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口号》理性爱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58:52
  


    对于中国人来说,“口号”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了,它以其通俗易懂、简洁有力的特点,铺天盖地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所有领域。
    尤其到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未有之巨变,从唯我独尊的天朝大国梦中醒来,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口号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救亡图存的急先锋,起到了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口号的历史。
    回顾这一百多年来的口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民族的探索史:
    当面对陌生的列强环伺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来抵抗外辱;当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政体产生空前的质疑时,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让我们懂得了民族自强之道;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全面侵略的时候,蒋介石提出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让无数中国人投身到守土抗敌的斗争中……
    到了新中国,毛泽东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让中国人民彻底挺直了腰杆,而“以阶级斗争为纲”、“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口号,也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甚至走向疯狂的年代。
     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口号的提出,都是对这个时代最简洁、最准确的概括。
   
    从小口号来窥探历史全貌,分析每个口号产生的原因和致使其广泛流传的各种因素,既能开阔读者视野,又能引人深思。今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口号》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些精彩的口号与故事。

   
作者介绍:
    马少华,生于八十年代,山东烟台人士。
    曾以理科为业,转而为文,涉及历史、体育、科幻、武侠等多个领域,已在国内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曾获搜狐十大体育评论家称号,《读者·原创版》签约作者。
    现从事媒体行业,任历史杂志《旧闻新知》主编。已出版图书《Q版童话》、《世相西游》等。
    自任历史杂志主编以来,深感历史风云之厚重,尤其近百年来的坎坷历程,无时不激荡着人们的灵魂,故有此《百年口号》,与读者一起回味百年来的风雨历程。


   
       
精彩试读:


“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将已经由民办的川汉铁路强行收归“国有”,随后又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四川人民的强烈反对。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组织保路同志会,推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各府州县相继建立分会,入会者达数十万人。至8月下旬发展为罢市、罢课和抗粮抗捐的群众斗争。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乘势联络会党,组织保路同志军。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封闭铁路公司,命军警开枪打死请愿群众数百人,次日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民众奋起反抗,保路同志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宣布荣县独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进而在四川全省发展为反清大起义。同时广东、湖南、湖北各界也群起响应,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思想是1911年武昌起义时湖北各界人士提出并议决的。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共和联合会大会议决:取五族共和的意义,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向海内外宣布了“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孙中山认为,为了“振兴中华”,坚持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和国内诸民族”,共处共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对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
“五族共和”思想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在建设统一的新国家基础上,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统一;二、民族团结是以人民主权为灵魂的各族人民的民主大团结;三、在国家、民族独立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自主,与各国各民族友好亲睦,反对媚外辱国和盲目排外。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举行演讲大会,李大钊作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李大钊的演说是根据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的观点而发。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人类世界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资本家的政府,而是全世界的庶民,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这篇演说发表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同期还发表了李大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的观点,热烈赞扬俄国十月革命,预言:“由今以后,到所见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还我青岛,还我山东”、“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最终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于4月30日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还我山东”、“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宁肯玉碎,勿为瓦全”、“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活动,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帷幕。“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那么,在现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呢?来,口号喊起来吧……

  


    对于中国人来说,“口号”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了,它以其通俗易懂、简洁有力的特点,铺天盖地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所有领域。
    尤其到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未有之巨变,从唯我独尊的天朝大国梦中醒来,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口号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救亡图存的急先锋,起到了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口号的历史。
    回顾这一百多年来的口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民族的探索史:
    当面对陌生的列强环伺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来抵抗外辱;当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政体产生空前的质疑时,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让我们懂得了民族自强之道;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全面侵略的时候,蒋介石提出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让无数中国人投身到守土抗敌的斗争中……
    到了新中国,毛泽东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让中国人民彻底挺直了腰杆,而“以阶级斗争为纲”、“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口号,也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甚至走向疯狂的年代。
     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口号的提出,都是对这个时代最简洁、最准确的概括。
   
    从小口号来窥探历史全貌,分析每个口号产生的原因和致使其广泛流传的各种因素,既能开阔读者视野,又能引人深思。今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口号》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些精彩的口号与故事。

   
作者介绍:
    马少华,生于八十年代,山东烟台人士。
    曾以理科为业,转而为文,涉及历史、体育、科幻、武侠等多个领域,已在国内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曾获搜狐十大体育评论家称号,《读者·原创版》签约作者。
    现从事媒体行业,任历史杂志《旧闻新知》主编。已出版图书《Q版童话》、《世相西游》等。
    自任历史杂志主编以来,深感历史风云之厚重,尤其近百年来的坎坷历程,无时不激荡着人们的灵魂,故有此《百年口号》,与读者一起回味百年来的风雨历程。


   
       
精彩试读:


“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将已经由民办的川汉铁路强行收归“国有”,随后又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四川人民的强烈反对。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组织保路同志会,推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各府州县相继建立分会,入会者达数十万人。至8月下旬发展为罢市、罢课和抗粮抗捐的群众斗争。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乘势联络会党,组织保路同志军。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封闭铁路公司,命军警开枪打死请愿群众数百人,次日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民众奋起反抗,保路同志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宣布荣县独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进而在四川全省发展为反清大起义。同时广东、湖南、湖北各界也群起响应,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思想是1911年武昌起义时湖北各界人士提出并议决的。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共和联合会大会议决:取五族共和的意义,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向海内外宣布了“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孙中山认为,为了“振兴中华”,坚持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和国内诸民族”,共处共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对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
“五族共和”思想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在建设统一的新国家基础上,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统一;二、民族团结是以人民主权为灵魂的各族人民的民主大团结;三、在国家、民族独立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自主,与各国各民族友好亲睦,反对媚外辱国和盲目排外。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举行演讲大会,李大钊作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李大钊的演说是根据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的观点而发。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人类世界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资本家的政府,而是全世界的庶民,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这篇演说发表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同期还发表了李大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的观点,热烈赞扬俄国十月革命,预言:“由今以后,到所见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还我青岛,还我山东”、“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最终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于4月30日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还我山东”、“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宁肯玉碎,勿为瓦全”、“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活动,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帷幕。“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那么,在现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呢?来,口号喊起来吧……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刘氏复起,李氏复辅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法分贵贱,非善法;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一律平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

驱除鞑奴,回复中华

消灭资本主义 打倒帝国主义

================
MS第一句最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