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代团城无一例积水报告 位处暴雨中心(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8:12
北京明代团城无一例积水报告 位处暴雨中心(图)




2012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白冰


近600年集雨排水工程仍在“服役”,61年最强雨团城无积水
  昨天,京城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积水成了“汪洋”。但今天上午,记者获悉,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没有排水明沟团城雨过却不留痕
  团城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圆形的城墙高高耸立,将团城围得像铁桶一样严严实实。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微博)、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在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
  “暗”藏玄机青砖和涵洞“联手”排水
  2001年,团城里的古树“白袍将军”生病,专家为其诊治找病根时,偶然发现了这套古代先进的排水系统。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
  据悉,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团城上有十一个这样的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间,同样是用青砖建成的。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文/记者白冰








http://news.sohu.com/20120722/n348747071.shtml北京明代团城无一例积水报告 位处暴雨中心(图)




2012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白冰


近600年集雨排水工程仍在“服役”,61年最强雨团城无积水  昨天,京城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积水成了“汪洋”。但今天上午,记者获悉,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没有排水明沟团城雨过却不留痕
  团城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圆形的城墙高高耸立,将团城围得像铁桶一样严严实实。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微博)、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在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
  “暗”藏玄机青砖和涵洞“联手”排水
  2001年,团城里的古树“白袍将军”生病,专家为其诊治找病根时,偶然发现了这套古代先进的排水系统。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
  据悉,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团城上有十一个这样的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间,同样是用青砖建成的。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文/记者白冰








http://news.sohu.com/20120722/n348747071.shtml
能否说,今人的智慧不如古人吗?
自此花飞尽 发表于 2012-7-22 15:26
能否说,今人的智慧不如古人吗?
倒也不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不会出现土地或空间超负荷的情况,如城建也是
以顺其自然为设计理念,如巴黎和青岛的下水道系统。现代(尤其是自然条件不利的,
如对排水不利的平原,沿海地区)为了解决超负荷问题多使用人工干预(如水泵为主的
主动排水体系),也是没办法,但人算不如天算。这是我拍脑袋的想法
就是不愿意在不显眼的工程上化大钱。只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和任期后一段时间内不出问题。与其是造下水道不如造雕塑。
自此花飞尽 发表于 2012-7-22 15:26
能否说,今人的智慧不如古人吗?
只能说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到了极点。不对应该现在这批建设者才对。
这几年大量的房地产项目。大量的奥运设施建设有没有对城市水系造成影响。
被某些自视甚高的CDer喷的CCAV10走进伪科学早几年就介绍过这个,还介绍了北京有的地方根据这种思想改造的排水系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有的人总是只把高深莫测的东西当科学,贴近生活的东西是不入他们法眼的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7-22 15:41
被某些自视甚高的CDer喷的CCAV10走进伪科学早几年就介绍过这个,还介绍了北京有的地方根据这种思想改造的排 ...

其实生活里处处都有学问。哪怕就是儿童玩具上也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科学原理或者设计思路。
钱都被贪了,怎么不积水啊。
这个没有什么可比性。

昨天被淹的基本上都是下沉式立交桥的桥底。四周的水都往低处灌,不淹很难,只能靠水泵抽水。

如果这个团城比周围的地面低十几米,那也得被淹。
古人土地资源比现在丰富,地盘一样大,人口还少,还分散,别人当然有权利找个地势高的地方去修自己的建筑,按照古人这个修法,北京就住个100万人好了。
这个排水系统在地势低的地方也适用吗?
这个排水系统能在全北京适用吗?
先验证了这2点再来喷吧
排水设施不谈也罢
但求把路修平一点
PS:我说的是新时代的公路
我记得者个团城位于湖泊当中吧。能积水那岂不是出神迹了.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7-22 20:45
我记得者个团城位于湖泊当中吧。能积水那岂不是出神迹了.
不需要神出马,白素贞不就干过~
团城的周长是276米,就算跟普通的居民楼比也是个小个的,有几个居民楼楼顶水漫金山了?
那时候皇帝玩的地方敢积水?你们当砍头是说着玩的
鬼子东京的下水道,很多人都知道吧
http://history.huanqiu.com/photo/2011-06/1779557.html

[img=640,410]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110624/zip1308902075/1308902075_3.jpg[img=640,410]
xbill 发表于 2012-7-22 20:54
不需要神出马,白素贞不就干过~
神话故事,不是神迹么.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7-22 21:23
神话故事,不是神迹么.
妖怪和神还是差了个级别的。。。
xbill 发表于 2012-7-22 21:23
妖怪和神还是差了个级别的。。。
属一个层次,级别不同而已.
呵呵,团城比周围高一丈多吧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12-7-22 20:45
我记得者个团城位于湖泊当中吧。能积水那岂不是出神迹了.
总算有个知道点基本常识的。
一个被湖泊环绕,并且高水平面很多的建筑,如果被水给淹了,那么旁边的故宫和中南海早就成了龙宫了。
{:soso_e147:}

北海团城本身就是一个小山包好不!不带这么扯的.
godkiller 发表于 2012-7-22 21:03
鬼子东京的下水道,很多人都知道吧
http://history.huanqiu.com/photo/2011-06/1779557.html
修这个比修地铁都贵了,会有人跳出来说还不如修学校的
古代这点些排水系统的规模如果算是小学校运会的话,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奥运级别的了

而且,也不看看地势高度,八宝山也没淹到吧
godkiller 发表于 2012-7-22 21:03
鬼子东京的下水道,很多人都知道吧
http://history.huanqiu.com/photo/2011-06/1779557.html

日本东京的消防队员在市区一条被大水淹没的街道上察看汛情

Image00001.jpg
日本:暴雨袭击东京
http://tv.people.com.cn/GB/14645/15523680.html

据日本气象部门透露,当天夜间,东京地区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了创纪录的112毫米。暴雨导致约有2000户住宅进水,7000个家庭断电,另外部分地区地铁线路进水导致地铁停运。
http://news.qq.com/a/20050906/000143.htm

创纪录的112毫米



北京420MM
代号狂风 发表于 2012-7-23 12:53
日本东京的消防队员在市区一条被大水淹没的街道上察看汛情
你应该把你发的东西分一下,上一条是2011年,是那个排水工程建好之后的

后一条是2005年的,是排水工程完工前的。

2011年东京的暴雨部分地区最大雨量达到每小时94.5毫米,
http://world.kankanews.com/asia/2011-08-27/463306.shtml

此次北京房山一小时下了98.9毫米的降雨,世界公园、四元桥以及中轴路一带也出现了40-60毫米左右的降雨。
http://www.hbtv.com.cn/news/2012/0721/70101.shtml

而2005年东京的暴雨“当天夜间,东京地区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了创纪录的112毫米”。
http://news.qq.com/a/20050906/000143.htm


可见每小时雨量和一夜的雨量是不一样的。


排水工程有没有发挥作用,减轻了多少灾害,有兴趣的可以再去研究一下。


代号狂风 发表于 2012-7-23 12:53
日本东京的消防队员在市区一条被大水淹没的街道上察看汛情
下水道捏?中看不中用啊?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2-7-22 21:40
总算有个知道点基本常识的。
一个被湖泊环绕,并且高水平面很多的建筑,如果被水给淹了,那么旁边的故宫 ...


明代团城这个东西,我前面就说了,CCTV10做过这个节目。

那个节目说的就是有城墙包围的情况下,它里面为什么不会积水,你地势再高,四面围起来照样也会积水。只不过不会成为四周降水的汇集点,积水少点而已。

团城的渗排水系统对过度硬化的城市表面是有意义的。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2-7-22 21:40
总算有个知道点基本常识的。
一个被湖泊环绕,并且高水平面很多的建筑,如果被水给淹了,那么旁边的故宫 ...


明代团城这个东西,我前面就说了,CCTV10做过这个节目。

那个节目说的就是有城墙包围的情况下,它里面为什么不会积水,你地势再高,四面围起来照样也会积水。只不过不会成为四周降水的汇集点,积水少点而已。

团城的渗排水系统对过度硬化的城市表面是有意义的。
乌良海 发表于 2012-7-22 22:40
北海团城本身就是一个小山包好不!不带这么扯的.
明代团城这个东西,我前面就说了,CCTV10做过这个节目。

那个节目说的就是有城墙包围的情况下,它里面为什么不会积水,你地势再高,四面围起来照样也会积水。只不过不会成为四周降水的汇集点,积水少点而已。

团城的渗排水系统对过度硬化的城市表面是有意义的。
想起使命召唤1,拿着饽饽鲨在下水道射汉斯很好玩!


[quote]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7-23 14:12
2011年东京的暴雨部分地区最大雨量达到每小时94.5毫米而2005年东京的暴雨“当天夜间,东京地区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了创纪录的112毫米”。
可见每小时雨量和一夜的雨量是不一样的
[quote]

=====================================
北京房山一小时下了98.9毫米的降雨 全市最大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

排水系统当然起作用 但也不能神化。

日本 德国 都是这今年热捧的对象 但是日本德国城市暴雨成灾的新闻怎么都当没看见呢
http://video.sina.com.cn/p/news/w/v/2010-07-07/095461057321.html
2011年 一场罕见的暴雨8月26日袭击日本首都东京,部分地区发生内涝,并导致交通受阻。据报道,当天的降雨量达到创纪录的每小时94.5毫米,许多街道变成了河道,一些居民已经接到警告,要求他们疏散到较高的地域去(遇到这种自然灾害 我想日本人也不觉得排水系统可以神到无视大自然的力量)
[WARNING! WARNING!] http://video6.smgbb.cn/experience/bootstrap.swf?publisherId=88000&playerId=76071766572662785&apiDomain=api.video.smgbb.cn&xmlid=vxml/2011-08-27/463306





[quote]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7-23 14:12
2011年东京的暴雨部分地区最大雨量达到每小时94.5毫米而2005年东京的暴雨“当天夜间,东京地区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了创纪录的112毫米”。
可见每小时雨量和一夜的雨量是不一样的
[quote]

=====================================
北京房山一小时下了98.9毫米的降雨 全市最大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

排水系统当然起作用 但也不能神化。

日本 德国 都是这今年热捧的对象 但是日本德国城市暴雨成灾的新闻怎么都当没看见呢
http://video.sina.com.cn/p/news/w/v/2010-07-07/095461057321.html
2011年 一场罕见的暴雨8月26日袭击日本首都东京,部分地区发生内涝,并导致交通受阻。据报道,当天的降雨量达到创纪录的每小时94.5毫米,许多街道变成了河道,一些居民已经接到警告,要求他们疏散到较高的地域去(遇到这种自然灾害 我想日本人也不觉得排水系统可以神到无视大自然的力量)
[WARNING! WARNING!] http://video6.smgbb.cn/experience/bootstrap.swf?publisherId=88000&playerId=76071766572662785&apiDomain=api.video.smgbb.cn&xmlid=vxml/2011-08-27/463306



代号狂风 发表于 2012-7-23 17:42
[quote]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7-23 14:12
2011年东京的暴雨部分地区最大雨量达到每小时94.5毫米而2005年 ...
排水系统当然不是万能

但是有总比没有好

本来小灾有了可以无灾,本来大灾有了可以小灾,本来死很多人有了也许少死人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2-7-23 18:01
排水系统当然不是万能

但是有总比没有好
那是,如果有钱,我打算把北京市整体抬高20米,全都架空起来!
万年一遇的大洪水我都不怕!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2-7-23 22:08
那是,如果有钱,我打算把北京市整体抬高20米,全都架空起来!
万年一遇的大洪水我都不怕!
何不一寸下水道也不修呢?也不用维护保养。这样最省钱。
公用事业都省下的话,10年后北京回归自然,再也不要中央一分钱
看了一个帖子什么纽约巴黎的也会被水淹,所以又回来了,果然是一个比烂的年代
9527周 发表于 2012-7-23 23:15
看了一个帖子什么纽约巴黎的也会被水淹,所以又回来了,果然是一个比烂的年代
那还不是因为某WW关于城市良心放的话么,现在用巴黎打丫的脸
楼上说碧蓝的注意,龙大妈说过,积水的城市是不发达不文明的城市。{:soso_e113:}

北京历史上的城市排水和洪水治理

金郡眉

2011年6月23日午后,京城突降暴雨,市内多处积水,交通大面积瘫痪,甚至有两名男子在石景山区苹果园落入污水井中被雨水冲走罹难,二日后方才寻得遗体。其实北京市内的内涝并非现代所独有,只不过现代媒体发达,信息影像传播迅速,使人感觉更为直观而已。从历史上观察,北京的内涝乃至于北京所遭受的洪水灾害都是有史以来最为轻微的。主要原因就是建国以后,通过兴修一系列水利工程才基本根治了洪水,这是北京建城建都以来的第一次。洪水是决定城市安危的根本性矛盾,而市内的积水内涝则根本不是能和洪水相提并论的灾害,至多只是洪水所带来的危害之一。

北京历史上的市内积水

要说北京的水,先说北京的土。古之幽燕本来就是苦寒之地,根本无法和江南相比。地近塞外西北风一起便是满城飞沙了。王闿运《圆明园词》云:

"九衢尘起暗连天,辰极星移北斗边。沟洫填淤成斥卤,宫廷映带觅泉源。"

其下自注曰:

"自安史以来,燕地利久废,民教不修,本非宅京之所。"

此一句便写出北京作为封建帝国京师,水利不堪,水害为祸的尴尬。其实从金代开始,北方的森林因为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的原因减少很多,所以风沙就越发严重了。以至于在明朝时候就有人发明了用细纱做成的防风眼罩--名为"鬼眼睛"--就像二十多年前春天北京街头裹纱巾的骑车人一样。

这些土并不安分,有风则扬,遇水为泥。所以早年的北京有"无风三尺土,有雨墨盒子"的俗语。大约成书于嘉庆时的《燕京杂记》记载:

"阴雨则污泥满道,臭气蒸天,如游没底之堑,如行积秽之沟......"

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街道,下雨就会布满泥泞,除此之外北京还有很多终年的大水坑,比如现在的二龙路,原来就是二龙坑,是元朝金水河故道的一部分。清朝时金水河故道被称为南北沟沿,明朝时被称为大明濠,都是用来做大型排水沟用的。更有名的是建国初期就被搬上舞台的龙须沟,其实它旁边的金鱼池虽为古都名胜其实也盛名难副。

清朝时国家司法机关都在二龙坑附近,一下雨便要遭灾。曼殊震钧所著《天咫偶闻》就写到:

"刑部地最洼下,长夏淫霖,大门以内,水入车箱,各司皆以木床为甬路,而后可入。大理寺、都察院亦然,相传谓之'水淹三法司'。"

《郎潜纪闻》则说:

"刑部白云亭最低,夏秋雨后,辄排几案做桥,亭中水深至一二尺。阮吾山司寇有诗云,十八曹司水际浮,今尚然也。"

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所在地雨后尚且如此不堪,举轻以明重,则可以想象当时城内其他低洼地带雨后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这只是雨季的常态,光绪十六年(1890年)则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大水,当时永定河决口,洪水向东南而下,对北京威胁极大。前三门以北的内城因为平时疏于疏浚下水道导致街道积水墙倒屋塌。各城门不得已关城门挡住外来的大水,大雨过后想要开城门时,发现宣武门由于地势低洼,积水过深,竟然打不开了。所以只好从附近的象房中牵出两头大象才把城门拽开。

时至民国,情况依旧,周作人曾做《苦雨》一文对北京的雨和水不大满意: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前天晚间据小孩们报告,前面院子里的积水已经离台阶不及一寸,夜里听着雨声,心里胡里胡涂地总是想水已上了台阶,浸入西边的书房里了。好容易到了早上五点钟,赤脚撑伞,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满了全屋,约有一寸深浅......现今水虽已退,还留一种涨过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固然不能留客坐谈,就是自己也不能在那里写字"。

其兄周树人更在日记中谈过北京城中被水的经历:

壬子年(1912年)五月十七日记云:大雨,宣武门左近积水没胫,行人极少,予与季巿往返共一骡车。

解放前北京的市内积水问题还不是今天这样的大雨后交通瘫痪,而是整个城市路面铺装太少,不论大雨小雨,都会呈现出前文提到的"墨盒子"局面。根据档案记载(可查《北京档案史料2007.4》)1904年北京始有石渣路,1915年出现沥青路。而截止到解放前夕,北京共铺设道路142万平方公尺。而截止到1955年,北京铺装的道路面积达到554万平方公尺,其中高级路面达313万平方公尺。

要知道,这些没有硬化的路面不仅是尘土飞扬,更是垃圾遍地随处便溺,再加上来往内外的各种牲畜的屎尿,真是臭不可闻。所以从这些数字就可以想见如果市内的路面没有铺装硬化,雨后将是怎么一种可怕的情景。

由是观之,造成北京城内的雨后积水的直接原因是路面铺装和排水不畅,而北京又处于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之中,汛期降雨极大,一旦排水设施疏于管理就会造成严重的内涝。而水患的根本则在于京西的永定河水系和京东的潮白河水系会在汛期发生大的水灾。真正想解决积水问题,则要标本兼治,市内的下水道要修好;境内的水利设施更要建好,尤为需要着重治理的就是永定河的泛滥。

北京历史上的排水系统

现在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朝覆灭后为了灭其王气和防卫固守,拆毁了元故宫,并将元大都矩形城池北缩南拓为近于正方的形状,基本就是今天内二环的格局。而北京城最初的排水系统,也就是在兴建元大都时出现的。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认为,元大都科学规划"在地下顺着地形的坡度,铺设了排水设施"。而根据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在旧鼓楼内大街、西四、阜成门内大街均发现了元代的暗沟和明渠的遗址。"由此推测,大都城沿着主要的南北大街,都应有主要的排水干渠。干渠两旁还应有相与垂直的暗沟。干渠的排水方向,与大都城内自北而南的地形坡度完全一致。这些明渠暗沟的铺设,是应与大都的平面设计同时规划的。"

同样根据侯仁之先生的研究,明清的排水系统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城内主要的排水通道是大明濠也就是以后的南北沟沿、东长安街御河、西长安街东沟与西沟。外城则有三里河、虎坊桥、龙须沟。清朝时内城则在东西城墙内分别开出一条排水沟,西至太平湖,东到至泡子河。

由此可见,元明清时期城内排水主要靠加盖石板的明沟,而开沟、掏沟则又成为京城一景。

明末清初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记道:

"京师二月掏沟,秽气触人,南城烂面胡同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

《燕京杂记》则记道:

"京师二月掏沟,道路不通车马,臭气四达,人多佩大黄、苍术以避之。"

每逢大比之年,开沟的时间也正好赶上会试,于是也就有了"臭沟开,举子来"的民谚。

其实类似的情景今天还可以看到,在初春时就要把井盖打开,将里面淤积一个冬天的烂泥挖出来,以备汛期来临,晾晒淤泥那个味道确实中人欲呕。不过这种下水道并非日常想象的那种只有脸盆粗细的管子,而都是可以让人走下去挖掘的巨构。而且地沟的位置深浅都登记造册,以便每年开沟时找准位置,不过万一找错位置就会耽误时间了。不过在没有劳动保护措施的时代,开沟经常会出现"沟夫"中毒倒毙的情况。尤其是前门外鲜鱼口开沟时,因为平时即为水产和屠宰市场,气味最为浓烈,极易中毒。

然而这种工作第一容易弄虚作假,第二可能用来敲诈勒索,所以工作效率并不高。根据《都市丛谈》(1913年《白话中国公报》剪报)的记载,当时的官员在验看掏沟的效果时,一般让一沟夫从水沟一端进入,从另一端穿出,以证明沟渠通达可以畅行无阻。作弊者则分置两人于水沟头尾,先后应答。官员在地上并不见沟中人之面目,故经常被蒙混过关。

至于开沟时的敲诈勒索,其对象一般是道路两旁的店铺,因为如果工期冗长,再把烂泥堆在门口必定长期影响生意。故店家只好贿赂街道衙门的皂吏,使其多行方便,尽快完工。不然沟头消极怠工起来甚至可以拖到夏初。

这样的清淤工作效果着实可疑,所以遇雨则堵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现代人思维方式的问题,讲起京味儿总觉得旧京风情无限,"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可真是仔细思量,住在皇宫王府、离宫别苑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能有多少?而对普通群众来说,旧时北京城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哪有什么生活情趣可言?所以衡量生活品质的时候,还是要以最大数多人的平均水平为依据。

永定河水患的治理

北京历史上的水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即西边的永定河和东边的潮白河。而以永定河水患对北京的影响最为严重。

之所以永定河对北京有重要的影响,并不只是洪水的原因。而是北京最初的城邑就是以永定河渡口的形式出现的。北京的地理位置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北京小平原是中原腹地通过华北前往东北和塞外的交通要道。从中原前往东北必定需要渡过永定河,走过北京小平原,然后从北京的东北方向出山口经山海关一带方能到达东北。

所以北京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作为永定河的渡口发展起来的。北京这个城市从西周时期的琉璃河古城、西汉时期的蓟城、隋唐时期的幽州,一直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两朝的京师和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城市的位置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也就是逐渐远离永定河古渡口的。而潮白河温榆河则对北京的城市发展没有这样重大的影响。

永定河水患开始影响北京始于金代。在此之前永定河流域植被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而辽金两朝大肆砍伐树木营造宫室、建造战船使得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当时的永定河被称为浑河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事实上,永定河确实也是含沙量仅次于黄河的一条河。根据《略论永定河历史上的水患及其防治》一文统计,自金代至1949年的834年中,共决口81次,漫溢59次,河道改道9次。清代达到了高峰,在268年中就决口78次,平均每4年就要发生一次洪灾。

永定河之所以经常泛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降水时空分布不平衡,汛期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枯水期降水极少;

--洪水暴涨暴落,泥沙含量大,多年筑堤防洪形成地上河,破坏力强;

--河道上陡中缓下平,尾闾不畅。

永定河水患自辽金始,其治理自然也自辽金始。辽金时期,北京城市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广安门一带,以广外鸭子桥青年湖为中心。当时城市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供水水源不足,其来源就是现在西客站旁边的莲花池,当时名为西湖,水量很小。这种供水量勉强可以供应城市用水,而根本不足以支撑开漕运,于是金代统治者开金口引永定河水经过中都城北城东注入运河。结果因为永定河水含沙过量导致船只无法通过。

元初至元三年、元末至正二年分别由郭守敬和丞相脱脱主持开金口以通漕运,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终金元两代,对于永定河都是利用大于防治,但是却都已失败告终。而其对永定河的治理因为缺乏统一和科学的指导方针,也始终停留在不断筑堤上。

至于明朝也始终采用筑堤的办法进行防洪,但是把防洪的目的放在保卫京师的安全上。

清朝康雍乾三代时,对永定河洪水的治理有了新的方法和指导思想,首先是采取了上中下游同时治理的方法,避免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继而又针对永定河泥沙含量大的特点,采用了潘季训"束水攻沙"的辩证治水理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清朝的国力在乾隆后期开始下降,再加上贪官污吏借兴修水利中饱私囊,不但没有把永定河水患治理好,反而出现了在268年中就决口78次的最高纪录。

到了民国时期,1918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旨在保护天津租界利益的顺直水利委员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名华北水利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为华北地区的水利建设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不仅在海河流域和永定河流域兴建了很多水利设施,而且还编纂了一部《永定河治本计划》,准备彻底根治永定河水患。1928年华北水利委员会提出开工建设官厅水库,既可节制洪水又能蓄水灌溉,计划在官厅村南筑拦水坝一道,坝高90米,长110米,遇洪水时,最大库容可达460兆立方米。可惜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北方沦陷,这些宏伟的计划都付诸东流了。

直到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有能力有条件开始建设官厅水库,并于1954年完工。在此之后,官厅水库与下游的位于山峡出口的三家店水库一起组成了两道强力的大锁,牢牢地控制住了肆虐了近千年的永定河洪水。不仅这条河两岸的居民受益,同时也使北京城第一次有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余论

正因为北京地处幽燕,所以这里的人民对于水特有一份敏感和感情。有谁能够使水害变为水利造福于民,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他。回顾北京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元大都不仅造就了今日北京的基本格局,而且创造性地引入了高粱河水系为北京的水源,所以日后才有了刘伯温姚广孝建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刘伯温关羽合力收服孽龙这一系列赞美高粱河水系应用的神话传说。

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不仅修建了官厅、三家店两座水库制服了永定河,而且修筑了密云、怀柔水库,在白浮堰的基础上修建了京密引水渠,解决了首都的吃水问题。

不仅如此,新中国更是彻底解决了自辽金以来困扰北京近千年的洪水问题,我相信这样的功绩也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感悟到,只有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令通达,才有条件、有力量、有可能将一项项造福于民的宏伟工程从蓝图上的美好设想真正变为现实。

参考书目:

《北京灾害史》;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北京史苑(第一辑)》;

《北京档案史料2007.2》;

《北京档案史料2007.4》;

《北京档案史料2010.2》;

《燕京杂记》;

《天咫偶闻》;

《燕都览古诗话》;

《增补燕京乡土记》;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鲁迅与北京风土》。
自此花飞尽 发表于 2012-7-22 15:26
能否说,今人的智慧不如古人吗?
其实我一直觉得很奇怪
国内很多城市的排水沟那么小,碰到大雨肯定来不及排掉
国外那些排水沟一个个大的都可以当地下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