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核弹攻击不能解除小行星撞地威胁(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00:48:51
http://tech.sina.com.cn/d/2012-08-09/07557485282.shtml



研究称核弹攻击不能解除小行星撞地威胁(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9日   新浪科技


  
在电影《世界末日》中,威利斯饰演的一名钻井专家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核弹小组降落在这颗小行星表面进行钻孔并引爆了氢弹,从而拯救了地球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美国科幻电影《世界末日》中,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和他的核弹小组成功地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但是根据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使用核弹攻击可能并不能解除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威胁。
  在大片《世界末日》中,根据情景设定,威利斯是一名石油钻井平台专家。当一颗危险的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危急时刻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核弹小组乘坐航天飞机绕过月球,降落在这颗小行星表面进行钻孔并将核弹安放在小行星内部,最后引爆了氢弹。
  在影片的情节设置中,最终由于威利斯英雄的行为,加上它高超的钻井技术,氢弹的爆炸将威胁地球的小行星炸成两大块,分别沿着地球的两侧相对无害地通过,从而挽救了地球上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这样的拯救世界方案受到了一群物理系学生的质疑,他们指出人类并不拥有足以担负此类任务的核武器。这些学生进行的一项数学模拟结果显示,如果要确保威利斯的行动产生效果,那么他在行动中所使用的氢弹当量必须是前苏联核弹“大伊万”的10亿倍,大伊万是地球上爆炸过的最大威力的核武器,当量达到5000万吨TNT。
  根据电影中给出的来袭小行星的大小,密度,速度和到地球的距离参数,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的一群物理系研究生计算认为要想将这样一颗小行星炸成两半,并且确保两块碎片分离地足够开,因而可以安全的绕开地球,这将需要800万亿太焦耳的能量(1太焦耳=10亿焦耳)。
  既然我们的能力如此有限,要想让这样一次拯救任务成为可能,唯一的方法是在柯伊伯带引爆这枚炸弹,让它在那里被炸成两半,两块碎片随后逐渐相互远离,从而确保在抵达地球附近时其张角已经足以保证地球的安全。柯伊伯带是位于太阳系边缘海王星轨道之外的一个遥远区域。
  这片黑暗的寒冷区域充斥着微小的冰冻小天体以及一些冥王星大小的矮行星,然而这里的天体含铁量很低,因此这里的天体不符合《世界末日》中所描绘的情景。也就是说,事实上电影中所出现的小行星应该不是源自于如此遥远的区域。
  本·哈尔(Ben Hall)是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他说:“我真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甚至直到最近我都从来没有去考虑过这部电影背后的科学背景。但是当我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发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很多细节方面产生了怀疑。”他说:“导演试图让这部电影在细节上符合科学,但是有时候这样做会让一些情节变得无法实现,因此他们有时候会牺牲科学上的精确性,转而追求让电影尽可能的有趣,场面能吸引观众。”
  随后,这个由4名学生组成的小组经过仔细计算,确认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也就是电影中设定的年代(上世纪90年代)最强大的观测设备能够发现这颗小天体的最远距离是大约80亿英里(约合128.7亿公里),这几乎恰好是这颗小行星必须被炸开的距离值。
  即便哈勃望远镜真的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就发现了这颗小天体(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为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视野仅占全天的0.02%),威利斯此时也已经没有时间登上去实施他的伟大计划了。(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2-08-09/07557485282.shtml



研究称核弹攻击不能解除小行星撞地威胁(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9日   新浪科技


  
在电影《世界末日》中,威利斯饰演的一名钻井专家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核弹小组降落在这颗小行星表面进行钻孔并引爆了氢弹,从而拯救了地球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美国科幻电影《世界末日》中,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和他的核弹小组成功地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但是根据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使用核弹攻击可能并不能解除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威胁。
  在大片《世界末日》中,根据情景设定,威利斯是一名石油钻井平台专家。当一颗危险的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危急时刻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核弹小组乘坐航天飞机绕过月球,降落在这颗小行星表面进行钻孔并将核弹安放在小行星内部,最后引爆了氢弹。
  在影片的情节设置中,最终由于威利斯英雄的行为,加上它高超的钻井技术,氢弹的爆炸将威胁地球的小行星炸成两大块,分别沿着地球的两侧相对无害地通过,从而挽救了地球上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这样的拯救世界方案受到了一群物理系学生的质疑,他们指出人类并不拥有足以担负此类任务的核武器。这些学生进行的一项数学模拟结果显示,如果要确保威利斯的行动产生效果,那么他在行动中所使用的氢弹当量必须是前苏联核弹“大伊万”的10亿倍,大伊万是地球上爆炸过的最大威力的核武器,当量达到5000万吨TNT。
  根据电影中给出的来袭小行星的大小,密度,速度和到地球的距离参数,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的一群物理系研究生计算认为要想将这样一颗小行星炸成两半,并且确保两块碎片分离地足够开,因而可以安全的绕开地球,这将需要800万亿太焦耳的能量(1太焦耳=10亿焦耳)。
  既然我们的能力如此有限,要想让这样一次拯救任务成为可能,唯一的方法是在柯伊伯带引爆这枚炸弹,让它在那里被炸成两半,两块碎片随后逐渐相互远离,从而确保在抵达地球附近时其张角已经足以保证地球的安全。柯伊伯带是位于太阳系边缘海王星轨道之外的一个遥远区域。
  这片黑暗的寒冷区域充斥着微小的冰冻小天体以及一些冥王星大小的矮行星,然而这里的天体含铁量很低,因此这里的天体不符合《世界末日》中所描绘的情景。也就是说,事实上电影中所出现的小行星应该不是源自于如此遥远的区域。
  本·哈尔(Ben Hall)是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他说:“我真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甚至直到最近我都从来没有去考虑过这部电影背后的科学背景。但是当我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发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很多细节方面产生了怀疑。”他说:“导演试图让这部电影在细节上符合科学,但是有时候这样做会让一些情节变得无法实现,因此他们有时候会牺牲科学上的精确性,转而追求让电影尽可能的有趣,场面能吸引观众。”
  随后,这个由4名学生组成的小组经过仔细计算,确认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也就是电影中设定的年代(上世纪90年代)最强大的观测设备能够发现这颗小天体的最远距离是大约80亿英里(约合128.7亿公里),这几乎恰好是这颗小行星必须被炸开的距离值。
  即便哈勃望远镜真的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就发现了这颗小天体(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为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视野仅占全天的0.02%),威利斯此时也已经没有时间登上去实施他的伟大计划了。(晨风)

未必要切西瓜吧?
如果爆炸力可以让它偏离就可以了,不过又话说人品问题了,万一成了“纠正”轨道,歪打正着就坏了。
这个好象数年前就有定论了,探索频道还有个相关专题。
还有一个论调是就算可以炸开,但如果分成的几部分仍然很大的话,那他的破坏力反而更大。就好你一颗100万吨TNT当然的核弹的威力要比5枚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要小一样。
柯伊伯带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地带,怎么扯到奥尔特云的区域了
被啃鲍鱼 发表于 2012-8-16 09:35
柯伊伯带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地带,怎么扯到奥尔特云的区域了
奥尔特云: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J.H.Oort)作了彗星轨道的统计研究,发现轨道半径为3万至10万天文单位的彗星数目很多,他推算那里有个大致球层状的彗星储库,有上千亿颗彗星。早在1932年欧匹克(E.Opiek)也曾提出过类似看法,因而这个彗星储库称为“奥尔特云”或“奥尔特一欧匹克云”,那里的彗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长达几百万年。按照近年的更仔细研究,奥尔特云中有上万亿至十万亿颗彗星。当然,这些遥远的彗星绝大多数尚不能直接观测到,只有在恒星的引力摄动下或彗星相互碰撞时,有的彗星发生很大的轨道变化,当它沿扁长轨道进入内太阳系时,才成为“新”彗星被观测发现。
柯伊伯带:1951年,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G.Kuiper)研究彗星性质与彗星形成,认为在太阳系原始星云很冷的外部区里的挥发物凝聚为冰体一彗星,当外行星在冰体群中长大时,外行星的引力弥散作用使一些彗星驱入奥尔特云,但是冥王星之外没有行星形成,他提出冥王星之外有个彗星带一即柯伊伯带,那里有很多彗星,它们的轨道近于圆形,轨道面对黄道面倾角不大。1964年,惠普尔(F.Whipple)等提出,冥外彗星带会引起外行星及彗星引力摄动,若此带在40天文单位处,则彗星总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80%;若在50天文单位处,则总质量为地球的1.3倍。1988年邓肯(M.Duncan)证明,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而奥尔特云不是它们的源区。

你的概念有误
被啃鲍鱼 发表于 2012-8-16 09:35
柯伊伯带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地带,怎么扯到奥尔特云的区域了
火星和木星之间只是一个小行星带,并无具体称谓“XX带”
根据电影中给出的来袭小行星的大小,密度,速度和到地球的距离参数,

想知道这些数据


老子最鄙视拿文艺作品情节当科学结论的了。担心这个还不如天天想着被车撞死更靠谱。

老子最鄙视拿文艺作品情节当科学结论的了。担心这个还不如天天想着被车撞死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