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发经典之世界名画佳作欣赏】◎◎望置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16:4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50><B>转贴</B></TD></TR>
<TR>
<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30></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100%" height=50>
<P>1、无名女郎
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43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431019.jpg" border=0></A>

2、入睡的维纳斯
约1510-1511年 乔尔乔内 意大利
108.5cm×175cm 布 油彩 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545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5451019.jpg" border=0></A>

3、蒙娜丽莎
1503年-1506年 莱奥娜多·达·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板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1174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11741019.jpg" border=0></A></P>
<P>4、女占卜师 卡拉瓦乔 油画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卢浮宫</P>
<P>
</P>
<P><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65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651019.jpg" border=0></A></P>
<P>
</P>
<P>5、宫娥 委拉士贵支 1656年 318×276厘米 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P>
<P>
</P>
<P><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36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361019.jpg" border=0></A></P>
<P>
</P>
<P>6、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鲁本斯 1620-1625年 79×54厘米 现存伦敦国立美术馆
</P>
<P>
</P>
<P><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78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781019.jpg" border=0></A></P>
<P>7、珍珠女郎 柯罗 1868-1870年 70×55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269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2691019.jpg" border=0></A>

8、吹笛少年 马奈 油画 1866年 160×98厘米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316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3161019.jpg" border=0></A></P></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5 23:26:16编辑过]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50><B>转贴</B></TD></TR>
<TR>
<TD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30></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100%" height=50>
<P>1、无名女郎
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43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431019.jpg" border=0></A>

2、入睡的维纳斯
约1510-1511年 乔尔乔内 意大利
108.5cm×175cm 布 油彩 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545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05451019.jpg" border=0></A>

3、蒙娜丽莎
1503年-1506年 莱奥娜多·达·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板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1174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11741019.jpg" border=0></A></P>
<P>4、女占卜师 卡拉瓦乔 油画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卢浮宫</P>
<P>
</P>
<P><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65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651019.jpg" border=0></A></P>
<P>
</P>
<P>5、宫娥 委拉士贵支 1656年 318×276厘米 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P>
<P>
</P>
<P><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36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361019.jpg" border=0></A></P>
<P>
</P>
<P>6、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鲁本斯 1620-1625年 79×54厘米 现存伦敦国立美术馆
</P>
<P>
</P>
<P><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78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21781019.jpg" border=0></A></P>
<P>7、珍珠女郎 柯罗 1868-1870年 70×55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269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2691019.jpg" border=0></A>

8、吹笛少年 马奈 油画 1866年 160×98厘米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316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3161019.jpg" border=0></A></P></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5 23:26:16编辑过]
9、向日葵
1888年 文森特·凡·高 荷兰
91×72厘米 布 油彩
  《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358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33581019.jpg"></A>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1513-1514年 265×196厘米 现藏德累斯顿博物馆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4471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44711019.jpg"></A>

  
11、自由引导人民
(法)德拉克罗瓦 1830年,油画,260×325厘米 卢佛尔博物馆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9291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92911019.jpg"></A>
<P>12、拾穗
(法)弗朗索瓦.米勒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 巴黎 卢浮宫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 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 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 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9340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93401019.jpg"></A></P>
<P>13、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作者:鲁本斯 (1577-1640)
国别:佛兰德斯
生平:鲁本斯生于德国的一个小镇赛根。父原是安特卫普的法官。父亡后,12岁的鲁本斯随母回到安特卫普。14岁曾给贵族拉莱茵夫人当侍从,不久转而去学画。最初的老师是他的叔伯哥哥,风景画家凡。维尔哈希特,后来又换过不少老师。1589年被圣路加公会正式接纳为会员。2年后,1600年获准去意大利游学考察了8年。从1608年至1640年去世,这30年里,是大师艺术最成熟最多产的时期,佛兰德斯巴洛克画风的首创者鲁本斯一生共为我们留下了二千多幅题材各异的作品。大师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知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年间,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1624年被封为贵族头衔。多次以大使资格及谈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国,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1626年鲁本斯的妻子伊莎贝拉。勃兰特去世,四年后,53岁的鲁本斯与年仅16岁的绸缎商的女儿海伦。芙尔曼结婚,迎来了画家又一次艺术生产高潮。
作品尺寸:394cm×295cm
现藏于慕尼黑美术陈列馆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以《玛丽.美第奇生平》为标题完成的第6幅历史画(共计21幅),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美第奇家族是法国著名的名门望族,玛丽·德·美第奇曾为法国摄政皇后。这件作品描绘玛丽的宫船刚刚抵进赛富港,她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船头上戎装的姑娘,身着古罗马的服装,伸开双臂,表示了法兰西的欢迎。豪华的宫船下面,许多海中女仙在拽着绳。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9391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193911019.jpg"></A>
14、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俄)苏里柯夫 苏里柯夫(1848-1916)善于创作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175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1751019.jpg"></A>
</P>
<P>15、阿尔卡迪的牧人
尼古拉·普桑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被认为是十七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巴罗克(Baroque)大师。《阿尔卡迪的牧人》为其代表作。在这幅画里,三男一女四位牧人正在辨认墓碑上的拉丁文:“Et in Arcadia ego”,不管ego是否死亡本身,整个画面表现的确实是对“死亡”的讨论和思索。天色有点暗,有三棵远近不一的树都倾向左边,石墓线条端庄,四个人神态各异。画面的右后方,在较暗的地方透出晚霞,这几缕光线使整个画面显得特别优美,这种对幽暗的平衡,使人丝毫感觉不到死亡的可怕。的确,使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分离”(至于说对“无意识”的恐慌,是荒唐可笑的,因为既是“无意识”,也就不会感觉到失望或痛苦的可能。)“分离”是我和别人的,甚至是我和自己的。但这种分离不独死亡才具有。死亡只不过表示分离的不可逆转,而其他类型的(“生的”)分离还可以给人一个幻想的机会。幻想的可能性在于其本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1116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11161019.jpg"></A>
</P><P>16、晚钟
米勒 1850年 55.5×66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1157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11571019.jpg"></A>
</P>
16、晚钟
米勒 1850年 55.5×66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2285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22851019.jpg"></A>

<P>18、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委拉士贵支 1650年 油画 140X120厘米 罗马 利来-庞斐利画廊。
委拉士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lt;&lt;教皇英诺森十世像&gt;&gt;,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2339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23391019.jpg"></A></P><P>20、吹肥皂泡的少年 夏尔丹
油画 1730年 88×70厘米 藏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罗可可美日益兴旺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平民写实主义美术。平民写实主义与罗可可美术同样反对远离生活的古典主义,同样热衷于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会上层,表现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而后者面向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纪法国艺术只满足于君王口味的狭小范围;而后者则进一步突破了罗可可艺术只满足于上层贵族欣赏趣味的局限,使艺术更进一步走向了民主。
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为推翻封建等级专制和教会权威,以35卷本的“百科全书”形式作为“启蒙主义”的纲领:在政治上主张开明之治和民主政体;在艺术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
致使18世纪法国的写实绘画从“第一等级”(君主、僧侣)、“第二等级”(贵族)扩展到“第三等级”(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并且从单纯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道德命题的说教。
夏尔丹使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夏尔丹早年的一幅风俗画:一个衣着破旧但不失为整洁的少年正在从室内向室外吹着肥皂泡,他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将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还有一个孩子,看上去仅有3、4岁,正踮着脚扒着窗台使劲从室内向室外观看……
题材非常普通,情境极为单纯,这是一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层平民的孩子们自然、俭朴、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2412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19/21/2004111921224121019.jpg"></A></P><P>21、后宫露台
创作者:让-莱昂·热罗姆 法国
规 格:80cm×102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私人藏
画家热罗姆是浪漫派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却又极善安格尔严谨的线条。1856年,他曾赴埃及与近东旅行,收集和纪录了大量关于近东的风土人情,创作了一批极富东方情调的作品,轰动了整个法国画坛。热罗姆画的这幅《后宫露台》,描绘了阿拉伯王宫最隐秘的后宫生活,描绘了生活于后宫的王妃、宫女等女眷的闺阁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谈,有的在沉思……,几乎都流露出一种惆怅与茫然的神情,华丽的露台,冰冷得象囚室,不见天日,只有露台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与清新的气息。从构图和色彩处理上,都遗留着古典主义原则的严谨性,注重细节的和谐对比,人物、服饰、建筑尤重质感的表现,充满异国情调。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7200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72001019.jpg"></A></P>
<P>22、肯特海滩
时 期:1827年
创作者:泰奥多尔·居丹 法国
规 格:264cm×420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巴黎 马里内博物馆藏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怵目惊心的瞬间:《肯特的海滩》描绘的是在狂风暴雨的海浪中即将倾复的帆船,人们纷纷逃离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涛汹涌,人们在挣扎。在黑白两色的对比中,表达的是生命与意志的不可战胜。</P><P>
</P>
23、不相称的婚姻 (作于1862)
作者:普基寥夫 (1832-1890)
国别:俄国
生平:暂缺
作品尺寸:173cm×136.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在《不相称的婚姻》中,所有人物都画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作者将自己的肖像也纳入画中。(图右双手交叠于胸前者)普基寥夫于1863年在美术学院展出此画时,还是莫斯科绘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正如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上指出,此画好不容易才得到官方的认可,画中没有火灾,没有杀戮,没有……。画的只是在教堂里神父“毕恭毕敬地给洒满香水的将军……活的木乃伊,与为了官衔和金钱出卖青春的,哭泣的姑娘举行的结婚仪式。”画家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老新郎确有其人,同老头并排站着的新娘,则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的像(难怪周围亲友团的画像那么丑陋),作者至死也没有忘记这一沉痛打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体现的是妇女命运的主题。特写式的构图,展示一个结婚场面: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正与一白发老者举行婚礼,神父为他们祝福,新娘低头无奈地默认了悲惨的命运,而成为新郎的老者则一幅傲慢的神情。画家抓住了这一病态的社会现象,用自己的艺术揭露了卑劣的社会交易和对女性的摧残。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7294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72941019.jpg"></A>
<P>24、希什金肖像 (作于1880年)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1837.5-1887.3)
国别:俄国
生平: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离开学院后,克拉姆斯柯依与14个同学租个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这样,在经过1864-1868的实践,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几位莫斯科画家共同发起筹备勒以普及民主艺术为目的的“巡回艺术展览会”,即“巡回展览画派”,这个画会主张将艺术拿到民间去展览。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该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
作品尺寸:114cm×84cm
现藏于俄罗斯搏物馆
《希什金肖像》是克拉姆斯柯依高产时期的杰作之一,这时画家才45岁。作者真实的再现了希什金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一幅连腮美髯,性格开朗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9147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91471019.jpg"></A>

25、深渊 (又名:夏天的傍晚) 作于1892
作者: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 (1861-1900)
国别:俄国
生平:1861年生于立陶宛的小城基巴尔塔,早年父母双亡,1873年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1884年开始在巡回展览协会上展出他的作品,1891年成为该会的会员。1900年6月因感冒而致心力衰竭。7月22日离开人世。列维坦终身没有结过婚,因而身边十分淒凉,享年39岁。
作品尺寸:150cm×209cm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深渊》取材于民间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与一青年农民相爱,而女儿的父亲坚决反对。设法买通征兵局,结果青年给抓去当了兵。(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姑娘闻讯深感绝望,便从该桥跳入水潭。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9214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92141019.jpg"></A>
</P><P>26、月夜 (作于1880年)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1837.5-1887.3)
国别:俄国
生平:见作品编号:4
作品尺寸:179cm×13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与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称为姊妹篇。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9247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492471019.jpg"></A></P>
27、白桦林
作者:阿尔希普.伊凡诺维奇.库茵芝 (1842-1910)
国别:俄国
生平:风景画家阿尔希普.库茵芝原是世居俄国的希腊族人,父亲是鞋匠,原姓叶敏芝。1857年人口调查时该姓库茵芝。该此词在鞑靼语中有首饰匠之意。画家小时在南方小城马利乌泊尔城郊度过,11岁就外出打工。后经人帮助,投入海景大师艾瓦佐夫斯基门下,不久离开,回家乡为一家照相馆修照片。20岁时想考皇家美术学院,连续2届均未考上。在一次画展中他的风景画获奖,引起美术学院的注意,才同意接收为业余绘画班夜校学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作品尺寸:97cm×181cm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库茵芝在1880年举办了一次只展出一幅画的展览会,展出的作品是他的名作《第涅伯河上的月夜》,轰动了彼得堡城,每日参观者拥挤不堪。一年后库茵芝又举办了一次只展出独幅作品的展览会,这幅作品便是《白桦林》。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朴树的校园民谣《白桦林》,或许就是从中获得灵感呢?

<a href="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50543101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bs.scol.com.cn/theimg/2004-11-20/18/2004112018505431019.jpg"></A>
<P>放大观看,感觉更好</P>
<P>再多发几贴吧。</P>
这么好的贴没人顶,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了
<P>这还能不顶?!!!!</P><P>支持!</P><P>楼主还有么?</P>[em10][em17][em17][em29][em29][em29][em29][em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