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没出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4:43:27


号称“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没出来
方舟
http://fangzhou.blog.hexun.com/76223186_d.html

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进入一种状态:不需要“刺激”,意yin就能达到高潮。 号称“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没出来,人们就开始狂呼房价要涨,认为中国要重新回到08-09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还真的调高了房价,等着急迫买房的人们来买房。 如果意yin的高潮过后,“刺激政策”没有来,意yin到高潮的人们面对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心理的失落。

  在2012年前两个季度,中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萎缩“势不可挡”。 一个中国人只要稍微愿意睁开眼睛看社会、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眼前最短浅事物,都知道中国经济已经相当萧条。 其中,在2009年“四万亿”中风光无限的铁道部,是萧条的典型。 铁道部在2011年三季度开始爆出“万里大停工”之后,国家似乎支持了铁道部数千亿元。 当时,很多人为之“欢欣鼓舞”,放了假的铁路承包商们又回到岗位,准备开始新的一轮建设。 没想到,铁道部的数千亿是“干打雷、不下雨”,嘴里说着有钱,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钱给工程承包商。套个前苏联的笑话,铁道部假装有钱,承包商假装热火朝天干活。 等半年多过去后,铁道部在2012年5月又传出来好消息,各个银行给铁道部授信2万亿。 随着资金的逐渐到位,铁道部又可以开工了。 在这个好消息传出来的同时,铁道部又说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铁路建设。另外,配合这个利好消息,铁道部又在5月17日发行200亿短期融资券。 其实,很多事情自己思考一下,就会觉得非常有趣。 既然各大银行已经授信铁道部2万亿的贷款,即使贷款没有完全落实,先期只到位5%,也是1000亿元。 如果铁道部随时可以调动上千亿元,为什么铁道部还要专门发行这小小不言的200亿融资券? 这对于资产庞大的铁道部来说,不是太掉价了吗? 就像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跟别人说:“我现在银行里有2000万,先跟你借20万花花,在短期周转一下。” 这时候,如果稍微有一些理智的人,就要开始怀疑,这个老板是不是根本没钱,然后套自己的小钱。 当然,一般人不能以穷人之心,度铁道部这个“大财主”。 所以,人们可以选择相信,铁道部真的有20000亿随时可以使用,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被拖欠数千亿以上设备和工程款项的供应商们,应该欢欣鼓舞了。 (当然,没人知道铁道部总共欠了多少钱,反正在数千亿以上)

  问题在于,中国经济不仅仅只有一个铁道部。 铁道部虽然是个巨大的行业,但也只是交通运输业中的一部分。 在交通运输中,还有公路、水运和航空等部分。 而且,中国的经济不仅仅是交通运输,还有房地产、汽车、市政、日常消费的衣食住行用等等不同行业。 首先,房地产销售已经低迷一年多、将近两年,连以前热闹非凡的房展会都变得很清淡。 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商已经支撑不下去,开始大折扣降价售房。 但是,降价虽然刺激了一些“刚需”购买,总销量并没有得到提升。 而且,销售量和库存房相比,等于“杯水车薪”。根据2012年5月20日网上房地产的数据显示,申城新建商品住房可售面积再度突破千万平方米大关,达到1011.12万平方米。此外,商业地产(包括商业和写字楼)的存量有过之而无不及,总量达到近1148万平方米。 仅仅上海一地,新建的商品住房和商业地产就超过2000万平米。这个巨大的存量还不包括已经售出、人们用来“炒房”的二手房。 而且,也不包括房地产商已经买了地、但是没有形成新的供应量的房子。 从这个角度,房产供大于求的状况急剧恶化,套住了很多房地产商。 而且,房地产交易清淡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税费收入,进而导致各地政府卖地收入骤减,也套住了地方政府。 另外,中国的汽车销量也是一路下滑,而且库存急剧增加。 另外,不论钢铁水泥、各种机械设备、建材家居家电等工业部门,服装纺织鞋帽、玩具工具等加工出口部门,各种矿产部门,各种建筑服务、生活消费服务等等服务部门。 进入2012年,已经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些部门状况转差,而是绝大多数部门的状况都在急剧恶化。 尤其是在房价上,虽然很多买房的人还对房价很有“信心”,但是有些人在降价后“房闹”,已经开始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一大“景观”。


  
  经济萎缩的背后是“社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中国的小农式老板们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小农老板们无法理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也没兴趣理解社会经济,总觉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就行了。 没想到,社会经济是整体的运行系统,任何社会经济运行都会影响到“一亩三分地”。 不论小农老板们如何想着避免风险、或者减少风险,风险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进入2012年,大多数的行业和企业,收入都急剧萎缩。 私企倒闭就像“割韭菜”一样,一一茬茬地进行。 剩下的还维持的企业,也越来越感觉到恐慌不安。 很多私人老板都已经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其实,只需要从社会资金链的角度,看看社会缺多少资金,做个简单的加减乘除的算术,就知道未来的方向。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中国的货币总量M2还在持续增加,都已经将近90万亿,资金还不够吗? 但实际上,90万亿并不是资金链里的流动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沉淀资金”,被很少数的人所控制,基本不进入社会流通。 另外,信用系统逐渐被破坏,也让流通中的资金沉淀越来越多,导致社会上快速流动的资金则非常少,可以说极为匮乏。 因为资金太缺乏了,所以除了生活必需品领域,其它行业都要经历“大淘汰”。对于绝大多数私企来说,未来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因为社会太缺钱了,人们就只够糊口生活,做不了其它的了。 也就是从消费的角度,人们纷纷离开非生活必需品领域,涌向生活必需品。 所以,除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能够赚更多的钱(当然最后也要被体制刮走),绝大多数都要倒掉。进入2012年,资金链断裂已经从“冰崩”进入“雪崩”,在流通的资金也因为信用系统被破坏,加速资金的“沉淀”。 这个问题,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文中,进行过具体的解释。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非必需品行业销售下降、库存积压、企业纷纷倒闭,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当然,小农老板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学习,不关心社会经济运行,总想“用经验打败理性”、或者直接用自己的“信念”打败理性。 结果,大多数小农老板们遇到社会经济收缩的时候,开始大规模倒闭。 很多人的可怜之处在于,自己的钱都不知道为什么赔进去的。 这也预示着,很多人在未来死到临头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当整个社会经济都萧条的时候,“8万亿”只是杯水车薪。 当“8万亿”的消息出来后,很多人直接到“高潮”。 人们觉得自己已经非常艰难的时候,突然来了“8万亿”来救自己,心理上无比激动。 这种状况也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溺水的人抓住稻草都觉得有了希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仔细冷静思考一下,这“8万亿”够吗? 即使“8万亿”够,能够救了自己吗? 说到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一下:中国到底缺多少资金,才导致现在的情况出现。 计算出资金的“缺口”,就知道还差多少。在2008年末,中国的货币总量M2是47万亿,2009年虽然号称“4万亿”,但实际上M2增加了13.5万亿,2009年底货币总量超过60万亿,因此才有房地产和铁公基的火爆。 我从2010年就分析过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印钞需求,分析印钞和通胀的必然性。 到2011年初,我开始强调资金链的问题,说当时的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 我就进行过大致的测算,中国在2010年最少印钞18-20万亿元;2011年印钞25万亿左右;以后按照类似的增长比例,以此类推。如果这样加总的话,到2011年底,中国的货币总量M2需要达到100-105万亿左右。 而且,还是在不考虑明显通胀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致测算。 如果计算通货膨胀,M2按照过去三年40%的比例计算,就得达到140万亿。 但是在2010年,中国印钞明显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而且,我在2011年初分析的时候,也明确说明,中国已经不敢印如此多的钞票。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2012年4月货币总量M2还不到90万亿元,与相应的资金需求量差50万亿元。 因此,虽然体制动用各种手段,通过吸引民众资金来填补各个“缺口”。 仅仅在2011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就通过“理财”吸纳了民众9万多亿的资金。 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当时已经开始变得非常火爆的各种名目的“高利贷”。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到2010年第四季度,社会资金链也已经断裂(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的文章中进行过分析)。 因此,到了2012年,社会资金缺口已经超过50万亿,相当于2008年末的货币总量。 在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之下,“8万亿”即使投放出来,对于整个社会资金匮乏,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到有限的延缓作用。

  为什么国家会在2011年开始,坐视社会资金链断裂? 中国的金融研究机构养了很多人,不是白吃饭的。其中很多人都是“学而优”,对金融系统非常了解。 而且他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层面支持体制。 如果没有他们从技术层面拟定政策,中国的体制也走不到今天。 在2009年底,我分析到“大规模通胀一触即发”,他们也必然预见得到。 2011年初,我分析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这些人也必然看得到。 为什么他们并不采取行动,继续印钞,而是坐视社会资金链断裂? 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采取行动,放纵银行骗民众参与“理财”、放纵“高利贷”,都是他们采取的具体行动。 只有在印钞问题是,他们没有采取行动。 所以,放纵“理财”和高利贷、不大量印钞,都是他们以“不行动”的方式,实施的行动。 只有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国家才会暂时进行“印钞放水”,紧急进行“救市”。 然后,市场立刻开始兴奋,期待新的“放水”开始。 但是,很快新的“放水”又没有了,市场重新回归沉寂,欠债的越来越多、倒闭的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通胀是体制最大的敌人。 如果按照我当时测算的印钞规模,中国在过去两年已经达到100多万亿的货币总量。 考虑到通胀因素,达到150多万亿的货币总量。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大家也都很清楚,就是津巴布韦。 当然,津巴布韦是个小国,即使津巴布韦货币被废弃,也能够继续维持。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大国。 如果人民币变成津巴布韦,国家也就解体了。 中国体制对于前苏联研究得非常深入,通过各种方式避免在短时间内变成前苏联。 而前苏联最致命的问题就是通胀,当物资生产减少、钞票加速印刷,到91年通胀超过100%,苏联就系统格式化,然后重启。 这个我在之前的分析中,也论述过。 坐等资金链断裂是“等死”,是个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大量印钞放水的结果是严重通胀,是快速死亡的方式,是“找死”。 从任何一个角度,体制都会选择“等死”,而不是“找死”。 当然,“等死”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让民众“投入”,等耗干了民众之后再死亡。 所以,民众的积极性越高,体制的延续时间就越长。所以,国家在分析过各种形势后,从2010年开始收缩银根,并且坐视资金链断裂。



  从这个角度,“8万亿”的出台非常及时。进入2012年4、5月份,中国经济急剧萎缩,所以国家推出“稳增长”的新版“刺激政策”。 说明一下,“促增长”和“稳增长”的概念具有决定性差异。 “促增长”是通过经济刺激政策,加速经济增长、扩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做相关生意,都很容易发财。 但是,“稳增长”的意思是,尽可能“稳”住局面,不能让经济下滑“过快”。 更明确地说,目前的政策只是通过各种措施,想方设法让企业死的稍微慢一点。 当然,如果相关措施不成功,企业该死还是要死掉,时间也不会慢。 这也就是目前留给政策的操作空间,能拖一时是一时。 或者说,操作空间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只是“提振信心”。 还是重复一句经典的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国家通过这样的“刺激政策”,给人们以“信心”。 然后,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后异常兴奋,认为国家还要“救市”,经济还要重新“增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数人本来快要绝望了,准备收手不做。 听到这样的“利好”消息后,砸锅卖铁、把自己最后的积蓄都拿出来“再赌一把”。 在这样的情况下,铁道部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也变得有可能;中小企业现在亏损严重,老板们也会多坚持一段时间;股市扩张“圈钱”更快、更多,也有更多的民众原因接盘。 因为,只要民众有了“信心”,就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拿出来,支持国家的经济增长,支持体制的经济运营。 所以,虽然“8万亿”从整体规模上,远远不够弥补社会资金链的缺口,但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希望平台”。 国家通过搭建这个“希望平台”,让民众拿出钱来在这个“希望平台”上尽力“唱戏”。 可以说,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合作,国家和民众个人进行的完美合作。 在这个合作中,国家出“信心”,通过各种方式给民众“信心”,以“信心”这个最大的无形资产“参股”;同时,民众则拿出黄金,和国家进行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国家得到了黄金,民众得到了“信心”,两者相得益彰。 从“成功学”的角度,只要有信心,就能够成功;从“阳光心态”的角度,只要有了阳光心态,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世界也变得美好。 所以,民众只要有了“信心”,就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整个美国经济立即陷入停顿,就是因为民众缺乏信心,人们只想着“自保”,只想着减少自己的损失。 从这样的角度,美国民众是自私自利的,是不顾国家死活的。 与之相对比,中国人民有足够的“信心”,所以大家通过“众志成城”,让经济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

  当然,不论民众如何达到“高潮”,其作用都极为微小、时间效应都是极为短暂。国家真正担心的是外资,因为外资才是真正决定中国经济的力量。我在最近的分析文章“2012-大物理开端”( “2010经济分析-11大难题”帖子中最近进行的更新)中,强调了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重点,就是“外资依赖”。 不论中国民众多么有“信心”,都没有太大意义。 在中国的50-70年代和现在的North Korea,一群穷棒子们把口号喊得震天响、认为自己已经“宇宙无敌”,都没有任何意义。 当别人扔过来一个白馒头的时候,马上跑去狼吞虎咽,再也不喊口号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仓廪实、知礼节”了。 因为,对于穷棒子来说,继续吃白馒头比喊口号重要亿万倍,就是喊口号也是为了白馒头。就像网上的很多“毛左”们叫喊半天,最后发现是因为给了钱,才喊得这么欢。 没馒头吃了,也立刻不喊了,开始自己之间“互咬”了。 同样道理,在目前的形势下,一般人在买房、买车、买理财产品、“高利贷”之后,还有多少人手里有大把的现金? 另外,除了少数外资企业和体制单位在赚钱外,还有多少中国企业能够赚钱? 从现金流的角度,甚至连体制单位都在迅速“失血”,因为体制消耗太大了。 所以,体制单位都在拼命地上市“圈钱”、再融资“圈钱”,因为所谓的盈利都是账面上的,实际上的资金“失血”是现实中发生的。 因此,技术先进、管理完善、品牌过硬、利润丰厚的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后一块“肥肉”。如果外资企业没有了“信心”,看到中国市场不行了,一旦开始撤离,中国经济立刻全面瓦解。真正要实现“信心”与黄金的合作,主要还是在于盯准外资企业。 因此,国家通过“8万亿”的刺激政策,给外资更多的“信心”,让外资觉得二季度的经济快速下滑是暂时的,中国经济三季度之后会反弹。 只有这样,外资才会觉得有“希望”,才会觉得有“信心”,才会继续留在中国。 当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非得留住外资? 我在“2010-大物理的开端”中,已经将中国的经济模式分析的很明白。 如果现在外资开始大规模离开中国,人民币立刻变前苏联卢布,中国经济直接完结,“大物理”直接开始上演。

  不过,即使号称有“8万亿”,中国也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在“2012-大物理开端”中分析过,中国任何一个经济刺激政策,或者一项大型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消耗外汇。因为中国人所有的“现代生活”,包括资金、技术和管理,都通过外汇购买,没有自己创造的东西。 如果没有外汇,中国经济立刻完全停滞,回到原始社会。而中国2008年之所以能够采取“4万亿”,也是基于外汇基础上。 2009年的外资加速流入,让经济能够迅速变得“火爆”。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火爆”意味着“外资依赖”,如果外资撤走,中国立刻完全“熄火”。中国外储迅速增加,并不是中国人通过外贸赚的钱,而是外资加速流入的结果。 这些钱在过去几年加速流入,也就意味着体制有更多的钱消费,才敢于大规模进行“刺激政策”。 如果没有外资流入,“刺激政策”就直接转化为通胀,让中国经济立刻“格式化”。 所以,随着2011年外资流入减慢,中国也一直不敢大规模进行经济“刺激”。 当然,即使没有“经济刺激”,中国还在加速消耗外资。 比如,2011年,中国多个房地产商为了生存下来,在香港借了数千亿美元的高利贷,利率普遍超过10%。 当时,这些钱进入中国,一方面支持了房地产商的生存,另一方面也支持了中国的外汇消耗,让人民币汇率更加坚挺。 另外,中国购买像波音飞机这样的产品,也都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实施,而不是购买的方式。 而外资流入、外国人借钱给房地产商、融资租赁等等方式,都意味着外资在中国经济中起到决定作用。 问题在于,2011年下半年以来,欧债危机让国际上的资金链逐渐紧绷,同时美国qe2效用基本上结束,而qe3一直在忽悠、一直不落实。 这样的结果是,国际资金链紧绷,美元逐渐走强。 因此,进入中国的外资也急剧减少,有时甚至形成净流出状态,让中国央行的技术官僚们无计可施,只能一天天往后拖,拖一天算一天。 问题在于,房地产商在香港的美元贷款即将到期,数千亿美元需要还账。 同时,融资租赁的飞机等大宗产品,每个月也都要付美元。 也就是说,这些每月归还和一次性归还的大量美元,正在给中国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果在到期日之前,房地产商不能快速卖出房子,造成贷款违约,那就意味着房地产商都要倒闭。 中国房价“断崖式”下跌,房地产“气球”直接打爆。 如果房地产商卖掉房子拿到钱,还要换成美元,再还给债权人。 在外资流入减少的情况下,这样的大规模资金外流也要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极大的压力。



  
  当所有因素汇集起来,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中国经济“猝死”。 虽然中国人经常看上去很有“信心”,但实际上的信心极为脆弱。 人们都觉得人民币在贬值,也就是钱“毛”了,想着买这买那保值。 但是,说起买美元保值,人们就立刻“嗤之以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看到,在过去人民币一直在对美元升值。 人们回想,既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买 美元怎么可能保值? 但是,随着欧债危机发酵,美元指数升破82,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改变想法,准备先换一些美元。 而一旦欧债危机全面爆发,美元指数升破89,大多数中国人就会大量恐慌购入美元。 这就是中国人的“羊群效应”,越是抢购的时候,大家就越抢购。 一旦中国人开始集中抢购,那点可怜的储备根本挡不住人们如“潮水般”的抢购。 即使中国人不抢购,外资在欧债危机爆发后,会紧急撤离大量资金,把钱拿回本国挽救本国企业。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中国的外储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换光。 即使中国人不抢购、外资不大规模紧急撤退,单单中国房地产商还美元的欠债,对中国的外储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已经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外资流入中国,同时中国随时面临大规模外债偿付的局面。 仅仅外债偿付就已经非常困难,而如果欧债危机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外资再有可能随时撤离,中国就可以很快“格式化”。 不论“4万亿”还是“8万亿”的“经济刺激”,都是建立在人民币还有信用的基础上。 而人民币的信用又建立在中国还有外储的基础上,没有了账面上的外储,人民币就是冥纸。 问题在于,中国外储只是存在于账面上,并没有真正经过试验。 就像“航母”和“四代飞机”,都是给人看看,供很多人意yin的一样。 等真的到了某个节点,人们用换美元来测试外储的时候,外储到底还剩多少,就可以一目了然。 相信到时候能够兑换的美元不会超过1万亿,这个可能还是乐观的估计。 当然,这1万亿美元的可动用外储在将近90万亿人民币货币总量M2面前,可以说不值一提。 如果中国只剩下几千亿的可动用外储,那随便一些民众“羊群”就能解决掉,不需要外资出动,到时候这些外资就“血本无归”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8万亿”很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让人们意yin到高潮的一个心理刺激。 至于“8万亿”是什么效果,甚至还有没有“8万亿”,就都是个很大的疑问了。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当然,即使没有“8万亿”,人们如果能够直接意yin到高潮,并且高潮至死,也算是一种结果。


号称“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没出来
方舟
http://fangzhou.blog.hexun.com/76223186_d.html

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进入一种状态:不需要“刺激”,意yin就能达到高潮。 号称“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没出来,人们就开始狂呼房价要涨,认为中国要重新回到08-09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还真的调高了房价,等着急迫买房的人们来买房。 如果意yin的高潮过后,“刺激政策”没有来,意yin到高潮的人们面对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心理的失落。

  在2012年前两个季度,中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萎缩“势不可挡”。 一个中国人只要稍微愿意睁开眼睛看社会、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眼前最短浅事物,都知道中国经济已经相当萧条。 其中,在2009年“四万亿”中风光无限的铁道部,是萧条的典型。 铁道部在2011年三季度开始爆出“万里大停工”之后,国家似乎支持了铁道部数千亿元。 当时,很多人为之“欢欣鼓舞”,放了假的铁路承包商们又回到岗位,准备开始新的一轮建设。 没想到,铁道部的数千亿是“干打雷、不下雨”,嘴里说着有钱,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钱给工程承包商。套个前苏联的笑话,铁道部假装有钱,承包商假装热火朝天干活。 等半年多过去后,铁道部在2012年5月又传出来好消息,各个银行给铁道部授信2万亿。 随着资金的逐渐到位,铁道部又可以开工了。 在这个好消息传出来的同时,铁道部又说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铁路建设。另外,配合这个利好消息,铁道部又在5月17日发行200亿短期融资券。 其实,很多事情自己思考一下,就会觉得非常有趣。 既然各大银行已经授信铁道部2万亿的贷款,即使贷款没有完全落实,先期只到位5%,也是1000亿元。 如果铁道部随时可以调动上千亿元,为什么铁道部还要专门发行这小小不言的200亿融资券? 这对于资产庞大的铁道部来说,不是太掉价了吗? 就像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跟别人说:“我现在银行里有2000万,先跟你借20万花花,在短期周转一下。” 这时候,如果稍微有一些理智的人,就要开始怀疑,这个老板是不是根本没钱,然后套自己的小钱。 当然,一般人不能以穷人之心,度铁道部这个“大财主”。 所以,人们可以选择相信,铁道部真的有20000亿随时可以使用,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被拖欠数千亿以上设备和工程款项的供应商们,应该欢欣鼓舞了。 (当然,没人知道铁道部总共欠了多少钱,反正在数千亿以上)

  问题在于,中国经济不仅仅只有一个铁道部。 铁道部虽然是个巨大的行业,但也只是交通运输业中的一部分。 在交通运输中,还有公路、水运和航空等部分。 而且,中国的经济不仅仅是交通运输,还有房地产、汽车、市政、日常消费的衣食住行用等等不同行业。 首先,房地产销售已经低迷一年多、将近两年,连以前热闹非凡的房展会都变得很清淡。 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商已经支撑不下去,开始大折扣降价售房。 但是,降价虽然刺激了一些“刚需”购买,总销量并没有得到提升。 而且,销售量和库存房相比,等于“杯水车薪”。根据2012年5月20日网上房地产的数据显示,申城新建商品住房可售面积再度突破千万平方米大关,达到1011.12万平方米。此外,商业地产(包括商业和写字楼)的存量有过之而无不及,总量达到近1148万平方米。 仅仅上海一地,新建的商品住房和商业地产就超过2000万平米。这个巨大的存量还不包括已经售出、人们用来“炒房”的二手房。 而且,也不包括房地产商已经买了地、但是没有形成新的供应量的房子。 从这个角度,房产供大于求的状况急剧恶化,套住了很多房地产商。 而且,房地产交易清淡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税费收入,进而导致各地政府卖地收入骤减,也套住了地方政府。 另外,中国的汽车销量也是一路下滑,而且库存急剧增加。 另外,不论钢铁水泥、各种机械设备、建材家居家电等工业部门,服装纺织鞋帽、玩具工具等加工出口部门,各种矿产部门,各种建筑服务、生活消费服务等等服务部门。 进入2012年,已经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些部门状况转差,而是绝大多数部门的状况都在急剧恶化。 尤其是在房价上,虽然很多买房的人还对房价很有“信心”,但是有些人在降价后“房闹”,已经开始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一大“景观”。


  
  经济萎缩的背后是“社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中国的小农式老板们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小农老板们无法理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也没兴趣理解社会经济,总觉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就行了。 没想到,社会经济是整体的运行系统,任何社会经济运行都会影响到“一亩三分地”。 不论小农老板们如何想着避免风险、或者减少风险,风险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进入2012年,大多数的行业和企业,收入都急剧萎缩。 私企倒闭就像“割韭菜”一样,一一茬茬地进行。 剩下的还维持的企业,也越来越感觉到恐慌不安。 很多私人老板都已经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其实,只需要从社会资金链的角度,看看社会缺多少资金,做个简单的加减乘除的算术,就知道未来的方向。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中国的货币总量M2还在持续增加,都已经将近90万亿,资金还不够吗? 但实际上,90万亿并不是资金链里的流动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沉淀资金”,被很少数的人所控制,基本不进入社会流通。 另外,信用系统逐渐被破坏,也让流通中的资金沉淀越来越多,导致社会上快速流动的资金则非常少,可以说极为匮乏。 因为资金太缺乏了,所以除了生活必需品领域,其它行业都要经历“大淘汰”。对于绝大多数私企来说,未来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因为社会太缺钱了,人们就只够糊口生活,做不了其它的了。 也就是从消费的角度,人们纷纷离开非生活必需品领域,涌向生活必需品。 所以,除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能够赚更多的钱(当然最后也要被体制刮走),绝大多数都要倒掉。进入2012年,资金链断裂已经从“冰崩”进入“雪崩”,在流通的资金也因为信用系统被破坏,加速资金的“沉淀”。 这个问题,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文中,进行过具体的解释。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非必需品行业销售下降、库存积压、企业纷纷倒闭,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当然,小农老板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学习,不关心社会经济运行,总想“用经验打败理性”、或者直接用自己的“信念”打败理性。 结果,大多数小农老板们遇到社会经济收缩的时候,开始大规模倒闭。 很多人的可怜之处在于,自己的钱都不知道为什么赔进去的。 这也预示着,很多人在未来死到临头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当整个社会经济都萧条的时候,“8万亿”只是杯水车薪。 当“8万亿”的消息出来后,很多人直接到“高潮”。 人们觉得自己已经非常艰难的时候,突然来了“8万亿”来救自己,心理上无比激动。 这种状况也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溺水的人抓住稻草都觉得有了希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仔细冷静思考一下,这“8万亿”够吗? 即使“8万亿”够,能够救了自己吗? 说到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一下:中国到底缺多少资金,才导致现在的情况出现。 计算出资金的“缺口”,就知道还差多少。在2008年末,中国的货币总量M2是47万亿,2009年虽然号称“4万亿”,但实际上M2增加了13.5万亿,2009年底货币总量超过60万亿,因此才有房地产和铁公基的火爆。 我从2010年就分析过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印钞需求,分析印钞和通胀的必然性。 到2011年初,我开始强调资金链的问题,说当时的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 我就进行过大致的测算,中国在2010年最少印钞18-20万亿元;2011年印钞25万亿左右;以后按照类似的增长比例,以此类推。如果这样加总的话,到2011年底,中国的货币总量M2需要达到100-105万亿左右。 而且,还是在不考虑明显通胀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致测算。 如果计算通货膨胀,M2按照过去三年40%的比例计算,就得达到140万亿。 但是在2010年,中国印钞明显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而且,我在2011年初分析的时候,也明确说明,中国已经不敢印如此多的钞票。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2012年4月货币总量M2还不到90万亿元,与相应的资金需求量差50万亿元。 因此,虽然体制动用各种手段,通过吸引民众资金来填补各个“缺口”。 仅仅在2011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就通过“理财”吸纳了民众9万多亿的资金。 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当时已经开始变得非常火爆的各种名目的“高利贷”。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到2010年第四季度,社会资金链也已经断裂(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的文章中进行过分析)。 因此,到了2012年,社会资金缺口已经超过50万亿,相当于2008年末的货币总量。 在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之下,“8万亿”即使投放出来,对于整个社会资金匮乏,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到有限的延缓作用。

  为什么国家会在2011年开始,坐视社会资金链断裂? 中国的金融研究机构养了很多人,不是白吃饭的。其中很多人都是“学而优”,对金融系统非常了解。 而且他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层面支持体制。 如果没有他们从技术层面拟定政策,中国的体制也走不到今天。 在2009年底,我分析到“大规模通胀一触即发”,他们也必然预见得到。 2011年初,我分析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这些人也必然看得到。 为什么他们并不采取行动,继续印钞,而是坐视社会资金链断裂? 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采取行动,放纵银行骗民众参与“理财”、放纵“高利贷”,都是他们采取的具体行动。 只有在印钞问题是,他们没有采取行动。 所以,放纵“理财”和高利贷、不大量印钞,都是他们以“不行动”的方式,实施的行动。 只有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国家才会暂时进行“印钞放水”,紧急进行“救市”。 然后,市场立刻开始兴奋,期待新的“放水”开始。 但是,很快新的“放水”又没有了,市场重新回归沉寂,欠债的越来越多、倒闭的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通胀是体制最大的敌人。 如果按照我当时测算的印钞规模,中国在过去两年已经达到100多万亿的货币总量。 考虑到通胀因素,达到150多万亿的货币总量。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大家也都很清楚,就是津巴布韦。 当然,津巴布韦是个小国,即使津巴布韦货币被废弃,也能够继续维持。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大国。 如果人民币变成津巴布韦,国家也就解体了。 中国体制对于前苏联研究得非常深入,通过各种方式避免在短时间内变成前苏联。 而前苏联最致命的问题就是通胀,当物资生产减少、钞票加速印刷,到91年通胀超过100%,苏联就系统格式化,然后重启。 这个我在之前的分析中,也论述过。 坐等资金链断裂是“等死”,是个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大量印钞放水的结果是严重通胀,是快速死亡的方式,是“找死”。 从任何一个角度,体制都会选择“等死”,而不是“找死”。 当然,“等死”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让民众“投入”,等耗干了民众之后再死亡。 所以,民众的积极性越高,体制的延续时间就越长。所以,国家在分析过各种形势后,从2010年开始收缩银根,并且坐视资金链断裂。



  从这个角度,“8万亿”的出台非常及时。进入2012年4、5月份,中国经济急剧萎缩,所以国家推出“稳增长”的新版“刺激政策”。 说明一下,“促增长”和“稳增长”的概念具有决定性差异。 “促增长”是通过经济刺激政策,加速经济增长、扩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做相关生意,都很容易发财。 但是,“稳增长”的意思是,尽可能“稳”住局面,不能让经济下滑“过快”。 更明确地说,目前的政策只是通过各种措施,想方设法让企业死的稍微慢一点。 当然,如果相关措施不成功,企业该死还是要死掉,时间也不会慢。 这也就是目前留给政策的操作空间,能拖一时是一时。 或者说,操作空间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只是“提振信心”。 还是重复一句经典的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国家通过这样的“刺激政策”,给人们以“信心”。 然后,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后异常兴奋,认为国家还要“救市”,经济还要重新“增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数人本来快要绝望了,准备收手不做。 听到这样的“利好”消息后,砸锅卖铁、把自己最后的积蓄都拿出来“再赌一把”。 在这样的情况下,铁道部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也变得有可能;中小企业现在亏损严重,老板们也会多坚持一段时间;股市扩张“圈钱”更快、更多,也有更多的民众原因接盘。 因为,只要民众有了“信心”,就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拿出来,支持国家的经济增长,支持体制的经济运营。 所以,虽然“8万亿”从整体规模上,远远不够弥补社会资金链的缺口,但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希望平台”。 国家通过搭建这个“希望平台”,让民众拿出钱来在这个“希望平台”上尽力“唱戏”。 可以说,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合作,国家和民众个人进行的完美合作。 在这个合作中,国家出“信心”,通过各种方式给民众“信心”,以“信心”这个最大的无形资产“参股”;同时,民众则拿出黄金,和国家进行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国家得到了黄金,民众得到了“信心”,两者相得益彰。 从“成功学”的角度,只要有信心,就能够成功;从“阳光心态”的角度,只要有了阳光心态,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世界也变得美好。 所以,民众只要有了“信心”,就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整个美国经济立即陷入停顿,就是因为民众缺乏信心,人们只想着“自保”,只想着减少自己的损失。 从这样的角度,美国民众是自私自利的,是不顾国家死活的。 与之相对比,中国人民有足够的“信心”,所以大家通过“众志成城”,让经济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

  当然,不论民众如何达到“高潮”,其作用都极为微小、时间效应都是极为短暂。国家真正担心的是外资,因为外资才是真正决定中国经济的力量。我在最近的分析文章“2012-大物理开端”( “2010经济分析-11大难题”帖子中最近进行的更新)中,强调了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重点,就是“外资依赖”。 不论中国民众多么有“信心”,都没有太大意义。 在中国的50-70年代和现在的North Korea,一群穷棒子们把口号喊得震天响、认为自己已经“宇宙无敌”,都没有任何意义。 当别人扔过来一个白馒头的时候,马上跑去狼吞虎咽,再也不喊口号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仓廪实、知礼节”了。 因为,对于穷棒子来说,继续吃白馒头比喊口号重要亿万倍,就是喊口号也是为了白馒头。就像网上的很多“毛左”们叫喊半天,最后发现是因为给了钱,才喊得这么欢。 没馒头吃了,也立刻不喊了,开始自己之间“互咬”了。 同样道理,在目前的形势下,一般人在买房、买车、买理财产品、“高利贷”之后,还有多少人手里有大把的现金? 另外,除了少数外资企业和体制单位在赚钱外,还有多少中国企业能够赚钱? 从现金流的角度,甚至连体制单位都在迅速“失血”,因为体制消耗太大了。 所以,体制单位都在拼命地上市“圈钱”、再融资“圈钱”,因为所谓的盈利都是账面上的,实际上的资金“失血”是现实中发生的。 因此,技术先进、管理完善、品牌过硬、利润丰厚的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后一块“肥肉”。如果外资企业没有了“信心”,看到中国市场不行了,一旦开始撤离,中国经济立刻全面瓦解。真正要实现“信心”与黄金的合作,主要还是在于盯准外资企业。 因此,国家通过“8万亿”的刺激政策,给外资更多的“信心”,让外资觉得二季度的经济快速下滑是暂时的,中国经济三季度之后会反弹。 只有这样,外资才会觉得有“希望”,才会觉得有“信心”,才会继续留在中国。 当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非得留住外资? 我在“2010-大物理的开端”中,已经将中国的经济模式分析的很明白。 如果现在外资开始大规模离开中国,人民币立刻变前苏联卢布,中国经济直接完结,“大物理”直接开始上演。

  不过,即使号称有“8万亿”,中国也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在“2012-大物理开端”中分析过,中国任何一个经济刺激政策,或者一项大型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消耗外汇。因为中国人所有的“现代生活”,包括资金、技术和管理,都通过外汇购买,没有自己创造的东西。 如果没有外汇,中国经济立刻完全停滞,回到原始社会。而中国2008年之所以能够采取“4万亿”,也是基于外汇基础上。 2009年的外资加速流入,让经济能够迅速变得“火爆”。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火爆”意味着“外资依赖”,如果外资撤走,中国立刻完全“熄火”。中国外储迅速增加,并不是中国人通过外贸赚的钱,而是外资加速流入的结果。 这些钱在过去几年加速流入,也就意味着体制有更多的钱消费,才敢于大规模进行“刺激政策”。 如果没有外资流入,“刺激政策”就直接转化为通胀,让中国经济立刻“格式化”。 所以,随着2011年外资流入减慢,中国也一直不敢大规模进行经济“刺激”。 当然,即使没有“经济刺激”,中国还在加速消耗外资。 比如,2011年,中国多个房地产商为了生存下来,在香港借了数千亿美元的高利贷,利率普遍超过10%。 当时,这些钱进入中国,一方面支持了房地产商的生存,另一方面也支持了中国的外汇消耗,让人民币汇率更加坚挺。 另外,中国购买像波音飞机这样的产品,也都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实施,而不是购买的方式。 而外资流入、外国人借钱给房地产商、融资租赁等等方式,都意味着外资在中国经济中起到决定作用。 问题在于,2011年下半年以来,欧债危机让国际上的资金链逐渐紧绷,同时美国qe2效用基本上结束,而qe3一直在忽悠、一直不落实。 这样的结果是,国际资金链紧绷,美元逐渐走强。 因此,进入中国的外资也急剧减少,有时甚至形成净流出状态,让中国央行的技术官僚们无计可施,只能一天天往后拖,拖一天算一天。 问题在于,房地产商在香港的美元贷款即将到期,数千亿美元需要还账。 同时,融资租赁的飞机等大宗产品,每个月也都要付美元。 也就是说,这些每月归还和一次性归还的大量美元,正在给中国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果在到期日之前,房地产商不能快速卖出房子,造成贷款违约,那就意味着房地产商都要倒闭。 中国房价“断崖式”下跌,房地产“气球”直接打爆。 如果房地产商卖掉房子拿到钱,还要换成美元,再还给债权人。 在外资流入减少的情况下,这样的大规模资金外流也要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极大的压力。



  
  当所有因素汇集起来,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中国经济“猝死”。 虽然中国人经常看上去很有“信心”,但实际上的信心极为脆弱。 人们都觉得人民币在贬值,也就是钱“毛”了,想着买这买那保值。 但是,说起买美元保值,人们就立刻“嗤之以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看到,在过去人民币一直在对美元升值。 人们回想,既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买 美元怎么可能保值? 但是,随着欧债危机发酵,美元指数升破82,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改变想法,准备先换一些美元。 而一旦欧债危机全面爆发,美元指数升破89,大多数中国人就会大量恐慌购入美元。 这就是中国人的“羊群效应”,越是抢购的时候,大家就越抢购。 一旦中国人开始集中抢购,那点可怜的储备根本挡不住人们如“潮水般”的抢购。 即使中国人不抢购,外资在欧债危机爆发后,会紧急撤离大量资金,把钱拿回本国挽救本国企业。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中国的外储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换光。 即使中国人不抢购、外资不大规模紧急撤退,单单中国房地产商还美元的欠债,对中国的外储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已经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外资流入中国,同时中国随时面临大规模外债偿付的局面。 仅仅外债偿付就已经非常困难,而如果欧债危机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外资再有可能随时撤离,中国就可以很快“格式化”。 不论“4万亿”还是“8万亿”的“经济刺激”,都是建立在人民币还有信用的基础上。 而人民币的信用又建立在中国还有外储的基础上,没有了账面上的外储,人民币就是冥纸。 问题在于,中国外储只是存在于账面上,并没有真正经过试验。 就像“航母”和“四代飞机”,都是给人看看,供很多人意yin的一样。 等真的到了某个节点,人们用换美元来测试外储的时候,外储到底还剩多少,就可以一目了然。 相信到时候能够兑换的美元不会超过1万亿,这个可能还是乐观的估计。 当然,这1万亿美元的可动用外储在将近90万亿人民币货币总量M2面前,可以说不值一提。 如果中国只剩下几千亿的可动用外储,那随便一些民众“羊群”就能解决掉,不需要外资出动,到时候这些外资就“血本无归”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8万亿”很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让人们意yin到高潮的一个心理刺激。 至于“8万亿”是什么效果,甚至还有没有“8万亿”,就都是个很大的疑问了。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当然,即使没有“8万亿”,人们如果能够直接意yin到高潮,并且高潮至死,也算是一种结果。
来个2楼特有的:
                如果方舟来打假有木有压力?{:soso_e144:}
现在到了
上策 直接向美加转移资产
中策 买黄金
下策 买固定资产
和崩溃论无二异
即使没有8万亿,三万亿还有吧.
宝钢湛江项目获批了,投资接近700亿.铁矿石三巨头们偷着了啊.
人民西路 发表于 2012-5-28 20:17
即使没有8万亿,三万亿还有吧.
宝钢湛江项目获批了,投资接近700亿.铁矿石三巨头们偷着了啊.
钢铁行业不是不景气吗?
虚伪者 发表于 2012-5-28 20:26
钢铁行业不是不景气吗?
再来个四万亿就可以使之很惊奇.
先拿2万亿把公路收费撤了吧
老天 发表于 2012-5-28 22:28
先拿2万亿把公路收费撤了吧
哥们气的说胡话了?
板眼 发表于 2012-5-28 22:40
哥们气的说胡话了?
还真是有点胡话了,前些日子不是公路交通部门说就因为缺2万亿撤不了收费站么.....我赶脚,这个钱这次花了吧!
这任督二脉一下打通了
人民西路 发表于 2012-5-28 20:17
即使没有8万亿,三万亿还有吧.
宝钢湛江项目获批了,投资接近700亿.铁矿石三巨头们偷着了啊.
不止湛江的宝钢。广西的钢铁也批了。这两个加起来就已经1000多亿了。
其实5月份发改委批的项目就达到上百个了。是1-4月份的多少倍。
官方澄清不会有4万亿投资政策出台
http://news.hexun.com/2012-05-30/141910007.html

  昨日(5月29日)的北京城难得凉爽,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门前也像这一天的天气一般,并不喧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这里守候了一个下午,也未见到一个“亲吻批文”的地方官员。

  星期二是一个正常工作日,但的确很难用“门庭若市”来形容发改委大门那片开阔的“等候区”。与此同时,经过此前一周多的集中审批后,截至记者发稿,当天国家发改委网站并没有公布审批或核准任何一个项目的信息。

  实际上,近来关于发改委的焦点并不是大项目屡屡获批,而是对“新四万亿”以及“四万亿2.0”等说法的否定。正如《每日经济新闻》昨日报道的那样,来自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部门的官方消息均表示,国家不会重复2008年那样大规模的投资计划。

  发改委大门前一如往昔

  由于不得随便进入发改委大门,发改委传达室边不时会有等候进门的人,经粗略统计,一般会有十几个人等在门外。但记者交谈后发现,这些人几乎都否认自己是来办理项目审批工作的,而发改委门外的外地车辆也不多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改委门外逗留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仅有一名来自山西省的地方官员表示是来发改委办理地方机场审批手续,不过当记者具体问及是山西省哪个地区时,该官员却不肯透露。

  记者在国家发改委外采访时,一名来自河南的地方官员就称自己仅仅是来北京会见朋友,并且明确表示避谈工作问题。其他大多数人也都说自己是在等朋友,或者来发改委取材料、办理普通事务,而不是来发改委审批项目。

  前述山西官员告诉记者,自己来发改委办理审批的地方机场项目,在发改委审核前还要经过国土资源部门、环保部门等众多部门的审批,只有通过后才能最终拿到发改委的核准批复。当记者问及国内近七成机场出现亏损为什么还要投入机场建设时,该官员并没有回避。他表示,不能简单地因为亏损就不建设机场。“中国的机场数量与美国差距明显。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来决定是否发展机场建设,而不是凭借是否亏损。”该官员认为,建设机场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否贷款来建设机场就要看地方的经济实力,只要建设机场是因为地方经济需要,就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刺激作用。

  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这名官员是昨天才赶到北京。“来之前肯定都是约好的,不会出现要在这里等待很久的情况。”尽管没有安排好离京日期,但他表示不会在北京耽误很多时间。

  国家发改委外面礼品店里的店员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并没有发现很明显的礼品大量购买现象,“之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去发改委拜访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新四万亿”猜想并不靠谱

  从多方消息来看,“新四万亿”的猜想并不靠谱。

  昨天下午,新浪认证为“新华社官方微博”的新华视点发布一条微博,称“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吹风会,澄清所谓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呼之欲出以及4万亿投资2.0版来了等不实报道”。

  一位发改委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改委每天都在开会,有时也会邀请部分媒体参加,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和进展,还是要参看发改委官网。

  正如这位人士所讲,多数媒体报道新一轮投资潮来袭时,文章中并没有哪位发改委官员明确说过国家要进行新一轮大规模投资,而媒体引用最多的证据便是来自国家发改委网站时时更新的项目审批和核准情况。

  在这当中,发改委5月21日批准的100多个清洁能源项目成为记者们最主要的证据,因为这超过了5月前20天批准项目的总和,而时间节点也恰恰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北调研时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后。

  针对此事,上述微博也有所解释,称5月21日批准的清洁能源项目中有部分是4月批准的,且4月也批准了约90个项目,且投资方为企业,属于参与国际CDM机制合作项目,和国家稳增长投资无关。

  新四万亿说法的诞生还来源于另一个“蛛丝马迹”,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等一批重大钢铁建设项目在同一天获批,仅这两个项目相加总投资额度就超过1300亿,投向本已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因此引发盲目保增长回潮的质疑。

  但昨天国家发改委的一则工作动态间接解答了上述质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在京召开了“钢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专题工作会”。产业协调司副巡视员李忠娟表示,经报请国务院同意,该委已核准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项目建设均以压缩钢铁产能为前提,其中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广西和武钢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070万吨。

  “发改委一直很忙”

  同样是在昨天,一份湖南省关于经济工作安排的文件的图片版在网络上不胫而走,该图片有如下一段文字:“5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武汉召开六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今天我们又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这里要明确国家层面有"两个不可能",即,第一,不可能出台像2008年底那种大范围、大规模的4万亿投资政策;第二,不可能松动房地产政策。”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经济决策制定者的判断和思路并非是以“大干快上”为核心。上述文件还称,现在只会预调微调,就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实事求是地解决。

  “地方发改委很忙,排队拜会部委去跑项目。”类似的传闻表明,经济形势一有风吹草动,发改委就会成为众人眼里的焦点,2008年如此,现在仍然如此。

  “难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工作了么?”一位地方发改委人士在电话那头笑着说,发改委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负责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审批,这往往事关省份乃至国家经济建设全局,因此不会只有当经济形势不好、需要稳增长时才有重大项目横空出世,而是发改委一直很忙。

  “按照国家要求,加快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项目,我们的工作进度的确会因此而调整,但我们并不是光忙着搞投资,包括放宽民资准入的细则、降低企业融资和税费成本等多项工作也在委里同步推进。”这位人士说道。

  相比2008年的投资重拳,本轮经济维稳将更侧重于各方力量均衡发力的组合拳。渣打银行宏观分析师李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调控更侧重的是稳预期和信心,经济前景仍较为乐观,而且扩大内需也有很多着力点是在消费方面。

  上述材料还显示,湖南省将在房地产保持国家调控力度不变的前提下做一些微调,主要包括:推出利率优惠政策、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减免相关税费等措施,以促进刚性需求,引导市场形成统一预期。(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