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全频谱伪装:空中识别距离被缩到几百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25:40
战场全频谱伪装:空中识别距离被缩到几百米


2012-02-20   来源:中国军网   


      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那么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实施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面对全维全谱侦察导致的“透明战场”,军事目标究竟如何“善守”与“动敌”?全谱伪装巧施障眼迷雾究竟如何“形之”令“敌必从之”,“故能自保而全胜”呢?
  隐真遁形 遮障伪装全频谱
  遮障伪装,是利用伪装遮障术对目标实施隐真遁形最有效的伪装手段之一。实施遮障伪装的关键,在于伪装遮障的隐真效果。
  现代遮障伪装技术,是由法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对付空中侦察而在渔网上系扎麻布条演变而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伪装遮障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大规模实战应用,如苏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曾设置125千米长的垂直伪装遮障和25万平方米的水平伪装遮障,取得了显著战绩。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伪装与侦察的“斗法”愈演愈烈;“矛”与“盾”的较量此消彼长。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全维侦察高技术飞速发展,以穿云破雾的本领,为精确打击兵器指路导航。与此同时,各种性能先进的多谱段伪装遮障技术粉墨登场,以隐真障眼的手法,为战场目标生存护体。据悉,美军21世纪初装备的超轻型伪装网系统,可以防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雷达侦察,可衰减80%的红外辐射,散射与吸收6~140千兆赫频段的雷达波能量,能有效对坦克、飞机、舰船等重点武器装备实施隐真伪装,曾广泛地运用于伊拉克等战场。为满足伊战之需,美军战前曾大批量追加订购了10000套超轻型伪装网系统,有效提高了美军在伊战中战场目标的生存能力。俄军“斗篷”伪装系统同样具有多谱伪装功效,特别适用于坦克车辆机动中的伪装,可使红外制导武器发现目标的概率降低2~3倍,将电子侦察机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从原来180千米缩短至30~40千米,在微波波段甚至可以使目标完全遁形于背景之中。
  为应对高技术侦察与精确打击威胁,如今伪装遮障正在向战场感知、预警和快反一体化方向发展。据外刊报道,瑞典和乌克兰已分别研制出多波段快速部署伪装系统和“挡帘”应急伪装系统,这些系统在接到威胁告警后数秒钟内即可完全展开并遮蔽目标。此外,随着变色多光谱伪装材料技术、防“高光谱”侦察伪装材料技术、温控和可变发射率伪装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全谱、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型伪装遮障也将扬威于信息化战争舞台。
  虚实难辨 模拟伪装假乱真
  模拟伪装旨在利用“表里”特征都与真目标相似的假目标欺骗敌人,以虚实结合、以假乱真的手法示形于敌,使敌耗时费力难辨真伪、错炸误击丧失战机。有关研究表明,战场上真假目标比例为1︰1时,相当于增加了1/4的作战力量;当这一比例达到1︰3时,可使真目标的损失减少1/5,使敌弹药消耗量增加70%~90%。由此可见,在可视化程度极高、体系对抗激烈的现代战场上,模拟伪装具有很高的实战应用价值。伊战期间,伊军设置了近10种数量可观的S-60等防空高炮假目标、“萨姆”防空导弹假目标、飞机和雷达假目标等,既有效地保护了真目标,又大量消耗了美英联军的精确制导炸弹。
  模拟伪装技术发展不但受到弱国的普遍重视,也同样颇受军事强国的青睐,俄、美、英等国军队都十分重视研发并装备各具特色的假目标。其突出特点,一是结构多样化:充气式、装配式、蒙皮式、膨胀式假目标可谓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其中充气式假目标独领风骚,主要代表国家是俄罗斯。2010年,俄军装备了轻质卡普纶材料制成的“山毛榉-1M”防空导弹假目标,预计还将有一大批S-300防空导弹、苏-27战机、米格-31、T-80坦克等充气式假目标装备部队,相关研发机构计划不远的将来能够制造出俄军所有现役武器装备的“山寨版”,甚至新近成功试飞的俄第五代歼击机之充气版也将问世。二是欺骗效果好,外军假目标大都具有较好的防光学、红外、雷达侦察效果,而且形神兼具如同真目标“表里”如一。据称,俄军充气假飞机、假坦克等逼真度极高,目视观察百米难辨真伪,假步战车光学、红外、雷达欺骗成功率达75%以上;美军蒙皮式假目标可将空中识别距离缩短到500米;英军充气假目标可将双筒望远镜对其识别距离缩短到300米以内。
  模拟伪装在现代一体化联合作战和体系对抗中具有较大的发展及应用潜能,陆地、空中、海上都将成为其示假隐真的模拟作战舞台。因此,光电景象假目标、空射假目标、舰船假目标、集群假目标、“撒手锏”武器假目标等,将得到不断发展,其快速设置、全谱模拟、多维一体已成为重要考量标准。
  扮相求生 迷彩伪装巧梳妆
  迷彩伪装,是利用伪装涂料、染料或其他新材料对目标、遮障或背景进行“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以歪曲其原形,改变其本来面貌,达到迷惑欺骗敌人之效。战场目标一旦经过完善的迷彩“装扮”,就可以融合匿迹于背景之中,其作战生存能力可大幅提高。
  迷彩伪装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伪装涂料和迷彩斑点两个关键要素。伪装涂料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由单一对付目视观察和黑白照相,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对付可见光、红外、雷达、激光等高技术侦察。美军四波段兼容伪装涂料、德军多波段伪装涂料都具有防可见光、近红外、中远红外和雷达侦察伪装效果;俄军已经开发出适合于本国主要地区背景并可对付可见光、红外、雷达乃至激光等侦察手段的迷彩伪装涂料。
  另外,具有“变色龙”伪装效果的自适应伪装涂料也在加速发展中。据悉,美军将具有感知、传感、报警和响应背景变化等功能的微型胶囊、纳米机械和微型传感器加入到涂料中,研制出智能涂层,既可感知涂层破损并实施自动修复,又能随背景色彩变化而自动变色;英军为“改进者”隐身坦克开发的表面聚合物涂层,既能吸收雷达波能量,也能像“变色龙”一样随周围的环境来变色。
  如今迷彩斑点已由最初的单色保护迷彩发展到多色仿造与变形迷彩,而且花样繁多,设计与喷涂手段也实现了自动化。比较典型的有三色、四色、六色迷彩,其中三色迷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约普遍使用的大斑点迷彩式样。近年来,以加拿大、美国数字化迷彩为代表的新型迷彩斑点备受推崇,先是应用于单兵伪装服,后又逐步拓展到坦克、飞机、舰船等装备上。外军试验显示,数字化迷彩较单色保护迷彩,被发现的时间可延长2倍,较北约三色迷彩延长约1.5倍;其可见光观察距离较传统迷彩的100~300米缩短到50米左右,被发现概率降低约40%。有鉴于此,世界上已经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采用了这种新型数码迷彩。所以,目前数字化迷彩已成为迷彩伪装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着眼重点是背景特征的科学化提取,迷彩斑点的自动化生成及智能化喷涂和多谱化的拓展。(作者:卢新才、吕绪良、谢胜武)





http://mil.cnr.cn/zgjd/201202/t20120220_509181447.html战场全频谱伪装:空中识别距离被缩到几百米


2012-02-20   来源:中国军网   


      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那么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实施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面对全维全谱侦察导致的“透明战场”,军事目标究竟如何“善守”与“动敌”?全谱伪装巧施障眼迷雾究竟如何“形之”令“敌必从之”,“故能自保而全胜”呢?
  隐真遁形 遮障伪装全频谱
  遮障伪装,是利用伪装遮障术对目标实施隐真遁形最有效的伪装手段之一。实施遮障伪装的关键,在于伪装遮障的隐真效果。
  现代遮障伪装技术,是由法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对付空中侦察而在渔网上系扎麻布条演变而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伪装遮障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大规模实战应用,如苏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曾设置125千米长的垂直伪装遮障和25万平方米的水平伪装遮障,取得了显著战绩。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伪装与侦察的“斗法”愈演愈烈;“矛”与“盾”的较量此消彼长。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全维侦察高技术飞速发展,以穿云破雾的本领,为精确打击兵器指路导航。与此同时,各种性能先进的多谱段伪装遮障技术粉墨登场,以隐真障眼的手法,为战场目标生存护体。据悉,美军21世纪初装备的超轻型伪装网系统,可以防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雷达侦察,可衰减80%的红外辐射,散射与吸收6~140千兆赫频段的雷达波能量,能有效对坦克、飞机、舰船等重点武器装备实施隐真伪装,曾广泛地运用于伊拉克等战场。为满足伊战之需,美军战前曾大批量追加订购了10000套超轻型伪装网系统,有效提高了美军在伊战中战场目标的生存能力。俄军“斗篷”伪装系统同样具有多谱伪装功效,特别适用于坦克车辆机动中的伪装,可使红外制导武器发现目标的概率降低2~3倍,将电子侦察机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从原来180千米缩短至30~40千米,在微波波段甚至可以使目标完全遁形于背景之中。
  为应对高技术侦察与精确打击威胁,如今伪装遮障正在向战场感知、预警和快反一体化方向发展。据外刊报道,瑞典和乌克兰已分别研制出多波段快速部署伪装系统和“挡帘”应急伪装系统,这些系统在接到威胁告警后数秒钟内即可完全展开并遮蔽目标。此外,随着变色多光谱伪装材料技术、防“高光谱”侦察伪装材料技术、温控和可变发射率伪装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全谱、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型伪装遮障也将扬威于信息化战争舞台。
  虚实难辨 模拟伪装假乱真
  模拟伪装旨在利用“表里”特征都与真目标相似的假目标欺骗敌人,以虚实结合、以假乱真的手法示形于敌,使敌耗时费力难辨真伪、错炸误击丧失战机。有关研究表明,战场上真假目标比例为1︰1时,相当于增加了1/4的作战力量;当这一比例达到1︰3时,可使真目标的损失减少1/5,使敌弹药消耗量增加70%~90%。由此可见,在可视化程度极高、体系对抗激烈的现代战场上,模拟伪装具有很高的实战应用价值。伊战期间,伊军设置了近10种数量可观的S-60等防空高炮假目标、“萨姆”防空导弹假目标、飞机和雷达假目标等,既有效地保护了真目标,又大量消耗了美英联军的精确制导炸弹。
  模拟伪装技术发展不但受到弱国的普遍重视,也同样颇受军事强国的青睐,俄、美、英等国军队都十分重视研发并装备各具特色的假目标。其突出特点,一是结构多样化:充气式、装配式、蒙皮式、膨胀式假目标可谓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其中充气式假目标独领风骚,主要代表国家是俄罗斯。2010年,俄军装备了轻质卡普纶材料制成的“山毛榉-1M”防空导弹假目标,预计还将有一大批S-300防空导弹、苏-27战机、米格-31、T-80坦克等充气式假目标装备部队,相关研发机构计划不远的将来能够制造出俄军所有现役武器装备的“山寨版”,甚至新近成功试飞的俄第五代歼击机之充气版也将问世。二是欺骗效果好,外军假目标大都具有较好的防光学、红外、雷达侦察效果,而且形神兼具如同真目标“表里”如一。据称,俄军充气假飞机、假坦克等逼真度极高,目视观察百米难辨真伪,假步战车光学、红外、雷达欺骗成功率达75%以上;美军蒙皮式假目标可将空中识别距离缩短到500米;英军充气假目标可将双筒望远镜对其识别距离缩短到300米以内。
  模拟伪装在现代一体化联合作战和体系对抗中具有较大的发展及应用潜能,陆地、空中、海上都将成为其示假隐真的模拟作战舞台。因此,光电景象假目标、空射假目标、舰船假目标、集群假目标、“撒手锏”武器假目标等,将得到不断发展,其快速设置、全谱模拟、多维一体已成为重要考量标准。
  扮相求生 迷彩伪装巧梳妆
  迷彩伪装,是利用伪装涂料、染料或其他新材料对目标、遮障或背景进行“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以歪曲其原形,改变其本来面貌,达到迷惑欺骗敌人之效。战场目标一旦经过完善的迷彩“装扮”,就可以融合匿迹于背景之中,其作战生存能力可大幅提高。
  迷彩伪装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伪装涂料和迷彩斑点两个关键要素。伪装涂料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由单一对付目视观察和黑白照相,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对付可见光、红外、雷达、激光等高技术侦察。美军四波段兼容伪装涂料、德军多波段伪装涂料都具有防可见光、近红外、中远红外和雷达侦察伪装效果;俄军已经开发出适合于本国主要地区背景并可对付可见光、红外、雷达乃至激光等侦察手段的迷彩伪装涂料。
  另外,具有“变色龙”伪装效果的自适应伪装涂料也在加速发展中。据悉,美军将具有感知、传感、报警和响应背景变化等功能的微型胶囊、纳米机械和微型传感器加入到涂料中,研制出智能涂层,既可感知涂层破损并实施自动修复,又能随背景色彩变化而自动变色;英军为“改进者”隐身坦克开发的表面聚合物涂层,既能吸收雷达波能量,也能像“变色龙”一样随周围的环境来变色。
  如今迷彩斑点已由最初的单色保护迷彩发展到多色仿造与变形迷彩,而且花样繁多,设计与喷涂手段也实现了自动化。比较典型的有三色、四色、六色迷彩,其中三色迷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约普遍使用的大斑点迷彩式样。近年来,以加拿大、美国数字化迷彩为代表的新型迷彩斑点备受推崇,先是应用于单兵伪装服,后又逐步拓展到坦克、飞机、舰船等装备上。外军试验显示,数字化迷彩较单色保护迷彩,被发现的时间可延长2倍,较北约三色迷彩延长约1.5倍;其可见光观察距离较传统迷彩的100~300米缩短到50米左右,被发现概率降低约40%。有鉴于此,世界上已经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采用了这种新型数码迷彩。所以,目前数字化迷彩已成为迷彩伪装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着眼重点是背景特征的科学化提取,迷彩斑点的自动化生成及智能化喷涂和多谱化的拓展。(作者:卢新才、吕绪良、谢胜武)





http://mil.cnr.cn/zgjd/201202/t20120220_509181447.html
也许在现代战争中,
战云是以技术制造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