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校黎原忆南泥湾开荒:搞商业出现过腐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0:10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2年06月15日 09:20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黎原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5/15323472_0.shtml
核心提示:当然,时间一长,搞商业出现过某些腐败现象。记得南下一支队走后,营里又调派两名文化干事白亚平、冯以超到酒坊和骡马大店,同一名姓张的司务长共同负责经营。他们天天手里过钱,开始逐步贪图享受。当1945年5月,上级要求我们成立南下二支队出发时,他们三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以种种借口拒绝行动,最后都脱离了革命队伍。



本文摘自《黎原回忆录》  作者:黎原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简介:黎原,出生于1917年,1938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东北民族联军吉黑纵队一大队政委、团政委、团长等职,参加了攻克长春、三下江南、开原攻坚战、辽沈、平津、宜当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副军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军长、军长兼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黎原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1、1942两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日本侵略者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同时,国民党也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边区军民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度过难关。1941年春天,中央军委命令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地区实行屯垦,一方面开展大生产,一方面保卫延安的南大门。

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河川纵横,林木茂密。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据说一二百年前,这里曾是农业发达的地方,后来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难,奔走他乡。从此,这里田园荒芜,房屋倒塌,日久天长,遍地长满了野草、荆棘,成了豺狼栖息、土匪出没的场所。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官兵到达南泥湾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把这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我是1942年随教导营开赴南泥湾的。我们从绥德驻地出发,步行八天,到达旅部所在地金盆湾。到了驻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住问题。我们自己动手,在山坡上打了几排窑洞,顺利解决了全营官兵住宿问题。当时我已升任教导营副营长。安排好驻地后,我们就接受了生产任务,参加1943年全旅开荒30万亩的生产活动。我们的任务是每人开荒30亩,年底实现耕一余一。那时没有开荒工具,我们就到山上的旧庙找来几口破钟,用土炉熔化,打成镐头,每人一把。教导营开荒的地点在金盆湾西面的小金沟,沟里长满了狼牙刺和蒿子,盘根错节,非常难挖。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扛着镐头,开进小金沟。当时冰冻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化,地下树根也很多,有时一镐下去只留下一个白点,震得虎口发麻,但地一点也没刨动。碰上树根,半天也刨不下来,稍不注意就把镐头、镐把弄断。一天下来,荒地没有开出多少,双手却都打满了水泡。就这样,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利用简单原始的工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开荒中,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加快进度,全营四个队开展了劳动竞赛。营部叫我具体负责评比,我从各队抽调一名副队长组成评比小组,每队、每排都设了检查员,天天检查个人的开荒数量和质量。开始时,评比标准不好掌握,如果仅按开荒数量作为标准,很难反映出实际工作量。因荒地条件不同,在狼牙刺地,一天一人只能开三分地,顶多开五分。而在蒿子地,一人一天能开一至三亩地。而且开荒的质量也不同,有的人认真,挖得很深、很细,速度肯定就慢。有的人马虎,为了求速度,挖一锄头盖一锄头,速度虽快,但质量不行。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统一认识,决定采用两条标准,一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计算具体数量,对不同的荒地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以秋后打粮多少作为最后标准。两条标准相结合评出模范单位和个人,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开荒的质量,又促进了开荒的进度,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

开始开荒时,在蒿子地一天一人只能开几分地,还累得腰酸腿疼。后来我们找来当地农民作指导,渐渐掌握了开荒的技巧,身体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劳动,一般一天能开一亩多。我最多时一天开过一亩一分地。当时的劳动英雄一天能开三亩多地,比用一头牛开的地都多。开荒后,我们又及时种上粮食,秋天获得了大丰收。最后通过评比,三队被评为模范单位,他们121人开荒3650亩,收获粮食近10万斤,基本达到耕一余一。全营都圆满完成生产任务。
在新开垦的田地里,我们除了种谷子、玉米等粗粮外,营部炊事班的两名四川籍老战士李林、张全同志,还在山沟里开出了九亩水田,种上水稻。最初,对他们种水稻,营里意见不一致。有的领导担心开水田费时费工,水稻产量又低,影响开荒任务。加上当地无霜期短,没有人种过水稻,能不能种好,没有把握,所以最初不同意他们种稻米。后来我考虑不能单纯追求粮食产量,还要提高粮食质量。应该叫他们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大家可以吃上大米。至于开荒任务,其他人多干一点也能补上,少两个人问题不大。最后,我说服了营里其他领导,支持他们种水稻。秋天,他们收获了三千多斤水稻,部队过年过节也能吃上大米饭,特别是南方籍的战士们又吃上久违的大米饭,大家都非常高兴。

参加开荒没多久,营里叫我负责后勤管理。我就组织炊事班每天给地里开荒的战士送两次饭,还在营房周围开垦了几亩菜地,种上各种蔬菜。炊事班又养了几头猪,节假日杀猪为大家改善?活。我们还负责喂养营里的几匹骡马。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在家务过农,对土地有一种天生的感情,因此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去。我们每天送饭、种菜、锄草、打虫,还要喂猪、放马、打草、起粪、垫圈。每天的工作都非常紧张,但官兵一致,共同劳动,心情非常愉快,我个人从中也受到很大锻炼。当时,我种的西红柿一棵能结四十多个,长得非常好。这年中秋节,营里杀了自己养的猪,改善伙食,每人分配一斤半肉,一斤半黄米饭,还有豆腐、粉条、青菜,大家吃得可香了。那时的官兵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平时生活困难,劳动强度又大,难得改善一次生活。由于我们后勤工作搞得好,保证了营里生产、训练任务的完成,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我们进入南泥湾后,发现当地居民多数人都吃河沟里的水,一是不卫生,二是缺碘,很多人都患有大骨节病。营领导就同军医反复研究,通过观察化验,发现当地的地下水位并不深,完全可以打井,地下水符合卫生标准,可以饮用。于是,我们就通知各队,立即打井,每队至少要打三口井,大家土法上马,一齐动手,各队都打了井,吃上了干净的水,保证了全体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和良好的战斗力。

这期间为了解决穿衣问题,上级还要求部队每人至少要捻三斤毛线,每人都分了一大堆羊毛。这对拿惯了枪和锄头的战士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当时怪话很多,一些战士认为男同志打仗、种田没话说,但纺线是女人干的活,我们干不了。后来看到报纸上讲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都在纺线、织布,大家很受感动,才认真地捻起羊毛来。经过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硬是用我们这一双双粗大的手,把一堆堆羊毛变成了毛线,提前完成了任务。到冬天每人发了一套呢子衣服,大家穿上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做成的衣裳,心里特别高兴。

不过部队官兵中也有个别人对开荒生产不理解,认为出来参加革命是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如果要天天开荒种地,何必跑到这么远来呢?营部有两个云南籍的战士,就不愿意继续留在南泥湾开荒,他们联络了几个老乡,准备私自离队,回云南老家打日本和国民党去。有人向我反映过他们的一些情况,此后我就特别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次,我听到他们私下说了一句"什么时候走"的话,我马上找他们分别谈话,推心置腹,给他们讲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指出他们准备私自离队的错误。我还告诉他们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不在前方坚持抗战,跑到后方去打国民党也是错误的,当前还要维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澄清了他们的模糊认识,改正了错误。他们也很受感动,实话对我说:"我们想回老家,肯定还会打日本,决不会叛变革命。我们不愿在这里干,一方面是家里有困难,另一方面也是这里生活太紧张、艰苦。"经过教育,我发现他们只是认识上的问题,也就没有向领导汇报此事,未对他们作组织处理。否则他们会受军法处分的。后来这两位同志在生产中表现很好,1944年随王震同志南下,都当了干部,作战表现得很勇敢。

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为了保障供给,旅部下属的一些独立单位还办了不少手工加工业和商业。教导营就在延长县开办了一家酒坊和一家骡马大店。骡马大店可以为往来边区的商人提供住宿、吃饭、停车、喂牲口。我们还同这些商人做买卖,目的就是通过他们从国统区贩运当时边区最缺乏的物资:医药和布匹等。

教导营的酒坊和骡马大店开办后,我们还雇请了一些当地老百姓协助经营,最初收入不错。教导营还专门成立了经济委员会进行监督。我们用这笔创收改善伙食,全营官兵每周可以吃上一餐肉,还买了一些牙粉、牙刷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当然,时间一长,搞商业出现过某些腐败现象。记得南下一支队走后,营里又调派两名文化干事白亚平、冯以超到酒坊和骡马大店,同一名姓张的司务长共同负责经营。他们天天手里过钱,开始逐步贪图享受。当1945年5月,上级要求我们成立南下二支队出发时,他们三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以种种借口拒绝行动,最后都脱离了革命队伍。

教导营从1942年来到南泥湾开荒、生产,一直到1945年5月,随南下第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在南泥湾生活了近三年。三年来,我和战友们一起,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靠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渡过了难关。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为我日后无论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里、抗美援朝的炮火中,还是在和平时期的训练场和建设工地上,都始终激励着我克服一切困难,永远向前。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2年06月15日 09:20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黎原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5/15323472_0.shtml
核心提示:当然,时间一长,搞商业出现过某些腐败现象。记得南下一支队走后,营里又调派两名文化干事白亚平、冯以超到酒坊和骡马大店,同一名姓张的司务长共同负责经营。他们天天手里过钱,开始逐步贪图享受。当1945年5月,上级要求我们成立南下二支队出发时,他们三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以种种借口拒绝行动,最后都脱离了革命队伍。



本文摘自《黎原回忆录》  作者:黎原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简介:黎原,出生于1917年,1938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东北民族联军吉黑纵队一大队政委、团政委、团长等职,参加了攻克长春、三下江南、开原攻坚战、辽沈、平津、宜当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副军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军长、军长兼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黎原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1、1942两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日本侵略者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同时,国民党也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边区军民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度过难关。1941年春天,中央军委命令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地区实行屯垦,一方面开展大生产,一方面保卫延安的南大门。

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河川纵横,林木茂密。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据说一二百年前,这里曾是农业发达的地方,后来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难,奔走他乡。从此,这里田园荒芜,房屋倒塌,日久天长,遍地长满了野草、荆棘,成了豺狼栖息、土匪出没的场所。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官兵到达南泥湾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把这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我是1942年随教导营开赴南泥湾的。我们从绥德驻地出发,步行八天,到达旅部所在地金盆湾。到了驻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住问题。我们自己动手,在山坡上打了几排窑洞,顺利解决了全营官兵住宿问题。当时我已升任教导营副营长。安排好驻地后,我们就接受了生产任务,参加1943年全旅开荒30万亩的生产活动。我们的任务是每人开荒30亩,年底实现耕一余一。那时没有开荒工具,我们就到山上的旧庙找来几口破钟,用土炉熔化,打成镐头,每人一把。教导营开荒的地点在金盆湾西面的小金沟,沟里长满了狼牙刺和蒿子,盘根错节,非常难挖。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扛着镐头,开进小金沟。当时冰冻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化,地下树根也很多,有时一镐下去只留下一个白点,震得虎口发麻,但地一点也没刨动。碰上树根,半天也刨不下来,稍不注意就把镐头、镐把弄断。一天下来,荒地没有开出多少,双手却都打满了水泡。就这样,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利用简单原始的工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开荒中,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加快进度,全营四个队开展了劳动竞赛。营部叫我具体负责评比,我从各队抽调一名副队长组成评比小组,每队、每排都设了检查员,天天检查个人的开荒数量和质量。开始时,评比标准不好掌握,如果仅按开荒数量作为标准,很难反映出实际工作量。因荒地条件不同,在狼牙刺地,一天一人只能开三分地,顶多开五分。而在蒿子地,一人一天能开一至三亩地。而且开荒的质量也不同,有的人认真,挖得很深、很细,速度肯定就慢。有的人马虎,为了求速度,挖一锄头盖一锄头,速度虽快,但质量不行。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统一认识,决定采用两条标准,一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计算具体数量,对不同的荒地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以秋后打粮多少作为最后标准。两条标准相结合评出模范单位和个人,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开荒的质量,又促进了开荒的进度,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

开始开荒时,在蒿子地一天一人只能开几分地,还累得腰酸腿疼。后来我们找来当地农民作指导,渐渐掌握了开荒的技巧,身体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劳动,一般一天能开一亩多。我最多时一天开过一亩一分地。当时的劳动英雄一天能开三亩多地,比用一头牛开的地都多。开荒后,我们又及时种上粮食,秋天获得了大丰收。最后通过评比,三队被评为模范单位,他们121人开荒3650亩,收获粮食近10万斤,基本达到耕一余一。全营都圆满完成生产任务。
在新开垦的田地里,我们除了种谷子、玉米等粗粮外,营部炊事班的两名四川籍老战士李林、张全同志,还在山沟里开出了九亩水田,种上水稻。最初,对他们种水稻,营里意见不一致。有的领导担心开水田费时费工,水稻产量又低,影响开荒任务。加上当地无霜期短,没有人种过水稻,能不能种好,没有把握,所以最初不同意他们种稻米。后来我考虑不能单纯追求粮食产量,还要提高粮食质量。应该叫他们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大家可以吃上大米。至于开荒任务,其他人多干一点也能补上,少两个人问题不大。最后,我说服了营里其他领导,支持他们种水稻。秋天,他们收获了三千多斤水稻,部队过年过节也能吃上大米饭,特别是南方籍的战士们又吃上久违的大米饭,大家都非常高兴。

参加开荒没多久,营里叫我负责后勤管理。我就组织炊事班每天给地里开荒的战士送两次饭,还在营房周围开垦了几亩菜地,种上各种蔬菜。炊事班又养了几头猪,节假日杀猪为大家改善?活。我们还负责喂养营里的几匹骡马。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在家务过农,对土地有一种天生的感情,因此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去。我们每天送饭、种菜、锄草、打虫,还要喂猪、放马、打草、起粪、垫圈。每天的工作都非常紧张,但官兵一致,共同劳动,心情非常愉快,我个人从中也受到很大锻炼。当时,我种的西红柿一棵能结四十多个,长得非常好。这年中秋节,营里杀了自己养的猪,改善伙食,每人分配一斤半肉,一斤半黄米饭,还有豆腐、粉条、青菜,大家吃得可香了。那时的官兵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平时生活困难,劳动强度又大,难得改善一次生活。由于我们后勤工作搞得好,保证了营里生产、训练任务的完成,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我们进入南泥湾后,发现当地居民多数人都吃河沟里的水,一是不卫生,二是缺碘,很多人都患有大骨节病。营领导就同军医反复研究,通过观察化验,发现当地的地下水位并不深,完全可以打井,地下水符合卫生标准,可以饮用。于是,我们就通知各队,立即打井,每队至少要打三口井,大家土法上马,一齐动手,各队都打了井,吃上了干净的水,保证了全体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和良好的战斗力。

这期间为了解决穿衣问题,上级还要求部队每人至少要捻三斤毛线,每人都分了一大堆羊毛。这对拿惯了枪和锄头的战士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当时怪话很多,一些战士认为男同志打仗、种田没话说,但纺线是女人干的活,我们干不了。后来看到报纸上讲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都在纺线、织布,大家很受感动,才认真地捻起羊毛来。经过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硬是用我们这一双双粗大的手,把一堆堆羊毛变成了毛线,提前完成了任务。到冬天每人发了一套呢子衣服,大家穿上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做成的衣裳,心里特别高兴。

不过部队官兵中也有个别人对开荒生产不理解,认为出来参加革命是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如果要天天开荒种地,何必跑到这么远来呢?营部有两个云南籍的战士,就不愿意继续留在南泥湾开荒,他们联络了几个老乡,准备私自离队,回云南老家打日本和国民党去。有人向我反映过他们的一些情况,此后我就特别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次,我听到他们私下说了一句"什么时候走"的话,我马上找他们分别谈话,推心置腹,给他们讲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指出他们准备私自离队的错误。我还告诉他们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不在前方坚持抗战,跑到后方去打国民党也是错误的,当前还要维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澄清了他们的模糊认识,改正了错误。他们也很受感动,实话对我说:"我们想回老家,肯定还会打日本,决不会叛变革命。我们不愿在这里干,一方面是家里有困难,另一方面也是这里生活太紧张、艰苦。"经过教育,我发现他们只是认识上的问题,也就没有向领导汇报此事,未对他们作组织处理。否则他们会受军法处分的。后来这两位同志在生产中表现很好,1944年随王震同志南下,都当了干部,作战表现得很勇敢。

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为了保障供给,旅部下属的一些独立单位还办了不少手工加工业和商业。教导营就在延长县开办了一家酒坊和一家骡马大店。骡马大店可以为往来边区的商人提供住宿、吃饭、停车、喂牲口。我们还同这些商人做买卖,目的就是通过他们从国统区贩运当时边区最缺乏的物资:医药和布匹等。

教导营的酒坊和骡马大店开办后,我们还雇请了一些当地老百姓协助经营,最初收入不错。教导营还专门成立了经济委员会进行监督。我们用这笔创收改善伙食,全营官兵每周可以吃上一餐肉,还买了一些牙粉、牙刷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当然,时间一长,搞商业出现过某些腐败现象。记得南下一支队走后,营里又调派两名文化干事白亚平、冯以超到酒坊和骡马大店,同一名姓张的司务长共同负责经营。他们天天手里过钱,开始逐步贪图享受。当1945年5月,上级要求我们成立南下二支队出发时,他们三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以种种借口拒绝行动,最后都脱离了革命队伍。

教导营从1942年来到南泥湾开荒、生产,一直到1945年5月,随南下第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在南泥湾生活了近三年。三年来,我和战友们一起,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靠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渡过了难关。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为我日后无论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里、抗美援朝的炮火中,还是在和平时期的训练场和建设工地上,都始终激励着我克服一切困难,永远向前。
脱离革命队伍的,解放后日子不好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