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游击战、毛泽东思想、恐怖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31:42
游击战 毛泽东思想 恐怖主义——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本文刊登于《装备与生存》第三期
http://defenseli.blog.163.com/bl ... 338120121794915118/


题图:在东南亚的美军特种部队




什么是特种部队

现如今“特种部队”这个概念非常火爆,各类影视书刊无不以此为卖点,仿佛不讲点这类的故事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另一方面,到底什么是特种部队,却没见有谁来深究。特种部队,难道就是一群人穿戴得花里胡哨、把脸抹黑、然后在树林子转来转去吗?本文希望以一些公开文献为基础,用看似零碎的内容,为读者拼凑出一个“特种部队”的大概轮廓。

某本军内出版物曾经用如下词语界定特种部队:“有特别的编制、特别的装备、特别的训练、执行特殊任务的常态编组单位”。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中的最后部分“常态编组”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很多人经常把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里的“敌后武工队”一类的单位称作当年的特种部队,一一对照来看,敌后武工队确实符合特种部队的大多数特征,但唯独“常态编组”这一点,武工队做不到。当年的敌后武工队,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从各个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在或长或短的任务期结束后,整个队伍又被解散,其人员各回原单位或者再被调到其他单位。看看美军也一样,战争期间会成立无数五花八门的临时单位,相当一部分从事的也是高难度高危险的特殊任务,但一旦任务结束,所有人员也立即作鸟兽散。这样的单位充其量只能说具备了特种部队的雏形,探索了特种作战的样式,本身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

1962年在老挝的美军特种部队


美军人员协助选拔训练老挝军官


两种典型任务形态之争

以美军陆军特种部队为例,从一开始,两种典型的任务形态便纠缠在一起,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这两种形态都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种,突击队模式。这种作战方式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加拿大联合别动队,即第一特种勤务部队,代号“喷灯-暴力”。这也是美军官方定义的特种部队的正宗先驱。当时这只部队的作战目标是纳粹德国设在挪威的重水工厂,以及象罗马尼亚的油田之类的目标,其典型作战套路是把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的别动队员以空投或其他匪夷所思的方式投送进敌占区,在当地情报人员和抗德游击队的帮助下,对目标发起突然猛烈的攻击,完成任务后想办法撤出。这种作战方式思路比较简单,着眼于快打快撤,作战人员通常都是射击、爆破、通讯方面的好手,到达敌占区后会力求保密,不与接应人员之外的任何人接触,待到做好突击行动前的一切准备便着手实施。除了美军的此类任务以外,英军SAS执行的一系列针对德军北非基地的长途奔袭任务也属于突击队模式的典型任务。

第二种,杰德堡小分队模式。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杰德堡小分队在1944年8月的一次敌后行动,对这一类型的作战行动建立一个直观的认识。每一支这样的小分队都由三人组成,一名英国或者美国军官,一名法国军官,一名报务员。这些人首先在美国战略情报局(OSS,现在的中央情报局的前身)的训练基地学习了夜间隐蔽行动、破坏铁路以及桥梁电力等设施、如何剔除混进内部的敌方探子、徒手格斗等等敌后游击战的必要技能,随后就是高级科目:通过各种障碍、编写密码和无线电通讯。以上科目都能通过的会来到英国,在英国特种作战指挥部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跳伞和射击训练,此外还要学习灵活运用英国专家提供的各种假证件。当时盟军已经做好了在法国登陆的作战计划,而成千上万的特别小分队率领法国当地的抵抗武装在德国人的后方搞破坏也是计划的一部分。但问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粹对于法国平民的报复,在盟军登陆之前各种敌后游击队不能进行大规模行动,各种行动都要求低调,但登陆行动一开始,则要求所有组织都要在瞬间“苏醒”,与正面战场的行动相配合。这就对这些小分队的领导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小分队还必须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当时法国复杂的政治局面。有无数的敌后游击队和抵抗组织,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赶走德国侵略者。但除此之外,各个武装组织背后的政治派别各有各的打算,保皇党人、共产党人以及戴高乐的追随者。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美国人和英国人不会对共产党派别很热心,但也要善加利用,毕竟眼前的敌人是共同的。

二战中“杰德堡”类型单位的训练


杰德堡小分队的三个人在凌晨二点伞降进入目标区,在一名英国情报人员的接应下,他们与法国地下抵抗组织会合。这些抵抗组织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来源于盟军的空投,杰德堡小分队的人员会教他们更好的使用这些武器,同时也要充当游击队与盟军司令部之间的联络人,联系更多的空投,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小分队还要带领游击队进行一些伏击和破坏活动。

游击队员对于小分队是非常欢迎的,他们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态势,提供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还有长长的物资申请清单。小分队的成员不但要在各个派别的游击队之间进行平衡,还要考虑他们的作战计划是否可行,是否能成功,是否会招来德国人的疯狂报复,是否会给盟军在相关地区的其他行动带来麻烦,等等。但是谁也不会想到,杰德堡小分队的第一次作战行动是去解救一支陷于困境的法共游击队。这支游击队本来想伏击一支德军部队,但由于装备落后又缺乏训练,他们没能打德国人一个冷不防,德国人有组织的撤退,躲进了一所学校静候援军。小分队成员以自己优异的军事技能协助游击队重组攻势,还以无线电召唤来了英国的轻型轰炸机进行了火力支援,最终打垮了德军并赢得了法共游击队员的尊重。在后面的日子里,小分队继续向游击队传授武器操作和伏击破坏战术技能,直至法国大部解放,小分队任务结束返回英国。


杰德堡小分队的经历体现了特种部队的一些必备能力:

1 特种部队的军人要准备越过正式的战线,深入到敌军后方去作战。那些地区没有受到某一方的明显控制,也无法分清谁是好人坏人,甚至无法通过一个领导人或者组织的名字来判断其政治取向。

2 要准备在一个高度危险、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孤军作战作战而得不到上级组织的支援。

3 必须具备优秀的作战技能,不但要能够作战,还要教会别人作战。要熟悉各国的武器装备,精通徒手格斗。

4 要精通作战地域国家的语言,了解那里的文化、政治形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5 要掌握以假身份在敌后秘密生活的必要技能。

6 要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独立生存、没有支援、随时有人有意无意的把事情搞乱。

7 要有计谋,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有足够的心理、政治和军事的敏感性,能说服和诱导那些本来不喜欢不信任他的人。自己实实在在的能力是让别人追随的最佳保证。

8 小分队及其成员就是国家的代表,他们执行任何政策都面临多种选择,但没有人会来指导,特种兵们必须有能力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以及与之并肩作战的游击队员的生命,还会影响到那些被卷入的平民。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这类行动比突击队行动更加复杂,对特种部队成员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还要有非常好的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只热衷于耍枪弄炮的军人是无法胜任的。时至今日,这两类任务仍然是包括美军在内各国特种部队承担的主要任务,当然还有很多的零碎任务比如临时借调到其他部门做一些培训、警卫甚至军民联欢协助拍电影之类的,就不必多说了。

毛泽东思想与人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充满了混乱和希望,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慢慢的失去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共产主义思想广为流传并且对很多正在摆脱或者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对这个局面最感到难受的莫过于美国,于是美军特种部队转而开始研究反对共产主义的作战形态。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共产主义与过去所有的剥削制度和殖民主义都划清了界限,而所有标榜着民主自由的国家都有着声名狼藉的历史,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军中的特战精英慢慢的发现,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思想竟然来自于红色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美国人发现,共产党部队在一开始是极其弱小的,但在长征的一路退却中,共产党军队对老百姓非常慷慨,非常热爱,也非常尊重,老百姓不是躲避军队,而是欢迎他们,红军甚至编写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歌谣来规范部队的举止。军队爱百姓,百姓自然也支持军队,正是这种“鱼和水”的关系,共产党军队才能慢慢发展壮大,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某种角度来说,游击战,其实就是争取民心的斗争,这种斗争通常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美军还从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提取了一些对自己特别有指导作用的条文,比如:

1 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

2 各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

3 努力把所有“小人物”都吸引过来。

4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恐怖袭击削弱敌人的斗志。

5 在战术上有利的时候不断的对敌军和敏感点实施攻击。

6 避免与势均力敌甚至占优势的敌军展开阵地战。

7 只有在生死存亡或者掩护他人撤退的时候才打防御战。

8 把敌人的后勤系统当成自己的,让敌人运送存储军需物资,然后夺取之。

9 不断努力把秘密武装变成正规武装,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把仗打到敌人的地盘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慢慢的渗进了美军特种部队理论先驱者的心灵深处,当然,其目的正好相反,不是传播共产主义,而是要扼杀它。

很快,在越南,美国版本的“毛泽东思想”开始经绿色贝雷帽发扬光大,而且美国军人凭借着较好的个人素质和军事技术贯彻得相当不错,开始赢得驻地土著居民的仰慕和友谊。美国大兵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帮村民打井,下地劳动,搭建木桥,挖渠灌溉,提供新品种农作物的种子,给村民看病,打疫苗,作产前检查,等等。他们不但能侦察、引导、破坏,还能与当地人交朋友,宣传美国政策,争取同情和支持的势力。在越南的尝试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赏识,肯尼迪当时正在为共产主义的迅速扩散而发愁,美军看上去极其强大的传统军事力量在对付那种“缓慢燃烧的战争”时显得无能为力,而新型特种部队的能力给了美国政府一个灵活的选择。

在美国军队内部,保守主义的势力始终非常强大,就在特种部队认真领会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持久战等等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的时候,五角大楼的一些高官开始向特种部队发难,禁止研讨这些“异端邪说”。初创的绿色贝雷帽与这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最终得以在自己的地盘——布雷格堡继续进行学术层面的研究。与毛泽东的理论一起被研究的,还有两个正好分属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英国军队在马来亚丛林围剿当地游击队的胜利,另一个则是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的“虚假胜利”。前者懂得尊重当地人的文化,能与土著们打成一片,再辅以凌厉的军事封锁和打击,使游击队逐渐走入被孤立然后被消灭的境地。而后者刚好相反,骄傲的高卢公鸡始终是一幅征服者的姿态,却实实在在的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林中谈话

所谓的“林中谈话”,是美军特种部队建设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也要从其初创时期说起。1961年,刚刚接任特种部队司令的比尔?亚伯勒发现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即部队的现有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更达不到执行“新型特种战争”所必需的要求。当时的特种部队兵员中素质还算较高的主要是士官群体,这是一个靠技能吃饭的群体,他们中有很多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再加上美军内部的交流制度,这些素质很不错的士官有很多机会交流到其他单位,他们靠自己较好的军事技能往往是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成为新单位的骨干力量,这种较好的职业前景也使得士官们对自己能够严格要求,积极上进。而特种部队军官团体的整体素质则差了许多,由于很多历史传统上的原因,这个靠判断力和谋略混饭的群体中大多数人都不认可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和内部氛围,他们习惯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飞机大炮坦克一起上阵,自己则穿着整洁的军装发号施令,凡事靠本本(各种条例条令)和层级式指挥体系解决。特种部队的编制较小,行军打仗没有浩浩荡荡的气势,内部官兵关系也较为平等,没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气魄。其作战行动也经常军民不分,可能会一天到晚与一帮子既穷又脏的反政府武装分子搅在一起,昼伏夜出,被敌军抓住都很难享受到战俘待遇。总之一句话:太不绅士了。很多有才干的军官不愿意进入特种部队,主动要求来的军官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才智一般在原单位前途黯淡的。这些人进入特种部队以后又会以“特种”为借口拒绝陆军军官的一些考核要求,继续混下去。当年的美军特种部队里面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从苏联在二战后期兼并的几个加盟共和国和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逃出来的,有平民也有军人。美国国会通过了《洛奇法案》使他们得以进入美军部队并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特种部队。美军之所以收留这些人一则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人对于自己故乡文化的熟悉和人脉关系,时刻准备着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让他们打回老家去,其作用与当年杰德堡小分队中的法国军官完全一样。这些人在语言和文化上很难完全融入美国社会,除了简单的突击队形态的军事技能,他们也很难掌握更高深的知识技能。当时的部队中弥漫着这样的氛围:勇敢、粗野、不听劝告、不关心政治和外交、把“同情心和怜悯”视为“娘娘腔”、把酗酒和淫乱通奸视为男子汉气概……由于以上种种原因,60年代初期的美军特种部队被正规部队视为垃圾箱。

新任司令比尔?亚伯勒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某一天,比尔?亚伯勒把上尉以上的军官带到一片松树林(这片松树林是很多对特战话题感兴趣的军迷都很熟悉的,很多训练和考核都在这里完成),开始训话。“只要是由我来负责特种部队,这里的规矩就要改变。”首先,不准搞女人,不准酗酒,不准胡闹,不能有调皮捣蛋不服管束的,决无变通。要建立道德标准、纪律标准和军容仪表标准。第二,所有军官无论军衔高低都必须通过资格考试,没有例外。第三,回去后把这些要求向手下的士官交待清楚。最后,不想干的可以申请调离或者退役,想干的就脱胎换骨骨。

“林中谈话”之后,特种部队开始了大浪淘沙,部队里也有了正气,很多野性的、无能的和守旧的人离开了,特种部队慢慢的成为高标准、令人向往的单位。



1967年在老挝的美军人员



特种部队军人手中某款早期型AR15和缴获的AK47的对比



美军驻越南军援司令部下属的“研究观察组”(SOG)




东南亚

美国人很早就来到了印支半岛。在1959年7月有12支美军特战分队和一个指挥组到达老挝,这次是给法国人帮忙。他们拿着平民的身份证,穿便装,工资也是由中央情报局支付的,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法国人训练老挝军队。随后,老挝国内政局动荡,到1960年法军撤出。1961年美军特种部队开始大张旗鼓的进入老挝,成为美国驻老挝军事援助顾问团的一部分。在这里,美军开始把很多理论和道听途说的东西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经验之谈,比如:

1·游击队靠的是人民的同情,那么与游击队作战就是要赢得人民的合作,使敌人失去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2·到达村庄之后,先礼节性拜访当地首领,第一次见面不谈工作,只交朋友。

3·与首领本人直接联系,不要通过其下属。

4·对渎职要直言不讳,让首领知道美国人不容忍渎职,一旦被发现,援助即告终止。

5·不要让村民感觉可以依赖美国人做这做那,一切都靠自己奋斗,美国人只是帮忙。比如村民如果能为建造学校准备材料和人工,特种部队可以捐助一个铁皮屋顶。

6·向首领提建议要委婉,使他感觉这个主意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工作完成要归功于他,不要对其发号施令或要求立即做决定。

7·不要做蠢事,比如酗酒、和当地女子产生瓜葛、傲慢无礼和缺乏耐心。

8·发放物品的时候务必让百姓知道这些物资来自美国,让他们产生对美国好感。等等。

随后美军特种部队开始在越南进行“实习”,正式参与中情局制定的“民众自卫队计划”。该计划目的在于断绝越共在越南中部高原获得食品、兵源和情报,阻碍北越军队通过胡志明小道进入南越。在越南的中部高原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被称为山民,他们被越南主体民族赶出了平原地带移居到深山,而在当时就成为战争双方争取的对象。这个“民众自卫队计划”是由中情局出资并计划,由美军特种部队来实施的,其过程是:一个A级小分队到达一地首先要争取当地人民的信任,然后修建简单的防御工事,从村庄里招募一些年轻人组成小型部队,能保卫村庄,援助受攻击的村庄,甚至能进行伏击。此后开始着手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建立诊所,修建房屋。到1962年4月,已经有40多个村庄自愿加入这个计划,5月,又有8支小分队从冲绳基地抵达越南,到8月,已经有200个村子“入伙”。这个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越共与当地村民的联系,使其无法获得各种资源。这个计划的成功之处在于,与臭名卓著的“战略村”计划相比,它能提供有效的军事力量,但一切建立在自愿基础上,不涉及强制性的搬迁。但随着“民众自卫队计划”的不断扩大,开始有人怀疑中情局是否还能掌控,于是美国政府把这个项目交给了驻越军援司令部。可悲的是,这个司令部根本不了解特种作战的性质,也不知道“反叛乱”作战的特殊性。司令部一纸命令把特种部队全部调离各村庄,转而命令他们执行更直接的侦察、搜索和伏击任务。随后南越政府又命令“民众自卫队计划”中各村庄的武装力量整编入南越军队,开赴陌生地域执行任务。如此一来,这些自卫队变成了仅仅受过简单训练的初级步兵,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一切都背离了初衷。

在执行各种直接行动任务方面,美军特种部队也干的有声有色。因为越南的亚热带气候使得雨林极其茂密,空中侦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绿色贝雷帽承担了很多这样的任务:侦察、火力引导、毁伤效果评估、营救飞行员、捕捉俘虏等等。执行这些任务的小分队都需要渗透进敌占区,活动几天以后撤离。但这些活动受到了种种限制,以对胡志明小道的侦察为例:经过美军与国务院(即美国的外交部)协商,部队可以进入老挝境内监视胡志明小道,但人数和停留时间都有限制,只能徒步进入,只能走某一小段边境而且进入不得超过5公里。小分队识别的目标可以轰炸,但必须经美国驻老挝大使馆许可,只能使用从泰国起飞的轰炸机……

执行这种任务的小分队通常包括3名美军人员和9名越南少数民族山民,而且要“消毒”,意思是没有任何可供识别的服装、军衔和符号。随着战争的扩大,特种部队的规模和活动地盘也扩大了许多,但种种限制仍然很多。

在越南,特种部队与普通正规陆军部队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也很明显,在此举几个例子。很多特种部队A级小分队的驻地毗邻正规部队营区,但是在隶属关系上却没有任何重叠,各有各的上级。按规定,特种部队直接向总指挥负责并且严禁与级别较低的军官谈论任务。很多时候战局紧迫,战场指挥员和特种部队指挥员来不及与当地陆军师指挥员沟通而会超越指挥链中的很多层级(在美军,陆军师不仅是一个作战单位,也是一个行政管理层级,在某师地盘上的活动应该给师里打招呼)。这都导致了师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把特种兵看成一些无法无天的野人。特种兵们的一些职业特色比如不穿正规军装、不使用制式武器、上下级之间懒散的礼数也让旁边的正规部队军官既鄙视又恼火。当然了,你想,某军官刚刚把一个军容不整、武器擦拭不到位或者没有向自己敬礼的小兵臭训一顿,转眼就能看见隔壁营区的几个人,留长发、蓄胡子、光着上身或者穿不知道哪里生产的虎斑迷彩、脖子上还有当地风格的粗劣项圈、手里拿着锈迹斑斑的AK-47或者法国人留下的MAT49、还有人穿着土著的花裤子,那该是多么令人尴尬的场面。

为土著居民打针送药是很好的公关手段




冷战最前线

无论越南如何火爆,欧洲始终是美国最关注的区域,也是冷战的最前线。美军特种部队的任务设想是,一旦苏军大举进攻西方,特种部队和中央情报局就要联手投入或者“激活”无数个武装小组,让他们在敌后,尤其是苏联在二战后期解放的加盟共和国或者东欧国家,重操杰德堡小分队的旧业。为此美军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甚至在一些计划作战地域(比如某些东欧国家)都预埋了武器装备,只要把人员空投下去,立即就能开展工作。针对欧洲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情况,美军特种部队花大力气研究了“城市游击战”这一课题,说白了就是谍报加恐怖主义。绑架、营救、暗杀、秘密接头、送出重要物资和人员、破坏大型公共设施、在居民中散布谣言,不一而足。可以想象,一旦战争爆发,苏军的大后方会立即卷入这种麻烦,反过来迫使苏军不得不从正面战场上抽调兵力来维护后方交通线和社会治安。美国人肯定是对于“城市游击战”这个课题过于走火入魔,否则也不会搞到向阿富汗老农传授此类技巧的地步。据一些已经公开的资料,英国前SAS队员曾经讲述过在苏军侵阿战争期间,美国主导的培训阿富汗游击队的课程中有很多这一类的内容。阿富汗的城市化程度是极低的,这类活动的实际意义不得而知,反而搞得英国人心惊肉跳,因为这类教学活动万一传扬出去会给英美背上“传播恐怖主义”的恶名。事实上,本·拉登后来搞的“9·11”事件在特战人员看来,分明就是当年美国人传授的,都是美国人“玩剩下的”,无论是行动的出发点、手段、组织方式、事后的宣传等等,都带有中央情报局和绿色贝雷帽的印记。

除了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美军特种部队也参与了很多其他活动,比如一些对特种作战理解较为深刻的将军曾经派一些小分队测试美军各单位的战备和警戒水平,这种游戏让很多被测试并且丢丑的单位恼火不已,而特种部队却乐在其中。

很多年轻的军事爱好者对美军特种部队的了解始于海湾战争,很多人津津乐道于一些在战线后方搜寻飞毛腿导弹载具、破坏通讯设施以及营救飞行员之类的战例,却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当然,美军自己也从来没有公开过此类任务的细节,但我们仍然能从一些报道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特种部队的影子。比如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伊军之所以溃败的如此干脆利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军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电话打到任意一名伊军高官的手机上”,把工作做到这个程度,胜利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以上说的基本上都是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也就是所谓的“绿色贝雷帽”的事情。这个庞大的单位也是陆军所属特战力量的核心。很多人会说,还有游骑兵和三角洲呢!没错,这两个单位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游骑兵在以前不属于特种部队,后来才被归入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麾下,其用意是在执行一些任务的时候给更精锐的单位作外围警戒和辅助,其本质还是步兵。而三角洲部队则更加特殊,他的“根子”在陆军,但只执行由总统和参联会下达的任务,本质上是“国字号”的单位,属于特种作战的“国家队”。三角洲队员的选拔标准是最高的,训练要求也是最高的,比如反劫机课程要找联邦航空署,防核泄漏课程要找能源部,更加特殊的地方在于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学习谍报技能,而且这门课由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资深特工任教,其教师阵容可谓豪华。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把战争比作打开一个人的铠甲进而给他开膛破肚做手术。飞机坦克大炮是劈开铠甲的战斧,特种部队则是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其中游骑兵是结实的刀柄,绿色贝雷帽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锋利的刀刃,而三角洲部队则是精致、锋利而又有些脆弱的刀尖。

写到这里,有关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话题就算告一段落,本文只是想让关心特种部队这个话题的读者了解一些打打杀杀之外的事情。美军的特种部队永远都是推行美国政策、维护美国利益的一双“包裹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手”。

游击战 毛泽东思想 恐怖主义——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本文刊登于《装备与生存》第三期
http://defenseli.blog.163.com/bl ... 338120121794915118/


题图:在东南亚的美军特种部队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jpg (168.7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7 上传





什么是特种部队

现如今“特种部队”这个概念非常火爆,各类影视书刊无不以此为卖点,仿佛不讲点这类的故事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另一方面,到底什么是特种部队,却没见有谁来深究。特种部队,难道就是一群人穿戴得花里胡哨、把脸抹黑、然后在树林子转来转去吗?本文希望以一些公开文献为基础,用看似零碎的内容,为读者拼凑出一个“特种部队”的大概轮廓。

某本军内出版物曾经用如下词语界定特种部队:“有特别的编制、特别的装备、特别的训练、执行特殊任务的常态编组单位”。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中的最后部分“常态编组”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很多人经常把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里的“敌后武工队”一类的单位称作当年的特种部队,一一对照来看,敌后武工队确实符合特种部队的大多数特征,但唯独“常态编组”这一点,武工队做不到。当年的敌后武工队,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从各个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在或长或短的任务期结束后,整个队伍又被解散,其人员各回原单位或者再被调到其他单位。看看美军也一样,战争期间会成立无数五花八门的临时单位,相当一部分从事的也是高难度高危险的特殊任务,但一旦任务结束,所有人员也立即作鸟兽散。这样的单位充其量只能说具备了特种部队的雏形,探索了特种作战的样式,本身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

1962年在老挝的美军特种部队

1962年在老挝的美军特种部队.jpg (171.5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6 上传



美军人员协助选拔训练老挝军官

美军人员协助选拔训练老挝军官.jpg (156.9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9 上传



两种典型任务形态之争

以美军陆军特种部队为例,从一开始,两种典型的任务形态便纠缠在一起,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这两种形态都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种,突击队模式。这种作战方式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加拿大联合别动队,即第一特种勤务部队,代号“喷灯-暴力”。这也是美军官方定义的特种部队的正宗先驱。当时这只部队的作战目标是纳粹德国设在挪威的重水工厂,以及象罗马尼亚的油田之类的目标,其典型作战套路是把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的别动队员以空投或其他匪夷所思的方式投送进敌占区,在当地情报人员和抗德游击队的帮助下,对目标发起突然猛烈的攻击,完成任务后想办法撤出。这种作战方式思路比较简单,着眼于快打快撤,作战人员通常都是射击、爆破、通讯方面的好手,到达敌占区后会力求保密,不与接应人员之外的任何人接触,待到做好突击行动前的一切准备便着手实施。除了美军的此类任务以外,英军SAS执行的一系列针对德军北非基地的长途奔袭任务也属于突击队模式的典型任务。

第二种,杰德堡小分队模式。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杰德堡小分队在1944年8月的一次敌后行动,对这一类型的作战行动建立一个直观的认识。每一支这样的小分队都由三人组成,一名英国或者美国军官,一名法国军官,一名报务员。这些人首先在美国战略情报局(OSS,现在的中央情报局的前身)的训练基地学习了夜间隐蔽行动、破坏铁路以及桥梁电力等设施、如何剔除混进内部的敌方探子、徒手格斗等等敌后游击战的必要技能,随后就是高级科目:通过各种障碍、编写密码和无线电通讯。以上科目都能通过的会来到英国,在英国特种作战指挥部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跳伞和射击训练,此外还要学习灵活运用英国专家提供的各种假证件。当时盟军已经做好了在法国登陆的作战计划,而成千上万的特别小分队率领法国当地的抵抗武装在德国人的后方搞破坏也是计划的一部分。但问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粹对于法国平民的报复,在盟军登陆之前各种敌后游击队不能进行大规模行动,各种行动都要求低调,但登陆行动一开始,则要求所有组织都要在瞬间“苏醒”,与正面战场的行动相配合。这就对这些小分队的领导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小分队还必须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当时法国复杂的政治局面。有无数的敌后游击队和抵抗组织,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赶走德国侵略者。但除此之外,各个武装组织背后的政治派别各有各的打算,保皇党人、共产党人以及戴高乐的追随者。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美国人和英国人不会对共产党派别很热心,但也要善加利用,毕竟眼前的敌人是共同的。

二战中“杰德堡”类型单位的训练

二战中“杰德堡”类型单位的训练.jpg (148.8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8 上传



杰德堡小分队的三个人在凌晨二点伞降进入目标区,在一名英国情报人员的接应下,他们与法国地下抵抗组织会合。这些抵抗组织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来源于盟军的空投,杰德堡小分队的人员会教他们更好的使用这些武器,同时也要充当游击队与盟军司令部之间的联络人,联系更多的空投,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小分队还要带领游击队进行一些伏击和破坏活动。

游击队员对于小分队是非常欢迎的,他们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态势,提供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还有长长的物资申请清单。小分队的成员不但要在各个派别的游击队之间进行平衡,还要考虑他们的作战计划是否可行,是否能成功,是否会招来德国人的疯狂报复,是否会给盟军在相关地区的其他行动带来麻烦,等等。但是谁也不会想到,杰德堡小分队的第一次作战行动是去解救一支陷于困境的法共游击队。这支游击队本来想伏击一支德军部队,但由于装备落后又缺乏训练,他们没能打德国人一个冷不防,德国人有组织的撤退,躲进了一所学校静候援军。小分队成员以自己优异的军事技能协助游击队重组攻势,还以无线电召唤来了英国的轻型轰炸机进行了火力支援,最终打垮了德军并赢得了法共游击队员的尊重。在后面的日子里,小分队继续向游击队传授武器操作和伏击破坏战术技能,直至法国大部解放,小分队任务结束返回英国。


杰德堡小分队的经历体现了特种部队的一些必备能力:

1 特种部队的军人要准备越过正式的战线,深入到敌军后方去作战。那些地区没有受到某一方的明显控制,也无法分清谁是好人坏人,甚至无法通过一个领导人或者组织的名字来判断其政治取向。

2 要准备在一个高度危险、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孤军作战作战而得不到上级组织的支援。

3 必须具备优秀的作战技能,不但要能够作战,还要教会别人作战。要熟悉各国的武器装备,精通徒手格斗。

4 要精通作战地域国家的语言,了解那里的文化、政治形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5 要掌握以假身份在敌后秘密生活的必要技能。

6 要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独立生存、没有支援、随时有人有意无意的把事情搞乱。

7 要有计谋,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有足够的心理、政治和军事的敏感性,能说服和诱导那些本来不喜欢不信任他的人。自己实实在在的能力是让别人追随的最佳保证。

8 小分队及其成员就是国家的代表,他们执行任何政策都面临多种选择,但没有人会来指导,特种兵们必须有能力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以及与之并肩作战的游击队员的生命,还会影响到那些被卷入的平民。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这类行动比突击队行动更加复杂,对特种部队成员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还要有非常好的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只热衷于耍枪弄炮的军人是无法胜任的。时至今日,这两类任务仍然是包括美军在内各国特种部队承担的主要任务,当然还有很多的零碎任务比如临时借调到其他部门做一些培训、警卫甚至军民联欢协助拍电影之类的,就不必多说了。

毛泽东思想与人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充满了混乱和希望,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慢慢的失去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共产主义思想广为流传并且对很多正在摆脱或者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对这个局面最感到难受的莫过于美国,于是美军特种部队转而开始研究反对共产主义的作战形态。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共产主义与过去所有的剥削制度和殖民主义都划清了界限,而所有标榜着民主自由的国家都有着声名狼藉的历史,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军中的特战精英慢慢的发现,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思想竟然来自于红色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美国人发现,共产党部队在一开始是极其弱小的,但在长征的一路退却中,共产党军队对老百姓非常慷慨,非常热爱,也非常尊重,老百姓不是躲避军队,而是欢迎他们,红军甚至编写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歌谣来规范部队的举止。军队爱百姓,百姓自然也支持军队,正是这种“鱼和水”的关系,共产党军队才能慢慢发展壮大,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某种角度来说,游击战,其实就是争取民心的斗争,这种斗争通常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美军还从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提取了一些对自己特别有指导作用的条文,比如:

1 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

2 各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

3 努力把所有“小人物”都吸引过来。

4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恐怖袭击削弱敌人的斗志。

5 在战术上有利的时候不断的对敌军和敏感点实施攻击。

6 避免与势均力敌甚至占优势的敌军展开阵地战。

7 只有在生死存亡或者掩护他人撤退的时候才打防御战。

8 把敌人的后勤系统当成自己的,让敌人运送存储军需物资,然后夺取之。

9 不断努力把秘密武装变成正规武装,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把仗打到敌人的地盘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慢慢的渗进了美军特种部队理论先驱者的心灵深处,当然,其目的正好相反,不是传播共产主义,而是要扼杀它。

很快,在越南,美国版本的“毛泽东思想”开始经绿色贝雷帽发扬光大,而且美国军人凭借着较好的个人素质和军事技术贯彻得相当不错,开始赢得驻地土著居民的仰慕和友谊。美国大兵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帮村民打井,下地劳动,搭建木桥,挖渠灌溉,提供新品种农作物的种子,给村民看病,打疫苗,作产前检查,等等。他们不但能侦察、引导、破坏,还能与当地人交朋友,宣传美国政策,争取同情和支持的势力。在越南的尝试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赏识,肯尼迪当时正在为共产主义的迅速扩散而发愁,美军看上去极其强大的传统军事力量在对付那种“缓慢燃烧的战争”时显得无能为力,而新型特种部队的能力给了美国政府一个灵活的选择。

在美国军队内部,保守主义的势力始终非常强大,就在特种部队认真领会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持久战等等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的时候,五角大楼的一些高官开始向特种部队发难,禁止研讨这些“异端邪说”。初创的绿色贝雷帽与这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最终得以在自己的地盘——布雷格堡继续进行学术层面的研究。与毛泽东的理论一起被研究的,还有两个正好分属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英国军队在马来亚丛林围剿当地游击队的胜利,另一个则是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的“虚假胜利”。前者懂得尊重当地人的文化,能与土著们打成一片,再辅以凌厉的军事封锁和打击,使游击队逐渐走入被孤立然后被消灭的境地。而后者刚好相反,骄傲的高卢公鸡始终是一幅征服者的姿态,却实实在在的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林中谈话

所谓的“林中谈话”,是美军特种部队建设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也要从其初创时期说起。1961年,刚刚接任特种部队司令的比尔?亚伯勒发现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即部队的现有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更达不到执行“新型特种战争”所必需的要求。当时的特种部队兵员中素质还算较高的主要是士官群体,这是一个靠技能吃饭的群体,他们中有很多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再加上美军内部的交流制度,这些素质很不错的士官有很多机会交流到其他单位,他们靠自己较好的军事技能往往是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成为新单位的骨干力量,这种较好的职业前景也使得士官们对自己能够严格要求,积极上进。而特种部队军官团体的整体素质则差了许多,由于很多历史传统上的原因,这个靠判断力和谋略混饭的群体中大多数人都不认可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和内部氛围,他们习惯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飞机大炮坦克一起上阵,自己则穿着整洁的军装发号施令,凡事靠本本(各种条例条令)和层级式指挥体系解决。特种部队的编制较小,行军打仗没有浩浩荡荡的气势,内部官兵关系也较为平等,没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气魄。其作战行动也经常军民不分,可能会一天到晚与一帮子既穷又脏的反政府武装分子搅在一起,昼伏夜出,被敌军抓住都很难享受到战俘待遇。总之一句话:太不绅士了。很多有才干的军官不愿意进入特种部队,主动要求来的军官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才智一般在原单位前途黯淡的。这些人进入特种部队以后又会以“特种”为借口拒绝陆军军官的一些考核要求,继续混下去。当年的美军特种部队里面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从苏联在二战后期兼并的几个加盟共和国和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逃出来的,有平民也有军人。美国国会通过了《洛奇法案》使他们得以进入美军部队并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特种部队。美军之所以收留这些人一则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人对于自己故乡文化的熟悉和人脉关系,时刻准备着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让他们打回老家去,其作用与当年杰德堡小分队中的法国军官完全一样。这些人在语言和文化上很难完全融入美国社会,除了简单的突击队形态的军事技能,他们也很难掌握更高深的知识技能。当时的部队中弥漫着这样的氛围:勇敢、粗野、不听劝告、不关心政治和外交、把“同情心和怜悯”视为“娘娘腔”、把酗酒和淫乱通奸视为男子汉气概……由于以上种种原因,60年代初期的美军特种部队被正规部队视为垃圾箱。

新任司令比尔?亚伯勒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某一天,比尔?亚伯勒把上尉以上的军官带到一片松树林(这片松树林是很多对特战话题感兴趣的军迷都很熟悉的,很多训练和考核都在这里完成),开始训话。“只要是由我来负责特种部队,这里的规矩就要改变。”首先,不准搞女人,不准酗酒,不准胡闹,不能有调皮捣蛋不服管束的,决无变通。要建立道德标准、纪律标准和军容仪表标准。第二,所有军官无论军衔高低都必须通过资格考试,没有例外。第三,回去后把这些要求向手下的士官交待清楚。最后,不想干的可以申请调离或者退役,想干的就脱胎换骨骨。

“林中谈话”之后,特种部队开始了大浪淘沙,部队里也有了正气,很多野性的、无能的和守旧的人离开了,特种部队慢慢的成为高标准、令人向往的单位。



1967年在老挝的美军人员

1967年在老挝的美军人员.jpg (148.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8 上传




特种部队军人手中某款早期型AR15和缴获的AK47的对比

特种部队军人手中某款早期型AR15和缴获的AK47的对比.jpg (176.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9 上传




美军驻越南军援司令部下属的“研究观察组”(SOG)

美军驻越南军援司令部下属的“研究观察组”(SOG).jpg (119.6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7 上传





东南亚

美国人很早就来到了印支半岛。在1959年7月有12支美军特战分队和一个指挥组到达老挝,这次是给法国人帮忙。他们拿着平民的身份证,穿便装,工资也是由中央情报局支付的,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法国人训练老挝军队。随后,老挝国内政局动荡,到1960年法军撤出。1961年美军特种部队开始大张旗鼓的进入老挝,成为美国驻老挝军事援助顾问团的一部分。在这里,美军开始把很多理论和道听途说的东西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经验之谈,比如:

1·游击队靠的是人民的同情,那么与游击队作战就是要赢得人民的合作,使敌人失去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2·到达村庄之后,先礼节性拜访当地首领,第一次见面不谈工作,只交朋友。

3·与首领本人直接联系,不要通过其下属。

4·对渎职要直言不讳,让首领知道美国人不容忍渎职,一旦被发现,援助即告终止。

5·不要让村民感觉可以依赖美国人做这做那,一切都靠自己奋斗,美国人只是帮忙。比如村民如果能为建造学校准备材料和人工,特种部队可以捐助一个铁皮屋顶。

6·向首领提建议要委婉,使他感觉这个主意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工作完成要归功于他,不要对其发号施令或要求立即做决定。

7·不要做蠢事,比如酗酒、和当地女子产生瓜葛、傲慢无礼和缺乏耐心。

8·发放物品的时候务必让百姓知道这些物资来自美国,让他们产生对美国好感。等等。

随后美军特种部队开始在越南进行“实习”,正式参与中情局制定的“民众自卫队计划”。该计划目的在于断绝越共在越南中部高原获得食品、兵源和情报,阻碍北越军队通过胡志明小道进入南越。在越南的中部高原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被称为山民,他们被越南主体民族赶出了平原地带移居到深山,而在当时就成为战争双方争取的对象。这个“民众自卫队计划”是由中情局出资并计划,由美军特种部队来实施的,其过程是:一个A级小分队到达一地首先要争取当地人民的信任,然后修建简单的防御工事,从村庄里招募一些年轻人组成小型部队,能保卫村庄,援助受攻击的村庄,甚至能进行伏击。此后开始着手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建立诊所,修建房屋。到1962年4月,已经有40多个村庄自愿加入这个计划,5月,又有8支小分队从冲绳基地抵达越南,到8月,已经有200个村子“入伙”。这个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越共与当地村民的联系,使其无法获得各种资源。这个计划的成功之处在于,与臭名卓著的“战略村”计划相比,它能提供有效的军事力量,但一切建立在自愿基础上,不涉及强制性的搬迁。但随着“民众自卫队计划”的不断扩大,开始有人怀疑中情局是否还能掌控,于是美国政府把这个项目交给了驻越军援司令部。可悲的是,这个司令部根本不了解特种作战的性质,也不知道“反叛乱”作战的特殊性。司令部一纸命令把特种部队全部调离各村庄,转而命令他们执行更直接的侦察、搜索和伏击任务。随后南越政府又命令“民众自卫队计划”中各村庄的武装力量整编入南越军队,开赴陌生地域执行任务。如此一来,这些自卫队变成了仅仅受过简单训练的初级步兵,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一切都背离了初衷。

在执行各种直接行动任务方面,美军特种部队也干的有声有色。因为越南的亚热带气候使得雨林极其茂密,空中侦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绿色贝雷帽承担了很多这样的任务:侦察、火力引导、毁伤效果评估、营救飞行员、捕捉俘虏等等。执行这些任务的小分队都需要渗透进敌占区,活动几天以后撤离。但这些活动受到了种种限制,以对胡志明小道的侦察为例:经过美军与国务院(即美国的外交部)协商,部队可以进入老挝境内监视胡志明小道,但人数和停留时间都有限制,只能徒步进入,只能走某一小段边境而且进入不得超过5公里。小分队识别的目标可以轰炸,但必须经美国驻老挝大使馆许可,只能使用从泰国起飞的轰炸机……

执行这种任务的小分队通常包括3名美军人员和9名越南少数民族山民,而且要“消毒”,意思是没有任何可供识别的服装、军衔和符号。随着战争的扩大,特种部队的规模和活动地盘也扩大了许多,但种种限制仍然很多。

在越南,特种部队与普通正规陆军部队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也很明显,在此举几个例子。很多特种部队A级小分队的驻地毗邻正规部队营区,但是在隶属关系上却没有任何重叠,各有各的上级。按规定,特种部队直接向总指挥负责并且严禁与级别较低的军官谈论任务。很多时候战局紧迫,战场指挥员和特种部队指挥员来不及与当地陆军师指挥员沟通而会超越指挥链中的很多层级(在美军,陆军师不仅是一个作战单位,也是一个行政管理层级,在某师地盘上的活动应该给师里打招呼)。这都导致了师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把特种兵看成一些无法无天的野人。特种兵们的一些职业特色比如不穿正规军装、不使用制式武器、上下级之间懒散的礼数也让旁边的正规部队军官既鄙视又恼火。当然了,你想,某军官刚刚把一个军容不整、武器擦拭不到位或者没有向自己敬礼的小兵臭训一顿,转眼就能看见隔壁营区的几个人,留长发、蓄胡子、光着上身或者穿不知道哪里生产的虎斑迷彩、脖子上还有当地风格的粗劣项圈、手里拿着锈迹斑斑的AK-47或者法国人留下的MAT49、还有人穿着土著的花裤子,那该是多么令人尴尬的场面。

为土著居民打针送药是很好的公关手段

为土著居民打针送药是很好的公关手段1.jpg (155.5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12 12:18 上传





冷战最前线

无论越南如何火爆,欧洲始终是美国最关注的区域,也是冷战的最前线。美军特种部队的任务设想是,一旦苏军大举进攻西方,特种部队和中央情报局就要联手投入或者“激活”无数个武装小组,让他们在敌后,尤其是苏联在二战后期解放的加盟共和国或者东欧国家,重操杰德堡小分队的旧业。为此美军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甚至在一些计划作战地域(比如某些东欧国家)都预埋了武器装备,只要把人员空投下去,立即就能开展工作。针对欧洲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情况,美军特种部队花大力气研究了“城市游击战”这一课题,说白了就是谍报加恐怖主义。绑架、营救、暗杀、秘密接头、送出重要物资和人员、破坏大型公共设施、在居民中散布谣言,不一而足。可以想象,一旦战争爆发,苏军的大后方会立即卷入这种麻烦,反过来迫使苏军不得不从正面战场上抽调兵力来维护后方交通线和社会治安。美国人肯定是对于“城市游击战”这个课题过于走火入魔,否则也不会搞到向阿富汗老农传授此类技巧的地步。据一些已经公开的资料,英国前SAS队员曾经讲述过在苏军侵阿战争期间,美国主导的培训阿富汗游击队的课程中有很多这一类的内容。阿富汗的城市化程度是极低的,这类活动的实际意义不得而知,反而搞得英国人心惊肉跳,因为这类教学活动万一传扬出去会给英美背上“传播恐怖主义”的恶名。事实上,本·拉登后来搞的“9·11”事件在特战人员看来,分明就是当年美国人传授的,都是美国人“玩剩下的”,无论是行动的出发点、手段、组织方式、事后的宣传等等,都带有中央情报局和绿色贝雷帽的印记。

除了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美军特种部队也参与了很多其他活动,比如一些对特种作战理解较为深刻的将军曾经派一些小分队测试美军各单位的战备和警戒水平,这种游戏让很多被测试并且丢丑的单位恼火不已,而特种部队却乐在其中。

很多年轻的军事爱好者对美军特种部队的了解始于海湾战争,很多人津津乐道于一些在战线后方搜寻飞毛腿导弹载具、破坏通讯设施以及营救飞行员之类的战例,却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当然,美军自己也从来没有公开过此类任务的细节,但我们仍然能从一些报道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特种部队的影子。比如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伊军之所以溃败的如此干脆利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军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电话打到任意一名伊军高官的手机上”,把工作做到这个程度,胜利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以上说的基本上都是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也就是所谓的“绿色贝雷帽”的事情。这个庞大的单位也是陆军所属特战力量的核心。很多人会说,还有游骑兵和三角洲呢!没错,这两个单位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游骑兵在以前不属于特种部队,后来才被归入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麾下,其用意是在执行一些任务的时候给更精锐的单位作外围警戒和辅助,其本质还是步兵。而三角洲部队则更加特殊,他的“根子”在陆军,但只执行由总统和参联会下达的任务,本质上是“国字号”的单位,属于特种作战的“国家队”。三角洲队员的选拔标准是最高的,训练要求也是最高的,比如反劫机课程要找联邦航空署,防核泄漏课程要找能源部,更加特殊的地方在于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学习谍报技能,而且这门课由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资深特工任教,其教师阵容可谓豪华。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把战争比作打开一个人的铠甲进而给他开膛破肚做手术。飞机坦克大炮是劈开铠甲的战斧,特种部队则是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其中游骑兵是结实的刀柄,绿色贝雷帽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锋利的刀刃,而三角洲部队则是精致、锋利而又有些脆弱的刀尖。

写到这里,有关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话题就算告一段落,本文只是想让关心特种部队这个话题的读者了解一些打打杀杀之外的事情。美军的特种部队永远都是推行美国政策、维护美国利益的一双“包裹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手”。

“事实上,本·拉登后来搞的“9·11”事件在特战人员看来,分明就是当年美国人传授的,都是美国人“玩剩下的”,无论是行动的出发点、手段、组织方式、事后的宣传等等,都带有中央情报局和绿色贝雷帽的印记。”

好吧,从军事技术的角度上看,确实如此。
只是双方的指导思想明显不同。一个是打击美国的敌人,另一个是打击美国
美鳖也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啊。。。不知道有没有配政委
在军队风纪上美军永远是糟糕的。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的特种作战达不到最好效果的原因
民意和民心的争夺离不开给民众实在的利益和长期深入的宣传,任何政府要想稳定,前提是让百姓最大可能得实惠。美军在和他国平民“打成一片”,收买人心的同时,必然也会接触到他国民众的思想,甚至会影响美军的作战心理,乃至把思潮带回自己的国家。文中美国一度禁止军队研究共产主义也是基于对这点的忧虑。
美鳖横空出世……每人自带党员证和毛选不?
说起特种部队,很多人更注意到的是他们的特种装备和战斗经历,常忽略了他们的战斗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从文中可以了解到,美军的作战理论不断的在充实完善和进步,美军的确是支善于学习的军队。要赶超美军,我们的解放军和国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武工队是武装工作队的简称,不是武装战斗队。
以上说的基本上都是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可惜没有介绍大名鼎鼎的“海豹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