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一江山战役台湾相关新闻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2:06
<P>我们不会忘记 一江山战役  兰宁利/退役海军中将(高雄市)

 「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会忘记!」这是中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贵华昨天在《人民网》的一篇纪念解放军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一江山岛战役专文的前言。

 五十年前的元月十八日共军倾强势三军之力猛攻一江山,守军指挥官王生明将军(追赠)率守军在孤立无援的状况下誓死抵抗,共军甚至逐个掩体以火焰喷射器攻击,终于在牺牲近半官兵后全岛沦入敌手。

 当年共军抓紧解放沿海岛屿,其重要战略意图之一,是防止美台签订共同防御协议包括沿海岛屿,造成共军解放岛屿作战的难度。民国四十三年元月,在强烈谴责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同时,中共决定以强有力的军事行动,表明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即由华东军区提出陆、海、空三军联合攻打大陈岛的战役计画,经中央军委批准后立即着手进行作战准备。大陈战役决策及首战一江山决心于焉确定。

 民国四十三年共军海空军主力渐南移,海战频频;十一月一日起共军空军开始轰炸各岛。次年元月,共军轰炸舰队造成太和、衡山、中权、瓯江等舰皆受损。舰队在大陈已陷入「裸对空中威胁」之窘境,处境极为危急。共军的第一阶段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作战目标已达到,随即展开从空中和海上对预定战场实施封锁。

 元月十八日八时共军以连续四个小时的轰炸与炮击后,五千多人于十二时半开始登陆,双方展开激战,于次日晨全岛沦陷。

 由一江山战役我们可以记取如下之教训:一、中共之军事行动决心参杂着极大份量的政治考量,任何单纯就军事或政治单方面的揣测皆会严重失准。二、中共极关注所谓的外力介入领土问题,反而是越急迫、越紧密的与外力结合,越会刺激中共及早解决问题。三、对外力之介入展开强势之宣传恐吓,此役在共军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我方曾力图说服美国协助防御大陈,但美国一直犹豫不决,第七舰队并没有大的动作。至攻岛战役结束当日,美军第七舰队仅派出部分舰只驶抵大陈岛外海观望待命。四、共军对现代化战争中争取制空制海之重要性与优先级已有深刻之认知,未来共军只可能有使用兵力之不同,但目的与顺序绝对一致。

 历史不会重演,但这只是指对那些会记取教训的人而言,当我们看到威胁超过当年千百倍时,当一些政治军事状况是那幺的熟悉时,我们却仍保持着太平日子的心态,坚持缩减军队规模、增加军事效率,主张利用高科技武器,尽量减少兵力的投入,进行四两拨千斤的「廉价战争」,但是这种理论在伊拉克已被证实是错误的,以「削肉」方式的精减来因应维持现况的不足,只有使战力更加稀释。

 战争离我们不远,当务之急应该是如何强化今后三至五年的应急战备,军事领导者应该下定战胜之决心,正如第一次大战前法国霞飞将军接任法军总司令后回答副官亚历山大少校说:「战争是要来的,我要指挥作战,我要取得胜利,无论干什幺,我都要克竟其功…。」王生明将军和一江山战役在今天绝对是具有相当高的指针意义。因此我们才该说「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2005/01/19 联合报】

 *出处:http://www.udn.com/2005/1/19/NEWS/OPINION/X1/2469633.shtml
回响》我们早忘了一江山战役  丘智贤/军事研究者(台北市)

 拜读十九日「我们不会忘记一江山战役」,家父当年为国军下级干部参与大陈战役,身为子弟深有感触。

 一江山战役是整个大陈战役将告结束前的壮烈一页,但是近年来唯一的相关新闻,就是当年参与其事的江浙反共救国军要求补发薪饷,却被指摘为「钱坑法案」。在共军战史上视若芒刺的反共救国军,不断有效袭扰大陆东南沿海,让解放军难以安寝,今天却成了一支不该领薪水的「钱坑部队」。

 解放军在一江山战役结束五十年后指出,这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多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这场战役对于国军意义同等重大。由于大陈地理位置邻近大陆,海空军支持距离过远,在欠缺海空优势状况下,一江山失守,大陈撤退,这就是军种联合作战重要的最佳例证。不仅如此,国军在大陈列岛的战斗乃至撤退,皆与美军长期合作,国防部长俞大维在日记里特别提及与盟国并肩作战,「计画作为与协调工作非常困难」,「今后我参谋人员对于坚持本国利益之观念及修习与外人开会辩论之技术,均需注意」,大陈战役验证了海岛作战与同盟国联合作战的各项经验,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国军却从未认真省视前人血汗的成就与错误,更不用说从中间谈判计画的过程,去提升本身的专业修为。

 当大陆为一江山「死难烈士」敬酒的时刻,我们却把这场战事弃如敝屣。但历史已经证明,唯有能够反省过去,才能赢得下一场战争,徒具船坚炮利,难成劲旅!

  【2005/01/20 联合报】

 *出处:http://www.udn.com/2005/1/20/NEWS/OPINION/X1/2471780.shtml


   官兵再多 素质才重要  殷文龙/信息业(台北市)

 对昨日「我们不会忘记一江山战役」,我有些意见。

 缩减军队规模并不必然意谓战力的下滑。如果今天的国军战力被评定为不及过去,用增加军队的方法也不能起死回生。不用多大智能就能看出军中不公平的现象:同样服役,有人开车正常上下班,有人要上老到可以做他祖父的老船,更不用提有多少医生不用当兵了。笔者当年服役时就已经不堪用的无线电,听说现在仍然是军中通讯的主力?不知韩战还是越战时的卡车,现在是否都已退伍了?高装检时,是否还是要小兵把多余料件「埋」起来?或是去把不足的料件「买」回来?国军如果战力低落,这些问题也许才会是主要的心理因素。

 第二则是管理的问题:如果帐料从来没有相符过,谁会相信这个组织有好的管理?如果花很多的军费,却不去改善通讯、运输以及官兵照顾等基本问题,谁会对这个组织有向心力?军队规模,只有打人海战的时候有吓阻力,然而台湾人再多有老共多吗?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啊!不论是个人的素质,或是组织的素质。

  【2005/01/20 联合报】

 *出处:http://www.udn.com/2005/1/20/NEWS/OPINION/X1/2471776.shtml
五十周年史迹特展今展开 立委:立碑营造两岸和平

  2005.01.20 中国时报  黄树德/综合报导

 立法委员尤清昨天在一江山战役史迹特展中,呼吁对岸让台湾在一江山树立石碑,纪念七百廿位阵亡官兵,台湾也同时释出善意,让中共在金门古宁头为战死的共军立碑,共同营造两岸和平形势。

 一江山遗族去年到处奔走,希望国防部能为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举行纪念仪式,但国防部都以不为单一战役举行纪念仪式为由拒绝,还好立委尤清居中协调,国防部最后才从善如流,可惜展出会场过于狭窄。

 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史迹展即日起到三月底止假台北市国军历史文物馆展出,共有此期间的相关照片、文物、档案、函件一百七十余件。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3,00.html


   父为司令 将士用命血战殉国

  2005.01.20 中国时报  颜玉龙/专访

 住在中和一江新城的王应文,回忆五十年前的元旦,仍不胜唏嘘,他说「那是全家人最后一次相聚,半个月后父亲王生明就在一江山壮烈殉职。」

 谈起父亲,六十四岁的王应文眼眶泛红、哽咽地表示,「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与父亲仅有短暂的交会」,唯一能做的,即是小心翼翼地保存每一份有关他的史料,并推动一江山战役纪念日为「两岸和平日」。

 一江山守军司令王生明少将率千余名官士兵,秉持「我生国死,我死国生」的节义,在四十四年一月十八至廿日,血战三日,全数壮烈成仁,震惊世人,当时年仅十四岁的王应文,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并细心收集记载父亲事迹的报章书籍。

 王应文表示,父亲仅接受两年的私塾教育,但在「忠烈人物事迹」一书中,以「不必读书知大义,每于临阵冠三军」,描写父亲带领一江山忠魂成仁取义的精神,他说,第一次参加政府为一江山烈士举行的追悼会时,虽年仅十四岁,但各界给予父亲高度肯定,让他深刻了解父亲为国奉献的伟大。

 王应文说,父亲殉职四、五年后,不断有谣言指出,父亲并未为国捐躯且仍活在世上,让他感到痛心,也更坚定为父亲收集史料的决心。

 一江山战役至今已届五十载,今天也是王应文父亲五十周年祭日,想起儿时回忆,王应文难忍心中悲痛,数度哽咽,他说,父亲不但将生命奉献给国家,在世时,大部分时间也都待在部队,相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在四十四年元旦,父亲荣获战斗英雄第一名,返台接受表扬并与家人相聚、全家合照,没想到,却是最后一次的相处,也让他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王应文说,两岸在一江山战役中,均伤亡惨重,且在该战役后,仅于四十七年爆发八二三炮战,大陆以隔海炮击攻打金马,半世纪以来未轻易兴兵,烈士为国捐躯,才能拥有和平稳定的生活,两岸人民应更珍惜这一刻,为和平共同努力,并记取一江山惨烈战役的教训,他说,未来将致力催生一月廿日为「两岸和平日」的理想。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1,00.html
一江山失守 拉开台海危机序幕

  2005.01.20 中国时报  黄树德/北县报导

 五十年前的今天,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失守,为第一次台海危机拉开序幕,大陈列岛顿失依靠,国民政府为之震动,几天后决定激活金刚计画,自大陈撤军,马祖东引岛成为台湾最北的屏障,台海长期对峙形势始尘埃落定。

 一九五四年中美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台海安全获得进一步保障,唯金、马、大陈等外岛并不在协防范围,中共仍步步进逼,当年七月即对浙东一带岛屿发动攻势,大陈、一江山前途岌岌可危。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中共对一江山展开大规模的海陆空三栖作战,国军虽然奋勇抵抗,无奈鞭长莫及,海、空全为共军所掌握,经过六十一小时又十二分钟的激烈战烈,一江山在一月廿日下午九时十二分失守,刚当选国军战斗英雄的指挥官王生明英勇牺牲。

 王生明最后一刻仍不忘打电话报告情况,他告诉当时的大陈守军政治部主任沈之岳说:「现在敌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里有一颗给我自己的手榴弹」。国防部后来追晋王生明为少将。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2,00.html


   一身都是胆 英灵佑江山

  2005.01.20 中国时报  颜玉龙/调查采访

 「一江山七百廿烈士」的故事,对多数人而言,不是逐渐被淡忘,就是一无所知,但在中和市永和路「一江新城」里,有一群人,他们却永远无法忘怀,甚至骄傲地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只因他们是这些英雄们的遗眷。

 「一身都是胆,英灵佑江山」,系一江山战役后,国人对死守岛上的官兵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感佩。四十三年五月,大陆进占头门、田沃后,一江山成为大陈列岛的屏障,亦可俯视对岸的军事活动。

 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大陆集结三万名兵力,并发动两百廿八架次飞机密集轰炸,当时,先总统蒋公为向国际证明国军仍具备作战能力,命令戍卫该岛的司令王生明,死守一江山,有七多百多名官兵在此战役中殉职。

 在一江山战役爆发前,烈士遗族仅王生明之子、一江山烈属协会理事长王应文家人与周家在台北定居,王应文说,当时虽仅两户人家在台北市毗邻而居,但该街道因此命名为一江街,以纪念岛上烈士英勇事迹。

 四十四年二月,一江山烈士遗眷与大陈义胞撤退来台,随即被安置在中坜忠贞新村并成立一江山烈士遗族抚慰委员会,展开一江新村筹建工作,据一江山烈属协会文献记载,当时委员会在中和乡震华文学院左侧砖造宿舍,以每坪一百五十元购得三百多坪土地,于四十五年完成两百零八坪的房舍修缮,并在入口处竖立「一江山殉难烈士纪念碑」。

 王应文说,原本一江山遗眷仅五、六户,在大陈义胞撤退后,又增加至五十三户,共八十五人,悉数迁入「一江新村」内,七十一年间,联勤总部与县府合作推动改建案,将新村改建为五层楼公寓住宅与十层楼住商混合大楼,并改名为「一江新城」,总计两百廿五户当中,仅卅多户系安置遗族之用,其余则以国宅出售或作为军眷宿舍。

 一江新城内的烈士遗眷,如今仅剩下十多户,如同先人戍守一江山,固守在新城内并延续先人的精神。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0,00.html
</P><P>我们不会忘记 一江山战役  兰宁利/退役海军中将(高雄市)

 「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会忘记!」这是中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贵华昨天在《人民网》的一篇纪念解放军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一江山岛战役专文的前言。

 五十年前的元月十八日共军倾强势三军之力猛攻一江山,守军指挥官王生明将军(追赠)率守军在孤立无援的状况下誓死抵抗,共军甚至逐个掩体以火焰喷射器攻击,终于在牺牲近半官兵后全岛沦入敌手。

 当年共军抓紧解放沿海岛屿,其重要战略意图之一,是防止美台签订共同防御协议包括沿海岛屿,造成共军解放岛屿作战的难度。民国四十三年元月,在强烈谴责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同时,中共决定以强有力的军事行动,表明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即由华东军区提出陆、海、空三军联合攻打大陈岛的战役计画,经中央军委批准后立即着手进行作战准备。大陈战役决策及首战一江山决心于焉确定。

 民国四十三年共军海空军主力渐南移,海战频频;十一月一日起共军空军开始轰炸各岛。次年元月,共军轰炸舰队造成太和、衡山、中权、瓯江等舰皆受损。舰队在大陈已陷入「裸对空中威胁」之窘境,处境极为危急。共军的第一阶段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作战目标已达到,随即展开从空中和海上对预定战场实施封锁。

 元月十八日八时共军以连续四个小时的轰炸与炮击后,五千多人于十二时半开始登陆,双方展开激战,于次日晨全岛沦陷。

 由一江山战役我们可以记取如下之教训:一、中共之军事行动决心参杂着极大份量的政治考量,任何单纯就军事或政治单方面的揣测皆会严重失准。二、中共极关注所谓的外力介入领土问题,反而是越急迫、越紧密的与外力结合,越会刺激中共及早解决问题。三、对外力之介入展开强势之宣传恐吓,此役在共军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我方曾力图说服美国协助防御大陈,但美国一直犹豫不决,第七舰队并没有大的动作。至攻岛战役结束当日,美军第七舰队仅派出部分舰只驶抵大陈岛外海观望待命。四、共军对现代化战争中争取制空制海之重要性与优先级已有深刻之认知,未来共军只可能有使用兵力之不同,但目的与顺序绝对一致。

 历史不会重演,但这只是指对那些会记取教训的人而言,当我们看到威胁超过当年千百倍时,当一些政治军事状况是那幺的熟悉时,我们却仍保持着太平日子的心态,坚持缩减军队规模、增加军事效率,主张利用高科技武器,尽量减少兵力的投入,进行四两拨千斤的「廉价战争」,但是这种理论在伊拉克已被证实是错误的,以「削肉」方式的精减来因应维持现况的不足,只有使战力更加稀释。

 战争离我们不远,当务之急应该是如何强化今后三至五年的应急战备,军事领导者应该下定战胜之决心,正如第一次大战前法国霞飞将军接任法军总司令后回答副官亚历山大少校说:「战争是要来的,我要指挥作战,我要取得胜利,无论干什幺,我都要克竟其功…。」王生明将军和一江山战役在今天绝对是具有相当高的指针意义。因此我们才该说「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2005/01/19 联合报】

 *出处:http://www.udn.com/2005/1/19/NEWS/OPINION/X1/2469633.shtml
回响》我们早忘了一江山战役  丘智贤/军事研究者(台北市)

 拜读十九日「我们不会忘记一江山战役」,家父当年为国军下级干部参与大陈战役,身为子弟深有感触。

 一江山战役是整个大陈战役将告结束前的壮烈一页,但是近年来唯一的相关新闻,就是当年参与其事的江浙反共救国军要求补发薪饷,却被指摘为「钱坑法案」。在共军战史上视若芒刺的反共救国军,不断有效袭扰大陆东南沿海,让解放军难以安寝,今天却成了一支不该领薪水的「钱坑部队」。

 解放军在一江山战役结束五十年后指出,这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多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这场战役对于国军意义同等重大。由于大陈地理位置邻近大陆,海空军支持距离过远,在欠缺海空优势状况下,一江山失守,大陈撤退,这就是军种联合作战重要的最佳例证。不仅如此,国军在大陈列岛的战斗乃至撤退,皆与美军长期合作,国防部长俞大维在日记里特别提及与盟国并肩作战,「计画作为与协调工作非常困难」,「今后我参谋人员对于坚持本国利益之观念及修习与外人开会辩论之技术,均需注意」,大陈战役验证了海岛作战与同盟国联合作战的各项经验,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国军却从未认真省视前人血汗的成就与错误,更不用说从中间谈判计画的过程,去提升本身的专业修为。

 当大陆为一江山「死难烈士」敬酒的时刻,我们却把这场战事弃如敝屣。但历史已经证明,唯有能够反省过去,才能赢得下一场战争,徒具船坚炮利,难成劲旅!

  【2005/01/20 联合报】

 *出处:http://www.udn.com/2005/1/20/NEWS/OPINION/X1/2471780.shtml


   官兵再多 素质才重要  殷文龙/信息业(台北市)

 对昨日「我们不会忘记一江山战役」,我有些意见。

 缩减军队规模并不必然意谓战力的下滑。如果今天的国军战力被评定为不及过去,用增加军队的方法也不能起死回生。不用多大智能就能看出军中不公平的现象:同样服役,有人开车正常上下班,有人要上老到可以做他祖父的老船,更不用提有多少医生不用当兵了。笔者当年服役时就已经不堪用的无线电,听说现在仍然是军中通讯的主力?不知韩战还是越战时的卡车,现在是否都已退伍了?高装检时,是否还是要小兵把多余料件「埋」起来?或是去把不足的料件「买」回来?国军如果战力低落,这些问题也许才会是主要的心理因素。

 第二则是管理的问题:如果帐料从来没有相符过,谁会相信这个组织有好的管理?如果花很多的军费,却不去改善通讯、运输以及官兵照顾等基本问题,谁会对这个组织有向心力?军队规模,只有打人海战的时候有吓阻力,然而台湾人再多有老共多吗?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啊!不论是个人的素质,或是组织的素质。

  【2005/01/20 联合报】

 *出处:http://www.udn.com/2005/1/20/NEWS/OPINION/X1/2471776.shtml
五十周年史迹特展今展开 立委:立碑营造两岸和平

  2005.01.20 中国时报  黄树德/综合报导

 立法委员尤清昨天在一江山战役史迹特展中,呼吁对岸让台湾在一江山树立石碑,纪念七百廿位阵亡官兵,台湾也同时释出善意,让中共在金门古宁头为战死的共军立碑,共同营造两岸和平形势。

 一江山遗族去年到处奔走,希望国防部能为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举行纪念仪式,但国防部都以不为单一战役举行纪念仪式为由拒绝,还好立委尤清居中协调,国防部最后才从善如流,可惜展出会场过于狭窄。

 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史迹展即日起到三月底止假台北市国军历史文物馆展出,共有此期间的相关照片、文物、档案、函件一百七十余件。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3,00.html


   父为司令 将士用命血战殉国

  2005.01.20 中国时报  颜玉龙/专访

 住在中和一江新城的王应文,回忆五十年前的元旦,仍不胜唏嘘,他说「那是全家人最后一次相聚,半个月后父亲王生明就在一江山壮烈殉职。」

 谈起父亲,六十四岁的王应文眼眶泛红、哽咽地表示,「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与父亲仅有短暂的交会」,唯一能做的,即是小心翼翼地保存每一份有关他的史料,并推动一江山战役纪念日为「两岸和平日」。

 一江山守军司令王生明少将率千余名官士兵,秉持「我生国死,我死国生」的节义,在四十四年一月十八至廿日,血战三日,全数壮烈成仁,震惊世人,当时年仅十四岁的王应文,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并细心收集记载父亲事迹的报章书籍。

 王应文表示,父亲仅接受两年的私塾教育,但在「忠烈人物事迹」一书中,以「不必读书知大义,每于临阵冠三军」,描写父亲带领一江山忠魂成仁取义的精神,他说,第一次参加政府为一江山烈士举行的追悼会时,虽年仅十四岁,但各界给予父亲高度肯定,让他深刻了解父亲为国奉献的伟大。

 王应文说,父亲殉职四、五年后,不断有谣言指出,父亲并未为国捐躯且仍活在世上,让他感到痛心,也更坚定为父亲收集史料的决心。

 一江山战役至今已届五十载,今天也是王应文父亲五十周年祭日,想起儿时回忆,王应文难忍心中悲痛,数度哽咽,他说,父亲不但将生命奉献给国家,在世时,大部分时间也都待在部队,相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在四十四年元旦,父亲荣获战斗英雄第一名,返台接受表扬并与家人相聚、全家合照,没想到,却是最后一次的相处,也让他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王应文说,两岸在一江山战役中,均伤亡惨重,且在该战役后,仅于四十七年爆发八二三炮战,大陆以隔海炮击攻打金马,半世纪以来未轻易兴兵,烈士为国捐躯,才能拥有和平稳定的生活,两岸人民应更珍惜这一刻,为和平共同努力,并记取一江山惨烈战役的教训,他说,未来将致力催生一月廿日为「两岸和平日」的理想。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1,00.html
一江山失守 拉开台海危机序幕

  2005.01.20 中国时报  黄树德/北县报导

 五十年前的今天,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失守,为第一次台海危机拉开序幕,大陈列岛顿失依靠,国民政府为之震动,几天后决定激活金刚计画,自大陈撤军,马祖东引岛成为台湾最北的屏障,台海长期对峙形势始尘埃落定。

 一九五四年中美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台海安全获得进一步保障,唯金、马、大陈等外岛并不在协防范围,中共仍步步进逼,当年七月即对浙东一带岛屿发动攻势,大陈、一江山前途岌岌可危。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中共对一江山展开大规模的海陆空三栖作战,国军虽然奋勇抵抗,无奈鞭长莫及,海、空全为共军所掌握,经过六十一小时又十二分钟的激烈战烈,一江山在一月廿日下午九时十二分失守,刚当选国军战斗英雄的指挥官王生明英勇牺牲。

 王生明最后一刻仍不忘打电话报告情况,他告诉当时的大陈守军政治部主任沈之岳说:「现在敌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里有一颗给我自己的手榴弹」。国防部后来追晋王生明为少将。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2,00.html


   一身都是胆 英灵佑江山

  2005.01.20 中国时报  颜玉龙/调查采访

 「一江山七百廿烈士」的故事,对多数人而言,不是逐渐被淡忘,就是一无所知,但在中和市永和路「一江新城」里,有一群人,他们却永远无法忘怀,甚至骄傲地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只因他们是这些英雄们的遗眷。

 「一身都是胆,英灵佑江山」,系一江山战役后,国人对死守岛上的官兵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感佩。四十三年五月,大陆进占头门、田沃后,一江山成为大陈列岛的屏障,亦可俯视对岸的军事活动。

 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大陆集结三万名兵力,并发动两百廿八架次飞机密集轰炸,当时,先总统蒋公为向国际证明国军仍具备作战能力,命令戍卫该岛的司令王生明,死守一江山,有七多百多名官兵在此战役中殉职。

 在一江山战役爆发前,烈士遗族仅王生明之子、一江山烈属协会理事长王应文家人与周家在台北定居,王应文说,当时虽仅两户人家在台北市毗邻而居,但该街道因此命名为一江街,以纪念岛上烈士英勇事迹。

 四十四年二月,一江山烈士遗眷与大陈义胞撤退来台,随即被安置在中坜忠贞新村并成立一江山烈士遗族抚慰委员会,展开一江新村筹建工作,据一江山烈属协会文献记载,当时委员会在中和乡震华文学院左侧砖造宿舍,以每坪一百五十元购得三百多坪土地,于四十五年完成两百零八坪的房舍修缮,并在入口处竖立「一江山殉难烈士纪念碑」。

 王应文说,原本一江山遗眷仅五、六户,在大陈义胞撤退后,又增加至五十三户,共八十五人,悉数迁入「一江新村」内,七十一年间,联勤总部与县府合作推动改建案,将新村改建为五层楼公寓住宅与十层楼住商混合大楼,并改名为「一江新城」,总计两百廿五户当中,仅卅多户系安置遗族之用,其余则以国宅出售或作为军眷宿舍。

 一江新城内的烈士遗眷,如今仅剩下十多户,如同先人戍守一江山,固守在新城内并延续先人的精神。

 *出处: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5012000030,00.html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