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国海洋经济鱼类的变迁> 简直对渔民有点无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6:24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0-11/132021250857_4.shtml

帆布网 这得多断子绝孙啊

=======================
南海开渔节:在广东开阳闸坡渔港举行的南海开渔节上,万船竞发,争捕第一网鱼。




我遇到了晒得黝黑的上海海洋大学博导章守宇。他最近的科研项目是海洋牧场,来舟山观察增殖放流的效果。我问起传统近海渔场的情况。

  “渔场?现在近海哪里还有渔场?”他反问道。

  “舟山渔场不就是渔场吗?我中学课本就是这样读的。有人还说中国近海有十大渔场,例如石岛渔场、吕泗渔场、闽东渔场、万山渔场、北部湾渔场”

  “有渔汛的地方才叫渔场。”他给我耐心上课,“渔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作业方式捕捞特定的鱼。现在近海都没有渔汛了,当然就没有渔场。舟山海域原来有四大渔汛,上世纪80年代就一个个消失了。现在的渔场,指的都是外海渔场。”

  仔细一想,他说得有理,渔场不是固定的,总不成一片海域造了田,还称渔场吧。我上网检索了一下资料,尽是“南海六大渔汛基本消失”,“渤海已经濒于‘死海’状态:渔汛基本消失”,“山东:‘黄金渔场’无渔汛”等新闻,足见传统的近海渔场早已覆没。

  南海8月1日开渔,电视新闻里万船竞发,争捕第一网鱼。奇怪的是,8月中旬的北海港口还滞留着数百艘大小渔船,涠洲岛的港湾里也泊着不少渔船,只有些小船在沿岸作业。一位渔民忧伤地望着平静的海湾,掉头对我说:“没有鱼,出海要亏本。休渔也就开头几天好,转眼就捕没了。”

  至少从渔业资源的角度看,中国的近海已经在20世纪开发完毕,简直是油尽灯枯。同时,由于中越、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先后签订,我国渔区面积减少。总之,我们拥有一个缺乏渔汛的贫瘠海洋。

  楝树开花,黄鱼不来

  撰文/萧春雷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0月“海洋中国”专辑

  回到20世纪中期,也就是60年前,中国的近海相当富饶。那时候,最主要的经济鱼类是大小黄鱼和带鱼。

  大黄鱼和小黄鱼都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古籍里称石首鱼。它们头骨里有两粒白色小石子,叫鱼脑石,其实是耳石,起平衡和听觉作用。屠本畯《海味索隐》谓:“黄鱼,谓之石首,脑中藏二白石子,故名。”这两种鱼的相貌和颜色都差不多,头大,体侧扁,鳞片和腹面金黄。顾名思义,大黄鱼大,体长通常在40厘米以上;小黄鱼小,最大个体也不超过50厘米。

  大黄鱼喜欢温暖水体,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寒冷的渤海里很少见到。小黄鱼比较耐寒,分布的区域偏北,主要在黄海、渤海和东海,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利用的主要鱼类,台湾海峡以南少见。这两种鱼都在外海越冬,春季向近岸、河口作生殖洄游,求偶期间发出咯咯的声音,绵延数里,声若响雷,形成壮观的渔汛。产卵后分散在近海活动。秋末冬初,大小黄鱼又集群向外海进行越冬洄游,形成冬汛。

  “楝子开花石首来。”宋人范成大的诗句写道。每年春末夏初,楝树花开,黄鱼上市,千年不易。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黄鱼不来。

  “上世纪50年代,你们福建有一种叫敲罟的作业方式传到温州,给大黄鱼造成巨大的灾难。”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周永东说,“敲罟作业就是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造成灭绝性捕捞。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黄鱼就基本绝迹了。”敲罟作业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一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渔法,据记载,最迟在明嘉靖年间便已经产生。一般是中间两艘大渔船张好网,再用二三十条小船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黄鱼震昏,船队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通常,人们将两艘大船数十条小船和上百人的一个组合称为一艚。

  1954年3月,两位来自汕头的技术员被聘请到福建东山、诏安县传授敲罟技术,次年,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渔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全省推广。1956年6月,福建惠安县的两艘渔船来到浙江平阳县石坪乡(今苍南县)开展敲罟作业,获得高产,当地渔民纷纷效仿。1957年,浙江仅温州地区敲罟作业就高达162艚,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5000吨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鱼多价贱,大黄鱼跌至每斤五六分钱,更多幼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

  敲罟作业成本很低,效率极高,凡石首鱼科鱼类,不分老幼,一律聚歼,堪称解决大黄鱼的终极渔法。不久国务院发出指示,把敲罟作业作为“一种有害渔法”加以禁止。然而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中,许多地区又恢复作业,导致大黄鱼的沿岸产卵群体受到严重破坏。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于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这一年渔发面积大,鱼群密度厚,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自此以后,东海岱衢族大黄鱼资源一蹶不振,销声匿迹。

  “野生大黄鱼现在多值钱你知道吗?”周永东说,“市面上的价格,一斤重的大黄鱼,1000元一斤;两斤重的2000元一斤,三斤重的3000元一斤。三斤多的一条鱼高达万元。想一想当年,每斤大黄鱼只有一角四分钱,最低7分钱。那时没冰库,无法保存,政府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

  在短短二三十年里,中国最主要的一种传统鱼类就被捕杀殆尽,令人惊愕。水产界还没反应过来,其他经济鱼类也相继陷入困境。







敲罟作业来不及北传就受到禁止,北方海域的小黄鱼侥幸逃过灭顶之灾。然而,除了这种针对石首鱼的终极渔法,其他花样百出的渔具渔法同样不好对付。鱼群千年不变地越冬、洄游、产卵,渔民的捕捞手段一年年更新。

  上世纪50年代,小型木帆船,摇橹撒网,手工作业;60年代渔船机动化,拖网渔业;70年代,钢质大型渔船,渔探仪,捕捞能力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80年代,渔轮装备了更先进的助渔助航设备,与此同时,渔汛纷纷消失;90年代,中国变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渔业大国,近海渔业资源却面临枯竭!

  拖网、围网、张网、流刺网、笼壶、延绳钓一个外行人,一时很难明白今天的渔具渔法有多复杂。被风浪困在东极岛的那几天,东海区渔政局资环处的覃飞文给我上启蒙课,我才明白,现代渔具的威力多么可怕。

  拖网是今天最主要的作业手段,所有海洋生物一网打尽,底拖网以底层鱼类为目标,我国近海海底每年都要被底拖网打扫许多遍,变成空荡荡的海底荒漠。灯光围网利用鱼类的趋光特性,捕捞中上层鱼类。张网属于定置渔具,成本低,以捕获小型鱼虾为主,对幼鱼威胁很大。流刺网原是一种选择性较强的渔具,但现在的流刺网长达三四十公里,顺水漂浮,被人形容为海上“死亡之墙”,大型流刺网是国际公约禁止在公海使用的渔具。所有这些渔具、渔法又有许多变体,适应各种环境和各种鱼类。现代化的渔船,高效率的渔具、渔法,加上过小的网目,给海洋鱼类带来惨重的浩劫。

  小黄鱼的渔汛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消失的,近年来因为休渔,种群恢复,产量大大提高。但我们不要忘了,东海区小黄鱼1966年的平均体长为24.4厘米,平均体重318克;而2002年平均体长12.4厘米,平均体重36克。大海里游动着的全是低幼小黄鱼!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永远没有机会长大成年。从前捕获的小黄鱼平均为5龄以上,现在差不多都是1龄鱼,经济价值要大打折扣。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属鲈形目带鱼科,我国沿海各省均产。浙江嵊山渔场的带鱼冬汛非常有名,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渔民,万船云集。带鱼的产卵场近海和外海都有,补充能力强,但80年代后期渔汛也逐渐消失。从1960年到2000年,东海区带鱼的平均肛长从23.2厘米下降到17.9厘米,平均年龄从1.94龄下降到1.45龄。带鱼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但是也出现了个体小型化问题,幼齿当道。

  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是一种暖水洄游性软体动物,平时栖息在外海,每年春夏之际,洄游至舟山群岛中街山一带海域产卵。它的汛期与大黄鱼相同,舟山地区因此有“大水捕黄鱼,小水拖墨鱼”的说法。乌贼属于一年生动物,生长迅速,资源补充恢复快,即使这样也没能挺住。经过对产卵前的“进港乌贼”的多年围捕,这种最高年产达6万吨的优质海产迅速减少,80年代中后期基本绝迹,现在连张网都抓不到。

  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一向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号称“四大渔业”和“四大渔产”,如今溃不成军。根据《东黄海渔业资源利用》(程家骅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一书统计,在东海区的所有渔获物中,20世纪50年代,四大渔产占63.7%;70年代下降到47.4%;90年代下降到18.8%,仅剩年幼的带鱼和小黄鱼。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中的最大海区,属于热带,盛产优质鱼红笛鲷,俗称红鱼。这是鲈形目笛鲷科中的一种大型底层经济鱼类,体长近一米,肉质丰厚坚实,深受人们喜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部湾,红笛鲷占拖网渔获物的20—30%,高居第一位,如今基本绝迹,偶有捕获,体长也只有30厘米左右。南海其他一些传统优质鱼类如鲥鱼、四指马友、大黄鱼、  鱼、石鲈、尖吻鲈和真鲷等,也逐渐退出渔获物。

  覃飞文说:“我们的捕捞能力太强了。渔船太多,功率太大,网具的规模越来越大,网目又太小,什么鱼都能捕光。现在我国海洋渔业的目标是减船转产。我国的水产品捕捞产量曾经连续21年世界第一,但这几年捕捞产量逐年减少。我们的目标是零增长、负增长,再进行一些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的项目,修复海洋生态。”

  我国传统的经济鱼类,基本上是高营养级的底层优质鱼类,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掠夺性捕捞,大半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另一批低值鱼登上舞台,成为我国渔业的主角。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0-11/132021250857_4.shtml

帆布网 这得多断子绝孙啊

=======================
南海开渔节:在广东开阳闸坡渔港举行的南海开渔节上,万船竞发,争捕第一网鱼。




我遇到了晒得黝黑的上海海洋大学博导章守宇。他最近的科研项目是海洋牧场,来舟山观察增殖放流的效果。我问起传统近海渔场的情况。

  “渔场?现在近海哪里还有渔场?”他反问道。

  “舟山渔场不就是渔场吗?我中学课本就是这样读的。有人还说中国近海有十大渔场,例如石岛渔场、吕泗渔场、闽东渔场、万山渔场、北部湾渔场”

  “有渔汛的地方才叫渔场。”他给我耐心上课,“渔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作业方式捕捞特定的鱼。现在近海都没有渔汛了,当然就没有渔场。舟山海域原来有四大渔汛,上世纪80年代就一个个消失了。现在的渔场,指的都是外海渔场。”

  仔细一想,他说得有理,渔场不是固定的,总不成一片海域造了田,还称渔场吧。我上网检索了一下资料,尽是“南海六大渔汛基本消失”,“渤海已经濒于‘死海’状态:渔汛基本消失”,“山东:‘黄金渔场’无渔汛”等新闻,足见传统的近海渔场早已覆没。

  南海8月1日开渔,电视新闻里万船竞发,争捕第一网鱼。奇怪的是,8月中旬的北海港口还滞留着数百艘大小渔船,涠洲岛的港湾里也泊着不少渔船,只有些小船在沿岸作业。一位渔民忧伤地望着平静的海湾,掉头对我说:“没有鱼,出海要亏本。休渔也就开头几天好,转眼就捕没了。”

  至少从渔业资源的角度看,中国的近海已经在20世纪开发完毕,简直是油尽灯枯。同时,由于中越、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先后签订,我国渔区面积减少。总之,我们拥有一个缺乏渔汛的贫瘠海洋。

  楝树开花,黄鱼不来

  撰文/萧春雷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0月“海洋中国”专辑

  回到20世纪中期,也就是60年前,中国的近海相当富饶。那时候,最主要的经济鱼类是大小黄鱼和带鱼。

  大黄鱼和小黄鱼都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古籍里称石首鱼。它们头骨里有两粒白色小石子,叫鱼脑石,其实是耳石,起平衡和听觉作用。屠本畯《海味索隐》谓:“黄鱼,谓之石首,脑中藏二白石子,故名。”这两种鱼的相貌和颜色都差不多,头大,体侧扁,鳞片和腹面金黄。顾名思义,大黄鱼大,体长通常在40厘米以上;小黄鱼小,最大个体也不超过50厘米。

  大黄鱼喜欢温暖水体,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寒冷的渤海里很少见到。小黄鱼比较耐寒,分布的区域偏北,主要在黄海、渤海和东海,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利用的主要鱼类,台湾海峡以南少见。这两种鱼都在外海越冬,春季向近岸、河口作生殖洄游,求偶期间发出咯咯的声音,绵延数里,声若响雷,形成壮观的渔汛。产卵后分散在近海活动。秋末冬初,大小黄鱼又集群向外海进行越冬洄游,形成冬汛。

  “楝子开花石首来。”宋人范成大的诗句写道。每年春末夏初,楝树花开,黄鱼上市,千年不易。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黄鱼不来。

  “上世纪50年代,你们福建有一种叫敲罟的作业方式传到温州,给大黄鱼造成巨大的灾难。”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周永东说,“敲罟作业就是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造成灭绝性捕捞。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黄鱼就基本绝迹了。”敲罟作业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一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渔法,据记载,最迟在明嘉靖年间便已经产生。一般是中间两艘大渔船张好网,再用二三十条小船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黄鱼震昏,船队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通常,人们将两艘大船数十条小船和上百人的一个组合称为一艚。

  1954年3月,两位来自汕头的技术员被聘请到福建东山、诏安县传授敲罟技术,次年,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渔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全省推广。1956年6月,福建惠安县的两艘渔船来到浙江平阳县石坪乡(今苍南县)开展敲罟作业,获得高产,当地渔民纷纷效仿。1957年,浙江仅温州地区敲罟作业就高达162艚,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5000吨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鱼多价贱,大黄鱼跌至每斤五六分钱,更多幼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

  敲罟作业成本很低,效率极高,凡石首鱼科鱼类,不分老幼,一律聚歼,堪称解决大黄鱼的终极渔法。不久国务院发出指示,把敲罟作业作为“一种有害渔法”加以禁止。然而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中,许多地区又恢复作业,导致大黄鱼的沿岸产卵群体受到严重破坏。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于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这一年渔发面积大,鱼群密度厚,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自此以后,东海岱衢族大黄鱼资源一蹶不振,销声匿迹。

  “野生大黄鱼现在多值钱你知道吗?”周永东说,“市面上的价格,一斤重的大黄鱼,1000元一斤;两斤重的2000元一斤,三斤重的3000元一斤。三斤多的一条鱼高达万元。想一想当年,每斤大黄鱼只有一角四分钱,最低7分钱。那时没冰库,无法保存,政府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

  在短短二三十年里,中国最主要的一种传统鱼类就被捕杀殆尽,令人惊愕。水产界还没反应过来,其他经济鱼类也相继陷入困境。







敲罟作业来不及北传就受到禁止,北方海域的小黄鱼侥幸逃过灭顶之灾。然而,除了这种针对石首鱼的终极渔法,其他花样百出的渔具渔法同样不好对付。鱼群千年不变地越冬、洄游、产卵,渔民的捕捞手段一年年更新。

  上世纪50年代,小型木帆船,摇橹撒网,手工作业;60年代渔船机动化,拖网渔业;70年代,钢质大型渔船,渔探仪,捕捞能力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80年代,渔轮装备了更先进的助渔助航设备,与此同时,渔汛纷纷消失;90年代,中国变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渔业大国,近海渔业资源却面临枯竭!

  拖网、围网、张网、流刺网、笼壶、延绳钓一个外行人,一时很难明白今天的渔具渔法有多复杂。被风浪困在东极岛的那几天,东海区渔政局资环处的覃飞文给我上启蒙课,我才明白,现代渔具的威力多么可怕。

  拖网是今天最主要的作业手段,所有海洋生物一网打尽,底拖网以底层鱼类为目标,我国近海海底每年都要被底拖网打扫许多遍,变成空荡荡的海底荒漠。灯光围网利用鱼类的趋光特性,捕捞中上层鱼类。张网属于定置渔具,成本低,以捕获小型鱼虾为主,对幼鱼威胁很大。流刺网原是一种选择性较强的渔具,但现在的流刺网长达三四十公里,顺水漂浮,被人形容为海上“死亡之墙”,大型流刺网是国际公约禁止在公海使用的渔具。所有这些渔具、渔法又有许多变体,适应各种环境和各种鱼类。现代化的渔船,高效率的渔具、渔法,加上过小的网目,给海洋鱼类带来惨重的浩劫。

  小黄鱼的渔汛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消失的,近年来因为休渔,种群恢复,产量大大提高。但我们不要忘了,东海区小黄鱼1966年的平均体长为24.4厘米,平均体重318克;而2002年平均体长12.4厘米,平均体重36克。大海里游动着的全是低幼小黄鱼!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永远没有机会长大成年。从前捕获的小黄鱼平均为5龄以上,现在差不多都是1龄鱼,经济价值要大打折扣。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属鲈形目带鱼科,我国沿海各省均产。浙江嵊山渔场的带鱼冬汛非常有名,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渔民,万船云集。带鱼的产卵场近海和外海都有,补充能力强,但80年代后期渔汛也逐渐消失。从1960年到2000年,东海区带鱼的平均肛长从23.2厘米下降到17.9厘米,平均年龄从1.94龄下降到1.45龄。带鱼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但是也出现了个体小型化问题,幼齿当道。

  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是一种暖水洄游性软体动物,平时栖息在外海,每年春夏之际,洄游至舟山群岛中街山一带海域产卵。它的汛期与大黄鱼相同,舟山地区因此有“大水捕黄鱼,小水拖墨鱼”的说法。乌贼属于一年生动物,生长迅速,资源补充恢复快,即使这样也没能挺住。经过对产卵前的“进港乌贼”的多年围捕,这种最高年产达6万吨的优质海产迅速减少,80年代中后期基本绝迹,现在连张网都抓不到。

  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一向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号称“四大渔业”和“四大渔产”,如今溃不成军。根据《东黄海渔业资源利用》(程家骅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一书统计,在东海区的所有渔获物中,20世纪50年代,四大渔产占63.7%;70年代下降到47.4%;90年代下降到18.8%,仅剩年幼的带鱼和小黄鱼。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中的最大海区,属于热带,盛产优质鱼红笛鲷,俗称红鱼。这是鲈形目笛鲷科中的一种大型底层经济鱼类,体长近一米,肉质丰厚坚实,深受人们喜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部湾,红笛鲷占拖网渔获物的20—30%,高居第一位,如今基本绝迹,偶有捕获,体长也只有30厘米左右。南海其他一些传统优质鱼类如鲥鱼、四指马友、大黄鱼、  鱼、石鲈、尖吻鲈和真鲷等,也逐渐退出渔获物。

  覃飞文说:“我们的捕捞能力太强了。渔船太多,功率太大,网具的规模越来越大,网目又太小,什么鱼都能捕光。现在我国海洋渔业的目标是减船转产。我国的水产品捕捞产量曾经连续21年世界第一,但这几年捕捞产量逐年减少。我们的目标是零增长、负增长,再进行一些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的项目,修复海洋生态。”

  我国传统的经济鱼类,基本上是高营养级的底层优质鱼类,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掠夺性捕捞,大半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另一批低值鱼登上舞台,成为我国渔业的主角。
我一直都说 渔民铤而走险是为了追求暴利, 被抓被杀被判了不值得同情, 反而要说韩国做得好
有道理,这些人完全是海盗,不杀一批不能解恨
Wicca 发表于 2012-5-8 02:41
我一直都说 渔民铤而走险是为了追求暴利, 被抓被杀被判了不值得同情, 反而要说韩国做得好

那是另一码事 抓杀判要我们自己搞 管棒子啥子事
starfury 发表于 2012-5-8 05:11
那是另一码事 抓杀判要我们自己搞 管棒子啥子事
跑到别人近岸捕鱼被抓,关别人啥事
那别人到我国近岸捕鱼,关我们啥事
可以这么说吗?
如果韩国海警不给力,中国渔民也捕不了几年鱼。
VIFA 发表于 2012-5-8 06:45
跑到别人近岸捕鱼被抓,关别人啥事
那别人到我国近岸捕鱼,关我们啥事
可以这么说吗?
世界海洋渔场大部分集中于仅占海洋总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其次是外海的海底高地、水下山脉和群岛或珊瑚礁附近海域。良好渔场既是经济水生物密集的地方,也是饵料生物大量繁殖之处,饵料生物对海洋渔场的形成最为重要。全世界有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东北部、太平洋中西部、太平洋东南部、大西洋东南部等五大渔场。

生存空间你要让那就没有了 古代都在那里捕鱼 现在要让这么彻底的话 你养渔民么
搞到无鱼可捕  就是渔民上岸的时候  而且很多海货的鲜美  我们的后代再不可能尝到了
监管疏松
没人管而已,我不捕有人捕,还不如自己捕,就这样了
大黄鱼和墨鱼的确少见了——但是鲅鱼和带鱼是很充足的,TG已经有休渔和鱼类保护鱼苗放流政策了,不能涸泽而渔,这道理TG明白……保护和恢复要一步一步来
渔民要向海上农民,海上牧民发展,就向湖北的淡水鱼,小龙虾,甲鱼,鳝鱼一样,都是人工养殖的
人工养殖是方向
别都怪渔民,过度捕捞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开始有了
现在外海小渔船多得是,就是禁渔期一样也有偷出去打渔的!
海上渔业现在还是类似猎人的行当,落后生产方式。
如果陆地上没有种植业和畜牧业,还靠打猎吃法,人早就基本饿死了。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2-5-8 11:32
海上渔业现在还是类似猎人的行当,落后生产方式。
如果陆地上没有种植业和畜牧业,还靠打猎吃法,人早就基 ...
大黄鱼等早就有养殖,而且产量不小,但是品质无法和野生相比,饲养大黄鱼过于油腻,经常需要脱脂处理
那就学习泥轰吧,专门打鲸鱼,一条顶千条。
starfury 发表于 2012-5-8 07:09
世界海洋渔场大部分集中于仅占海洋总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其次是外海的海底高地、水下山脉和群岛或珊瑚礁 ...
     有些东西不是让不让的问题,这个星球有海洋法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又不是摆设,你如果跑到别国的地盘上去,那真是没什么好说的。
看央视新闻清明前长江带鱼八千块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