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英才耀马尾(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01:52
谭洪安

  1915年4月,北洋政府派出一批留学生,自上海乘英国邮轮赴美国,分头考察学习飞机和潜艇制造,带队者是年届65岁的海军部造船总监魏瀚。

  魏瀚,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为协助创办马尾船政的法国人日意格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1875年第一批赴欧留学的船政学生中的佼佼者。学成回国后,担任马尾造船工程处总工近20年,负责督造龙威号铁甲舰等一批当时装备最好的国产船舰,1903年还一度受命主持船政全局。

  在美考察期间,身为资深海军专家的魏瀚敏感地意识到,飞机将来能在战争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当时离莱特兄弟首次飞行试验成功不过13年,在一战中飞机也只是崭露头角,魏瀚有此远见,实属难得。回国后,他向政府建议应该发展新军种——空军。

  1918年1月,福州船政局(马尾船政清末停办后,于民国初年划归省辖复办)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及飞潜学校,由随魏瀚留美归来的巴玉藻和王助主其事。

  原来早在1909年,巴、王二人已由前清海军重臣萨镇冰选拔(王助后来成为萨氏的孙女婿),赴英国学习机械工程。1915年,他们接北洋政府指示,赴美与魏瀚团队会合,并同时考上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巴玉藻受聘为通用飞机公司总工程师,王助则与美国同窗威斯特维尔一起到了西雅图,加入威廉-波音创办的波音公司,出任波音首任总工程师。王助设计制造出波音首个产品——C型水上飞机,获得美国海军50架订单,初创的波音由此站稳脚跟。

  巴、王二人当时都不过二十四五岁,却已是美国初期航空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这对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一心报效国家,决定放弃在美的高薪厚职回国。

  据老一辈船政人回忆,巴玉藻乐于与人交往,擅长管理,王助则是典型的技术专才,仪表整洁,不苟言笑。两人通力合作下,仅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甲型一号水上飞机,性能可媲美同期欧美的同类机型。1922年,他们共同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座供水上飞机使用的浮动飞机库,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制成。
初战告捷,他们向北洋政府提出雄心勃勃的扩充计划,“请款60余万元,以图多制教练机,养成多数人才,逐渐试造军用飞机、自制发动机,以期达到建设空军增强国防之目的”。北洋政府虽然予以批准,却迟迟不见拨款,宏图大计变为一纸空谈。

  1929年6月,壮志未酬的巴玉藻因病早逝,接手主持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的王助,性情耿直,不久即与南京政府当局在飞机厂迁往上海问题上发生冲突,愤而辞职。离开马尾后,他受聘出任中国第一家民航企业——中国航空公司的总工程师,负责中航所有飞机的维修和组装。

  1934年,王助应邀担任中美合资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总监理,监制首架在中国出厂的诺斯罗普中型轰炸机。八年抗战中,批量生产的该型轰炸机全部投入与日军作战,贡献甚大。

  1939年至1946年间,王助迁往西南后方的成都,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对现代航空工程技术,多有价值重大的探讨,他聘请的学者中,包括当年正在国际火箭研究领域声名鹊起的钱学森。

  1949年11月,羁留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及中央航空运输公司飞行员集体声明脱离国民党政府,驾机返回大陆,史称“两航起义”(或“两航事件”)。已经回到中国航空公司任职的王助,未参与其事,他受国民党政府之命接任中航总经理,将公司由香港迁往台湾。但中航在台无机可飞,王助只是挂个空衔。不久他转往台南成功大学机械系任教,直到1965年去世。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媒体发掘报道王助早年事迹。波音公司看到后,不忘旧情,每年到成功大学举办一次航空讲座,以纪念他对波音及世界航空业的贡献。

  回首过去150年间,在东南海滨闽江口那个不甚起眼的小渔村里,居然孕育出中国近现代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海军船舶工程和航空工业,实在令人惊讶。如果联想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也是根正苗红的马尾船政人,那简直可以说是一大奇迹了。
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20825/408181.html谭洪安

  1915年4月,北洋政府派出一批留学生,自上海乘英国邮轮赴美国,分头考察学习飞机和潜艇制造,带队者是年届65岁的海军部造船总监魏瀚。

  魏瀚,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为协助创办马尾船政的法国人日意格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1875年第一批赴欧留学的船政学生中的佼佼者。学成回国后,担任马尾造船工程处总工近20年,负责督造龙威号铁甲舰等一批当时装备最好的国产船舰,1903年还一度受命主持船政全局。

  在美考察期间,身为资深海军专家的魏瀚敏感地意识到,飞机将来能在战争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当时离莱特兄弟首次飞行试验成功不过13年,在一战中飞机也只是崭露头角,魏瀚有此远见,实属难得。回国后,他向政府建议应该发展新军种——空军。

  1918年1月,福州船政局(马尾船政清末停办后,于民国初年划归省辖复办)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及飞潜学校,由随魏瀚留美归来的巴玉藻和王助主其事。

  原来早在1909年,巴、王二人已由前清海军重臣萨镇冰选拔(王助后来成为萨氏的孙女婿),赴英国学习机械工程。1915年,他们接北洋政府指示,赴美与魏瀚团队会合,并同时考上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巴玉藻受聘为通用飞机公司总工程师,王助则与美国同窗威斯特维尔一起到了西雅图,加入威廉-波音创办的波音公司,出任波音首任总工程师。王助设计制造出波音首个产品——C型水上飞机,获得美国海军50架订单,初创的波音由此站稳脚跟。

  巴、王二人当时都不过二十四五岁,却已是美国初期航空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这对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一心报效国家,决定放弃在美的高薪厚职回国。

  据老一辈船政人回忆,巴玉藻乐于与人交往,擅长管理,王助则是典型的技术专才,仪表整洁,不苟言笑。两人通力合作下,仅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甲型一号水上飞机,性能可媲美同期欧美的同类机型。1922年,他们共同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座供水上飞机使用的浮动飞机库,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制成。
初战告捷,他们向北洋政府提出雄心勃勃的扩充计划,“请款60余万元,以图多制教练机,养成多数人才,逐渐试造军用飞机、自制发动机,以期达到建设空军增强国防之目的”。北洋政府虽然予以批准,却迟迟不见拨款,宏图大计变为一纸空谈。

  1929年6月,壮志未酬的巴玉藻因病早逝,接手主持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的王助,性情耿直,不久即与南京政府当局在飞机厂迁往上海问题上发生冲突,愤而辞职。离开马尾后,他受聘出任中国第一家民航企业——中国航空公司的总工程师,负责中航所有飞机的维修和组装。

  1934年,王助应邀担任中美合资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总监理,监制首架在中国出厂的诺斯罗普中型轰炸机。八年抗战中,批量生产的该型轰炸机全部投入与日军作战,贡献甚大。

  1939年至1946年间,王助迁往西南后方的成都,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对现代航空工程技术,多有价值重大的探讨,他聘请的学者中,包括当年正在国际火箭研究领域声名鹊起的钱学森。

  1949年11月,羁留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及中央航空运输公司飞行员集体声明脱离国民党政府,驾机返回大陆,史称“两航起义”(或“两航事件”)。已经回到中国航空公司任职的王助,未参与其事,他受国民党政府之命接任中航总经理,将公司由香港迁往台湾。但中航在台无机可飞,王助只是挂个空衔。不久他转往台南成功大学机械系任教,直到1965年去世。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媒体发掘报道王助早年事迹。波音公司看到后,不忘旧情,每年到成功大学举办一次航空讲座,以纪念他对波音及世界航空业的贡献。

  回首过去150年间,在东南海滨闽江口那个不甚起眼的小渔村里,居然孕育出中国近现代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海军船舶工程和航空工业,实在令人惊讶。如果联想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也是根正苗红的马尾船政人,那简直可以说是一大奇迹了。
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20825/408181.html
那个年代也出了不少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