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从小学语文被删改看国民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0:29
                  
xiaomgang 于 2012-9-21 9:56:4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潘采夫

    暑假过去,学校开学,小学生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女儿找出她的语文书本,五年级上册,让我给她讲讲第一课课文,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钱买书,在书店里看书的故事。文章确是林海音的风格,但读起来很不连贯,不少地方感觉不合理。

    比如女儿问我:“课文里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她为什么要踮着脚尖钻呢?那不是正好顶着大人胳膊了么?”

    我也想不清楚门道,只好猜测“也许是大人们离得太近了,她得踮着脚尖让自己薄得像片纸才能挤过去吧。”我还站起来向女儿演示,她表示半信半疑。

   女儿还问了个问题:“爸爸你看看这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她为什么惧怕呢?难道有人要赶她走吗?”

   这个我回答不上来,就在网上找教学课件,没找到答案,看到有个老师还对学生说,“快乐,也很惧怕”是这篇课文的要点,但他同样没解释为什么是“惧怕”。

   另外,我对女儿讲题目中的“窃”字,也许是林海音从鲁迅的《孔乙己》里借来的,孔乙己由于“窃书”被打折了腿。但是,这课文通篇与“窃”无关,并没有人干涉作者读书,也看不出作者有偷偷读书的必要,为什么要“窃读”呢?

   我们在网上搜索林海音的资料,意外地找到一篇文章,也叫《窃读记》,经过比较发现,是林海音的原文,那篇小学课文就是根据这个改写的,但内容已经大不一样了。

   关于女儿问的“踮脚尖”的问题,原文是这样写的:“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真相大白了,作者是要挤过顾客和书柜之间的夹缝。我很疑惑,多么准确生动的描写,编写课文的人为什么乱删改呢?关键你还把对的给改错。难道怕小孩理解不了?女儿表示,“改得可真傻”。

   还有“惧怕”的问题,看了原文才知道,作者怕是有缘由的。她看书的时候,店老板过来问“你到底买不买?”并且冷笑着说“不是一回了!”作者“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有了这样的遭遇,才会有作者读书时快乐又惧怕的心情,也才有“窃读记”这个妥帖巧妙的题目,后面的很多心理描写也才能够成立。编写者把这个场景给完全删掉,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结尾更是改得莫名其妙,课文最后作者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看过原文才知道,又有重要的场景被删掉了,书店的一位店员,特意把畅销书的最后一本收起来,留给作者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服了你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老先生们,一个“爱”字是洪水猛兽么?

   读完之后,怒发冲冠,原文和改编后的课文,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篇文章了,原文不仅写读书,还写了世间百态,以及孩童心事,但课文只剩下“读书乐”了。

     拙劣的篡改已经让我生气,但让我感到震惊并“惧怕”的,是他们把原文第二段删了一句话。

课文的第二段这样写:“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但实际上原文是:“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

    读了又读,百思不解,这句没任何语病的话到底犯了什么错,竟惨遭课文编写者的剪刀手?因为这句话描写了爱情?怕小孩子读了会学坏?担心读课文的女孩子心发慌?怕他们读了这句去早恋?

   如果什么都不为,你们为什么连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都要管起来?

   前面的那些删改已然很严重,我反对但会试着去理解他们,也许需要把文章更短一点,更简单一点,只不过改得比原文差了。但把“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删掉,绝对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有关思想,有人想净化孩子们的思想。

   林海音刚刚去世,她多年担任《自由中国》杂志编辑,一向对作家文字敬惜若命,若她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改成这个样子,不知心里会是怎样滋味?

   再联想到作家叶开质疑《鸟的天堂》等文章被恶劣删改,我不能不担心,在语文课本里,到底有多少好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窃读记》成了“窃改记”,这就是学校给孩子们上的开学第一课?语文课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教材编写者却像是这些精神粮食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拣四,任意妄为,再以次充好灌输给孩子,来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

一斑窥豹,我不能不心怀疑虑,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你,你就给我们这样的国民教育?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2&id=8645662                  
xiaomgang 于 2012-9-21 9:56:4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潘采夫

    暑假过去,学校开学,小学生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女儿找出她的语文书本,五年级上册,让我给她讲讲第一课课文,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钱买书,在书店里看书的故事。文章确是林海音的风格,但读起来很不连贯,不少地方感觉不合理。

    比如女儿问我:“课文里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她为什么要踮着脚尖钻呢?那不是正好顶着大人胳膊了么?”

    我也想不清楚门道,只好猜测“也许是大人们离得太近了,她得踮着脚尖让自己薄得像片纸才能挤过去吧。”我还站起来向女儿演示,她表示半信半疑。

   女儿还问了个问题:“爸爸你看看这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她为什么惧怕呢?难道有人要赶她走吗?”

   这个我回答不上来,就在网上找教学课件,没找到答案,看到有个老师还对学生说,“快乐,也很惧怕”是这篇课文的要点,但他同样没解释为什么是“惧怕”。

   另外,我对女儿讲题目中的“窃”字,也许是林海音从鲁迅的《孔乙己》里借来的,孔乙己由于“窃书”被打折了腿。但是,这课文通篇与“窃”无关,并没有人干涉作者读书,也看不出作者有偷偷读书的必要,为什么要“窃读”呢?

   我们在网上搜索林海音的资料,意外地找到一篇文章,也叫《窃读记》,经过比较发现,是林海音的原文,那篇小学课文就是根据这个改写的,但内容已经大不一样了。

   关于女儿问的“踮脚尖”的问题,原文是这样写的:“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真相大白了,作者是要挤过顾客和书柜之间的夹缝。我很疑惑,多么准确生动的描写,编写课文的人为什么乱删改呢?关键你还把对的给改错。难道怕小孩理解不了?女儿表示,“改得可真傻”。

   还有“惧怕”的问题,看了原文才知道,作者怕是有缘由的。她看书的时候,店老板过来问“你到底买不买?”并且冷笑着说“不是一回了!”作者“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有了这样的遭遇,才会有作者读书时快乐又惧怕的心情,也才有“窃读记”这个妥帖巧妙的题目,后面的很多心理描写也才能够成立。编写者把这个场景给完全删掉,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结尾更是改得莫名其妙,课文最后作者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看过原文才知道,又有重要的场景被删掉了,书店的一位店员,特意把畅销书的最后一本收起来,留给作者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服了你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老先生们,一个“爱”字是洪水猛兽么?

   读完之后,怒发冲冠,原文和改编后的课文,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篇文章了,原文不仅写读书,还写了世间百态,以及孩童心事,但课文只剩下“读书乐”了。

     拙劣的篡改已经让我生气,但让我感到震惊并“惧怕”的,是他们把原文第二段删了一句话。

课文的第二段这样写:“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但实际上原文是:“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

    读了又读,百思不解,这句没任何语病的话到底犯了什么错,竟惨遭课文编写者的剪刀手?因为这句话描写了爱情?怕小孩子读了会学坏?担心读课文的女孩子心发慌?怕他们读了这句去早恋?

   如果什么都不为,你们为什么连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都要管起来?

   前面的那些删改已然很严重,我反对但会试着去理解他们,也许需要把文章更短一点,更简单一点,只不过改得比原文差了。但把“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删掉,绝对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有关思想,有人想净化孩子们的思想。

   林海音刚刚去世,她多年担任《自由中国》杂志编辑,一向对作家文字敬惜若命,若她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改成这个样子,不知心里会是怎样滋味?

   再联想到作家叶开质疑《鸟的天堂》等文章被恶劣删改,我不能不担心,在语文课本里,到底有多少好文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窃读记》成了“窃改记”,这就是学校给孩子们上的开学第一课?语文课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教材编写者却像是这些精神粮食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拣四,任意妄为,再以次充好灌输给孩子,来决定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趣味。

一斑窥豹,我不能不心怀疑虑,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你,你就给我们这样的国民教育?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2&id=8645662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说,“人生识字糊涂始”。

yuppppp 发表于 2012-9-21 13:00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说,“人生识字糊涂始”。
鲁迅先生是删改大潮的第一受害者。
造汽 发表于 2012-9-21 23:20
鲁迅先生是删改大潮的第一受害者。
:D维稳要从娃娃抓起!现行反革命的文章能不删除吗?
哈……所以大家应该出去游街,表达对国文教育的不满
ppkshock 发表于 2012-9-22 12:15
哈……所以大家应该出去游街,表达对国文教育的不满
  抗日砸车可以游,国文教育内地游会被维稳地,香港可以游。;P幸亏还有香港。
hehe,朱自清,梅雨潭,
王贵与李香香
还有
踮起脚尖,是一种小心翼翼,不想发出动静的行为。和前面“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呼应,而这个人应该是个很小的孩子,就算踮起脚尖,也不用担心碰到大人的肩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没看到前后文,不大好解释
这里的窃,应该是偷偷的意思。主要也是不想让人发现,类似于窃窃私语
醉魂臭 发表于 2012-9-22 11:48
维稳要从娃娃抓起!现行反革命的文章能不删除吗?
老周当年可没人打他个反革命,顶多是个现行公知,而且死了这么多年,顶多是个历史反革命。
反正我看用徐志麻伪吻,也不好使。
老周当年可没人打他个反革命,顶多是个现行公知,而且死了这么多年,顶多是个历史反革命。 反正我看用徐 ...
五几年毛宴请某文化人士席间谈起鲁迅要还活着该如何,毛说:要么闭嘴,要么坐牢。何等霸气!王霸之气。
老周当年可没人打他个反革命,顶多是个现行公知,而且死了这么多年,顶多是个历史反革命。 反正我看用徐 ...
五几年毛宴请某文化人士席间谈起鲁迅要还活着该如何,毛说:要么闭嘴,要么坐牢。何等霸气!王霸之气。
造汽 发表于 2012-9-22 17:08
老周当年可没人打他个反革命,顶多是个现行公知,而且死了这么多年,顶多是个历史反革命。
反正我看用徐 ...
而且老周还有那么多今天看来也算奇葩的言论。。。。。很多都是当代公知没法比的:D:D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9-22 22:19
五几年毛宴请某文化人士席间谈起鲁迅要还活着该如何,毛说:要么闭嘴,要么坐牢。何等霸气!王霸之气。

老周是不可能变成那个图104太阳才子的(此公不上CD,也不看航空知识,所以
不认飞机,当时图104的宣传很厉害,毕竟又是一个苏联/俄国沙文主义的第一,
不仅仅是莫扎伊斯基和波波夫嘛。所以此公拍马屁写了一首湿,说在图104外面有一个
太阳,里面也有一个太阳...:D),所以老周在被此公骂成封建欲孽以后,回骂此公为
“流氓加才子”。所以老周要是以后还做封建欲孽,很可能首先被此公操刀送进
闭嘴牛棚或监狱,甚至逼着他学老舍。

造汽 发表于 2012-9-23 08:29
老周是不可能变成那个图104太阳才子的(此公不上CD,也不看航空知识,所以
不认飞机,当时图104的宣传 ...


  天无二日,那个拍马屁的不懂。所以也被冷落了几年。;P汶川时的那个王含笑是得此公真传了。
造汽 发表于 2012-9-23 08:29
老周是不可能变成那个图104太阳才子的(此公不上CD,也不看航空知识,所以
不认飞机,当时图104的宣传 ...


  天无二日,那个拍马屁的不懂。所以也被冷落了几年。;P汶川时的那个王含笑是得此公真传了。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9-23 08:53
天无二日,那个拍马屁的不懂。所以也被冷落了几年。汶川时的那个王含笑是得此公真传了。
他要是不被冷落,又要增加好些个针对文人的“冤假错案”
造汽 发表于 2012-9-23 09:01
他要是不被冷落,又要增加好些个针对文人的“冤假错案”
   这个人有才却没有骨气,历代统治者都喜欢这样的“人才”也希望教育出这样的“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中国的悲剧。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9-23 09:36
这个人有才却没有骨气,历代统治者都喜欢这样的“人才”也希望教育出这样的“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的悲 ...


现在冯骥才嘴里的文化粗鄙化浪潮中,有一种鄙视文人的思潮,不过在BS公知的浪潮中,
却没有鄙视“婆知”的,也就是那些奉旨讨贼或不奉旨也讨贼的文人相轻的文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来很正常,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现在又有俩钱儿,赡养一些公公婆婆
那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是福利。但是为什么这种思潮只对公知围剿,而那些婆知,只要奉旨,
或自以为奉旨,便可以端起机枪突突记者,撇开大嘴骂三娘来“讨贼”?

要知道,公婆有时候互换,比如三娘教授,当年也是一个去大女门的候补公知,如今骂娘,也
不见得有比索还是卢比拿。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9-23 09:36
这个人有才却没有骨气,历代统治者都喜欢这样的“人才”也希望教育出这样的“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的悲 ...


现在冯骥才嘴里的文化粗鄙化浪潮中,有一种鄙视文人的思潮,不过在BS公知的浪潮中,
却没有鄙视“婆知”的,也就是那些奉旨讨贼或不奉旨也讨贼的文人相轻的文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来很正常,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现在又有俩钱儿,赡养一些公公婆婆
那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是福利。但是为什么这种思潮只对公知围剿,而那些婆知,只要奉旨,
或自以为奉旨,便可以端起机枪突突记者,撇开大嘴骂三娘来“讨贼”?

要知道,公婆有时候互换,比如三娘教授,当年也是一个去大女门的候补公知,如今骂娘,也
不见得有比索还是卢比拿。
造汽 发表于 2012-9-23 10:27
现在冯骥才嘴里的文化粗鄙化浪潮中,有一种鄙视文人的思潮,不过在BS公知的浪潮中,
却没有鄙视“婆知” ...
  婆知自以为是有后台的,本来是软骨头有了后台立马腰杆硬了精神来了,就想那啥,和谐了。可能还有快感高潮吧。;P
幸亏没给你改成: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胯下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