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家庭收入增长占到全部收入增长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14:10
【日本《富土产经商报》10月8日文章】题:美国经济迫近悬崖

    逼近美国的“财政悬崖”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其实还有一个波及到实体经济的更大的悬崖摆在眼前,这将成为自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来美国最大的国难。

    所谓“财政悬崖”不过是迄今为止不断重复的政治博弈。而真正恐怖的悬崖或许在11月总统大选之后就近在眼前了。为政者首先应当采取行动拯救国民,而拯救的成果也应当以国民的判断为基准。但现实却是,企业经营者、富人与政治家勾结,脱离一般国民,大玩政治游戏。

    与政治家勾结的企业经营者和富人握有权力,本应与国民均分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但是他们却通过剥夺就业机会、削减工资等方式侵吞了大部分财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赛斯根据美国财政部国内税收署的统计数据撰写的论文称,2010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家庭收入增长占到全部收入增长的93%。

    富裕阶层通过对政治家做工作,享受到了比一般国民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利用征税漏洞使财富呈几何级数上升。身为富豪的共和党总统候选入米特·罗姆尼缴纳的税率为14%,只有国民平均所得税税率的一半。可以说他是富豪与政治勾结的典型代表。

    不均衡难以纠正

    罗姆尼说过,“47%的国民没有缴纳过所得税,我对这部分人毫不关心”,平平淡淡地就将近半数国民抛弃了。如果把罗姆尼的话倒准回去,就是说有47%的国民正处在连所得税也不够资格缴纳的贫困境地。

    再说说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四年前他高举“变革”大旗上台,但在任期即将结束之时,美国经济却陷入低迷,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尽管奥巴马不惜血本四处散财,推行了强有力的金融缓和政策,但这些钱的大部分却落进了富人的口袋。而证据就是,中产阶级的人数在不断减少,美国梦已经出现了逆转现象。

    如果罗姆尼当选,目前的贫富差距还将继续扩大。而即使奥巴马连任,只要不调整政策,实体经济面临的不均衡问题仍然难以消除。

    如果连任,那么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可能会更加自信,极有可能继续推行迄今为止实施的政策。

    内部崩溃的风险

    无论是罗姆尼还是奥巴马当选,由于中产阶级的衰落,实体经济依然存在从内部崩溃的风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帝国的衰落来自于对外的过度扩张和社会内部扭曲的扩大”,而美利坚帝国正在同时体现出这两个特征。

    以企业经营者为主的富裕阶层通过侵吞中产阶级的财富,无限度地扩张自己的欲望。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国民正在被推入贫困墒地。而这无异于自残骨肉。

    这种现象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与富人勾结的政治人物在危机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觉察到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经有句名言,“泡沫只有到破了的时候才能被认识”。

    自18世纪建国以来,美国经历的最大危机当属发生在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北方军的胜利使奴隶得到解放,其后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民权法案获得通过,美国才在法律上实现了种族平等。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自由市场原理的推广,劳动者遭遇大量裁员或削减工资,经营者一方的获利却在不断增长,基于收入差距产生的阶层分化开始出现。

    分裂为两个阶层

    领导美国走过南北战争危机的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曾经说过,分裂成两半的家庭是不可能存续的,但是今天的美国却正在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而分裂为两个阶层。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团结受到动摇,犯罪数量激增。

    紧邻首都的马里兰州立大学周边,夜间外出都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案件,5名学生在参加完聚会后结伴返回宿舍,却在路上遭遇两倍于他们人数的犯罪团伙,不仅被打还被抢夺了财物。而这些地区距离白宫的车程都不到30分钟。

    人心在高收入阶层的挥金如土中颓废涣散。宏观经济也无法避免地出现巨大的摇摆。伯南克为刺激低迷的美国经济,实施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投入的资金虽然推高了股价,但是也已绎接近了能力的极限。

    无论罗姆尼和奥巴马谁当选,都有可能在未来4年的任期内遭遇股价暴跌导致的经济严重衰退。由于在经济复苏的形势下失业率尚且保持在8%以上,一旦进入衰退期则有可能突破两位数关口。经济活动随之迅速放缓,“巨大悬崖”就此出现。

    高纯度的兴奋剂

    “财政悬崖”之所以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就是因为在它之前或同时可能出现的“巨大悬崖”。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对于财政赤字有过这样的评论,“美国就是一个依赖于使用名为财政的高纯度兴奋剂给自己带来愉悦的惯犯和瘾君子”。

    在美国跌落进“巨大悬崖”之后,紧接着到来的就是“财政悬崖”了。到那时,美利坚帝国终于可以看到无底深渊了。(山广恒夫)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18/c_123836598.htm【日本《富土产经商报》10月8日文章】题:美国经济迫近悬崖

    逼近美国的“财政悬崖”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其实还有一个波及到实体经济的更大的悬崖摆在眼前,这将成为自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来美国最大的国难。

    所谓“财政悬崖”不过是迄今为止不断重复的政治博弈。而真正恐怖的悬崖或许在11月总统大选之后就近在眼前了。为政者首先应当采取行动拯救国民,而拯救的成果也应当以国民的判断为基准。但现实却是,企业经营者、富人与政治家勾结,脱离一般国民,大玩政治游戏。

    与政治家勾结的企业经营者和富人握有权力,本应与国民均分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但是他们却通过剥夺就业机会、削减工资等方式侵吞了大部分财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赛斯根据美国财政部国内税收署的统计数据撰写的论文称,2010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家庭收入增长占到全部收入增长的93%。

    富裕阶层通过对政治家做工作,享受到了比一般国民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利用征税漏洞使财富呈几何级数上升。身为富豪的共和党总统候选入米特·罗姆尼缴纳的税率为14%,只有国民平均所得税税率的一半。可以说他是富豪与政治勾结的典型代表。

    不均衡难以纠正

    罗姆尼说过,“47%的国民没有缴纳过所得税,我对这部分人毫不关心”,平平淡淡地就将近半数国民抛弃了。如果把罗姆尼的话倒准回去,就是说有47%的国民正处在连所得税也不够资格缴纳的贫困境地。

    再说说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四年前他高举“变革”大旗上台,但在任期即将结束之时,美国经济却陷入低迷,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尽管奥巴马不惜血本四处散财,推行了强有力的金融缓和政策,但这些钱的大部分却落进了富人的口袋。而证据就是,中产阶级的人数在不断减少,美国梦已经出现了逆转现象。

    如果罗姆尼当选,目前的贫富差距还将继续扩大。而即使奥巴马连任,只要不调整政策,实体经济面临的不均衡问题仍然难以消除。

    如果连任,那么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可能会更加自信,极有可能继续推行迄今为止实施的政策。

    内部崩溃的风险

    无论是罗姆尼还是奥巴马当选,由于中产阶级的衰落,实体经济依然存在从内部崩溃的风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帝国的衰落来自于对外的过度扩张和社会内部扭曲的扩大”,而美利坚帝国正在同时体现出这两个特征。

    以企业经营者为主的富裕阶层通过侵吞中产阶级的财富,无限度地扩张自己的欲望。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国民正在被推入贫困墒地。而这无异于自残骨肉。

    这种现象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与富人勾结的政治人物在危机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觉察到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经有句名言,“泡沫只有到破了的时候才能被认识”。

    自18世纪建国以来,美国经历的最大危机当属发生在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北方军的胜利使奴隶得到解放,其后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民权法案获得通过,美国才在法律上实现了种族平等。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自由市场原理的推广,劳动者遭遇大量裁员或削减工资,经营者一方的获利却在不断增长,基于收入差距产生的阶层分化开始出现。

    分裂为两个阶层

    领导美国走过南北战争危机的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曾经说过,分裂成两半的家庭是不可能存续的,但是今天的美国却正在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而分裂为两个阶层。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团结受到动摇,犯罪数量激增。

    紧邻首都的马里兰州立大学周边,夜间外出都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案件,5名学生在参加完聚会后结伴返回宿舍,却在路上遭遇两倍于他们人数的犯罪团伙,不仅被打还被抢夺了财物。而这些地区距离白宫的车程都不到30分钟。

    人心在高收入阶层的挥金如土中颓废涣散。宏观经济也无法避免地出现巨大的摇摆。伯南克为刺激低迷的美国经济,实施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投入的资金虽然推高了股价,但是也已绎接近了能力的极限。

    无论罗姆尼和奥巴马谁当选,都有可能在未来4年的任期内遭遇股价暴跌导致的经济严重衰退。由于在经济复苏的形势下失业率尚且保持在8%以上,一旦进入衰退期则有可能突破两位数关口。经济活动随之迅速放缓,“巨大悬崖”就此出现。

    高纯度的兴奋剂

    “财政悬崖”之所以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就是因为在它之前或同时可能出现的“巨大悬崖”。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对于财政赤字有过这样的评论,“美国就是一个依赖于使用名为财政的高纯度兴奋剂给自己带来愉悦的惯犯和瘾君子”。

    在美国跌落进“巨大悬崖”之后,紧接着到来的就是“财政悬崖”了。到那时,美利坚帝国终于可以看到无底深渊了。(山广恒夫)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18/c_123836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