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39:39
作者:   胡星斗



林彪永远是个谜。

他一半是白脸,一半是红脸;他是“两面派”,是“阴谋家”。

他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悲剧。

他反映了制度的缺陷、社会的扭曲和民族性的劣根。


                        二


    林彪原本性格耿直。他不擅交际,喜欢独处。

聂荣臻说: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人敢于顶撞毛泽东。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甚至以有病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可是当斯大林收回出动16个团的苏联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决定后,林彪在宴会上拒绝与斯大林碰杯。

林彪曾想到贵州当省长,以避开政治旋涡。

林彪反对“大跃进”,私下里说毛泽东“凭空想胡来”,“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并说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就是急了点。

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遵义会议后唆使林彪给中央写信,反对他。可是,林彪却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

还是在庐山会议上,林彪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缺点是有暮气。”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暮气,要他继续革命。从此,林彪才决定大干一场。


                   三



林彪在外面高喊“四个伟大”,在他的居处毛家湾却不挂毛主席像,甚至印有毛主席语录和照片的报纸在林家厕所被当作卫生纸用,这在个人崇拜的狂热年代,如果发生在老百姓身上无疑是弥天大罪。

毛泽东亲自召集主持的会议,林彪也敢称病不参加;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林却坚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作了批示,坚持让林彪作接班人,可是林彪竟然将主席的“钦批”报告撕碎扔进了痰盂。可见,林彪从内心来说对毛泽东极其反感。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林彪竟然给毛泽东来了个不辞而别……。

但林彪也深刻领悟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道理。他的室内张挂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他处理文件的原则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只有毛泽东表过态的,秘书才代他画圈,否则他总是把球踢回去,“呈主席批示。”他还让秘书模仿自己的笔迹批文件,写上“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批示。”他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把“请主席阅”改为“呈主席阅”。



                          四


林彪公开里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最大最大最大”,背地里却说:“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拿掉刘没道理。”他还说:“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得透。”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林彪最爱读。

“九大”是林彪失败的肇端,也是他与毛泽东公开分歧的开始。“九大”虽然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但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陈伯达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此事给了林彪以沉重的打击。林、陈的报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张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对此违背“阶级斗争为纲”的报告稿极其不满,决定另起炉灶,改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可林彪、陈伯达又修改了报告,呈递毛泽东,毛泽东连信封也不打开,写上“退陈伯达”。陈伯达随后即被打倒。林彪虽然保住了接班人的地位,可从此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

林彪向来对张、姚“笔杆子”极其厌恶,这回他却要在“九大”念他们起草的报告,此事差点气炸了林彪的肺。林彪直到上台的最后一分钟也没看报告一眼,秘书说:“我给您讲解一下报告”,林彪却断然拒绝:“不听!”林彪念报告时脸色煞白,头也不抬起来一下,念完报告后回到家里,叶群说:“我真担心你念错了”,可林彪生气地说:“多念错一点才好!”


                    五


林彪集团与江青一伙势不两立。虽然为了维护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林彪又不得不让叶群去讨好江青。

林彪、陈伯达主张“还是应当搞好生产,发展生产”,而毛泽东、江青、张春桥等人却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在“文革”初期被江青一伙严酷迫害,后来得到林彪保护的人。比如丘会作被红卫兵打断了肋骨,向林彪求救,林彪救了他,丘于是感恩戴德。

林彪极其反感江青。有一次,林彪大叫着让叶群把江青赶走;还有一次,林彪扬言要“毙了她!”林彪曾说“政变正朝着有利于笔杆子,而不是枪杆子的方向发展”;“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篡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的私利服务”;林彪等人曾提出“清君侧”、“除三蛇”(他把江青叫做“白花蛇”,张春桥为“眼镜蛇”,姚文元为“响尾蛇”,其时,王洪文还未调到中央);林彪要搞掉江、张、姚等几个“奸佞”,实施“新政”,“新政的第一条,就是中止文革,搞国富民强”。


                        六


林彪把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完全看作是封建君臣关系,他在笔记中写道:“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主倡臣和(切勿臣倡或不和)。” “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党性,遵命性也。”“坚决的左倾高姿态。”“终生不犯错误之法,得个拥护××的称号,……跟着转、喊。”“勿讲真理而重迎合。”“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大事,不然是书呆子。”

林彪还有著名的“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以及“三要: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等。

林彪勤于读书,喜欢思考,厌烦“官样文章”,因此,他创造了“文革”中的许多词汇:“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四个伟大”、“三忠于”、“四无限”、“高举”、“紧跟”、“照办”、“治军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活学活用”、“走捷径”、“天天读”、“背语录”,等等。他还提出了“顶峰论”、“天才论”、“领袖决定一切论”……。

                     七


林彪以其独异的思想、怪僻的个性、韬光养晦的手法、极端的吹捧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团、无尽的思索空间。陈伯达诗赞林彪:“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

可以说,林彪是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谋略智慧和劣根性的集中反映。从林彪身上折射出民族心理、文化、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弊端。

因此,林彪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国家的悲剧。

为了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裨益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对林彪的研究,建立“林彪学”。作者:   胡星斗



林彪永远是个谜。

他一半是白脸,一半是红脸;他是“两面派”,是“阴谋家”。

他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悲剧。

他反映了制度的缺陷、社会的扭曲和民族性的劣根。


                        二


    林彪原本性格耿直。他不擅交际,喜欢独处。

聂荣臻说: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人敢于顶撞毛泽东。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甚至以有病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可是当斯大林收回出动16个团的苏联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决定后,林彪在宴会上拒绝与斯大林碰杯。

林彪曾想到贵州当省长,以避开政治旋涡。

林彪反对“大跃进”,私下里说毛泽东“凭空想胡来”,“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并说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就是急了点。

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遵义会议后唆使林彪给中央写信,反对他。可是,林彪却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

还是在庐山会议上,林彪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缺点是有暮气。”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暮气,要他继续革命。从此,林彪才决定大干一场。


                   三



林彪在外面高喊“四个伟大”,在他的居处毛家湾却不挂毛主席像,甚至印有毛主席语录和照片的报纸在林家厕所被当作卫生纸用,这在个人崇拜的狂热年代,如果发生在老百姓身上无疑是弥天大罪。

毛泽东亲自召集主持的会议,林彪也敢称病不参加;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林却坚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作了批示,坚持让林彪作接班人,可是林彪竟然将主席的“钦批”报告撕碎扔进了痰盂。可见,林彪从内心来说对毛泽东极其反感。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林彪竟然给毛泽东来了个不辞而别……。

但林彪也深刻领悟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道理。他的室内张挂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他处理文件的原则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只有毛泽东表过态的,秘书才代他画圈,否则他总是把球踢回去,“呈主席批示。”他还让秘书模仿自己的笔迹批文件,写上“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批示。”他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把“请主席阅”改为“呈主席阅”。



                          四


林彪公开里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最大最大最大”,背地里却说:“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拿掉刘没道理。”他还说:“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得透。”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林彪最爱读。

“九大”是林彪失败的肇端,也是他与毛泽东公开分歧的开始。“九大”虽然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但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陈伯达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此事给了林彪以沉重的打击。林、陈的报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张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对此违背“阶级斗争为纲”的报告稿极其不满,决定另起炉灶,改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可林彪、陈伯达又修改了报告,呈递毛泽东,毛泽东连信封也不打开,写上“退陈伯达”。陈伯达随后即被打倒。林彪虽然保住了接班人的地位,可从此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

林彪向来对张、姚“笔杆子”极其厌恶,这回他却要在“九大”念他们起草的报告,此事差点气炸了林彪的肺。林彪直到上台的最后一分钟也没看报告一眼,秘书说:“我给您讲解一下报告”,林彪却断然拒绝:“不听!”林彪念报告时脸色煞白,头也不抬起来一下,念完报告后回到家里,叶群说:“我真担心你念错了”,可林彪生气地说:“多念错一点才好!”


                    五


林彪集团与江青一伙势不两立。虽然为了维护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林彪又不得不让叶群去讨好江青。

林彪、陈伯达主张“还是应当搞好生产,发展生产”,而毛泽东、江青、张春桥等人却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在“文革”初期被江青一伙严酷迫害,后来得到林彪保护的人。比如丘会作被红卫兵打断了肋骨,向林彪求救,林彪救了他,丘于是感恩戴德。

林彪极其反感江青。有一次,林彪大叫着让叶群把江青赶走;还有一次,林彪扬言要“毙了她!”林彪曾说“政变正朝着有利于笔杆子,而不是枪杆子的方向发展”;“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篡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的私利服务”;林彪等人曾提出“清君侧”、“除三蛇”(他把江青叫做“白花蛇”,张春桥为“眼镜蛇”,姚文元为“响尾蛇”,其时,王洪文还未调到中央);林彪要搞掉江、张、姚等几个“奸佞”,实施“新政”,“新政的第一条,就是中止文革,搞国富民强”。


                        六


林彪把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完全看作是封建君臣关系,他在笔记中写道:“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主倡臣和(切勿臣倡或不和)。” “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党性,遵命性也。”“坚决的左倾高姿态。”“终生不犯错误之法,得个拥护××的称号,……跟着转、喊。”“勿讲真理而重迎合。”“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大事,不然是书呆子。”

林彪还有著名的“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以及“三要: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等。

林彪勤于读书,喜欢思考,厌烦“官样文章”,因此,他创造了“文革”中的许多词汇:“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四个伟大”、“三忠于”、“四无限”、“高举”、“紧跟”、“照办”、“治军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活学活用”、“走捷径”、“天天读”、“背语录”,等等。他还提出了“顶峰论”、“天才论”、“领袖决定一切论”……。

                     七


林彪以其独异的思想、怪僻的个性、韬光养晦的手法、极端的吹捧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团、无尽的思索空间。陈伯达诗赞林彪:“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

可以说,林彪是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谋略智慧和劣根性的集中反映。从林彪身上折射出民族心理、文化、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弊端。

因此,林彪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国家的悲剧。

为了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裨益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对林彪的研究,建立“林彪学”。
不少人把林彪与粟裕、刘伯承等对立起来,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铁杆拥林者有之,铁杆反林者有之,中立者有之;态度客观者有之,讨论问题者有之,出言贬损者有之,开口恶骂者亦有之!陈路兄以及几位弟兄建议停止咒骂攻击,认真讨论研究问题,近日情况好转不少。希望有心维护此论坛的弟兄们坚持下去,客观叙述事实、持心公正地讨论,好自为之。

只要认真讨论而不是咒骂,我对任何人持何种观点都无意见。当然我要针对我认为不对、不正确、不全面的论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也决不期望他人都如此认为,一是我的观点不可能就那么正确全面,肯定有局限性或错误成分,二是他人的观点也一定有其形成的客观背景和道理。别的不说,仅从经历和家庭角度讲,四野出身的人及其后代很少有持反林彪观点的,与三野有历史渊源者贬斥粟裕的恐怕也鲜见,刘伯承部下及其后人也一定多以二野为荣,等等;此外有时思考者的思维方式、习惯、角度甚至性格、脾气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其对某人的看法----不
然为什么有时候你喜欢谁憎恶谁不需要太多理由,一眼上去或一句话说过就足够了!这些都十分正常,关键在于思考观察者是否对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持有客观态度和“平常心”,以及设身处地的理解。我同意陈路兄关于如何看待林彪的意见。这方面堪为楷模的是黄克诚大将,但可惜党内军内这么多年也只出了一个能象他这样对事不对人并直言之、且对自己做过的错事时有反省的人物。他的事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我比较佩服他的是他在回忆红军时代中央苏区肃反清查AB团运动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细算历史旧账,仅此一笔,黄克诚项上的这一颗人头就是不足以抵偿的!”并对他自己在清查AB团运动中的作用感到五内俱焚。我不知道他在杀AB团一事中负有多大责任,杀过多少人,也许老来一句后悔自责的话对于那些无辜冤魂来说是太轻飘飘的了,可是除了他,还有另外任何一个人反省过此事,说过类似的话吗?

话说远了,回到正题上来。我想提醒一句的是:要深入客观地讨论林彪,请把作为军事家的林彪和作为政治家的林彪区别开来----不要因为林彪的政治行为去否定他的军事业绩,也不要
因为林彪的军事业绩就肯定他后来的一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也许有人说,无论军事还是政治,事都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为人是有连续性的,你怎么可能区分开“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呢?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人是可以转变的,而这种转变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兼而有之……我由此想到好多往事,让我试着叙述分析“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的表现, 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吧。

对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和战功,我不想参加讨论,也不想把林彪与刘伯承、粟裕等人做简单类比。林彪可圈可点的是他后来的政治行为。1955年全军授衔,林彪赫然排在元帅第三位,足以说明他的军功,无须争论。要知道当年授衔是一件何等不易的工作,定下授衔名单已经费了好大力气,获同级军衔的人的排名顺序更是大有学问,一再反复斟酌。据我所知,除了党内军内的资格和历任职务等等,每级军衔获得者还要列出所指挥的战斗、战役,列出胜仗次数和败仗次数。当然最后军衔评定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政治元帅、政治大将、政治上将均有且不在少数,政治中将和少将就更多一些,但是作战次数和胜负次数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硬指标。哪位仁兄了解内情,希望贴一篇专题报告,现在网上有关授衔的文章很少,涉及内情也不深。

  元帅排名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朱德位居第一,无需讨论和争论,彭德怀第二,亦无话说,林彪位于第三,除了军事业绩把他推上此位,别的无可解释。论资格,他仅仅是黄埔第四期学生,聂荣臻、叶剑英是他的老师,徐向前属黄埔一期是他的学长;南昌起义时林彪是排长,而刘伯承、贺龙分别是参谋团团长和军长、起义总指挥,陈毅在南昌起义部队和红四军中则当过林彪的直接上级;林也就比罗荣桓的资历强点。然而,林彪把他的教官、上级通通越了过去,凭什么?只有凭硬碰硬的战功,单凭毛泽东欣赏他是绝对不行的,要知道那时毛泽东还没有成神,也不那么一言堂,此外也得全军上下心服才行。不知各位弟兄听到过没有,我是从未听说有人对林彪的元帅排名位置公开表示过不满或疑问(私下里的不服气和争论大概是免不了的),另外四野的战绩也为全军所称道,尽管有时还有些不大不小的争论。刘伯承元帅排名元帅第四位,同样是由于赫赫战功,但刘帅没有说过一句对林彪有意见的话,而且还称赞过四野的好几个战例,如丁盛率四野8纵135师对白崇禧集团作战时的的“腰斩七军”。

要知道授衔名单中的排名位置可是不那么简单地一排了之,更没有象后来“按姓氏笔画为序”。关于授衔的事我多说几句,与主题无关。10员大将排名顺序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粟裕排名第一,也靠的是响当当的战功,如果比资历和红军时期的职务,粟裕逊于多数大将,但大家同样对第一大将心服口服。军中一直有传言,网上也时有帖子,说粟裕争当元帅,或对粟裕没当上元帅表示惋惜。粟裕的战功是不争的事实,可与林刘比肩,远大于贺龙、陈毅、聂荣臻、徐向前诸帅,更不必说叶剑英罗荣桓,但粟裕的资历确实还够不上评元帅,如果他的战功超过林彪,也许有可能。此外以我通过三野老人们对粟裕大将为人的了解,他不大可能去争元帅位置。历史上他两次让出正职甘居副职,并不以职务地位为重;尤其后一次,如果他不让,官拜华东野战军司令,授衔时评元帅倒真的有可能,军委不会让一个大野战军不出元帅。粟裕1951年1月即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其时聂荣臻任代总长,副总参谋长只有这一位,不象后来那么一大堆,可见对军委他军事才能的器重。其后军委于1952年11月任命黄克诚和张宗逊、1953年2月任命李克农为副总长。1954年10月粟裕出任总参谋长,副总长多达11位:黄克诚、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粟裕乃一“全心全意”式的纯军人,丝毫不想粘政治的边,出任总参谋长的四年时间里,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所作所为半点也不“政治”,为人又坚持原则,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与彭德怀许多事上观点不同,关系恶劣,毛泽东对他也产生了看法,终于于1958年5至6月遭到彭德怀主持的军委扩大会议的斗争,同年10月被免职。粟裕挨整表面原因有若干,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必须“毛指挥枪”,任何潜在的可能对这一铁的原则有影响的人和事都必须予以铲除,即使是粟裕这样主观上绝对不会这样想的人在其指导思想和拟议的规章制度“削弱”党的领导时也得戴上“极端个人主义”、“向党伸手”的帽子;粟裕与彭关系不好、观点不同只是表面原因罢了,彭也只不过做了毛的工具。一年后彭德怀挨整下台,核心原因是相同的,诱因不同而已。以粟裕那样的为人,毛泽东要命也不会相信粟裕会有威胁他的动机、能力和胆量,但一旦该人要建立的制度有可能影响其集权,无论此种可能性多么潜在或微小,毛都会将其尽早彻底消除。在这一点上毛的敏感和远见无人能及,堪称大家圣手。比如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张国焘提出要当总书记,中央“总负责”的张闻天觉得没什么,就让他当好了,中央的其他人包括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等也都不反对,唯有毛泽东断然说不行,宁可交出红军总政委职务,也不能交总书记。回话给张国焘,张也就没坚持原议而当了红军总政委。从这里可以看出众人即使是心怀异志的张国焘都不及毛的深谋远虑,如果张国焘拿到了总书记的名义,那么后来开会“另立伪中央”就不是“另立”而是中央合法的人事变动,新中央自然也不“伪”。真是这样,张国焘“此间用中央、中革军委名义”,原中央毛、周、张、博“用西北局、西北军事委员会名义”,历史就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毛的政治家敏感性和对策、应变能力就是比别人棋高一着,学是学不来的。“天生大任于斯人”的政治家都是如此,如汉高祖刘邦,在战败逃入韩信大军驻扎的广武城时,根本不去韩信军中,先找个小旅馆住下,睡了一夜,第二天在一大早来到韩信驻地,以汉王名义直入中军,先取了韩信的将军印信,然后才把韩信从床上叫起来,二人商量事情。刘邦这么做的理由是:如果战败时,孤身一人(还有几个随从)去到韩信军中,韩信如有异心,一夜的时间,足够酿成阴谋,下定决心,而自己无丝毫还手之力。先不让韩信知道自己来了,待他知道时,不仅汉王人已到,将军印都已在汉王手中,想要如何,时间、兵力、形势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也就无从谈起了。看看一流的政治家,滴水不漏,潜在的危险事件被他“扼杀”得半点发生的可能性都没有!不过,活得也够累的??也许对政治家来说,这不是累,而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话回头说粟裕。粟裕下台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被打成了“反党集团”。粟裕在历史上基本与彭无关,而且是被彭德怀搞下台的,批彭可谓一身清爽,公私两利,但他没有因为挨彭德怀整而多说一句!有人劝粟裕把受彭整一事提出来,粟裕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了。”他终其生都是“军事粟裕”,从未做过“政治粟裕”。其他大将各有千秋,本文无力涉及,奇怪的是大将中除了粟裕,真正的名将、战将很少,徐海东曾是一员,但因病退出战场太早,陈赓也算一员,他经历不凡,多才多艺,别的方面也很出色,给人有点博而不专的感觉,军事能力在他身上不是绝对强项,但由他主持军事科研、教育如任哈军工院长则如飞龙在天,是不作第二人想的上佳人选。其余黄克诚半军半政,谭政和罗瑞卿本就不是军事干部,张云逸、王树声、萧劲光、许光达虽主要做军事工作,但每人都没有什么拿得出的傲人战绩,还不如若干上将。
大将们望众弟兄陆续给予介绍,我这里不再多说。值得补充几句的是当时曾拟议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因为如果这样,其他几位比傅作义原地位资历更高的国民党起义将领如程潜、龙云等人无法安排,来自我军将领方面的意见也太大,最终没有实现。不过听说(只是听说)后来还是暗中给了傅作义大将。消息来源是1969年我们在嫩江抗洪时,听参见指导抗洪的水利电力部一个人和黑龙江省军区一个干部说的:1963年黑龙江发大水威胁哈尔滨,水电部长傅作义亲临哈尔滨抗洪现场视察,当时洪峰太猛,黑龙江省军区部队负责的一段大堤吃不住劲了(部队绝对是在最危险的位置上,那是一种信任和光荣),部队拼命堵也岌岌可危,在场的黑龙江省军区某副司令员看那么多战士可能会牺牲,要下令撤退,傅作义发话不能撤,不然哈尔滨就全完了。某副司令员吼道:“你管不着我们军队!撤!”傅作义大吼:“我是大将!当然管得着你!你敢撤我马上毙了你!”随即傅急电告总理,总理回话同意傅的意见,并授予傅临机处置全权。最终部队没有撤,堤没有垮,哈尔滨也保住了。事后据说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大大赞扬了傅作义,说傅部长这样做非常正确,真正是对人民负责,不考虑个人(指他国民党出身而敢于管共产党的军队干部),不然国家人民损失就太大了等等。此事听起来有演义成分,但是出自两位“当事人”之口,姑且记之存疑,希望诸位仁兄帮助证明其真实性如何。

上将共57员,1955年授衔55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一人。前10名上将名次排列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萧克名列第一,这已经够委屈他的了。萧克是井冈山红四军的老人,当大将资格绝对够,只因当年支持张国焘站错了队,尽管资历仅略低于张云逸而不逊于其他诸位大将,并在红军时期(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日战争(120师副师长)和解放战争中(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四野参谋长、第一参谋长)的职务高于任何一员大将,仅解放战争期间职务低于粟裕,还是没能侧身大将之列,屈居上将,但名列榜首。上将最后十名是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1956年补授王建安、1958年补授李聚奎上将军衔,未排名。如果重新排名,王建安不知会排在什么位置,但李聚奎即使进不了前5名,也会在前10名之内。李聚奎的资格甚老,而且上上下下人缘甚好,若干员上将如杨得志等人曾是他的部下,见了他毕恭毕敬。1958年他从石油工业部回军队,军委和总政觉他的军衔如何授可是件不太好办的事:授上将吧,他的资历比绝大多数上将都老,授大将吧,元帅大将授衔时有定数,岂可轻易增加;最后内定授上将,又怕李不满意,于是总政派人先与李协商这件事,未及开口,李单刀直入:“我的军衔,就低不就高,上将就可以了!”于是皆大欢喜。

获中将军衔者175人,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排在首位,这是因为原拟授他上将,但后来上将名额减少,他主动提出自己授中将,说自己做评军衔的工作,理应带头做榜样,最后把他放在中将第一位。中将前10名是徐立清、肖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压尾的10名是陈先瑞、旷伏兆、李雪三、谢有法、张天云、卢胜、黄新廷、吴先恩、阿沛?阿旺晋美、朵噶?饶错彭杰。1956年补授聂鹤亭中将军衔,1958年补授贺诚中将军衔,中将总数达177名。聂鹤亭是军史上一位蒙着面纱的神秘人物,参加南昌起义时是主力营长,其资格堪与大将们比肩,抗日战争时还身在中军帐,后又任过四野第一副参谋长。但长期不得志,鲜有人知其所终。有谁知道为什么55年没给他授衔而56年补授?为什么只授中将?我只知道他对自己仅获中将衔极不满意,受到中央严厉申斥。贺诚是我军卫生工作的鼻祖,建国后调地方工作,出任第二任卫生部部长,由于中医政策问题(他非常看不上中医,多方限制)犯了错误,毛泽东也发话批评了他。58年调回军队,补授中将军衔。中将是卫生工作人员能得到的最高军衔了,傅连璋(应为左目右章)也是中将。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者共802人,前10名是解方、陈沂、童陆生、詹化雨、刘其人、张瑞、彭富九、李信、曹广化、魏传统,最后10名是游好扬、赖光勋、李木生、徐其海、黎光、贺吉祥、张步峰、樊学文、汪易、李布德。少将中解方是第一名,对于解方的资历和战功,尤其是作为志愿军参谋长表现出的能力和起的作用,少将是授低了,作为某种补偿,他成了少将中的“状元”。在少将中,他的军事能力当之无愧地名列前茅。不过少将太多,名单如何排列一定非常棘手,大非周章,有人知道详情望能送一贴。

授衔的事就说到这为止,回头说林彪。前面提到元帅中林彪第三,刘伯承第四,文章也正在这儿。二人都是军事家,头脑都格外清楚,也都知道政治的险恶。天下打下来了,如果你只想当军事家,那么就到此为止,下面干什么你自己选,可以做军人远离政治,如果还想在政治舞台上继续表演,那就得军人参政做政治家,而政治家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最起码的一条,得会象真的一样地说假话。搞军事、打仗,说假话造假情况就只有吃败仗,没有一点疑问;而搞政治,“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据说是林彪的话,但实际上是所有政治家口中不说心中坚信的金言),说真话必定吃大亏倒大霉,同样毫厘不爽。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刘帅是一纯粹军人,对政治素无兴趣,1950年平定西南后立刻采取行动,辞去二野、西南军区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本兼各职,由贺龙接任,自己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创建南京军事学院。林彪此时同样不愿涉足政治,打到广州后就开始生病。他有病是真的,但同时也是在避开政治。他曾想要到某个边远省区当个省委书记,朝鲜战争也拒绝率军出征,这里有身体的因素,有对美军实力我军实力的考虑,但离开舞台中心也是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高岗事件里林彪是否参与、起了什么作用,远未解密,人们如今是在瞎猜,但我们看到的是林彪一直在养病。不过你躲政治也不见得躲得过,政治会来找你。刘伯承后来的遭遇、林彪后来的际遇和悲剧结局给出了一正一负两种形式的例证。刘伯承的事网上有过帖子,不多说了,还是扣紧林彪这个主题。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元帅授衔之时,有一个情况,虽然书中文章中叙述过,但没有人对此加以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个细节所包含的信息却不那么简单----大家可能还记
得,当时十大元帅只有八位出席,缺席的两位不是别人,正是林彪和刘伯承。其时二人都称病在青岛休养,接到通知,均回答说不能参加授衔仪式(有的老人说,其实他们就是为躲开授衔仪式才去休养的)。认真说起来,二人有病也不是急病重病,也不是病了一天两天了,再怎么样,要想参加授衔仪式也不是真的支撑不了;实在不行,穿上元帅服,列队从老毛手里接过授衔命令和勋章,照完相就走也行,招待会参不参加无所谓。另外从历史、从人生、从功业……看,大千世界人至人归,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有几人能有这种机会、荣幸和际遇能参加此等盛会获元帅军衔?然而二人似乎对此并不重视,就是不来。为什么?刘伯承是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彭德怀正秉承毛泽东的意思对刘伯承本人及其所创建的“教条主义大本营”(毛泽东语)----南京
军事学院进行批判,他不愿面对毛、彭,此外也不愿现身排在贺龙之前,因为贺龙对元帅排名不满,他认为“党军”来自八一南昌起义,自己是南昌起义总指挥,朱德、刘伯承、叶挺、聂荣臻均在手下,林彪更是名不见经传,为什么自己帅位才排第五名?对刘帅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从打下天下起他就想避开政治而就是避不开,在针对他的军内政治运动中,象这种公开的政治场合,还是不露面为好。林彪更是明白人,其他九位元帅有八位比他资格老,而且象南昌起义时这些人比他高何止一级两级,现在他赫然排在第三,前面只有两位不可能不在他前面的人,其余他的教官、上级统统站在他身后,用民间话说,不是找着遭恨吗?他起码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不象后来文化大革命中。授衔前元帅们要先到场集合,闲聊一阵,别人都是“平辈”,自己一个“后生”,说些什么?战功自然不假,但资历在军中从来就是极重要的,就是到现在,部队中说到有关人的什么事,第一句话必定是问:“你(或他)是哪年兵?”林彪对此点极为敏感,当了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以后也是一样,他曾问罗瑞卿:“我们威信不够吧?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领导人。”可为佐证。不参加授衔仪式也是他在躲避政治,躲避可能的麻烦困扰的一种具体体现----此时,他还是军事家林彪。
1956年八大后,八届一中全会选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未得全票??他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林彪。也正是在这以后,八届二中全会上,林彪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这明明白白是毛泽东要他做政治家的信号。彭德怀如果有政治家头脑,他从此时即应明白毛泽东的暗示和警告:军中第一人从现在起是林彪而不是你彭德怀!从而逐步淡出权力中心,最后解甲归田,明哲保身得一善终,绝不会时至1959年还傻到在庐山会议上大发其言并给毛写什么信,往人家枪口上撞。可惜彭德怀也是军人而非政客,事实上从他从朝鲜回来主持军委工作时起,他已经身不由己地做了政治家,但却无政治家的头脑、意识和手腕。正如铁流兄于1999年写的《彭德怀的悲剧探源》中指出的“他本身的个性不是政客,却以这种个性当了政客,并干了政客的勾当!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彭德怀非政客的个性给当了政客的他造成的悲剧,早在庐山会议之前就开始了。”林彪是明白政治这柄双刃剑的,对毛的信号不敢忽视,但也绝不积极,当了中央副主席仍然以养病为主要工作,中央全会、政治局开会几乎次次请假,到了1959年庐山会议仍然请假,直到毛泽东把他紧急召上庐山,委以军委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务,正式把他推上了政治舞台中心,权力中心。林彪对于这些职务权力是向往多年终于如愿还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干,谁也不敢下肯定断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从这一刻起,军事家林彪已经成为历史,以后的林彪,已经是“政治林彪”了。他的悲剧也就从此开始。

林彪在庐山会议上参加批判彭德怀,拖出罗瑞卿任总参谋长,回北京后奉毛之命开军委扩大会议斗争彭德怀,在全军从组织上和思想上“肃彭”,从政治角度讲,无可指责。政治斗争就是招招见血,必须善于伪装,能曲能伸、想东说西、,心狠手辣,拉帮结派,服从现实而不服从道德标准……(欢迎大家一起来给政治及政治家作结论下定义)。我为林彪惋惜、对他开始有负面看法也是从此时开始。他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主动、精心策划的,也许是已经被推上战车,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客观上,他的政坛言行不能获得历史的正面肯定。彭德怀个人的缺点错误再多,再是以一军人身份硬要去干政,可彭到底是军人而非真的政治家,还是耿直并有正义感,他的发言和“意见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对老百姓、对党、国家、军队都有益,这已为历史所证明。林彪可以对彭德怀有看法以致恨彭,这都可以理解,也无可指责,谁也没有权力要求谁就一定要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彭德怀说话办事确有粗鲁可恨之处,为人也并不是那么可爱。但庐山上所争论的事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并非简单支持或反对彭德怀个人的事。应该怎么办?此时就看良心和人品了。政治家与良心是对立水火不容的,批彭也就批了罢, 但民间实情要不要说?

林彪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明了长征中会理会议之前他写信给军委一事与彭德怀无关(此事20多年来老毛对彭一直耿耿于怀),提示他整彭德怀有身不由己的一面,但他显然没有以民间真实情况见告老毛。从这里你可以看到政治会把人异化到什么样子:“军事林彪”能当面顶撞老毛:“不是那么回事。你知道还是我知道?你是听说,我是在前线亲眼见!”而“政治林彪”就能180度相反,心知肚明民间情况是什么样而不顾良心地说假话----不是他不顾,而是政治家就
是良心的天敌!那些积极批彭的人如刘少奇、彭真、柯庆施、罗瑞卿、李井泉等也一样,何人不知大跃进的后果和民间真实情况?何人不知彭说的是实话?只不过是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历史现实恩怨,批彭作为政治投资或泄愤罢了;许世友之类对彭德怀开口骂娘则是出于对老毛的愚忠,他反正能吃饱饭且吃得好,不必想老百姓是否饿肚子!试想一下:如果林彪一面作为“政治林彪”猛批彭德怀历史上反对老毛的种种“劣迹”,一面象“军事林彪”一样把真实情况私下汇报给老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以老毛对林彪的欣赏和信任,他有可能一边搞掉彭德怀,去除这块心头大病,一边暗中真正大力纠“左”,挽回大跃进造成的后果,挽回自己的威信,不至于三年后在七千人大会上下“罪己诏”。要是林彪真的那么做了,历史将为他大声喝彩,彭德怀很可能就因此而黯然于历史,今天彭德怀头上所有“为民请命”、“体察下情”之类的光环都将落在林彪头上!然而,历史无情,无法假设,上述设想也许只是我们头脑简单的一厢情愿,以林彪之精明透彻,他未必没有这么考虑过,但政治有时复杂得超出我们的作为常人的逻辑和想法;出于种种我们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原因,他没有这样做。我们只能看着林彪走向政治深渊。

你会说,庐山会议上对毛不说真话的何止林彪一人,那么多中央大员,包括如今为神为圣的周恩来,不也都没说实话吗?为什么只对林彪有负面看法?提起那些大员,无论人品好坏,多数本来就是政治家或曰政客,不说真话由来已久,而林彪是有可能免当政治家而以军事家彪炳于史册的,但不幸(?)陷入政治漩涡,说话从真到假,整人从少到多,扑朔迷离,至今难于盖棺定论。你对惯说谎话的人再说谎话一般不会感到奇怪和气愤,但对以前沉默寡言不说假话的人开始说假话则会感到不可容忍,有被出卖和愚弄的感觉。那些人中周恩来是由于在做政治家的同时还时时有着中国老百姓得吃饭的概念从而鞠躬尽瘁地维持着这个国家,同时又能尽量不整人,能让人过得去就过得去,才在老百姓心中有地位;如果仅凭他当政治家的那些言行,他早已与他人一样身后寂寞了。君不见刘少奇平反后又如何?有几个人怀念他,包括跟随他多年的那些人?别的不讲,只举一个例子:1954年高岗饶漱石事件发生之后,刘少奇与彭真是肃清“高饶分子”最积极的,在东北大抓“高岗爪牙”,造成不少冤案,当然政治斗争不可心慈手软,但事情也要留有余地,不能做绝。当时的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李延扈(长青),为人耿直,外号“橛子”,与高岗无半点历史渊源,只对刘彭如此抓高岗分子看不下去,出面说了几句公道话,惹怒了刘少奇与彭真,立刻被打成高岗同党并撤销党内职务,因为李参加革命很早,不少老人为他说话,最后处理不算重,留党察看,改任教育部副部长。但这个“橛子”本性难移,继续向中央说明东北抓高岗爪牙的真相,这一来刘少奇与彭真更加震怒,开除了李的党籍,下放至内蒙包头师范学院任副院长。岂不知李到了包头仍不断向中央写报告说明情况,而且毕竟入党多年,有很多老关系可能通天。于是在1961年8月某日,李延扈正在包头大街人行道上走路,一辆轿车神秘驶来,李延扈以“车祸”毕命。你说刘少奇、彭真挨毛泽东整是冤还是不冤?天道循环,天理昭然,“好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

林彪虽然已经陷入政治,但他仍然清醒。作为政治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1959?1964年间,搞了几篇文章,点出“现在发生的一切挫折是因为没有听毛主席的话、没有真正贯彻毛主席的指示”,进一步巩固了毛对他的信任;并开始由解放军报每天刊登一条毛主席语录,之后编出了著名的“小红书”《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著作选读》,并大力突出政治,搞出了“四个第一”和“三八作风”并倡导“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运动等等。这一切颇得毛的欣赏。对比林彪在东北搞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六个战术原则”,你可以发现“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的不同。战争期间,林彪绝对务实,那么多年从不见他以与军事对立的方式突出政治,1947年9月毛泽东曾修改批转过四野3纵诉苦教育经验的报告,但那诉苦运动与改变解放战士的思想观点、提高战斗力及解决兵源问题直接有关,非常实用。林彪很明白部队怎样带,兵要怎样练才顶用,1959年后,以林彪之头脑,他会不清楚当时中国军队真正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然而“身在江湖”,为了政治目的,为了取悦于毛,他在提倡鼓吹他实际上也不相信欣赏的那一套,别人抓了军训比武(这本质上是贺龙、罗瑞卿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真正治军目的而搞的,不过客观效果不错)也要无情打击。林彪岂能不知练兵对于部队的意义?这就是政治的魔力!尽管我的前辈中有人与林彪关系相当近,因而对林彪待部下的尊重宽容和个人生活的俭朴节制多有了解,也知道许多林彪用兵的故事,但这无法代替他在政治中的颠倒黑白。我私心敬佩林彪的不可否认的优点长处,可这与他的政治行为是两个范畴的事,不容混淆。

林彪不会忘记政治的危险性。一方面作上述事,一方面仍然尽可能离权力中心远一点。从1962年秋指挥部队入闽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后就又长时间称病休养,让罗瑞卿替他监军,政治局开会仍然请假,军委会议也是能不出席就不出席。至今军委所开重要会议会后留下的照片中,只见一张中有林彪,那是1962年军委常委广州会议后的合影。但是,既已是“政治林彪”,再如“军事林彪”时期那样淡泊江湖已经不可能,即使做法相同,其意义和效果也决然不同了。在政治学的意义上,你既身在其位,又躲开其位,他人需要这个位置就是自然的,搞明里暗里的阳谋阴谋抢夺此位也是合理的;而你自己除非真的不干彻底躲开,否则玩阳谋阴谋打击对手保自己的位置也是理所当然的。反正搞政治就与良心义气厚道说真话等等无缘。大家记得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否?“心子要黑,脸皮要厚”是搞政治的基本条件,搞政治的最高水平是“心极黑脸极厚而又使人们认为其不黑不厚”,方臻于化境矣。果然,贺龙以军委第二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工作,东奔西走,一时很成气候,而罗瑞卿这位监军也是胸怀大志,有不断进步的意向,一时间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军委、总参甚至人大无处不见罗长子那人高马大的身影,权重一时,以致毛泽东后来说:“罗长子不是军委主席么!也不是军委副主席么!党内也不是政治局委员么!怎么由他做总结发言?……大将也不只他一个么!现在许多元帅和大将怎么没工作干了?党政军的工作就靠罗长子一个人干?……”有文章说:林彪因不大管事,罗瑞卿逐渐与贺龙靠拢接近。贺龙乃一枭雄,不费几下就把罗瑞卿搞定。事实并非如此。罗瑞卿当时与贺龙接近不假,但罗绝未被贺“搞定”。贺龙无论在刘少奇眼里还是罗瑞卿眼里,都是只能利用不能依靠的人。这是对的,你细看一遍贺龙的历史、战绩及历任职务就会明白他的素质。此外以罗的为人个性,绝不会甘心屈居于贺龙之下。刘真正看重的是罗瑞卿,而罗的工作能力和“进步意向”(或曰野心)也是大家公认的。据说刘少奇曾于1965年5月说:我们的国防部长的接班人是罗瑞卿。我不知此事真假,但罗瑞卿倒台的关键原因是毛泽东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是无需争论的。一些文章说是林彪是打倒罗瑞卿的主谋,林彪担心罗瑞卿取其位代之。而毛泽东被迫接受了这个结局,因为毛需要林彪在未来的斗争中支持他本人而不是刘少奇,权衡利弊,只有保林舍罗;也有文章说打倒罗瑞卿实为毛的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林彪如同在打倒彭德怀时一样没能在打倒罗瑞卿一事上持公正立场,但林彪绝非要打倒罗瑞卿,而是在得悉毛的态度后,对毛表示支持,并同意毛的安排。哪种说法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情况,也许我们今生看不到有关材料的解密,无法得知了。不过我也不遗憾,两个政治家在一起协作、对局,互相猜测对方说出的话中的真实含义,或曰互相说谎,又要隐藏自己的目的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敢保证留下的文件上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真实内心想法?也许上述两种说法都对呢!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瑞卿倒台也是历史的必然,毛林不要打倒他,也会有一个什么事件让他下台,原因就是他陷入政治太深但作法在某些方面又太不“政治”,厚黑均不到家,或者厚黑到家却让人觉得其也厚也黑,也是一种不到家。后来杨成武接任代总参谋长,被毛置于毛林周及诸位中央大员之间,不到两年也进入监狱,可见非政治家在未厚未黑或厚黑未到一定水平时涉足政治的后果之可怕。再有罗倒台的一个次要原因是他的人缘不佳。可以数一数全军有多少人在他倒霉时替他哪怕在私下说过话!?没人帮忙说话也就罢了,还有更精彩的表演。1966年3月18日军委扩大会议即“三月会议”期间罗瑞卿跳楼后,叶剑英以改宋朝辛弃疾《贺新郎?送嘉茂十二弟》词的下半阙来表达其欣喜之情:“将军一跳身名裂,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原词下阙第一句是“将军百战身名裂”,全词写汉朝李陵之事,叶剑英饱读诗书,博古通今,信手拈来,移花接木用在罗瑞卿身上。以“身名裂”形容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是虚写,只对一半,而以“身名裂”形容跳楼后的罗瑞卿则是写实,而且万分贴切:从无形精神上罗瑞卿名裂、意志裂,因而有此一跳,结果是从有形物质上罗瑞卿身裂、腿骨裂。叶帅真真是文采风流,以“一跳”两个字下接“身名裂”,改得撼人心魄,入木三分??何等手笔!又何等功力!这是不是与后来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李钟奇少将在北航批斗彭德怀的大会中间休息时亲自动手把彭德怀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有点相似?虽然叶剑英的作法比李钟奇的行为高雅一万倍。我本人极不欣赏叶帅这种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态度和作法,但遭斗争被迫跳楼后引来别人赋诗庆贺,是否跳楼者的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某种值得深思的东西和某些问题?罗瑞卿受不了军委扩大会议上众人的冷酷目光和语言,那他还记得1959年9月斗争彭德怀的军委扩大会议否?那时他可是“众人”的领头人之一,目光和语言的冷酷程度大概不次于这次“三月会议”上的众人。冥冥天道运行之中真的存在着报应?
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写的《点点记忆》文笔流畅,有一定思考深度,亦有反思,真实性也超过绝大多数回忆录,颇值一读;不过我们不知她是否知道军内很多老人称罗瑞卿“罗长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外在的,因为罗的个子高;另一种是内在的,来自民谚:“猴拉稀坏肠子”,“罗长(肠)子”言其整人时心肠之坏之狠。此外号内涵或可帮助说明罗瑞卿的人缘。附上一句:如果点点女士有机会看到这段文字请不必介意,我只是记述一点事实,绝无诬蔑罗将军的意思。人都是天生的保爹保妈派,非常自然和正常,我也一样。点点如果因此生气,我百分之百理解并在此预先致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5月18日林彪做了“五一八”讲话,之后八届十一中全会把林彪推到党内第二的位置,从此时直到1971年9月13日,林彪的言行也都是“政治林彪”的所作所为,史迹斑斑,无需我再多说,我也无法再对“政治林彪”心存半分敬佩。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从“亲密战友”走向死敌是谁的责任,我们同样可能在今生无从得知真相;但这对于我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其理由与我不在意是谁先想整罗瑞卿的理由相同:两个政治人物面对,尔虞我诈,谁的话可信?谁有理谁没有理?谁对谁错?如果是“军事林彪”对决毛泽东,我可能会为林彪欢呼,但“军事林彪”早已不复存在,“政治林彪”对决毛泽东从本质上来讲只是历史的悲剧兼闹剧。有人说《五七一工程纪要》是反对毛的独裁暴政,是清醒现实地看待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个历史性文件,林彪上台会比毛泽东要好,云云。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我实在还看不出任何“政治林彪”恢复成为“军事林彪”的可能和迹象。如果“政治林彪”上台,不过是换了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第二个毛泽东罢了,国家不可能有本质性的好转。不过令我感到林彪还保留了一点军人气质的是他在与毛泽东决裂后不再与毛见面,坚决不写检查,被迫无奈出席1971年天安门上的五一晚会时敢比毛晚到达,在毛泽东不与他说话时他也不理毛泽东,坐了短短一段时间后起身拂袖而去。这是他与毛泽东见的最后一面。林彪的行为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彻底政治化,如果是成熟的政客,不会硬顶,而会在形势不利时批评自己,以曲求伸,以求来日东山再起。林彪到底是军人出身,他最后在毛泽东面前的强硬行为和无声抗议令我在对他的负面看法中有了一点点正面的火花。先不论谁对谁错,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七大以后,无一人敢在遭毛泽东批评指斥时拒不检讨、顽强对抗,周恩来没有做到,彭德怀没有做到,邓小平没有做到,陈云也只是称病而不敢相争,唯有林彪。林彪结结实实给了毛泽东当头一棒,起码,林彪让毛泽东知道了到了他已为神为圣时还有敢于和他硬顶而拒不屈从他的意志的人,哪怕只有一个。此外,毛一生英明,看人极少看走眼,几乎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瞒过他,却在林彪问题上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失蹄翻车。诚如刘亚洲所说:谁也骗不了毛主席,只有林彪。林彪也让毛泽东知道了他并不能洞察一切,包括跟随他多年的人。当林彪在天安门晚会上转身离席而去、把毛泽东撇在身后时,我不知林彪是否想起了战争年代的岁月、想起了他与毛泽东的争吵和辩论,想起了当年的“军事林彪”?他是否设想了今后自己人生的几种可能性?

1971年9月13日夜里一声巨响,无论林彪是死于蒙古荒原,还是死于传说中的北京某地,反正他是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入了历史。这对于林彪本人和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现在我们知道的一切还远远不足以做结论。我最想知道的是:林彪本人对他自己从称病躲避政治到进入政治中心舞台,是被动还是主动?是认为不该出山还是惋惜做得不够成功?在降低高度准备迫降的三叉戟专机上,或是在开出毛的住地即将与火箭筒弹接吻的大红旗轿车上,他是否对自己成为政治人物感到了后悔?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有一句被鲜血浸透了的话:“政治就是充满罪恶,革命也不见得就是圣洁。”我想,这可能是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句话。张在有生之年认识到了这一点,是他的幸运。张国焘五四运动时期求学于北京大学,是陈独秀的学生,能力极强,帮陈独秀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共产党一大选陈独秀为总书记,李达为宣传局主任,张国焘为组织局主任。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三个干部。中国共产党开山的第一代人,包括毛泽东在内,无论什么出身,什么学历,哪一个不是满腹学问,胸怀大志。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学问来讲,要在那时给自己混出个功名地位绝无问题,但他们向往中国富强,向往一个合理的社会,不停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方法,为此,他们多少人身家性命、名利地位视若无物,只一心为将理想化为现实而奋斗。对于这一代人的革命初衷,我们唯有敬佩。为了上述目的,他们进入了政治“场”。然而,政治本身的属性不可能因为你追求向往的目标的崇高伟大而减少一丝它的黑暗可怕。我们现在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政治就其本身运作来说其实是最没有阶级性的,管你什么封建政治、资产阶级政治还是无产阶级政治,游戏规则运行规律一样的残酷。曾经有多少人根据共产党宣言推理判断,既然无产阶级是代表了社会发展规律方向的先进阶级,其政治就应该且可能是光明磊落的,革命因而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事业,为此献身也在所不惜。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凡是这样希望或认为的人,几乎无一不得出相反的结论,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人,后来的代代人,也包括我们这一代。这不是说他们的目标、理想和追求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认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被过于理想化了。在政治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人有的认识到自己的白日梦,引退了;有的无法适应政治的厚黑,被吞没了;有的被政治彻底异化,嘴里讲的笔下写的还和原来一样,但血管中流的已经不是血而是油;有的为了适应政治场中生存的需要,言行方法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心里仍顽强地坚持着理想,坚持奋斗……他们之中,多少人从知识分子、学生、“专业人员”化为政治人物,开始你死我活的拼杀,对敌人,也对自己人。后来的代代人,也在不断进入这个“处理器”,发生着不同变化。这变化过程中间,一代一代出现了多少让人敬仰、鄙弃、消沉、鼓舞、切齿、雀跃、迷茫和大彻大悟的人和事,多少人在人世沉浮中醒悟或更加沉迷……。就说张国焘,曾经尊师敬老,热心助人,处理党内事务与陈独秀意见不合时,陈独秀一发怒,张国焘立刻站起来老老实实听训,一如在学校中,还曾以自己恋爱失败(追刘清扬)的经验劝导别人,如此等等。曾几何时,在政治角斗场上已经变得血冷手黑。他在政治上的争夺和角逐包括和毛泽东的争斗,那些是非曲直我们就不予置评了(也难得评得清),只说在鄂豫皖根据地和川陕根据地肃反中他杀的大批人;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就真的认为这些人罪有应得,就是该杀?或是为了神圣的革命目的,即使冤杀也是必要的代价,什么样的手段都可以使用而且可以心安理得?希望他写出上述的那句话是真的认识到了政治的可怕和他个人被政治的异化,对因他而死的那些冤魂有过发自真心的忏悔,而不是仅因为安慰自己多年来政治上的失意而发出的一句慨叹。希望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能在离开人世之前尽早有类似的感悟和认识。

据说周恩来在证实了林彪死于蒙古之后曾嚎啕大哭。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一哭是太具有历史性、其内涵太丰富了,对此我们几乎没有能力全部理解,因为周经历过的人和事以及他所知道的党内军内不为人知的事太多太多,要研究这一哭,无论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还是哪一面,写本书都不算多。我试着从正面猜想一点点:此刻周恩来对这个党、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一定感慨万千,对他们这一代走过的路一定有不堪回首的感觉,一定产生了与张国焘相似的想法??想当年他们个个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为了中国富强,为了社会合理,东奔西走,建党建军,出国回国,出生入死,但在崇高的革命历程中,同样发生了一切人的劣性所造成的现象,沉浮生死,曲直是非,冤屈义伸,功过荣辱……不同的只是这些发生在革命的名义下。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虽然心渐硬血渐冷,但毕竟还心存希望。革命胜利了,建了国,那些东西不但未减反而越来越烈,以致不是一个山头派系的不容,意见不同的不容,最后并肩走过这些岁月的人也反目成仇,难免一死!革命就是这个样子?这个目的?一辈子为之奋斗目标的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党、党中之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文化大革命中,辽宁省有一个势力很大的流氓集团头子,称为“马二爷”。此人在得知九一三事件时的评论是:“哥们不够意思!”??不是“亲密战友”吗?那两个人就是哥们了,哥们之间两肋插刀都是应该的,怎么可以这样呢?他的评论可以列入“话糙理不糙”的范围。确实,即使流氓集团当中,哥们义气即互相对得起是极其重要的,谁要是“不够”,那就丧失了继续在此集团中混下去的资格,因而江湖上流氓集团也罢,黑社会也罢,乞丐的帮派也罢,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很“铁”的。你瞧,这就是政治家之间的友谊,到了全国全世界皆知的“亲密战友”程度,还赶不上江湖流氓们之间的关系牢靠!

刘亚洲写道,从九一三起,毛势不可挡地见老,在这个意义上林彪并没有全输,他毕竟折了毛主席的寿。刘亚洲的话对,但没有再深一步。可以说,从林彪死去的这一天起,毛泽东也死了,周恩来也死了,中国革命也死了。毛的形象、理论和脸面最终完全破灭,剩下的只是维持,维持自己的存在,维持这个党、这个政权和这个国家的存在。下面干什么呢?不知道。继续革命?你再动员号召,连白纸黑字写在党章上的接班人都成了“林贼”,成了敌人,有谁还真心信你的说教?你再说信任谁重用谁,“副统帅”和“亲密战友”都照样翻脸,死于非命,谁还敢一心跟着你走?

这个党、这个国家还能以这种样子继续存在和运行下去吗?人们开始用自己的脑子思索,试图寻找答案。想一想,有多少曾经满怀革命豪情和理想、到老毛把他们赶入广阔天地仍念念不忘革命的年轻人是从林彪的死开始对革命的目的和手段产生幻灭,从而彻底重新认识领袖、党、国家、世界、社会、人生、理想和现实的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清醒就是从林彪的死开始。林彪以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接班人和副统帅身份与“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泽东决裂并在此之后非正常死亡是他对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

2001年1月29日


附记:

这篇东西匆匆而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原只想说说对林彪的一些想法,结果枝蔓横生,主题也不突出了。有些个人观点有感而发,未及深入考虑;有些历史事件,手中无书,错误难免。好在网上高手甚多,贴出去就教于同好,请大家批评指正。愿我们都能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中有所收获,活得更明白和更正直些,活得更愉快和更有人性些。

说到底,“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是一种代号,前者指的是没有被政治异化,能够实事求是说真话;后者指的出于政治目的和利益,可以在各种冠冕堂皇的言辞和外表下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可以以崇高神圣的名义制造各种罪恶。政治是人类、世界离不开的东西,但又是人类永远的恶梦,有政治,就有谎言和罪恶,一如张国焘认识到的那样。历史已经证明,所以天下无论什么好的东西,一带有政治目的,必定走向罪恶,酿成人类灾难。基督教的教义谁云不好,真正的教徒怎样活着想必大家也都见到过,但恰恰是基督教政教合一造成了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中世纪和几次宗教战争;大多数下层人会是虔诚相信,无可怀疑指责,但那些主教上层以上帝的名义制造人类互相残杀的罪恶,不知他们的灵魂上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

无可否认,如今中国政治存在许多问题,但中国还是在缓慢地走向光明。我们所希望的是中国国家决策时能听实话、说实话,不要再为某种政治目的编造事实,导致灾难性决策??中国再也犯不起大的错误了。但是目前中国还陷在很多谎言中,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长江三峡大坝。在作出决策前,中央派人到四川,指令四川拍一部有关长江三峡上下的电视片供决策讨论者参考。不幸的是电视片如何拍上面有明确指示,要拍得让人认为建三峡大坝非常必要,说明白点就是要用摄像机撒谎。四川电视台和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执行拍片任务,拍摄过程中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真正客观地拍,结论只能是三峡大坝不能建。他们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但如实拍又无法交差,结果拍了两部,一部按上面的意思拍,用以交差,一部按客观事实拍存档,以在将来某时证明他们的看法和行为,对历史有个交代。此部反映真实情况的片子现在存在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我这个消息某些细节可能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事情绝对真实。希望哪位能通天的网友将此事告知有权力有良心的中央领导人和有关机构,调反映真实情况的片子,重新审议三峡工程,大家共同阻止我们中华民族可能发生的灾难!用文化大革命语言来讲,真该砸烂决定上三峡大坝工程的有权人物的狗头(少说那是人大通过的,谁不知那幕后的操作?),更该砸烂那些披着“科学家”外衣却因个人利益政治原因不说实话的家伙们的狗头!我们需要“军事林彪”,绝对不再要“政治林彪”!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崛起,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好评

当看。
高见。政治就是政治,谁都不要把他想的有多崇高,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嘛。
林总不该啊
发聋振聩!
符合逻辑,真实。


值得收藏

发人深思
《雪白血红》,绝对值得一看的书;
            林彪,绝对值得研究的人
可以一看林彪有功有过历史自会评说!
手还是不行啊他!苯!该断不断自必乱......
悲剧啊!
还原那一历史是需要时间的,而那一天的到来,就是一个新的思想解放。
林彪同志永垂不朽
一,林彪“失踪了”
                                www.qfxl.com,  2002-12-17  新世纪家园


  笔者找到的最早的一篇简短报导是在1969年1月4日《纽约时报》的《摘要》栏上。《摘 要》说:“据中国报导,林彪将提名为毛主席的接班人。”以后两年多的《摘要》都大同小异,直 到1971年7月11日,《摘要》报导还认为: “林最有可能接替毛。”8月23日的《摘要》也提到“林是毛的助手。”
  然而,到了9月23日,《摘要》的内容明显发生变化:“从北京传来的消息说中国武装部队 已经戒严,并在全国都有不寻常的军队调动。”同时也报导了西方专家的猜测:“毛泽东或他的法 定接班人林彪死了或者是生了严重的疾病。”
  9月24日的《摘要》说:“华沙报纸认为,变动之后,周恩来的声望在上升。”因为他公开 去机场迎接了柬埔寨客人。又说:“有报导说,林彪是关注的中心人物。”“尽管谣言四起,但北 京没有紧张的迹象。”9月26日的《摘要》说:“观察家仍然怀疑毛主席或者是国防部长林彪生 病了。”
  10月2日,《摘要》报导了中国的国庆节庆典,并评论道:“《人们日报》‘漏掉’了通常 有的社论,也没有刊登毛和林的大幅照片。”10月3日的《摘要》提到,美国希望尼克松出访中 国的计划不要受影响,并再次提到林彪没有在国庆庆典上露面。
  直到10月9日,西方人才知道毛泽东没有出问题:“中国主席毛泽东的公开露面,结束了对 他可能生病或死亡的猜疑。但对林彪的猜测依然存在,因为他早在六月上旬就没有公开露面了。” 这以后的报导虽然谈到中国的人事变动,苏联的反应等等,但都无法解释林彪到底怎么了。总之, 林彪“失踪了”涌上报端。 

                                       二,毛泽东说:“林彪摔死了。”
                                   www.qfxl.com,  2002-12-17  新世纪家园


  到了1971年11月17日,根据《摘要》,西方人基本知道,林彪已经不再握有权力,不 再是“接班人”,也不再是国防部长了。11月20日,从香港传来的消息也证实这一点。11月 28日,《摘要》说:“据中国报导,毛泽东现在直接指挥军队,而过去常提到的是由林彪‘亲自 指挥’的。”11月29日的《摘 要》还注意到,周恩来的地位已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江青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
  尽管如此,外界报导对林彪的生死依然一无所知。有时还有这样的报导:“法国议会代表团在 中国访问时,有人被告知‘林彪虽然在政治上失势,但还活著’。”(1972年2月11日《摘 要》)但文章没有介绍是谁告知和如何告知的。但总的来讲,西方报导是沉默的,不得要领,大体 处在猜测和等待的状态。
  1972年7月23日,《摘要》刊登了一条应该爆炸,却没有爆炸的新闻(摘译):林彪, 叶群和他的儿子林立果,在1971年阴谋谋害毛泽东。当他们意识到他们要失败的时候,企图逃 往苏联,并与1971年9月在蒙古丧生。故事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尽管一 些专家认为这份报导来源的真实性很大,但毕竟没有旁证支持。
  毛泽东开始向世界说话了。1972年7月28日的《摘要》说:“毛泽东告诉两位外国外交 官(斯里兰卡和法国),林彪政变企图失败以后,准备逃往他国,并在1971年的飞机失事中摔 死了。”在客人们惊疑未定之中,毛泽东告诉他们林彪要谋害的是他本人。在西方人猜测了十个多 月以后,终于有了一个权威性的说 法。这就使得那些“林彪尚还活著”的报告和臆测,不攻自破。
  同一天(7月28日),中国驻阿尔及尔的大使馆也证实:林彪阴谋谋害毛泽东败露以后, 1971年9月12日(注,应为13日)摔死在蒙古。(《摘要》7月29日)。然而,就在7 月29日的《摘要》上另一篇报导反映出,有人不相信林彪摔死在蒙古,他或许是被击毙在别的什 么地方。因此,西方不少人对林彪的死因,再生疑团。不过,大部份西方报导都开始援用中国的正 式说法。
  1972年10月12日,《纽约时报摘要》再一次报导:“中国总理周恩来说,前国防部长 林彪阴谋谋害毛泽东败露以后,于1971年9月密令他的儿子乘一架专用飞机逃走,在飞往苏联 的途中,坠毁在蒙古身亡。”并说:“中国方面到过失事现场并确认了尸体。”   

                                        三,汉纳姆“揭开谜底”
                          www.qfxl.com,  2002-12-17  新世纪家园


  尽管如此,然而事情还没有完,以上所说的似乎都是中国人的“一家之言。”有人还要辩个究 竟,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称“林彪事件”为“中国之谜”。在九十年代也有不少文章,如1990 年4月19日,《纽约时报》上的一文章认为:二十年过去了,“林彪事件”还是一个远未解决的 谜。又如1990年4月18日,《每日电讯》上的一文章也认为:“林彪并没有死于飞机失事。” 同一天,英国《财政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则认为:“林彪根本不在飞机上。”1990年英国《经 济学家》上的一篇文章还认为:“林彪不可能逃往苏联。”这类文章还有不少,这里不一一列举。
  直到1994年3月8日,《洛杉矶时报》上刊出了的一篇题为《从蒙古到莫斯科:追踪林彪 之谜》的文章以后,西方舆论为之一变。(注:由于这篇文章已经有人翻译成中文,这里不再赘述)。 有一个结论是可以肯定的:美国记者汉纳姆证实了林彪确实是摔死在温都尔汉的256三叉机上。 这里笔者只想摘要介绍一下与本文有关的几篇评论文章。第一篇评论文章也刊登在同一天的《洛杉 矶时报》上。   作者认为:“然而,根据其他说法,在那个致命的晚上,林彪决不可能在飞机上。这一说法的 依据是根据苏联报导说的,在残骸里找到的九具尸体中,没有一个人的年龄超过50岁。而林彪当 时是64岁。”文章接著说:“一些谋杀专家宣称,林彪已经被毛泽东的手下在丛林中刺杀而不可 能登上飞机。”还有一种说法:“后来,毛令人用地对地导弹,在(林彪)夫妇离开别墅的路上, 击杀。”“甚至有人说,林彪在飞机失事后活下来了。几年以后死在苏联的安全居室里。”最后, 作者写道:“一些虚拟的说法笼罩了林彪事件。”而彼得汉纳姆却在几经努力成为自由栏目的记者 后,在蒙古温都尔汉这个阴冷的地方,找到了真象。
  1994年英国《卫报》上的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摘要):中国的说法从来没有得到证实。 而彼得汉纳姆的追踪结果得到了KGB(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小组的认同。林彪,叶群和林立果 的头颅都得以证实。但作者有不同的说法是:“林彪是在吃了安眠药后被其家庭成员绑架的。”又 说:“苏联方面认为,飞机并不是燃料用尽,而是人为失误造成的。可能的原因是低空飞行以避免 雷达。”(该文写作于香港)。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汉纳姆自己是怎么说的(摘要):“中国从来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林彪是在那架坠毁的飞机上。中国的观察员们也从来没有确定那是真的。”“六个月调查的主要发 现是:林,他的妻子和儿子在飞机坠毁后身亡。飞机坠毁的时候并不是趋往苏联避难所,而是朝向 中国。林的妻子和儿子可能违背他的愿意而迫使他逃走。”(1994年1月30日《解开中国人 的一个谜》《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
  笔者认为,这些报导也不是没有商榷的余地的,但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仅此而已
职业道德,军人应该有军德,医生应该有医德,老师应该有师德,艺术家应该有艺德,政治家就应该有“政德”。在不同职业,不用环境,条件不同,任务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政治的本身早已经在前面叙说了,也就不在累赘。
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大家可能也不太清楚,转贴一个帖子,供参考,熟话说得好啊,兼听则明。

质疑林彪出走事件──为“九一三”事件三十周年而作(1)

作者: 陈晓宁

2001年的9月13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林彪9.13事件三十周年,笔者经过长期严肃的分析后认为本案存在多处重大疑点。所以特作此文。笔者将本着严肃,认真,研究的态度对9.13事件进行全新的探讨。

内容提要:在本文中笔者将要对9.13事件提出以下新的核心结论:

一. 林彪在1971年9月12日夜出走去机场的汽车上没有说过:“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这句关键性的话。这是林彪事件关键性证人李文普说的谎话,做的伪证。

二. 林彪在9月12日夜乘机要出走的目的地是广州(香港),而不是想叛逃苏联。最终没有去往广州的原因是256飞机燃油不足。而后来飞向蒙古,苏联的行为应由林彪之子林立果负责。

三. 256飞机在外蒙古境内没有一直飞向苏联,而是在飞到苏联,蒙古边境处调头,向中国方向返回。这个举动不是因为燃油不够导致想找机场迫降,而是因为林彪不想叛国,所以强令256飞机返回中国。

四. 256飞机在外蒙古的温都尔汗着陆前,在空中就已经发生爆炸并起火。

五. 256飞机在空中爆炸起火是由于在温都尔汗附近被驻蒙古的苏军导弹击中所致,飞机在受伤后,进行带火迫降时又发生事故,最后迫降失败,机毁人亡。

进入2001年后笔者见到了两份最新出版的林彪事件亲历者的回忆书刊。一份是我国当年驻蒙古的武官孙一先写的《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另一份是2001年2月号的《中华儿女》杂志上刊登的林彪专机机组成员康庭梓的文章《林彪座机强行起飞之后》。

康庭梓的文章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新信息,其中最最引人注目的是杂志P41上的“林彪出逃航线示意图”。在外蒙古的一段航线中清楚地标注出:飞机在飞到接近苏联与蒙古的边界线后,却突然掉头向返回中国的方向飞来,并在返回途中坠毁于温都尔汗。

“256飞机在温都尔汗坠毁之前是向着返回中国的方向飞行的。而不是向苏联方向飞去”。笔者第一次见到这种说法是看王兆军的书《谁杀了林彪》(台湾世界书局1997)。王兆军在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林彪和他的妻子都死在飞机上,三  毁的时候,不是在寻求庇护的路上,而是正向中国方向飞行。林的妻,子可能强迫林改变意志逃窜苏联。………… 苏联官员的证词说:“飞机先向西飞,后来改向北飞。在飞到苏联和蒙古边境时,又折回来向南飞”。彼得(指Peter Hannam ---笔者注)采访了两次去调查林彪之死的克格勃小组。该小组一成员(指托米林------笔者注)说:“我们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才查清楚林彪死亡的情况,但我们既不能告诉中国人,也不能告诉蒙古人。只有四个人知道林彪死亡的真相: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亚历山德鲁和我”……

必须说明的是,王兆军书中的这段叙述是引自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资助的记者Peter Hannam(彼得·汉纳姆) 的报导。这位记者于1993年亲自跑到苏联和蒙古采访,采访了大量当事人(包括克格勃人员),其中经过他们的采访,由克格勃人员提供的林彪确实死于蒙古的结论。已经成为一项来自第三方的铁证。彻底打破了诸如“林彪死于国内的传说”。我国已公认Peter Hannam 的采访报导具有很高的可信性。

其中,“飞机先向西飞,后来改向北飞。在飞到苏联和蒙古边境时,又折回来向南飞”,这一说法来自苏联官员,苏联人当年通过雷达是很容易监视256飞机的航线的。这一结论是很容易核查,对证的,所以Peter Hannam 在这一点上的报导应是可信的。最近笔者又看到一则报导,是日本每日新闻系周刊《Sunday每日》于2000年独家专访前蒙古外交部次长云登的报导。云登谈到:“……林彪的飞机似乎为了闪躲雷达,因此一直是低空飞行地进入蒙古境内,当时的说法好像是蒙古完全不知情,其实是一开始便掌握了该机的飞行轨迹,因为该机在极低的低空飞行,因此轰隆声响,蒙古系循声而追踪的”。可见,蒙古当时都能掌握该机航线,以苏联的
军事技术水平跟踪一架民航飞机就更行了。

笔者在当初从王兆军的书中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时感到无比吃惊。因为我们以前听到的9.13事件的正式的说法中从来就没有这一条。我们一般人接受的信息是:林彪是有意叛逃苏联的,他的座机一直向着苏联飞去---即使不是笔直,大方向也是朝着苏联。在直飞到温都尔汗附近时,由于燃料不足坠毁(这种看法应该是一般老百姓得到的通常信息,在孙一先的书中,也反映了这种大众观点。在2001年刚刚出版的孙书P263中,孙一先也给出了一幅林彪飞机的航线图,在这幅图中,就标注出256飞机在外蒙古境内是一直飞向温都尔汗的---没有从苏蒙边境返回的信息。看来这位当年的驻蒙武官,亲自向周恩来汇报林彪坠机情况的“知情人” 至今还是与大多数人一样,认为256飞机是直飞温都尔汗坠毁的,不存在回返一事)。谁听说过它到了苏联和蒙古的边境却不再跨前一步,而是向返回中国的方向飞来,并在返航途中坠毁于温都尔汗?

不过对于王兆军书中提供的这些海外消息,笔者当初持存疑态度,只看为一家之言(按说王书引用的材料是苏联克格勃的调查,应该有极大的可信性),仅听一方的说辞难免有偏颇。但是,现在我们看一看康庭梓文章中的“林彪出逃航线示意图”,再想一想这篇文章并不是发表在一般的猎奇小报上,而是刊登在非常严肃的,由团中央主办的,声称“不允许有任何虚构”的《中华儿女》杂志上---它的一些文章的发表甚至专门经过中宣部审查。我们还会认为“256飞机在飞到苏联,蒙古边境处调头,向中国方向返回”一事是无端的谣言吗?

为什么我方书刊几乎一概不提256飞机从苏蒙边界掉头返回一事? 笔者认为恐怕并不是我方故意隐瞒此事,而是我方当初根本不了解这一情况,因为我方雷达无法监测这一现象,从而做出了错误判断。我来简单分析一下:我方出版的书籍几乎很少介绍256飞机在外蒙古境内的详细飞行轨迹和飞临各处的详细时间。笔者见到的最详细的叙述是当时任军委空军指挥所值班作战参谋的朱秉秀的叙述(见周敬青的文章《是周恩来不让外逃的林彪返回着陆?》,发表在《党的文献》杂志1999年第4期):

……眼看目标靠近边界线移动,1:50飞出国境,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并在逐渐下降高度,直到我地面雷达上的信号于温都尔汗以南消失。李德生立即向周恩来报告了雷达信号最后消失的位置。……

请大家注意一下上述引文中的一个细节,即:雷达信号消失于温都尔汗“以南”而256飞机实际上却是坠毁于温都尔汗“东北”(不是“以南”)60公里的苏布拉嘎盆地(孙一先书P278,263)。既然消失于温都尔汗“以南”,而实际坠毁于其“东北”。也就是说在256飞机在我方雷达上消失以后,并不代表它坠毁了,256飞机实际仍在飞行。

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256飞机于温都尔汗以南,从我方地面雷达上消失并不是由于它坠毁了,而是由于它飞出了我方雷达的监测范围。这以后它虽然还在飞,但其后来的举动我方实际已经无法通过雷达监视了。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温都尔汗附近离中蒙边界240公里以上,加上256飞机在外蒙境内“在极低的低空飞行”,这都可能造成飞机脱离我方雷达监视范围。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在康庭梓文中就提到:他自己在山海关机场调度室通过雷达仅监视了256飞机14分钟,距离120公里,256飞机就从山海关雷达屏消失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当然后来256飞机从苏蒙边界掉头返回一事我方就真的无法监视,因而不了解。反而想当然地错误认为:256飞机从我方雷达消失就意味着它坠毁了;或者是错误地认为:飞机从雷达上消失后直飞温都尔汗附近坠毁。

正由于苏联方面的雷达可以全程监视256飞机的行踪,所以笔者认为苏联人得出的“256飞机从苏蒙边界掉头返回”的结论要比我方结论可信得多。而康庭梓给出的令人惊讶的“林彪出逃航线示意图”,恐怕是他们今天也看到了外方相关报导,并赞同了苏联人的说法吧!

以上的叙述无非告诉大家一个我们过去从未听说的结论----“256飞机在外蒙古境内不是一直飞向苏联,而是在苏联,蒙古边界掉头向中国方向飞来”。这样就自然引发一个问题:既然早想叛逃,为何往回飞?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为什么?

256飞机从苏蒙边境的掉头回飞是不是仅仅因为飞机燃油不够,所以只是想回头找机场迫降(若是这样的话就跟现在的通常说法只有小细节的差别,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

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分两种情况讨论一下:

第一种情况:256飞机机组成员技术过硬(虽然未带领航员等人),在飞机飞到苏蒙边界附近,发现燃油不够时,仍然能够大致知道自己所处位置。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他们就知道此时已在苏蒙边界附近,则他们一口气飞过边界到苏联机场降落岂不更好?苏联的机场应该比蒙古机场多很多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256飞机调转回返找机场迫降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也是最可能的情况):由于256飞机起飞时未带领航员等人,所以飞机飞临苏蒙边界时,机组人员搞不清自己精确位置。如果是这种情况,当机组人员发现燃油不够时,他们将面临“是向前飞找机场迫降,还是回头飞找机场”的选择。笔者认为,当256飞机对准苏联方向飞行后,通过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驾驶员还是能大致判断出此时离苏联不会太远了。一口气向前飞,在发达的苏联境内找到机场的可能性当然大于往回返在落后的蒙古境内找到机场的几率。再说,就算驾驶员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位置,则往前飞找机场和往后飞找机场的难度不是一样吗?而往前飞还免去了费劲掉转机头的麻烦---何必要转头呢?最要命的是:往回飞找机场,在不知自己确切位置的情况下,他们就不怕一不小心飞回中国?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搞不清自己精确位置的前提下,如果256飞机转头是为了找机场,则因为它需要边飞边寻觅,它的航迹就应该是曲折的,徘徊的,犹豫的。虽然从康庭梓文中的“林彪出逃航线示意图”中,由于该图比例尺太高,不太精细,我们现在还不易判断它是否是在曲折地寻觅。但是我们可以从苏蒙方面对256飞机采取的举动看出一些端倪:

在Hannam的采访中,苏联官员也认为:“三  毁的时候,不是在寻求庇护的路上,而是正向中国方向飞行”。从这段字面可以看出:苏方并不认为256飞机是想找机场迫降,而是向中国方向飞。而在后面的详细分析中我们将看到恐怕正是由于苏蒙方面也做出了判断认为:256飞机转头是为了返回中国,而不是为了寻找机场迫降,所以才将它击落。(详见后面的论述)

从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大致否定“256飞机从苏蒙边境掉头回飞是因为缺油而想找机场迫降”的观点。

既然256飞机的掉头回飞不是因为缺油而想找机场迫降,那么,它从苏联,蒙古边界掉头向中国方向飞回来这是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为什么?

要想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整个事件前因后果有个交待。 在此笔者通过自己长期的资料积累和思索,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面谈谈自己对1971年9月13日这一天事态的看法。对有兴趣的读者,相信不会浪费你们的时间,还是值得大家一看的:

一. 林彪出逃是什么性质?

其实,林彪出逃是应该分成两种情况来分别讨论的。因为他们的恶劣程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种是出逃广州(香港),第二种是出逃苏联。

如果林彪真的出逃广州(香港)的话,属于党内矛盾。可以说从千百年的历史角度说,林彪顶多是当时的党的叛徒,却不是民族的,中国的叛徒。对林彪在中国的历史评价没多少影响。这就象历史上的各派党争一样。不论属于哪一派别,只要他不出卖民族利益,他就不是汉奸卖国贼。

如果林彪真的出逃苏联的话,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当时中苏关系严重对立,中苏间矛盾就是民族矛盾,国家矛盾。这个时候出逃(叛逃)苏联,那么不管什么原因,叛逃者都将是背叛民族,背叛祖国。他都是汉奸,卖国贼,民族的罪人。如果林彪走上了这条道路,那么,不管他过去有多大功勋,他都将和历史上的大汉奸张邦昌,秦桧,汪精卫一个性质(顶多是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他将被同样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真是一万年也翻不了身。


二. 林彪有没有叛逃苏联,当汉奸,卖国贼的动机与思想基础?

笔者的分析是肯定的:没有!至少是非常不充份!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他的思想支配的,我们先来看看林彪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样的。

以下摘自林彪着《战术思想研究---论一点两面及战术作风》:

林彪说:“……我们是人民起义军,……,是为了广大人民的解放,而不是为了自己或哪一个。不是为了吃粮。我们的每一个胜利,都会影响到人民的吃饭,住房,种地。我们每一个胜利都与人民利益直接联系着。我们自己吃得坏些,穿得坏些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生命,只是沧海一粟。无数万人的生命,他们后代的生命,才是宝贵的。……”


林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战争年代的林彪无愧于他说的这些话。林彪平时不讲吃,不讲穿。想的就是部队,就是打胜仗。就是为穷苦人民能过好生活打江山。

上级发什么衣服他就穿什么衣服,从不计较长短尺寸,合不合身。款式美不美观,穿在身上潇不潇洒。周赤萍回忆林彪总是穿一套灰布军衣。1958年他在昆明看到林彪时穿的是很普通的黑色呢子衣服。袖口上还打了补丁。

林彪吃得很简单,两菜一汤,青菜,豆腐,平时唯一的零食是炒黄豆。 有一次在法库。林彪到地主家吃饭,桌上有个酸菜炒白肉,他吃了几口。从来没有讨论过吃喝的林彪,回来后不同寻常地连连说好吃,好吃!说过了又说再不能吃了。好吃的东西林彪为什么再也不吃了?为了减肥?不是!是为了怕吃了地主的饭,就不再想为劳动人民打江山了。这可是立场问题。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林彪并不是不爱吃美食,而是有高尚的理想,并且对自己要求严格。战争年代,他工作,起居都是简陋的农舍里。他经常深入火线上,打起仗来一夜一夜不睡觉是家常便饭。(参见韦力编《1965年前的林彪》西藏人民出版社P229)

林彪家的保姆王淑媛在9.13后“揭发”林彪“艰苦朴素,别看他外表穿得好,里面的衣服都是林立果穿剩下的,他补补再穿”。王老太太还揭发林彪“从来不玩女人!不像那些人喜欢玩女人。”。林彪不玩女人是他从来没这欲望,还是他玩不动?都不是!林彪的前妻张梅号称陕北一枝花,叶群也是延安八美。看来林彪不是没有好美之心。解放后有一次叶群参加一个老干部的婚礼,那老干部娶的是年轻貌美的文工团员。林彪为此斥叶群道:“老配少,参加这种婚礼干啥?什么思想作风?我不去是我看不惯,你去你是什么思想作风?”从寻常的夫妻吵架可以看出:林彪并不是没色心,没色劲。而是对自己有高尚的道德要求。看不惯声色小人。

我们从林彪长期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是高尚的,他的言行是一致的。

林彪这样一个道德基础的人,那么聪明,睿智的人,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怎么会分不清好坏,不顾大节,以自己老残的身躯,还贪那么一点苟活,去做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呢?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有人可能会指责林彪在文革中的言行。我们应该承认他在文革中有所投机(有一部份可能出于无奈),他当然应该为此担负他应付的责任。但是林彪在文革中主动攻击的少(这是和江青集团的巨大差别),在大形势下跟进的多。但也有很多事明明不是他干的,也被推到林彪身上,这从林彪秘书张云生的书《毛家湾纪实》中可以大量看到。

在这里笔者认为:林彪没有叛逃苏联,当汉奸,卖国贼的充份动机与思想基础。

三. 林彪在直到9月12日晚的心态都表现出他拒绝叛逃苏联:

以下选自1994年8月10日《中华读书报》的图门的文章(图们是中央军委法制局第一任局长,林彪案办公室负责人之一,特别法庭公诉人):

9月2日下午…………

林彪说:“北戴河的房子不要盖了,反正我活不了几天了。”……

9月11日12:30,内勤听到……林彪说:“反正活不了多久了,死也死在这里。一是坐牢,二是从容就义。”

-----转引自《风云9.13》

张聂尔,解放军出版社P311-312

从以上看出,到9月11日时,林彪有的是“从容就义”的心。连去广州的心都没有,更别说叛逃苏联。

以下选自林立果未婚妻张宁写的《自己写自己》(作家出版社) P243-244 :

(9月12日晚)十一点多了…………

不一会儿,小陈(指林彪内勤陈占照---笔者注)端着茶盘从林彪那边走廊上的小侧门里冒出来,急步走向林立衡:“我悄悄进去,刚走到沙发后面就被林立果发现了,凶巴巴地推我出来,差点把我推倒,吓坏我了。”立衡和众人急问:“听到什么呀?”小陈说:“我刚进去的时候,听到首长哭(呜咽)着说‘ 我至死是民族主义者 ’,听到这句,就被立果发现我了,立果推我的时候,首长回头望了一眼,我看见首长正淌着眼泪。”

  ……

由于林彪出走是在9月12日晚11:40左右,而这一段叙述距离林彪上汽车出走只有几十分钟了,对了解林彪出走前的最后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先辨析一下它的可靠性:

首先,陈占照本人没有任何理由骗人。林彪的女儿林立衡倒是有可能编造有利于翻案的说辞。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出:听陈占照叙述的不止有林立衡,还有“众人”,应该不难找到陈占照及其他人对证。另一方面,林彪最后几天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倍受林彪案件专案组的关注。这句话应该有林办工作人员的揭发材料,所以可以查阅当年的揭发材料。由于证人众多,所以林立衡敢于在此说谎的可能性极小。此段材料应该可信。

那么林彪为什么要说自己是民族主义者呢?或者是林彪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代续]
[续上]

既然提到所谓“民族主义者”,那一定是涉及了外族,此处肯定指苏联。在这种时刻,林立果在与林彪的谈话中谈到苏联,那只可能是与林彪讨论逃往苏联的一种选择(当然也会讨论去广州的选择)。而林彪又为何流泪呢?很简单,逃往苏联就是出卖民族,当卖国贼,想来林彪一世辉煌,而现实却真要逼着他往这条可耻的路上走。临老临老却要面对这样尴尬的选择,他怎能不感慨伤怀呢?而林彪说自己是“民族主义者”就表明了他要坚守民族气节,不愿意叛逃苏联的态度---真想背叛自己民族的人,还谈什么“民族主义者”?而出逃广州(香港)林彪应该是同意的。

所以,林彪出走之前几十分钟时,他仍然不同意叛逃苏联(但跑到广州是同意的)。

总之,在与毛主席的关系已不可挽回之后,林彪有“坐牢”的心;有“从容就义”的心;也有南走广州(香港)的心。但是不同意叛逃苏联(叛逃苏联作为一种选择,林立果向林彪讨论过,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被林彪拒绝了)。

四. 林彪的行动也表现出他要去的是广州(香港),而决非苏联:

我们请看8341部队大队长姜作寿发表在《中华儿女》上的访谈录:

回到大队值班室不大功夫,刘吉纯副科长带着林立衡来找我,说有要紧事情。…… “叶群,林立果要带着首长逃走。他们先到广州,然后再去香港……你看怎么办?”林立衡急切地问。“你说的这些可靠吗?”我惊异地问。“可靠。这是叶群当面给我布置的,她让我马上回楼准备,让我跟他们一起走……我不能跟他们一起走呀。你看我该怎么办?”在夜暗中,我仍然能感觉到她那真诚期待的目光。她所讲的,使人不能相信。象林彪这样的党的高级领导人,怎么可能跟老婆孩子去香港呢?

这个细节(转引自张聂尔书P315)发生在9月12日晚9:20左右,而林彪踏上出走的汽车是在9月12日晚11:40左右。也就是说:在林彪出走前2小时的时候,叶群,林立果对林立衡交待的仍是逃往广州(根本不是苏联!)。

再请看张聂尔书P313:

大约(9月12日)晚上10时,林,叶和林立果又进行密谈。密谈中,林办工作人员听到林立果好像对林彪说:“黄吴李邱……你都交给我了嘛!到了香港就好办了。”

这是引自图门的文章。这一段话是工作人员听到的“密谈”,既然是“密谈”就不会是掩人耳目的假话,它真实反映了林立果当时的打算---是要去香港。而晚上10点---这已经离林彪出走只有1个多小时了。

正如张聂尔分析的“……至少在9月12日晚10时左右,林彪还是准备去南方……更能证明林彪原来去广州的打算”。(还有许多细节分析,请参见《风云9.13》P314,张聂尔,解放军出版社)。

总之,林彪在9月12日晚11:40左右踏上出走的汽车的时刻,他的目标是去广州(香港),而决非苏联。

五. 到底是什么证据证明林彪是主动逃往苏联呢(请注意“主动”两字及含义)?笔者不否认林彪想主动出走广州(香港),而前面笔者提过,这“南逃广州”和“叛逃苏联”性质可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前者是党内矛盾,后者可是出卖民族和祖国。那么究竟是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林彪是想主动叛逃苏联从而遗臭万年呢?

找来找去笔者惊讶地发现:只有唯一的一个证据!就是林彪说的一句话(即“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精确地说是由林彪警卫参谋李文普口中得知的这一句话。

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大个林彪事件凭什么仅靠李文普的一句证词---这是孤证嘛!---难道就没有什么更多的证据?令人惊讶的是:没有!就是没有!所有论定“林彪是主动逃往苏联”的权威证据唯一就靠李文普这句话。

我们先看党史专家,中央党校教授于南在《说不尽的毛泽东》中的说法:

在审理两案时,曾就林彪是否被劫持作过调查。结果证明被劫持的说法站不住脚。这里的关键人物是林彪的警卫秘书李文普,……他在车上听到林彪问林立果:到伊尔库茨克有多远? (转引自张聂尔书P310)

--笔者注:这里李文普的话被认为是“关键”。

我们再看林彪事件研究专家肖思科(上校,解放军总后勤部后勤学院政治处主任,调查研究“两案”10年,出书5本:《超级审判》、《林彪元帅叛逃最新报告》……)的说法:

针对“绑架出逃之说”,肖思科找到林彪事件的关键人物,在林彪身边做警卫和生活服务工作的总参办公厅警卫处副处长李文普。

笔者注:“关键”还是李文普。

我们再看林立果未婚妻张宁写的《自己写自己》 P295(作家出版社): ……换取李处长石破天惊的一句话:“林彪是自己走的,他说‘到伊尔库茨克’。”…… 鉴于李处长的特殊身份,他讲的证据,便成了林彪叛逃的权威铁证。

笔者注:李文普的话成了“权威”,“铁证”。

读者诸君不用再看了,再看还是李文普。我们可以说李文普这句话要了林彪的命。真能让林彪一万年也翻不了身。但是由于这是一个人的“孤证”,听到这句话的其他人全死光了。所以,现在全靠李文普一个人的一张嘴,连个旁证都没有。李文普说什么就可以是什么 。那么,是不是也给作伪证提供了条件呢?

六. 笔者经过份析后得出判断:林彪在汽车上没有说过“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这句话。李文普的揭发很可能是迫于某种政治压力说的假话,作的伪证。我将在下面作出分析。

让我们先看一看李文普发表在《中华儿女》杂志1999年2月号上的文章《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对这一段情况的叙述(这与肖思科所作的采访大同小异):

我拿了林彪常用的两个皮包走到外边。杨振刚把车开上来,林彪第一个走进,叶群第二个,坐在林彪旁边,第三个是林立果,第四个是刘沛丰,我最后上车(简录)。当时已是深夜,天很黑,车开动了。叶群对林彪说:“李文普和老杨对首长的阶级感情很深。”我和杨振刚都没有说话。车到56楼时,我突然听林彪问林立果:“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林立果说:“不远,很快就到。”汽车开到58楼时,姜作寿大队长站在路边扬手示意停车。

   叶群说:“8341部队对首长不忠,冲!” 杨振刚加快车速,过了58楼。

   听林彪说要去伊尔库茨克,我才知道不是去大连,是要到苏联去。当时一听去苏联的地方,脑子里第一个反映就是叛逃,所以,在这一瞬间,我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跟着跑,这不是当叛徒了吗?自己的老婆、孩子不成了叛徒的家属了吗?便决心下车。我本能地大喊了一声“停车!” 杨振刚把车停下来,我立即开门下车。叶群气冲冲地说:“李文普!你想干什么?

   我说:“你们究竟要到哪里去?当叛徒我不去!” 我转身朝58楼喊了一声:“来人哪!”与此同时,我听到了车门响声和枪栓声,林立果就向我开枪。当时距离很近,只一米左右,我侧着身,手扬着,所以子弹从前胸擦向左臂。受伤后,我倒在路边,先后听到三辆车通过……后来,是8341部队二大队的卢医生给我包扎的。……子弹穿透手臂,造成粉碎性骨折。医生问我怎么受的伤,我不好说林彪父子如何如何,因为这是重大机密,我们做这项工作不用谁教都知道的。所以,只好说是自己“枪走火”。

对这一段材料笔者提出几点疑问:

第一点疑问:如果林彪在车上就问“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李文普和司机杨振刚:“我要当叛徒,我要叛逃苏联?”,林彪是不是有神经病啊?他就不怕李文普和杨振刚拔抢反抗?或到机场后,趁机场人多反抗或逃走?林彪一点都不怕叛逃苏联的举动在上飞机前就暴露?有哪个劫机犯会傻到在上飞机之前就宣布“我要劫机”?最合理的方式是先把李,杨骗上飞机,再用枪逼着他们服从。比如:同一事件中的周宇驰,李伟信,于新野就给出了好例子。他们骗直升飞机驾驶员陈修文时,也是告诉他去北戴河汇报,等上了飞机,再拔枪
威逼去蒙古。哪有一上来就告诉陈修文去苏联的?林彪会如此不谨慎和弱智?李文普此说不合逻辑。

第二点疑问:林彪问“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 ,见到这句话,笔者的问题就来了:林彪指挥对苏战备那么多年,他会不知道离中苏边界不算远的著名大城市伊尔库茨克有多远(后来的苏联远东战区总司令部就设在伊尔库茨克,可见此城的重要意义)?如果连苏联南西伯利亚靠近中国的这么重要的大城市都不了解,那么,从伊尔库茨克飞来的苏军导弹、飞机要多长时间到北京?有多长的预警时间?林彪就都无法判断,那么林彪还搞个什么战备!这明显不符合林彪的作风。 林彪当年教杨成武当师长时就告诉他要把地图看熟,最后达到背熟,地图要印在脑子里,做到不看地图也能指挥作战。地理,地图是林彪的强项啊?当年林彪经常比第一线指挥员还熟悉地形。怎么一遇到李文普,林彪作风都变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别只是空头推理。来个有说服力的实际例子让大家看一下。

以下选自林彪秘书张云生的《毛家湾纪实》P319(春秋出版社) :

林彪煞有介事地发出了“第一号战斗命令”,他本人当时也大概是确估10月20日那天会发生苏联对中国的突然袭击。

根据预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率领的代表团从伊尔库茨克(请各位睁大眼看这个地名---笔者注)乘飞机起飞后,定于20日中午抵达北京东郊机场。林彪平时在中午12点前开始午休,但这天他却坚持不等苏联代表团从飞机上走下来,决不睡觉。他判断苏联人坐的飞机,很可能不是运来什么谈判代表,而大半可能是携带原子弹的不速之客。因此,从这架飞机起飞开始(应该是从伊尔库茨克起飞的吧!----笔者注),何时经过蒙古的首都,何时进入我领空,何时经过张家口,何时飞近北京上空,何时在东郊机场降落,何时见到苏联人从飞机上走下来,他都不厌其详的听取从北京及时传来的情况报告。直到最后一次报告,才使他放心地去睡午觉了。

张云生的回忆录一向以准确,真实著称。所以,似乎可以这么说:从伊尔库茨克到北京东郊机场的每分每秒林彪都曾关注过。“多远?多长时间?”,这种问题林彪还用问吗?怎么一遇到李文普,林彪就弱智了---不但故意问他早该知道的傻问题,还故意暴露了叛逃的贼心。

第三点疑问:林彪的司机杨振刚的举动也不太合理。林彪汽车上一共6个人,他们是: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李文普,司机杨振刚。前4位是林彪“阴谋”的核心人物。而李文普和杨振刚是局外人,特别是杨振刚,可以说基本不了解内幕。过去人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杨振刚的举动。其实很值得研究一下他。如果林彪问了“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而李文普又大喊“你们究竟要到哪里去?当叛徒我不去!”,则杨振刚当然应该明白林彪是要叛逃苏联。他应该有什么举动?杨振刚也是有老婆孩子的,他一个小破司机又不是死党,犯得着替林彪卖命吗?他应该也象李文普那样逃跑才对呀!即使汽车上怕林立果用枪打他,在下了汽车上飞机这个空当,应该是有机会跑的。受党教育那么多年,组织上层层筛选的人,面对叛国者即使没有抵抗的勇气,跑都不敢吗?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杨振刚反抗,反而从张宁的书中看到正是杨振刚将林彪“扛顶”上飞机的---他不但不反林彪,还帮林彪(张宁书P253,关于这一细节,目睹者人数应该不少,应该能避免“孤证”的弊端。张宁的书应该有所依据,应该不会胡说。)。

另外,据李文普自己的文章谈到:“ ……这一切,山海关机场的许多工作人员都亲眼所见。林彪是跟在叶群身后从飞机舷门的软梯子自己爬上飞机的。如果他不想走,在登机前说一句话,机场上的工作人员、飞机驾驶员和随机工作人员都会上前保护林彪制止飞机起飞……”。从李文普的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机场上的工作人员”就在林彪一行的附近。在山海关机场的许多工作人员众目睽睽之下,杨振刚此时想跑是有机会的嘛。但他并没有想反抗的举动,这合理吗?

而反过来,假设林彪没说过那句要命的话,那么,杨振刚就并不知道林彪要叛逃。在这种情况下,则杨振刚的一切举动就都是合理的,也不会让人觉得反常。

第四点疑问:9.13以后,专案组在毛家湾多次组织林办全体工作人员开集体会揭发林彪罪行(即:面对面揭发)。在会上李文普都没有揭发林彪讲过那句话。别的林办人员也没在别的场合听李文普说起。(见张宁书P288,P295,由于这个情况当事人众多,所以应当可信。)。

这一情况非常重要。我们不禁要问:林彪如果真说过那句话,则这当然是最重要的证明“林彪主动叛逃”的证据。但李文普为什么在大会上不揭发?他没有可能忘掉这句话。也没必要替林彪隐瞒什么,他只需要实话实说,揭发这句话对他李文普本人没有任何伤害,相反故意隐瞒倒可能给他招灾。但是他为什么当时不当着大家揭发?笔者分析道理很简单:因为林彪根本没说过“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这句话,所以李文普当时怎能揭发?

只是在后来,专案组对林办人员的交待不满意,将李文普单独关押审讯后,由于某种原因,李文普才揭发林彪说过那句话。

据林立衡和张宁了解的情况:后来,李文普与林办秘书于运深被单独关押审讯。经过专案组多次审讯,李提了3个条件后(1.为李保密;2.保留党籍军籍;3.保证全家老少不受政治歧视),李才交待林彪讲过“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这句话。

这当然引发我们猜测是专案组急于找到林彪主动叛逃的证据。但又苦于找不到。于是对李文普进行诱导。李文普原本无材料可揭发,但迫于压力只能“顺杆爬”,作伪证。并趁机向专案组提作伪的条件,作交易。大意如此,读者可详看张宁书P295。

第五点疑问:李文普会不会撒谎?笔者曾看到林立衡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林晓霖(张梅-刘新民的女儿)的一个说法:“李叔叔是老实人,跟我爸爸十几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不会说假话”。真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就重复摘出前面李文普的文章:

后来是8341部队卢医生给我包扎的……医生问我怎么受的伤,我不好说林彪父子如何,因为这是重大机密,这是我们做这项工作不用谁教都知道的。所以,只好说自己“枪走火”。


前面刚说“ 林立果向我开枪”,后面就说“自己枪走火”。好一个老实人,这简直是现炒现卖的说谎。李叔叔这“老实人”,“大老粗”脑子反应真是快,“不用教”都说谎如此及时,如果在一些压力下,说谎不更自然了?而且有更充裕的时间润饰。

以上这些疑问如果仅是单个,孤立出现,我们或许还可以用“偶然性”来解释。但是同时出现还“偶然”吗?李文普作伪证是不是昭然若揭!

请大家注意:李文普是9.13事件的关键性证人,如果关键性证人在关键性证词上说了谎话,那么对本案将造成什么影响?读者可以自己想象。笔者在这里作一下小结:林彪在出走的汽车上没有说过“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的话。这是李文普被迫作的伪证。林彪有南下广州(香港)的打算,但不同意叛逃苏联(虽然林立果与他讨论过这种情况)。而林立果的计划中首选去广州,去不成就叛逃苏联(这小毛孩子心里是没有多少民族大义的,只要能活,去哪都无所谓---所以请读者一定将林彪,林立果分开看待。如果想当然地认为父子一定一致,那么林彪事件永远会是一锅粥)。

[代续]
[续上]

质疑林彪出走事件──为“九一三”事件三十周年而作(2)

送交者: 陈晓宁

七. 笔者现在可以想象着勾勒一下9月12日夜林彪出走的梗概:

林彪决定去广州(不是叛逃苏联)---->登上汽车去机场(这里不存在林彪被绑架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去广州是林彪本来就考虑过的一种选择,不需要被强迫。另一方面,如果林彪被绑架,那么上车之前那么多工作人员,警卫战士。他完全可以呼喊和反抗。但他都没做。他的人也是清醒的,这没问题。所以不存在绑架的可能。林立衡总坚持“绑架说”,虽然父女情深,急于替父洗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她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无助于替父洗冤)---->林彪在车上并没有说过“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的话。

而由于李文普是了解不少政治内情以及林,毛不和内幕的(比如:9月12日下午林立衡就对李文普说,“林立果尽干坏事,要害毛主席,他们还要去广州。万一不行就让首长去香港,你不能让首长上飞机走。” ---引自李文普的文章)。所以当看到路上8341部队拦截林彪座车。他应该已经完全判明了时局,知道自己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所以他下车逃走了。(也就是说:李文普的逃走,并不是由于林彪说了那句话引起的,是由于李文普本身精明地判断出了时局造成的)---->林彪一行上了飞机后,起初目标仍然是广州,然而经过一小段飞行后,由于某种原因发现广州已经去不成了(为什么如此?笔者推测可能是: 司 寅告知林立果:由于没来得及在山海关机场加油,机上的十二吨油飞不到广州)。于是守在驾驶舱里的林立果按照另一套方案命令 司 寅飞向苏联。此时的林彪应该坐在飞机机舱中,都驶舱中的这一变故还不知情。---->飞机进入蒙古,并一直向苏联飞去。当飞机飞临苏联,蒙古边界时,林彪终于被告知这是在飞向背叛民族与祖国的路上,于是强令飞机返回。于是就出现了那一幕“飞机飞到了苏联和蒙古的边境却不再跨前一步,而是扭头向返回中国的方向飞来”的怪事。

总之,假如笔者这些分析符合实际的话,则如果说林彪在9月13日这一天的行为犯了什么罪的话,肯定不是“叛国罪”,“汉奸罪”。

以上这几段是笔者对“256飞机从苏联,蒙古边境掉头飞回中国方向”的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的主观分析,读者诸君自可以有自己的不同分析,观点。

笔者最近还有另外一些重要的新发现,这将引发我们得出判断“可能是苏蒙方面击落了256飞机”:

我方在谈到256飞机在外蒙古境内坠机原因时,现在都是认为256飞机由于燃料不足,又没有领航员等,所以在温都尔汗强行迫降。我方调查组用大量证据说明飞机不是导弹打下的,是着陆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比如当年我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在《黄沙作证》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观点:“飞机不象是空中着火爆炸,而是着地后爆炸起火”;“可以肯定,该机不是空中爆炸” 。(见《世界知识》1988年1,2期,转引自《林彪家族纪事》P19-21,光明日报出版社)。空军司令员王海当年直接组织了这个调查,他在文章《我的战斗生涯·我负责调查林彪座机坠毁原因》中也是此观点。

然而我方似乎没有注意到以下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256飞机在着陆前就发生了爆炸,并已经起火-----读者诸君,你们似乎没听说过这个细节吧。

我们先来看一下王兆军书中的叙述:

一位在当地莹石矿(指贝尔赫莹石矿---笔者注)上工作的蒙古目击者说:
“那天晚上两点半左右,飞机的哀鸣声把他吸引出来。他看见飞机降落时尾巴着火。坠落地点离他只有九英里,他看见了全部过程。”

以上是王兆军书中的介绍。这还是引用 Peter Hannam 的报导。如果有人认为这仅是一家之言,还可能是恶意伪造,不足凭信的话,那么我可以再举出两个我刚刚在不经意间偶然发现的,在我国正式刊物上刊登的重要证据。

以下是本人收藏的《环球时报》(这是人民日报下属的目前很流行的报纸)
发表于1997年11月23日第一版的报导《今日温都尔汗》。署名“本报驻蒙古特派记者敖其尔”:

……最早发现飞机坠毁的是拉哈玛大娘,大娘原来住在离飞机坠毁地点近3公里……拉哈玛大娘回忆说,1971年9月13日凌晨2时,一阵“嗡嗡”的声音把她惊醒。她急忙穿好衣服,出门一看,发现这难听的声音是空中传来的。这时牛羊惊散,马嘶狗叫。她仔细一看,从西南向北飞过来一架冒着大火的飞机,飞得相当低。

在巴图脑尔布苏木上空,绕图门山转一圈后顺着扎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飞行,声音越来越大。大概不到20分钟在苏布尔古盆地坠毁。当时没听到大的爆炸声,现场大火连天,……

关于这个证据,有一点值得提一下。笔者刚刚看到在孙一先的书P359-360也提到了拉哈玛大娘的回忆。但孙书说:“至于拉哈马大娘说空中飞来冒着大火的飞机,据空军专家分析,她可能把机上耀眼的着陆灯错当成大火”。笔者当然不同意“专家”的高论。

拉哈玛大娘当时就住在离飞机坠毁地点近3公里处,在夜晚2点没有灯光的空旷大草原上,距离短短的3000米难道还分不清着陆灯和大火的区别?况且紧接而来的“现场大火连天”应该很容易对比什么是灯光,什么是火光。飞机在空中盘旋时的火光和坠地后的连天的“大火”难道不是轻易可以对比?拉哈玛当年也就40岁左右,她观察飞机盘旋达20分钟以上,在如此近距离难道还会判断错?

如果这么明显的例子还不能说服我们的“专家”,那么再请看下一个证据,又将如何解释?

这是沈阳军区的李人毅写的《平型关大捷》P580(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这位商人(指邬经理---笔者注)同时还找到了9.13事件的目击者---一位仓库保管员。保管员告诉他,那天夜里他正在外面巡视,突然听到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之后,看到一架正在燃着熊熊烈火的飞机从天上掉下来。

文中的邬经理是海拉尔的一个农垦公司的经理。他1993年到蒙古把256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买回了国内。这是李人毅引自北京晚报大概是93-94年的报导,原报导记者是纪从周。

对同一件事的另一个版本的报导是发表在解放军报1998年7月24日上的由康松乔,邢邦明,阿勇采写的《林彪出逃座机残骸收藏始末》,文中有类似的证据:

在温都尔汗时,邬经理还找到了当年的一位目击者,这位年迈的目击者简略地回1971年9月13日他正在值班,忽然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他出去一看,一架起飞(可能是“火”吧?---笔者注)的飞机正往下掉。后来听说上面的人全死了,其中有个中国大官。还有一个现象可以作为256飞机着陆前就已爆炸起火的旁证: 256飞机着陆时,由于草原土地松软,所以不能使用起落架着陆(那样的话起落架会插入土中,引起飞机翻滚。参见孙一先书P247),只能用机腹擦着地皮降落。由于256飞机的主油箱就在机腹处,这样的动作是非常容易引起油箱爆炸的。所以“按照航空规程,飞机迫降时如要擦肚皮落地,必须在空中把油耗尽,避免着陆时起火爆炸”(孙一先书P265)。而实际上飞机在迫降的时刻还有约2.5吨油,还可以至少飞20分钟(孙一先书P277)。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驾驶员没等飞机盘旋将油耗尽就迫降了。而这个举动后来也确实引起机腹处的主油箱爆炸和一片大火。我们不禁要问: 司 寅是最优秀的驾驶员,他不可能忘掉这一规程。而别的紧急迫降规程如:摘掉手表,脱掉鞋袜,这些细小的迫降规程机上乘员都做得很完满,为什么唯独耗尽机腹主油箱中的油料这一更重要的,决定生死的步骤却不做?

笔者认为道理很简单:正是因为飞机此前已经中弹爆炸起火,所以已经等不及再在空中飞20分钟耗尽油料了。只能在大火中,带着2.5吨油料强行迫降。

这就帮助旁证了笔者认为的“256飞机着陆前就已爆炸起火”的观点。

从上述引文和旁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256飞机在着陆前就已经起火”。而且是由爆炸引起。

256飞机是先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然后在着着大火的情况下迫降的。这和前面许大使及调查组的判断:“飞机不象是空中着火爆炸,而是着地后爆炸起火”;“可以肯定,该机不是空中爆炸”差的太远了吧---在空中真是又爆炸又起火!

海外与国内的不同角度的报导应该能充份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256飞机在着陆前就已经起火”,而且此前发生了爆炸。这自然引发一个问题:这着陆前的爆炸起火是怎么来的

当然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我军导弹打的。但我方以大量分析否认了这一点。到底怎么回事?

笔者在此不妨提出推测:并不是我军发射了导弹,而可能是苏蒙方面发射了导弹将256飞机击中,引起爆炸并着火。下面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林彪飞机临出境前,周恩来曾请示毛主席是否击落它。毛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想来周恩来与林彪并无旧仇,即使文革中关系也不错,周没有必要致林彪于死地。况且毛主席都发话了,周恩来绝不可能(也不敢)公开对抗毛的指示。他若动用导弹打256飞机,绝不可能瞒得过毛。(笔者非常不同意王兆军认为的“林彪事件中,是周恩来想主动致林彪于死地”的观点)。

而从现象分析来看,恐怕真如我方所说,我方“并未发射导弹”。
[代续]
因为:

1. 256飞机在飞出国境之前,在我国境内上空曾经犹犹豫豫徘徊很长时间(0:32起飞,1:50出境。在国内绕了1个多小时。孙一先书P169),只要我方决心将它打下,作为一架民航飞机,它几乎不可能逃过导弹和歼击机的打击飞出国境---可见我方是有意放走它的。

2。如果认为在256飞机出境前,我军就用导弹将其击中受伤。则恐怕256飞机不可能再在外蒙古境内飞那么长时间---这也很难解释蒙古保管员在温都尔汗听到空中256飞机的爆炸声。

3。如果认为是在256飞机返回中国途中,我方发射导弹,在温都尔汗附近将其击中(王兆军就是此种观点)。则由于温都尔汗距离我国边界至少350公里,恐怕中国防空导弹,大炮都没那么大射程,根本不可能击中它。

既然我方并未发射导弹,而256飞机在没有遭到外界攻击的情况下,在空中,由于自身故障造成爆炸起火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哪有那么巧的事,一叛逃就自爆?)。这样就只可能是苏蒙方面将其击中,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

其实,我们可以从苏联和蒙古的角度审视一下这种推测的可能性:

当256飞机越境进入蒙古领空后,苏蒙方面全程监视它,也能判断出它是民航客机。但开始时苏蒙方面也判断不清:它是迷航?还是来叛逃?或者故意以民航飞机身份刺探苏蒙防空系统雷达(类似八十年代大韩航空客机事件)?此时苏蒙方面还不会下命令击毁它,因为在情况还没判明时,就立刻将越境中国飞机打下。苏联岂不是一切中国叛逃的飞机都不要,一切中国迷航的民航飞机都打掉,未免太绝了吧?苏蒙方面此时只能进行密切监视,看它后面的举动。

在256飞机飞到苏蒙边境转向之前的这一段路程中,苏蒙方面是无法具体判断256飞机的目的的。只能让它继续飞,进行观察。而当256飞机在蒙古境内几乎横穿了一遍,却又突然从苏蒙边境调转机头返回,直接向中国方向目的明确地返回,并到达温都尔汗附近时,它返回中国的趋势已经明显。苏蒙方面很可能做出判断认为:既然目的明确地返回中国,这就不是叛逃,也不是迷航,而在当时中苏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这很可能是中方利用民航飞机刺探苏蒙防空雷达,现在目的达到了就想溜回中国。于是下令将其击落。其实苏联当时的心态和决策完全可以对比八十年代苏联在库页岛附近击落南朝鲜大韩航空客机时的情形(美军通过此行动也确实了
解了很多诸如苏军防空雷达频率等情报)---而且以当时中苏关系高度紧张的态势,苏蒙方面的击落决策更具可能性。

补充说明一点:从这里也为前面我们认为的“256飞机返转不是由于缺油在寻找机场迫降”的观点提供了又一个旁证。因为,如果256飞机返回时显示出徘徊,寻觅,找机场迫降的样子,则苏蒙方面就也判断不清:它是迷航?还是来叛逃?则恐怕苏蒙方面当时还下不了决心将它击落。而恐怕正是由于256飞机返回得坚决,且返回了不短的距离,从航迹和飞行趋势上分析,也足以使得苏蒙方面认为它是想飞回中国---而不像是找机场迫降---所以苏蒙方面才下决心将它击落。----从这里也为前面我们认为的“256飞机返转不是由于缺油在寻找机场”的观点提供了旁证。

苏蒙方面几十年来对这件事进行保密,恐怕是有意不让我方了解苏蒙方面的防空效率,我方在这件事上恐怕真的是不了解情况。

现在如果认为256飞机遭到了苏蒙方面导弹的袭击,那么读者还会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这个结论与我方从技术上分析认为不可能是导弹击落的证据无法协调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笔者将给出分析:

首先,我们还是有理由怀疑我方调查组的证据本身是否准确。比如前面许大使引用的调查组认为“飞机不象是空中着火爆炸,而是着地后爆炸起火”的结论,在蒙古方面众多目击者的证词下,就显然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当然也有理由怀疑调查组别的结论是否可靠。特别是我方专业技术调查组无法亲临蒙古观察,只能靠我国驻蒙古大使馆人员孙一先拍摄的相片进行研究(这是空军司令王海的回忆《我负责调查林彪座机坠毁原因》讲的),难免有不准之处。

其次,我们再从纯技术角度分析一下,反驳一下调查组的部份结论:

我们先看一下调查组的结论,当时由王海牵头组织了一个专家班子,承担调查任务。以下选自王海的文章《我的战斗生涯·我负责调查林彪座机坠毁原因》:

……该飞机不是在空中爆炸的。我们在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失事现场,有一道相当长且清晰的轨迹,这显然是飞机在地面高速滑行时留下的;飞机的残骸散布呈带状,比较集中,根据测算,如果飞机在空中爆炸,残骸碎片抛落地面,其散布面会很广,甚至可以抛落到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机上人员的尸体也散布在一小片面积内,而且形状清晰可辨,如果从高空坠落,不可能呈现此种状态;另外,飞机若是在空中起火,机上燃料很快会在空中散掉,不会像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那样形成地面大面积燃烧的痕迹。其二,飞机被击落的可能性可以排除。除上述根据外,大量证据显示,飞机接地时是完整的,机身上引起种种猜测的大洞,是飞机上油箱里的油同时向外燃烧爆炸时形成的。

……

王海想说的无非两点: 1.飞机“不是在空中爆炸的”及其理由。 2.飞机不是“空中起火”及其理由。以下笔者进行反驳:

1.以前的分析者总是认为“飞机空中爆炸”,就必然意味着是在空中炸个粉碎---所以就不可能在地面留下着陆滑痕;飞机残骸就不可能集中分布;尸体散布也不可能集中,就不可能是人为操纵的迫降 ……。其实凭什么一定这样?飞机中导弹后凭什么一定在空中炸个粉碎?为什么就不能是飞机部份受伤受损呢---为什么不考虑这种情况?

256飞机在空中机翼中导弹后,完全可能只是部份被炸坏,也就是飞机受伤了---并未被炸得粉碎。所以它还能勉强飞行一段。我想256飞机就是这样。256飞机机翼中弹后,引起大火,不过并未“粉碎”,只是不能远飞了,只能带火迫降,并在着陆过程中也不顺利,又发生了新事故---这着陆过程中的新事故的情况倒可能与调查组的分析相似了。

所以假如按照笔者的做出的结论也仍然可以满足王海举出的失事现场情况:
地面有轨迹;飞机残骸集中;尸体散布集中;“飞机接地时是完整的”。

2.“飞机在空中起火”,可能仅是弹片击中位于右侧机翼部位的油箱引起。
而256飞机在机腹也有油箱(这是主油箱)。所以也可以保证:机翼中弹,所以机翼油箱爆炸起火。迫降时,用机腹着陆,由于此前已没时间进行盘 木∪加停 所以机腹油箱破裂,燃油导致“地面大面积燃烧”。

这样一分析,王海在上文指出的失事现场的几个问题,笔者的说法也能解释得通。256飞机中弹在空中爆炸(只炸坏一部份)失火,并进行着陆失败是完全可能的。王海的分析不能否认“导弹击中说”。

另外,还有一个飞机机翼上著名的大洞问题。

我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在《黄沙作证》一文中写道:“……右机翼的内展部份,上有‘民航’二字。‘航’字旁边有一个直径40厘米的大洞”。又写道:“飞机右翼根部那个直径约40厘米的大洞,曾令人怀疑是防空导弹击中的。但机翼的顶面并未穿透,而且洞孔形状不规则,边缘是向外翻的,说明它是从内部爆炸冲击形成的”。(《林彪家族纪事》P8□21)

正是由于大洞处的铝刺是“向外翻的”,所以他认为大洞“是从内部爆炸冲击形成的”。是着陆时油箱爆炸引起的,这一证据想必不少读者都听说过。

但是这“外翻”的证据本身就并不一定可靠。

我国驻蒙武官孙一先对大洞的铝刺的情形描述就不同。他在自己的书P195中描述道:“……我登上去仔细观察,洞在翼根处中央,直径40厘米。周围不规则的铝刺尖,有的朝里,有的朝外。……”。

可见对同一个洞的铝刺方向的描述,许文益说“外翻”---并把它作为不是导弹击中的重要证据。孙一先说:“有的朝里,有的朝外”。我们到底听谁的?

在肖思科参与编写的《林彪元帅叛逃事件最新报告》(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2000年)一书P50,54中,他显然采用了孙一先的说法。既然林彪问题研究专家采用了此说法,笔者也采用之。即大洞“周围不规则的铝刺尖,有的朝里,有的朝外”。

在孙一先书P260中有一段李耀文的相关分析:

256号右翼根部的洞是油箱着火向下冲炸开的,所以翼面没有穿透,洞口铝刺也不规则。如果是导弹打的,不可能不穿透机翼,而铝刺也都应该通通向里翻。

笔者不同意这段分析!一般来说,机翼内部油箱爆炸,则大洞的铝刺全部“外翻”的可能性大;若是外部导弹击中,则大洞的铝刺全部“内翻”的可能性大。现在的情况是:铝刺不规则,“有的朝里,有的朝外”,则既有可能内部油箱爆炸,也有可能导弹所致。所以单凭铝刺的状态凭什么肯定不可能是导弹击中?另外,导弹击中机翼也不一定非要穿透机翼的顶面。

对于大洞问题笔者总的观点是:不能排除大洞就是导弹击中造成的。但是,也有可能弹着点在别处,只不过未发现。因为一方面调查组全靠照片进行研究难以精确,另一方面,一些部件已被苏联人拆走,现场已被破坏。

可以这么说:从纯技术的角度,整个调查组就没有认真考虑“256飞机仅只是被导弹击伤,而不是立刻被击落或击碎”这种情况,即使在调查报告中提了一句这种情况,却根本未展开分析,否定这种可能性---而是与分析别的情况混在一起,悄悄滑了过去。(也可参见孙一先书P276-278)。

孙一先书P279中还有如下的说法:

913过后,来自蒙军和 っ伤站 的一些内部情况表明,他们在纵深没有发现这架中飞机,因此不可能发射地空导弹,或者起飞战斗机拦截。

苏蒙空军真是如此水平低下?连一架民航飞机的闯入也监视不了?其实,我们只要看一下前面提到的日本刊物2000年采访前蒙古副外长云登的那篇报导中的话:“当时的说法好像是蒙古完全不知情,其实是一开始便掌握了该机的飞行轨迹”。以及Peter Hannam 采访克格勃的话。就知道:苏蒙方面当时就完全了解256飞机的航迹。苏蒙方面只不过当时佯装防空效率低下,骗中国而已。我们怎能今天还上这个当?

所以笔者认为我方调查组从纯技术角度否定“导弹击中说”的证据靠不住。我们现在甚至可以推测一下是谁打下了256飞机:

请看《林彪元帅叛逃事件最新报告》P51(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2000年):在伊白(即孙一先---笔者注)随许大使从乌兰巴托乘飞机赶往温都尔汗时,曾在飞机上看见离现场不远有一个某国空军基地,驻有一个师的航空兵。

笔者推测可能就是这个苏军航空师的导弹将256飞机击落。而笔者研究了前面提到的日本刊物采访蒙古副外长云登的那篇报导(本文中并未引用全),笔者认为:恐怕不是蒙古军队发射的导弹。

这样我们就可以补充前面的“9月12日夜林彪出走梗概”:

------> 256飞机从苏蒙边境调转机头,向中国返回------>向中国方向飞行一段距离后,到达温都尔汗附近------>苏蒙方面在跟踪了256飞机的航迹后认为:
此机既非迷航,也非叛逃,而是在有意利用民航飞机刺探完苏蒙方面的防空雷达后想逃回中国。于是下令向其开火------>256飞机机翼中弹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飞机仍能飞行一段,只好盘旋寻找迫降地点,并带着大火进行迫降。由于火太大,256飞机已经没有时间进行盘旋以耗尽机腹主油箱的燃油了。所以只能带着2.5吨油用机腹着陆。飞机着陆时动作有误并且机腹油箱破裂引发大火,大爆炸,导致机毁人亡。

笔者在以上较多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探讨了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走事件。现在笔者发现其实还有另一条道路也可以有力地帮助我们揭开9.13之谜,那就是256飞机上的黑匣子。

256飞机上有无黑匣子?很多人认为没有(比如张聂尔书中P293即这样说)。现在看肯定有黑匣子。

前面提到的我国驻蒙古武官孙一先的书《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有这样的话:

据我国民航专家讲,三叉戟飞机从“1E型”开始,已装有70年代稀有的黑匣子。它由两部份组成,一部份是飞行数据记录仪,另一部份录制机上相互通话和同地面的通话,名称是“驾驶员座舱语音记录器”,飞机一起飞他们就自动开始工作,……似乎可做出这样的判断:三叉戟256号的黑匣子,连同中间的发动机,都被苏联人拆走了。

----孙书P190

以下是孙一先引用彼得·汉纳姆的采访:

最后,他(指彼得·汉纳姆---笔者注)问了一下这架飞机有没有黑匣子,扎格沃兹丁说黑匣子找到了,但克格勃鉴定时没有发现录音里有飞机和地面的通话。

---孙书P334

显然,256飞机中有黑匣子。虽然“没有发现录音里有飞机和地面的通话”,但驾驶舱中的其他人员的对话应该有吧?对揭开林彪登机以后的迷雾一定大有帮助。我们希望俄罗斯归还原本就属于中国的黑匣子。

最后对全文总结一下。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四条新的核心质疑:

一. 林彪在去机场的汽车上到底说没说过:“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这句关键性的话?

二.林彪一行为什么没有按原计划飞往广州(香港)?是不是因为机上燃油不足?

三. 关于“256飞机从苏联,蒙古边境掉头飞回中国方向”:

1.这是否是事实?

2.如果是事实,飞机为何不一直飞向苏联?为何又掉头返回中国?飞机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四. 关于“256飞机着陆前曾发生爆炸并起火”:

1.这是否是事实?

2.如果是事实,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被苏蒙方面导弹击中?
[完]
好长!
好文
真长见识!
小无在新西兰不知道还会不会到军事历史上来看看![em02]
是!
军事林彪好像也说过假话,当年反围剿的时候鼓吹过博古的军事理论。
林-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很长
俺没看完
有些东西确实新颖
可信度如何不得而知
至于搞什么“林学”我看没那必要
[em03][em03][em03]
三十年后,大浪淘沙,有关事件的研究才有可能接近真相。
他是个淫才啊! 好像是湖北人吧?
如果林彪夺权成功,那现在我们评定就是老毛了
好文,当时只有林总能结束文化大革命,可惜了。
林总只能是军事家而不能是政治家,所以军人还是不要过多的参于政治,否则一世英名全部葬送
“围着老去的国度,围着事实的真相.........”
<P>也是时候让林总回家了!好歹他也是十大元帅啊!!!</P><P>共和国的功臣啊!难道就让他一直呆在蒙古大漠里吗?</P>
<P>林总高瞻远瞩早就有投靠英美搞改革开放之意,对苏联侵占我领土大为不满,而且斯大林趁机独立我蒙古占我东北林早有远交近战之外交理念,顾当年朝鲜战争不愿出兵。神奇的是70年代林已预计苏有包围中国之意,而且预测到苏联模式不久于世,又对毛自己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深恶痛绝,看见自己的老战友一个一个被毛整倒并推到自己身上,他预感到下一个是自己了,可不忍心推翻自己和战友鲜血铸造的国家,儿子行刺失败他决定亲自面对毛来承担一切,原先计划先到香港,但不想妻儿错误估计形势以为应该投靠苏联大树,执意不从被灌倒后带上死亡班机,当醒来时飞机已到苏蒙边界,但不愿投靠苏联的林立即命令飞机返航,当苏联命令其必须再返航进入苏联境内时宁肯自己背历史的罪人的包袱命其坐机撞地誓死不做国家的叛徒。</P><P>飞机上</P><P>林:这是在哪?~</P><P>立果:蒙古,父亲我们马上就要在苏联降落了</P><P>林:为什么,你们这是干什么</P><P>叶群:老林,你别糊涂啦,1号已经下了必杀令,你将成为下一个刘少奇。</P><P>立果:父亲,都是我的错,我中了他们的计,老毛太狡猾,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呀,姐姐背叛了您,他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返回的话还没等您的飞机降落就会被击落。</P><P>林:你们俩太糊涂啊,我就是死也死的光明磊落,我还要和少奇、老彭他们下棋那。你们这样做就是中了他的圈套,于我于不义呀。我这么一走老毛的精神能受的住吗,接班人背叛党和国家,最亲密的战友要害毛主席,人民群众怎么看我们的党,还怎么一心一意跟着党。我一定要回去。</P><P>立果:不能回去,反正死路一条,到苏联我们成立流亡政府,接应2号结束文革。</P><P>林:文革靠我已经不能结束了;苏联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博列日捏夫随时窥视着新疆和东北,就在我们下面集结着40万红军随时准备攻克赤峰。他们虽然外表强大但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只能靠战争来掩盖一切。在那流亡无外第二个汪精卫我们林家世代忠良,我一生奉献给了党的事业,我不会做亡国奴。我的一生清白和努力将为此背上罪人的包袱。</P><P>就在这时电台里:(周)你们回来,我亲自去机场接你嘛,你们快回来嘛!(江浙味)</P><P>驾驶员:林副主席,我们要不要回去。</P><P>立果:不行,别理他,向前开,就快出蒙古了</P><P>林:回去,我说回去,毛不敢那么快动我的,那样他将面对自己的谎言被揭穿。</P><P>叶群:那怎么办,我们的油可能飞不回国内了。</P><P>林:驾驶员同志,我命令你回去。</P><P>立果拔出枪:我不要象刘伯伯那样被整死,不能回去。</P><P>一个副驾驶员起身去夺枪,被林立果开枪打死,林立刻拔枪</P><P>林立果用枪对着父亲就是一枪,叶群大怒“你这个弑父的畜生”,林举枪就打,林立果及其手下还击,顿时机内发生枪战,林身中7枪仍然巍然不倒,另一面,林立果要害中了一枪,他诧异的望着父亲,“父亲,原谅我,我不是故意的,到了马克思那我还是您的儿子...”倒地死去,林也诧异的望着林立果和另外4尸体“报应啊,想我林彪革命一生落此下场”。叶群抱着儿子的尸体大哭起来。</P><P>这时,电台里传来勃烈日涅夫的声音:我的林副主席,欢迎你离开毛那个不可礼遇的人,我将在克林母林宫的红地毯上迎接你的到来,你的儿子已经跟KGB人员报了信,我的战机将在苏蒙边境苏联一侧护卫你。</P><P>林:我们现在到了哪里。</P><P>驾驶员:苏蒙边境120里,温都尔汗大草原上。再有2分钟到达苏联领空。</P><P>林:返回。</P><P>飞机调头返回。</P><P>这时飞机告警装置响个不停。</P><P>驾驶员:苏联sam-6导弹制导雷达锁定我们了!</P><P>林:他们要干什么!</P><P>叶群:我想KGB不想让我们走漏风声。</P><P>电台勃烈日涅夫:怎么了,我的林副主席,你到苏联就是正主席了,你的飞机为什么会调头,你儿子呢。</P><P>林:他死了,我不会背叛毛和我的国家,你别做白日梦了。</P><P>勃:我的战机已经起飞,你的飞机飞不回中国就会坠毁,飞回中国会被击毁,你只有飞向光明,飞向苏联,你考虑一下吧。</P><P>“林副主席,我们往哪开?!”</P><P>林:我们死也不去苏联,驾驶员同志请开向地面。</P><P>驾驶员:要迫降是吗,这里地形都是丘陵不适合迫降,而且四周很黑会机毁人亡的。</P><P>林:不是迫降,是撞山</P><P>叶群:不要啊,我们飞到苏联吧,我们不做主席了,我们做普通人</P><P>驾驶员:我不要死啊,我们再飞会儿,迫降到蒙古首都机场再决定吧</P><P>林:不行,那我们就是罪人。</P><P>叶群:你以为死了就不是罪人吗,毛会放过你吗,他干的事都会推给你,让你做千古罪人。</P><P>林:那好吧,我就做这个千古骂名的罪人,我也不要背叛国的骂名,后人会知道我们今天的一切的。我的一切无愧于中国人民无愧于党。</P><P>说完,枪对准了发动机方向的机舱壁</P><P>叶群:“不要啊”</P><P>林:驾驶员同志,请撞向地面。</P><P>驾驶员:明白!来吧!</P><P>叶群:“不要啊,我不要死啊”</P><P>“平。平”两声强响,发动机上方的机舱爆开来,叶群“妈呀”一声被甩了出去</P><P>林副主席望着东方日出的方向行了一个注目礼后闭上了眼。</P><P>接着,机内燃油爆炸开来,KGB故意注了大量的油,这样被击毁的话不会留下活口</P><P>驾驶员拖着火球的飞机撞向大地,驾驶员们“天呐”响彻天空但又那么微弱,是那夜里最后一个声音,黑夜被照的如白昼,牧民们还没有醒来。被这巨声唤醒的牧民赶来,随后发生的一切都见瞩报端了。</P><P>北京,中南海,周恩来在急切的等待苏联那边的消息。第二天,一个秘书跑来说道“我国驻蒙古大使发来电报,一架三叉戟客机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草原,确认里面有林彪副主席”,周恩来听后大哭起来,而且是嚎啕大哭,在他心里,林是唯一接替毛泽东结束文革错误的唯一希望,现在他死了,再也没有人能撼动毛的位置了,文革还将继续,看不到国家秩序恢复的希望。</P><P>苏联,克林母林宫,勃:黑匣子找到了吗...恩,很好,那些头骨检测的结果如何......这样啊,那很好,这件事就永远只让他们知道吧.....(挂上电话)</P><P>94年,美国记者汉纳姆在蒙古大漠中以为能找到答案,但这个答案早已在71年9月13日晚上的草原上随着火苗飞上天界了。完  谢谢观赏!</P>
唉!!!无言以对。
林彪是毛主席推到前台的挡箭牌。由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