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请教下关于69坦克弹药研制的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5:18
正在看全纪实频道的一部纪录片,珍宝岛的T-62,我军在T-62的基础上鼓捣出了69,但是弹药研制遇到困难,叶帅告诉研究人员到山东大学找一个能人----刘先志,此人曾在克虏伯任副总工程师,但是我百度了一下却没有这段经历啊。哪位知情人士能给讲讲吗?

下面是我百度的结果
刘先志,力学家、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工作。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应用数学和机械工程等许多领域中都进行过研究工作,并作出了贡献。
1906年4月11日 生于今山东省高密市。   1926—1930年 北京燕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30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4—1939年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5年 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数理系,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46—1951年 先后任上海工务局正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无锡开源机械厂(现无锡机床厂)设计部主任。   1952年— 任山东工学院(1983年改名山东工业大学)教授;1952至1959年 任教务长;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59至1972年任副院长。   1955—1958年 任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   1957年— 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1977—1988年 任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1979—1984年 任山东省副省长。   1990年5月20日 逝世于济南市。

刘先志,字士心,1906年4月11日出生于今山东省高密市一个农民家庭里。幼年时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曾提出改造石磨磨轴几何形状的建议,并取得良好效果,因而受到农民和行家的称赞。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鉴于当时国家工业落后,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决心改学工程科学。为此,他去山东大学工学院旁听了有关课  理论力学
程,并于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德,赴柏林工业大学就读机械工程。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还选学了电机工程,又在哥廷根大学理学院选学了力学,并于1945年毕业,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他在哥廷根大学遇到了著名的科学大师、流体力学家L.普朗特(Prandtl)教授。他的学位论文起初没敢递交给这位国际上声望很高的教授,后来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之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送交给这位名教授。三天后,普朗特教授找到他说:“我收你做学生。”并亲自主持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由于受普朗特教授的影响,他对多种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了多门课程,并参加了教学与科研实践,这为他以后在多种学科领域中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养成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瑞士等国有关厂校高薪聘请他,他都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1946年6月,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征途。回国后,他先应聘于上海工务局任正工程师,后应聘于同济大学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先志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1950年,他被同济大学师生推选为教务长,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在搞好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亲自为学生讲授5门课程,把一腔热情完全倾注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之上。
兼任无锡开源机械厂设计部主任
  在同济大学任教的同时,刘先志还兼任了无锡开源机械厂(现无锡机床厂)设计部主任的职务。1951年,山东工学院院长派人去请他回山东办学,并交代说:“学校交给他办,我做他的后勤,需要人、钱、设备,向我要;对他的要求就是一条,培养的人才要像他那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刘先志深知,要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建设好祖国,必须大量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知识的人才。他主张:办工科院校,学校旁边就应该是工厂,学校设计的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工厂就是学校实习和生产的基地。回山东正可以实现他的学校与工厂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建设人才的夙愿,他欣然同意山东工学院院长的聘请,并于1952年春赴任。遗憾的是这时老院长已经调离该校了。

研究贡献
  刘先志先后任山东工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在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他除忙于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外,主要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方面辛勤耕耘、忘我工作,贡献着他的知识和才干。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亲自给学生讲课外,还给有关教师讲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1957年,他举办首届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指导力学研究室科研工作中,他言传身教,特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科研要为生产服务。他多次深入厂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经过研究,找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产。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处逆境时,也仍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在他八旬以后的有生几年里,他也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工作,且还为自己订了个10年计划。他一生在多种学科领域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
  刘先志还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他先后担任过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他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他还积极参加学会和学报工作,曾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担任《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

刘先志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在科学的广阔天地里孜孜不倦地耕耘。他一生中从事的科学研究,不仅涉及到力学的各个领域,诸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而且在应用数学、机械制造和电机工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当他还在柏林工业大学理论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期间,他就提出了《关于复变函数处理的一个方法》,由于此方法巧妙新颖,计算简便,被收入当时德国国家保密成果汇编之中,并郑重注明,这种算法是刘先志首先提出来的,为此还授予他“计算方法和计算快速能手”称号。   1953年,他在瑞士的《应用数学和物理》杂志(ZAMP)第Ⅳ卷上发表了《关于连通管内理想流体自振的部分理解》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他的德国老师、著名力学家M.舒勒(Schuler)在来信中写道:“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比牛顿当年推出的一类似公式更为一般。”因此,舒勒特别将论文的50份抽印本留下了30份,分别发给德国30个研究中心。后来,日本学术界又将刘先志有关这方面的3篇论文收入《非线性振动的新成就》文集中。   在热应力和机械振动领域,刘先志也是硕果累累。1965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题为《弹性平板内的定常点型热源在该板里激起的应力和变形》论文。该文纠正了国际著名力学家、波兰科学院院长W.诺瓦茨基(Nowacki)在这一研究中的遗误。   1977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刘先志的《推算楔形直杆纵振与扭振自主频率的一个方法》,由于方法简便、可靠,美国、联邦德国的生物研究中心相继来信索取文稿。   1978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大会,刘先志一次就带去了9篇论文,受到与会代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个人奖。他一生先后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1987年,在他82岁高龄时,为表彰他在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教委授予他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先志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在科学的广阔天地里孜孜不倦地耕耘。他一生中从事的科学研究,不仅涉及到力学的各个领域,诸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而且在应用数学、机械制造和电机工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评价之一
  当他还在柏林工业大学理论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期间,他就提出了《关于复变函数处理的一个方法》,由于此方法巧妙新颖,计算简便,被收入当时德国国家保密成果汇编之中,并郑重注明,这种算法是刘先志首先提出来的,为此还授予他“计算方法和计算快速能手”称号
评价之二
  他在瑞士的《应用数学和物理》杂志(ZAMP)第Ⅳ卷上发表了《关于连通管内理想流体自振的部分理解》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他的德国老师、著名力学家M.舒勒(Schuler)在来信中写道:“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比牛顿当年推出的一类似公式更为一般。”因此,舒勒特别将论文的50份抽印本留下了30份,分别发给德国30个研究中心。后来,日本学术界又将刘先志有关这方面的3篇论文收入《非线性振动的新成就》文集中

1978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大会,刘先志一次就带去了9篇论文,受到与会代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个人奖。他一生先后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1987年,在他82岁高龄时,为表彰他在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教委授予他科技进步二等奖。
社会贡献
  1977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刘先志的《推算楔形直杆纵振与扭振自主频率的一个方法》,由于方法简便、可靠,美国、联邦德国的生物研究中心相继来信索取文稿。
社会鼓励
  在热应力和机械振动领域,刘先志也是硕果累累。1965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题为《弹性平板内的定常点型热源在该板里激起的应力和变形》论文。该文纠正了国际著名力学家、波兰科学院院长W.诺瓦茨基(Nowacki)在这一研究中的遗误。


在科学研究中,刘先志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应为生产建设服务。   建国初期,我国麻纺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为改变这种局面,他亲自到无锡麻纺厂蹲点,从设计、试制到制造,样样亲自动手,因陋就简,有效地解决了麻纺机的振动问题。   1955年,为提高我国冶金工业的产量和质量,他又到山东张店铝厂,用力学和机械理论指导生产,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写出了题为《球磨绝对最高粉碎产量装载因数的推求及球磨在运用中力的关系》的论文。   1962年,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强忍着病魔的折磨和心灵的痛苦,坚持到生产第一线去。1967年,他多次到济南柴油机厂调查研究,解决大型柴油机的振动问题。结合这一生产课题,他先后写出了《平面曲轴八缸V型内燃机二阶往复惯性力分析平衡法》等4篇论文,分别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及《力学》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提出了多种往复惯性力的平衡方案。《中国科学家辞典》评论说,这一成果“创立了三种平衡方案,各有千秋,堪称三项重要的发明”。这些成果对生产、教学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都有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先志把满腔热情倾注到为国家培育人才上。在同济大学期间,他被师生推选为教务长,同时他还亲自为学生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振动学、电机学和传热学5门课程。调到山东工学院后,他仍担任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他在给学生讲授理论力学的同时,还主动为力学教师和相近学科的教师讲授高等刚体力学,并开设弹性力学、振动学、传热学和偏微分方程等10门课程。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刘先志受到极大的鼓舞。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1957年,他首次举办了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都派出讲师和工程师以上的人员参加学习,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刘先志为该讲习班编写了讲义,并亲自授课。参加这次讲习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机械振动和动平衡方面的专家。这次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接着他又将《机械振动学》讲义进行修改,出版了专著《机械振动学导论》,以便更多的人学习。   1958年,山东省成立了科学分院力学研究所,接着在1959年山东工学院又增设了工程力学专业。刘先志积极参加力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亲自为青年科研人员讲授力学基础理论,同时为工程力学专业讲授流体力学,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一次突然昏倒在课堂上。他这种热诚培育人才的忘我精神,大大鼓舞了全体师生和力学所的科技人员。   1963年,山东工学院成立了以刘先志为导师的力学研究室。他对研究室的人员关怀备至,要求严格,常从学术思想、治学态度、选题方向、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并言传身教。他常说:“对于珍惜时间,我认为一天很长;对于如何能坚持做出成绩,10年却是很短。持续工作要有毅力,万不可一曝十寒,要把健康的思维能力用到尖锐的思考和重要的工作上,切不可乱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从事科学研究,他几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课余时间和假期,他的一些论文就是在辞旧岁的爆竹声中完成的。   在治学态度上,刘先志是十分严谨的。他的每一篇论文手稿都书写得十分工整,所有的图表和曲线都描绘得十分认真。他每完成一篇论文,从不轻易发表,总要放它半年到一年,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因此,他己发表的60余篇论文每篇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生活上,刘先志十分艰苦朴素。他非常注意节约。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要注意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千万浪费不得。”他的很多论文手稿都是工工整整地写在废弃文件的背面或是来往信件的背面。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也学到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正在看全纪实频道的一部纪录片,珍宝岛的T-62,我军在T-62的基础上鼓捣出了69,但是弹药研制遇到困难,叶帅告诉研究人员到山东大学找一个能人----刘先志,此人曾在克虏伯任副总工程师,但是我百度了一下却没有这段经历啊。哪位知情人士能给讲讲吗?

下面是我百度的结果
刘先志,力学家、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工作。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应用数学和机械工程等许多领域中都进行过研究工作,并作出了贡献。
1906年4月11日 生于今山东省高密市。   1926—1930年 北京燕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30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4—1939年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   1945年 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数理系,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46—1951年 先后任上海工务局正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无锡开源机械厂(现无锡机床厂)设计部主任。   1952年— 任山东工学院(1983年改名山东工业大学)教授;1952至1959年 任教务长;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59至1972年任副院长。   1955—1958年 任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   1957年— 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1977—1988年 任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1979—1984年 任山东省副省长。   1990年5月20日 逝世于济南市。

刘先志,字士心,1906年4月11日出生于今山东省高密市一个农民家庭里。幼年时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曾提出改造石磨磨轴几何形状的建议,并取得良好效果,因而受到农民和行家的称赞。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鉴于当时国家工业落后,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他决心改学工程科学。为此,他去山东大学工学院旁听了有关课  理论力学
程,并于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德,赴柏林工业大学就读机械工程。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还选学了电机工程,又在哥廷根大学理学院选学了力学,并于1945年毕业,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他在哥廷根大学遇到了著名的科学大师、流体力学家L.普朗特(Prandtl)教授。他的学位论文起初没敢递交给这位国际上声望很高的教授,后来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之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送交给这位名教授。三天后,普朗特教授找到他说:“我收你做学生。”并亲自主持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由于受普朗特教授的影响,他对多种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了多门课程,并参加了教学与科研实践,这为他以后在多种学科领域中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养成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瑞士等国有关厂校高薪聘请他,他都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1946年6月,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征途。回国后,他先应聘于上海工务局任正工程师,后应聘于同济大学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先志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1950年,他被同济大学师生推选为教务长,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在搞好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亲自为学生讲授5门课程,把一腔热情完全倾注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之上。
兼任无锡开源机械厂设计部主任
  在同济大学任教的同时,刘先志还兼任了无锡开源机械厂(现无锡机床厂)设计部主任的职务。1951年,山东工学院院长派人去请他回山东办学,并交代说:“学校交给他办,我做他的后勤,需要人、钱、设备,向我要;对他的要求就是一条,培养的人才要像他那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刘先志深知,要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建设好祖国,必须大量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知识的人才。他主张:办工科院校,学校旁边就应该是工厂,学校设计的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工厂就是学校实习和生产的基地。回山东正可以实现他的学校与工厂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建设人才的夙愿,他欣然同意山东工学院院长的聘请,并于1952年春赴任。遗憾的是这时老院长已经调离该校了。

研究贡献
  刘先志先后任山东工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在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他除忙于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外,主要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方面辛勤耕耘、忘我工作,贡献着他的知识和才干。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亲自给学生讲课外,还给有关教师讲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1957年,他举办首届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指导力学研究室科研工作中,他言传身教,特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科研要为生产服务。他多次深入厂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经过研究,找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产。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处逆境时,也仍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在他八旬以后的有生几年里,他也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工作,且还为自己订了个10年计划。他一生在多种学科领域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
  刘先志还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他先后担任过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他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他还积极参加学会和学报工作,曾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担任《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

刘先志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在科学的广阔天地里孜孜不倦地耕耘。他一生中从事的科学研究,不仅涉及到力学的各个领域,诸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而且在应用数学、机械制造和电机工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当他还在柏林工业大学理论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期间,他就提出了《关于复变函数处理的一个方法》,由于此方法巧妙新颖,计算简便,被收入当时德国国家保密成果汇编之中,并郑重注明,这种算法是刘先志首先提出来的,为此还授予他“计算方法和计算快速能手”称号。   1953年,他在瑞士的《应用数学和物理》杂志(ZAMP)第Ⅳ卷上发表了《关于连通管内理想流体自振的部分理解》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他的德国老师、著名力学家M.舒勒(Schuler)在来信中写道:“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比牛顿当年推出的一类似公式更为一般。”因此,舒勒特别将论文的50份抽印本留下了30份,分别发给德国30个研究中心。后来,日本学术界又将刘先志有关这方面的3篇论文收入《非线性振动的新成就》文集中。   在热应力和机械振动领域,刘先志也是硕果累累。1965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题为《弹性平板内的定常点型热源在该板里激起的应力和变形》论文。该文纠正了国际著名力学家、波兰科学院院长W.诺瓦茨基(Nowacki)在这一研究中的遗误。   1977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刘先志的《推算楔形直杆纵振与扭振自主频率的一个方法》,由于方法简便、可靠,美国、联邦德国的生物研究中心相继来信索取文稿。   1978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大会,刘先志一次就带去了9篇论文,受到与会代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个人奖。他一生先后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1987年,在他82岁高龄时,为表彰他在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教委授予他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先志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地在科学的广阔天地里孜孜不倦地耕耘。他一生中从事的科学研究,不仅涉及到力学的各个领域,诸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而且在应用数学、机械制造和电机工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评价之一
  当他还在柏林工业大学理论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期间,他就提出了《关于复变函数处理的一个方法》,由于此方法巧妙新颖,计算简便,被收入当时德国国家保密成果汇编之中,并郑重注明,这种算法是刘先志首先提出来的,为此还授予他“计算方法和计算快速能手”称号
评价之二
  他在瑞士的《应用数学和物理》杂志(ZAMP)第Ⅳ卷上发表了《关于连通管内理想流体自振的部分理解》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他的德国老师、著名力学家M.舒勒(Schuler)在来信中写道:“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比牛顿当年推出的一类似公式更为一般。”因此,舒勒特别将论文的50份抽印本留下了30份,分别发给德国30个研究中心。后来,日本学术界又将刘先志有关这方面的3篇论文收入《非线性振动的新成就》文集中

1978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大会,刘先志一次就带去了9篇论文,受到与会代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个人奖。他一生先后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1987年,在他82岁高龄时,为表彰他在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教委授予他科技进步二等奖。
社会贡献
  1977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刘先志的《推算楔形直杆纵振与扭振自主频率的一个方法》,由于方法简便、可靠,美国、联邦德国的生物研究中心相继来信索取文稿。
社会鼓励
  在热应力和机械振动领域,刘先志也是硕果累累。1965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题为《弹性平板内的定常点型热源在该板里激起的应力和变形》论文。该文纠正了国际著名力学家、波兰科学院院长W.诺瓦茨基(Nowacki)在这一研究中的遗误。


在科学研究中,刘先志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应为生产建设服务。   建国初期,我国麻纺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为改变这种局面,他亲自到无锡麻纺厂蹲点,从设计、试制到制造,样样亲自动手,因陋就简,有效地解决了麻纺机的振动问题。   1955年,为提高我国冶金工业的产量和质量,他又到山东张店铝厂,用力学和机械理论指导生产,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写出了题为《球磨绝对最高粉碎产量装载因数的推求及球磨在运用中力的关系》的论文。   1962年,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强忍着病魔的折磨和心灵的痛苦,坚持到生产第一线去。1967年,他多次到济南柴油机厂调查研究,解决大型柴油机的振动问题。结合这一生产课题,他先后写出了《平面曲轴八缸V型内燃机二阶往复惯性力分析平衡法》等4篇论文,分别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及《力学》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提出了多种往复惯性力的平衡方案。《中国科学家辞典》评论说,这一成果“创立了三种平衡方案,各有千秋,堪称三项重要的发明”。这些成果对生产、教学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都有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先志把满腔热情倾注到为国家培育人才上。在同济大学期间,他被师生推选为教务长,同时他还亲自为学生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振动学、电机学和传热学5门课程。调到山东工学院后,他仍担任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他在给学生讲授理论力学的同时,还主动为力学教师和相近学科的教师讲授高等刚体力学,并开设弹性力学、振动学、传热学和偏微分方程等10门课程。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刘先志受到极大的鼓舞。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1957年,他首次举办了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都派出讲师和工程师以上的人员参加学习,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刘先志为该讲习班编写了讲义,并亲自授课。参加这次讲习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机械振动和动平衡方面的专家。这次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接着他又将《机械振动学》讲义进行修改,出版了专著《机械振动学导论》,以便更多的人学习。   1958年,山东省成立了科学分院力学研究所,接着在1959年山东工学院又增设了工程力学专业。刘先志积极参加力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亲自为青年科研人员讲授力学基础理论,同时为工程力学专业讲授流体力学,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一次突然昏倒在课堂上。他这种热诚培育人才的忘我精神,大大鼓舞了全体师生和力学所的科技人员。   1963年,山东工学院成立了以刘先志为导师的力学研究室。他对研究室的人员关怀备至,要求严格,常从学术思想、治学态度、选题方向、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并言传身教。他常说:“对于珍惜时间,我认为一天很长;对于如何能坚持做出成绩,10年却是很短。持续工作要有毅力,万不可一曝十寒,要把健康的思维能力用到尖锐的思考和重要的工作上,切不可乱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从事科学研究,他几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课余时间和假期,他的一些论文就是在辞旧岁的爆竹声中完成的。   在治学态度上,刘先志是十分严谨的。他的每一篇论文手稿都书写得十分工整,所有的图表和曲线都描绘得十分认真。他每完成一篇论文,从不轻易发表,总要放它半年到一年,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因此,他己发表的60余篇论文每篇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生活上,刘先志十分艰苦朴素。他非常注意节约。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要注意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千万浪费不得。”他的很多论文手稿都是工工整整地写在废弃文件的背面或是来往信件的背面。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也学到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这不片子里提到刘的很少,只说当时在研制69坦克弹药时遇到一个方程式解不开,于是,叶帅指示科研人员到山大找这个火炮专家,时值W革,他们到山大看到刘正在菜地种菜,后来刘把这个方程式解开了,我国的某蛋蛋顺利定型,这么牛X!
W革中多少人才被埋没啊,我这句话是客观站在新中国发展的角度讲的,不是为谁喊冤,也不是抨击某党,特此说明,以免引来口水战恶心我。
这不片子里提到刘的很少,只说当时在研制69坦克弹药时遇到一个方程式解不开,于是,叶帅指示科研人员到山大找这个火炮专家,时值W革,他们到山大看到刘正在菜地种菜,后来刘把这个方程式解开了,我国的某蛋蛋顺利定型,这么牛X!
W革中多少人才被埋没啊,我这句话是客观站在新中国发展的角度讲的,不是为谁喊冤,也不是抨击某党,特此说明,以免引来口水战恶心我。
 因为根本没那回事,你当然找不到咯.   就这么简单.
这不片子里提到刘的很少,只说当时在研制69坦克弹药时遇到一个方程式解不开,于是,叶帅指示科研人员到山大 ...
假的
子虚乌有的事情
那个故事不过是个地摊货
69式和T-62没关系,如果说有参考,也应该是T-55,轮不到T-62,坦克装甲车辆杂志提到过,中国拿到了现成的T-55坦克。

缴获T-62的时候,69式的方案已经基本确定了,定型时候的性能基本相当于T-55,甚至还不如。

如果硬要说和谁有关系,那缴获T-62的结果,也是中国的122坦克。
69坦克的滑膛主炮应该和前苏联T12  100毫米牵引反坦克炮有关联
sduce 发表于 2012-9-17 16:31
这不片子里提到刘的很少,只说当时在研制69坦克弹药时遇到一个方程式解不开,于是,叶帅指示科研人员到山大 ...
你确信那不是知音文?
写错了吧?
大约刚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有类似的说法
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是69坦克
以前都是说他搞的是反坦克弹药

这位老大的一些东西听说过,好像不是克虏伯的啥总工副总,而是研究员和瑞士的工程师(不过瑞士火炮一直和德国有近亲,不知道老先生当年的单位是不是就是后来的瑞士120前身,应该不是吧?)他搞过内燃机和基础力学。炮弹那段子,不好说,反正当年很多力学老大都参与过军事相类的项目,但是能进去深入搞的都是小伙子,老头子能去北理工等地就是很哦的了。
写错了吧?  大约刚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有类似的说法  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是69坦克
有木有介绍初期各位专家的相关的书啊
zibaozibao 发表于 2012-9-18 22:27
写错了吧?
大约刚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有类似的说法
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是69坦克
还要早一些,我记得最早在报栏里的报纸上看到的这个“传奇”故事,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
sduce 发表于 2012-9-19 16:13
有木有介绍初期各位专家的相关的书啊
兵器总原来有过很多书,兵科也有过,不过大多是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了。。
故事是编的,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