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韵与十三花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6:50
所谓“合辙押韵”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使用同韵字。韵母相同的字自然是同韵字,但是有时一些韵母相近读起来也顺口的非同韵母字也视为一个韵。比如,汉语拼音中的“啊、窝、鹅、衣、屋、淤”是六个韵母,在新韵的使用中将“衣、淤”与“窝、鹅”合并成四个韵部。朗读骆宾王的咏鹅就能发现这样合并起来是有道理的。这样最终一共是十四个韵部。掌握了韵部的划分原则,再买本新华字典,就很容易了解错没有错韵了。
           其实,平水韵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平水韵针对的是中古音,只是现在已经不说中古音了,所以规律性消失后,那本书就成密电码了。其实平水韵本身也是在提出一个原则,一个相似韵母归入一类的原则。掌握了这个原则,对照当时的新华字典-切韵、唐韵或者广韵来纠错就行了。
        中古音的韵母较多,一般都二百左右的韵,平水将他们精简合并为一百多。按照四声的简单计算,也有二十多个韵部,是现在的一倍。另外,平水的韵部合并是根据唐人诗歌进行的整理,很类似于“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可惜有路之后,平水服务的对象-近体诗却走过了华彩的时段。
         元朝之后(北方应该更早)的近世音和现在的语言已经很接近了。因此仿佛读元曲就很少去叶韵。十九部词韵是进一步的对平水进行合并和拆分,其结果是已经很接近于现代汉语了。但词韵和新韵还不是一回事,词韵里面还保持着入声这个至少是北方方言里面没有的东西。不算入声,词韵是十四部和新韵的数量一致,但不等同。比如毛泽东的“我失骄杨君失柳”中“虎”“雨”两字同韵,这个与普通话不符。同时,词韵的七部和十四部都是以“安”为韵母的字,在新韵里算一个韵部。新韵里有个以“椰”为韵母的韵部,这个在中古音中大多数是入声字,因此没有单独划出。
        我个人对平水和新韵都能接受,但发现有个奇怪现象。用新韵的一般不反对平水,而用平水的人大体都反对新韵。开始我认为是新生事物所以接受起来要一段时间。毕竟出现才一两年,会有个适应过程。但随着了解的加深,发现原来新韵并不新。   新韵其实就是改良版的“十三辙”。将“一七辙”里面的无韵母的字分出,这个叫“十四辙”有趣的是恰恰它是十四部。这样基本上就是新韵了。十三辙是戏曲使用的韵书,因为作诗可以用今音读古韵,大不了就不顺口罢了,亦如前面说的“虎”和“雨”。但唱戏是不行的。因此我瞎猜,是不是反感新韵跟这个有关。
        强制用平水是科举的要求,因此才会“打死十三元”。抱怨归抱怨,毕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没有要求不考试的时候也一定要用平水作诗,但人们毕竟会向这个方向靠拢,去用“韵”。而唱戏是下九流,被人看不起,因此戏文里用的是“辙”。合辙押韵本来是一码事,也成了两码事了。电影《霸王别姬》开头的情节很反应唱戏的艺人的地位。做妓#女的“蒋雯丽”将儿子“张国荣”送进戏班,对老班主说“您可别瞧不起我们呀”,老班主“吕奇”跟烫着一般,条件反射的说“都是下九流,谁瞧不起谁呀”。的确“娼优”很早就替代“倡优”了。所以,我大胆猜想,虽然是新中国新社会,但毕竟历史的记忆还在,因此人们不屑于弃韵而用辙?所谓“合辙押韵”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使用同韵字。韵母相同的字自然是同韵字,但是有时一些韵母相近读起来也顺口的非同韵母字也视为一个韵。比如,汉语拼音中的“啊、窝、鹅、衣、屋、淤”是六个韵母,在新韵的使用中将“衣、淤”与“窝、鹅”合并成四个韵部。朗读骆宾王的咏鹅就能发现这样合并起来是有道理的。这样最终一共是十四个韵部。掌握了韵部的划分原则,再买本新华字典,就很容易了解错没有错韵了。
           其实,平水韵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平水韵针对的是中古音,只是现在已经不说中古音了,所以规律性消失后,那本书就成密电码了。其实平水韵本身也是在提出一个原则,一个相似韵母归入一类的原则。掌握了这个原则,对照当时的新华字典-切韵、唐韵或者广韵来纠错就行了。
        中古音的韵母较多,一般都二百左右的韵,平水将他们精简合并为一百多。按照四声的简单计算,也有二十多个韵部,是现在的一倍。另外,平水的韵部合并是根据唐人诗歌进行的整理,很类似于“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可惜有路之后,平水服务的对象-近体诗却走过了华彩的时段。
         元朝之后(北方应该更早)的近世音和现在的语言已经很接近了。因此仿佛读元曲就很少去叶韵。十九部词韵是进一步的对平水进行合并和拆分,其结果是已经很接近于现代汉语了。但词韵和新韵还不是一回事,词韵里面还保持着入声这个至少是北方方言里面没有的东西。不算入声,词韵是十四部和新韵的数量一致,但不等同。比如毛泽东的“我失骄杨君失柳”中“虎”“雨”两字同韵,这个与普通话不符。同时,词韵的七部和十四部都是以“安”为韵母的字,在新韵里算一个韵部。新韵里有个以“椰”为韵母的韵部,这个在中古音中大多数是入声字,因此没有单独划出。
        我个人对平水和新韵都能接受,但发现有个奇怪现象。用新韵的一般不反对平水,而用平水的人大体都反对新韵。开始我认为是新生事物所以接受起来要一段时间。毕竟出现才一两年,会有个适应过程。但随着了解的加深,发现原来新韵并不新。   新韵其实就是改良版的“十三辙”。将“一七辙”里面的无韵母的字分出,这个叫“十四辙”有趣的是恰恰它是十四部。这样基本上就是新韵了。十三辙是戏曲使用的韵书,因为作诗可以用今音读古韵,大不了就不顺口罢了,亦如前面说的“虎”和“雨”。但唱戏是不行的。因此我瞎猜,是不是反感新韵跟这个有关。
        强制用平水是科举的要求,因此才会“打死十三元”。抱怨归抱怨,毕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没有要求不考试的时候也一定要用平水作诗,但人们毕竟会向这个方向靠拢,去用“韵”。而唱戏是下九流,被人看不起,因此戏文里用的是“辙”。合辙押韵本来是一码事,也成了两码事了。电影《霸王别姬》开头的情节很反应唱戏的艺人的地位。做妓#女的“蒋雯丽”将儿子“张国荣”送进戏班,对老班主说“您可别瞧不起我们呀”,老班主“吕奇”跟烫着一般,条件反射的说“都是下九流,谁瞧不起谁呀”。的确“娼优”很早就替代“倡优”了。所以,我大胆猜想,虽然是新中国新社会,但毕竟历史的记忆还在,因此人们不屑于弃韵而用辙?
上次谈儿化音没过瘾,这次说得更深入了,海大好雅兴啊,不过完全不懂,纯支持了
吕秀才轻侯 发表于 2012-5-5 20:08
上次谈儿化音没过瘾,这次说得更深入了,海大好雅兴啊,不过完全不懂,纯支持了

感谢支持。这个韵律是“吟诗作对”用的,我只是好奇这个历史过程。现在,这个基本上已经跟八股文一样看成是封建残余了。其实汉字的魅力还是挺大的。

贴一首回文诗,回文诗就是正反都能读。这个是我写的,正读是新疆,反读是西藏。正读是近体诗,反读是古体诗。

   七绝

新疆古路天山雪,
瑟瑟春风瀚漠荒。     
银嶂连成天地阔,
频频望断且歌狂。

     古绝

狂歌且断望频频,      
阔地天成连嶂银。
荒漠瀚风春瑟瑟,
雪山天路古疆新。
现代人作诗完全可以用适合普通话的新韵,勉强用古韵,有时候反而念起来别扭。
完全不明白啊,推荐几本科普级书吧。
其他的不懂,但是看到那两首诗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打死十三元是什么意思啊?
这个。。。。。完全不明白啊。。。。
好晦涩&%……
我想学点韵律的知识,求楼主给推荐几本书,或是传送门也行。在超大不会作诗鸭梨很大啊
以前自己在网上找韵律的贴子看,光一个“入”声就让我头大了
刚才看百度百科,原来中华新韵把入声归到仄声里了
hasan 发表于 2012-5-7 18:17
刚才看百度百科,原来中华新韵把入声归到仄声里了
入声在平水韵里是仄,普通话和绝大多数的北方方言里就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字在普通话四声里都有。
比如:“白”字就是入声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2-5-7 10:53
完全不明白啊,推荐几本科普级书吧。
我是从王力教授的书开始的。不过韵律是为诗歌服务的,如果仁兄对诗歌无爱,还是不必看这些。
雪千寻 发表于 2012-5-7 13:03
打死十三元是什么意思啊?
十三元是平水韵的一个韵部,打死十三元可简单的理解为对平水韵的吐槽。

顺说一句,上海话保持着入声,侬有优势。
雁随秋风去,
心似寒雨凉。
夜阑情郁郁,
独坐困愁肠。
这是我有一次心情很差的时候写的,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首诗,请楼主指点一下。
我的老师坚持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受他影响我也是从来不用新韵的
我还是觉得咱们的宫商啥啥那五音比较爽
我想学点韵律的知识,求楼主给推荐几本书,或是传送门也行。在超大不会作诗鸭梨很大啊  以前自己在网 ...
刚开始可以用ctrl+F,就像查字典,熟练了就行
SeaBrown的马甲 发表于 2012-5-7 22:31
入声在平水韵里是仄,普通话和绝大多数的北方方言里就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字在普通话四声里都有。
比如 ...
类似云南一带汉族方言、白族话和京剧里保留部分古音的发音方法,白日念做   bo4 ri4?

是这个意思不是?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5-8 19:35
类似云南一带汉族方言、白族话和京剧里保留部分古音的发音方法,白日念做   bo4 ri4?

是这个意思不是 ...
“平上去入”搁在一起使人产生了都是声调的错觉,其实前三个是声调,就是声同调不同。但入声根本就是不同声的。举例说明,“东懂洞”三字就是音同调不同,对应的是平上去三声。可该发音是不可能有入声的。
汉字每一个字都是单音节发音,都是声母拼韵母(也有无声母的),“没有”韵母拼声母的。这个没有其实是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没有,南方诸多方言就有,古代也有,这个就是入声字。比如这个字“忒”有一个读音是“tei”,这个我们可以自然拼出。但要是反过来呢?就没法拼了。其实反过来不就是英语的“8”嘛!
“白”字在唐宋时后面有个“k”。有趣的是“黑”字在那时后面也有个“k”。这两个字在现在都是“平”那时都是“仄”。因为后面有诸如“k、d、t、p”等尾音,所以读起来要短促骤停,不这样就容易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了。比如英语中“tank”“jeep”都是一个音节,音译成中文就成两个音节了。
     现在,只有长江以南的方言还有入声字。云南算来是南方的南方,但云南无论是官话还是土语都属于北方方言,与之相邻的四川和贵州两省也是北方方言。贵州的方言与“川盐入黔”有关,而四川又与“湖广填四川”有关,湖北话是北方方言。但云南似乎于此无关。
因为现代的近世音是从元朝时开始出现和普及的,所以我大胆假设。宋时云南有国大理。段氏一直以为北方强权总要先亡宋再灭大理,不想蒙古竟然穿越雪域先行灭了大理,然后忽必烈才称帝改元,然后才灭南宋。灭宋后,忽必烈定四等人,原南宋之民为末,村长以上的干部不能任用。倒是云南因为“解放”的早,在划分上和北方一起为“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