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2005—2海峡两岸空空导弹的较量(1—2)第二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11:02
<P>台海论剑

绪言
  早在十年前,以研究中国军事问题见长的美国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理查德•D•费舍尔曾经大胆预言:2005年将是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年。费舍尔认为,由于中国从俄罗斯大量购买了先进的军事装备,加上中国国防工业在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历史的天平最终将倾向中国大陆一边。特别是解放军的空中武力,在完成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换装后,将牢牢地控制住台海上空的制空权,对台独势力无疑是一把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众所周知,现代空战的主角是多用途战斗机和高性能的空对空导弹,而空对空导弹的主导作用正日益凸现。回顾空对空导弹的发展历史,最初只是作为战斗机火力的一种延伸,用来弥补机炮和无制导火箭射程不足的缺点。但由于空对空导弹满足了飞行员“先发制敌”的作战需求,且具备相当精确的追踪能力,因此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成为现代战斗机的必备利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战经验的丰富,空对空导弹更是为超视距空战这一全新作战样式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任何一架第三代战斗机都能够携带多枚中距空对空导弹在数十公里外同时拦截多个空中目标,因此把空对空导弹看成为推动空战革命的主要动力一点也不为过。
  空对空导弹虽然起源于欧美,却很早就传入了海峡两岸的空军。祖国大陆于20世纪50年代末从前苏联获得了K-5导弹的蓝本并仿制成功,从此走上自主研制的道路,目前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霹雳”导弹家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苏-27系列战斗机的引进,又陆续装备了R-27、R-77和R-73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空对空导弹。台湾空军也几乎于同一时间获得了美国的“响尾蛇”导弹并率先用于实战,后来为了配合IDF战斗机的研制又自主开发了“天剑”系列空对空导弹。1993年从美国和法国订购F-16和“幻影”2000-5战斗机时,又附带引进了数量不菲的AIM-7、AIM-9、MICA和“魔术”导弹,直至2001年获准从美国购买最新型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装备该种导弹的空军之一。
  诚如上文所述,空对空导弹为现代空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原本处于劣势的一方带来了挑战强手的手段。2004年2月,美国和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机在印度瓜里尔地区举行了代号为“对抗印度2004”的模拟空战演习,这次演习迫使美国空军重新审视其自越战以来保持的空中优势。来自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的F-15C战斗机被印度空军的苏-30MKI和米格-21UPG战斗机打败,这个结果极大地震惊了五角大楼的决策者。尤其是F-15败于米格-21UPG这样一种有隔代之感的战斗机,更是出人意料。美国空军认为,导致这场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F-15C本身的性能比印度空军的战机差,而在于苏-30MKI和米格-21UPG上装备了性能出众的R-77和R-73空对空导弹。这些先进的空对空导弹弥补了印度战机性能上的缺陷,最终造成了戏剧性的战果。
  无独有偶,英国国防部和北约空军也曾在1996年以德国的F-4E和美国的F-15C战斗机作为对抗的双方进行过类似的作战模拟,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如果限定双方都装备类似AIM-7这样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F-4E的作战能力稍逊一些。不过大多数情况下,F-15C的雷达虽然先发现F-4E并抢先发射了导弹,但由于被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需要载机火控雷达不断照射目标,最终还是不能逃脱被F-4E发射的导弹击落的命运。如果F-4E改进了雷达系统并装备了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而F-15C依然装备被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则F-4E和F-15C的胜出比接近1.4:1。如果双方都装备了类似AIM-120这样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则F-15C勉强与F-4E打个平手。
  上述两个例子的结果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对于一个财力和技术有限的国家来说,提高空中作战能力的途径并非只有依靠研制和装备更先进的作战飞机。众所周知,研制新一代战斗机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技术储备作为支撑,这绝非是势单力薄的小国所能玩得起的游戏。放眼全球,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具备独立研制下一代战斗机的能力,其他国家不是中途放弃就是委身于这些航空大国。但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在第四代作战飞机的研制上也慎之又慎,可见这条道路若是走错一步,付出的代价有多么昂贵。而先进的空对空导弹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己方飞机与对手在性能上的差距,且研制空对空导弹的成本和代价远小于研制新一代飞机,技术上的门槛也并非高不可攀。即便因自主研发能力一时不济而决定引进国外的空对空导弹,也不见得是蚀本的买卖。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引发了空对空导弹市场激烈的竞争,各个供应商为了维持生计,殚精竭虑地寻找吸引客户的手段,由此带来了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准的大幅提高。因此,对于那些想尽快提高制空能力的空军来说,进口先进空对空导弹的确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放眼海峡两岸,祖国大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威慑台独势力,急需加强台海上空的制空权;而台湾当局为了以武拒统、拖延时间也竭尽全力希望维持海峡两岸的空中军事平衡。于是双方自然把竞争的焦点聚集到获得先进空对空导弹上来。本文将在全方位介绍海峡两岸现役空对空导弹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空对空导弹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未来10年海峡两岸空对空导弹的力量对比,并从另外一个视角探讨我国空军现代化所应该走的道路。</P>
<P>《较量》防务文章  谁执彩练当空舞——台海空空导弹较量第二部分</P>


“</B>霹雳</B>”</B>四杀手
<p></B>
<p>
<P>    我国的空对空导弹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早年师从苏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80年代后对外开放,通过几代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使得中国的空对空导弹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90年代末,主动追踪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俄罗斯、以色列和西欧诸国的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科研水平和制造工艺,很好地满足了空军现代化的需要。众所周知的“霹雳”导弹家族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两位数,多种导弹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p>
<p>
<P>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
<p></B>
<p>
<P>    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是我国第一种引发世界关注的空对空导弹,这种导弹是在以色列“怪蛇”3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外电的报道,以色列在20世纪80年代末向我国提供了少量“怪蛇”3导弹并转让了相关技术,弥补了我国在高机动性近距格斗导弹方面的空白。很长时间以来,霹雳-8导弹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外界极少了解其装备部队的状况,直到1995年后才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说来也怪,霹雳-8的首次亮相居然是以地对空导弹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1991年3月举行的新加坡亚洲防务展上,CATIC展出了由霹雳-8H和715-I双管37毫米高炮组成的弹炮合一系统。展会上的材料把霹雳-8H描述为一种高机动性的红外线制导导弹,携带10千克的高爆破片战斗部,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15000米。
<p>
<p>
<P>    90年代初期,根据当时我国空军的发展规划,将用歼-8C和歼-7E、歼-10战斗机实现“高低搭配”,霹雳-8即是歼-8C和歼-7E的主要近距格斗武器。和当时的“响尾蛇”导弹相比,霹雳-8具备三大优势:一是使用了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机动性更强;二是安装了高性能红外线导引头,具备大离轴角发射能力;三是能够与头盔瞄准具相连接,飞行员可以“指哪打哪”,增强了赢得空战的几率。目前,根据公开的图片和影视信息,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装备了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具体机型有歼-7E、歼-8B和歼-8D。
<p>
<p>
<P>霹雳-9近距格斗导弹
<p></B>
<p>
<P>    霹雳-9可以看作是我国近距格斗导弹的代表作。虽然整个导弹的外型似乎又回到了霹雳-2的年代,但霹雳-9绝对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近距格斗空对空导弹。霹雳-9导弹的整体构造与美国的“响尾蛇”导弹十分相似,弹体前端有4片双三角形活动控制舵面,尾部则有4片固定式尾翼。霹雳-9导弹的弹径为157毫米,相较于霹雳-3和霹雳-5要稍大一些。其红外线成像制导头、激光近炸引信、破片战斗部和火箭发动机都采用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技术。霹雳-9导弹有3种不同的型号,最新型的霹雳-9C其射程超过12海里(22千米),它不光具备较佳的机动能力,而且能够与我国自行研制的头盔瞄准具共同使用。
<p>
<p>
<P>    从公开的图像资料上来看,霹雳-9导弹可以装备歼-7、歼-8战斗机家族中的所有飞机,并且人们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FC-1“枭龙”和歼-10战斗机上也看到了它的身影。我国一直致力于将霹雳-9导弹推向国外市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一个装备霹雳-9导弹的国家将是采购了“枭龙”战机的巴基斯坦。
<p>
<p>
<P>霹雳-11中距拦射导弹
<p></B>
<p>
<P>    早在越南战争时期,中国就打算研制一种类似于美国AIM-7“麻雀”的半主动中距拦射导弹。当时经常能够在内部刊物上见到这两种编号为霹雳-10和霹雳-11导弹的概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入蜜月期,意大利在AIM-7基础上自行研制的“阿斯派德”(意为“蝮蛇”)导弹进入了我国空军的视线。意大利阿列尼亚公司证实,在天安门事件之前,大约有数十枚“阿斯派德”被运送到了中国进行相关的试验。霹雳-11导弹的研制计划从1987年开始,当时计划在2000年装备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歼-8C战斗机。正如上文所述,霹雳-11的计划最终被更加先进的SD-10取代,并且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不过,在90年代末的多次国防装备展上,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多次展示了代号为FD-60的地空导弹系统,这种导弹就是由霹雳-11发展而来。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打算将这种导弹推向国际市场,不过前途如何尚难论断。
<p>
<p>
<P>SD-10中距拦射导弹
<p></B>
<p>
<P>    SD-1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它的出现代表着我国空对空导弹的研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国曾经一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但后来直接跨越了这个技术门槛,开始致力于研制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根据外电报道,这种导弹在的内部编号是霹雳-12(不过这个编号尚未得到官方的确认),SD-10只不过是为了出口而取的代号,意为“闪电”。SD-10的研制工作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1990年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研究,随后便转入各子系统的研制和集成工作。进入21世纪后,SD-10开始一系列的地面和空中试验,并且由一架经过改装的歼-8B战斗机在2002年成功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根据CATIC的说法,SD-10已经在2004年中期完成了定型试验,它不光是我国空军下一代战斗机歼-10的主要超视距空对空武器,更是我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FC-1“枭龙”战机的主要武器装备。根据英国简氏防务集团的报道,SD-10在未来5年内还将有第三个应用平台,那就是我国从俄罗斯采购的苏-27SK战斗机。我国急切地希望用国产武器系统来装备这种进口战机,以简化后勤维护,减少战时对外界的依赖性。SD-10也可以挂载在经过改装的歼-8B和歼-7PG战斗机上,使得这些已经落后的战斗机具备有效的中距拦射能力。
<p>
<p>
<P>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由于科学的规律总是普适的,SD-10的外型和美国的AIM-120十分相似,不过比后者尺寸稍微大些。唯一的区别在于SD-10的尾翼根部有箭尖似的缺口。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声称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导弹的机动性。SD-10具备4种作战模式,既可以采用中途惯性+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典型作战模式,也可以采用全程主动雷达制导的“发射后不管”模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发射到预定点再转换到主动雷达制导的“待机接敌”模式和全程被动寻的的作战模式,后者对攻击诸如预警机这样的强辐射源最具效果。
<p>
<p>
SD-10是否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呢?由于最近10年中俄之间军事技术合作的深入,产生这种联想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根据英国简氏防务集团出版的《简氏机载武器年鉴》报道,SD-10从俄罗斯那里得到了三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主动雷达制导头、舵机控制技术和捷联惯导系统。事实究竟如何,尚且不得而知。
<p>
<p>
<p>
<p>
命运多舛的</B>“</B>天剑</B>”</B>
<p></B>
<p>
<P>    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空对空导弹及其相关先进技术,用来装备其自行研制的IDF“经国”战斗机。整个计划都是在美国的协助下进行,并且在早期有韩国的加盟。负责空对空导弹研制的是位于台北的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CSIST),在20年的时间内,CSIST先后研制了多种空对空导弹,主要的两种型号是“天剑”I和“天剑”II。
<p>
<p>
<P>    “天剑”I是一种类似于美国AIM-9L的近距格斗导弹,最初是应台湾空军和韩国空军的共同要求而研制的。可以使用“天剑”I导弹的平台有台湾空军的IDF和韩国空军的F-5E战斗机。“天剑”I近距格斗导弹在1986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并于1993年加入现役。其性能和基本的“响尾蛇”导弹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不过红外线成像导引头更加精密。美国军方一直宣称“天剑”I完全拷贝了“响尾蛇”的技术,根本谈不上自行研制,充其量只是把AIM-9L放大了一号。
<p>
<p>
<P>    台湾民间一直质疑“天剑”II是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不过英国简氏防务集团的《简氏机载武器年鉴》还是将“天剑”II归类为主动雷达制导的超视距导弹。“天剑”II只能由IDF“经国”战斗机发射,于1996年进入台湾空军服役。中山科学院的工程师声称“天剑”II导弹是一种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其技术水平即使和AIM-120C相比也各有春秋。不过,“天剑”II导弹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是其制造工艺极其复杂,每年只能勉强生产30余枚,被戏称为“手持榔头敲打出来的导弹”。台湾空军前后共订购了210枚“天剑”II,这意味着130架IDF连每架携带2枚的最低要求都无法实现。其次,“天剑”II的性能究竟如何尚且不得而知,如果的确不同凡响的话,台湾军方又为何要花大价钱从美国进口AIM-120呢?
<p>
<p>
中山科学院目前正在酝酿“天剑”II导弹的后续改进计划,由于IDF“经国”战斗机不能使用AIM-120,为了维持战力平衡,台湾当局不得不继续展开空对空导弹的研制计划。中山科学院已经推出了名为“天剑”IIA的空对空导弹模型,这种导弹具备了完全的主动雷达制导功能,据说可以用来攻击预警飞机。台湾还打算将正在研制中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安装在“天剑”II导弹上,以提高这种导弹拦截远距离目标的能力。为了改善投入与产出比,台湾当局长久以来就渴望将自行研制的武器系统出口到岛外。不过,没有国家敢于冒政治风险去购买台湾的武器,况且即使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购买台湾武器也是得不偿失,很可能会面临后勤维护上的瓶颈。
<p>
<p>
<p>
<p>
海外后援团
<p></B>
<p>
<P>    除了自行研制的空对空导弹外,海峡两岸的空军还分别装备了来自俄罗斯、美国和法国的多种导弹系统,而且其中有若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由此可见两岸军事技术较量的激烈程度。
<p>
<p>
中国大陆
<p></B>
<p>
<P>R-27中程空对空导弹
<p></B>
<p>
<P>    俄罗斯“三角旗”设计局研制的R-27空对空导弹家族是前苏联空军第三代战斗机苏-27和米格-29的主要超视距武器。该导弹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30余年来衍生了不少型号,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空对空导弹。最早的三种型号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R、红外线制导的R-27T和被动无线电制导的R-27P。后来为了适应现代超视距空战的需要,设计师又增大了R-27导弹的射程,衍生出R-27ER和R-27ET。冷战结束后,“三角旗”设计局还打算研制一种使用主动雷达制导的R-27AE,但迄今为止这种导弹尚处于概念阶段,不知何时能装备俄罗斯空军或是出口到国外。
<p>
<p>
<P>    R-27中程空对空导弹随着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出口到世界上很多的国家。根据外电报道,中国在购买苏-27SK战斗机的时候,就随飞机订购了大批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R,随后又购买了R-27ER。2004年初,俄罗斯武器出口部门为R-27P导弹颁发了出口许可证,此前这种R-27家族中较为先进的导弹只装备了俄罗斯空军,一直未获允许出口到其他国家。R-27P安装了9B-1032(PRGS-27)反辐射寻的头,可锁定空中早期预警与控制飞机。虽然外界无法知晓这种导弹的实际性能究竟如何,但西方导弹制造商尚未能开发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导弹,这或许就是俄罗斯科技的一种领先优势。出口型R-27P有两种型号:基本型R-27P1、增程型 R-27EP1,后者安装了一个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能更有效地攻击远程目标。人们或许还能依稀记得,在2000年的珠海航展上,中航一集团下属的沈飞在其展示的歼-8IIM战斗机的翼下就挂载了两枚R-27导弹,白色的弹体上赫然印有红色的P-27P1字样。如果歼-8IIM携带的P-27P1就是R-27P1的话,那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个侧面来分析发展歼-8IIM的真实目的。
<p>
<p>
<P>R-73短程格斗导弹
<p></B>
<p>
<P>    与R-27一样,R-73也是俄罗斯空军现役战斗机的主要空对空导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80年代才首次露面的R-73改写了整个短程格斗导弹的发展历史。她的高机动性、大离轴角发射能力以及能与头盔瞄准具相结合的特性使得她看起来俨然是一个高贵的妇人。以至于西方国家的任何一种导弹在她面前,都如半老徐娘那样显得寒酸。
<p>
<p>
<P>    不过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崩溃、社会动荡,这种先进的空对空导弹诞生20余年来却从未进行过改进。由于俄罗斯无力发展新型的短程格斗导弹,R-73注定还要再服役至少十余年。“三角旗”设计局目前已经提出了若干改进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更换精密的红外线成像导引头上。R-73导弹的出口同样也受到了载机平台的限制,因此在数量上甚至不能和法国的“魔术”导弹相媲美。我国空军在引进苏-27SK战斗机的同时也进口了大批R-73短程格斗导弹,这使得台湾空军在近距格斗上捞不到一点好处。
<p>
<p>
<P>R-77中程空对空导弹
<p></B>
<p>
<P>    R-77是一种主动雷达制导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研制这种导弹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抗衡美国的AIM-120。苏联解体对这种导弹的研制进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度使R-77处于下马的边缘。“三角旗”设计局在R-77的项目上一直处于走走停停的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得到了外国客户支付的发展经费后才最终完成了所有的定型试验。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R-77已经随着苏-30MKK一起进入中国空军服役,并且已经在2002年中由驻扎在安徽芜湖的苏-30MKK进行了测试性的发射试验。此举最终导致美国下决心出售AIM-120导弹给台湾,以平衡两岸的空中战力。
<p>
<p>
<P>    “三角旗”设计局目前也推出了多项R-77导弹的衍生型,这些导弹的模型频频出现于世界各大航空展。R-77M是R-77的增程型,使用了一台推力更强劲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具备更大的射程和更快的飞行速度,已经进入俄罗斯空军服役。R-77M-PD(俄罗斯编号为RVV-AE-PD)类似于欧洲MBDA导弹集团研制的“流星”导弹,射程达到80海里(150千米),使用一台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这个项目最近的进展鲜为人知,但“三角旗”设计局表示,如果有国外客户对R-77M-PD感兴趣的话,“三角旗”设计局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个设计试验计划,提供给外国客户使用。简氏集团据此猜测,P-77M和P-77M-PD未来也有可能进入中国空军服役。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23:42:07编辑过]
<P>台海论剑

绪言
  早在十年前,以研究中国军事问题见长的美国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理查德•D•费舍尔曾经大胆预言:2005年将是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年。费舍尔认为,由于中国从俄罗斯大量购买了先进的军事装备,加上中国国防工业在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历史的天平最终将倾向中国大陆一边。特别是解放军的空中武力,在完成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换装后,将牢牢地控制住台海上空的制空权,对台独势力无疑是一把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众所周知,现代空战的主角是多用途战斗机和高性能的空对空导弹,而空对空导弹的主导作用正日益凸现。回顾空对空导弹的发展历史,最初只是作为战斗机火力的一种延伸,用来弥补机炮和无制导火箭射程不足的缺点。但由于空对空导弹满足了飞行员“先发制敌”的作战需求,且具备相当精确的追踪能力,因此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成为现代战斗机的必备利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战经验的丰富,空对空导弹更是为超视距空战这一全新作战样式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任何一架第三代战斗机都能够携带多枚中距空对空导弹在数十公里外同时拦截多个空中目标,因此把空对空导弹看成为推动空战革命的主要动力一点也不为过。
  空对空导弹虽然起源于欧美,却很早就传入了海峡两岸的空军。祖国大陆于20世纪50年代末从前苏联获得了K-5导弹的蓝本并仿制成功,从此走上自主研制的道路,目前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霹雳”导弹家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苏-27系列战斗机的引进,又陆续装备了R-27、R-77和R-73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空对空导弹。台湾空军也几乎于同一时间获得了美国的“响尾蛇”导弹并率先用于实战,后来为了配合IDF战斗机的研制又自主开发了“天剑”系列空对空导弹。1993年从美国和法国订购F-16和“幻影”2000-5战斗机时,又附带引进了数量不菲的AIM-7、AIM-9、MICA和“魔术”导弹,直至2001年获准从美国购买最新型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装备该种导弹的空军之一。
  诚如上文所述,空对空导弹为现代空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原本处于劣势的一方带来了挑战强手的手段。2004年2月,美国和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机在印度瓜里尔地区举行了代号为“对抗印度2004”的模拟空战演习,这次演习迫使美国空军重新审视其自越战以来保持的空中优势。来自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的F-15C战斗机被印度空军的苏-30MKI和米格-21UPG战斗机打败,这个结果极大地震惊了五角大楼的决策者。尤其是F-15败于米格-21UPG这样一种有隔代之感的战斗机,更是出人意料。美国空军认为,导致这场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F-15C本身的性能比印度空军的战机差,而在于苏-30MKI和米格-21UPG上装备了性能出众的R-77和R-73空对空导弹。这些先进的空对空导弹弥补了印度战机性能上的缺陷,最终造成了戏剧性的战果。
  无独有偶,英国国防部和北约空军也曾在1996年以德国的F-4E和美国的F-15C战斗机作为对抗的双方进行过类似的作战模拟,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如果限定双方都装备类似AIM-7这样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F-4E的作战能力稍逊一些。不过大多数情况下,F-15C的雷达虽然先发现F-4E并抢先发射了导弹,但由于被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需要载机火控雷达不断照射目标,最终还是不能逃脱被F-4E发射的导弹击落的命运。如果F-4E改进了雷达系统并装备了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而F-15C依然装备被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则F-4E和F-15C的胜出比接近1.4:1。如果双方都装备了类似AIM-120这样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则F-15C勉强与F-4E打个平手。
  上述两个例子的结果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对于一个财力和技术有限的国家来说,提高空中作战能力的途径并非只有依靠研制和装备更先进的作战飞机。众所周知,研制新一代战斗机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技术储备作为支撑,这绝非是势单力薄的小国所能玩得起的游戏。放眼全球,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具备独立研制下一代战斗机的能力,其他国家不是中途放弃就是委身于这些航空大国。但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在第四代作战飞机的研制上也慎之又慎,可见这条道路若是走错一步,付出的代价有多么昂贵。而先进的空对空导弹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己方飞机与对手在性能上的差距,且研制空对空导弹的成本和代价远小于研制新一代飞机,技术上的门槛也并非高不可攀。即便因自主研发能力一时不济而决定引进国外的空对空导弹,也不见得是蚀本的买卖。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引发了空对空导弹市场激烈的竞争,各个供应商为了维持生计,殚精竭虑地寻找吸引客户的手段,由此带来了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准的大幅提高。因此,对于那些想尽快提高制空能力的空军来说,进口先进空对空导弹的确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放眼海峡两岸,祖国大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威慑台独势力,急需加强台海上空的制空权;而台湾当局为了以武拒统、拖延时间也竭尽全力希望维持海峡两岸的空中军事平衡。于是双方自然把竞争的焦点聚集到获得先进空对空导弹上来。本文将在全方位介绍海峡两岸现役空对空导弹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空对空导弹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未来10年海峡两岸空对空导弹的力量对比,并从另外一个视角探讨我国空军现代化所应该走的道路。</P>
<P>《较量》防务文章  谁执彩练当空舞——台海空空导弹较量第二部分</P>


“</B>霹雳</B>”</B>四杀手
<p></B>
<p>
<P>    我国的空对空导弹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早年师从苏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80年代后对外开放,通过几代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使得中国的空对空导弹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90年代末,主动追踪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俄罗斯、以色列和西欧诸国的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科研水平和制造工艺,很好地满足了空军现代化的需要。众所周知的“霹雳”导弹家族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两位数,多种导弹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p>
<p>
<P>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
<p></B>
<p>
<P>    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是我国第一种引发世界关注的空对空导弹,这种导弹是在以色列“怪蛇”3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外电的报道,以色列在20世纪80年代末向我国提供了少量“怪蛇”3导弹并转让了相关技术,弥补了我国在高机动性近距格斗导弹方面的空白。很长时间以来,霹雳-8导弹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外界极少了解其装备部队的状况,直到1995年后才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说来也怪,霹雳-8的首次亮相居然是以地对空导弹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1991年3月举行的新加坡亚洲防务展上,CATIC展出了由霹雳-8H和715-I双管37毫米高炮组成的弹炮合一系统。展会上的材料把霹雳-8H描述为一种高机动性的红外线制导导弹,携带10千克的高爆破片战斗部,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15000米。
<p>
<p>
<P>    90年代初期,根据当时我国空军的发展规划,将用歼-8C和歼-7E、歼-10战斗机实现“高低搭配”,霹雳-8即是歼-8C和歼-7E的主要近距格斗武器。和当时的“响尾蛇”导弹相比,霹雳-8具备三大优势:一是使用了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机动性更强;二是安装了高性能红外线导引头,具备大离轴角发射能力;三是能够与头盔瞄准具相连接,飞行员可以“指哪打哪”,增强了赢得空战的几率。目前,根据公开的图片和影视信息,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装备了霹雳-8近距格斗导弹,具体机型有歼-7E、歼-8B和歼-8D。
<p>
<p>
<P>霹雳-9近距格斗导弹
<p></B>
<p>
<P>    霹雳-9可以看作是我国近距格斗导弹的代表作。虽然整个导弹的外型似乎又回到了霹雳-2的年代,但霹雳-9绝对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近距格斗空对空导弹。霹雳-9导弹的整体构造与美国的“响尾蛇”导弹十分相似,弹体前端有4片双三角形活动控制舵面,尾部则有4片固定式尾翼。霹雳-9导弹的弹径为157毫米,相较于霹雳-3和霹雳-5要稍大一些。其红外线成像制导头、激光近炸引信、破片战斗部和火箭发动机都采用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技术。霹雳-9导弹有3种不同的型号,最新型的霹雳-9C其射程超过12海里(22千米),它不光具备较佳的机动能力,而且能够与我国自行研制的头盔瞄准具共同使用。
<p>
<p>
<P>    从公开的图像资料上来看,霹雳-9导弹可以装备歼-7、歼-8战斗机家族中的所有飞机,并且人们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FC-1“枭龙”和歼-10战斗机上也看到了它的身影。我国一直致力于将霹雳-9导弹推向国外市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一个装备霹雳-9导弹的国家将是采购了“枭龙”战机的巴基斯坦。
<p>
<p>
<P>霹雳-11中距拦射导弹
<p></B>
<p>
<P>    早在越南战争时期,中国就打算研制一种类似于美国AIM-7“麻雀”的半主动中距拦射导弹。当时经常能够在内部刊物上见到这两种编号为霹雳-10和霹雳-11导弹的概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入蜜月期,意大利在AIM-7基础上自行研制的“阿斯派德”(意为“蝮蛇”)导弹进入了我国空军的视线。意大利阿列尼亚公司证实,在天安门事件之前,大约有数十枚“阿斯派德”被运送到了中国进行相关的试验。霹雳-11导弹的研制计划从1987年开始,当时计划在2000年装备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歼-8C战斗机。正如上文所述,霹雳-11的计划最终被更加先进的SD-10取代,并且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不过,在90年代末的多次国防装备展上,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多次展示了代号为FD-60的地空导弹系统,这种导弹就是由霹雳-11发展而来。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打算将这种导弹推向国际市场,不过前途如何尚难论断。
<p>
<p>
<P>SD-10中距拦射导弹
<p></B>
<p>
<P>    SD-10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它的出现代表着我国空对空导弹的研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国曾经一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但后来直接跨越了这个技术门槛,开始致力于研制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根据外电报道,这种导弹在的内部编号是霹雳-12(不过这个编号尚未得到官方的确认),SD-10只不过是为了出口而取的代号,意为“闪电”。SD-10的研制工作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1990年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研究,随后便转入各子系统的研制和集成工作。进入21世纪后,SD-10开始一系列的地面和空中试验,并且由一架经过改装的歼-8B战斗机在2002年成功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根据CATIC的说法,SD-10已经在2004年中期完成了定型试验,它不光是我国空军下一代战斗机歼-10的主要超视距空对空武器,更是我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FC-1“枭龙”战机的主要武器装备。根据英国简氏防务集团的报道,SD-10在未来5年内还将有第三个应用平台,那就是我国从俄罗斯采购的苏-27SK战斗机。我国急切地希望用国产武器系统来装备这种进口战机,以简化后勤维护,减少战时对外界的依赖性。SD-10也可以挂载在经过改装的歼-8B和歼-7PG战斗机上,使得这些已经落后的战斗机具备有效的中距拦射能力。
<p>
<p>
<P>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由于科学的规律总是普适的,SD-10的外型和美国的AIM-120十分相似,不过比后者尺寸稍微大些。唯一的区别在于SD-10的尾翼根部有箭尖似的缺口。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声称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导弹的机动性。SD-10具备4种作战模式,既可以采用中途惯性+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典型作战模式,也可以采用全程主动雷达制导的“发射后不管”模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发射到预定点再转换到主动雷达制导的“待机接敌”模式和全程被动寻的的作战模式,后者对攻击诸如预警机这样的强辐射源最具效果。
<p>
<p>
SD-10是否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呢?由于最近10年中俄之间军事技术合作的深入,产生这种联想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根据英国简氏防务集团出版的《简氏机载武器年鉴》报道,SD-10从俄罗斯那里得到了三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主动雷达制导头、舵机控制技术和捷联惯导系统。事实究竟如何,尚且不得而知。
<p>
<p>
<p>
<p>
命运多舛的</B>“</B>天剑</B>”</B>
<p></B>
<p>
<P>    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空对空导弹及其相关先进技术,用来装备其自行研制的IDF“经国”战斗机。整个计划都是在美国的协助下进行,并且在早期有韩国的加盟。负责空对空导弹研制的是位于台北的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CSIST),在20年的时间内,CSIST先后研制了多种空对空导弹,主要的两种型号是“天剑”I和“天剑”II。
<p>
<p>
<P>    “天剑”I是一种类似于美国AIM-9L的近距格斗导弹,最初是应台湾空军和韩国空军的共同要求而研制的。可以使用“天剑”I导弹的平台有台湾空军的IDF和韩国空军的F-5E战斗机。“天剑”I近距格斗导弹在1986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并于1993年加入现役。其性能和基本的“响尾蛇”导弹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不过红外线成像导引头更加精密。美国军方一直宣称“天剑”I完全拷贝了“响尾蛇”的技术,根本谈不上自行研制,充其量只是把AIM-9L放大了一号。
<p>
<p>
<P>    台湾民间一直质疑“天剑”II是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不过英国简氏防务集团的《简氏机载武器年鉴》还是将“天剑”II归类为主动雷达制导的超视距导弹。“天剑”II只能由IDF“经国”战斗机发射,于1996年进入台湾空军服役。中山科学院的工程师声称“天剑”II导弹是一种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其技术水平即使和AIM-120C相比也各有春秋。不过,“天剑”II导弹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是其制造工艺极其复杂,每年只能勉强生产30余枚,被戏称为“手持榔头敲打出来的导弹”。台湾空军前后共订购了210枚“天剑”II,这意味着130架IDF连每架携带2枚的最低要求都无法实现。其次,“天剑”II的性能究竟如何尚且不得而知,如果的确不同凡响的话,台湾军方又为何要花大价钱从美国进口AIM-120呢?
<p>
<p>
中山科学院目前正在酝酿“天剑”II导弹的后续改进计划,由于IDF“经国”战斗机不能使用AIM-120,为了维持战力平衡,台湾当局不得不继续展开空对空导弹的研制计划。中山科学院已经推出了名为“天剑”IIA的空对空导弹模型,这种导弹具备了完全的主动雷达制导功能,据说可以用来攻击预警飞机。台湾还打算将正在研制中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安装在“天剑”II导弹上,以提高这种导弹拦截远距离目标的能力。为了改善投入与产出比,台湾当局长久以来就渴望将自行研制的武器系统出口到岛外。不过,没有国家敢于冒政治风险去购买台湾的武器,况且即使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购买台湾武器也是得不偿失,很可能会面临后勤维护上的瓶颈。
<p>
<p>
<p>
<p>
海外后援团
<p></B>
<p>
<P>    除了自行研制的空对空导弹外,海峡两岸的空军还分别装备了来自俄罗斯、美国和法国的多种导弹系统,而且其中有若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由此可见两岸军事技术较量的激烈程度。
<p>
<p>
中国大陆
<p></B>
<p>
<P>R-27中程空对空导弹
<p></B>
<p>
<P>    俄罗斯“三角旗”设计局研制的R-27空对空导弹家族是前苏联空军第三代战斗机苏-27和米格-29的主要超视距武器。该导弹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30余年来衍生了不少型号,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空对空导弹。最早的三种型号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R、红外线制导的R-27T和被动无线电制导的R-27P。后来为了适应现代超视距空战的需要,设计师又增大了R-27导弹的射程,衍生出R-27ER和R-27ET。冷战结束后,“三角旗”设计局还打算研制一种使用主动雷达制导的R-27AE,但迄今为止这种导弹尚处于概念阶段,不知何时能装备俄罗斯空军或是出口到国外。
<p>
<p>
<P>    R-27中程空对空导弹随着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出口到世界上很多的国家。根据外电报道,中国在购买苏-27SK战斗机的时候,就随飞机订购了大批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R,随后又购买了R-27ER。2004年初,俄罗斯武器出口部门为R-27P导弹颁发了出口许可证,此前这种R-27家族中较为先进的导弹只装备了俄罗斯空军,一直未获允许出口到其他国家。R-27P安装了9B-1032(PRGS-27)反辐射寻的头,可锁定空中早期预警与控制飞机。虽然外界无法知晓这种导弹的实际性能究竟如何,但西方导弹制造商尚未能开发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导弹,这或许就是俄罗斯科技的一种领先优势。出口型R-27P有两种型号:基本型R-27P1、增程型 R-27EP1,后者安装了一个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能更有效地攻击远程目标。人们或许还能依稀记得,在2000年的珠海航展上,中航一集团下属的沈飞在其展示的歼-8IIM战斗机的翼下就挂载了两枚R-27导弹,白色的弹体上赫然印有红色的P-27P1字样。如果歼-8IIM携带的P-27P1就是R-27P1的话,那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个侧面来分析发展歼-8IIM的真实目的。
<p>
<p>
<P>R-73短程格斗导弹
<p></B>
<p>
<P>    与R-27一样,R-73也是俄罗斯空军现役战斗机的主要空对空导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80年代才首次露面的R-73改写了整个短程格斗导弹的发展历史。她的高机动性、大离轴角发射能力以及能与头盔瞄准具相结合的特性使得她看起来俨然是一个高贵的妇人。以至于西方国家的任何一种导弹在她面前,都如半老徐娘那样显得寒酸。
<p>
<p>
<P>    不过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崩溃、社会动荡,这种先进的空对空导弹诞生20余年来却从未进行过改进。由于俄罗斯无力发展新型的短程格斗导弹,R-73注定还要再服役至少十余年。“三角旗”设计局目前已经提出了若干改进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更换精密的红外线成像导引头上。R-73导弹的出口同样也受到了载机平台的限制,因此在数量上甚至不能和法国的“魔术”导弹相媲美。我国空军在引进苏-27SK战斗机的同时也进口了大批R-73短程格斗导弹,这使得台湾空军在近距格斗上捞不到一点好处。
<p>
<p>
<P>R-77中程空对空导弹
<p></B>
<p>
<P>    R-77是一种主动雷达制导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研制这种导弹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抗衡美国的AIM-120。苏联解体对这种导弹的研制进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度使R-77处于下马的边缘。“三角旗”设计局在R-77的项目上一直处于走走停停的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得到了外国客户支付的发展经费后才最终完成了所有的定型试验。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R-77已经随着苏-30MKK一起进入中国空军服役,并且已经在2002年中由驻扎在安徽芜湖的苏-30MKK进行了测试性的发射试验。此举最终导致美国下决心出售AIM-120导弹给台湾,以平衡两岸的空中战力。
<p>
<p>
<P>    “三角旗”设计局目前也推出了多项R-77导弹的衍生型,这些导弹的模型频频出现于世界各大航空展。R-77M是R-77的增程型,使用了一台推力更强劲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具备更大的射程和更快的飞行速度,已经进入俄罗斯空军服役。R-77M-PD(俄罗斯编号为RVV-AE-PD)类似于欧洲MBDA导弹集团研制的“流星”导弹,射程达到80海里(150千米),使用一台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这个项目最近的进展鲜为人知,但“三角旗”设计局表示,如果有国外客户对R-77M-PD感兴趣的话,“三角旗”设计局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个设计试验计划,提供给外国客户使用。简氏集团据此猜测,P-77M和P-77M-PD未来也有可能进入中国空军服役。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23:42:07编辑过]
呵呵.不错,说的还行,无非是拿印度空军来挺中国空军
说了一堆废话,浪费时间。
好文要顶!
<B>以下是引用<i>ertert</i>在2005-1-16 1:26:45的发言:</B>
说了一堆废话,浪费时间。
<p>
什么时候讲正题啊 ?!
好象说的研制空空导弹是很简单的一样。
这个只是序言,正文过几天就发出来。作者写多少就先发多少,目的是是在正式出版前,能够得到大家指正,让读者尽量看到更准确地的资讯。
支持一下
关于我军空空蛋的话题确实不多,要大力支持...
好象缺乏重点哦!
<P>整个一流水帐</P>
<P>不错</P><P>期待全文</P>[em01]
毫无疑问,平台的力量倍增器,不是平台本身。而是在于平台的外挂组合与搭配。有关外挂与平台的结合,兰德公司发表的《恐怖海峡》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证。

    简单引用一下《恐怖海峡》:

    美国兰德公司利用作战模型,对2005年台湾海峡发生的军事冲突进行了模拟推演,其内容对我预测美国军事干预的强度与样式,评估美台军事合作的新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仅对美国对台湾的空中支援作评论)。

    引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力的规模与编程:
  
    很难确定中国空军对台作战中会投入多少兵力。台湾作战距离之内及其周围的空域及其有限,这将限制双方每次投入战机的数量,而且中国几乎没有管理大机群的经验,在复杂,混乱的空战中,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指挥控制问题。

    为了反映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在分析中使用了两种不同规模的中国空军。

      中国投入对台应急作战的空军部队


机型     基本力量     大规模力量     未来力量
SU-27CK         72         72       144
A-5M/K       120       216         0
FBC-1         48         48         72
F-7MG         168       288       144
F-8D         144       288       144
F-10A         24         24         48
SU-30MKK       0         0         24
B-6D           48         48         48
预警机         6         6           6
辅助飞机       49         49         49
总计           679         1039     679
(数据来源于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00年)

    大规模力量比基本力量大1/2,用来表示中国空军在前沿部署的更多飞机,其目的是取代在战头中损失的飞机,以保证每天有679架飞机升空作战,投入的飞机总数高达1039架。

    我们在分析中,想引起人们注意的第二种不确定因素是中国空军的现代化速度。所以我们在表中增加了“未来力量”一栏。尽管同“基本力量”的规模一样大,但它包含第三代战机是216架。


    中国的精确制导弹药:

    另一不确定因素是中国精确制导弹药的数量和质量,我们不能确定2005年中国空军能够装备多少精确制导弹药和GPS制导弹药。因此我们在一半的模拟运行中,让中国只是用300枚精确制导弹药,这个数目与中国目前空军所使用的有限作战能力基本是一致的,在另一半模拟运行中,我们设想中国有3000枚精确制导弹药,用于攻击台湾目标。




    台湾空军出动作战架次的能力:

    “联合一体化应急作战模型”计算中国对台湾的空军基地实施空中和导弹攻击后,我们希望台湾空军使用3种不同水平的架次出动率,出动率:100%(台湾在中国导弹攻击之前)出动率:75%(10%的基地遭到打击) 出动率:50%(25%的基地遭到打击)


    台湾空军飞行员的素质:
    台湾空军为美国的60% 中国空军为50%
    美国的介入:
我们把美国直接进行干预的行动分为6个不同的级别:
1)没有美国部队参战
2) 1个航母战斗机大队参战
3) 驻扎在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1个美国空军联队,72架F-15C
4)1个美国航母战斗机大队和1个F-15战斗机联队参战
5) 2个航母战斗机大队参战
6)2个航母战斗机大队和一个F-15战斗机联队参战
模拟运行的总体结果:(中国的获胜率,有美国参战)
1)     中国空军的基本力量:15%
2)     中国空军的大规模力量:33%
3)     中国空军的未来力量:50%。
    在模拟运行中 中国空军的“基本力量”威胁下,台湾能不受防碍的起飞战斗机的192次模拟中,只有13例的结果被判为对台湾不利


    正如 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中国“未来力量”的威胁产生的结果最不同寻常。这里设想的中国空军的综合质量,使其成为一个很难对付的敌手,即使台湾的力量没有遭到任何消弱也是如此。不过我们发现60%的对台湾不利的结果,都与台湾出动的飞机架次能力和美军的是否介入有关

    美国空军介入对目前(2000年)空战的战局影响
1)     没有美军介入50%
2)     1个美国空军联队65%
3)     1个航母战斗机大队62%
4)     2个航母战斗机大队80%
5)     1个美国航母战斗机大队和1个F-15战斗机参战81

6)2个航母战斗机大队和一个F-15战斗机参战96%
(当初我看到这里觉得美国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但是我发现我的理解是错的,美国人并不是指战争的获胜率,而是指对战局的影响率。我认为大家看到时应注意不要不以为然,犯我当初的错误!)


    对付中国“未来力量”(2005年)威胁时美国空军的介入对空战结局的影响
1)     没有美军介入33%
2)     1个美国空军联队47%
3)     1个航母战斗机大队48%
4)     2个航母战斗机大队57%
5)     1个美国航母战斗机大队和1个F-15战斗机参战5%
6)     2个航母战斗机大队和一个F-15战斗机参战79%

[em04][em04][em04]
<P>非常不错的说。</P><P>好象没有提到这样一个信息;英国的旋风F。3尽管配备的是天空闪光但依靠其配备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获得的联合网络作战能力,战胜了配备AIM-120的F-4F。显现了在日益系统的现代空战中单机的优劣可以在系统中得到转化和补充。</P>
期待~~~
<P>说的是什么?还能置顶?</P>
<P>新的内容已经奉上,还望大家继续斧正。</P>
<P>届时,对于在这里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诸位,在我们正式出版前言将予以鸣谢,并注明论坛出处。</P>
<B>以下是引用<I>票房毒药</I>在2005-1-16 10:10:05的发言:</B>
好文要顶!
<P>高度怀疑SD-10和三院搞的先进中距重点型号是两个型号,可能技术上相互有些借鉴,但型号完全不同。从公开的资料看,三院的重点型号是空军自用,性能超过SD-10。鉴于SD-10自称相当于AIM-120B,估计三院的重点型号应能达到AIM-120C1或C2的水平。</P><P>高性能格斗弹也是三院的重点型号,肯定不是PL-9系列的型号。鉴于PL-9C已达到或超过AIM-9M4的水准,我推测高性能格斗弹的重点型号应该是瞄准AIM-9X,超越R-73。</P><P>先进中距今年估计生产定型,高性能格斗弹更加神秘一些。</P><P>另外,三院也在搞防区外对地攻击武器,类似欧洲的风暴亡灵和金牛座。还有类似JDAM GBU-31等精确制导武器等。不过,三院搞的型号,公开信息实在太少了,很难推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9:22:11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fat_bird</I>在2005-1-21 9:21:11的发言:</B>

<P>    霹雳-9可以看作是我国近距格斗导弹的代表作。虽然整个导弹的外型似乎又回到了霹雳-2的年代,但霹雳-9绝对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近距格斗空对空导弹。霹雳-9导弹的整体构造与美国的“响尾蛇”导弹十分相似,弹体前端有4片双三角形活动控制舵面,尾部则有4片固定式尾翼。霹雳-9导弹的弹径为157毫米,相较于霹雳-3和霹雳-5要稍大一些。其红外线成像制导头、激光近炸引信、破片战斗部和火箭发动机都采用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技术。霹雳-9导弹有3种不同的型号,最新型的霹雳-9C其射程超过12海里(22千米),它不光具备较佳的机动能力,而且能够与我国自行研制的头盔瞄准具共同使用。
</P>

<P>如果小七的雷达不改进的话,PL--9的大射程优势是难以发挥滴!</P>
<P> 支持啊!</P><P>[em01][em01][em01]</P>
楼主的文是自己写的呢?还是抄来的?</P>
如果是转来的,我只能说你找了一篇不高明的文章</P>
如果是自创的,建议再长个五年知识回头看看这篇文,应该会有不同的见解</P>
大伙能不能以后写这些的论述,请先不要帮自己长肉好乎?</P>
能写的客观公正,真正讲到重点的人,在版上真的很少啊….</P>
<B>以下是引用<I>ssn21</I>在2005-1-23 0:50:25的发言:</B>
楼主的文是自己写的呢?还是抄来的?
<P></P>

如果是转来的,我只能说你找了一篇不高明的文章
<P></P>

如果是自创的,建议再长个五年知识回头看看这篇文,应该会有不同的见解
<P></P>

大伙能不能以后写这些的论述,请先不要帮自己长肉好乎?
<P></P>

能写的客观公正,真正讲到重点的人,在版上真的很少啊….文章是我们的作者写的,放在这里就是让大家提意见的。您有何高见洗耳恭听。

<P></P>
回答楼上:文章是我们的作者写的,放在这里就是让大家提意见的。您有何高见洗耳恭听。
较量2出了么?
<P>文章写得不错了</P><P>认为不足的兄弟给出意见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18:24:43编辑过]
<P>天空闪光也有主动版的型号。不知英国那个演习用的是什么型号。</P><P>写的不错,不过再深入一点就更好了。如介绍台湾的AIM-9M、AIM-120C的批次,适用的机型和相关雷达,比如F-16Block20上的APG-66V3等。大陆的R-27型号(比如R-27有雷达头、反辐射头、红外头等等),挂载R-27、R-73的机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5 10:06:51编辑过]
顶一下
资料不全[em05]
<B>以下是引用<I>windmind</I>在2005-1-25 9:54:28的发言:</B>

<P>天空闪光也有主动版的型号。不知英国那个演习用的是什么型号。</P>
<P>写的不错,不过再深入一点就更好了。如介绍台湾的AIM-9M、AIM-120C的批次,适用的机型和相关雷达,比如F-16Block20上的APG-66V3等。大陆的R-27型号(比如R-27有雷达头、反辐射头、红外头等等),挂载R-27、R-73的机型。</P>


天閃的主動版很早以前就已經取消發展了,也因此英國才會使用AIM-120,也才會發生英國指責美國沒有給予AIM-120的完整動態射程資料,英國本身難以知道飛彈在各種狀況下的有效射程的變化,也才會產生歐洲願意共同發展下一代的主動空對空飛彈和美國抗衡(當然ASRAAM也在此扮演重要的催生角色)。
R27的被動尋標頭去年公開,有關的資料網路上有,不多,俄國目前公開的部分也不多。但是公開的文章當中也提到俄國對R77的不滿以及大致上俄國只採購大約200枚的R77。俄國目前看好的其中一個計畫是PL-12這個合作計畫,問題是,PL-12的外銷版SD-10俄國反對外銷給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又很可能是第一個下訂單,讓這一款飛彈有實際外銷市場起點的國家,後續的發展可能會很有趣。
<P>流星是英国宇航牵头,是天空闪光90(主动型),有两个方案,一个是RB71(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一个是RB73R(采用冲压发动机),流星就是在RB73R方案上发展起来的,RB71在1991年取消,但导引头技术被保留。瑞典国防物资管理局(FMV)取消投资后,英国宇航继续搞,方案名改为S225X/XR。这就是后来流星计划的前身。</P><P>英国狂风战斗机的猎狐手雷达和AIM-120C5存在兼容性问题,不知现在解决否。</P><P>以前就我所知,R-77有增程改进计划,也使用冲压。AIM-120在面对这些新型导弹,优势荡然无存。不过,这些计划在2010年之前不太可能投入实用。</P>
<P>AIM-120,或者說下一代的美國空對空飛彈也有衝壓的設計,只是目前美國不認為他們需要立即加快這方面的發展角度,而且以美國或者是流星現在的設計,在飛彈的運動控制上要很小心,不然發動機很可能會因為攻角的增加過快導致熄火。</P><P>俄國方面,R77的尋標頭俄國本身好像沒有太多的意見,他的發動機與能量的運用是俄國不滿意的地方,之前還聽到的AA-10的主動版現在也沒有太多下文,不知道是因為經費的關係還是另有打算。</P>
好文!!!要顶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30 3:24:03编辑过]
<P>好文,我都好久没看到讲空空弹的 文章了  </P><P>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