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迷雾:美国北极远程预警防线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52:59
这些远程预警雷达站仍旧矗立在气候恶劣的北极地区,四周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掩盖着一个过去了半个世纪的秘密:当年为了防止苏联入侵,美国和加拿大共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野心勃勃的建设项目--远程预警系统或DEW防线。2004年2月的美国《空军》杂志首次揭开了这个鲜为人知的防御工程的神秘面纱。
<b>北极防线-冷战迷雾
——</b>假如苏联轰炸机飞越北极
  50年前,
位于北极圈以时的这一地区矗立个一部部雷达,如今,这里的建筑杂乱无章,几个平台孤零零的,只有它们上面巨大的白色拱顶十分醒目。它们看上去就像另一个时代的遗迹,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确实是。在它们最初建立起来时,当时美国面临的最可怕的对手不是恐怖主义,而是苏联。美国军方最担心的是苏联轰炸机会飞越北极,在无声无息中,对美国本土展开突然袭击。
  于是,50年前,美国和加拿大共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野心勃勃的建设项目之一--远程预警系统或DEW防线,在从格陵兰岛至美国阿拉斯加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系列雷达预警站。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有数千人和约46万吨物资通过飞机、舰船等交通工具运到北极圈以北约200英里的地区,沿北纬69度的地区建立了一道防线。在这个应急计划完成后,北美在那个时代拥有了一个如此神奇的“技术神话”。
  雷达预警站建成后,美国可以提前数小时得到任何携带核炸弹飞机来犯的信息,虽只有几个小时,但这对美国做好应战准备,避免人员伤亡至关重要。当然,人们都知道美国从来没有遭受过这种突袭的攻击。时间一年年过去了,驻守在与世隔绝的远程预警站的雷达技术员,雷达操作员,飞行员,厨师,工人以及军事指挥官们,面对寒冷和孤独的考验,守卫着他们的岗位,保卫西方国家不受攻击。今天,他们的使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任何碰巧来到这些被废弃的预警站的旅行者可能会奇怪这些建筑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b>生活就是“守望 等待” </b>
  以前曾在远程预警站工作过的里奇·兰森在他的书《工作在北极》中写到:“对于这段往事,我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是在站岗放哨,尽管时间不长。这就如同在中国长城或哈德良长城上孤零零的岗哨站岗的古代士兵一样,我们守望,我们等待,我们慢慢变成'榆木疙瘩'。”
  有些文职技术人员还购买了雪地机动车,闲暇时出去打猎。有些则在远程预警站的酒吧中打发时间:打牌,聊天。而有些则沉湎于他们的“孤独爱好”,如摄影。也有些人早已无法忍受这种单调的生活,工作合同一到,马上就逃离了这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也有人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甚至直到今天他们仍记得那种孤独伴着快乐的时光。兰森说:“你有了大量思考的时间。”兰森现在生活在加拿大的温尼伯,是位锅炉修理工。
  几百年来,美国主要依靠其国土周围的大洋屏障和不想打仗的邻国,使本国国民和军队免受外国的攻击。然而,随着飞行时代的到来,美国的军事专家们意识到这种地理隔绝已经不再是使本国免受敌国攻击的天然屏障。早在1916年,亚历山大·格雷姆·贝尔就担心敌人的飞艇有可能越过大洋,轰炸美国本土。

北极防线-其中一个雷达站
  “二战”期间,尽管美国西海岸各州时刻担心遭受日本敌机的轰炸,但事实上美国本土最终“毫发无损。”“二战”初期,日方军队及飞机的确在西阿留申群岛上取得了立足之地,但最终还是于1943年中被美军赶了出去。战后,由于对美国本土的种种威胁已降至最低,因此美国防空预算骤然减少。
  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已经拥有核武器,再加上莫斯科大规模发展远程轰炸机,美国的安全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1947年,美国空军提议斥资6亿美元兴建包括411个雷达站,18个控制系统在内的雷达网。对于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而言,6亿美元的预算的确是太高了,难以承受,有待于进一步斟酌。直至1950年,美空军已建立了一套称为“Lashup”的临时系统,他们将“Lashup”临时系统部署在美国主要的大城市附近,这套系统由44个曾在“二战”时有过优良表现,但现已过时的雷达组成,不过这毕竟比没有任何的预警系统强的多。由于“Lashup”覆盖的范围不大,只能提供短程预警。因此美空军希望得到一些可以提供远程预警的雷达系统。
  加拿大也同样有这种担心。由于渥太华没有自己的核威慑力量,因此它将防空系统看作是抵御苏联进攻的最佳手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和加拿大开始联合建造“松树防线”--部署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线上的约30个雷达。这套系统于1954年开始完全运转,美国承担了这套系统三分之二的费用。
  几乎与此同时,加拿大也开始自筹资金,在北纬55度的加拿大北部地区建立另一条防线。这条防线主要是由技术简单的微波预警设备组成,但由于经常受到鹅和其它大型鸟类的骚扰,有时发出的警报是错误的。但是,加拿大的这条防线虽然有其局限性,可加拿大人企图在其北部边界建立预警防线的举动还是触发了美国一些国防官员的灵感。他们认为既然加拿大有可能在北纬55度的严寒地区进行如此困难的建设任务,难道拥有更加先进技术的美国不会在更北的地区建立同样的预警系统?如果在北极圈建立一套预警系统,那么美国就可以提前数小时获得苏联轰炸机来犯的情报。


北极防线遗址
  美国空军的高级官员刚开始对这套方案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在那种气候条件下建设和维护一系列高科技雷达站的方案是不可行的,而且这样的试验将会耗尽战略空军司令部下拨的对于他们来说命运攸关的资金。这些高级将领赞成使用攻击性的核威慑力量,吓唬敌人不敢向美国发动攻击,但他们同意向于1953年2月在阿拉斯加东北岸附近巴特尔(Barter)岛进行的设备实验提供设备和顾问。
<b>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b>
  在巴特尔岛实验站,这里除了一直延伸至北部的北冰洋一望无际的冰面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但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和西部电气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这里取得了重大突破,使远程预警防线成为可能。
  林肯实验室的科学家开发出了自动报警装置,一旦雷达捕捉到目标信号,这种自动报警装置就会发出声音,如此一来,雷达操作员就不用一连数小时,一直盯着观测仪器上观察。科学家通过在平流层附近传输反射的无线电波,使通讯方式更趋完美,克服了北极地区辐射特征所造成的困难。他们还对两种雷达--AN/FPS-19和AN/FPS-23--进行了改进,适于北极使用。AN/FPS-19可覆盖高达65000英尺,周围160英里的范围,而AN/FPS-23则可以捕捉到距离水面50英尺飞行的目标,因此可以进行低水平侦察。这些远程预警雷达站仍旧矗立在气候恶劣的北极地区,四周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掩盖着一个过去了半个世纪的秘密:当年为了防止苏联入侵,美国和加拿大共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野心勃勃的建设项目--远程预警系统或DEW防线。2004年2月的美国《空军》杂志首次揭开了这个鲜为人知的防御工程的神秘面纱。
<b>北极防线-冷战迷雾
——</b>假如苏联轰炸机飞越北极
  50年前,
位于北极圈以时的这一地区矗立个一部部雷达,如今,这里的建筑杂乱无章,几个平台孤零零的,只有它们上面巨大的白色拱顶十分醒目。它们看上去就像另一个时代的遗迹,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确实是。在它们最初建立起来时,当时美国面临的最可怕的对手不是恐怖主义,而是苏联。美国军方最担心的是苏联轰炸机会飞越北极,在无声无息中,对美国本土展开突然袭击。
  于是,50年前,美国和加拿大共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野心勃勃的建设项目之一--远程预警系统或DEW防线,在从格陵兰岛至美国阿拉斯加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系列雷达预警站。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有数千人和约46万吨物资通过飞机、舰船等交通工具运到北极圈以北约200英里的地区,沿北纬69度的地区建立了一道防线。在这个应急计划完成后,北美在那个时代拥有了一个如此神奇的“技术神话”。
  雷达预警站建成后,美国可以提前数小时得到任何携带核炸弹飞机来犯的信息,虽只有几个小时,但这对美国做好应战准备,避免人员伤亡至关重要。当然,人们都知道美国从来没有遭受过这种突袭的攻击。时间一年年过去了,驻守在与世隔绝的远程预警站的雷达技术员,雷达操作员,飞行员,厨师,工人以及军事指挥官们,面对寒冷和孤独的考验,守卫着他们的岗位,保卫西方国家不受攻击。今天,他们的使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任何碰巧来到这些被废弃的预警站的旅行者可能会奇怪这些建筑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b>生活就是“守望 等待” </b>
  以前曾在远程预警站工作过的里奇·兰森在他的书《工作在北极》中写到:“对于这段往事,我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是在站岗放哨,尽管时间不长。这就如同在中国长城或哈德良长城上孤零零的岗哨站岗的古代士兵一样,我们守望,我们等待,我们慢慢变成'榆木疙瘩'。”
  有些文职技术人员还购买了雪地机动车,闲暇时出去打猎。有些则在远程预警站的酒吧中打发时间:打牌,聊天。而有些则沉湎于他们的“孤独爱好”,如摄影。也有些人早已无法忍受这种单调的生活,工作合同一到,马上就逃离了这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也有人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甚至直到今天他们仍记得那种孤独伴着快乐的时光。兰森说:“你有了大量思考的时间。”兰森现在生活在加拿大的温尼伯,是位锅炉修理工。
  几百年来,美国主要依靠其国土周围的大洋屏障和不想打仗的邻国,使本国国民和军队免受外国的攻击。然而,随着飞行时代的到来,美国的军事专家们意识到这种地理隔绝已经不再是使本国免受敌国攻击的天然屏障。早在1916年,亚历山大·格雷姆·贝尔就担心敌人的飞艇有可能越过大洋,轰炸美国本土。

北极防线-其中一个雷达站
  “二战”期间,尽管美国西海岸各州时刻担心遭受日本敌机的轰炸,但事实上美国本土最终“毫发无损。”“二战”初期,日方军队及飞机的确在西阿留申群岛上取得了立足之地,但最终还是于1943年中被美军赶了出去。战后,由于对美国本土的种种威胁已降至最低,因此美国防空预算骤然减少。
  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已经拥有核武器,再加上莫斯科大规模发展远程轰炸机,美国的安全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1947年,美国空军提议斥资6亿美元兴建包括411个雷达站,18个控制系统在内的雷达网。对于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而言,6亿美元的预算的确是太高了,难以承受,有待于进一步斟酌。直至1950年,美空军已建立了一套称为“Lashup”的临时系统,他们将“Lashup”临时系统部署在美国主要的大城市附近,这套系统由44个曾在“二战”时有过优良表现,但现已过时的雷达组成,不过这毕竟比没有任何的预警系统强的多。由于“Lashup”覆盖的范围不大,只能提供短程预警。因此美空军希望得到一些可以提供远程预警的雷达系统。
  加拿大也同样有这种担心。由于渥太华没有自己的核威慑力量,因此它将防空系统看作是抵御苏联进攻的最佳手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和加拿大开始联合建造“松树防线”--部署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线上的约30个雷达。这套系统于1954年开始完全运转,美国承担了这套系统三分之二的费用。
  几乎与此同时,加拿大也开始自筹资金,在北纬55度的加拿大北部地区建立另一条防线。这条防线主要是由技术简单的微波预警设备组成,但由于经常受到鹅和其它大型鸟类的骚扰,有时发出的警报是错误的。但是,加拿大的这条防线虽然有其局限性,可加拿大人企图在其北部边界建立预警防线的举动还是触发了美国一些国防官员的灵感。他们认为既然加拿大有可能在北纬55度的严寒地区进行如此困难的建设任务,难道拥有更加先进技术的美国不会在更北的地区建立同样的预警系统?如果在北极圈建立一套预警系统,那么美国就可以提前数小时获得苏联轰炸机来犯的情报。


北极防线遗址
  美国空军的高级官员刚开始对这套方案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在那种气候条件下建设和维护一系列高科技雷达站的方案是不可行的,而且这样的试验将会耗尽战略空军司令部下拨的对于他们来说命运攸关的资金。这些高级将领赞成使用攻击性的核威慑力量,吓唬敌人不敢向美国发动攻击,但他们同意向于1953年2月在阿拉斯加东北岸附近巴特尔(Barter)岛进行的设备实验提供设备和顾问。
<b>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b>
  在巴特尔岛实验站,这里除了一直延伸至北部的北冰洋一望无际的冰面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但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和西部电气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这里取得了重大突破,使远程预警防线成为可能。
  林肯实验室的科学家开发出了自动报警装置,一旦雷达捕捉到目标信号,这种自动报警装置就会发出声音,如此一来,雷达操作员就不用一连数小时,一直盯着观测仪器上观察。科学家通过在平流层附近传输反射的无线电波,使通讯方式更趋完美,克服了北极地区辐射特征所造成的困难。他们还对两种雷达--AN/FPS-19和AN/FPS-23--进行了改进,适于北极使用。AN/FPS-19可覆盖高达65000英尺,周围160英里的范围,而AN/FPS-23则可以捕捉到距离水面50英尺飞行的目标,因此可以进行低水平侦察。

  《新兴盾牌》是美国空军历史办公室在1991年发行的刊物,
主要描写美国大陆防空系统的演变。《新兴盾牌》指出:“AN/FPS-19和AN/FPS-23都不会记录迁徙的鸟群,也不会注意飞行时速低于每小时125英里的物体。”1953年7月,美国开始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漫长的边境线上建立有18个远程预警站的“实验防线”。阿拉斯加州巴罗美老空军基地的工作人员也被强征到这个地区,建设远程预警站。随着建设的进行,笼罩在空军人员心头对在北极地区建设预警站存在困难的担心也逐渐消退。1954年12月,五角大楼决定将远程预警站的建设工作交给西部电气公司。

北极防线-运输物资的C-47和C-124
<b>预警站的工作拉开帷幕 </b>
  远程预警站防线是有史以来在北极所进行的最大的建设项目,也是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建设项目之一。即使在今天,在茫茫冰原建设有人居住的一系列预警站也会让人非常担心。但令人称奇的是,这样的预警站不仅建了起来,而且数千工作人员还可以在里面吃睡,工作,玩牌,洗衣服。总之,人们在这冰天雪地,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上了与普通人一样的正常生活。
  预警站选址者是第一批来这里的人,他们或是从阿拉斯加乘履带牵引车,或是从加拿大乘滑雪飞机,从陆路来到这里。在运输机空投的推土机的帮助下,他们在结冰的湖面上清理出几条足够长的跑道,供C-124运输机起降。除了晚夏的两个月,大部分物资都是通过飞机空投到这里的。
  远程预警站的基本单位是长28英尺,宽16英尺和高10英尺的组合建筑。这些组合建筑都是用预先做好的板材拼凑成的,组成了像一串积木一样的“火车”。一些重要的预警站由两个400英尺长的“火车”组成,并与一个高架桥相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H状图形。“火车”的下面是砾石台,或固定在脚柱上,防止下面的冰冻层解冻,同时以盛行风为导向,尽可能使雪堆最小。
  在远程预警站防线东端的格陵兰“冰帽”,每年都会堆积起大约3英尺高的雪堆和冰堆。有些预警站都建在脚柱上,并安装了液压装置,从而使预警站每年都可以尽可能抬升到一定高度。这就“聪明”地解决了冰结的难题,即使在今天,设立在南极和北极的科研工作站仍在使用这种方法。
  钢制的塔顶上安装了远程预警站独特的测地雷达天线罩。机密的电子设备分别放置在各自的办公室中,从理论上讲,这些办公室对所有人都是禁止通行的,但事实上预警站的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出入。其他“火车”还包括睡眠区,通讯室,商店以及对所有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就餐室。预警站的就餐室经常有着双重功能,既可用做娱乐中心,也可用做酒吧。在预警站的房间内,由于烧的是飞机空投下来的柴油燃料,里面暖意融融,舒服极了。而屋外的气温则有可能降至零下65度。每年,驻守在远程预警站的工作人员有两个月的时间见不到阳光。
  美国官员当时指出,远程预警站的建设工作无非就是大量囤积物资,集结部队,防止敌人的进攻。单单1956年,通过海陆空运往远程预警站的物资就达167,183短吨。结果在那年有25人在飞机事故中死亡。1957年7月31日,美国空军开始负责建设远程预警站防线,而在1957年底,远程预警站第一阶段的建设工作事实上已经完成。
  远程预警站防线的军事作用在于从北部探察苏联轰炸机实施攻击的方法。美国官员当时指出,尽管预警站的雷达和通讯有可能会被干扰,从而无法了解敌人进攻的真正动向,但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表明敌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行动。从理论上讲,苏联飞机有可能会采取大范围的迂回战术,从大西洋或太平洋向北美大陆展开进攻,但如果考虑到苏联当时轰炸机的航程,就会知道这根本没有可能。在远程预警站防线的侧翼,美国海军舰只,预警飞机以及德克萨斯州离岸作业雷达塔都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

北极防线-操作间
  如果远程预警雷达上显示有敌人出现,美国和加拿大的拦截者中队就会快速起飞,“迎接”敌机。与时同时,美国本土的军队就会得到警告,提前4至6个小时做好迎战准备,这对战局的进程尤为重要。美国空军尤其希望远程预警防线能够得到美国核部队的支援。当时的防空指挥部司令艾尔勒·帕特里克将军说:“我们认为防空指挥部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战略空军基地提供保护。我们也认为我们不得不向重要设施,人口稠密地区及工业提供合理而公平的保护。”
<b>类似“捕鸭”的防空行动 </b>
  帕特里克将军指出,即使远程预警防线时刻保持警惕,一些苏联轰炸机仍有可能穿过这道防线。帕特里克将这种情况比作捕鸭。猎人某些天可能运气非常好,环境也适于捕猎,结果大部分鸭子都被他射杀了。而有时鸭子可能比较“老练”,捕猎环境也十分恶劣,如此一来,就会有许多鸭子逃脱猎人的手掌,那时即使想猎杀一只鸭子,好像都变的十分困难。
  帕特里克1957年在接受《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采访时说:“一旦你击落了一架来犯的轰炸机--比如说将前往像华盛顿一样的大城市实施攻击的轰炸机--你就会挽回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以及可能挽救一百万条无辜的生命,这充其量只是击落一架轰炸机。”
  当然,远程预警防线捕捉到的目标并不总是像苏联轰炸机大小一样的飞机。从一开始,“未知飞行物”就是雷达操作员所面临的难题。帕特里克将军指出,总体来讲,包括加拿大中低地区和“松树”防线在内的预警系统在1957年每天平均会捕捉到35个“未知飞行物”。帕特里克将军说:“当捕鱼季节开始后我们的预警系统会发现大量的未知飞行物...这是因为一些小型飞机会出来活动,结果被雷达捕捉到。”
  远程预警防线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由文职人员从事的。加拿大和美国军事官员负责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文职人员基本上都是自愿者。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穿着制服的人来说,让他们去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去执行任务,他们可真有些不情愿。远程预警站的工作非常枯燥。对于雷达及雷达操作员而言,除了观察被派往北部执行任务的B-52轰炸机和偶尔穿行于两极的客机外,他(它)们几乎没有什么事可做。远程预警站工作人员的待遇也比较好,比大多数在美国本土工作的人挣的多。多数预警站每月都可以看到三部首轮放映的电影,享受到数量丰富的美食。对于那里的工作人员来说,每天进餐时间可谓是他们一天当中最重要的时刻,他们经常可以吃到诸如烤牡蛎和牛排等美食。
  佛瑞德·提特1976年大学毕业,然后就去了远程预警站工作。他之所以选择到北极圈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伯父当时是具有线路维修和操作合同的Felec Services公司的主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它工作也没什么前景。其实,从刚刚前往远程预警站工作的那一刻起,提特就已经体会到了那里工作的艰苦:他乘坐的C-141从新泽西州的马奎尔空军基地出发向北飞行的途中,驾驶舱的挡风玻璃忽然破碎,不得不紧急迫降在加拿大的拉布拉多。那里的生活非常枯燥,让人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每个预警站只有13至15个人,每个人很快就了解了彼此的故事。但提特却发现了北极风景的美妙之处,他到处拍照,渐渐爱上了那种生活。
  如今已是马里兰州华盛顿县商会会长的提特说:“我仍记得那种让人陶醉的自由。有些人认为生活单调,那是因为他们总是呆在预警站,不到外面活动。但我却利用那段时光去思考,做我自己的事情。那种生活再适合我不过了。”
  里奇·兰森开始从事写作,以消磨下班后的漫长时间。他向家人写了许多家信,详细描述了他在远程预警站的工作生活,最后,这些信还汇集成了一部讲述北极圈辛苦生活的书。兰森在书中讲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只失去妈妈的小游隼,它每天吃预警站工作人员吃剩下的食物残杂,结果几个月下来越来越胖,一天兰森的一位朋友在预警站无线电塔顶将小游隼抛了下来。兰森写到:“塔顶距离地面足有204英尺高,但它却直接落在了地下。因为它竟然没有打开翅膀。”
  兰森在书中描述到,他曾经在加拿大巴芬岛戴尔角负责看管那里的一个营地,防止遭到北极熊的袭击。其他一些无所事事的人都出去清扫飞机跑道。兰森谨防的那只北极熊到处觅食,富有很强的攻击性。它一度把位于飞机跑道上的气象办公室撞开,在一个封闭的区域追着气象员跑。兰森点响了驱赶北极熊的爆竹,但这根本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形下,兰森只好跪在地上,对准北极熊的前腿开了枪。中了弹的北极熊向兰森急速奔来。兰森说:“我向北极熊开枪时,它离我有一百步那么远,但当它倒下时,离我只有十步远,我一直在拼命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