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如何分析新造军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2:46
<P>船体篇</P>
<P>准备条件:</P>
<P>一堆各种角度的数码照片。最好有侧视、尾视的标准像;角度越正,对分析越有利。图像处理工具,用于测量各种尺度的像素值,作为推算依据。一些照片中出现的标准参照物的尺度。</P>
<P>1.主尺度</P>
<P>基本概念:</P>
<P>包括各种长度(全长、水线长等)、型宽(水线面宽)、吃水(各种装载状态)。由于要用主尺度来推算排水量,所以有用的是水线长、水线面宽和某个装载条件下的吃水。前两者也可以从全长和型宽来估算。</P>
<P>分析过程:</P>
<P>重要的是要找准参考尺度。可用作参照的物体很多,如人、已知尺度的设备/武备(雷达、导弹、舰炮等)、甲板间的层高、一些标准部件(舷窗、吊艇机、烟囱的红外抑制装置等);有时候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如直升机模型。92年底舰船知识刊登了带直九模型的建造中的江卫级照片,根据公开的直九的长度,笔者分析了直升机起降甲板的长度,后来经过多方验证,误差极小,完全可以用作推算船长的依据;由于直升机模型主要用于对机库尺寸和布置以及进出库的验证,因此尺度还是较精确的。</P>
<P>根据已知的参照物的尺度,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可以以像素为单位按比例推算。具体过程相信只要掌握简单的几何原理的人都能完成,需要的只是细心和耐心。当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P>
<P>从军舰下水后的照片中很难分析的是吃水。而吃水又是排水量的计算中的最敏感要素之一,吃水相差一米,排水量可能相差千吨。分析的方法一种是直接法。即找到有清晰吃水标志的照片,可以借此判断当时状态下的吃水;最好是舾装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和空载排水量时的吃水比较接近。另外一种方法属间接法,下文将述及。直接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对处于建造过程中的军舰无法推算正常、满载等排水量,即使有吃水标志,也不知道正常或满载状态下到底吃水是多少。更何况如果出于保密考虑,烧焊一个假的吃水标志,瞒天过海,进坞后打磨掉再做也行。</P>
<P>2.排水量</P>
<P>基本概念:</P>
<P>知道水线长L、水线宽B、吃水T和方形系数Cb的前提下,排水量DW=L*B*T*Cb。排水量有很多种,空载、标准、正常、满载等,因装载状态的不同而递增。</P>
<P>分析过程:</P>
<P>难点在于两个参数,一个是前文所说的吃水;另一个就是方形系数。如果说吃水还能从照片中找到,方形系数就没这可能性了。比较可行的是找到母型船的方形系数。所谓母型船是指功能相同、船型相似、尺度接近的船;特别是建造时间相差不多的(约10年以内)。由于方形系数属船型系数的一种,而一个好的船型往往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应用于相似船,因此对于目前的中国军舰来说,可选的母型船就较多,如江卫、江卫2、旅沪、167、出口泰国的纳来颂恩等等。而且由于母型船服役有所时日,像简氏之类的权威机构多少会对这些舰的诸多参数作些推测,尽管可能不甚准确,但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判别和筛选能力。</P>
<P>获得母型船的排水量、长度、宽度、吃水等数据后,按排水量的计算公式倒推得到母型船的方形系数。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排水量都会有对应的吃水,要注意区分;而且很多杂志把球首声纳罩底部吃水作为船的吃水,会有较大误差,需要鉴别。另外,由于现代大中型水面舰艇一般首柱前倾,侧面内倾,所以水线长、水线宽会小于全长和型宽,但其数据不多见,有个简单的估算方法:水线长约为全长减去10-15米,水线宽约为型宽减去1米以上。由于这儿的误差对排水量影响不大,用估算基本可行。</P>
<P>利用母型船的方形系数,根据公式就很容易计算排水量了,但同样要区分不同状态的吃水所对应的不同排水量。</P>
<P>3.主机和航速</P>
<P>现代大中型水面舰艇的主机以燃气轮机和柴油机为主,还有部分蒸汽轮机、核动力以及电力推进的。而燃气轮机中又以美国的LM2500系列为主,部分的斯贝、奥林普斯以及俄系产品;柴油机则以德国MTU系列、法国PA、皮尔斯蒂克、苏尔寿等为主,这些主机的参数在生产商的网站上一般都能查到,公开数据里也有不少。这儿关心的主要是功率参数。</P>
<P>另外,从烟囱的布置、形状可以分析动力类型、机舱布置等。燃气轮机吸气量、排气量都较大,因此烟囱一般显得粗壮,经常附有专门的进气室,就是满是百叶窗的那部分。由于美日等国强调军舰的生存能力,为避免两套推进装置同时受损,一般采用前后左右舷交错布置的形式,因此在空间许可的前提下,往往把两套推进装置的进排气设备分开布置在前后两个烟囱内,形成了外观上舰中部烟囱矗立的壮观形象;而日本早期军舰由于空间受限,尽管机舱错开,但不得不把两套进排气装置硬放到一个烟囱里,使进排气效率降低很多。蒸汽轮机烟囱虽然也较宽大,但排气口和燃气轮机的迥异,多采用格栅形式,而不是粗大的排气管外加高高在上的红外抑制装置。</P>
<P>言归正传,在军舰的快速性预报问题中,初步设计阶段往往使用海军系数法,这儿可以用于分析。前提是已知母型船的排水量DW(吨),最高航速V(节),此时的主机功率P(千瓦)和当前船的排水量,主机功率。母型船的海军系数计算公式为:C=DW^(2/3)*(V^3)/P。以母型船的海军系数作为当前船的海军系数就可以反推当前船的航速。</P>
<P>另外还有一种海军系数经验公式,对于母型船和当前船数据较少数据较缺的情况很有用。公式是:C=3.7*(L^0.5+75/V)。这儿需注意V的单位(米/秒),L是船长(米)。如果船型和主机功率相当接近的时候,仅用一个船长就可以相互推算航速,确实会方便很多。但需要注意这种海军系数没有考虑主机功率的影响。</P>
<P>上文述及吃水时,曾提到一个间接法,实际上就是利用两个海军系数和一个方形系数倒推,细节不再赘叙。但由于间接法的中间环节过多,最后结果的累积误差也会很大,因此计算结果用作参考为妥。</P>
<P>对于航速的分析,还有一个极生僻的方法,效果也不是很好,仅供参考。如果有一幅军舰以最高航速试航的照片就可以了,原理是军舰航行的兴波波长和航速有规律可循。公式为:V≈1.25*(L^0.5),其中L是船行散波系中两个散波中心在航行方向上的投影间距(米)。此方法所用照片不太好找,计算误差也较大,只能看个人机缘巧合了。</P>
<P>4.编制</P>
<P>本来关心编制的人也不多,这儿提到编制一方面是方法简单易行,另一方面毕竟编制代表了军舰的自动化水平,还是有点用处的。方法是根据充气式救生筏的数量来推算,救生筏的容纳人数是个定值,加上总数上约10%的裕度,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就行了。把计算结果和国外同级别的军舰编制相比较,就能大致评估自动化水平了。</P>
<P>5.船型</P>
<P>现代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的船型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耳熟能详了。什么高干舷、平甲板、小长宽比、方尾、大舷弧、折角线等等,无非是适合远洋作战,首部上浪和抨击较少,适航性好、利于隐身等等。不一一赘述了。</P>
<P>舾装篇</P>
<P>这儿所说的舾装主要是指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等舰载作战系统,不是民船所说的动力、管系、电缆、铁舾、设备等。</P>
<P>由于军舰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上,其密级也相对船体为高,因此一般只能点到为止。</P>
<P>舰载作战系统包括:舰炮、导弹、鱼雷、反潜火箭、CIWS、直升机、雷达、声呐、通信系统、电子战系统、光电、导航等。下面仅就其中部分能够从照片分析的系统作简单说明</P>
<P>1.雷达</P>
<P>从雷达外形推断用途并不难,稍有些经验的都能看出来。但涉及到具体的参数,如波段、探测距离、精度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好在现在我们有很多的电子技术展览可看,包括军用的和民用的,展览会上或多或少会有些收获;另外,各种专业期刊也是平时知识积累的源泉,像《雷达与对抗》、《舰载电子对抗》、《电子对抗技术》等,都有不少好文章可以琢磨。至于进口的设备,那就更好办,google一下,或者到厂商的网站上去转转。</P>
<P>现在对相控阵关心的较多,由于相控阵的特殊性,分析其波段、阵元数量还有一定可能性。这是基于一般相控阵阵元间距为波长一半的理论,因此假设阵面边长L,阵元数量m,波长λ,则λ≈L/(m^0.5)*2;经过对宙斯盾和爱国者的制导雷达参数的实际验证,这个公式基本准确,当然对于非正方形的阵面要做一些修正。另外,波束的半功率角d和阵元数量也有一个经验公式,假设阵面两维的半功率波束角相同,则m≈10000/(d*d),用处大概只有专业搞雷达的才知道了。</P>
<P>从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阵面尺寸大而阵元数量不增加,则意味着波长变大,频率降低,探测距离增加而分辨率降低,更适用于远程警戒和搜索;反之,则更适用于跟踪和照射。如荷兰LCF和德国F124型上的APAR和SMART-L的组合,就是利用SMART-L来远程警戒和搜索,APAR虽然只有150公里的探测距离,但频率高达I波段,精度足以用于跟踪和照射。</P>
<P>2.声呐</P>
<P>声呐按布置方式主要有舰壳声呐和拖曳声呐,后者又分拖曳变深和拖曳线列阵。后两者在现代军舰中还容易分析,拖曳变深有一个大大的拖体,很多舰上都能看到;拖曳线列阵不太惹人注目,但尾板总要开孔。当然要鉴别尾板上的洞,可能是锚泊、拖曳诱饵等使用的。至于舰壳声呐,一种是安在球鼻艏内,一种安在舰前部龙骨下。有时可以从首锚的布置方式中判断是那种舰壳声呐。用球艏声呐的舰艇一般会采用一个边锚和一个首锚,避免抛锚时碰伤声呐罩。但这种判断并不充分。</P>
<P>3.其它电子设备</P>
<P>现代舰艇一般采用综合通信系统,统一调配全船频率资源。说舰面天线林立,其实很多都是不同频率的通信天线,包括鞭状天线、线状天线等。鞭状天线长度以发信波长的1/4为宜,但长时间使用频率的低端对天线不利;鞭状天线的直径越大越有利于拓宽发信频段,改善发信质量;成对靠近的鞭状天线等效于增大天线直径。</P>
<P>线状天线有水平、斜向、垂直等几种。水平天线在水平面内以垂直于天线方向辐射最强,垂直面内向上单向辐射最强,因此作用距离较短。几根线状天线合在一起也等效于增大天线直径。</P>
<P>另外比较另类的是对数周期天线,通信距离较短,但可以遥控旋转,使最大辐射方向对准通信对象。</P>
<P>按通信系统要求,原则上发信天线和收信天线应该尽可能分开布置,以免相互干扰;但同为发信或收信天线,也不能距离太近;在舰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综合通信系统利用天线多路耦合器,使尽量少的天线完成尽可能多的收/发功能,并且采用宽带跳频技术,有时桅杆本身也成为宽带天线的发射体。另外就是卫通,一般带天线罩,战略卫通多采用大口径卡塞格伦馈体,辐射功率强大,会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电子设备、武备造成影响,同时对平台刚度、精度要求较高;天线罩一方面可以防止大风对天线的影响,另外也可以防冰。</P>
<P>在舰载作战系统中数据链有时候也归于通信系统,原因在于数据链本质上是一种高速数字通信系统,而高速宜采用高频,美国的LINK11就采用了高频和甚高频的频率范围。</P>
<P>现代电子战系统也有向综合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以美国的AN/SLQ-32系列为代表;但俄罗斯秉承前苏联模式,舰上的锺型天线罩“乱花渐欲迷人眼”,饶是北约天天盯着看,也时有判断错误的。电子战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无源电子干扰装置,就是俗称的干扰箔条发射器,外形极易判断,不用赘述。</P>
<P>此外还有敌我识别天线以及塔康等。有些敌我识别天线耦合于雷达天线,有些则单独存在。塔康一般采用脉冲应答式测距和心形图方向指示,在固定频率范围内划分出百余个频段,分别对应一架飞机的战术导航。这儿有一条设计原则,就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桅杆最高处要么是敌我识别,要么是电子侦察,要么就是塔康,这几样都是要放得越高越好的。</P>
<P>至于导航设备,现在在舰面上能看到的就是几个平台罗经,什么惯导、无线电导航等都是养在深闺不露面的。</P>
<P>4.近程反导舰炮系统</P>
<P>近程反导舰炮系统作为舰艇反导防御的最后一道硬杀伤防线,重要性不言自明。现役近程反导舰炮系统多采用转管炮,又分为内能源驱动和外能源驱动;其中内能源驱动需为每根炮管安装驱动用的活塞杆,所以常把炮管包络在一个套管内;而外能源炮则不需要。</P>
<P>现役近程反导舰炮系统多采用共架三位一体体系,即火炮、搜索/跟踪/光电(3取2)集中安装在同一炮架上。在密集阵1B、守门员等系统中光电设备仅用于跟踪雷达备份或系统标校,因此要求光轴与雷达电轴一致。下面从火控原理上看看光电和雷达的关系。</P>
<P>从近程反导舰炮系统的火控原理看,一种是大死循环校射原理,另外一种是弹丸跟踪死循环校射原理。</P>
<P>大死循环校射原理中,需要测量弹丸相对目标的脱靶量,首先要分辨弹丸和目标,可以采用角分辨、距离分辨和多普勒频移分辨;由于光电波束较窄,适合于进行角分辨,但当视场中出现2个以上弹丸的时候,不易处理;而雷达可以采用距离波门选通来区分不同弹丸,适合于距离分辨。分辨之后的测偏可以是综合两种传感器的双轴测偏和只用一种传感器的单轴测偏;前者需要综合光电和跟踪雷达数据融合,使测偏算法复杂化;后者在单脉冲体制下用同一个波束即可完成测偏,但连续测偏和目标跟踪需要分时进行。在脱靶量处理中,由于系统和火控解算处于不同平台,因此在算法中要分离不同相关性因素,使算法趋于复杂;如在密集阵系统中采用“测量弹丸存速修正弹丸初速”的方法解决弹道气象修正问题。同时,由于脱靶量是在弹丸接近目标的时候才能测量和解算,使得命中目标后的尾弹较多。</P>
<P>弹丸跟踪死循环校射原理中,需要逐发测量弹丸轨迹,利用软件推算脱靶量;在脱靶量分析中仅需要区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而且由于弹道数据较多,利用对消可以直接消除部分误差,对火控解算速度和精度相当有利;另外,尾弹相对大死循环来得少,有利于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但用一种传感器分时跟踪的要求比大死循环校射更高。</P><P>船体篇</P>
<P>准备条件:</P>
<P>一堆各种角度的数码照片。最好有侧视、尾视的标准像;角度越正,对分析越有利。图像处理工具,用于测量各种尺度的像素值,作为推算依据。一些照片中出现的标准参照物的尺度。</P>
<P>1.主尺度</P>
<P>基本概念:</P>
<P>包括各种长度(全长、水线长等)、型宽(水线面宽)、吃水(各种装载状态)。由于要用主尺度来推算排水量,所以有用的是水线长、水线面宽和某个装载条件下的吃水。前两者也可以从全长和型宽来估算。</P>
<P>分析过程:</P>
<P>重要的是要找准参考尺度。可用作参照的物体很多,如人、已知尺度的设备/武备(雷达、导弹、舰炮等)、甲板间的层高、一些标准部件(舷窗、吊艇机、烟囱的红外抑制装置等);有时候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如直升机模型。92年底舰船知识刊登了带直九模型的建造中的江卫级照片,根据公开的直九的长度,笔者分析了直升机起降甲板的长度,后来经过多方验证,误差极小,完全可以用作推算船长的依据;由于直升机模型主要用于对机库尺寸和布置以及进出库的验证,因此尺度还是较精确的。</P>
<P>根据已知的参照物的尺度,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可以以像素为单位按比例推算。具体过程相信只要掌握简单的几何原理的人都能完成,需要的只是细心和耐心。当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P>
<P>从军舰下水后的照片中很难分析的是吃水。而吃水又是排水量的计算中的最敏感要素之一,吃水相差一米,排水量可能相差千吨。分析的方法一种是直接法。即找到有清晰吃水标志的照片,可以借此判断当时状态下的吃水;最好是舾装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和空载排水量时的吃水比较接近。另外一种方法属间接法,下文将述及。直接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对处于建造过程中的军舰无法推算正常、满载等排水量,即使有吃水标志,也不知道正常或满载状态下到底吃水是多少。更何况如果出于保密考虑,烧焊一个假的吃水标志,瞒天过海,进坞后打磨掉再做也行。</P>
<P>2.排水量</P>
<P>基本概念:</P>
<P>知道水线长L、水线宽B、吃水T和方形系数Cb的前提下,排水量DW=L*B*T*Cb。排水量有很多种,空载、标准、正常、满载等,因装载状态的不同而递增。</P>
<P>分析过程:</P>
<P>难点在于两个参数,一个是前文所说的吃水;另一个就是方形系数。如果说吃水还能从照片中找到,方形系数就没这可能性了。比较可行的是找到母型船的方形系数。所谓母型船是指功能相同、船型相似、尺度接近的船;特别是建造时间相差不多的(约10年以内)。由于方形系数属船型系数的一种,而一个好的船型往往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应用于相似船,因此对于目前的中国军舰来说,可选的母型船就较多,如江卫、江卫2、旅沪、167、出口泰国的纳来颂恩等等。而且由于母型船服役有所时日,像简氏之类的权威机构多少会对这些舰的诸多参数作些推测,尽管可能不甚准确,但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判别和筛选能力。</P>
<P>获得母型船的排水量、长度、宽度、吃水等数据后,按排水量的计算公式倒推得到母型船的方形系数。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排水量都会有对应的吃水,要注意区分;而且很多杂志把球首声纳罩底部吃水作为船的吃水,会有较大误差,需要鉴别。另外,由于现代大中型水面舰艇一般首柱前倾,侧面内倾,所以水线长、水线宽会小于全长和型宽,但其数据不多见,有个简单的估算方法:水线长约为全长减去10-15米,水线宽约为型宽减去1米以上。由于这儿的误差对排水量影响不大,用估算基本可行。</P>
<P>利用母型船的方形系数,根据公式就很容易计算排水量了,但同样要区分不同状态的吃水所对应的不同排水量。</P>
<P>3.主机和航速</P>
<P>现代大中型水面舰艇的主机以燃气轮机和柴油机为主,还有部分蒸汽轮机、核动力以及电力推进的。而燃气轮机中又以美国的LM2500系列为主,部分的斯贝、奥林普斯以及俄系产品;柴油机则以德国MTU系列、法国PA、皮尔斯蒂克、苏尔寿等为主,这些主机的参数在生产商的网站上一般都能查到,公开数据里也有不少。这儿关心的主要是功率参数。</P>
<P>另外,从烟囱的布置、形状可以分析动力类型、机舱布置等。燃气轮机吸气量、排气量都较大,因此烟囱一般显得粗壮,经常附有专门的进气室,就是满是百叶窗的那部分。由于美日等国强调军舰的生存能力,为避免两套推进装置同时受损,一般采用前后左右舷交错布置的形式,因此在空间许可的前提下,往往把两套推进装置的进排气设备分开布置在前后两个烟囱内,形成了外观上舰中部烟囱矗立的壮观形象;而日本早期军舰由于空间受限,尽管机舱错开,但不得不把两套进排气装置硬放到一个烟囱里,使进排气效率降低很多。蒸汽轮机烟囱虽然也较宽大,但排气口和燃气轮机的迥异,多采用格栅形式,而不是粗大的排气管外加高高在上的红外抑制装置。</P>
<P>言归正传,在军舰的快速性预报问题中,初步设计阶段往往使用海军系数法,这儿可以用于分析。前提是已知母型船的排水量DW(吨),最高航速V(节),此时的主机功率P(千瓦)和当前船的排水量,主机功率。母型船的海军系数计算公式为:C=DW^(2/3)*(V^3)/P。以母型船的海军系数作为当前船的海军系数就可以反推当前船的航速。</P>
<P>另外还有一种海军系数经验公式,对于母型船和当前船数据较少数据较缺的情况很有用。公式是:C=3.7*(L^0.5+75/V)。这儿需注意V的单位(米/秒),L是船长(米)。如果船型和主机功率相当接近的时候,仅用一个船长就可以相互推算航速,确实会方便很多。但需要注意这种海军系数没有考虑主机功率的影响。</P>
<P>上文述及吃水时,曾提到一个间接法,实际上就是利用两个海军系数和一个方形系数倒推,细节不再赘叙。但由于间接法的中间环节过多,最后结果的累积误差也会很大,因此计算结果用作参考为妥。</P>
<P>对于航速的分析,还有一个极生僻的方法,效果也不是很好,仅供参考。如果有一幅军舰以最高航速试航的照片就可以了,原理是军舰航行的兴波波长和航速有规律可循。公式为:V≈1.25*(L^0.5),其中L是船行散波系中两个散波中心在航行方向上的投影间距(米)。此方法所用照片不太好找,计算误差也较大,只能看个人机缘巧合了。</P>
<P>4.编制</P>
<P>本来关心编制的人也不多,这儿提到编制一方面是方法简单易行,另一方面毕竟编制代表了军舰的自动化水平,还是有点用处的。方法是根据充气式救生筏的数量来推算,救生筏的容纳人数是个定值,加上总数上约10%的裕度,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就行了。把计算结果和国外同级别的军舰编制相比较,就能大致评估自动化水平了。</P>
<P>5.船型</P>
<P>现代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的船型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耳熟能详了。什么高干舷、平甲板、小长宽比、方尾、大舷弧、折角线等等,无非是适合远洋作战,首部上浪和抨击较少,适航性好、利于隐身等等。不一一赘述了。</P>
<P>舾装篇</P>
<P>这儿所说的舾装主要是指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等舰载作战系统,不是民船所说的动力、管系、电缆、铁舾、设备等。</P>
<P>由于军舰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上,其密级也相对船体为高,因此一般只能点到为止。</P>
<P>舰载作战系统包括:舰炮、导弹、鱼雷、反潜火箭、CIWS、直升机、雷达、声呐、通信系统、电子战系统、光电、导航等。下面仅就其中部分能够从照片分析的系统作简单说明</P>
<P>1.雷达</P>
<P>从雷达外形推断用途并不难,稍有些经验的都能看出来。但涉及到具体的参数,如波段、探测距离、精度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好在现在我们有很多的电子技术展览可看,包括军用的和民用的,展览会上或多或少会有些收获;另外,各种专业期刊也是平时知识积累的源泉,像《雷达与对抗》、《舰载电子对抗》、《电子对抗技术》等,都有不少好文章可以琢磨。至于进口的设备,那就更好办,google一下,或者到厂商的网站上去转转。</P>
<P>现在对相控阵关心的较多,由于相控阵的特殊性,分析其波段、阵元数量还有一定可能性。这是基于一般相控阵阵元间距为波长一半的理论,因此假设阵面边长L,阵元数量m,波长λ,则λ≈L/(m^0.5)*2;经过对宙斯盾和爱国者的制导雷达参数的实际验证,这个公式基本准确,当然对于非正方形的阵面要做一些修正。另外,波束的半功率角d和阵元数量也有一个经验公式,假设阵面两维的半功率波束角相同,则m≈10000/(d*d),用处大概只有专业搞雷达的才知道了。</P>
<P>从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阵面尺寸大而阵元数量不增加,则意味着波长变大,频率降低,探测距离增加而分辨率降低,更适用于远程警戒和搜索;反之,则更适用于跟踪和照射。如荷兰LCF和德国F124型上的APAR和SMART-L的组合,就是利用SMART-L来远程警戒和搜索,APAR虽然只有150公里的探测距离,但频率高达I波段,精度足以用于跟踪和照射。</P>
<P>2.声呐</P>
<P>声呐按布置方式主要有舰壳声呐和拖曳声呐,后者又分拖曳变深和拖曳线列阵。后两者在现代军舰中还容易分析,拖曳变深有一个大大的拖体,很多舰上都能看到;拖曳线列阵不太惹人注目,但尾板总要开孔。当然要鉴别尾板上的洞,可能是锚泊、拖曳诱饵等使用的。至于舰壳声呐,一种是安在球鼻艏内,一种安在舰前部龙骨下。有时可以从首锚的布置方式中判断是那种舰壳声呐。用球艏声呐的舰艇一般会采用一个边锚和一个首锚,避免抛锚时碰伤声呐罩。但这种判断并不充分。</P>
<P>3.其它电子设备</P>
<P>现代舰艇一般采用综合通信系统,统一调配全船频率资源。说舰面天线林立,其实很多都是不同频率的通信天线,包括鞭状天线、线状天线等。鞭状天线长度以发信波长的1/4为宜,但长时间使用频率的低端对天线不利;鞭状天线的直径越大越有利于拓宽发信频段,改善发信质量;成对靠近的鞭状天线等效于增大天线直径。</P>
<P>线状天线有水平、斜向、垂直等几种。水平天线在水平面内以垂直于天线方向辐射最强,垂直面内向上单向辐射最强,因此作用距离较短。几根线状天线合在一起也等效于增大天线直径。</P>
<P>另外比较另类的是对数周期天线,通信距离较短,但可以遥控旋转,使最大辐射方向对准通信对象。</P>
<P>按通信系统要求,原则上发信天线和收信天线应该尽可能分开布置,以免相互干扰;但同为发信或收信天线,也不能距离太近;在舰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综合通信系统利用天线多路耦合器,使尽量少的天线完成尽可能多的收/发功能,并且采用宽带跳频技术,有时桅杆本身也成为宽带天线的发射体。另外就是卫通,一般带天线罩,战略卫通多采用大口径卡塞格伦馈体,辐射功率强大,会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电子设备、武备造成影响,同时对平台刚度、精度要求较高;天线罩一方面可以防止大风对天线的影响,另外也可以防冰。</P>
<P>在舰载作战系统中数据链有时候也归于通信系统,原因在于数据链本质上是一种高速数字通信系统,而高速宜采用高频,美国的LINK11就采用了高频和甚高频的频率范围。</P>
<P>现代电子战系统也有向综合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以美国的AN/SLQ-32系列为代表;但俄罗斯秉承前苏联模式,舰上的锺型天线罩“乱花渐欲迷人眼”,饶是北约天天盯着看,也时有判断错误的。电子战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无源电子干扰装置,就是俗称的干扰箔条发射器,外形极易判断,不用赘述。</P>
<P>此外还有敌我识别天线以及塔康等。有些敌我识别天线耦合于雷达天线,有些则单独存在。塔康一般采用脉冲应答式测距和心形图方向指示,在固定频率范围内划分出百余个频段,分别对应一架飞机的战术导航。这儿有一条设计原则,就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桅杆最高处要么是敌我识别,要么是电子侦察,要么就是塔康,这几样都是要放得越高越好的。</P>
<P>至于导航设备,现在在舰面上能看到的就是几个平台罗经,什么惯导、无线电导航等都是养在深闺不露面的。</P>
<P>4.近程反导舰炮系统</P>
<P>近程反导舰炮系统作为舰艇反导防御的最后一道硬杀伤防线,重要性不言自明。现役近程反导舰炮系统多采用转管炮,又分为内能源驱动和外能源驱动;其中内能源驱动需为每根炮管安装驱动用的活塞杆,所以常把炮管包络在一个套管内;而外能源炮则不需要。</P>
<P>现役近程反导舰炮系统多采用共架三位一体体系,即火炮、搜索/跟踪/光电(3取2)集中安装在同一炮架上。在密集阵1B、守门员等系统中光电设备仅用于跟踪雷达备份或系统标校,因此要求光轴与雷达电轴一致。下面从火控原理上看看光电和雷达的关系。</P>
<P>从近程反导舰炮系统的火控原理看,一种是大死循环校射原理,另外一种是弹丸跟踪死循环校射原理。</P>
<P>大死循环校射原理中,需要测量弹丸相对目标的脱靶量,首先要分辨弹丸和目标,可以采用角分辨、距离分辨和多普勒频移分辨;由于光电波束较窄,适合于进行角分辨,但当视场中出现2个以上弹丸的时候,不易处理;而雷达可以采用距离波门选通来区分不同弹丸,适合于距离分辨。分辨之后的测偏可以是综合两种传感器的双轴测偏和只用一种传感器的单轴测偏;前者需要综合光电和跟踪雷达数据融合,使测偏算法复杂化;后者在单脉冲体制下用同一个波束即可完成测偏,但连续测偏和目标跟踪需要分时进行。在脱靶量处理中,由于系统和火控解算处于不同平台,因此在算法中要分离不同相关性因素,使算法趋于复杂;如在密集阵系统中采用“测量弹丸存速修正弹丸初速”的方法解决弹道气象修正问题。同时,由于脱靶量是在弹丸接近目标的时候才能测量和解算,使得命中目标后的尾弹较多。</P>
<P>弹丸跟踪死循环校射原理中,需要逐发测量弹丸轨迹,利用软件推算脱靶量;在脱靶量分析中仅需要区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而且由于弹道数据较多,利用对消可以直接消除部分误差,对火控解算速度和精度相当有利;另外,尾弹相对大死循环来得少,有利于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但用一种传感器分时跟踪的要求比大死循环校射更高。</P>
支持,不过我比较关心分析结果。
在培训间谍了,还不收费。
楼主是CIA的啊?
<P>详细。谢谢楼主。</P>
<P>长知识了</P>
培训班啊,嘿嘿
<P>恩,好!</P><P>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P>
<P>楼主好贴,我们长见识了.</P>
太专业了.
长知识
<P>其实楼主是做这行的啊.......</P><P>无责任分析啊</P><P>大家信不信自己做主</P><P>嘎嘎</P>
<P>楼主是强人,杂志坛的那么多好贴受益非浅啊</P><P>楼主已经注明转贴了嘛,真是无责任分析,呵呵</P><P>这篇文章的原作者好象是电动大大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