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谈谈李光弼,郭子仪二人的治军和用兵能力?!平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8:20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里,以为《唐书》中关于李光弼,郭子仪二人的战绩夸大太多,而他们带的兵其实没什么用,他的论据在于,收复长安之战,唐军已经有十几万人了,却还要靠借来几千回纥兵才能开战,九节度使围攻邺城,军队总共六十多万,没有回纥兵就给史思明六万人打得大败,最后平史朝义,还是要靠回纥的兵来。那么到底李,郭二人的治军和用兵水平如何?!在整个唐朝属于哪个层次?!安史的兵在叛乱前准备许久也是百炼精兵,平安史之乱,唐军借来的回纥兵最多就是几千,何以就有如此关键的作用?!      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里,以为《唐书》中关于李光弼,郭子仪二人的战绩夸大太多,而他们带的兵其实没什么用,他的论据在于,收复长安之战,唐军已经有十几万人了,却还要靠借来几千回纥兵才能开战,九节度使围攻邺城,军队总共六十多万,没有回纥兵就给史思明六万人打得大败,最后平史朝义,还是要靠回纥的兵来。那么到底李,郭二人的治军和用兵水平如何?!在整个唐朝属于哪个层次?!安史的兵在叛乱前准备许久也是百炼精兵,平安史之乱,唐军借来的回纥兵最多就是几千,何以就有如此关键的作用?!
用番兵番将,唐朝一直都这样
"夫辅弼必资客族,是异族之证券,未尝见削也;战斗多恃番将,则是异族之武力未尝遂衰也.然则隋唐两代不过蹑九五而制幽夏者,不出异族而已.谓汉族之文治武功尽复两汉以前之旧,固不可也."这也是吕大湿说的
回鹘兵起个鼓舞士气的作用吧,就像当年意大利打希腊,先让十几个芬兰志愿军撤出一样。
征发兵和职业兵的区别


一安禄山部下精锐是突厥阿布斯遗留的骑兵。这些鸟银是被回纥骑兵打得逃到中原的。所以见了回纥就怕,后来怕到见了回纥用的大白羽箭就逃。这是指心理层面的,主要在战略上起到作用。
二中国北方的叛乱者如果失败,大多逃亡漠北,而回纥是当时漠北的统治者,回纥对大唐的支持,意味着安禄山部被赶上了绝路。
三从战役的角度上看,数千回纥骑兵在收复两京的战役中,起到了歼灭敌人奇兵,而包抄敌人侧翼的作用。在战役中,往往一支精锐的翼侧突击能起到关键作用。李世民的玄甲军,亚历山大的近卫骑兵,都人数很少。当双方各有十几万大军相持不下的时候,一支千人队的突击,只要是在关键的时机关键的地点,就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打在打点上,这有点儿像点穴,一指禅。
四同样地,由于安禄山部下很多东突厥遗兵,郭子仪所部朔方节度帐下也有很多胡兵,似乎来自六胡州,天宝元年曾经随王忠嗣攻破突厥左杀,故能与安禄山对仗。李光弼也是朔方旧将。光弼乃契丹酋长后代,一表人才,因拒绝安思顺的赐婚而罢官,很有政治远见。其退守河阳,牵制史思明的战役,很值得玩味。


一安禄山部下精锐是突厥阿布斯遗留的骑兵。这些鸟银是被回纥骑兵打得逃到中原的。所以见了回纥就怕,后来怕到见了回纥用的大白羽箭就逃。这是指心理层面的,主要在战略上起到作用。
二中国北方的叛乱者如果失败,大多逃亡漠北,而回纥是当时漠北的统治者,回纥对大唐的支持,意味着安禄山部被赶上了绝路。
三从战役的角度上看,数千回纥骑兵在收复两京的战役中,起到了歼灭敌人奇兵,而包抄敌人侧翼的作用。在战役中,往往一支精锐的翼侧突击能起到关键作用。李世民的玄甲军,亚历山大的近卫骑兵,都人数很少。当双方各有十几万大军相持不下的时候,一支千人队的突击,只要是在关键的时机关键的地点,就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打在打点上,这有点儿像点穴,一指禅。
四同样地,由于安禄山部下很多东突厥遗兵,郭子仪所部朔方节度帐下也有很多胡兵,似乎来自六胡州,天宝元年曾经随王忠嗣攻破突厥左杀,故能与安禄山对仗。李光弼也是朔方旧将。光弼乃契丹酋长后代,一表人才,因拒绝安思顺的赐婚而罢官,很有政治远见。其退守河阳,牵制史思明的战役,很值得玩味。
李光弼能收复叛军后方,据守晋阳,已经很不错了

围攻邺城失败主要是唐军内部矛盾重重的问题

还有别看唐军几十万,都是纸面数字,度过杜甫的《三吏三别》吗?就是讲围攻邺城前后的事,唐军兵源损失巨大连老头老太都不放过
李世民是侧翼突击的顶尖高手
唐朝后面混得有点悲催啊
安史之乱的主力就是唐军啊,而且还是最强的唐军之一,反而李唐的将领要重新招兵练兵,或者被迫使用烂兵,如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十分的影响发挥。
是不是因为缺骑兵的原因,我记的好像安史之乱前唐的养马地被划到安禄山的管辖了,好战马都被安霸占了。
看过吕思勉先生的书,感觉有力挺文臣,贬低武人的思想,凡武将者,其战绩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文臣呢,往往都是曲线救国的英雄,秦桧若能最终翻案,吕思勉先生功莫大焉
这点兵在两军交战的时候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它突出的是政治意义!
cqx7711cqx7711 发表于 2012-10-6 22:43
安史之乱的主力就是唐军啊,而且还是最强的唐军之一,反而李唐的将领要重新招兵练兵,或者被迫使用烂兵,如 ...
2B唐玄宗要不瞎指挥,早就平叛成了
有六十万?我就看过唐史演义
兵贵精

废物多了还是废物
对后勤要求还大
人越多越废物
只记得李泌的一个什么对策,可惜那个皇帝贪虚功未能完全贯彻,否则唐还能再次崛起
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的这个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他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李泌的这段谈话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位谋略家都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军阀割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数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卫》中又一次提出这一问题。
shehuizhuyi80 发表于 2013-9-26 15:52
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 ...
“三地禁四将,”可惜了,上头一门心思要收复长安为自己脸上贴金,全然不理会全局。唉,不然的话安史之乱哪会有八年,北方的经济也不会受如此重大的打击。
射声 发表于 2012-10-1 21:40
一安禄山部下精锐是突厥阿布斯遗留的骑兵。这些鸟银是被回纥骑兵打得逃到中原的。所以见了回纥就怕,后来怕 ...
安思顺是忠臣,告发过安禄山
假如,哥舒翰死守潼关不出,假如玄宗不是气极而失理智...。
历史没有假如,以史为鉴,后人才能不复前人之哀。
学习了!!!!
你拿着几十万训练没几个月的民兵,然后围困着几万训练了十多年睡觉也能杀人的精兵,你有底气你去攻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