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产舰载相控阵雷达为何加装“弧形挡板”? 》一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52:00
<P>这篇文章一看就知道是个地道的外行写的,只不过绝大多数读者根本不动原理才会有所谓:很专业之类的感慨。我似乎已经不止一次揭穿它了!现在再次指出其文作的漏洞所在</P>
<P>首先国产相控阵型号是×××型而不是它说的“国产**型”</P>
<P>--所以认为弧面阵比平面阵好或是反之的推论,在这里都是不着边际的说法</P>
<P>就着一句就知道此君对相控阵天线一知半解,弧面阵是共形阵的一种,其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解决阵面各阵元间互偶问题。它在这里居然敢说弧面阵好还是平面阵好是“不着边际”,可见其专业知识水平的欠缺。</P>
<P>--众所周知,相控阵雷达是由成千上万个t/r组建和晶体管构成的</P>
<P>这一句让我又好气又好笑,见鬼了,相控阵什么时候除了用T/R还用上独立的晶体管了,放在哪里呢?其编造罗列的本事真是太次了</P>
<P>--大家注意一下网上公布的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大尺寸图片,在雷达罩子的底部还有一个绿色的管状物</P>
<P>呵呵,“绿色的管状物”不涉密,我就披露谜底吧,那是在船舱内为了防止乙炔过量的舱内通风换气设备,根本不是什么冷却用的,上过船的都知道,哈哈哈哈</P>
<P>其他的分析也就那么回事情了,我就不评论了,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P>这篇文章一看就知道是个地道的外行写的,只不过绝大多数读者根本不动原理才会有所谓:很专业之类的感慨。我似乎已经不止一次揭穿它了!现在再次指出其文作的漏洞所在</P>
<P>首先国产相控阵型号是×××型而不是它说的“国产**型”</P>
<P>--所以认为弧面阵比平面阵好或是反之的推论,在这里都是不着边际的说法</P>
<P>就着一句就知道此君对相控阵天线一知半解,弧面阵是共形阵的一种,其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解决阵面各阵元间互偶问题。它在这里居然敢说弧面阵好还是平面阵好是“不着边际”,可见其专业知识水平的欠缺。</P>
<P>--众所周知,相控阵雷达是由成千上万个t/r组建和晶体管构成的</P>
<P>这一句让我又好气又好笑,见鬼了,相控阵什么时候除了用T/R还用上独立的晶体管了,放在哪里呢?其编造罗列的本事真是太次了</P>
<P>--大家注意一下网上公布的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大尺寸图片,在雷达罩子的底部还有一个绿色的管状物</P>
<P>呵呵,“绿色的管状物”不涉密,我就披露谜底吧,那是在船舱内为了防止乙炔过量的舱内通风换气设备,根本不是什么冷却用的,上过船的都知道,哈哈哈哈</P>
<P>其他的分析也就那么回事情了,我就不评论了,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
<P>有道理,不过好像看过了</P>
<P>多谢稻草兄解惑。</P>
<P>很多太专业的东西都是无法用“理解、研判”来弄懂的。专业人士还是尽早再不泄密的基础上科普一下吧。免得大众理解误差。</P>
<P>顺便问一下。“apar”雷达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应该是平面阵吧?使用表面有一定弧度的圆罩有什么意义吗?</P>
<P></P>
<P></P>
稻草人讲雷达,不能不听
apar是平面阵,天线罩弧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说了安安局会找我的[em04]
<P>赫赫,了解了解。[em15]</P><P>偶自个丫丫一下吧。[em43]</P>
这个要顶!
学习了
俺也学习了.....
学习一下~
呵呵,不过看起来还是平的酷啊
<P>汗</P><P>搞成那样自然有科技人员的道理</P><P>甭跟这瞎猜</P><P>等着实战的检验吧</P>
<P>思考题:</P>
<P>如果有人要求制作一个大约4 x 3 米的巨形锅盖, 中间不能有任何支撑点, 这个锅盖的强度须能扺受12級风浪的吹袭, 结构上要尽可能的轻和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锅盖内最好是没有骨架. 根据以上要求, 这个锅盖应该是被设计成平面形的还是弧形拱起來的?</P>
<P>受教。
<B>以下是引用<I>GD6993</I>在2005-1-15 11:13:15的发言:</B>

<P>思考题:</P>
<P>如果有人要求制作一个大约4 x 3 米的巨形锅盖, 中间不能有任何支撑点, 这个锅盖的强度须能扺受12級风浪的吹袭, 结构上要尽可能的轻和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锅盖内最好是没有骨架. 根据以上要求, 这个锅盖应该是被设计成平面形的还是弧形拱起來的?</P>

<P>哦?我思考是这样:美国的是平的,因为它的罩直接接触里面,所以强度够,但我们的罩子离里面有部分间隔,中间不受力,所以要造成拱型以加强强度</P>
<P>还望继续指教~~~</P>
<P>先顶一下</P>
明白了
千里要求动的人来科普一下[em02]
高人啊啊!![em01]
先顶了
看楼主那几句话,也是高杆的有限!
楼主专业[em07]
<P>替稻草补充以下,不证实,自己看,不多说话相控阵天线阵面的热设计

魏忠良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摘  要:介绍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热设计方案,给出了等量送风在结构上的实现方法、公式推导和计算方法,并且通过小面阵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
   关键词:相控阵天线;等量送风


1简介
   某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共分一百多个小舱,安装有近六百个T/R组件,天线阵面总发热量约12kW,为了满足性能要求,阵面的温升有一定的要求,温度分布要求均匀,根据雷达的使用环境条件和战术要求,采用强迫风冷加孔板调节的冷却方案。



天线阵面结构如图1所示,在阵面前后层之间的隔板上打通风孔,使之成为孔板,在天线箱体的下部安装送风机,将外部空气送入天线阵面箱体后层的送风风道,空气通过孔板上的孔流到小舱内T/R组件的散热器上,通过出风风道的抽风机把热空气排出阵面。
2结构选取
   根据要求,天线阵面每个小舱内T/R组件的工作温度应大致相同,即要保证每个小舱内的温升相同,这就要求流进每个小舱的风量应相等。
   通常强迫风冷的等量送风管路设计,可以通过调节通风风道截面或调节小舱入口处挡板上通风孔大小来达到等量送风。因此,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a.等通风道截面等孔口;
       b.等通风道截面变孔口;
       c.变通风道截面等孔口;
       d.变通风道截面变孔口。
   实际设计时,根据流体的能量方程式-柏努利方程

其中:Z——平均每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位能;

    Hw——流体所受的阻力。
   由于位能Z1、Z2的影响较小,在此忽略。若不计Hw,由于经过小舱分流,送风通道中1号舱入口处动压最大,n号舱的入口动压最小,出风通道中1号舱的出口处动压最小,n号舱的出口处动压最大。因而,n号舱的进出口静压差ΔPn必然大于1号舱的进出口静压差ΔP1,所以等通风道截面等孔口的送风方案要通过调节送风和出风通道的风阻Hw来实现等量送风是难以实现的。由于雷达天线结构的限制,变通风道截面的方案也难以实现的。因此,采用等通风道截面变孔口的方案,并且在送风道加一些孔板来调节静压,以达到等量送风。
3公式推导
   由流体力学理论可知,并联网管的结点间阻力相等,从图1可以看出:流过每一个小舱流体的流动路线相互成并联关系,如A→B→D和A→C→D即为并联,所以这两条路线的风阻相同,因而可以得出流动路线 A→B→D→Q 和 A→C→D→Q 的风阻相同。
   由此推出:假设每一个小舱的通风量相同,通过调节小舱入口处通风孔的大小来改变小舱进出口的风阻,使从送风口到出风口流经不同小舱的送风路线其风阻都相同,即: HA→B→D→Q=HA→C→D→Q=…=HA→E→F→Q,就可实现等量送风。
   取第i个小舱的送风路线的风阻H计算:
   H=H送+H舱i+ H出+ H抽风
其中:H送为送风管道入口到第i号小舱的风阻。
    H送=H沿程+H三通


式中:Vk为送风管道中第k个小舱入口处的风速;
    入k为送风管道中在第k-1个和第k个小舱入口处之间的沿程阻力系数;
    Lk为送风管道中第k-1个和第k个小舱入口处之间的距离;
    de为送风管道的当量直径;
    γ为流体的比重;
    ξk为三通分流直通压力损失系数。

H舱i为空气进出第i号小舱的风阻。现假设流经每一个小舱的空气流量相同

其中:ξi为三通分流旁通压力损失系数


   在每一个小舱入口处的孔板上开n个小孔,风从这些小孔进入小舱的过程就可以视为一个局部的并联关系,所以H1i可 化为以下形式:

其中:Q小舱——为小舱中的空气流量;
    n——为小舱入口处孔板上的小孔个数;
    A小孔——第i个小舱孔板上小孔的面积;
        H2i——为小舱内风阻,由天线阵小舱内的T/R组件和散热器等具体结构决定;
    H3i——为空气从挡板上的小孔扩散到小舱而产生的压力损失。

由于同一个小舱入口处的小孔相互成并联关系,所以每个小舱的三通分流旁通阻力(H1i)与空气通过孔板上小孔扩散到小舱而产生的压力损失(H3i)之和,就等于其上一个小孔的三通流旁通阻力与小孔扩散而产生的压力损失之和,对每个小孔的通风量

H出为出风管道第i号小舱出口到出风管道出风口的风阻。

H三通合流为出风管路中第i号小舱出口到出风管道出风口的三通合流阻力之和。

相控阵天线阵面的热设计

魏忠良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摘  要:介绍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热设计方案,给出了等量送风在结构上的实现方法、公式推导和计算方法,并且通过小面阵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
   关键词:相控阵天线;等量送风


1简介
   某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共分一百多个小舱,安装有近六百个T/R组件,天线阵面总发热量约12kW,为了满足性能要求,阵面的温升有一定的要求,温度分布要求均匀,根据雷达的使用环境条件和战术要求,采用强迫风冷加孔板调节的冷却方案。



   天线阵面结构如图1所示,在阵面前后层之间的隔板上打通风孔,使之成为孔板,在天线箱体的下部安装送风机,将外部空气送入天线阵面箱体后层的送风风道,空气通过孔板上的孔流到小舱内T/R组件的散热器上,通过出风风道的抽风机把热空气排出阵面。
2结构选取
   根据要求,天线阵面每个小舱内T/R组件的工作温度应大致相同,即要保证每个小舱内的温升相同,这就要求流进每个小舱的风量应相等。
   通常强迫风冷的等量送风管路设计,可以通过调节通风风道截面或调节小舱入口处挡板上通风孔大小来达到等量送风。因此,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a.等通风道截面等孔口;
       b.等通风道截面变孔口;
       c.变通风道截面等孔口;
       d.变通风道截面变孔口。
   实际设计时,根据流体的能量方程式-柏努利方程:

其中:Z——平均每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位能;
   
   
    Hw——流体所受的阻力。
   由于位能Z1、Z2的影响较小,在此忽略。若不计Hw,由于经过小舱分流,送风通道中1号舱入口处动压最大,n号舱的入口动压最小,出风通道中1号舱的出口处动压最小,n号舱的出口处动压最大。因而,n号舱的进出口静压差ΔPn必然大于1号舱的进出口静压差ΔP1,所以等通风道截面等孔口的送风方案要通过调节送风和出风通道的风阻Hw来实现等量送风是难以实现的。由于雷达天线结构的限制,变通风道截面的方案也难以实现的。因此,采用等通风道截面变孔口的方案,并且在送风道加一些孔板来调节静压,以达到等量送风。
3公式推导
   由流体力学理论可知,并联网管的结点间阻力相等,从图1可以看出:流过每一个小舱流体的流动路线相互成并联关系,如A→B→D和A→C→D即为并联,所以这两条路线的风阻相同,因而可以得出流动路线 A→B→D→Q 和 A→C→D→Q 的风阻相同。
   由此推出:假设每一个小舱的通风量相同,通过调节小舱入口处通风孔的大小来改变小舱进出口的风阻,使从送风口到出风口流经不同小舱的送风路线其风阻都相同,即: HA→B→D→Q=HA→C→D→Q=…=HA→E→F→Q,就可实现等量送风。
   取第i个小舱的送风路线的风阻H计算:
   H=H送+H舱i+ H出+ H抽风
其中:H送为送风管道入口到第i号小舱的风阻。
    H送=H沿程+H三通


式中:Vk为送风管道中第k个小舱入口处的风速;
    入k为送风管道中在第k-1个和第k个小舱入口处之间的沿程阻力系数;
    Lk为送风管道中第k-1个和第k个小舱入口处之间的距离;
    de为送风管道的当量直径;
    γ为流体的比重;
    ξk为三通分流直通压力损失系数。

H舱i为空气进出第i号小舱的风阻。现假设流经每一个小舱的空气流量相同。

其中:ξi为三通分流旁通压力损失系数。

   在每一个小舱入口处的孔板上开n个小孔,风从这些小孔进入小舱的过程就可以视为一个局部的并联关系,所以H1i可 化为以下形式:

其中:Q小舱——为小舱中的空气流量;
    n——为小舱入口处孔板上的小孔个数;
    A小孔——第i个小舱孔板上小孔的面积;
        H2i——为小舱内风阻,由天线阵小舱内的T/R组件和散热器等具体结构决定;
    H3i——为空气从挡板上的小孔扩散到小舱而产生的压力损失。

   由于同一个小舱入口处的小孔相互成并联关系,所以每个小舱的三通分流旁通阻力(H1i)与空气通过孔板上小孔扩散到小舱而产生的压力损失(H3i)之和,就等于其上一个小孔的三通流旁通阻力与小孔扩散而产生的压力损失之和,对每个小孔的通风量:

   H出为出风管道第i号小舱出口到出风管道出风口的风阻。

H三通合流为出风管路中第i号小舱出口到出风管道出风口的三通合流阻力之和。

式中:——为出风管道中第k个小舱出口处的风速;
    ——为出风管道中在第k个和第k+1个小舱出口处之间的沿程阻力系数;
    ——为出风管道中第k个和第k+1个小舱出口处之间的距离;




由于结构上风机的位置安排在第n行的小舱中,故每条送风路线的风阻都要加上一个H抽风。



相控阵天线阵面的热设计

魏忠良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摘  要:介绍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热设计方案,给出了等量送风在结构上的实现方法、公式推导和计算方法,并且通过小面阵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
   关键词:相控阵天线;等量送风


1简介
   某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共分一百多个小舱,安装有近六百个T/R组件,天线阵面总发热量约12kW,为了满足性能要求,阵面的温升有一定的要求,温度分布要求均匀,根据雷达的使用环境条件和战术要求,采用强迫风冷加孔板调节的冷却方案。



   天线阵面结构如图1所示,在阵面前后层之间的隔板上打通风孔,使之成为孔板,在天线箱体的下部安装送风机,将外部空气送入天线阵面箱体后层的送风风道,空气通过孔板上的孔流到小舱内T/R组件的散热器上,通过出风风道的抽风机把热空气排出阵面。
2结构选取
   根据要求,天线阵面每个小舱内T/R组件的工作温度应大致相同,即要保证每个小舱内的温升相同,这就要求流进每个小舱的风量应相等。
   通常强迫风冷的等量送风管路设计,可以通过调节通风风道截面或调节小舱入口处挡板上通风孔大小来达到等量送风。因此,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a.等通风道截面等孔口;
       b.等通风道截面变孔口;
       c.变通风道截面等孔口;
       d.变通风道截面变孔口。
   实际设计时,根据流体的能量方程式-柏努利方程:

其中:Z——平均每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位能;
   
   
    Hw——流体所受的阻力。
   由于位能Z1、Z2的影响较小,在此忽略。若不计Hw,由于经过小舱分流,送风通道中1号舱入口处动压最大,n号舱的入口动压最小,出风通道中1号舱的出口处动压最小,n号舱的出口处动压最大。因而,n号舱的进出口静压差ΔPn必然大于1号舱的进出口静压差ΔP1,所以等通风道截面等孔口的送风方案要通过调节送风和出风通道的风阻Hw来实现等量送风是难以实现的。由于雷达天线结构的限制,变通风道截面的方案也难以实现的。因此,采用等通风道截面变孔口的方案,并且在送风道加一些孔板来调节静压,以达到等量送风。
3公式推导
   由流体力学理论可知,并联网管的结点间阻力相等,从图1可以看出:流过每一个小舱流体的流动路线相互成并联关系,如A→B→D和A→C→D即为并联,所以这两条路线的风阻相同,因而可以得出流动路线 A→B→D→Q 和 A→C→D→Q 的风阻相同。
   由此推出:假设每一个小舱的通风量相同,通过调节小舱入口处通风孔的大小来改变小舱进出口的风阻,使从送风口到出风口流经不同小舱的送风路线其风阻都相同,即: HA→B→D→Q=HA→C→D→Q=…=HA→E→F→Q,就可实现等量送风。
   取第i个小舱的送风路线的风阻H计算:
   H=H送+H舱i+ H出+ H抽风
其中:H送为送风管道入口到第i号小舱的风阻。
    H送=H沿程+H三通


式中:Vk为送风管道中第k个小舱入口处的风速;
    入k为送风管道中在第k-1个和第k个小舱入口处之间的沿程阻力系数;
    Lk为送风管道中第k-1个和第k个小舱入口处之间的距离;
    de为送风管道的当量直径;
    γ为流体的比重;
    ξk为三通分流直通压力损失系数。

H舱i为空气进出第i号小舱的风阻。现假设流经每一个小舱的空气流量相同。

其中:ξi为三通分流旁通压力损失系数。

   在每一个小舱入口处的孔板上开n个小孔,风从这些小孔进入小舱的过程就可以视为一个局部的并联关系,所以H1i可 化为以下形式:

其中:Q小舱——为小舱中的空气流量;
    n——为小舱入口处孔板上的小孔个数;
    A小孔——第i个小舱孔板上小孔的面积;
        H2i——为小舱内风阻,由天线阵小舱内的T/R组件和散热器等具体结构决定;
    H3i——为空气从挡板上的小孔扩散到小舱而产生的压力损失。

   由于同一个小舱入口处的小孔相互成并联关系,所以每个小舱的三通分流旁通阻力(H1i)与空气通过孔板上小孔扩散到小舱而产生的压力损失(H3i)之和,就等于其上一个小孔的三通流旁通阻力与小孔扩散而产生的压力损失之和,对每个小孔的通风量:

   H出为出风管道第i号小舱出口到出风管道出风口的风阻。

H三通合流为出风管路中第i号小舱出口到出风管道出风口的三通合流阻力之和。

式中:——为出风管道中第k个小舱出口处的风速;
    ——为出风管道中在第k个和第k+1个小舱出口处之间的沿程阻力系数;
    ——为出风管道中第k个和第k+1个小舱出口处之间的距离;

   由于结构上风机的位置安排在第n行的小舱中,故每条送风路线的风阻都要加上一个H抽风。

其中:ξ为流道突然缩小前后面积比值的函数,具体值由查表得到。
   至此,每一条流道风阻的计算公式推导完毕。
4计算分析
4.1分析
   由通风工程的理论可知:在整个通风管道中,流量和风阻可以形成一条流量-风阻曲线。而风道入口处的吹风机和出口处的抽风机分别向风道内送风和从风道内抽风,其风压与流量形成一条流量-风压曲线(风机特性曲线)。这两条曲线即为通风系统的特性曲线(见图2),其交点就是系统的工作点P。



   在整个通风系统中工作点P的含义就是:在该工作点,吹风机和抽风机提供的通风系统的进出口静压差,刚好可以克服每一条管路的风阻,使风能够送到每一个小舱中,而所有管路的风量之和就等于系统工作点处的风量值。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调节系统中每个小舱入口处孔板上小孔的尺寸,就可以使流经每个小舱的流动路线中的风阻都相同,则每一条流动路线中的风量就相同,即每个小舱中的通风量相同,实现了等量送风。
   具体设计计算说明:流经每一个小舱的风量由两个因素决定:① 小舱进出口之间的静压。② 小舱内风阻。在小舱内部结构确定以后,风阻即由小舱入口处孔板上的小孔的尺寸确定。即:Q =F(A小孔,P静压),所以小孔的尺寸对系统工作点产生影响,而风阻又与风量有关,因而最终归结得到Hi=F(A小孔,Q小舱)。
4.2计算
   求解小孔面积的计算流程如图3所示。
   给定小孔面积的初值A0,则Hi=Fi(A0,Q小舱), H和Q可以形成一条风阻-流量曲线,求其与风机特性曲线交点处对应的流量,若为要求流量,则计算完毕,否则根据交点处的风阻H和要求的流量Q,可以求出面积Ak,再以Ak为给定值,利用Hi=Fi(Ak,Q小舱)的关系,反复选代直至求出满足要求的小孔面积A。



4.3结构分析
   在具体结构中,送风总管内有垂直于送风方向的筋板,对天线阵面起支撑作用。在筋板上开有通风孔,这些筋板和通风孔对送风管路的静压起调整作用。气体流经这些筋板时,产生静压损失,影响小舱入口处孔板上小孔的大小,静压损失计算公式为:

V为流体通过筋板时的流速;
A1为通道截面积 ;
   A2为孔的截面积;

5结论
   相控阵雷达特别是有源天线阵面的热设计是一项关键技术,通过计算分析和小面阵的模拟试验,可以解决阵面热设计的工程实际问题。满足阵面温度分布均匀性的要求,有多种实现途径,文中就等通风道截面变孔径的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并通过小面阵试验验证,希望能给同行在雷达热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连接
http://www.lodestar.com.cn/files/wx/dzjxgc/2003-4/5.htm




</P>
<P>进来签到</P>
<B>以下是引用<I>zwless</I>在2005-1-15 16:29:51的发言:</B>

<P>替稻草补充以下,不证实,自己看,不多说话相控阵天线阵面的热设计

魏忠良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摘  要:介绍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热设计方案,给出了等量送风在结构上的实现方法、公式推导和计算方法,并且通过小面阵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
   关键词:相控阵天线;等量送风


1简介
   某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共分一百多个小舱,安装有近六百个T/R组件,天线阵面总发热量约12kW,为了满足性能要求,阵面的温升有一定的要求,温度分布要求均匀,根据雷达的使用环境条件和战术要求,采用强迫风冷加孔板调节的冷却方案。



</P>

<P>嘻嘻嘻,这才是真正的专业呢</P>
<B>以下是引用<I>Ghost007a</I>在2005-1-15 15:54:01的发言:</B>
看楼主那几句话,也是高杆的有限!

<P>不服气啊,单挑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5 19:09:57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五彩稻草人</I>在2005-1-15 0:27:36的发言:</B>
apar是平面阵,天线罩弧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说了安安局会找我的[em04]

<P>
<P>请教雷达的发现距离和目标反射面大小的比例关系,常识性的,望赐教,谢谢。</P>
[em04][em04][em04]
专业性越来越强,急需从ABC开始补课。
哈哈!我们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
单纯因为结构强度的话,不至于被请去喝茶,还有其他原因。
<P> 呵呵</P><P>学习</P><P>学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5 20:43:59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exist</I>在2005-1-15 19:07:43的发言:</B>

<P>这篇文章原来看过,不过600T/R组件是不是太少?
</P>

<P>F-22的好像是2200个TR重量在150kg。</P>
<B>以下是引用<I>炮声</I>在2005-1-15 20:11:31的发言:</B>
]

<P>
<P>请教雷达的发现距离和目标反射面大小的比例关系,常识性的,望赐教,谢谢。</P>
[em04][em04][em04]

<P>一般来说,在同等条件下,比如频率,功率,大气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目标反射面积大发现距离也就越远。当然还收到雷达自身一些条件的制约,我得知识水平也只能解释到这里了,呵呵</P>
<B>zwless  泄密!你忍不住那一时,给敌人了他想要的东西</B>
<P>六百的铁定只是试验数据啦,假设只有600个T/R,那么开平方每边只有24个.S波段算波长10CM好了,T/R间距只有5CM,不是只有一块1.2M边的正方形那么大??只有Apar那么大,还罩个那么大的口罩,太夸张了吧.</P><P>我们船上那个,边长至少有这三背.算3.6M边,至少有9*600=5400个单元一面(好像多了点</P><P>[em06][em06])</P><P>可能里面阵面比较小吧,算2.4M边的话(是不是算太小了)也有2400个T/R,这基本和Sampson数量相当.</P>
<P>实在不想说,可是又忍不住不说,是L波段的不是S波段的,啊怕的波长更小.所以他的天线阵面小,T/R组件的间距是1/4波长,大家可以大致酸出波长来,L波段的雷达对付隐身目标的效果要比S波段的要好,-----------------其余的不敢在多说了.</P><P>哈哈,自己明白就行了.</P>
<B>以下是引用<I>炮声</I>在2005-1-15 20:11:31的发言:</B>
]

<P>
<P>请教雷达的发现距离和目标反射面大小的比例关系,常识性的,望赐教,谢谢。</P>
[em04][em04][em04]

<P>雷达的发现距离和目标反射面大小的4次方根成正比。
<P>即:当目标反射面大小变为原来的1/16时,雷达发现距离变为原来的一半</P>
关于装弧形罩的原因,可以肯定不是冷却或结构强度方面的,请不要在这些方面猜下去了。
本文就移相器方案进行讨论。在相控阵雷达中,一般都用数字式移相器,其位数决定于:<p></p></P>①波束扫描时的跃度和波束宽度,按下式计算:<p></p></P>n=log2N/B<p></p></P><P>式中:n—移相器的位数;N—天线直径上的天线单元数;B—以波束宽度表示的跃度。<p></p></P>在X波段,当天线阵直径为1m,天线单元间距为λ/2,在天线直径上N=66,取B=1/2,即波束在扫描时,每次跳半个波束宽度,代入上式中,n≈7,即需要7位移相器。</P>---</P>在机载雷达中,由于设备高度集中,环境温度可能很高,所以热设计一直是机载雷达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有源相控阵雷达中,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因为天线阵中T/R组件的密度很大,它们的间隔仅为波长的一半左右,在X波段这个间隔大约是15mm。这是由两个组件中心算起的间隔,因此在阵列中,T/R组件的间隙很小。<p></p></P>如每个组件产生的脉冲功率为10W,工作比为10%,平均功率为1W,放大器的效率为25%,就有3W功率变为热量。若阵列含有1000个T/R组件,那么就有3kW功率变为热量。在天线阵面所限的空间中,要散发如此大的热量,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详细讨论热设计问题超出本文的范围,但散热问题能否很好解决,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成败的关键之一。<p></p></P><P><p>--</p></P><P><p>虽然不懂雷达,可是楼上那个说T/R间距是四分之波长的看好了:</p></P><P><p></p><p>贲德也不懂雷达?<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