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越军步兵分队山岳丛林地攻防战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06:29
浅谈越军步兵分队山岳丛林地攻防战斗

   
越北自然地理特点
越南北部与我国云南、广西交界,国境线全长1347公里(图上距离),其中广西段长637公里、云南段长710公里。实地距离全长2373公里,其中广西段长1020公里、云南段长1353公里。该地区地处热带,属山岳丛林地形。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其主要特点是:
山多坡陡,沟深谷狭。绝大部分为山地面积,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有的达2000多米,比高500米左右,坡度多在30至60度。主要山脉由西北走向东南,支脉纵横交错。分为土山、石山两类,有些岩溶石山(即喀斯特地貌),自然洞穴、石缝多,每洞一般能容纳几人或几十人。山顶面积狭小,山脊狭窄,两山之间多为深沟峡谷,谷深达数十至数百米。群山中的小盆地(坝区),多为水网稻田地。
林深草密,荆藤交织。多数山地被森林和杂草覆盖。丛林密度大,枝叶繁茂,终年常青。林内阴暗潮湿,荆藤缠绕。一般海拔越低林草密度越大,树种越杂。海拔千米以上树高林疏,藤草较稀。林间空地、弃耕地和坝区边沿,多有茂密的“飞机草”、高茅草。山沟和江河两岸的山坡多为竹林或者灌木林,有些地区开发为橡胶林或耕作地。
炎热多雨,雾大潮湿。全年四级差别不大,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每年五月至十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为25度左右,一、二月较凉,四、五月最热。每天13时至15时河谷和坝区温度高达38度左右,有的地区在烈日下可达50度以上。同一地区昼夜、晴雨、山顶与坝区温差常达15度左右,常常晚上穿大衣、中午穿背心。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至1度。年降雨量在1300至2000毫米。七、八月雨量最为集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降雨。多为暴雨、阵雨、大雨。旱季雾多,坝区、山谷更多,零时起雾,早晨最浓,能见度仅为10米左右。日出后缓慢消散,有时延续到11时左右。湿度大,去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雨季可达90%以上。
河溪纵横,船小桥少。山区河岸地势陡峭,河床较窄,河底多礁。坝区河床较宽,河底多为鹅卵石、泥沙。主要河流水深在2米以上,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旱季除了较大的河流外,一般可以徒涉;雨季山洪暴发,河溪水位猛涨,水流湍急,流线不规则,旋窝、回流、漂浮物较多,不易徒涉。但雨后水位即回落。有的村寨附近的河溪边,旱季有竹木小船、但构造简单。其余地区桥、舟都少。
道路少,路况差。公路较少,一般沿谷地、河岸一侧,傍山绕行,多为土石路面,路面较窄,曲半径小,坡度较大,桥梁、涵洞多,负荷量小,雨季容易塌方、堵塞。山间驮运路和小路既少又窄,多沿山脊、丛林、河谷穿行,人可同行,马走困难,而且经常不贯通。雨季道路泥泞,路迹不明,经常被山洪冲断或者杂草覆盖,加上有的村寨搬迁较为频繁,道路也随之变化,因而图上地形与实地不符合的现象比较多。
害虫较多,疾病流行。由于气候湿热,适于毒蛇、蚂蟥、蠓虫、苍蝇、蚊子孽生繁殖,常年不绝。疾病多,易于流行,其中以疟疾、痢疾、钩端螺旋体、恙虫病最为突出,其中恶性疟疾和痢疾对部队危害最大。每年五、六月和十、十一月发病率最高。常见的多发病还有中暑、腹泻、烂脚、下肢溃疡等。骡马传染疾病,主要有血锥虫、炭疽、风湿病等,其中以血锥虫病流行最广、危害最大。
民族众多,人烟稀少。这一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主要有苗、壮、瑶、沙等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各异,宗教迷信的影响较深,禁忌多,经济文化落后。山区村寨少,有些地方步行一日不见村寨,小寨只有三、五户,大寨三十户左右。城镇多在坝区,人口较集中。边境两侧居民有的是同一民族,有的有亲属关系。

对分队战斗行动的影响
热带山岳丛林地的山、林、热、雨、雾的综合因素,给分队战斗带来了很大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是:便于隐蔽集结和秘密接敌,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便于广泛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近战歼敌;便于轻装步兵和小分队活动,开展游击作战;便于凭险据守,扼制要点,节省兵力;便于隐蔽配置和机动,进行伏击和袭击;便于就地取材构筑工事、设置障碍、制作简易渡河和工程保障器材;便于采集野生食物,克服短期困难。
不利的是:指挥、协同、观察、射击和通信联络困难;不便于机械化和重装备的运动,步兵越野运动时,需要翻山、穿林、过河,有时还要砍林开路前进,人员体力消耗大,运动速度缓慢,容易迷失方向,走错路;进攻中队形不易展开,展开后又容易失去联络,容易被敌人和地形分割;防御阵地间隙大,死角多,翼侧暴露,战斗队形容易被割裂;化学毒剂滞留时间较长,容易造成立体染毒,生物细菌不易消除;武器装备易锈蚀,人员、马匹容易患病,补给、战救均较困难。
热带山岳丛林地自然地理特点的利弊因素,作用于交战双方。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其特点与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增强适应性训练,灵活运用战术,才能克敌制胜。

越军分队编制装备、任务与加强
1、编制装备
步兵营的编制装备
越军步兵营编制520人,下辖3步兵连和1个火力连,以及通信排、人力运输排、侦察班等。主要装备有:82无坐力炮2门、82迫击炮2门、60迫击炮6门、12.7高射机枪2挺、B40、B41火箭筒27具、M79掷弹筒27具、重机枪6挺、轻机枪27挺、冲锋枪235支、各型电台16部。
步兵连的编制装备
越军步兵连编制123人,下辖3个步兵排、1个60迫击炮班、1个重机枪班。主要装备有:60迫击炮2门、B40、B41火箭筒9具、M79掷弹筒9具、重机枪2挺、轻机枪9挺、冲锋枪64支。
2、任务与加强
越军步兵营、连在进攻战斗中,通常担任消灭对方防御队形中、营垒中以及后方基地中的一部分人员,或消灭对方搜索扫荡和增援的兵力。在上级编成内进攻时,可担任主要进攻部分、次要进攻部分、牵制部分、预备队和佯动等任务。营通常可以得到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各1个排至1个连(120迫击炮、75无坐力炮各2至4门,12.7高射机枪2至6挺)的加强。连可以得到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各1个排(各2门、挺)的加强。在特殊情况下进攻时,营、连还可能得到坦克1个排至1个连的加强和反坦克导弹、工兵分队的配属。
越军步兵连、排在防御战斗中,可单独担负某一地段、支撑点的防御,或在上级的队形内担任营、连某一方向防御或者作为预备队,排有时也可由营指派担任远距离打击敌人的任务。要求连必须具有阻击对方1个营兵力进攻的能力,排能够抗击对方对方连或者连以上兵力的进攻。连通常可以得到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各1个排的加强,排能够得到无坐力炮1门、60迫击炮2门、重机枪1挺的加强。连还可能得到上级火力的支援。

越军营、连进攻战斗特点
越军的营、连进攻概念,包括运动进攻和对坚固工事防御之敌的进攻。越军认为“进攻是为了积极消灭敌人,主动保存自己,只有坚决、连续和全面的进攻,才能大量消灭敌人和摧毁其装备,为彻底打败敌人创造条件。”其营、连进攻的主要特点是:
1、有重点的多路进攻。越军强调,对主要目标和重点突破方向,应集中三至五倍于敌的兵力,以达成优势。如果兵力、装备不充足,也要求集中二倍于敌的兵力。其主攻方向通常选在对方防御疏忽并对整个防御利害攸关的地方,便于展开兵力和部署多种火器;便于集中兵力攻击主要目标,便于扩张战果。营、连进攻通常有二至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可成二至三条兵路,但其中必须要有主要方向和主要兵路,以形成有重点的多路围攻部署。其战斗队形通常由主要进攻方向部分、次要进攻方向部分(即牵制部分)、预备部分、火力部分、潜伏穿插部分和后勤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有疑兵、打援等部分。主要进攻方向部分:连约为1个加强排(四至五个步兵班);营约为1个步兵连或者1个加强连。次要进攻方向部分:连约为1个步兵排(二至三个班);营为1个排至1个连,有时可得到火器的加强。牵制部分:连约为1个班;营通常由一至两个步兵排,以及迫击炮、无坐力炮组成。预备部分:连约为1个班;营为1个排到1个连。火力部分:通常由建制内和加强的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以及轻重机枪组成。后勤部分:主要由运输班组成。在得到地方武装配合时,通常担任包围、伏击、拦截、阻援、疑兵或者向导任务。如1984年7月12日船头地区战斗中,越军356师876团在老山方向展开1个营的兵力从东西南3个方向分3路对1072高地突击,其中则以东路为主要进攻方向。
2、重视火力准备。越军的火力使用原则是: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出其不意、及时准确,做到曲直、远近、高平相结合。昼间进攻时,冲击前通常对对方阵地进行火力准备,一般分为先期火力和直接火力准备。当分队由暂停位置(通常距离攻击目标1个小时行程),从多方向、多路接敌并占领进攻展开位置时,以大口径远程炮兵火力进行掩护。当步兵准备冲击时,为增强火力杀伤效果,除使用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外,还使用无后坐力炮直接进行火力准备。火力准备持续时间不统一,有时长达数小时,有时仅二、三十分钟。炮弹使用瞬发或者短延期引信,以达到杀伤对方人员和破坏对方工事的目的。越军重视发挥迫击炮的作用。其配置分散但是火力集中。每个阵地一般配二至三门炮,炮与炮间隔有时达30米以上,以集中火力进行射击。越军强调利用隐蔽、死角把发射阵地靠前配置。离对方前沿最近时,120迫击炮约为500米、82迫击炮约为200米、60迫击炮约为100米。越军有时还用远程火炮对其进攻高地附近的阵地或者后方进行射击,企图阻止对方的增援。在次要方向上进攻时,通常不进行火力准备,或只进行短时间火力袭击即以步兵发起冲击。夜间进攻时,通常采取偷袭的战法,不进行炮火准备;有时在白天炮击,当晚偷袭。
如1979年2月23日,越军338师460团以1个营的兵力进攻我宁明县板烂地区。在攻击前夜即对我进行了5个多小时的炮火袭击,发射各种炮弹4000余发。23日发起进攻前,又对我480和544高地炮击30余分钟,随后又以游动火炮断续射击约3个小时。每次冲击除进行火力准备外,在其步兵接近我前沿时,又使用随伴火炮进行袭击。
3、小群多路、连续冲击。越军分队进攻时,冲击出发阵地距离对方阵地前沿通常为100至300米。火力准备结束时,步兵即以小群多路发起冲击。当接近对方前沿百米左右时即展开成散开队形,通常以三至五人为一组,组与组间隔为十余米,兵与兵间隔三至五米,从多方向同时向目标冲击。在冲击过程中,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采取各种姿势,时而匍匐前进,时而曲身运动,时而直身快跑,并注意交替掩护,逐次跃进。当对方火力猛烈时,则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待对方火力减弱时,再发起冲击,并使用火箭筒、掷弹筒等火器,压制、摧毁对方前沿火力点。靠近对方前沿时,边前进边投弹边射击,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当冲击受挫时,即退到距离对方前沿约一两百米的死角和凹地里,重新组织或增强力量,伺机再次发起冲击。如1979年2月23日,越军316A师148团6营进攻代乃东南无名高地。从5时55分到12时6分,向我116团6连阵地连续冲击12次,平均每半小时1次,最小间隔仅10分钟。在两次冲击之间,越军为了阻止对方调整部署,增强防御,为其下次冲击创造条件。有时派出少数兵力与对方继续保持接触,进行牵制和袭扰;有时则构筑掩体藏身其中,待下次冲击时,首先跃出,从近距离突然冲击,使对方措手不及。还是在代乃战斗中,越军于23日7时炮击后,有几名士兵从烟雾中跃出,突入我117团2连2班阵地,经过20分钟战斗才被清除。
越军强调步坦协同作战。通常组成坦克、装甲车与步兵相结合的突击群,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实施进攻。坦克以引导或者支援的方法掩护步兵战斗,以直射火力摧毁对方的火力点,扫除障碍,步兵则乘势迅速突入对方阵地,夺取胜利。越军的这种打法在侵柬作战中使用较多,如1977年12月6日,越军步兵第1师由西宁入侵柬埔寨柴桢省时,即采用此战术,两天内突入柬纵深达64公里。其第1团在作战中,由第4军支援T54坦克12辆,M113型装甲车14辆配合步兵战斗。
4、连续投入兵力,连续进攻。越军要求在突破对方防御前沿后,要连续发展攻势,消灭全部敌人。为此,通常使用预备部分发展进攻,攻打下一目标,扩大战果。兵力使用,采取由小到大,逐次增兵的方法。使用时机则选择在前一个目标发生动摇、混乱或被消灭时,即以预备部分迅速攻打下一个目标。当进攻部分被消耗,发展缓慢,或其两翼、后方出现新的敌人,为了接触所受威胁和保障进攻,可以使用预备部分消灭新出现的敌人。预备部分通常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消灭敌人,或是堵头截尾,围歼逃敌。越军强调昼夜连续进攻,要求“昼夜战斗未经结束,分队应有积极、坚决、连续进攻,直到全歼敌人为止的精神。”如7月1日,316师174团3营进攻我那拉地区169号高地方向,在1个小时内实施了排以下规模兵力冲击和袭扰17次,连以上规模兵力冲击4次。在昼间进攻的基础上,迅速组织力量,力争在当天晚上结束战斗。
越军在进攻遭到挫败而撤退时,则以攻击行动进行掩护。比如组织小分队在夜间对对方阵地进行袭击,同时抢运其尸体与伤员,并进行猛烈炮击,企图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同时造成对方以为其将要发起进攻的错觉。在撤退中,越军注意占领沿途有利地形,构筑工事,控制要道,以阻止对方趁胜追击。
5、使用特工分队进行渗透,配合作战。越军认为,其特工分队比较灵活、便于机动,用于敌后破袭,配合正面进攻,可以达到出敌不意和震撼对方士气的目的。在使用上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以特工分队在前面开路,引导步兵行动。当步兵发起攻击后,特工分队便转为伺机捕俘。7月12日越军174团4营反扑那拉地区时,即以特工198团2营1连为先导,在步兵之前攻击我150号、169号阵地。二是以成建制的特工营、连与步兵混合编组,以特工配合步兵的攻击行动。三是派特工潜入对方浅近纵深,进行抵近观察,袭扰破坏。1984年6月11日越军特工821团分队袭击我2连指挥所和7月6日破袭我白石岩地区辛柏林雷达、炮兵阵地即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战例。或者是里应外合“中心开花”,配合正面分队进攻。四是以特工分队在次要进攻方向上佯动,吸引牵制对方,掩护主力从主要方向突然发起进攻。
6、偷袭与强攻相结合,这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其进攻通常是从偷袭开始,偷袭的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如越军向我3连防守的153阵地实施的22次进攻中,有10次从晚上开始,8次从凌晨1时半开始,4次从凌晨5时开始。进攻前,利用夜暗和雨雾天气,秘密进入冲击出发阵地(距对方前沿50—100米),不经过炮火准备,突然发起攻击。一旦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即呼唤炮兵火力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迅速转入强攻。如1984年6月11日越军向我船头地区发起攻击前,即以特工821团一部潜入我阵地前待命,11日凌晨3时许在我前沿障碍中开辟通路,步兵随后跟进,企图对我进行偷袭。当企图暴露后,即呼唤炮火支援转为强攻。
越军营、连进攻的主要弱点则在于:在炮兵火力运用上,多以连、排或者单炮射击,零敲碎打,火力不够集中,难以形成拳头。且炮火支援不够及时。在兵力使用上,采取多方向、多兵路,逐次增兵的方法,突击力有限,难以形成进攻的锐势。步炮、步坦、各兵路之间协同水平不高,火力和运动结合得不够紧密。

越军连防御战斗特点
步兵连是越军基本战术单位。在山岳丛林地防御中,步兵连通常在上级编成内,相对独立的进行战斗。越军强调集中兵力,扼守要点,要组织严密的火力配系,力争把对方消灭在阵地前沿,并以积极的行动在阵地外开展袭击活动,实施阵前出击和反冲击,挫败对方的进攻。
1、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越军《步兵连阵地防御》教范要求:防御阵地要选择在利于扼守的地形上,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连可以组成3个支撑点,其中有一个主要支撑点。在特殊情况下,连可以组成1个支撑点。从越军的实战情况来看,其步兵连在山岳丛林地组织防御时,除了连主要阵地(即主要支撑点)外,通常还有2个排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设置在既便于扼守,又能控制要道的高地上,在连防御地域内形成鼎足之势,能相互支援、相互策应。连主要支撑点,设置在对全连防御起支撑作用的主要制高点上。在连、排支撑点外的有利地形上,还构筑有班和小组的防御阵地。连防御阵地的周长通常为2.5公里,有时可达3公里以上,纵深在800米或800米以上。此外,在连防御阵地的前方和翼侧,通常设置有警戒阵地,距离连的防御前沿一般为300至500米,有时可达1000米。为了迷惑敌人,越军习惯于在其前沿和阵地内设置假阵地。
2、集中兵力,扼守要点。越军指出:在防御中部署兵力,既要形成环形防御,又要集中主要力量于主要方向。步兵连防御战斗编成,通常区分为主要防御方向部分、次要防御方向部分、火力部分和预备部分,根据情况还可能组织阵外活动部分。主要防御方向部分,通常为1个排或者1个加强排的兵力,部署在主阵地上,其任务是在其他部分的协同下,积极阻击、消耗主要方向上进攻之敌,坚守连的主阵地,同时做好支援其他部分的机动准备。次要防御方向部分,可划分为二至三个地段,分别由排、班防守。各次要方向部分相互配合,积极阻击和消灭当面进攻之敌,坚守阵地,并做好机动准备。火力部分,由连建制内和加强的火器分队组成,通常由连长直接掌握,有时以部分火器配属给下属分队。火力部分的任务是以火力消灭敌人,支援各防御方向战斗,支援连预备队反冲击,控制结合部与死角。预备队通常由1个班至1个加强班担任,由连长直接掌握,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的纵深阵地内。其任务是实施反冲击,负责防守连的一部分阵地,接替、补充各支撑点的防御,执行连长赋予的其他任务。阵外活动部分,可单独成立,也可由连长指定次要方向部分轮流担任,兵力一般不超过1个班,通常派出在距离阵地前沿和一侧500至1000米的地段上,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必要的工事,并与当地武装配合作战。其任务是袭击集结或开进之敌;担任战斗警戒,迫敌提前展开;破坏交通,布雷设障,迟滞对方行动;在敌突破防御后,袭击、伏击对方后续梯队、指挥机关和后勤分队。
3、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多种工事。越军在山岳丛林地组织防御,主要依托险要地形和天然洞穴,构筑各种工事。凡是属于要点的土山和土石山,一般在山顶或靠近山顶的地方、山腰和山麓的有利地形上,构筑土木质地堡、掩蔽部、A字形工事或万字形打防结合的工事,其坚固程度能抗住155毫米榴弹炮的直接命中,并用堑壕、交通壕、掩壕与地堡、掩蔽部连接。山麓前沿的工事比较简单,一般只挖有散兵坑和断续堑壕、交通壕。在靠近交通要道两侧的要点,则构筑有比较完善的野战阵地,有多层、环形工事,有的还构筑有坑道和永备火力点。在喀斯特地貌上,则重视利用和改造天然洞穴、石缝,作为掩蔽工事和火器发射阵地。注意利用山岳丛林地的地形和植被特点,对工事进行严密伪装,并构筑假工事和假火力点,特别是暗火力点,不易被观察发觉。越军教范要求连阵地构筑必须具备以下六性,即“战斗性、坚固性、机动性、连环性、险要性和突然性”。其野战防御工事多为土木质结构,具有中等抗击程度,一般能做到坚固、低下、掩盖多、伪装良好,战斗、生活两用,防御与阻击、伏击相结合。
根据我军1979年缴获的越军文件,其1个连支撑点阵地,除堑壕、交通壕外,第一步要求最少构筑16—18个A字形掩蔽部(平均每班1个,最后要求每战斗小组1个),4—5个观察所(连部与各排各1个),2—4个无坐力炮阵地,3—4个迫击炮阵地,12—16个轻重机枪射击工事,9—18个火箭筒射击工事,36—72个冲锋枪射击工事
4、以多种火器,组成绵密的火力配系。越军在防御作战中,尤其重视对火力的组织和运用,强调曲直、远近、明暗相结合,正面射击和侧面射击相结合。
有重点的配置火器,集中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上。连、排支撑点的火器配系,除了要求能射击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外,还强调要重点控制便于进攻方接近的地形和道路,构成严密的火力控制区。因此,在主要阵地和主要防御方向上,配置的火器较多。营加强给连的高射机枪和迫击炮多配置在连的主要制高点上。主要方向上的排阵地,通常配置有上级加强的重机枪、火箭筒和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多配置在高地顶端附近,迫击炮多配置在靠近山顶的反斜面上,轻重机枪多配置在山腰附近,火箭筒和无坐力炮主要配置在靠近道路、谷地两侧的山麓。在越军的轻武器中,M79掷弹筒射程31—400米,一人带弹20—30发,在堑壕内游动射击,可以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隙,威力与手榴弹相近,对步兵威胁较大。
根据火器性能,组织多层火力。越军的连、排火力配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步兵火器和反坦克火器,利用山脚的竹林、草丛、乱石堆等构筑掩蔽工事;第二层为轻重机枪,利用半山腰天然洞穴或者石缝、灌木、草丛等构筑发射阵地;第三层为高射机枪、高射炮和迫击炮,配置在鞍部和山脊上。每层相距数十米至数百米。当对方进入上述火器有效射程时,即从不同距离上进行打击,形成多层火力。如1979年2月18日,我边防14团10连进至761高地北侧800米凹部时,遭到越军炮火和高射机枪火力阻拦,伤亡数十人才得以通过其火力封锁区,其余一部被迫撤回。又如我110团2、4连,自谷柳后山264高地向越军332高地主峰攻击前进,在其阵地前500米的一片开阔地上,遭到332高地高射机枪、重机枪火力压制,进攻一度受阻。越军还强调在近距离上杀伤对方,通常在防御前沿2、300米距离内,以轻机枪、冲锋枪和枪榴弹组成密集火力,抗击对方的冲击。如1979年2月17日,我云南省军区独立师3团7连进攻平顶山阵地2号高地,当接近越军前沿20米处时,遭到2、3、4号高地火力突然猛烈射击,伤亡近20人。为了加大火力密度,高射机枪和重机枪也常常进行近距离射击,杀伤接近其防御前沿的敌人。
利用地形特点,组成交叉火力。越军利用配置在防御地域内各个高地上的火器,从多个方向进行交叉射击,特别是在便于对方接近的地段,组织正面、侧面、倒打火力,使其腹背受敌。如我118团1连1排2月17日夜攻打小曹东北1号高地时,遭到周围越军高地火力侧击3次,冲击受挫。又如我149师446团2营在4号桥地区遭越军阻击,同时被南侧威龙松越军高机侧射。
利用隐蔽地形,设置暗火力点。越军强调“精心设置暗火力点”,通常设置在既便于隐蔽,又便于发扬火力、控制要道的树(草)丛、石缝、岩穴等地方,并注意伪装,不容易发现。通常明火力点先射击,暗火力点待对方进至附近时才突然开火,而且多行短点射,不易发现。如我149师446团3连3月2日进至4号桥地区3号阵地,遭越军1个暗火力点杀伤近10人。由于该火力点位置低下,坚固,先后打了15发火箭弹也未能将其摧毁,直到11时10分才以坦克炮将其打掉。
5、周密设置各种障碍物。越军重视对各种障碍物的设置,用以阻断交通、阻止和迟滞对方进攻,摧毁其坦克、装甲车及其他车辆,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连设置的障碍物以地雷为主,以铁丝网、竹签、陷阱、壕沟、鹿砦为辅。要求障碍物设置要有重点,充分利用地形,并与火力紧密结合。
在防御前沿和敌坦克可能接近的道路,设置反坦克雷场。雷场纵深可达50至100米,雷距一般为2至4米;在反坦克雷场前沿,设置防步兵地雷。在狭窄地段构筑防坦克壕,宽在4至6米,深2米。在防御前沿和便于对方接近的道路,一级阵地结合部、死角等地,布设防步兵地雷。还常常采取雷群与雷场相结合,以雷群为主,由数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雷群的间隔多为4至5米,雷距0.8米,密度可达每米正面3枚以上,最大密度可达15枚。越军的防步兵地雷多为压发和绊发装置,还有定向雷、跳雷等。在草深林密处多为绊发雷,草木稀疏处多为压发雷,有时则混合布设。地雷对步兵的威胁极大,如我41师123团进攻孟康地区1227高地、1372高地西南无名高地时,冲击中触雷伤亡51人,影响了部队战斗。而126团在满镁战斗中,触雷伤亡占总伤亡的20%。
6、凭险据守,善于袭击、伏击。越军利用山岳丛林地易守难攻的特点,在对方攻击时,依靠工事和火力、扼守要点,顽强抵抗。对主要阵地,乘对方立足未稳或者进展困难之际,适时组织力量,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越军重视阵地内兵力、火力的机动。当对方接近时,配置在前沿的少数兵力首先射击,迟滞其进攻,同时向主阵地报警,并适时撤回到主阵地。越军士兵一人能使用多种武器,并善于在阵地上利用隐蔽地形和工事,适时变换射击位置。为了尽量提高火器的杀伤效果,还经常采取将对方放至近距离突然开火的打法。
越军强调伏击和袭击对方的穿插迂回部队,并常以特工队、民军配合进行袭扰。通常利用夜暗或丛林为掩护,在隘口、狭谷、主要通路两侧的险要地形设伏,隐蔽待机,当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堵头截尾,在近距离上突然开火,打了就跑。如1979年2月18日夜,我121师预指率362团3营、师后勤前梯队、362团后勤梯队由那黄返回通农途中,在魁剥遭到峡谷两侧越军火力袭击,混入行军队列的越军特工也趁机开枪投弹,共伤亡300余人(其中民工200余人)。当无力抗击对方强大攻势或者遭到包围时,越军即分散转移或者潜藏,化整为零,与民军相配合,袭击对方后续分队、机关和零散人员,或者转移到纵深阵地、后方的指定位置重新集结。
越军防御作战的主要弱点是:在战术思想上,依赖火力和工事,消极固守,顶得住就顶,顶不住就后撤、钻林进洞或者退守坑道,不善于组织兵力进行反冲击;防御间隙大,翼侧暴露,利于对方侧后攻击和穿插分割;在兵力部署上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和机动兵力,分兵把守,各自为战,互相之间的协同和支援较差。

结语
从实战看,越军部队(团以上)作战能力不如分队(团以下)作战能力,团以上正规攻防作战和运动作战能力极为有限,1979年东西两线仅各一次团级规模进攻。不善于组织师以上的兵团协同,在宽正面、浅纵深的地方打正规的防御战,部队再多,工事再坚固也不是解放军的对手(例如谅山);打硬碰硬的攻坚战(例如1979年的代乃、1984年的船头),同样是头破血流占不到便宜。但是其经过长期游击战争,小规模战斗的锻炼,在战术上有一定的指挥经验和战斗能力,特别是分队独立作战的经验比较丰富,连以下指挥和战术较为熟练。分队攻防作战能力较强,进攻时战术比较灵活、与随伴火炮协同较密切,单兵战术动作较好,攻击精神旺盛;防御时凭借有利地形,依托既设阵地和组织密集火力,顽强抗击。并善于利用地形和夜暗组织伏击、袭击,重点打击对方沿公路急进部(分)队、迂回穿插部(分)队和自卫能力弱的机关、炮兵、后勤。一旦在战斗中失利,能够迅速化整为零各自为战,转入游击作战牵制和消耗对手,这一优点,在1979年中越战争的高平战场有相当的表现。
浅谈越军步兵分队山岳丛林地攻防战斗

   
越北自然地理特点
越南北部与我国云南、广西交界,国境线全长1347公里(图上距离),其中广西段长637公里、云南段长710公里。实地距离全长2373公里,其中广西段长1020公里、云南段长1353公里。该地区地处热带,属山岳丛林地形。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其主要特点是:
山多坡陡,沟深谷狭。绝大部分为山地面积,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有的达2000多米,比高500米左右,坡度多在30至60度。主要山脉由西北走向东南,支脉纵横交错。分为土山、石山两类,有些岩溶石山(即喀斯特地貌),自然洞穴、石缝多,每洞一般能容纳几人或几十人。山顶面积狭小,山脊狭窄,两山之间多为深沟峡谷,谷深达数十至数百米。群山中的小盆地(坝区),多为水网稻田地。
林深草密,荆藤交织。多数山地被森林和杂草覆盖。丛林密度大,枝叶繁茂,终年常青。林内阴暗潮湿,荆藤缠绕。一般海拔越低林草密度越大,树种越杂。海拔千米以上树高林疏,藤草较稀。林间空地、弃耕地和坝区边沿,多有茂密的“飞机草”、高茅草。山沟和江河两岸的山坡多为竹林或者灌木林,有些地区开发为橡胶林或耕作地。
炎热多雨,雾大潮湿。全年四级差别不大,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每年五月至十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为25度左右,一、二月较凉,四、五月最热。每天13时至15时河谷和坝区温度高达38度左右,有的地区在烈日下可达50度以上。同一地区昼夜、晴雨、山顶与坝区温差常达15度左右,常常晚上穿大衣、中午穿背心。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至1度。年降雨量在1300至2000毫米。七、八月雨量最为集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降雨。多为暴雨、阵雨、大雨。旱季雾多,坝区、山谷更多,零时起雾,早晨最浓,能见度仅为10米左右。日出后缓慢消散,有时延续到11时左右。湿度大,去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雨季可达90%以上。
河溪纵横,船小桥少。山区河岸地势陡峭,河床较窄,河底多礁。坝区河床较宽,河底多为鹅卵石、泥沙。主要河流水深在2米以上,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旱季除了较大的河流外,一般可以徒涉;雨季山洪暴发,河溪水位猛涨,水流湍急,流线不规则,旋窝、回流、漂浮物较多,不易徒涉。但雨后水位即回落。有的村寨附近的河溪边,旱季有竹木小船、但构造简单。其余地区桥、舟都少。
道路少,路况差。公路较少,一般沿谷地、河岸一侧,傍山绕行,多为土石路面,路面较窄,曲半径小,坡度较大,桥梁、涵洞多,负荷量小,雨季容易塌方、堵塞。山间驮运路和小路既少又窄,多沿山脊、丛林、河谷穿行,人可同行,马走困难,而且经常不贯通。雨季道路泥泞,路迹不明,经常被山洪冲断或者杂草覆盖,加上有的村寨搬迁较为频繁,道路也随之变化,因而图上地形与实地不符合的现象比较多。
害虫较多,疾病流行。由于气候湿热,适于毒蛇、蚂蟥、蠓虫、苍蝇、蚊子孽生繁殖,常年不绝。疾病多,易于流行,其中以疟疾、痢疾、钩端螺旋体、恙虫病最为突出,其中恶性疟疾和痢疾对部队危害最大。每年五、六月和十、十一月发病率最高。常见的多发病还有中暑、腹泻、烂脚、下肢溃疡等。骡马传染疾病,主要有血锥虫、炭疽、风湿病等,其中以血锥虫病流行最广、危害最大。
民族众多,人烟稀少。这一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主要有苗、壮、瑶、沙等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各异,宗教迷信的影响较深,禁忌多,经济文化落后。山区村寨少,有些地方步行一日不见村寨,小寨只有三、五户,大寨三十户左右。城镇多在坝区,人口较集中。边境两侧居民有的是同一民族,有的有亲属关系。

对分队战斗行动的影响
热带山岳丛林地的山、林、热、雨、雾的综合因素,给分队战斗带来了很大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是:便于隐蔽集结和秘密接敌,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便于广泛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近战歼敌;便于轻装步兵和小分队活动,开展游击作战;便于凭险据守,扼制要点,节省兵力;便于隐蔽配置和机动,进行伏击和袭击;便于就地取材构筑工事、设置障碍、制作简易渡河和工程保障器材;便于采集野生食物,克服短期困难。
不利的是:指挥、协同、观察、射击和通信联络困难;不便于机械化和重装备的运动,步兵越野运动时,需要翻山、穿林、过河,有时还要砍林开路前进,人员体力消耗大,运动速度缓慢,容易迷失方向,走错路;进攻中队形不易展开,展开后又容易失去联络,容易被敌人和地形分割;防御阵地间隙大,死角多,翼侧暴露,战斗队形容易被割裂;化学毒剂滞留时间较长,容易造成立体染毒,生物细菌不易消除;武器装备易锈蚀,人员、马匹容易患病,补给、战救均较困难。
热带山岳丛林地自然地理特点的利弊因素,作用于交战双方。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其特点与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增强适应性训练,灵活运用战术,才能克敌制胜。

越军分队编制装备、任务与加强
1、编制装备
步兵营的编制装备
越军步兵营编制520人,下辖3步兵连和1个火力连,以及通信排、人力运输排、侦察班等。主要装备有:82无坐力炮2门、82迫击炮2门、60迫击炮6门、12.7高射机枪2挺、B40、B41火箭筒27具、M79掷弹筒27具、重机枪6挺、轻机枪27挺、冲锋枪235支、各型电台16部。
步兵连的编制装备
越军步兵连编制123人,下辖3个步兵排、1个60迫击炮班、1个重机枪班。主要装备有:60迫击炮2门、B40、B41火箭筒9具、M79掷弹筒9具、重机枪2挺、轻机枪9挺、冲锋枪64支。
2、任务与加强
越军步兵营、连在进攻战斗中,通常担任消灭对方防御队形中、营垒中以及后方基地中的一部分人员,或消灭对方搜索扫荡和增援的兵力。在上级编成内进攻时,可担任主要进攻部分、次要进攻部分、牵制部分、预备队和佯动等任务。营通常可以得到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各1个排至1个连(120迫击炮、75无坐力炮各2至4门,12.7高射机枪2至6挺)的加强。连可以得到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各1个排(各2门、挺)的加强。在特殊情况下进攻时,营、连还可能得到坦克1个排至1个连的加强和反坦克导弹、工兵分队的配属。
越军步兵连、排在防御战斗中,可单独担负某一地段、支撑点的防御,或在上级的队形内担任营、连某一方向防御或者作为预备队,排有时也可由营指派担任远距离打击敌人的任务。要求连必须具有阻击对方1个营兵力进攻的能力,排能够抗击对方对方连或者连以上兵力的进攻。连通常可以得到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各1个排的加强,排能够得到无坐力炮1门、60迫击炮2门、重机枪1挺的加强。连还可能得到上级火力的支援。

越军营、连进攻战斗特点
越军的营、连进攻概念,包括运动进攻和对坚固工事防御之敌的进攻。越军认为“进攻是为了积极消灭敌人,主动保存自己,只有坚决、连续和全面的进攻,才能大量消灭敌人和摧毁其装备,为彻底打败敌人创造条件。”其营、连进攻的主要特点是:
1、有重点的多路进攻。越军强调,对主要目标和重点突破方向,应集中三至五倍于敌的兵力,以达成优势。如果兵力、装备不充足,也要求集中二倍于敌的兵力。其主攻方向通常选在对方防御疏忽并对整个防御利害攸关的地方,便于展开兵力和部署多种火器;便于集中兵力攻击主要目标,便于扩张战果。营、连进攻通常有二至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可成二至三条兵路,但其中必须要有主要方向和主要兵路,以形成有重点的多路围攻部署。其战斗队形通常由主要进攻方向部分、次要进攻方向部分(即牵制部分)、预备部分、火力部分、潜伏穿插部分和后勤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有疑兵、打援等部分。主要进攻方向部分:连约为1个加强排(四至五个步兵班);营约为1个步兵连或者1个加强连。次要进攻方向部分:连约为1个步兵排(二至三个班);营为1个排至1个连,有时可得到火器的加强。牵制部分:连约为1个班;营通常由一至两个步兵排,以及迫击炮、无坐力炮组成。预备部分:连约为1个班;营为1个排到1个连。火力部分:通常由建制内和加强的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以及轻重机枪组成。后勤部分:主要由运输班组成。在得到地方武装配合时,通常担任包围、伏击、拦截、阻援、疑兵或者向导任务。如1984年7月12日船头地区战斗中,越军356师876团在老山方向展开1个营的兵力从东西南3个方向分3路对1072高地突击,其中则以东路为主要进攻方向。
2、重视火力准备。越军的火力使用原则是: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出其不意、及时准确,做到曲直、远近、高平相结合。昼间进攻时,冲击前通常对对方阵地进行火力准备,一般分为先期火力和直接火力准备。当分队由暂停位置(通常距离攻击目标1个小时行程),从多方向、多路接敌并占领进攻展开位置时,以大口径远程炮兵火力进行掩护。当步兵准备冲击时,为增强火力杀伤效果,除使用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外,还使用无后坐力炮直接进行火力准备。火力准备持续时间不统一,有时长达数小时,有时仅二、三十分钟。炮弹使用瞬发或者短延期引信,以达到杀伤对方人员和破坏对方工事的目的。越军重视发挥迫击炮的作用。其配置分散但是火力集中。每个阵地一般配二至三门炮,炮与炮间隔有时达30米以上,以集中火力进行射击。越军强调利用隐蔽、死角把发射阵地靠前配置。离对方前沿最近时,120迫击炮约为500米、82迫击炮约为200米、60迫击炮约为100米。越军有时还用远程火炮对其进攻高地附近的阵地或者后方进行射击,企图阻止对方的增援。在次要方向上进攻时,通常不进行火力准备,或只进行短时间火力袭击即以步兵发起冲击。夜间进攻时,通常采取偷袭的战法,不进行炮火准备;有时在白天炮击,当晚偷袭。
如1979年2月23日,越军338师460团以1个营的兵力进攻我宁明县板烂地区。在攻击前夜即对我进行了5个多小时的炮火袭击,发射各种炮弹4000余发。23日发起进攻前,又对我480和544高地炮击30余分钟,随后又以游动火炮断续射击约3个小时。每次冲击除进行火力准备外,在其步兵接近我前沿时,又使用随伴火炮进行袭击。
3、小群多路、连续冲击。越军分队进攻时,冲击出发阵地距离对方阵地前沿通常为100至300米。火力准备结束时,步兵即以小群多路发起冲击。当接近对方前沿百米左右时即展开成散开队形,通常以三至五人为一组,组与组间隔为十余米,兵与兵间隔三至五米,从多方向同时向目标冲击。在冲击过程中,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采取各种姿势,时而匍匐前进,时而曲身运动,时而直身快跑,并注意交替掩护,逐次跃进。当对方火力猛烈时,则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待对方火力减弱时,再发起冲击,并使用火箭筒、掷弹筒等火器,压制、摧毁对方前沿火力点。靠近对方前沿时,边前进边投弹边射击,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当冲击受挫时,即退到距离对方前沿约一两百米的死角和凹地里,重新组织或增强力量,伺机再次发起冲击。如1979年2月23日,越军316A师148团6营进攻代乃东南无名高地。从5时55分到12时6分,向我116团6连阵地连续冲击12次,平均每半小时1次,最小间隔仅10分钟。在两次冲击之间,越军为了阻止对方调整部署,增强防御,为其下次冲击创造条件。有时派出少数兵力与对方继续保持接触,进行牵制和袭扰;有时则构筑掩体藏身其中,待下次冲击时,首先跃出,从近距离突然冲击,使对方措手不及。还是在代乃战斗中,越军于23日7时炮击后,有几名士兵从烟雾中跃出,突入我117团2连2班阵地,经过20分钟战斗才被清除。
越军强调步坦协同作战。通常组成坦克、装甲车与步兵相结合的突击群,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实施进攻。坦克以引导或者支援的方法掩护步兵战斗,以直射火力摧毁对方的火力点,扫除障碍,步兵则乘势迅速突入对方阵地,夺取胜利。越军的这种打法在侵柬作战中使用较多,如1977年12月6日,越军步兵第1师由西宁入侵柬埔寨柴桢省时,即采用此战术,两天内突入柬纵深达64公里。其第1团在作战中,由第4军支援T54坦克12辆,M113型装甲车14辆配合步兵战斗。
4、连续投入兵力,连续进攻。越军要求在突破对方防御前沿后,要连续发展攻势,消灭全部敌人。为此,通常使用预备部分发展进攻,攻打下一目标,扩大战果。兵力使用,采取由小到大,逐次增兵的方法。使用时机则选择在前一个目标发生动摇、混乱或被消灭时,即以预备部分迅速攻打下一个目标。当进攻部分被消耗,发展缓慢,或其两翼、后方出现新的敌人,为了接触所受威胁和保障进攻,可以使用预备部分消灭新出现的敌人。预备部分通常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消灭敌人,或是堵头截尾,围歼逃敌。越军强调昼夜连续进攻,要求“昼夜战斗未经结束,分队应有积极、坚决、连续进攻,直到全歼敌人为止的精神。”如7月1日,316师174团3营进攻我那拉地区169号高地方向,在1个小时内实施了排以下规模兵力冲击和袭扰17次,连以上规模兵力冲击4次。在昼间进攻的基础上,迅速组织力量,力争在当天晚上结束战斗。
越军在进攻遭到挫败而撤退时,则以攻击行动进行掩护。比如组织小分队在夜间对对方阵地进行袭击,同时抢运其尸体与伤员,并进行猛烈炮击,企图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同时造成对方以为其将要发起进攻的错觉。在撤退中,越军注意占领沿途有利地形,构筑工事,控制要道,以阻止对方趁胜追击。
5、使用特工分队进行渗透,配合作战。越军认为,其特工分队比较灵活、便于机动,用于敌后破袭,配合正面进攻,可以达到出敌不意和震撼对方士气的目的。在使用上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以特工分队在前面开路,引导步兵行动。当步兵发起攻击后,特工分队便转为伺机捕俘。7月12日越军174团4营反扑那拉地区时,即以特工198团2营1连为先导,在步兵之前攻击我150号、169号阵地。二是以成建制的特工营、连与步兵混合编组,以特工配合步兵的攻击行动。三是派特工潜入对方浅近纵深,进行抵近观察,袭扰破坏。1984年6月11日越军特工821团分队袭击我2连指挥所和7月6日破袭我白石岩地区辛柏林雷达、炮兵阵地即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战例。或者是里应外合“中心开花”,配合正面分队进攻。四是以特工分队在次要进攻方向上佯动,吸引牵制对方,掩护主力从主要方向突然发起进攻。
6、偷袭与强攻相结合,这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其进攻通常是从偷袭开始,偷袭的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如越军向我3连防守的153阵地实施的22次进攻中,有10次从晚上开始,8次从凌晨1时半开始,4次从凌晨5时开始。进攻前,利用夜暗和雨雾天气,秘密进入冲击出发阵地(距对方前沿50—100米),不经过炮火准备,突然发起攻击。一旦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即呼唤炮兵火力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迅速转入强攻。如1984年6月11日越军向我船头地区发起攻击前,即以特工821团一部潜入我阵地前待命,11日凌晨3时许在我前沿障碍中开辟通路,步兵随后跟进,企图对我进行偷袭。当企图暴露后,即呼唤炮火支援转为强攻。
越军营、连进攻的主要弱点则在于:在炮兵火力运用上,多以连、排或者单炮射击,零敲碎打,火力不够集中,难以形成拳头。且炮火支援不够及时。在兵力使用上,采取多方向、多兵路,逐次增兵的方法,突击力有限,难以形成进攻的锐势。步炮、步坦、各兵路之间协同水平不高,火力和运动结合得不够紧密。

越军连防御战斗特点
步兵连是越军基本战术单位。在山岳丛林地防御中,步兵连通常在上级编成内,相对独立的进行战斗。越军强调集中兵力,扼守要点,要组织严密的火力配系,力争把对方消灭在阵地前沿,并以积极的行动在阵地外开展袭击活动,实施阵前出击和反冲击,挫败对方的进攻。
1、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越军《步兵连阵地防御》教范要求:防御阵地要选择在利于扼守的地形上,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连可以组成3个支撑点,其中有一个主要支撑点。在特殊情况下,连可以组成1个支撑点。从越军的实战情况来看,其步兵连在山岳丛林地组织防御时,除了连主要阵地(即主要支撑点)外,通常还有2个排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设置在既便于扼守,又能控制要道的高地上,在连防御地域内形成鼎足之势,能相互支援、相互策应。连主要支撑点,设置在对全连防御起支撑作用的主要制高点上。在连、排支撑点外的有利地形上,还构筑有班和小组的防御阵地。连防御阵地的周长通常为2.5公里,有时可达3公里以上,纵深在800米或800米以上。此外,在连防御阵地的前方和翼侧,通常设置有警戒阵地,距离连的防御前沿一般为300至500米,有时可达1000米。为了迷惑敌人,越军习惯于在其前沿和阵地内设置假阵地。
2、集中兵力,扼守要点。越军指出:在防御中部署兵力,既要形成环形防御,又要集中主要力量于主要方向。步兵连防御战斗编成,通常区分为主要防御方向部分、次要防御方向部分、火力部分和预备部分,根据情况还可能组织阵外活动部分。主要防御方向部分,通常为1个排或者1个加强排的兵力,部署在主阵地上,其任务是在其他部分的协同下,积极阻击、消耗主要方向上进攻之敌,坚守连的主阵地,同时做好支援其他部分的机动准备。次要防御方向部分,可划分为二至三个地段,分别由排、班防守。各次要方向部分相互配合,积极阻击和消灭当面进攻之敌,坚守阵地,并做好机动准备。火力部分,由连建制内和加强的火器分队组成,通常由连长直接掌握,有时以部分火器配属给下属分队。火力部分的任务是以火力消灭敌人,支援各防御方向战斗,支援连预备队反冲击,控制结合部与死角。预备队通常由1个班至1个加强班担任,由连长直接掌握,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的纵深阵地内。其任务是实施反冲击,负责防守连的一部分阵地,接替、补充各支撑点的防御,执行连长赋予的其他任务。阵外活动部分,可单独成立,也可由连长指定次要方向部分轮流担任,兵力一般不超过1个班,通常派出在距离阵地前沿和一侧500至1000米的地段上,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必要的工事,并与当地武装配合作战。其任务是袭击集结或开进之敌;担任战斗警戒,迫敌提前展开;破坏交通,布雷设障,迟滞对方行动;在敌突破防御后,袭击、伏击对方后续梯队、指挥机关和后勤分队。
3、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多种工事。越军在山岳丛林地组织防御,主要依托险要地形和天然洞穴,构筑各种工事。凡是属于要点的土山和土石山,一般在山顶或靠近山顶的地方、山腰和山麓的有利地形上,构筑土木质地堡、掩蔽部、A字形工事或万字形打防结合的工事,其坚固程度能抗住155毫米榴弹炮的直接命中,并用堑壕、交通壕、掩壕与地堡、掩蔽部连接。山麓前沿的工事比较简单,一般只挖有散兵坑和断续堑壕、交通壕。在靠近交通要道两侧的要点,则构筑有比较完善的野战阵地,有多层、环形工事,有的还构筑有坑道和永备火力点。在喀斯特地貌上,则重视利用和改造天然洞穴、石缝,作为掩蔽工事和火器发射阵地。注意利用山岳丛林地的地形和植被特点,对工事进行严密伪装,并构筑假工事和假火力点,特别是暗火力点,不易被观察发觉。越军教范要求连阵地构筑必须具备以下六性,即“战斗性、坚固性、机动性、连环性、险要性和突然性”。其野战防御工事多为土木质结构,具有中等抗击程度,一般能做到坚固、低下、掩盖多、伪装良好,战斗、生活两用,防御与阻击、伏击相结合。
根据我军1979年缴获的越军文件,其1个连支撑点阵地,除堑壕、交通壕外,第一步要求最少构筑16—18个A字形掩蔽部(平均每班1个,最后要求每战斗小组1个),4—5个观察所(连部与各排各1个),2—4个无坐力炮阵地,3—4个迫击炮阵地,12—16个轻重机枪射击工事,9—18个火箭筒射击工事,36—72个冲锋枪射击工事
4、以多种火器,组成绵密的火力配系。越军在防御作战中,尤其重视对火力的组织和运用,强调曲直、远近、明暗相结合,正面射击和侧面射击相结合。
有重点的配置火器,集中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上。连、排支撑点的火器配系,除了要求能射击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外,还强调要重点控制便于进攻方接近的地形和道路,构成严密的火力控制区。因此,在主要阵地和主要防御方向上,配置的火器较多。营加强给连的高射机枪和迫击炮多配置在连的主要制高点上。主要方向上的排阵地,通常配置有上级加强的重机枪、火箭筒和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多配置在高地顶端附近,迫击炮多配置在靠近山顶的反斜面上,轻重机枪多配置在山腰附近,火箭筒和无坐力炮主要配置在靠近道路、谷地两侧的山麓。在越军的轻武器中,M79掷弹筒射程31—400米,一人带弹20—30发,在堑壕内游动射击,可以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隙,威力与手榴弹相近,对步兵威胁较大。
根据火器性能,组织多层火力。越军的连、排火力配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步兵火器和反坦克火器,利用山脚的竹林、草丛、乱石堆等构筑掩蔽工事;第二层为轻重机枪,利用半山腰天然洞穴或者石缝、灌木、草丛等构筑发射阵地;第三层为高射机枪、高射炮和迫击炮,配置在鞍部和山脊上。每层相距数十米至数百米。当对方进入上述火器有效射程时,即从不同距离上进行打击,形成多层火力。如1979年2月18日,我边防14团10连进至761高地北侧800米凹部时,遭到越军炮火和高射机枪火力阻拦,伤亡数十人才得以通过其火力封锁区,其余一部被迫撤回。又如我110团2、4连,自谷柳后山264高地向越军332高地主峰攻击前进,在其阵地前500米的一片开阔地上,遭到332高地高射机枪、重机枪火力压制,进攻一度受阻。越军还强调在近距离上杀伤对方,通常在防御前沿2、300米距离内,以轻机枪、冲锋枪和枪榴弹组成密集火力,抗击对方的冲击。如1979年2月17日,我云南省军区独立师3团7连进攻平顶山阵地2号高地,当接近越军前沿20米处时,遭到2、3、4号高地火力突然猛烈射击,伤亡近20人。为了加大火力密度,高射机枪和重机枪也常常进行近距离射击,杀伤接近其防御前沿的敌人。
利用地形特点,组成交叉火力。越军利用配置在防御地域内各个高地上的火器,从多个方向进行交叉射击,特别是在便于对方接近的地段,组织正面、侧面、倒打火力,使其腹背受敌。如我118团1连1排2月17日夜攻打小曹东北1号高地时,遭到周围越军高地火力侧击3次,冲击受挫。又如我149师446团2营在4号桥地区遭越军阻击,同时被南侧威龙松越军高机侧射。
利用隐蔽地形,设置暗火力点。越军强调“精心设置暗火力点”,通常设置在既便于隐蔽,又便于发扬火力、控制要道的树(草)丛、石缝、岩穴等地方,并注意伪装,不容易发现。通常明火力点先射击,暗火力点待对方进至附近时才突然开火,而且多行短点射,不易发现。如我149师446团3连3月2日进至4号桥地区3号阵地,遭越军1个暗火力点杀伤近10人。由于该火力点位置低下,坚固,先后打了15发火箭弹也未能将其摧毁,直到11时10分才以坦克炮将其打掉。
5、周密设置各种障碍物。越军重视对各种障碍物的设置,用以阻断交通、阻止和迟滞对方进攻,摧毁其坦克、装甲车及其他车辆,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连设置的障碍物以地雷为主,以铁丝网、竹签、陷阱、壕沟、鹿砦为辅。要求障碍物设置要有重点,充分利用地形,并与火力紧密结合。
在防御前沿和敌坦克可能接近的道路,设置反坦克雷场。雷场纵深可达50至100米,雷距一般为2至4米;在反坦克雷场前沿,设置防步兵地雷。在狭窄地段构筑防坦克壕,宽在4至6米,深2米。在防御前沿和便于对方接近的道路,一级阵地结合部、死角等地,布设防步兵地雷。还常常采取雷群与雷场相结合,以雷群为主,由数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雷群的间隔多为4至5米,雷距0.8米,密度可达每米正面3枚以上,最大密度可达15枚。越军的防步兵地雷多为压发和绊发装置,还有定向雷、跳雷等。在草深林密处多为绊发雷,草木稀疏处多为压发雷,有时则混合布设。地雷对步兵的威胁极大,如我41师123团进攻孟康地区1227高地、1372高地西南无名高地时,冲击中触雷伤亡51人,影响了部队战斗。而126团在满镁战斗中,触雷伤亡占总伤亡的20%。
6、凭险据守,善于袭击、伏击。越军利用山岳丛林地易守难攻的特点,在对方攻击时,依靠工事和火力、扼守要点,顽强抵抗。对主要阵地,乘对方立足未稳或者进展困难之际,适时组织力量,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越军重视阵地内兵力、火力的机动。当对方接近时,配置在前沿的少数兵力首先射击,迟滞其进攻,同时向主阵地报警,并适时撤回到主阵地。越军士兵一人能使用多种武器,并善于在阵地上利用隐蔽地形和工事,适时变换射击位置。为了尽量提高火器的杀伤效果,还经常采取将对方放至近距离突然开火的打法。
越军强调伏击和袭击对方的穿插迂回部队,并常以特工队、民军配合进行袭扰。通常利用夜暗或丛林为掩护,在隘口、狭谷、主要通路两侧的险要地形设伏,隐蔽待机,当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堵头截尾,在近距离上突然开火,打了就跑。如1979年2月18日夜,我121师预指率362团3营、师后勤前梯队、362团后勤梯队由那黄返回通农途中,在魁剥遭到峡谷两侧越军火力袭击,混入行军队列的越军特工也趁机开枪投弹,共伤亡300余人(其中民工200余人)。当无力抗击对方强大攻势或者遭到包围时,越军即分散转移或者潜藏,化整为零,与民军相配合,袭击对方后续分队、机关和零散人员,或者转移到纵深阵地、后方的指定位置重新集结。
越军防御作战的主要弱点是:在战术思想上,依赖火力和工事,消极固守,顶得住就顶,顶不住就后撤、钻林进洞或者退守坑道,不善于组织兵力进行反冲击;防御间隙大,翼侧暴露,利于对方侧后攻击和穿插分割;在兵力部署上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和机动兵力,分兵把守,各自为战,互相之间的协同和支援较差。

结语
从实战看,越军部队(团以上)作战能力不如分队(团以下)作战能力,团以上正规攻防作战和运动作战能力极为有限,1979年东西两线仅各一次团级规模进攻。不善于组织师以上的兵团协同,在宽正面、浅纵深的地方打正规的防御战,部队再多,工事再坚固也不是解放军的对手(例如谅山);打硬碰硬的攻坚战(例如1979年的代乃、1984年的船头),同样是头破血流占不到便宜。但是其经过长期游击战争,小规模战斗的锻炼,在战术上有一定的指挥经验和战斗能力,特别是分队独立作战的经验比较丰富,连以下指挥和战术较为熟练。分队攻防作战能力较强,进攻时战术比较灵活、与随伴火炮协同较密切,单兵战术动作较好,攻击精神旺盛;防御时凭借有利地形,依托既设阵地和组织密集火力,顽强抗击。并善于利用地形和夜暗组织伏击、袭击,重点打击对方沿公路急进部(分)队、迂回穿插部(分)队和自卫能力弱的机关、炮兵、后勤。一旦在战斗中失利,能够迅速化整为零各自为战,转入游击作战牵制和消耗对手,这一优点,在1979年中越战争的高平战场有相当的表现。
我认为对付游击战最好的办法就是三光政策与焦土战术。你进洞?无坐力炮+云爆弹。钻树林?燃烧弹海赶出来。
还好当初教徒弟时留了一手,没教大兵团作战,不然现在压力更大。
mark9966 发表于 2012-2-11 19:47
还好当初教徒弟时留了一手,没教大兵团作战,不然现在压力更大。
教了也学不会,学会了敢这么玩也是活活被MD玩死。
猴国那狭长多山的地形怎么可能玩大兵团作战。
zt27 发表于 2012-2-11 19:34
我认为对付游击战最好的办法就是三光政策与焦土战术。你进洞?无坐力炮+云爆弹。钻树林?燃烧弹海赶出来。
空炸榴弹也不错
那么窄玩大兵团用火箭炮或者是大杀伤力武器效果不错
就连霉菌在越南都没组织起像样的大规模作战
buaaxd 发表于 2012-2-11 19:56
教了也学不会,学会了敢这么玩也是活活被MD玩死。
师以上作战都是各国军界的不传之密,不会教的。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11 20:29
那么窄玩大兵团用火箭炮或者是大杀伤力武器效果不错
就连霉菌在越南都没组织起像样的大规模作战
霉菌是没对手,可不是不会玩,火箭炮看起来很壮观,但对有防护能力的目标效能不佳。
mark9966 发表于 2012-2-11 20:47
霉菌是没对手,可不是不会玩,火箭炮看起来很壮观,但对有防护能力的目标效能不佳。
当时猴子有多少装甲防护;P
火箭炮是覆盖射、面积射,对于表面阵地及部队集结地域有较强的杀伤力,但对依托山洞、坑道、掩蔽部固守之敌杀伤效果并不显著。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11 20:52
当时猴子有多少装甲防护
好好看看人家楼主的回复,不要一提防护就以为是装甲目标。
楼主是干嘛的?研究得这么透。
猴子单兵不算差,群P的话就不行了
真心建议CD某新进“浅谈帝”来学习一下什么叫“浅谈”~
学习了,知彼知已方能百战不怠
还好当初教徒弟时留了一手,没教大兵团作战,不然现在压力更大。
看看悲催的顺化战役……
印象里猴子很喜欢动用高射机枪。
这才是真正的“浅谈”啊!!楼主好文!!辛苦了!!
越南这种小规模特种战很强调个人素质和意志,不知道现在越南国内也开始混乱,还能不能保持
现在开扁猴子就不是陆军先动手啦,先轰再说,它纵深都要挨打咯
高机平射,这个好像是那时候双方都经常使用的手法嘛。也没空中目标可打……
zt27 发表于 2012-2-11 19:34
我认为对付游击战最好的办法就是三光政策与焦土战术。你进洞?无坐力炮+云爆弹。钻树林?燃烧弹海赶出来。
阁下的签名里的女人我竟然3秒内能答出名字的占90%,我检讨我的宅
好文啊,希望这样的帖子越来越多
不是师傅没教,而是徒弟没好好学。武元甲没学到家急着出师,把中国顾问团抛一边去了。后来在南越,被MD飞机炸得要死,没机会实践大兵团作战。
aglies 发表于 2012-2-19 22:11
阁下的签名里的女人我竟然3秒内能答出名字的占90%,我检讨我的宅

其实那个图只显示了一半。点击才能全部显示。
沈晨曦 发表于 2012-2-11 21:01
火箭炮是覆盖射、面积射,对于表面阵地及部队集结地域有较强的杀伤力,但对依托山洞、坑道、掩蔽部固守之敌 ...
山地支援火力,最给力的还是火箭筒吧?
zt27 发表于 2012-2-20 10:30
其实那个图只显示了一半。点击才能全部显示。
我表示我真的点击了.从最底下的千鸟和泰莎开始看起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2-2-20 10:36
山地支援火力,最给力的还是火箭筒吧?
还有伴随步兵的无坐力炮。
请假一个问题(请假相关问题挖坟不算扣分吧)
在阿富汗和越南这两类地形步兵分队作战哪个难度大?丛林和山地作战最重要的区别,有哪位大大深入的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