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9:13:11


3、骑兵快速集团战术的出现
     比如中国是在公元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西方则在其他各个时期,战术运用特色是:高速机动。不过似乎与现代战争关系不那么紧密,不想展开说了。
4、线式战术的出现
     火药的发明产生火器,火器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最终取代了冷兵器。这时的火器兵种就是所谓的火枪兵。后来17世纪末出现了燧发枪机和预先装好的子弹,提高了射速。18世纪初最后的冷兵器(长矛)完全消失,西方进入了全面火力战时代。由于是枪支武器所以,战斗队形又演化成了从前比较“失败”的一线平铺的阵型,因为这样可以发挥枪炮的射击优势(层叠的队形显然不利后排人员射击)。但是其弊端非常多,恩格斯在《步兵战术及其物质基础》中有相应的批评。主要是单薄而不适于机动。并且难以向前扩大战果,地形上也很受限等等。
5、纵队战术的出现
     18世纪末出现了使用枪托弯曲的枪,这时起士兵才开始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枪支的准确瞄准。(之前用的是直托的枪,眼睛不能沿枪管进行瞄准)炮兵方面也有升级。到了法国大革命时,革命军偶然发现其实纵队能轻易突破横队的阵型。从1795年开始形成散兵线和密集纵队相结合的战术,拿破仑更将之完善。(图)

     所谓散兵线,我理解为小段小段的横队,较之前者更灵活。纵队是层叠的散兵线,与大横队相比有着在单一地点更强的突击力。另外它还可以临时打散变成很多小散兵线,专门对付呆板的线式战术。这样一来又更加能适应多种地形。1813年后西方其他国家也学会了拿破仑的这一招。另一方面,纵队战术也有缺点,大家可以猜到的:人的位置集中了火力就很难发扬,队形密集还会增加敌人集中火力打击造成的伤亡,在支援射击和掩护射击方面也很受限。
6、散兵线战术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燧发枪被底火击发枪所取代,1859年后装线膛枪被正式命名为步枪:rifle又译为来复枪,很快的,之前的滑膛枪部队都变成了线膛枪部队,射速、精度、射程都大大提高。于是纵队的缺点就更凸现出来,而散兵线则变得更为合适,最终形成了完全采用散兵线方式的战术。散兵线战术发挥了更高层次的班组灵活度,能够灵活利用地形,又能实施跃进和广泛的机动,为以后的战术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7、集群式散兵线战术的出现
     1883年,马克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挺实用的机枪,20世纪又出现了轻机枪,之后工业革命带来了更多的装备,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也促进了战术的发展。更高效的火炮、机枪,坦克、装甲车,飞机、飞艇,毒气等等的加入归结出一个特征就是火力大大提高。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死伤无数的故事就是人们用老式战法造成的后果。在防御一方采用更坚固的公事,更高效的阵地配置后,进攻战术迎来了所谓的“集群式散兵线战术”。比较有战例特点的是1916年2月21日发起的凡尔登战役,在10月22日下午2时,法军尼韦尔将军采用了“新的战法”:将步兵分成许多小的集群,形成散兵线,一个波次一个波次地在炮兵徐进弹幕的掩护下攻击,其中步兵单兵之间的距离间隔由原来的2步远增至4-5步,后来又达到6步。这个方法有什么大的不同吗?关键在于它平衡了兵力集中与疏散的程度。在密集火力中原先的2步远的单兵距离今天看起来也太近了吧。但是兵力过于分散就不能集中火力攻击和突破。所以“集群”和“波次”的设计就发挥了作用。不是将所有兵力做1、2次冲击,而是视情况组织成至少能进行上10次以上冲击的小“集群”。在实践中证明,这样的分散程度是最高效的,既没有过于分散又没有过于集中。(让我想起朝鲜战争中经常说的“志愿军打退了美国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8、梯次快速集群战术
     该战术是二战中的德国发明并首先使用的,可以笼统的理解为著名的“闪击战”。特点是速度快,机动远,突击力强。具体来说,梯次快速集群的主要成分是坦克集群,航空兵集群和摩托化步兵集群。坦克集群用于实施突破,并迅速向敌纵深机动,阻止其纵深防御阵地建立,福勒将其比喻为“矛头”。航空兵集群主要是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护送坦克到纵深,组阻止敌人的预备队开进并瘫痪后勤补给系统。摩托化步兵集群主要用于扩大坦克的战果,合围并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巩固后方地域,这是整个军队的坚强后盾。
     在德国人横扫欧洲之后,相应的,防守战术为了应对这种新的威胁,产生了之前我在那个帖子里提到的“支撑点式防御”,这样一来,攻防双方的战术水平又达到了新的平衡。
     至此,参与战争的兵种已经十分众多,于是“合成战术”这个概念也形成了,诸兵种协同动作的好坏对胜负有着很大影响,到了今天,合同作战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联合作战”。先聊到这吧。。。


3、骑兵快速集团战术的出现
     比如中国是在公元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西方则在其他各个时期,战术运用特色是:高速机动。不过似乎与现代战争关系不那么紧密,不想展开说了。
4、线式战术的出现
     火药的发明产生火器,火器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最终取代了冷兵器。这时的火器兵种就是所谓的火枪兵。后来17世纪末出现了燧发枪机和预先装好的子弹,提高了射速。18世纪初最后的冷兵器(长矛)完全消失,西方进入了全面火力战时代。由于是枪支武器所以,战斗队形又演化成了从前比较“失败”的一线平铺的阵型,因为这样可以发挥枪炮的射击优势(层叠的队形显然不利后排人员射击)。但是其弊端非常多,恩格斯在《步兵战术及其物质基础》中有相应的批评。主要是单薄而不适于机动。并且难以向前扩大战果,地形上也很受限等等。
5、纵队战术的出现
     18世纪末出现了使用枪托弯曲的枪,这时起士兵才开始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枪支的准确瞄准。(之前用的是直托的枪,眼睛不能沿枪管进行瞄准)炮兵方面也有升级。到了法国大革命时,革命军偶然发现其实纵队能轻易突破横队的阵型。从1795年开始形成散兵线和密集纵队相结合的战术,拿破仑更将之完善。(图)

     所谓散兵线,我理解为小段小段的横队,较之前者更灵活。纵队是层叠的散兵线,与大横队相比有着在单一地点更强的突击力。另外它还可以临时打散变成很多小散兵线,专门对付呆板的线式战术。这样一来又更加能适应多种地形。1813年后西方其他国家也学会了拿破仑的这一招。另一方面,纵队战术也有缺点,大家可以猜到的:人的位置集中了火力就很难发扬,队形密集还会增加敌人集中火力打击造成的伤亡,在支援射击和掩护射击方面也很受限。
6、散兵线战术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燧发枪被底火击发枪所取代,1859年后装线膛枪被正式命名为步枪:rifle又译为来复枪,很快的,之前的滑膛枪部队都变成了线膛枪部队,射速、精度、射程都大大提高。于是纵队的缺点就更凸现出来,而散兵线则变得更为合适,最终形成了完全采用散兵线方式的战术。散兵线战术发挥了更高层次的班组灵活度,能够灵活利用地形,又能实施跃进和广泛的机动,为以后的战术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7、集群式散兵线战术的出现
     1883年,马克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挺实用的机枪,20世纪又出现了轻机枪,之后工业革命带来了更多的装备,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也促进了战术的发展。更高效的火炮、机枪,坦克、装甲车,飞机、飞艇,毒气等等的加入归结出一个特征就是火力大大提高。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死伤无数的故事就是人们用老式战法造成的后果。在防御一方采用更坚固的公事,更高效的阵地配置后,进攻战术迎来了所谓的“集群式散兵线战术”。比较有战例特点的是1916年2月21日发起的凡尔登战役,在10月22日下午2时,法军尼韦尔将军采用了“新的战法”:将步兵分成许多小的集群,形成散兵线,一个波次一个波次地在炮兵徐进弹幕的掩护下攻击,其中步兵单兵之间的距离间隔由原来的2步远增至4-5步,后来又达到6步。这个方法有什么大的不同吗?关键在于它平衡了兵力集中与疏散的程度。在密集火力中原先的2步远的单兵距离今天看起来也太近了吧。但是兵力过于分散就不能集中火力攻击和突破。所以“集群”和“波次”的设计就发挥了作用。不是将所有兵力做1、2次冲击,而是视情况组织成至少能进行上10次以上冲击的小“集群”。在实践中证明,这样的分散程度是最高效的,既没有过于分散又没有过于集中。(让我想起朝鲜战争中经常说的“志愿军打退了美国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8、梯次快速集群战术
     该战术是二战中的德国发明并首先使用的,可以笼统的理解为著名的“闪击战”。特点是速度快,机动远,突击力强。具体来说,梯次快速集群的主要成分是坦克集群,航空兵集群和摩托化步兵集群。坦克集群用于实施突破,并迅速向敌纵深机动,阻止其纵深防御阵地建立,福勒将其比喻为“矛头”。航空兵集群主要是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护送坦克到纵深,组阻止敌人的预备队开进并瘫痪后勤补给系统。摩托化步兵集群主要用于扩大坦克的战果,合围并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巩固后方地域,这是整个军队的坚强后盾。
     在德国人横扫欧洲之后,相应的,防守战术为了应对这种新的威胁,产生了之前我在那个帖子里提到的“支撑点式防御”,这样一来,攻防双方的战术水平又达到了新的平衡。
     至此,参与战争的兵种已经十分众多,于是“合成战术”这个概念也形成了,诸兵种协同动作的好坏对胜负有着很大影响,到了今天,合同作战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联合作战”。先聊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