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的C41SR作战指挥决策系统又有进步。总参专家研发数据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1:37:11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4/23/14094517_0.shtml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黎云、吴旭)对于一支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的军队来说,要想跨越发展到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

当历史再一次给了中国军队赶上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机会时,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勇敢地站到了军事变革的潮头。他们,用一项接着一项的重大成果,改变着中国军队的训练、作战方式和理念,进而提升战斗力水平。

他们,就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专家。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如今经常被提及,直白解释其含义,就是要用一样东西,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资源连接起来,避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尴尬,达到“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效果。

这样东西,名字叫“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世纪之交,这个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军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通过构建数以千计的技术模型和反复论证试点,他们向中央军委递上了一份请战书:中国军队应该构建自己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此前,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也各自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建成了数百套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却互不联通。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研制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作为领受任务的项目总工程师,时任所长王建新在受领任务时感叹:事关大局,干成了则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这是一个事关军队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根本买不来,简单的模仿也行不通,就得靠像作战一样,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克。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跑,办公楼里经常是通宵亮灯。到后来,所党委做了一项专门的规定:一线科研人员每天必须睡觉6个小时,必须吃3顿热饭。

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战,由研究所牵头,各军兵种、战区、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终于打通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血脉”。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集陆海空二炮诸军兵种于一体,贯通了解放军总部到各级指挥机构,联通了支援、情报等指挥要素。简单地类比,以前发送一份作战计划,靠打电话发传真,现在轻点鼠标发送即完成。这个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个研究所的成果还远不止于这些。我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全方位对军用网络提供防护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还有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指挥的数据链,保障陆军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互联网,都出自于这个人数并不多的研究所。

原所长董尤心说,所里能密集地出成果,跟长期以来所里形成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分不开。“我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先,基于韧,服务于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敢于超前和创新,要永不放弃,要贴近需求。”

研究所虽然在大城市,科研人员却基本上常年在外出差。有的常年猫在山洞里,有的长期跑边防上海岛。有的项目,干了30多年才能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科研项目,由研究所牵头,众多科研单位参加,该你干还是该我干,干出成绩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都不可能精细地区分出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需要心无旁骛。”所长刘怒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得最多的就是战斗力,那种为了去评个奖而立项,为争取经费而上项目的事情,从来不干。

小小的研究所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科研人员与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国防工业部门以及一线部队紧密地站在了一起,建立起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攻关机制,组成了庞大的科研攻关团队,在探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路上成为排头兵。

有了作为,就有了地位。小小的研究所先后走出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政委李成军对日益成熟的人才队伍感到非常自豪。他说,着眼长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所里很多项目实行“AB角”的方式竞争上岗,“我们有一大批30多岁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已经成为很多重点项目的主攻手了。”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担负“数据链”项目副总工程师的陈强,任命时只有32岁,是全军闻名的拔尖人才。

有人问,下一场信息化战争到底该怎么打?这个研究所的人回答,不管怎么打,联得起来才能打。

在探索信息化战争的路上,这一脚才是刚刚走出的第一步。研究所的人说,我们在路上,我们无终点。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4/23/14094517_0.shtml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黎云、吴旭)对于一支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的军队来说,要想跨越发展到信息化,难度可想而知。

当历史再一次给了中国军队赶上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机会时,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勇敢地站到了军事变革的潮头。他们,用一项接着一项的重大成果,改变着中国军队的训练、作战方式和理念,进而提升战斗力水平。

他们,就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的专家。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如今经常被提及,直白解释其含义,就是要用一样东西,把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资源连接起来,避免“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尴尬,达到“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效果。

这样东西,名字叫“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世纪之交,这个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军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通过构建数以千计的技术模型和反复论证试点,他们向中央军委递上了一份请战书:中国军队应该构建自己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此前,解放军各个军兵种也各自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建成了数百套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却互不联通。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研制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作为领受任务的项目总工程师,时任所长王建新在受领任务时感叹:事关大局,干成了则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

这是一个事关军队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根本买不来,简单的模仿也行不通,就得靠像作战一样,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攻克。

很多科研人员回忆起那段经历,都笑着摇头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个研究室里都支起了行军床,走路全是小跑,办公楼里经常是通宵亮灯。到后来,所党委做了一项专门的规定:一线科研人员每天必须睡觉6个小时,必须吃3顿热饭。

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战,由研究所牵头,各军兵种、战区、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终于打通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血脉”。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集陆海空二炮诸军兵种于一体,贯通了解放军总部到各级指挥机构,联通了支援、情报等指挥要素。简单地类比,以前发送一份作战计划,靠打电话发传真,现在轻点鼠标发送即完成。这个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个研究所的成果还远不止于这些。我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全方位对军用网络提供防护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还有可对飞机、舰艇实施精确控制指挥的数据链,保障陆军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互联网,都出自于这个人数并不多的研究所。

原所长董尤心说,所里能密集地出成果,跟长期以来所里形成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分不开。“我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先,基于韧,服务于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敢于超前和创新,要永不放弃,要贴近需求。”

研究所虽然在大城市,科研人员却基本上常年在外出差。有的常年猫在山洞里,有的长期跑边防上海岛。有的项目,干了30多年才能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科研项目,由研究所牵头,众多科研单位参加,该你干还是该我干,干出成绩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都不可能精细地区分出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需要心无旁骛。”所长刘怒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想得最多的就是战斗力,那种为了去评个奖而立项,为争取经费而上项目的事情,从来不干。

小小的研究所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科研人员与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国防工业部门以及一线部队紧密地站在了一起,建立起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攻关机制,组成了庞大的科研攻关团队,在探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路上成为排头兵。

有了作为,就有了地位。小小的研究所先后走出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现任政委李成军对日益成熟的人才队伍感到非常自豪。他说,着眼长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所里很多项目实行“AB角”的方式竞争上岗,“我们有一大批30多岁的年轻科研人员,他们已经成为很多重点项目的主攻手了。”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担负“数据链”项目副总工程师的陈强,任命时只有32岁,是全军闻名的拔尖人才。

有人问,下一场信息化战争到底该怎么打?这个研究所的人回答,不管怎么打,联得起来才能打。

在探索信息化战争的路上,这一脚才是刚刚走出的第一步。研究所的人说,我们在路上,我们无终点。



军事体系的战略基石  TG版的16号数据链.
这是个好东西啊,用的好军事实力可以放大N倍
这个系统才是体系建设的基石.怪不得拿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了.果然是大牛.
我相信了,共军一直在造高达。
这个系统的战略意义已经不是任何一件先进武器可以比的,体系啊,俺们也有了,毛子什么的死了心吧,别一门心思还想卖什么苏35.
按照我的理解和经验: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涉及到三军和二炮以及支援保障单位、情报部门、预备役现有老平台按照新军标升级改造和新平台开发建设两部分,涉及作战、指挥、情报、保障等上百种、上万个子平台的系统集成和一体化建设,从技术上又涉及到通信、电子、集成、保密等专业门类。可以讲“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是解放军作战系统中的顶层平台,是骨干网络。“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涉及单位众多,涉及行业众多,涉及工程量巨大,涉及技术边界巨大,是一个需要巨额资金、人力、物力特别是政策支持和推动的项目。
从下要连接到每个火力/情报/保障/支援/指挥单元,精确到辆、架、艘、台,甚至是人身上;至上,平台逐级对接,形成一个立体互联的高速感知网络。这个过程中开发了不少新的技术标准,应用了国内或国际上很多最先进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方案,同样新技术的应用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这里面国内大量的优秀企业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这个技术推进本身就是解放军军事三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进步的缩影。按照上级要求,这个顶层平台落地到铺设完毕是有一个周期的,但是关键问题已经都解决了,重点部门和部队也完成了,全面普及还需要上面的大力投入和支持。
当初各军兵种自己关门搞信息化的时候,总参没有人想到顶层设计吗?没有人想到要兼容、联网统一指挥吗?
浪费了多少钱?
sjzly1992 发表于 2012-4-25 11:47
当初各军兵种自己关门搞信息化的时候,总参没有人想到顶层设计吗?没有人想到要兼容、联网统一指挥吗?
浪 ...
这话你可以问问MD
大哥,不经过很多小系统的使用,积累经验,怎么可能做出一个大系统来呢,前面都是交学费积累经验的
平心而论,这十年TG的军事科技发展太快了,世界瞩目啊!
sjzly1992 发表于 2012-4-25 11:47
当初各军兵种自己关门搞信息化的时候,总参没有人想到顶层设计吗?没有人想到要兼容、联网统一指挥吗?
浪 ...
MD在把不同军种的指挥系统连接的时候也差点没被折腾死。各种武器的借口都不行同,如果在开头就强求统一无疑会导致研制的周期延长,这点上浪费的成本和你说的成本那个更大还真不好说。
sjzly1992 发表于 2012-4-25 11:47
当初各军兵种自己关门搞信息化的时候,总参没有人想到顶层设计吗?没有人想到要兼容、联网统一指挥吗?
浪 ...
站着说话不腰疼
去问问MD,万能的MD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搞定全系统的一体化!!
00612058 发表于 2012-4-25 15:27
MD在把不同军种的指挥系统连接的时候也差点没被折腾死。各种武器的借口都不行同,如果在开头就强求统一无 ...
中国后发优势,建好这个平台了,以后大量新装备都标准设计,应该更省钱了。对吧?:victory:
sjzly1992 发表于 2012-4-25 11:47
当初各军兵种自己关门搞信息化的时候,总参没有人想到顶层设计吗?没有人想到要兼容、联网统一指挥吗?
浪 ...
。。。。 无处不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