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设“成长阶梯标准”为幼儿找回“迷失”的童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16:17
中国首设“成长阶梯标准”为幼儿找回“迷失”的童年


2012年10月17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任沁沁 蔡敏 杨丁淼)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野生、放养”、八九十年代的“小皇帝”式宠溺,到去年以来“虎妈狼爸鹰爸”相继登场,如今的“拔苗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庭教育从来都是焦点话题。令人遗憾的是,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式家庭教育似乎依然没有寻找到科学的路径,儿童权利在不经意中被漠视,孩子们本应快乐无邪的童年正在“迷失”。

    中国教育部日前首次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中国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领域设定“成长阶梯标准”,希望以此转变公众过度竞争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帮助孩子们找回童年。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睡眠要达11到12小时;强调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指南》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不同角度的需求,列出具体明确的标准,为幼儿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参照。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醒,这些标准并非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只是为国人提供一个育儿标准供对照和反思、借鉴和尝试,具体应因每个幼儿的兴趣特点而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80后”妈妈钟小琪对这份“指南”表示认可与推崇。“条条针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关键问题,很有针对性,传递了良性健康的道德导向,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素养的养成。”她说,经验不足的年轻父母而言,可以从容不迫地依据这些标准育儿,不再因盲目而融入浮躁的社会洪流中,重蹈当前诸多家长“集体焦虑症”的覆辙。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不少中国儿童过早承受着“功利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的痛楚。2011年备受争议的“虎妈”,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

    这种近乎苛责的教育方式,竟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和盲目效仿,“虎妈”之后,涌现出以“打”为法宝的“狼爸”,逼迫4岁儿子暴雪中裸跑的“鹰爸”……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

    中国人自古重视教育。然而当下,应试指挥棒下家长、学校陷入前所未有的教育焦躁。在饭桌、在微博、在论坛,人们一边对中国教育现状强烈批评和质疑,一边却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该为孩子报哪个课外辅导班,对所谓“减负”措施不以为然。

    父母无端焦躁、不知所措的大语境下,一批又一批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前数字加减……中国家长们带着孩子不停地“抢跑”着。

    家住合肥市高新区的幼儿园大班女孩妞妞已经会算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认识几百个汉字了。这一切“归功”于妈妈给她报了一个学前教育班。

    看着孩子每次上辅导班前不停地唉声叹气,妞妞妈从心里也不赞成:“我小时候没读过学前班,照样上了小学,考上大学,有了工作,现在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网友“航航的兔”这样回应妞妞妈的困惑:你自己有这样的意识,可怕的是身边的人并没有,独木难支,孤立难行!

    此次从教育最高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成长阶梯标准”,让妞妞妈放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开始反省,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和我一样认真考虑如何为孩子的童年‘松绑’。”

    《指南》中根据年龄特点列出一系列全新的认知标准,也将推动幼儿园教育形式的深刻转变。这也令不少家长深感欣慰。

    在园里一律喊孩子们家里的昵称,开设陶艺制作课,定期让孩子们与家长互换体验……合肥市绿城育华幼儿园近年来不断尝试教育创新。“此次推行的成长阶梯标准推崇的价值理念与我们不谋而合。”园长司湘萍兴奋地说,今后在感知、体验、倾听等课程的创新上,我们敢于迈开更大的步子!

    有人担心,在公立幼儿园不能满足需求、私立幼儿园大行其道的当今,《指南》很可能会成为一些“天价幼儿园”借以宣扬的参照。

    对此,教育部官员已经做了明确提醒,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撰文指出,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作者介绍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禁止家长在幼儿阶段给孩子补课。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文化除了违背成长规律、扼杀创造力,培养“木偶”外,更糟糕的结果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功利性,“上好小学就是为了考个好中学,读个好中学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后面是找个好工作”。

    “《指南》并不是给幼儿培育提供一种‘格式化’的标准,而是强调幼儿园阶段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培养,让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王开玉说。

    为了切实推动幼儿阶梯教育的落实,中国教育部通知各地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严格抓好幼小衔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人们期待,在重视人格培养而非功利目的,更加包容、科学、公平的教育环境里,孩子们可以像花儿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呼吸、次第开放。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0/17/c_113405449.htm中国首设“成长阶梯标准”为幼儿找回“迷失”的童年


2012年10月17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任沁沁 蔡敏 杨丁淼)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野生、放养”、八九十年代的“小皇帝”式宠溺,到去年以来“虎妈狼爸鹰爸”相继登场,如今的“拔苗助长”“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庭教育从来都是焦点话题。令人遗憾的是,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式家庭教育似乎依然没有寻找到科学的路径,儿童权利在不经意中被漠视,孩子们本应快乐无邪的童年正在“迷失”。

    中国教育部日前首次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中国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领域设定“成长阶梯标准”,希望以此转变公众过度竞争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帮助孩子们找回童年。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睡眠要达11到12小时;强调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指南》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不同角度的需求,列出具体明确的标准,为幼儿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参照。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醒,这些标准并非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只是为国人提供一个育儿标准供对照和反思、借鉴和尝试,具体应因每个幼儿的兴趣特点而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80后”妈妈钟小琪对这份“指南”表示认可与推崇。“条条针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关键问题,很有针对性,传递了良性健康的道德导向,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素养的养成。”她说,经验不足的年轻父母而言,可以从容不迫地依据这些标准育儿,不再因盲目而融入浮躁的社会洪流中,重蹈当前诸多家长“集体焦虑症”的覆辙。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不少中国儿童过早承受着“功利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的痛楚。2011年备受争议的“虎妈”,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

    这种近乎苛责的教育方式,竟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和盲目效仿,“虎妈”之后,涌现出以“打”为法宝的“狼爸”,逼迫4岁儿子暴雪中裸跑的“鹰爸”……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

    中国人自古重视教育。然而当下,应试指挥棒下家长、学校陷入前所未有的教育焦躁。在饭桌、在微博、在论坛,人们一边对中国教育现状强烈批评和质疑,一边却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该为孩子报哪个课外辅导班,对所谓“减负”措施不以为然。

    父母无端焦躁、不知所措的大语境下,一批又一批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前数字加减……中国家长们带着孩子不停地“抢跑”着。

    家住合肥市高新区的幼儿园大班女孩妞妞已经会算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认识几百个汉字了。这一切“归功”于妈妈给她报了一个学前教育班。

    看着孩子每次上辅导班前不停地唉声叹气,妞妞妈从心里也不赞成:“我小时候没读过学前班,照样上了小学,考上大学,有了工作,现在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网友“航航的兔”这样回应妞妞妈的困惑:你自己有这样的意识,可怕的是身边的人并没有,独木难支,孤立难行!

    此次从教育最高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成长阶梯标准”,让妞妞妈放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开始反省,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和我一样认真考虑如何为孩子的童年‘松绑’。”

    《指南》中根据年龄特点列出一系列全新的认知标准,也将推动幼儿园教育形式的深刻转变。这也令不少家长深感欣慰。

    在园里一律喊孩子们家里的昵称,开设陶艺制作课,定期让孩子们与家长互换体验……合肥市绿城育华幼儿园近年来不断尝试教育创新。“此次推行的成长阶梯标准推崇的价值理念与我们不谋而合。”园长司湘萍兴奋地说,今后在感知、体验、倾听等课程的创新上,我们敢于迈开更大的步子!

    有人担心,在公立幼儿园不能满足需求、私立幼儿园大行其道的当今,《指南》很可能会成为一些“天价幼儿园”借以宣扬的参照。

    对此,教育部官员已经做了明确提醒,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撰文指出,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作者介绍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禁止家长在幼儿阶段给孩子补课。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文化除了违背成长规律、扼杀创造力,培养“木偶”外,更糟糕的结果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功利性,“上好小学就是为了考个好中学,读个好中学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后面是找个好工作”。

    “《指南》并不是给幼儿培育提供一种‘格式化’的标准,而是强调幼儿园阶段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培养,让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王开玉说。

    为了切实推动幼儿阶梯教育的落实,中国教育部通知各地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严格抓好幼小衔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人们期待,在重视人格培养而非功利目的,更加包容、科学、公平的教育环境里,孩子们可以像花儿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呼吸、次第开放。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0/17/c_113405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