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童年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43:03
文、摄影/编辑 沈千入  
   只有巴掌大的小人书曾在上个世纪风靡中国,因为曾是童年最深的记忆,许多人步入中年,还有着无法割舍的小人书情结。今天,已成为历史的小人书,却成了很多连藏迷们的阁中珍藏。追忆起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情景,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不禁感慨万千:“这种艺术魅力是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的。” 21世纪里,人们干得最多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怀旧了吧。于是,一种曾经给许多人的童年带来过欢乐的艺术形式连环画重出江湖。
   连环画,这三个字,可以说老少皆知,耳熟能详。流畅、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连续画面,配合着生动、明了且富有韵味的文字,小小的画就这样把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鸡毛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这些亲切而鲜活的画面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是任何一部VCD、任何一套电子游戏都难以比拟的。

旧梦萦怀“小人书”
  一箱老旧、泛黄的连环画册开启了我的记忆之门。童年的记忆里,最让我难忘的是父亲收藏的一大箱“小人书”,而最让我怀念的便是俯在父亲的书桌旁,手捧着一本本被称之为“小人书”的连环画册,细细咀嚼的那段时光。
  从记事时开始,我就开始阅览父亲的各类收藏,邮票、火花、书签、钱币,应有尽有……可惟独只有小人书是可以让我随意摆弄的。那时翻看小人书,每一页里都会有我不认识的字,可我却喜欢看画书中的画,喜欢静静地品味画中人的情感,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那时候,家境并不太宽余,少言寡语的我,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小人书”,哪怕是它缺皮少面,细细捧读,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往今来的人儿对话,或掬一把辛酸的泪水,或兴高采烈击节感叹,沉迷其中,忘形物外。自己家的小人书毕竟很有限,到邻居小伙伴家玩,看到我没看过的小人书便苦求,并约定晚上借书,明早归还,以至掌灯夜读,深夜不寐。
  从小,我就酷爱画画,喜欢用笨拙的手握着彩色铅笔、粉笔在纸上、墙上涂涂画画。喜欢临摹小人书上的画,更喜欢拿着彩色的画笔给白描的人物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兴趣高涨的时候,还会用彩笔给人物加上自己心中满意的装饰,在人物的脸上、手上和衣服上涂鸦上五颜六色……细细回味,独自琢磨,仿佛觉得自己的信手涂鸦才是整本小人书的精华,跟名家手笔似乎有某种联系,颇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味道。忘不了父亲每每看着被我涂得一塌糊涂的小人书时的情景,“哎,好好的一本书,到你这里……”,他一脸心痛的说道,可是年幼的我对此却不理不睬,依旧执着地拿着笔在小人书上涂涂画画,全然不知道那会儿是在“糟蹋”名家的艺术啊。
  集藏的同时,照书临摹更是一大趣事,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翻看的这本《人鱼公主》,看着栩栩如生的人鱼公主跃然纸上,不禁自己拿来画纸,提起铅笔临摹起来。临摹得虽然不好,但却引得其它小朋友羡慕不已,后来有几张被视为“精品”的,被我当作自己的作品贴在了家里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每经过,我都忍不住瞧上几眼。那贴在墙上的画儿,仿佛也在向父母炫耀,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啊!没想到,那几幅透着稚嫩的习作竟被父母保存至今,我感慨万千,那高兴劲儿不亚于收到了一份珍贵的厚礼。
  渐渐的,我长大了,父亲的那箱小人书很自然地传到了我的手中,成了我不可多得的宝贝。上大学了,偶尔能在美术学院街道两旁的旧书摊上看到零散的一些残存下来的小人书,真是爱不释手,掏遍身上所有的零钞买下书摊上的全部小人书,归来时,囊中空空,可心里却装满了小人书带来的沉甸甸的喜悦。拿回宿舍,同学们互相传看,兴奋不已。
  就这样,小人书陪伴我走过童年,也培养着我的美术兴趣和收藏方面的爱好。至今,我已在省、市等多家报刊发表漫画作品200多幅。每当跟一大帮朋友聚会的时候,提及我的小人书,他们都会羡慕不已,好些朋友都劝我拿去古玩市场拍卖,没准儿能卖个好价钱,可是我却一脸自豪地说:“我不卖,就算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啊!”
  小人书虽小,但却藏着一个偌大的世界,它像启迪心智的一叶小舟,载着我在单调乏味的童年海洋里驶向一片广阔的天地,引领我在文学和艺术的世界里自由穿行!


文、摄影/编辑 沈千入  
   只有巴掌大的小人书曾在上个世纪风靡中国,因为曾是童年最深的记忆,许多人步入中年,还有着无法割舍的小人书情结。今天,已成为历史的小人书,却成了很多连藏迷们的阁中珍藏。追忆起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情景,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不禁感慨万千:“这种艺术魅力是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的。” 21世纪里,人们干得最多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怀旧了吧。于是,一种曾经给许多人的童年带来过欢乐的艺术形式连环画重出江湖。
   连环画,这三个字,可以说老少皆知,耳熟能详。流畅、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连续画面,配合着生动、明了且富有韵味的文字,小小的画就这样把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鸡毛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这些亲切而鲜活的画面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是任何一部VCD、任何一套电子游戏都难以比拟的。

旧梦萦怀“小人书”
  一箱老旧、泛黄的连环画册开启了我的记忆之门。童年的记忆里,最让我难忘的是父亲收藏的一大箱“小人书”,而最让我怀念的便是俯在父亲的书桌旁,手捧着一本本被称之为“小人书”的连环画册,细细咀嚼的那段时光。
  从记事时开始,我就开始阅览父亲的各类收藏,邮票、火花、书签、钱币,应有尽有……可惟独只有小人书是可以让我随意摆弄的。那时翻看小人书,每一页里都会有我不认识的字,可我却喜欢看画书中的画,喜欢静静地品味画中人的情感,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那时候,家境并不太宽余,少言寡语的我,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小人书”,哪怕是它缺皮少面,细细捧读,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往今来的人儿对话,或掬一把辛酸的泪水,或兴高采烈击节感叹,沉迷其中,忘形物外。自己家的小人书毕竟很有限,到邻居小伙伴家玩,看到我没看过的小人书便苦求,并约定晚上借书,明早归还,以至掌灯夜读,深夜不寐。
  从小,我就酷爱画画,喜欢用笨拙的手握着彩色铅笔、粉笔在纸上、墙上涂涂画画。喜欢临摹小人书上的画,更喜欢拿着彩色的画笔给白描的人物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兴趣高涨的时候,还会用彩笔给人物加上自己心中满意的装饰,在人物的脸上、手上和衣服上涂鸦上五颜六色……细细回味,独自琢磨,仿佛觉得自己的信手涂鸦才是整本小人书的精华,跟名家手笔似乎有某种联系,颇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味道。忘不了父亲每每看着被我涂得一塌糊涂的小人书时的情景,“哎,好好的一本书,到你这里……”,他一脸心痛的说道,可是年幼的我对此却不理不睬,依旧执着地拿着笔在小人书上涂涂画画,全然不知道那会儿是在“糟蹋”名家的艺术啊。
  集藏的同时,照书临摹更是一大趣事,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翻看的这本《人鱼公主》,看着栩栩如生的人鱼公主跃然纸上,不禁自己拿来画纸,提起铅笔临摹起来。临摹得虽然不好,但却引得其它小朋友羡慕不已,后来有几张被视为“精品”的,被我当作自己的作品贴在了家里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每经过,我都忍不住瞧上几眼。那贴在墙上的画儿,仿佛也在向父母炫耀,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啊!没想到,那几幅透着稚嫩的习作竟被父母保存至今,我感慨万千,那高兴劲儿不亚于收到了一份珍贵的厚礼。
  渐渐的,我长大了,父亲的那箱小人书很自然地传到了我的手中,成了我不可多得的宝贝。上大学了,偶尔能在美术学院街道两旁的旧书摊上看到零散的一些残存下来的小人书,真是爱不释手,掏遍身上所有的零钞买下书摊上的全部小人书,归来时,囊中空空,可心里却装满了小人书带来的沉甸甸的喜悦。拿回宿舍,同学们互相传看,兴奋不已。
  就这样,小人书陪伴我走过童年,也培养着我的美术兴趣和收藏方面的爱好。至今,我已在省、市等多家报刊发表漫画作品200多幅。每当跟一大帮朋友聚会的时候,提及我的小人书,他们都会羡慕不已,好些朋友都劝我拿去古玩市场拍卖,没准儿能卖个好价钱,可是我却一脸自豪地说:“我不卖,就算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啊!”
  小人书虽小,但却藏着一个偌大的世界,它像启迪心智的一叶小舟,载着我在单调乏味的童年海洋里驶向一片广阔的天地,引领我在文学和艺术的世界里自由穿行!


<FONT face=size=2 size=3><b>【连环画的发展史】</b></FONT><P><FONT face=size=2 size=3><b>   中国人对连环画的钟爱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它从萌发到成熟,走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早期连环画的雏形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公元10世纪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古代组画用5个前后联系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南唐官宦豪门奢华的夜生活。</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清末民初,石版印刷让连环画艺术趋于成熟和巩固,刘伯良绘制的《薛仁贵征东》是第一部加文字说明的连环画。印刷术的应用,使像明代以著名美女故事为题材的《飞燕外传图》、《会真记图》等早期连环画出版物得以留传至今。</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现代中国漫画是20世纪初出现的,她沿着连环画和四格漫画这两条轨迹,历经百年演变。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率先出版系列“连环图画”,采用一文一图,上文下图的形式,共出了《三国志》、《水浒》、《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和《红楼梦》等多部规模浩大的连环画,每部又分多集。</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1932年以后连环画才真正红火起来,一批声誉很高的连环画名家如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绘画作者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受到广大的欢迎。如沈曼云绘制的《伏虎女侠》、《豹儿》和周云舫绘制的《二十八宿》、《夜半歌声》等,成为当时畅销的连环图画。</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49年——1966年,是连环画的繁荣时期。这时的连环画主要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中苏友好、大跃进等国家大事,以及政治、生产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等为题材,注重写实。如《山乡巨变》、《穷棒子扭转乾坤》等都极具时代特征,也是连环画收藏的一个最重要历史时期,而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作品,更被读者和收藏者所看中。经典名著、历史故事等古典题材的连环画,因其传统的绘画技法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众多读者和收藏者所喜爱。其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等四大名著连环画和《西厢记》、《桃花扇》等精品佳作,成为收藏者们火热的收藏对象。在这个时期,不仅连环画在国内的销量不断上升,同时在国外的声誉也不断扩大。</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连环图的一次大发展。大批画家包括一些著名画家参加到创作行列,许多优秀作品相继问世,故事题材从改编文学作品到反映现实生活,十分广泛。连环画读者不仅仅是少年儿童,也有不少成年人,它已在人们生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连环图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和绘画的艺术性,但表现形式还是一图一文。</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1970年初,连环画创作开始复苏,1975年还出现了一个创作高潮。1977年至1985年为连环画创作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基本总结和反映了“文革”各个发展阶段的每一件大事,对连环画的延续和繁荣功不可没。对于今天的收藏来说,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文革”题材连环画为读者所赞赏的也不在少数,董辰生的《黄继光》、刘继卣的《鸡毛信》和《东郭先生》等,都博得连藏迷们的青睐。</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十年“文革”中连环画几乎停顿,文革后再次大发展,并进入一个全盛时期。1981年,《连环画报》月刊创下了她的历史最高发行记录。一批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的青年画家参与创作,打破了单线勾勒等传统格式,在构图、塑造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突破,但是连环图的基本模式没有改变,仍然无法通过画面表达故事深层次或细微的内容。</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文革”以后的鼎盛时期展现了一大批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作品。大量揭批、声讨四人帮罪行的题材连环画深受读者的喜爱,如《于无声处》、《三个法庭》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连环画《人到中年》、《开市大吉》、《蒋铸英》等作品则是以改革开放、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题材,塑造出神采各异的人物形象。除现代题材外,还有不少反映革命斗争的作品和外国名著,特别是古典作品居多。其中脍炙人口的有雷德祖的《斯巴达克斯》、贺友直的《十五贯》、黄全昌的《海瑞罢官》等。</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影视手法的连环画在许多国家,波澜壮阔地兴起,传统连环图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孩子们的视读需求。此外,由于出版发行量过大,导致大量积压,以及创作主题的重复和绘画技法的粗枝滥造,使连环画的兴旺局面逐渐变得冷落萧条。到80年代中期的短短几年间,连环图杂志退出报亭、书摊,90年代以后,连环画在图书市场几乎看不到踪影。一图一文的连环图经历近百年的兴衰,数次起伏,几度辉煌,最终还是退出了大众文化的行列。但它曾经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风靡一时,影响过几代人,在绘画艺术上立下了丰碑,还将影响着中国现在和未来的漫画。</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四格漫画差不多和连环图同时起步。1928年,叶浅予的《王先生》开始在《上海漫图》杂志上连载,随后又推出了《小陈留京外史》,作者以喜剧式的讽喻手法揭示了小市民生活和官场丑态,在中国漫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1937年,冯棣开始在《银线画报》上发表《老白薯》,1941年又在《天津画报》上连载《老夫子》,深受读者喜爱。从50年代起,身居香港的王泽接着创作《老夫子》,使老夫子和老白薯(大番薯)名扬海外。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流浪儿三毛在《小晨报》上出现,1945年开始连载《三毛从军记》,1947年连载《三毛流浪记》。从此,作者笔下这个流浪儿的苦难和反抗深深打动著千百万读者的心。</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从70、80年代起,日本的漫画、美国的卡通片纷纷登陆中国,现在孩子们百熟能详的漫画形象都是《加菲猫》、《史努比》、《卡尔文与跳跳虎》、《米老鼠和唐老鸭》、《侠探韩羽良》、《灌蓝高手》、《机器猫》等中的人物。其中所宣传的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孩子们的影响极其巨大。这些漫画书虽然在内容和思想上都说不上深刻,但却非常活泼,画面简单鲜活,而这也正是我国传统小人书恰恰缺少的元素。</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   近几年来,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刮起了一股“几米”风潮。说到几米,大家都很熟悉,这位台湾最炙手可热的绘本作家在1998年月首度出版个人的绘本《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1999年以《向左走、向右走》、《听几米唱歌》和《月亮忘记了》三部作品。他的作品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在出版市场兴起了一阵持续至今热力不减的绘本创作风潮。几米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畅的画面,散发出深情迷人的风采。</b></FONT></P><P>
</P>
<P><FONT face=size=2 size=3><b>【经典漫画,魅力永存】</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三国演义》</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上海人美版《三国演义》连环画是建国后一套规模宏大、引人入胜的作品,是所有连环画爱好者、收藏者手中必备的藏书。该套连环画成书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其影响之大,在连环画史上绝无仅有。整套连环画汇聚全国优秀绘画及文本作者达几十人之多,历时数载,全力组织,精心策划,经过几十年的传播,《三国演义》不仅成为连环画的一张“名片”,也转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成为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对于广大的连藏迷们来说,老版本的《三国演义》因为画面的完整,而具有永久的收藏魅力。</b></FONT></P><P>
<FONT face=size=2 size=3><b>《金光大道》</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这套画册反映了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集中塑造了公产党员高大泉等英雄形象,表现了广大农民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金光大道》和作者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艳阳天》一样,都是对当时中国政治形式的长篇解读。这套连环画花了近五年的时间才全部出齐,时光磨合得可谓久也。</b></FONT></P><P>
<FONT face=size=2 size=3><b>《东郭先生》</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文革版《东郭先生》的“内容提要”被一篇带有浓烈火红味的“前言”所代替。“这个寓言故事通过东郭先生对狼的‘好心’、救护及其遭遇,深刻地批判了敌我不分和好心没有好报的糊涂思想。狼终究是狼,阶级敌人终究是阶级敌人,不管怎样装扮,它们的本性是改变不了的。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对阶级敌人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只有和他们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不断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进一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果。”这篇前言,使《东郭先生》穿上了革命的外衣。</b></FONT></P><P>
<FONT face=size=2 size=3><b>《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1981年,这套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连环画册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这套连环画虽然为分别不同的三人所绘制,但风格却保持了一致,均采用了水墨绘画的技法,画面场景的真实感和对人物描绘的层次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光与影的运用对表现任务的内心世界,对烘托场景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套连环画绘制技法独特,可谓是中国连环画繁荣时期的精品力作,也是连环画收藏迷们不可多得的收藏作品之一。</b></FONT></P><P>
<FONT face=size=2 size=3><b>《丁丁历险记》</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1929年1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一位全世界最勇敢的记者和一条会说话的小狗在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的笔下诞生了,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冒险,足迹遍及世界,甚至月球,成为全球从7岁到70岁读者心中的智慧、勇气和正义的化身。在全世界读者心目中,他永远是那个一撮歪毛的少年,随时准备着披上大衣,拎起皮包,带着心爱的小狗准备出发。1929年-1985年,这56年,是丁丁不断进行冒险的56年,也是丁丁漫画从人物形象到艺术成就到思想内涵成长发展的56年。</b></FONT></P><P>
<FONT face=size=2 size=3><b>《史努比黄金50年》</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这只爱运动、爱写小说、喜欢吃比萨、饼干及冰淇淋,却老是记不住主人名字的漫画小狗,50年来,他的足迹已遍布全球75个国家。查尔斯从1950年开始创作史努比系列漫画,将真实社会和个人生活体验浓缩在每个角色中,字里行间蕴含着幽默的人生哲理:史努比像是勇往直前、挺身反传统的梦想家;查理是在现实中屡战屡败、老是吃亏却不放弃希望的平凡小人物;露茜则像是盛气凌人、精打细算的老板。这些可爱的人物传达着“输了再来”的人生观与对窘况一笑置之的态度,引起读者广泛的回响,并且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b></FONT></P><P>
<FONT face=size=2 size=3><b>《加菲猫》</b></FONT></P><P><FONT face=size=2 size=3><b>你知道吗?有这样一只橘色条纹的大肥猫“懒惰、贪吃成性”,不仅把主人指挥地团团转,还瞧不起它的同伴——欧迪,简直就是“人性弱点的集大成者”。可是,正是它———加菲猫,享有着“世界上最著名的猫科动物”的声誉。我们人人都喜爱的这只活跃在漫画书中的卡通猫,曾经并依旧风靡全球,其中原因也许只有看过《加菲猫》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啊!

</b></FONT></P>
<P>楼主这么多小人书?</P><P>我现在还保存有《三国演义》,《杨家将》,《封神演义》,〈红楼梦〉全套,〈西游记〉是我拍纸片嬴过来的,可惜没嬴全。大概有五六十本。</P>
<P>当你开始回忆并怀念什么的时候,你已经老了……</P><P>西西公主 也不小了吧</P>[em07]
楼主都嫁人了你说小不小。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lumage</I>在2005-1-19 14:19:06的发言:</B>
楼主都嫁人了你说小不小。</DIV>
<P>      是吗? 伤心啊~~还好没换大号 上来</P>
偶滴小淫书灰长早滴时候就木有鸟~~~
哦?地摊上也木有看到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心中国—中国心</I>在2005-1-19 14:33:21的发言:</B>
哦?地摊上也木有看到过?</DIV>
<P>偶说偶滴,木有说别人卖滴~~~</P>
怀念啊
小时候确实看过不少。
<P>好可惜</P><P>我只有一本这样的小人书《偷拳》</P>[em06][em06]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些~~~~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注册不上</I>在2005-1-19 21:46:10的发言:</B>

<P>好可惜</P>
<P>我只有一本这样的小人书《偷拳》</P>[em06][em06]</DIV>

因为偶比你大好几岁,所以看得较多。到你们那时候,小人书逐渐绝迹了。
看来我那几套很可那要值钱了。
<P>啊,保存的这么新?</P><P>我家也有很多...都比较残了...</P><P>下次去拍点回来给大家看看 种类还是挺多的(包括那种小小人书--名片那么大的)</P>
<P>看了这个帖,勾起了我的一件遗憾往事。</P><P>记得小的时候我很喜欢看小人书,每次妈妈要出差,我都要闹,不叫妈妈上火车,妈妈就会说“乖儿子,妈回来给你带小人书”,就这样,每次妈妈从外地回来,都会给我买小人书。记得一般都是四五本,两头用牛皮纸或者粉色的纸包着,外面扎着那种黄色的纸绳。大了以后一直保留着两纸箱的小人书,帖子里的我都有,后来全家搬到北京,我一直存放在一间一室的单元里,再后来房子租给了一个朋友的第第住了一年多,我也去了深圳工作,结果大家可能都想到了,朋友的弟弟拿走了我的小人书,整整两箱啊,退房的时候我没在京,家里人忽略了这些小人书,等我后来向朋友问起这件事,他却否认。</P><P>这件事叫我很难过,那些小人书陪伴着我长大,凝结着妈妈对我的爱,甚至它代表了一个年代,那是怎么找也找不回来的儿童时代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