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可夫,还真有点料,佩服佩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4:06


在凤凰卫视4月22日《寰宇大战略》节目中,平可夫说:“这个真的吓了我一跳,外部世界认为,它三军的通用数据链还没有建设完成,事实上它现在已经建成了两种,其中最先进的就是通用数据链1型,台湾现在只是部分的装备,它已经在诸多的逐步战区完全普遍了。”

今天《新华网》终于证实了平免子的说法,请看:

总参专家研发数据链 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
2012年04月23日 17:54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19人参与0条主评论 4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黎云、吴旭)对于一支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的军队来说,要想跨越发展到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

当历史再一次给了中国军队赶上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机会时,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勇敢地站到了军事变革的潮头。他们,用一项接着一项的重大成果,改变着中国军队的训练、作战方式和理念,进而提升战斗力水平。

他们,就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专家。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如今经常被提及,直白解释其含义,就是要用一样东西,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资源连接起来,避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尴尬,达到“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效果。

这样东西,名字叫“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世纪之交,这个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军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通过构建数以千计的技术模型和反复论证试点,他们向中央军委递上了一份请战书:中国军队应该构建自己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此前,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也各自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建成了数百套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却互不联通。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研制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作为领受任务的项目总工程师,时任所长王建新在受领任务时感叹:事关大局,干成了则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这是一个事关军队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根本买不来,简单的模仿也行不通,就得靠像作战一样,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克。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跑,办公楼里经常是通宵亮灯。到后来,所党委做了一项专门的规定:一线科研人员每天必须睡觉6个小时,必须吃3顿热饭。

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战,由研究所牵头,各军兵种、战区、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终于打通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血脉”。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集陆海空二炮诸军兵种于一体,贯通了解放军总部到各级指挥机构,联通了支援、情报等指挥要素。简单地类比,以前发送一份作战计划,靠打电话发传真,现在轻点鼠标发送即完成。这个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个研究所的成果还远不止于这些。我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全方位对军用网络提供防护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还有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指挥的数据链,保障陆军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互联网,都出自于这个人数并不多的研究所。

原所长董尤心说,所里能密集地出成果,跟长期以来所里形成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分不开。“我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先,基于韧,服务于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敢于超前和创新,要永不放弃,要贴近需求。”

研究所虽然在大城市,科研人员却基本上常年在外出差。有的常年猫在山洞里,有的长期跑边防上海岛。有的项目,干了30多年才能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科研项目,由研究所牵头,众多科研单位参加,该你干还是该我干,干出成绩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都不可能精细地区“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需要心无旁骛。”所长刘怒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得最多的就是战斗力,那种为了去评个奖而立项,为争取经费而上项目的事情,从来不干。

小小的研究所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科研人员与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国防工业部门以及一线部队紧密地站在了一起,建立起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攻关机制,组成了庞大的科研攻关团队,在探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路上成为排头兵。

有了作为,就有了地位。小小的研究所先后走出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政委李成军对日益成熟的人才队伍感到非常自豪。他说,着眼长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所里很多项目实行“AB角”的方式竞争上岗,“我们有一大批30多岁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已经成为很多重点项目的主攻手了。”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担负“数据链”项目副总工程师的陈强,任命时只有32岁,是全军闻名的拔尖人才。

有人问,下一场信息化战争到底该怎么打?这个研究所的人回答,不管怎么打,联得起来才能打。

在探索信息化战争的路上,这一脚才是刚刚走出的第一步。研究所的人说,我们在路上,我们无终点。  


文章链接地址: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4/23/14094517_0.shtml


在凤凰卫视4月22日《寰宇大战略》节目中,平可夫说:“这个真的吓了我一跳,外部世界认为,它三军的通用数据链还没有建设完成,事实上它现在已经建成了两种,其中最先进的就是通用数据链1型,台湾现在只是部分的装备,它已经在诸多的逐步战区完全普遍了。”

今天《新华网》终于证实了平免子的说法,请看:

总参专家研发数据链 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
2012年04月23日 17:54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19人参与0条主评论 4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黎云、吴旭)对于一支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的军队来说,要想跨越发展到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

当历史再一次给了中国军队赶上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机会时,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勇敢地站到了军事变革的潮头。他们,用一项接着一项的重大成果,改变着中国军队的训练、作战方式和理念,进而提升战斗力水平。

他们,就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专家。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如今经常被提及,直白解释其含义,就是要用一样东西,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资源连接起来,避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尴尬,达到“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效果。

这样东西,名字叫“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世纪之交,这个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军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通过构建数以千计的技术模型和反复论证试点,他们向中央军委递上了一份请战书:中国军队应该构建自己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此前,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也各自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建成了数百套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却互不联通。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研制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作为领受任务的项目总工程师,时任所长王建新在受领任务时感叹:事关大局,干成了则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这是一个事关军队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根本买不来,简单的模仿也行不通,就得靠像作战一样,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克。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跑,办公楼里经常是通宵亮灯。到后来,所党委做了一项专门的规定:一线科研人员每天必须睡觉6个小时,必须吃3顿热饭。

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战,由研究所牵头,各军兵种、战区、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终于打通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血脉”。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集陆海空二炮诸军兵种于一体,贯通了解放军总部到各级指挥机构,联通了支援、情报等指挥要素。简单地类比,以前发送一份作战计划,靠打电话发传真,现在轻点鼠标发送即完成。这个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个研究所的成果还远不止于这些。我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全方位对军用网络提供防护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还有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指挥的数据链,保障陆军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互联网,都出自于这个人数并不多的研究所。

原所长董尤心说,所里能密集地出成果,跟长期以来所里形成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分不开。“我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先,基于韧,服务于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敢于超前和创新,要永不放弃,要贴近需求。”

研究所虽然在大城市,科研人员却基本上常年在外出差。有的常年猫在山洞里,有的长期跑边防上海岛。有的项目,干了30多年才能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科研项目,由研究所牵头,众多科研单位参加,该你干还是该我干,干出成绩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都不可能精细地区“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需要心无旁骛。”所长刘怒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得最多的就是战斗力,那种为了去评个奖而立项,为争取经费而上项目的事情,从来不干。

小小的研究所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科研人员与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国防工业部门以及一线部队紧密地站在了一起,建立起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攻关机制,组成了庞大的科研攻关团队,在探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路上成为排头兵。

有了作为,就有了地位。小小的研究所先后走出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政委李成军对日益成熟的人才队伍感到非常自豪。他说,着眼长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所里很多项目实行“AB角”的方式竞争上岗,“我们有一大批30多岁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已经成为很多重点项目的主攻手了。”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担负“数据链”项目副总工程师的陈强,任命时只有32岁,是全军闻名的拔尖人才。

有人问,下一场信息化战争到底该怎么打?这个研究所的人回答,不管怎么打,联得起来才能打。

在探索信息化战争的路上,这一脚才是刚刚走出的第一步。研究所的人说,我们在路上,我们无终点。  


文章链接地址: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4/23/14094517_0.shtml
那期节目平大湿裤衩异常红艳
rdn_4f9603ba73499.jpg
值得庆贺的事情啊!
平大湿虽然不厚道,可为了杂志销量 还是四处流窜 偷了电东东!
平可夫 说了两个 引以为豪的和自己有关的  1,中华神盾是其命名的  2,KJ2000的图片是其泄露的,被国安局应召喝茶
90年代初老平已经在杂志上大谈买27的内幕了(那杂志叫超级武器)。
通用数据链有什么用?很牛X吗?求指教
擅解人衣 发表于 2012-4-24 14:44
平可夫 说了两个 引以为豪的和自己有关的  1,中华神盾是其命名的  2,KJ2000的图片是其泄露的,被国安局应 ...
既然国安已经请喝茶了,那么喝完茶顺便就把工作带回去吧,将功赎罪!:D
难道是去接任务的?
这个不算什么吧  稍微有点信息渠道的应该都知道的 又不是什么机密参数  
我们在路上,我们无终点
michaelzwy2 发表于 2012-4-24 14:49
通用数据链有什么用?很牛X吗?求指教
一体化作战的基础
一曲忠诚的赞歌^O^
看来平兔子还有两把刷子!
平大事不是不暴露了?就回组织工作了?

值得庆贺的事情啊
完全一唱一和 摸摸pupu

你那个请ww友人 就在簋街忽悠人家 还让人做广告
大湿工作辛苦了想必这次亲自回到祖国肯定有什么重大任务汇报吧
祝贺
擅解人衣 发表于 2012-4-24 14:44
平可夫 说了两个 引以为豪的和自己有关的  1,中华神盾是其命名的  2,KJ2000的图片是其泄露的,被国安局应 ...
那个我没有看

挺好奇的,他不是在加拿大么,怎么喝茶啊?
哈,PUPU来了。呵呵
平大师准备回过述职了?
摸摸胖子,刚看了你的书。
其实TG对平可夫是很好的,往来不禁,泄密不究,20年来平可夫可没少骂TG,恶心中国人,只要来了照样是待客之礼。


至于原因,大家都懂的......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跑,办公楼里经常是通宵亮灯。到后来,所党委做了一项专门的规定:一线科研人员每天必须睡觉6个小时,必须吃3顿热饭。
-----------------------------------
不知为何,每个官方的八股文都非得写一些这种的,我觉得吧可能一次两次三次会让读者感动,叫人看三年五载就蛋疼了,怎么这些搞技术的都是不愿意正常吃饭睡觉的,非得这么写才能突出文章主体么。感叹记者文章的写法而已,非喷科研人员。勿怪
次轨道 发表于 2012-4-24 14:53
难道是去接任务的?
顶, 就是例行的任务交接,工作汇报了
现在看来平局的工作要比张局努力的多.
擅解人衣 发表于 2012-4-24 14:44
平可夫 说了两个 引以为豪的和自己有关的  1,中华神盾是其命名的  2,KJ2000的图片是其泄露的,被国安局应 ...
他在国外,怎么喝白开水?
胖子出没。。抓信不放,,上豆
smcia 发表于 2012-4-24 15:23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 ...
你不是搞技术的。或者说,你不是那种对技术如痴如狂的。你不懂。

浸淫在代码中无法自拔,沉迷在电路中无可救药。。。
瞎蒙这么多次,总能蒙中一两次吧,秃子就是个分局局长,怎么可能达到张局那样每次都说错的境界
最近战忽局要调整工作重心,相关人员工作要调动:
菊座假痴不癫
平秃风向大转
cubezero3 发表于 2012-4-24 15:10
那个我没有看

挺好奇的,他不是在加拿大么,怎么喝茶啊?
五道梁的贴子多看看,有一期里着重介绍了大师与国安的交涉详情.还有大师和境外情报机构的抗腐蚀拒招安故事
前两年 飞鸿踏雪 不是也泄了点么
非要有头像么 发表于 2012-4-24 14:39
那期节目平大湿裤衩异常红艳
经费不够,大湿要向上面要经费
michaelzwy2 发表于 2012-4-24 14:49
通用数据链有什么用?很牛X吗?求指教
你的思想和符合你的头像
平大师真假难辨,水平忽高忽低
平分局最近裤衩红得发紫了
开始灌水 发表于 2012-4-24 15:32
你不是搞技术的。或者说,你不是那种对技术如痴如狂的。你不懂。

浸淫在代码中无法自拔,沉迷在电路中 ...
第一,我当然不是搞军工的,但是勉强也算个技术人员

第二,今天我连续看了三篇类似的报道文,一篇写大亚湾核电站的技术人员天天吃泡面,房间里的饭都发霉了,一篇写吃饭也是一个政治任务,必须吃,这里又来个必须保证科技人员吃上三顿热饭,这个是不是也太多太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