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精彩"的平反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8:17


南宋北伐的主要反对者来自民间

文/赵炎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常以长江为界,譬如东晋和后秦、南唐和后周、南宋和后金等等,长江以南的朝廷总以北伐为己任,主战派和议和派常纠缠不清,这种情况以南宋最为激烈。自从康王赵构登基,是为宋高宗,一直到南宋的覆灭,北伐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止过。赵炎认为,北伐之所以阻力重重,主要的反对声音来自民间,朝廷其实很无奈。

    开始的时候,由于宋徽宗、宋钦宗尚在人间,人们有理由怀疑赵构出于对皇位的私心,北伐的积极性不够高,打压主战派如岳飞、韩世忠等人。可是,等到宋孝宗主政以后,徽、钦二帝已经不在人世,为何皇帝的北伐热情还是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呢?宋孝宗前期,北伐战争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绩的,但是,后期却力不从心了,竟至灰心意懒,连皇帝也无心情做了,这是为什么?读《宋史》,答案不难找到:老百姓不喜欢战争,不希望朝廷北伐。

    再说大臣们,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千百年来被人们诟病,他们当时真的不想北伐吗?他们真的愿意戴汉奸的帽子?肯定不是。秦桧其人,据《宋史》记载,他的北伐主张还是很坚决的,出使后金回到赵构身边的时候,他曾慷慨陈词,力主北伐,救回徽、钦二帝,恢复河山。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军队确实缺乏战斗力,赵构的北伐决心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陪都”临安的建设还没有完工,经济上的积累还不足以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种种因素困扰着这个新上任的内阁首脑。权衡利弊,秦桧认为,议和可以赢得战备的时间,穷兵黩武绝非上策。

    现在来看,秦桧主和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面的大多数内阁也一直延续秦桧的主和政策,似乎难以理解。因为,宋孝宗停止北伐以后,朝廷的主要施政方向,集中在国内的建设上,军队建设卓有成效,经济建设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朝廷吏治清明,政治环境宽松,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于第一,远超后金、蒙古、西夏、吐蕃等国。在这样的时期,朝廷依然难以进行有效的北伐,就不能不令人思考了。

    读《宋史》,咱们可以得知,南宋中后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是非常高的。南宋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这是其一;其二,官本位的削弱,老百姓的生活比官员要好。比如,南宋的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而熟练工人的年薪却达到了600贯;其三,中产市民阶层十分庞大,生活富裕,安于现状;其四,南宋的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而长江以北却灾情不断;其五,政治环境宽松,言论也相对自由。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别的时期,朝廷和民间的互动十分活跃,士大夫无论在朝在野,都极为关注民间的声音和疾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关注“民生”;民间也喜欢议论朝政是非,无论对错,朝廷一般也不予追究。也就是说,朝廷的大政方针一旦制定,老百姓很快就会知道,并给予褒贬,而老百姓的声音也很容易就能上传“圣听”。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朝廷内阁的决策是不可能不重视民间的声音的。

    民间反对北伐的声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庞大的中产市民阶层,这个阶层拥有着国家三分之二的巨额财富,且和当局官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既得富贵,也安于富贵,如果北伐战争打响,各种赋税徭、兵役将无穷无尽的来临,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由于他们在一定层面上具有左右当局施政的力量,他们的声音是当局不容忽视的。二是普通民众的声音,他们的生活也还温饱,如果没有战争和战乱,这种温饱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如果朝廷发动北伐战争,一旦收复长江以北已被后金严重破坏的地区,那么,江南财政势必增加税收来重建江北,普通民众的温饱现状将难以维持。

    南宋小朝廷在对待民间声音方面要比南明小朝廷来得高明,历届内阁均能重视民生,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并能做到权衡和平抑,是以南宋朝廷的执政时间长于其他的历次南北对峙的政权,这应算是历史上少有的奇迹。
忙着反驳呢,百度突然抽风啊,搜索内容看不到,一片空白,移动手印挨个点击才找到了链接http://www.qikan.com.cn/Article/mjmw/mjmw201110/mjmw20111025.html
-------------------------------------------------------------------------------------------------------------------------------------------------------------

这篇蛋疼文的几点硬伤:
1.故意弱化宋高宗的历史分量,宋高宗1107 --1807,1127-- 1162在位,但退位以后一直掌控大权,遥控朝政,实际控制南宋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前二十年是北伐的最关键的时候,实际上南宋使臣出使金国,战争才过了二三十年,生活在北方的年轻人已不知大宋为何物,由于孝宗顾忌高宗,在位二十多年绝口不提北伐,直到高宗去世才将其提上议程,这时已为时太晚。
2.秦桧力主北伐,不说了,无力吐槽。(尼玛,这才是文章的重点啊)
3.老百姓的生活比官员要好,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看到公田法我笑了,小鱼塘也要征税有木有??  万两银锭有木有? 贾似道有木有?宋朝没有贪官,因为没有"贪"这个概念,都是合法收入,皇帝不管还默许的。
4.官本位的削弱,士大夫最盛的不是宋么,士大夫不就是官么,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5.南宋的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而熟练工人的年薪却达到了600贯;其三,中产市民阶层十分庞大,生活富裕,安于现状;其四,南宋的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而长江以北却灾情不断;其五,政治环境宽松,言论也相对自由。      知府年薪400贯我信,熟练工人年薪600贯,是御用的吗?市民阶级十分庞大,临安就是整个南宋?看来城市化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二,南宋粮食连年丰收,北方歉收。。。貌似中国的主产粮区都在长江以北吧?言论自由,呵呵,很和谐,很强大,岳飞什么时候平的反??
5.朝廷很开明 就是不举例子,也就孝宗马马虎虎,其他的,呵呵
6.打仗要收税,原来称臣就不花钱了,养一群废物就不花钱了,原来我不打你,你就不打我了,立马吴山第一峰。。。自胡马窥江去后。。。。。
7.增加税收重建江北,朝廷还帮忙盖房子??顶多是再重修宫室吧,还有祖陵,都被挖成啥样了。
8.历届内阁均能重视民生,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内阁,穿越了吗?到底谁比谁高明??这家伙历史学的

9.宋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和辽国磕了那么久,这货咋不说花钱啦,征税啦,重建啦,宋朝的百姓不乐意啦等等,这选择性的失明,呵呵
这货姓赵,有可能为宋朝洗白镀金,不管怎么说,整个北宋对幽云十六州念念不忘,而南宋对大半个中国却失去了兴趣,奇怪也不奇怪,如果北宋有可能拿回来十六州的话,南宋高宗以后北伐成功就异想天开了,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是智也,不过把原因归结为老百姓不乐意,这是不是无耻到家了??汉唐的百姓到宋朝就退化成绵羊了??为秦桧洗白是不是无耻到爆了??!!!!


南宋北伐的主要反对者来自民间

文/赵炎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常以长江为界,譬如东晋和后秦、南唐和后周、南宋和后金等等,长江以南的朝廷总以北伐为己任,主战派和议和派常纠缠不清,这种情况以南宋最为激烈。自从康王赵构登基,是为宋高宗,一直到南宋的覆灭,北伐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止过。赵炎认为,北伐之所以阻力重重,主要的反对声音来自民间,朝廷其实很无奈。

    开始的时候,由于宋徽宗、宋钦宗尚在人间,人们有理由怀疑赵构出于对皇位的私心,北伐的积极性不够高,打压主战派如岳飞、韩世忠等人。可是,等到宋孝宗主政以后,徽、钦二帝已经不在人世,为何皇帝的北伐热情还是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呢?宋孝宗前期,北伐战争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绩的,但是,后期却力不从心了,竟至灰心意懒,连皇帝也无心情做了,这是为什么?读《宋史》,答案不难找到:老百姓不喜欢战争,不希望朝廷北伐。

    再说大臣们,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千百年来被人们诟病,他们当时真的不想北伐吗?他们真的愿意戴汉奸的帽子?肯定不是。秦桧其人,据《宋史》记载,他的北伐主张还是很坚决的,出使后金回到赵构身边的时候,他曾慷慨陈词,力主北伐,救回徽、钦二帝,恢复河山。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军队确实缺乏战斗力,赵构的北伐决心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陪都”临安的建设还没有完工,经济上的积累还不足以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种种因素困扰着这个新上任的内阁首脑。权衡利弊,秦桧认为,议和可以赢得战备的时间,穷兵黩武绝非上策。

    现在来看,秦桧主和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面的大多数内阁也一直延续秦桧的主和政策,似乎难以理解。因为,宋孝宗停止北伐以后,朝廷的主要施政方向,集中在国内的建设上,军队建设卓有成效,经济建设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朝廷吏治清明,政治环境宽松,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于第一,远超后金、蒙古、西夏、吐蕃等国。在这样的时期,朝廷依然难以进行有效的北伐,就不能不令人思考了。

    读《宋史》,咱们可以得知,南宋中后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是非常高的。南宋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5%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以上,这是其一;其二,官本位的削弱,老百姓的生活比官员要好。比如,南宋的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而熟练工人的年薪却达到了600贯;其三,中产市民阶层十分庞大,生活富裕,安于现状;其四,南宋的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而长江以北却灾情不断;其五,政治环境宽松,言论也相对自由。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别的时期,朝廷和民间的互动十分活跃,士大夫无论在朝在野,都极为关注民间的声音和疾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关注“民生”;民间也喜欢议论朝政是非,无论对错,朝廷一般也不予追究。也就是说,朝廷的大政方针一旦制定,老百姓很快就会知道,并给予褒贬,而老百姓的声音也很容易就能上传“圣听”。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朝廷内阁的决策是不可能不重视民间的声音的。

    民间反对北伐的声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庞大的中产市民阶层,这个阶层拥有着国家三分之二的巨额财富,且和当局官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既得富贵,也安于富贵,如果北伐战争打响,各种赋税徭、兵役将无穷无尽的来临,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由于他们在一定层面上具有左右当局施政的力量,他们的声音是当局不容忽视的。二是普通民众的声音,他们的生活也还温饱,如果没有战争和战乱,这种温饱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如果朝廷发动北伐战争,一旦收复长江以北已被后金严重破坏的地区,那么,江南财政势必增加税收来重建江北,普通民众的温饱现状将难以维持。

    南宋小朝廷在对待民间声音方面要比南明小朝廷来得高明,历届内阁均能重视民生,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并能做到权衡和平抑,是以南宋朝廷的执政时间长于其他的历次南北对峙的政权,这应算是历史上少有的奇迹。
忙着反驳呢,百度突然抽风啊,搜索内容看不到,一片空白,移动手印挨个点击才找到了链接http://www.qikan.com.cn/Article/mjmw/mjmw201110/mjmw20111025.html
-------------------------------------------------------------------------------------------------------------------------------------------------------------

这篇蛋疼文的几点硬伤:
1.故意弱化宋高宗的历史分量,宋高宗1107 --1807,1127-- 1162在位,但退位以后一直掌控大权,遥控朝政,实际控制南宋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前二十年是北伐的最关键的时候,实际上南宋使臣出使金国,战争才过了二三十年,生活在北方的年轻人已不知大宋为何物,由于孝宗顾忌高宗,在位二十多年绝口不提北伐,直到高宗去世才将其提上议程,这时已为时太晚。
2.秦桧力主北伐,不说了,无力吐槽。(尼玛,这才是文章的重点啊)
3.老百姓的生活比官员要好,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看到公田法我笑了,小鱼塘也要征税有木有??  万两银锭有木有? 贾似道有木有?宋朝没有贪官,因为没有"贪"这个概念,都是合法收入,皇帝不管还默许的。
4.官本位的削弱,士大夫最盛的不是宋么,士大夫不就是官么,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5.南宋的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贯以上,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人民币,而熟练工人的年薪却达到了600贯;其三,中产市民阶层十分庞大,生活富裕,安于现状;其四,南宋的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而长江以北却灾情不断;其五,政治环境宽松,言论也相对自由。      知府年薪400贯我信,熟练工人年薪600贯,是御用的吗?市民阶级十分庞大,临安就是整个南宋?看来城市化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二,南宋粮食连年丰收,北方歉收。。。貌似中国的主产粮区都在长江以北吧?言论自由,呵呵,很和谐,很强大,岳飞什么时候平的反??
5.朝廷很开明 就是不举例子,也就孝宗马马虎虎,其他的,呵呵
6.打仗要收税,原来称臣就不花钱了,养一群废物就不花钱了,原来我不打你,你就不打我了,立马吴山第一峰。。。自胡马窥江去后。。。。。
7.增加税收重建江北,朝廷还帮忙盖房子??顶多是再重修宫室吧,还有祖陵,都被挖成啥样了。
8.历届内阁均能重视民生,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内阁,穿越了吗?到底谁比谁高明??这家伙历史学的

9.宋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和辽国磕了那么久,这货咋不说花钱啦,征税啦,重建啦,宋朝的百姓不乐意啦等等,这选择性的失明,呵呵
这货姓赵,有可能为宋朝洗白镀金,不管怎么说,整个北宋对幽云十六州念念不忘,而南宋对大半个中国却失去了兴趣,奇怪也不奇怪,如果北宋有可能拿回来十六州的话,南宋高宗以后北伐成功就异想天开了,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是智也,不过把原因归结为老百姓不乐意,这是不是无耻到家了??汉唐的百姓到宋朝就退化成绵羊了??为秦桧洗白是不是无耻到爆了??!!!!
百家争鸣好,但争着打鸣就.
赵构肯定不想北伐,恢复河山,如果救回徽、钦二帝,他怎么办。


这个观点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说法,好象清朝就有学者这么看了。主要一个理由是:和东晋类似,对北伐收复失地最热衷的,是那些南下逃难的北方人,而原本的南方土著民众由于与北方的事务没有直接有利的切身联系,相反还要承担军费兵员义务,因此热情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由此,大规模北伐并没有统一的民意基础。再加上南下的流亡政权其首要的政治目标还是先得巩固稳定政权存在,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屈从于南方的要求,因此北伐计划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这种学术观点与传统的忠君爱国主义是冲突的,因此也就没有多少市场了。就是现在,这样的说法也的确有其客观一面,可根据“史学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学术原则来说,这种单纯强调南北差异,有点违反正面价值观的研究,没有多少现实价值,不提也罢。

这个观点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说法,好象清朝就有学者这么看了。主要一个理由是:和东晋类似,对北伐收复失地最热衷的,是那些南下逃难的北方人,而原本的南方土著民众由于与北方的事务没有直接有利的切身联系,相反还要承担军费兵员义务,因此热情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由此,大规模北伐并没有统一的民意基础。再加上南下的流亡政权其首要的政治目标还是先得巩固稳定政权存在,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屈从于南方的要求,因此北伐计划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这种学术观点与传统的忠君爱国主义是冲突的,因此也就没有多少市场了。就是现在,这样的说法也的确有其客观一面,可根据“史学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学术原则来说,这种单纯强调南北差异,有点违反正面价值观的研究,没有多少现实价值,不提也罢。
夹着私货为秦桧洗白平反{:soso_e155:}
徽钦二宗被救回来,也是养老的料.威信已经没了.
中国冷兵器时代,从没有由南向北统一过.
Cathay 发表于 2012-4-4 19:25
徽钦二宗被救回来,也是养老的料.威信已经没了.
中国冷兵器时代,从没有由南向北统一过.
明朝怎么算?
Cathay 发表于 2012-4-4 19:25
徽钦二宗被救回来,也是养老的料.威信已经没了.
中国冷兵器时代,从没有由南向北统一过.
我清之前:大明
Cathay 发表于 2012-4-4 19:25
徽钦二宗被救回来,也是养老的料.威信已经没了.
中国冷兵器时代,从没有由南向北统一过.
那时候不是靠威信,靠的是“正统”。
cxvdfeggg1 发表于 2012-4-4 19:03
这个观点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说法,好象清朝就有学者这么看了。主要一个理由是:和东晋类似,对北伐收复失地 ...
还有就是夸大了古代政权对“民意”的依赖程度。


明明是赵构、南宋文官集团等顺水推舟,还非得要搞出一副“爱民”、“不得不”的样子……
宋高宗1107 --1807
彭祖二世?
napey 发表于 2012-4-4 19:38
还有就是夸大了古代政权对“民意”的依赖程度。
大家都推选我当皇帝,当村长,唉,真没办法
f22 发表于 2012-4-4 19:26
我清之前:大明
朱老八属于不南不北
我清之前:大明
朱八八的军队已经用上火器了.
cruelworm 发表于 2012-4-4 19:43
宋高宗1107 --1807
彭祖二世?
抱歉,1187,脑子糊涂了
宋朝和晋朝有些相似,晋朝之前是三国,宋朝之前是五代,三国其实和五代差不多,尼玛人口还剩四五百万,以至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陈琳,王粲等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当时人民深重的苦难,五代就更甚了,这两个朝代之前都是武臣当道,民不聊生,政权迭代,以至于宋晋建立后立即摒弃武道,晋朝养士族,宋朝养士大夫,但这也造成了日后的胡尘肆虐,然后都南渡建立小朝廷,开始都挫败了北方的攻势,享日都还算长久。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性,困惑啊
Cathay 发表于 2012-4-4 19:25
徽钦二宗被救回来,也是养老的料.威信已经没了.
中国冷兵器时代,从没有由南向北统一过.
明朝是唯一一个
j63 发表于 2012-4-4 18:40
赵构肯定不想北伐,恢复河山,如果救回徽、钦二帝,他怎么办。
这压根不是什么大问题,照例谦让一番,最后皇帝还不是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