破。2008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实验室研究人员让一只猕猴在跑步机上直立行走,并从植入猕猴脑部的电极获取神经信号,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号连同视频一起发给日本的实验室,最终美国猕猴成功地“用意念控制”日本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做出了相同的动作。㈣英国媒体《卫报)2OLO年1月31日也报道说,美国军方早就对《阿凡达》影片中出现的种种尖端技术展开了研究,并打算在未来打造出电影中的巨型“机械战士”,甚至让士兵用意识远程操纵他们的“阿凡达”替身在战场上作战。尽管今天,相关技术还十分简单,但在军事需求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不难设想,未来的某一天,“阿凡达”影片中用意识控制“战士”在潘多拉星球作战的情景或许真的会变为现实。对此,只要关注下相关的BCI技术研发进展就会使我们觉得这绝非天方夜谭。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BCI技术就是实现意念控制作战的密匙。
2006年6月8日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展览会上,带着24对电极帽的美国科学家布鲁纳,现场展示了如何用意念通过眼睛向笔记本电脑传达指令,在巨大的屏幕上一字字写出信息“B⋯O N J—O—U—R”,一时技惊四座。事实上,布鲁纳当时展示的这种“精神控制物质”的技术,正是在美国纽约州政府的基金赞助下发展起来的脑一机接口技术(Brmn—ComputerInterface,BCI)。由于BCI技术与用意识操纵“战士”的思想紧密相关,故近年来受到了美国军方的密切关注。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军控和裁军总暑前主任弗莱德·查尔斯·伊克莱在其新著《国家的自我毁灭》中,对未来BC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提到,“目前已有数百个试图将人脑同计算机相结合的独立的研究计划。一开始,这些研究得到的资助很少,有些只是玩玩概念游戏而已。但近期对人脑与电脑相结合的研究项目——BcI技术——得到了重视,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学里,这类项目的数量成倍地增长。”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对人脑研究的发展进程加以关注。神经科学对人脑的功能—— 即智力、意志、情感和神秘的‘意识’功能—— 日益加深理解。在一些无需进人人体的新探测技术的帮助下,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观察人脑的思维功能。新的探测仪器包括功能磁场声波成像仪,穿头盖骨磁震荡仪以及阳电子释放体层摄影仪等。这些仪器已经能够提供人脑在从事特定活动时的有价值的数据。近来,科学家已成功地使用纳米感应器和荧光成像仪来观察个别脑细胞的化学变化。”[15]2008年,美国军方已经开始探讨BCI技术的军事应用可能性,以提高己方军事优势,并密切注视其潜在对手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美国军方指出,嵌入式交互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尽管到目前为止只以有限的形式实现了人机的信息交互,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作战对手对相关医学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美军终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此外,如何通过计算机控制的电信号控制生物大脑完成指令任务,美国军方有关部门对此也有专门的研究,其中,在前沿力推相关研发的就是美国国防高级计划署(DARPA)。这个诞生在美苏冷战对抗期间的国防机构,多年来一直因其独具特色的运行机制,作为美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孵化器”,推动着美国军事变革的步伐。


三、DARPA资助“读脑术"研发背后
1957年l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一1”成功升空,它犹如一颗炸弹,震动了美国朝野的心灵。面对纷至沓来的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多项紧急措施,包括任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詹姆斯·吉里安校长为总统
的科技特别助理;赋予国防部负责导弹工作的官员以更大权限;促使陆海空三军停止权限之争;修改原子能法以增强与友好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设置科学委员会。当然,除了这些间接补救措施之外,1958年2月,美国国防部签署了5105.15号指令,正式组建了专门针对航天项目的“预研项目局”,旨在加速美国军用航天计划进程,确保未来不再发生类似使美国陷入恐慌与尴尬境地的事件。这个ARPA正是1972年更名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PAR)的前身机构。[16150年来,从ARPA到DARPA,虽然其研发重点随历史境况不同而在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它一直站立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凭借对创新“痴迷”般的执著及良好的运行架构,作为国防科技新概念的“摇篮”,为美军孵化出了诸多尖端武器装备。
作为美国政府在国防部下设的一个研发机构,DARPA的宗旨是“保持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防止潜在对手意想不到的超越”。正是秉持这一信念,作为一座架设在基础研究与军事应用之间的桥梁,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特殊部门,
永远驻守在国防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竭力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的触角伸向遥远的未来,通过原始概念创新,引领武器装备发展,以避免他国“技术突袭”,确保美国“技术优势”。

目前,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正在对脑科技进行攻关。其中的一个项目,“旨在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探索扩展人类机能,利用获取的神经代码进行整合和控制人侵式设备和系统。该项目跨越多学科迎战科技新挑战,它将要求集合各学科的人员来完成通过大脑活动进行人类互动并直接控制机器的目标。”此外,据我国心理战学者王蔚的研究,美国军方近年来还执行了以下一些项目:【l8】

(1)制造在视频信号中叠加视觉潜意识指令材料的设备。这种潜意识视频指令设备包括三个部分——基本视频信号接收电路,该电路可以将信号转变成水平与垂直的同步探测电路;产生叠加至基本视频信号的潜意识视频信息的电路;将潜意识视频信息叠加至基本视频信号从而产生整体视频信号的电路。
(2)神经系统的潜意识声音操纵。与共振频率调谐的潜意识声音脉冲,能够激发人类的感觉共鸣。适当运用某种声音频率,并使其声音的密度控制在一定的潜意识范围内,则可产生相应的生理与心理感受。例如,0.5Hz的感觉共振
能影响听觉神经系统,造成放松、困倦、性兴奋等;2.5Hz的感觉共振则可减慢某些大脑皮层运动,令人瞌睡,迷失方向。
(3)潜意识信息保护。该项发明可以探测到两个框架之间首要环境的改变。当在预先设定好的时间间隔内,两个框架发生次要环境改变,在两次环境改变内的框架就被定义为潜意识消息。当侦测到潜意识消息后,系统会警告观察者。
(4)无声潜意识交流系统。无声扩展频谱(SSSS),又称“Squad”。“无声潜意识交流系统”,由佐治亚州的奥列弗罗瑞博士发明。无声交流系统运用超低、超高或是近超生波等非声音载体,将希望播送的情报用调幅或是调频的方式调制,用声波或是振动的方式播送,特别是通过喇叭、耳机、压电设备等达到对方大脑,引导其产生预期行为。经过调制的载体可以即时播送,也可以复制到机械的、磁性的或者光学的材料中,用于延时或者重复播送给听者。
(5)听觉系统。向人的头部发射特殊波形调制的100~g,赫兹到10000~E赫兹的微波,在其头部产生声音。(该项技术已获得专利,并由IBM公司购买)。
除了上述研究项目外,美军DARPA还借助军、地双方技术力量,研究超物理学、纳米技术、机器人、生物技术、无性繁殖及人体冷冻学等学科对心理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的,包括以下研究项目:(1)脑听器。该设备可以将声音转化为能够沿着皮肤传人大脑的电子脉冲;(2)安静催眠,声音调频商业性方法;(3)心灵及生理影响系统;(4)无线电催眠发生器;(5)MKULTRA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控制动物大脑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脑定位,该报告称其“对几种动物行为进行远程控制的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
四、制脑权:军事变革的未来趋势?
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在总结19世纪之前人类海洋战争经验后,于1890年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制海权”思想;意大利空军司令杜黑在总结20世纪初人类空中战争实践后,于1921提出了“制空权”思想。与此类似,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中将,在总结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之后的美苏外空军备竞赛的基础上,凭借战略家特有的前瞻理性,于1982年出版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一书,正式提出了“制天权”思想。
从马汉的“制海权”、杜黑的“制空权”到格雷厄姆的“制天权”,在科技进步与军事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人类搏击的疆域日益扩大,高山、大海、天空都未能阻止这个小小星球上同类厮杀的欲望,军事对抗的疆域就这样从一维战场延伸到了多维战场,从自然战场拓展到了技术战场,从有形战场进化到了无形战场。有关技术进步与军事变革,被誉为“哲人与将军”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过一句名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
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显然,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就涌现出了恩格斯所言这种“技术进步”:首先是1946年,在二战期间美国陆军计算弹道的需求刺激下,计算机“ENIAC”得以诞生;而后是1969年,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的资助下,全球第一个网络“阿帕网”问世。这两个划时代的“技术进步”及其联姻注定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深刻变革。对于这场革命在人类社会这一池塘中溅起的浪花,2O世纪全球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给它贴上了“后工业社会”的标签,而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阿尔文·托夫勒则进一步宣称:信息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在这个信息时代,恰恰西方媒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处于强势的地位。如美国在互联网领域就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全球13台根服务器就有1O台被美国控制着,其中两台被美国军方控制着,其一为H服务器,它位于美国东部马里
兰州的阿伯丁武器试验场,属于美国陆军实验室,其二为G服务器,受控于五角大楼网络信息中心。而且,管理这l3台根服务器内容的“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公司”(ICANN)也由美国政府掌控着。正是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优势,美国近年来不断拓展战略信息战的高边疆,在认知空间主导话语权,配合其外交、政治及经济战略,维护着美国的军事优势。
倘若联想到10多年前我国军事专家乔良与王湘穗提出的极富前瞻性的“超限战”思想,以及美国近年来对该战略思想的深度关切(2006至2009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连续召开了四次“超限战”思想研讨会)’【 9】以及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对BCI技术研发的持续资助,我们就会对未来军事变革的走势有新的判断。特别是伴随着心理影响技术、脑科技的突飞猛进,传统的社会认知、个体思维领域也开始成为各国较量的前沿阵地。近年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就持续进行了心理战、生物战与信息战的整合性研究。此项研究囊括了心理学、生物学、药理学、信息科学及宗教、社会研究等多个学科、多个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大学的研究队伍。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组织与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战士纳米科技研究院(由美国陆军所资助)、国际意识研究实验室(负责制定全球意识影响计划)。这些研究项目旨在借助媒体通过阈下信息影响技术达到影响人大脑意识的目的。
此外,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安全专家大仓河野也表示,神经电子控制技术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在各国纷纷启动网络战计划的背景下,美军更进一步,正在攻克BCI技术,未来网络战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互联网入侵并控制敌方
人员的大脑,从而控制思想,达到窃取情报甚至扭转战局的效果。
五、结语
科幻作家凡尔纳曾在《机器房子》里提出了坦克的设想,在《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巨型潜艇“鹦鹉螺号”。被称为日本科幻之父的押JII春浪曾创作了《海底舰队》,设想了潜艇战。威尔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在科幻小说《空战》中预言了全面空战。1903年,他在科幻小说《铁甲世界》中也提到了大型金属坦克。1913年,嗅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的威尔斯创作了科幻小说《使世界获得自由》,该部小说预言了原子弹的诞生。1936年,由他编剧的影片《未来事物形态》将一战时期简陋的空中格斗发展为“大规模空袭”的概念。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轰炸机越过英吉利海峡来轰炸英国。当时的英国观众看到这些都哈哈大笑:居然有人一次使用几千架飞机进行空袭!而此时距离不列颠战役只有四年时间了。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科幻作家阿·托尔斯泰创作了《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体》,其中描写了一种类似激光的武器,20多年后真正的激光技术才问世。
读脑术也一直是科幻作品关注的焦点。在别利亚耶夫的《大独裁者》里,主人公施奈德发明了无线脑波控制装置,从最初的抢劫银行,到后来与世界各国军队较量,施奈德一次次打败了敌人。1939年,中国科幻作家顾均正也创作了通用样题材的《和平的梦》。小说中,一个深入美国的“极东国”间谍用无线电干扰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此外,在中国科幻作家王晓达的小说《波》中,战斗也是以电波使对方飞行员大脑产生幻觉的方式获胜的。
从科技进步与战争演进的历史来看,曾经出现在科幻作家笔下的军事技术在日后皆引发了军事领域的变革,在一些人看来,留有科幻色彩的脑机接口技术距离走上战场还十分遥远。然而,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对相关科技
的资助来看,制脑权战争或许将是未来军事变革的大势所趋。从军事教育训练的角度而言,军事人才培养更需要将眼光投放到遥远的未来,瞄准未来的军事技术领域,争取在下一次军事变革中领先。而不是永远将目光停留在当前的所谓物理信息战框架内。当然,诸如战场态势感知、精确打击、网络战、太空战等,人们对这些军事问题的思考拥有强大的思维惯性,也涉及到很多利益共同体,它很难停下来,那你要想跨越式发展,怎么办呢?只能从培养未来一代军事人才做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培养一代人很漫长,但培养一代人的头脑更漫长,但确是跨越式发展的必须。

On the Futur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BC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ponsored by DARPA


摘要:有关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研究,国内外军事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新军事变革的概念被美军提出至今已多年,围绕未来军事变革的走势,有“制天权”、“制网权”及“制生权”等多种观点。对此,作者研究认为,伴随着脑科技研发的突飞猛进,以及整合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技的“聚合科技”(NBIC)的快速发展,特别是BCI(脑机接口)技术从科幻走入现实,未来的军事变革或许将围绕“制脑权”展开,从美国国防高级研
究计划署对相关科技的资助来看,这一动向颇值军事理论界高度关注,并从顶层检讨对信息战的战略认知,以着眼未来战争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


2011年,美英两国发出了筹划应对网络战争的强烈信息,其中,美国在一份战略报告中将网络攻击视同“战争行为”,宣称要用传统军事力量“对等”报复来自他国互联网的攻击,“如果你关掉我们的电网,我们也许会向你的烟囱里扔枚导弹。”l1英国则宣称要发展网络武器针锋相对,有关官员5月30日首次证实了这一计划的存在。消息
一经传出,就引发了有关科技发展与未来军事变革的争论:网络战是否乃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战争?贯通了自然空间、技术空间、社会空间及认知空间的网络,到底要将战神的面孔幻化为哪般模样?未来军事变革的主战场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抑或广袤的外层空间?


一、有关军事变革的争论从DARPA资助BCl技术研发看未来军事变革创新理论黧长期以来,有关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研究,国内外军事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主要集中在军事变革的内涵、历史及模式三方面。在军事变革的内涵方面,美国军事学者阿尔文·托夫勒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在他看来,“只有当一场新的文明崛起,向旧的文明挑战时;只有当整个社会全面改造自己,迫使其军队同时在各个层次(从科技、文化到组织、战略、战术、训练、理论及后勤)进行变革时,一场全面的、真正的军事革命才会发生。”闭阿尔文·托夫勒关于军事变革的论断在军事学术界广为人知,然而大家却并非众口一词。围绕海湾战争之后的军事革命,阿尔文·托夫勒把它称为“第三次浪潮战争”,美军前陆军参谋长戈登·沙利文称之为“信息时代的战争”,安图利奥·埃切维里亚则认为,海湾战争是“后工业时代的军事革命”,美国的两位中校莫里茨西蒙茨和托尔著文《论军事革命》,认为军事革命要具备三个先决条件:技术的发展,作战理论的革新和组织体制的适应。在我国国内军事界,军事科学院王保存也持与相似的观点,认为“新军事变革是,以人类社会技术(时代)形态由工业社会(时代)向信息社会(时代)转型为根本动因,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直接动力,以信息为‘基因’,以‘系统集成’和‘虚拟实践’为主要手段,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翻在军事变革的历史方面,围绕军事变革本质存在与否以及历史上军事变革发生的次数,相关争议也不小。典型的观点如刘亚洲将军认为,新军事革命作为一场“运动”是不存在的,但作为“常态”,它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近几年在军队有一个名词大家耳熟能详:世界新军事变革,或是世界新军事革命。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仿佛世界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这样一场新军事革命。其实这场新军事革命或变革作为一个运动是不存在的。在西方一些专家的著述中有这种提法。是我们把这种革命和变革夸大了。没有这种革命运动并不等于没有这种革命。它确确实实已经发生了。美军不强调变革,是因为
它天天都在变革。”而关于历史上的军事变革到底发生过多少次,争议就更大了。“三次论”、“四次论”、“六次论”及“七次论”,众说纷纭。“三次论”的观点认为:第一次军事革命发生在l9世纪,千年陆战被海战终结;第二次军事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叶,空战的出现使世界战争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三次军事革命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方兴未艾;这次革命的显著标志是空中力量时代的到来。“四次论”的观点以梁必口教授为代表,认为第一次是金属化军事变革;第二次为火药化军事变革;第三次为机械化军事变革;第四次为当代新军事变革,即智能化军事变革。圈同样持“四次论”观点的还有钱海皓、傅立群及熊光楷等。他们都强调了新型军事体系的时代特征。在军事变革的模式方面,国内有学者认为存在通行模式,如张召忠教授就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武器装备的发展促使作战理论产生变化,先进的作战理论与武器装备的融合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进而对编制体制提出挑战⋯⋯军事变革就是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经历过数次军事变革之后,战争形态产生了四次较大的转变,从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化战争。”旧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乔良少将在《超限战》中就写道:“科技进步在人类手中早已从被动发现变成主动发明,美国人‘打什么
仗造什么武器’的设想,引发了武器和战法关系自有战争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变革。先确定作战方式然后再来研制武器,在这方面,美国人吃到的第一只螃蟹就是‘空地一体作战’,时下沸沸扬扬正当红的‘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则是它的最新尝试。这种做法标志着武器总是领先于军事革命的地位已经动摇,战法先行而武器随进或是两者相互砥砺、推挽前行构成了他们之间的新关系。以上有关军事变革的争论都涉及到了“军事变革”这一词语本身,它起源于前苏联,但却由美国正式提出。在2O世纪70年代末,当时,苏联高级军官认为,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在过去曾经引起两次军事“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生在20年代,当时坦克和飞机取代了骑兵和战马。第二次革命发生在5O年代,核武器与弹道导弹的结合取代了轰炸机和常规导弹。在这两次革命中,武器装备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且莫斯科都相当紧密地跟上了西方的发展步伐。这第三次军事革命正在到来,苏军总参谋长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元帅提出了全新的“军事技术革命”概念。然而,这次莫斯科却感到焦虑不安。诸如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对苏联造成更大的挑战,因为它能够提高武器制造的质量,而这恰
恰不是苏联的优势所在。由于这种武器很复杂(例如精确制导弹药),因此,只要较轻微的制造缺陷就会使这种武器报废。以米格一25战斗机为例,其电子设备中只有电子管而没有晶体管。据当时美国国防部评估,莫斯科在计算机
技术方面要落后美国10年,而且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许多重要领域都落在美国后面,这些领域包括电光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隐形技术和电讯技术。当时美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苏联在这些新系统方面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1982年,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元帅在其所著的《永远警惕祖国的国防安危》一书中,也表达了对美国“快速”开发军事技术的担忧。他警告说:“面对这种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改变观念,在新武器系统方面的开发与部署上停滞不前的话,那么我们将面临着严重的后果。”[81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1991年,海湾战争一声炮响,美国正式拉开了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序幕。199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基本评估办公室主任的安德鲁·马歇尔认为,技术革命已不足以反映这场军事革命的全部内涵,于是他提出用“新军事革命”取代“军事技术革命”。1998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在该年度国防报告中专门就新军事革命定义作了说明,认为当今这场世界性军事革命是采用新技术的军事系统同创新的作战理论与变革的军事组织体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军事行动特点及战争方式。至今,新军事变革的概念被提出已多年,全球军事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诸多军事专家认为信息化军事变革仍未完成的同时,围绕未来军事变革的走势,也有“制天权”、“制网
权”及“制生权”【9l等多种观点。如郭继卫教授提出的“制生权战争”为下一场军事变革的观点,就颇有新意,也极具启发性。在前人富有创意的研究基础上,经过对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相关项目的资助考察,我们认为,伴随着脑科技研发的突飞猛进,以及整合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技的“聚合科技”(NBm)的快速发
展,特别是BCX(读脑术)科技从科幻走人现实,未来的军事变革或许将围绕“制脑权”展开,对此,科幻电影《阿凡达》折射的未来战争图景值得引起军事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二、科幻电影《阿凡达》与BCI技术

2010年,科幻电影《阿凡达》在国内上映。人类为获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的资源,启动了阿凡达计划,并以人类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土著)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的“阿凡达”,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受伤的退役军人杰克同意接受实验并派遣自己的阿凡达来到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杰克靠意念远程控制其替身在潘多拉星球作战。这就是电影《阿凡达》所叙述的故事片段。影片上映后顿时掀起了一股科幻浪潮,票房纪录直线蹿升,一时间,是否看过《阿凡达》成为都市白领及广大学生见面的问候语。的确,3DIMAX版的画面效果,想象瑰奇,气魄恢弘的《阿凡达》无疑是带给观众的一场视觉盛宴,高科技将肆意的想象变成了眼前的现实,其中还夹杂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爱情与忠诚的抉择,吸引着人们在这个冬季络绎不绝地走进影院。可以说,《阿凡达》带来的震撼是全方位的,其背后的思想可以从社会、文化、军事等多层面解读。从未来战争的视角来看,在电影中出现的用意念控制“战士”作战已经不再只是幻想。n1】如美国著名军事专家马克思·布特在其著作《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中就指出,“纳米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其潜在意义在目
前还几乎不被人理解。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奇思异想的可能性,诸如将纳米装置植人大脑和视网膜,使人通过意念即可连接互联网。”[121其实,电影中这种靠意念控制作战的思想一直没有游离出美国军方的视野。据悉,“从
2004年开始,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就已投人巨资,在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工程中心等全美6个实验室中进行‘思维控制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烬管距离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尚早,但科学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
破。2008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实验室研究人员让一只猕猴在跑步机上直立行走,并从植入猕猴脑部的电极获取神经信号,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号连同视频一起发给日本的实验室,最终美国猕猴成功地“用意念控制”日本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做出了相同的动作。㈣英国媒体《卫报)2OLO年1月31日也报道说,美国军方早就对《阿凡达》影片中出现的种种尖端技术展开了研究,并打算在未来打造出电影中的巨型“机械战士”,甚至让士兵用意识远程操纵他们的“阿凡达”替身在战场上作战。尽管今天,相关技术还十分简单,但在军事需求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不难设想,未来的某一天,“阿凡达”影片中用意识控制“战士”在潘多拉星球作战的情景或许真的会变为现实。对此,只要关注下相关的BCI技术研发进展就会使我们觉得这绝非天方夜谭。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BCI技术就是实现意念控制作战的密匙。
2006年6月8日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展览会上,带着24对电极帽的美国科学家布鲁纳,现场展示了如何用意念通过眼睛向笔记本电脑传达指令,在巨大的屏幕上一字字写出信息“B⋯O N J—O—U—R”,一时技惊四座。事实上,布鲁纳当时展示的这种“精神控制物质”的技术,正是在美国纽约州政府的基金赞助下发展起来的脑一机接口技术(Brmn—ComputerInterface,BCI)。由于BCI技术与用意识操纵“战士”的思想紧密相关,故近年来受到了美国军方的密切关注。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军控和裁军总暑前主任弗莱德·查尔斯·伊克莱在其新著《国家的自我毁灭》中,对未来BC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提到,“目前已有数百个试图将人脑同计算机相结合的独立的研究计划。一开始,这些研究得到的资助很少,有些只是玩玩概念游戏而已。但近期对人脑与电脑相结合的研究项目——BcI技术——得到了重视,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学里,这类项目的数量成倍地增长。”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对人脑研究的发展进程加以关注。神经科学对人脑的功能—— 即智力、意志、情感和神秘的‘意识’功能—— 日益加深理解。在一些无需进人人体的新探测技术的帮助下,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观察人脑的思维功能。新的探测仪器包括功能磁场声波成像仪,穿头盖骨磁震荡仪以及阳电子释放体层摄影仪等。这些仪器已经能够提供人脑在从事特定活动时的有价值的数据。近来,科学家已成功地使用纳米感应器和荧光成像仪来观察个别脑细胞的化学变化。”[15]2008年,美国军方已经开始探讨BCI技术的军事应用可能性,以提高己方军事优势,并密切注视其潜在对手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美国军方指出,嵌入式交互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尽管到目前为止只以有限的形式实现了人机的信息交互,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作战对手对相关医学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美军终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此外,如何通过计算机控制的电信号控制生物大脑完成指令任务,美国军方有关部门对此也有专门的研究,其中,在前沿力推相关研发的就是美国国防高级计划署(DARPA)。这个诞生在美苏冷战对抗期间的国防机构,多年来一直因其独具特色的运行机制,作为美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孵化器”,推动着美国军事变革的步伐。


三、DARPA资助“读脑术"研发背后
1957年l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一1”成功升空,它犹如一颗炸弹,震动了美国朝野的心灵。面对纷至沓来的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多项紧急措施,包括任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詹姆斯·吉里安校长为总统
的科技特别助理;赋予国防部负责导弹工作的官员以更大权限;促使陆海空三军停止权限之争;修改原子能法以增强与友好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设置科学委员会。当然,除了这些间接补救措施之外,1958年2月,美国国防部签署了5105.15号指令,正式组建了专门针对航天项目的“预研项目局”,旨在加速美国军用航天计划进程,确保未来不再发生类似使美国陷入恐慌与尴尬境地的事件。这个ARPA正是1972年更名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PAR)的前身机构。[16150年来,从ARPA到DARPA,虽然其研发重点随历史境况不同而在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它一直站立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凭借对创新“痴迷”般的执著及良好的运行架构,作为国防科技新概念的“摇篮”,为美军孵化出了诸多尖端武器装备。
作为美国政府在国防部下设的一个研发机构,DARPA的宗旨是“保持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防止潜在对手意想不到的超越”。正是秉持这一信念,作为一座架设在基础研究与军事应用之间的桥梁,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特殊部门,
永远驻守在国防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竭力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的触角伸向遥远的未来,通过原始概念创新,引领武器装备发展,以避免他国“技术突袭”,确保美国“技术优势”。

目前,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正在对脑科技进行攻关。其中的一个项目,“旨在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探索扩展人类机能,利用获取的神经代码进行整合和控制人侵式设备和系统。该项目跨越多学科迎战科技新挑战,它将要求集合各学科的人员来完成通过大脑活动进行人类互动并直接控制机器的目标。”此外,据我国心理战学者王蔚的研究,美国军方近年来还执行了以下一些项目:【l8】

(1)制造在视频信号中叠加视觉潜意识指令材料的设备。这种潜意识视频指令设备包括三个部分——基本视频信号接收电路,该电路可以将信号转变成水平与垂直的同步探测电路;产生叠加至基本视频信号的潜意识视频信息的电路;将潜意识视频信息叠加至基本视频信号从而产生整体视频信号的电路。
(2)神经系统的潜意识声音操纵。与共振频率调谐的潜意识声音脉冲,能够激发人类的感觉共鸣。适当运用某种声音频率,并使其声音的密度控制在一定的潜意识范围内,则可产生相应的生理与心理感受。例如,0.5Hz的感觉共振
能影响听觉神经系统,造成放松、困倦、性兴奋等;2.5Hz的感觉共振则可减慢某些大脑皮层运动,令人瞌睡,迷失方向。
(3)潜意识信息保护。该项发明可以探测到两个框架之间首要环境的改变。当在预先设定好的时间间隔内,两个框架发生次要环境改变,在两次环境改变内的框架就被定义为潜意识消息。当侦测到潜意识消息后,系统会警告观察者。
(4)无声潜意识交流系统。无声扩展频谱(SSSS),又称“Squad”。“无声潜意识交流系统”,由佐治亚州的奥列弗罗瑞博士发明。无声交流系统运用超低、超高或是近超生波等非声音载体,将希望播送的情报用调幅或是调频的方式调制,用声波或是振动的方式播送,特别是通过喇叭、耳机、压电设备等达到对方大脑,引导其产生预期行为。经过调制的载体可以即时播送,也可以复制到机械的、磁性的或者光学的材料中,用于延时或者重复播送给听者。
(5)听觉系统。向人的头部发射特殊波形调制的100~g,赫兹到10000~E赫兹的微波,在其头部产生声音。(该项技术已获得专利,并由IBM公司购买)。
除了上述研究项目外,美军DARPA还借助军、地双方技术力量,研究超物理学、纳米技术、机器人、生物技术、无性繁殖及人体冷冻学等学科对心理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的,包括以下研究项目:(1)脑听器。该设备可以将声音转化为能够沿着皮肤传人大脑的电子脉冲;(2)安静催眠,声音调频商业性方法;(3)心灵及生理影响系统;(4)无线电催眠发生器;(5)MKULTRA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控制动物大脑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脑定位,该报告称其“对几种动物行为进行远程控制的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
四、制脑权:军事变革的未来趋势?
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在总结19世纪之前人类海洋战争经验后,于1890年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制海权”思想;意大利空军司令杜黑在总结20世纪初人类空中战争实践后,于1921提出了“制空权”思想。与此类似,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中将,在总结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之后的美苏外空军备竞赛的基础上,凭借战略家特有的前瞻理性,于1982年出版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一书,正式提出了“制天权”思想。
从马汉的“制海权”、杜黑的“制空权”到格雷厄姆的“制天权”,在科技进步与军事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人类搏击的疆域日益扩大,高山、大海、天空都未能阻止这个小小星球上同类厮杀的欲望,军事对抗的疆域就这样从一维战场延伸到了多维战场,从自然战场拓展到了技术战场,从有形战场进化到了无形战场。有关技术进步与军事变革,被誉为“哲人与将军”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过一句名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
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显然,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就涌现出了恩格斯所言这种“技术进步”:首先是1946年,在二战期间美国陆军计算弹道的需求刺激下,计算机“ENIAC”得以诞生;而后是1969年,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的资助下,全球第一个网络“阿帕网”问世。这两个划时代的“技术进步”及其联姻注定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深刻变革。对于这场革命在人类社会这一池塘中溅起的浪花,2O世纪全球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给它贴上了“后工业社会”的标签,而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阿尔文·托夫勒则进一步宣称:信息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在这个信息时代,恰恰西方媒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处于强势的地位。如美国在互联网领域就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全球13台根服务器就有1O台被美国控制着,其中两台被美国军方控制着,其一为H服务器,它位于美国东部马里
兰州的阿伯丁武器试验场,属于美国陆军实验室,其二为G服务器,受控于五角大楼网络信息中心。而且,管理这l3台根服务器内容的“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公司”(ICANN)也由美国政府掌控着。正是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优势,美国近年来不断拓展战略信息战的高边疆,在认知空间主导话语权,配合其外交、政治及经济战略,维护着美国的军事优势。
倘若联想到10多年前我国军事专家乔良与王湘穗提出的极富前瞻性的“超限战”思想,以及美国近年来对该战略思想的深度关切(2006至2009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连续召开了四次“超限战”思想研讨会)’【 9】以及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对BCI技术研发的持续资助,我们就会对未来军事变革的走势有新的判断。特别是伴随着心理影响技术、脑科技的突飞猛进,传统的社会认知、个体思维领域也开始成为各国较量的前沿阵地。近年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就持续进行了心理战、生物战与信息战的整合性研究。此项研究囊括了心理学、生物学、药理学、信息科学及宗教、社会研究等多个学科、多个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大学的研究队伍。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组织与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战士纳米科技研究院(由美国陆军所资助)、国际意识研究实验室(负责制定全球意识影响计划)。这些研究项目旨在借助媒体通过阈下信息影响技术达到影响人大脑意识的目的。
此外,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安全专家大仓河野也表示,神经电子控制技术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在各国纷纷启动网络战计划的背景下,美军更进一步,正在攻克BCI技术,未来网络战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互联网入侵并控制敌方
人员的大脑,从而控制思想,达到窃取情报甚至扭转战局的效果。
五、结语
科幻作家凡尔纳曾在《机器房子》里提出了坦克的设想,在《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巨型潜艇“鹦鹉螺号”。被称为日本科幻之父的押JII春浪曾创作了《海底舰队》,设想了潜艇战。威尔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在科幻小说《空战》中预言了全面空战。1903年,他在科幻小说《铁甲世界》中也提到了大型金属坦克。1913年,嗅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的威尔斯创作了科幻小说《使世界获得自由》,该部小说预言了原子弹的诞生。1936年,由他编剧的影片《未来事物形态》将一战时期简陋的空中格斗发展为“大规模空袭”的概念。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轰炸机越过英吉利海峡来轰炸英国。当时的英国观众看到这些都哈哈大笑:居然有人一次使用几千架飞机进行空袭!而此时距离不列颠战役只有四年时间了。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科幻作家阿·托尔斯泰创作了《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体》,其中描写了一种类似激光的武器,20多年后真正的激光技术才问世。
读脑术也一直是科幻作品关注的焦点。在别利亚耶夫的《大独裁者》里,主人公施奈德发明了无线脑波控制装置,从最初的抢劫银行,到后来与世界各国军队较量,施奈德一次次打败了敌人。1939年,中国科幻作家顾均正也创作了通用样题材的《和平的梦》。小说中,一个深入美国的“极东国”间谍用无线电干扰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此外,在中国科幻作家王晓达的小说《波》中,战斗也是以电波使对方飞行员大脑产生幻觉的方式获胜的。
从科技进步与战争演进的历史来看,曾经出现在科幻作家笔下的军事技术在日后皆引发了军事领域的变革,在一些人看来,留有科幻色彩的脑机接口技术距离走上战场还十分遥远。然而,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对相关科技
的资助来看,制脑权战争或许将是未来军事变革的大势所趋。从军事教育训练的角度而言,军事人才培养更需要将眼光投放到遥远的未来,瞄准未来的军事技术领域,争取在下一次军事变革中领先。而不是永远将目光停留在当前的所谓物理信息战框架内。当然,诸如战场态势感知、精确打击、网络战、太空战等,人们对这些军事问题的思考拥有强大的思维惯性,也涉及到很多利益共同体,它很难停下来,那你要想跨越式发展,怎么办呢?只能从培养未来一代军事人才做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培养一代人很漫长,但培养一代人的头脑更漫长,但确是跨越式发展的必须。

果然来了,脑科学近几年似乎发展飞速,全感知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更加完善的虚拟现实、更加强大的人工智能,人类的灵魂将从肉体中解放出来。
DRAPA一直是走在最前沿的,不奇怪。
制脑权,很亮的词啊,现在神经生物学科有一个分支叫做神经连接组学,就是研究人脑与意识的,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Discovering the Human Connectome
dragon5 发表于 2012-10-30 17:52
DRAPA一直是走在最前沿的,不奇怪。
除了DARPA自己的能力之外,美国超级强大的综合实力才是关键。要什么都有底子,有些可能深藏不露,一旦需要,短时间内就能集中发力震惊世界。
灶神星 发表于 2012-10-30 20:03
制脑权,很亮的词啊,现在神经生物学科有一个分支叫做神经连接组学,就是研究人脑与意识的,有兴趣可以看看 ...
     个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光明大道就是这样:电子元器件加人工培养的神经网络。看看人体的视觉信息处理,首先由视网膜捕获原始信息,再经由多次换元后投射到视皮层,最后在复杂的新皮层神经网络中经过进一步处理,就形成了点,线,圆,文字符号等“精神存在“。
     把这一切都搞清楚,在体外用ccd做信息采集器,把整个视觉信息处理皮层在体外重建,然后两者一连接,人工脑成了。并且可以再修改下基因,让体外重建的视觉信息处理皮层神经元的数量是人脑的1000倍,至此,智能进化树上人脑可以成为历史了。
个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光明大道就是这样:电子元器件加人工培养的神经网络。看看人体的视觉信息处理 ...
太科幻了吧!真要实现了人不需要大脑了,直接外置个神经电脑。
faraway 发表于 2012-10-30 17:05
果然来了,脑科学近几年似乎发展飞速,全感知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更加完善的虚拟现实、更加强大的人工智能 ...
感觉“人类的灵魂将从肉体中解放出来“改为“智能将从人类的肉体中解放出来“更合适一点

lmxhdl 发表于 2012-10-31 02:34
太科幻了吧!真要实现了人不需要大脑了,直接外置个神经电脑。


如果你对神经发育与神经认知科学的前沿有深入一点了解的话,也会对 粗糙一点的原形机会出现在本世纪下半叶 这一预测抱以乐观的,当然前提是没有强有力的伦理人士出来挡路。
lmxhdl 发表于 2012-10-31 02:34
太科幻了吧!真要实现了人不需要大脑了,直接外置个神经电脑。


如果你对神经发育与神经认知科学的前沿有深入一点了解的话,也会对 粗糙一点的原形机会出现在本世纪下半叶 这一预测抱以乐观的,当然前提是没有强有力的伦理人士出来挡路。
这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关键性的东东,DARPA会列入黑项目的,项目清单里是看不见的。能看见的,密级已经掉一档了。
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脑,人类会不会个个变得神经兮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