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联合国上演否决权大战 日本入联做陪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6:03:49
美苏在联合国上演否决权大战

    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联手否决叙利亚决议草案引发西方不满。其实,几十年前,美苏双方在冷战对峙中,就曾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许多攸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件中频繁使用否决权。据统计,从1946年到1990年5个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共行使否决权279次,其中苏联124次,美国82次,两国共占74%。

    就联合国安理会引入否决权争执不下

    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中英四大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时,美苏两国就因为联合国安理会是否设立否决权问题争执不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首先是由苏联提出的,它主张苏英美法中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5国中有1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方能通过。

    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因为当时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1945年谁执掌政权没有定论)。苏联认为自己在安理会中是少数,如果有了否决权就可保证不吃亏。而美英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苏联见引入否决权问题有阻力,就提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直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这样苏联就可以有3票表决权,美英同样坚决不接受。直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苏联以与盟国全力合作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为承诺,才换取了美英对设立否决权制度的承认。

    事实证明,苏联是“很有远见的”,不但千方百计争取到了否决权,也是战后使用否决权最多的国家。冷战时期,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年到1985年间担任外长的格罗米柯被称为“摇头先生(Mr. No)”。

    围绕日本入联问题几番争斗

    接纳新会员也是美苏激烈争夺的领域,这一点在战后针对日本入联的问题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1951年9月8日,日本在苏联、中国等主要战胜国没有出席的情况下,与48国签署了片面媾和条约———《旧金山和约》。和约的序言称:“日本表示申请加入联合国而且在任何场合都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的意志。联合国欢迎日本国的意志。”1952年9月,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向联合国提出加入申请。然而,由于日本没有与苏签订媾和条约,苏联很是恼火。在9月18日的安理会会议上,日本政府加盟联合国的申请尽管得到安理会11个成员国中10国的赞成,但苏联以日本不具备加盟资格为理由投了否决票。

    为早日实现加入联合国的目标,日本外务省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一是“正式加入方式”,即实现日本与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各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二是“准加盟方式”,即只能以国家身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讨论,但没有投票权;三是“联合国渗透方式”,即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各个机构,引导国际舆论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间接加盟方式。日本最优先考虑的是第一种方案。此外,日本外务省也曾考虑将中国和日本加盟联合国问题联系起来,实现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但是,美国否定了日本的这一想法,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的问题难以解决,只能采用“准加盟方式”。日本外务省对此非常反感,但出于外交上的通盘考虑,只能同意美方的建议。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9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的“准加盟方式”提案只获得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阿根廷等少数国家支持,最后不了了之,日本加入联合国的愿望再次落空。

    1954年10月25日,日本政府再次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加入申请书。同年12月8日,在第10届联合国大会上,苏联对加拿大提出的日本、蒙古等18个国家同时加入联合国的一揽子决议案未提出反对意见。12月13日,安理会开始对18国加入案进行审议,但台湾当局对加拿大提出的包含蒙古的18国提案行使了否决权。对此,支持蒙古加入联合国的苏联以反对日本加入为报复手段,结果日本又无功而返。

    日本将台湾当局对蒙古入联行使否决权归咎于美国,因为台湾当局的最终立场取决于美国。后来,在加入联合国问题上,日本开始对完全依赖美国的战略进行部分调整,转而寻求苏联的支持。鸠山一郎于1954年12月10日出任日本首相后,把改善对苏关系作为外交重点之一。1956年10月,他力排自民党和政府内的种种阻挠出访苏联,于10月19日同苏联发表了写入“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的申请”内容的《联合声明》。12月18日的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同意日本成为第77个会员国。日本成功入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联没有再投否决票。

    激烈争夺联合国秘书长人选

    联合国成立之初,美苏对该机构“大管家”———秘书长的争夺最为激烈。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利益考虑的尖锐冲突,使秘书长的委任充满戏剧性。

    1946年初,联合国开始选举第一位秘书长,美国提名加拿大驻美大使莱斯特·皮尔逊,苏联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第一任秘书长的候选人应来自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安理会各成员国一致同意推荐苏联提名的挪威外长特里格夫·赖伊。赖伊当选第一任秘书长后,由于1950年联合国对朝鲜半岛局势采取了有损公正的立场,苏联坚决反对他连任,但赖伊却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最后行使了否决权,这使得安理会无法就秘书长人选取得一致意见。美国绕过苏联的否决,将提案交给联大,联大投票通过决议,才使赖伊的任期得以延长3年。但苏联认为过期的秘书长未经安理会推荐而获连任违反联合国宪章,拒绝与他合作,终于迫使赖伊提前辞职。

    1952年,在赖伊辞职后第二任秘书长的选举中,美国又提出莱斯特·皮尔逊,苏联当时没能立刻找到合适的人选,但仍行使否决权阻止了这个来自北约成员国的候选人。斗争的结果是,立场相对温和的瑞典人哈马舍尔德获得推荐并当选。1957年哈氏谋求连任,苏联虽然对哈马舍尔德并不满意,但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未对其行使否决权。在1960年第15届联大上,赫鲁晓夫借刚果问题猛烈抨击哈马舍尔德,并借此机会提出改组联合国机构的建议。此后,苏联再度行使否决权,宣布不承认哈马舍尔德为秘书长。这也导致联合国内部关于秘书长机制的激烈争论,直至哈马舍尔德1961年在刚果飞机失事,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1971年,阿根廷人伍迪德罗达被推荐为联合国秘书长,苏联两次动用否决权阻止他担任此职位。同年,芬兰人拉克恩·杰科本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苏联又两次动用否决权。1981年当伊朗人萨德鲁丁·阿加汗被提名为候选人时,苏联再次动用否决权。

    与苏联频繁动用否决权相比,美国也丝毫不落下风。1981年,曾担任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的非洲著名外交家艾哈迈德·萨利姆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1971年底第2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一些非洲国家与会代表当场起舞,萨利姆便是其中之一。为此,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却得罪了美国。美国代表为此接连16轮投反对票,以警告他对共产国家的支持,萨利姆最终失去担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机会。

    1996年11月19日,美国以1?誜14的比例否决安理会关于加利连任秘书长的议案。美国公开反对的理由是:加利在任期内对联合国改革不力,显示出彻头彻尾的霸道主义行径。同年,美国又连续3次投否决票否决了对科特迪瓦人阿玛拉·埃西的提名。
http://www.takungpao.com/history ... 8/content_32049.htm美苏在联合国上演否决权大战

    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联手否决叙利亚决议草案引发西方不满。其实,几十年前,美苏双方在冷战对峙中,就曾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许多攸关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件中频繁使用否决权。据统计,从1946年到1990年5个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共行使否决权279次,其中苏联124次,美国82次,两国共占74%。

    就联合国安理会引入否决权争执不下

    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中英四大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时,美苏两国就因为联合国安理会是否设立否决权问题争执不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首先是由苏联提出的,它主张苏英美法中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5国中有1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方能通过。

    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因为当时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1945年谁执掌政权没有定论)。苏联认为自己在安理会中是少数,如果有了否决权就可保证不吃亏。而美英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苏联见引入否决权问题有阻力,就提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直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这样苏联就可以有3票表决权,美英同样坚决不接受。直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苏联以与盟国全力合作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为承诺,才换取了美英对设立否决权制度的承认。

    事实证明,苏联是“很有远见的”,不但千方百计争取到了否决权,也是战后使用否决权最多的国家。冷战时期,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年到1985年间担任外长的格罗米柯被称为“摇头先生(Mr. No)”。

    围绕日本入联问题几番争斗

    接纳新会员也是美苏激烈争夺的领域,这一点在战后针对日本入联的问题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1951年9月8日,日本在苏联、中国等主要战胜国没有出席的情况下,与48国签署了片面媾和条约———《旧金山和约》。和约的序言称:“日本表示申请加入联合国而且在任何场合都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的意志。联合国欢迎日本国的意志。”1952年9月,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向联合国提出加入申请。然而,由于日本没有与苏签订媾和条约,苏联很是恼火。在9月18日的安理会会议上,日本政府加盟联合国的申请尽管得到安理会11个成员国中10国的赞成,但苏联以日本不具备加盟资格为理由投了否决票。

    为早日实现加入联合国的目标,日本外务省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一是“正式加入方式”,即实现日本与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各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二是“准加盟方式”,即只能以国家身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讨论,但没有投票权;三是“联合国渗透方式”,即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各个机构,引导国际舆论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间接加盟方式。日本最优先考虑的是第一种方案。此外,日本外务省也曾考虑将中国和日本加盟联合国问题联系起来,实现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但是,美国否定了日本的这一想法,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的问题难以解决,只能采用“准加盟方式”。日本外务省对此非常反感,但出于外交上的通盘考虑,只能同意美方的建议。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9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的“准加盟方式”提案只获得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阿根廷等少数国家支持,最后不了了之,日本加入联合国的愿望再次落空。

    1954年10月25日,日本政府再次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加入申请书。同年12月8日,在第10届联合国大会上,苏联对加拿大提出的日本、蒙古等18个国家同时加入联合国的一揽子决议案未提出反对意见。12月13日,安理会开始对18国加入案进行审议,但台湾当局对加拿大提出的包含蒙古的18国提案行使了否决权。对此,支持蒙古加入联合国的苏联以反对日本加入为报复手段,结果日本又无功而返。

    日本将台湾当局对蒙古入联行使否决权归咎于美国,因为台湾当局的最终立场取决于美国。后来,在加入联合国问题上,日本开始对完全依赖美国的战略进行部分调整,转而寻求苏联的支持。鸠山一郎于1954年12月10日出任日本首相后,把改善对苏关系作为外交重点之一。1956年10月,他力排自民党和政府内的种种阻挠出访苏联,于10月19日同苏联发表了写入“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的申请”内容的《联合声明》。12月18日的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同意日本成为第77个会员国。日本成功入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联没有再投否决票。

    激烈争夺联合国秘书长人选

    联合国成立之初,美苏对该机构“大管家”———秘书长的争夺最为激烈。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利益考虑的尖锐冲突,使秘书长的委任充满戏剧性。

    1946年初,联合国开始选举第一位秘书长,美国提名加拿大驻美大使莱斯特·皮尔逊,苏联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第一任秘书长的候选人应来自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安理会各成员国一致同意推荐苏联提名的挪威外长特里格夫·赖伊。赖伊当选第一任秘书长后,由于1950年联合国对朝鲜半岛局势采取了有损公正的立场,苏联坚决反对他连任,但赖伊却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最后行使了否决权,这使得安理会无法就秘书长人选取得一致意见。美国绕过苏联的否决,将提案交给联大,联大投票通过决议,才使赖伊的任期得以延长3年。但苏联认为过期的秘书长未经安理会推荐而获连任违反联合国宪章,拒绝与他合作,终于迫使赖伊提前辞职。

    1952年,在赖伊辞职后第二任秘书长的选举中,美国又提出莱斯特·皮尔逊,苏联当时没能立刻找到合适的人选,但仍行使否决权阻止了这个来自北约成员国的候选人。斗争的结果是,立场相对温和的瑞典人哈马舍尔德获得推荐并当选。1957年哈氏谋求连任,苏联虽然对哈马舍尔德并不满意,但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未对其行使否决权。在1960年第15届联大上,赫鲁晓夫借刚果问题猛烈抨击哈马舍尔德,并借此机会提出改组联合国机构的建议。此后,苏联再度行使否决权,宣布不承认哈马舍尔德为秘书长。这也导致联合国内部关于秘书长机制的激烈争论,直至哈马舍尔德1961年在刚果飞机失事,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1971年,阿根廷人伍迪德罗达被推荐为联合国秘书长,苏联两次动用否决权阻止他担任此职位。同年,芬兰人拉克恩·杰科本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苏联又两次动用否决权。1981年当伊朗人萨德鲁丁·阿加汗被提名为候选人时,苏联再次动用否决权。

    与苏联频繁动用否决权相比,美国也丝毫不落下风。1981年,曾担任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的非洲著名外交家艾哈迈德·萨利姆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1971年底第2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一些非洲国家与会代表当场起舞,萨利姆便是其中之一。为此,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却得罪了美国。美国代表为此接连16轮投反对票,以警告他对共产国家的支持,萨利姆最终失去担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机会。

    1996年11月19日,美国以1?誜14的比例否决安理会关于加利连任秘书长的议案。美国公开反对的理由是:加利在任期内对联合国改革不力,显示出彻头彻尾的霸道主义行径。同年,美国又连续3次投否决票否决了对科特迪瓦人阿玛拉·埃西的提名。
http://www.takungpao.com/history ... 8/content_32049.htm
TG要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