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批“争当贫困县”怪象:贫困缘何成特大喜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21:37
 “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1月30日上午,一则落款为“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的LED宣传标语在各大微博和论坛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1月31日《南方日报》)


  正方

  穷绝对不是耻辱

  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因为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一样,“湖南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件事儿,在各方所引起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入选特困区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光彩事儿,更没有必要兴高采烈地予以祝贺。但如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件事情就绝对不是坏事儿了,因为这次“被成功纳入特困区”,也意味着当地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恩泽,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喜事儿吗?

  如此大的喜事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呢?难道还要死活都憋着,只等没人的时候偷着乐?穷,确实不能说光荣,但也说不上耻辱。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可能绝对平衡的,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是客观存在,这些地方的“贫困”可能有当地人自身努力不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到了资源贫乏等客观原因的制约,我们有什么理由因为这里的人投错了胎而歧视他们?国家出台政策措施对这些贫困地区予以扶持是十分必要的,但国家的扶持力量又是十分有限的,有限的扶贫资金必须用在最贫困的地方。什么地方最贫困呢?这就需要国家的微观了解和宏观把控,一个地方能够让国家深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并且接受国家给予的支持,这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我觉得,当地的做法真没有什么不应该,只要他们上报的情况是真实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欺骗上级的行为,而上级给予他们的又是正常范围内的支持,他们的兴高采烈就无可指摘。

  李国婧

  解读

  贫困县怎成荣誉证

  新邵官方将庆贺纳入贫困县的宣传标语推为“一家民营企业在没有征得政府任何部门授权的情况下制作的”,显然不能服人。要知道,在新邵县政府的官网上就能找到文章《新邵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该文章称“11月15日 ,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召开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会上传来特大喜讯:新邵县被正式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此,当地又该做何解释呢?当然,如何解释并非问题关键,最值得解读的还是这种“贫困光荣”背后的复杂心态。

  首先不妨正面解读一下。得承认一个现实,中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平衡,而在“共同富裕”的政治愿景里,国家划分贫困地区作为帮扶对象可谓合情合理。也正是在此语境下,经济相对落后的新邵县被纳入贫困县,“对改善当地老百姓生活将很有意义”,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坏事;就好比一个困难户争取到了低保,贫困县的帽子对于新邵县来说,俨然雪中送炭。

  然而,贫困并非新邵的错,但把“贫困县”整成“荣誉证”就不对了。这也是网友对于当地“热烈祝贺、成功纳入、特大喜讯、好消息”等措辞表示“难以接受”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没人再认为“贫穷光荣、富裕可耻”,现在看到新邵县这些宣传恍惚又回到了30年前。很明显,新邵县如此表现,是因为被纳入贫困县后,每年能得到国家5.6亿元资金扶持。说白了,贫困县这块臭豆腐是“闻着臭、吃着香”,贫困县不仅可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县绑定,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资料显示,中国2001年核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0年来不少贫困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它们仍然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前不久,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发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等排行榜单中就出现了17个国家级贫困县。眼下,新邵县吃到了“香豆腐”,自然为之高兴,只是高兴有点过,导致了“措辞有些不妥”。

 邓昌发

  反方

  近年来,媒体和网友频频批斥“争当贫困县”之怪象,但一些地方绞尽脑汁却想戴上“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帽子,事实上,有的“贫困县”早已成了“财政大县”、“经济强县”,却依然不愿摘下这顶“穷帽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贫困县在未来10年中,每年都可以得到国家和省、市给予的大量的扶贫贷款、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同时在教育、招商引资等各个领域,都可以享受国家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正是这些不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好处,所以大家都不愿“脱贫”。据悉,新邵县被纳入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后,每年能够得到国家5.6亿元资金。如此看来,该县“成功纳入”岂不是一个“特大喜讯”?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认为,国家级贫困县真正贫穷的是老百姓,扶贫资金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在老百姓头上。但事实上,人们看到的是,有的贫困县将国家的扶贫资金用在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升迁增加砝码,更有甚者,用在大吃大喝上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蒙羞、“难以接受”。


  站在新邵县的角度,该县能够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来之不易,值得“高兴”、“感激”,但笔者期望的是,别像过去有的地方那样,不能将其用在真正贫穷的百姓身上,而且用在“歪门邪道”上,那就有悖国家政策的初衷,有负百姓的厚望了。

  付彪

  评判

  不思进取典型代表

  说句不中听的话,成为贫困县有什么好炫耀的?其中又有何“特大喜讯”而言?岂不是活脱脱地透出当地政府官员的一种吃国家、依赖国家的思维?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全国各地都在大干快上,想方设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发展之路。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把“穷”当作一种耻辱,当作一种奋进的动力,卧薪尝胆,以求尽快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而反观新邵县,却把“荣膺”国家级贫困县的头衔当作了“特大喜讯”,沾沾自喜,把未来十年将享受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以及土地、生态补偿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当作炫耀的资本,显然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错位,说白了是不思进取、以穷为荣的典型表现,是在“穷折腾”。很难想像,在这种思维和“理念”导引下,新邵县今后会得到科学发展,新邵县的百姓会很快脱贫致富。此外,这种靠争得贫困县头衔的思维和做法,也凸显当地官员缺乏领导智慧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才能,是典型的“等、靠、要”和“坐享其成”的懒政作为。

  从新邵官方网站上所发布的新闻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文字表述中,没有表达半点感恩的心,没有激发出任何拼搏奋进的热情,反而是一种“狂喜”的表露,一种“天上掉馅饼”式的欢呼,把获得贫困县的头衔,当作了重大“利好”,当作了执政的政绩。这般精神状态和作为,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也实在是有些丢人现眼。

  扶贫不是扶懒,扶贫更不是一块永远吃不完的“唐僧肉”。对于这种“特大喜讯”,还是少一些炫耀为好。如果连申请到“贫困”的待遇都当作“特大喜讯”,还要一大堆的县领导干什么?此外,面对这些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干部,当地百姓还有什么指望?国家又有多少优惠政策和补贴,能够填满这种背离科学发展精神的“欲望”?

  唐卫毅

  -三言两语

  ●“纳入贫困县”成“特大喜讯”同时还反映出了一些地方的“等靠要”思维惯性甚至地方领导干部的懒政思维。

  ——杨凡

  ●出现贫困县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绝对贫困,地方经济始终挣扎于贫困线下;另一种是相对贫困,在发展浪潮中发展步伐落后于其他县市,进而被挤进贫困县行列。很明显,无论哪种原因都值得当地深刻反思,而非以贫困为荣,把贫困县的帽子视为当地争夺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资本。

  ——谢慧

  ●正如一学者所言,要想让贫困地区励精图治,变“等靠要”为“追赶超”,还得“改变当前贫困县评定的畸形或者错位的文化环境,对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进行科学评价。”

  ——牛一元

  ●贫困县既然获得了政策扶持和经济资源,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果达不到发展预期,必须启动对贫困县主要领导的问责,使贫困县的帽子不能戴得太舒服。

  ——郭宇

  ●穷则思变,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常理。至于怎么变,需要各级领导者头脑清醒,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压力为动力,集民智民力共同打开地区的致富大门。

  ——梁飞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虽然一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都希望得到国家的“关照”,享受到国家的诸多优惠政策,但这毕竟是暂时的,国家也不可能“养”贫困地区一辈子。

  ——付华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01/3634406.shtml“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1月30日上午,一则落款为“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的LED宣传标语在各大微博和论坛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1月31日《南方日报》)


  正方

  穷绝对不是耻辱

  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因为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一样,“湖南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件事儿,在各方所引起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入选特困区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光彩事儿,更没有必要兴高采烈地予以祝贺。但如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件事情就绝对不是坏事儿了,因为这次“被成功纳入特困区”,也意味着当地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恩泽,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喜事儿吗?

  如此大的喜事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呢?难道还要死活都憋着,只等没人的时候偷着乐?穷,确实不能说光荣,但也说不上耻辱。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可能绝对平衡的,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是客观存在,这些地方的“贫困”可能有当地人自身努力不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到了资源贫乏等客观原因的制约,我们有什么理由因为这里的人投错了胎而歧视他们?国家出台政策措施对这些贫困地区予以扶持是十分必要的,但国家的扶持力量又是十分有限的,有限的扶贫资金必须用在最贫困的地方。什么地方最贫困呢?这就需要国家的微观了解和宏观把控,一个地方能够让国家深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并且接受国家给予的支持,这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我觉得,当地的做法真没有什么不应该,只要他们上报的情况是真实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欺骗上级的行为,而上级给予他们的又是正常范围内的支持,他们的兴高采烈就无可指摘。

  李国婧

  解读

  贫困县怎成荣誉证

  新邵官方将庆贺纳入贫困县的宣传标语推为“一家民营企业在没有征得政府任何部门授权的情况下制作的”,显然不能服人。要知道,在新邵县政府的官网上就能找到文章《新邵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该文章称“11月15日 ,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召开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会上传来特大喜讯:新邵县被正式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此,当地又该做何解释呢?当然,如何解释并非问题关键,最值得解读的还是这种“贫困光荣”背后的复杂心态。

  首先不妨正面解读一下。得承认一个现实,中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平衡,而在“共同富裕”的政治愿景里,国家划分贫困地区作为帮扶对象可谓合情合理。也正是在此语境下,经济相对落后的新邵县被纳入贫困县,“对改善当地老百姓生活将很有意义”,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坏事;就好比一个困难户争取到了低保,贫困县的帽子对于新邵县来说,俨然雪中送炭。

  然而,贫困并非新邵的错,但把“贫困县”整成“荣誉证”就不对了。这也是网友对于当地“热烈祝贺、成功纳入、特大喜讯、好消息”等措辞表示“难以接受”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没人再认为“贫穷光荣、富裕可耻”,现在看到新邵县这些宣传恍惚又回到了30年前。很明显,新邵县如此表现,是因为被纳入贫困县后,每年能得到国家5.6亿元资金扶持。说白了,贫困县这块臭豆腐是“闻着臭、吃着香”,贫困县不仅可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县绑定,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资料显示,中国2001年核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0年来不少贫困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它们仍然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前不久,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发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等排行榜单中就出现了17个国家级贫困县。眼下,新邵县吃到了“香豆腐”,自然为之高兴,只是高兴有点过,导致了“措辞有些不妥”。

 邓昌发

  反方

  近年来,媒体和网友频频批斥“争当贫困县”之怪象,但一些地方绞尽脑汁却想戴上“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帽子,事实上,有的“贫困县”早已成了“财政大县”、“经济强县”,却依然不愿摘下这顶“穷帽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贫困县在未来10年中,每年都可以得到国家和省、市给予的大量的扶贫贷款、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同时在教育、招商引资等各个领域,都可以享受国家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正是这些不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好处,所以大家都不愿“脱贫”。据悉,新邵县被纳入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后,每年能够得到国家5.6亿元资金。如此看来,该县“成功纳入”岂不是一个“特大喜讯”?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认为,国家级贫困县真正贫穷的是老百姓,扶贫资金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在老百姓头上。但事实上,人们看到的是,有的贫困县将国家的扶贫资金用在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升迁增加砝码,更有甚者,用在大吃大喝上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蒙羞、“难以接受”。


  站在新邵县的角度,该县能够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来之不易,值得“高兴”、“感激”,但笔者期望的是,别像过去有的地方那样,不能将其用在真正贫穷的百姓身上,而且用在“歪门邪道”上,那就有悖国家政策的初衷,有负百姓的厚望了。

  付彪

  评判

  不思进取典型代表

  说句不中听的话,成为贫困县有什么好炫耀的?其中又有何“特大喜讯”而言?岂不是活脱脱地透出当地政府官员的一种吃国家、依赖国家的思维?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全国各地都在大干快上,想方设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发展之路。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把“穷”当作一种耻辱,当作一种奋进的动力,卧薪尝胆,以求尽快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而反观新邵县,却把“荣膺”国家级贫困县的头衔当作了“特大喜讯”,沾沾自喜,把未来十年将享受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以及土地、生态补偿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当作炫耀的资本,显然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错位,说白了是不思进取、以穷为荣的典型表现,是在“穷折腾”。很难想像,在这种思维和“理念”导引下,新邵县今后会得到科学发展,新邵县的百姓会很快脱贫致富。此外,这种靠争得贫困县头衔的思维和做法,也凸显当地官员缺乏领导智慧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才能,是典型的“等、靠、要”和“坐享其成”的懒政作为。

  从新邵官方网站上所发布的新闻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文字表述中,没有表达半点感恩的心,没有激发出任何拼搏奋进的热情,反而是一种“狂喜”的表露,一种“天上掉馅饼”式的欢呼,把获得贫困县的头衔,当作了重大“利好”,当作了执政的政绩。这般精神状态和作为,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也实在是有些丢人现眼。

  扶贫不是扶懒,扶贫更不是一块永远吃不完的“唐僧肉”。对于这种“特大喜讯”,还是少一些炫耀为好。如果连申请到“贫困”的待遇都当作“特大喜讯”,还要一大堆的县领导干什么?此外,面对这些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干部,当地百姓还有什么指望?国家又有多少优惠政策和补贴,能够填满这种背离科学发展精神的“欲望”?

  唐卫毅

  -三言两语

  ●“纳入贫困县”成“特大喜讯”同时还反映出了一些地方的“等靠要”思维惯性甚至地方领导干部的懒政思维。

  ——杨凡

  ●出现贫困县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绝对贫困,地方经济始终挣扎于贫困线下;另一种是相对贫困,在发展浪潮中发展步伐落后于其他县市,进而被挤进贫困县行列。很明显,无论哪种原因都值得当地深刻反思,而非以贫困为荣,把贫困县的帽子视为当地争夺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资本。

  ——谢慧

  ●正如一学者所言,要想让贫困地区励精图治,变“等靠要”为“追赶超”,还得“改变当前贫困县评定的畸形或者错位的文化环境,对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进行科学评价。”

  ——牛一元

  ●贫困县既然获得了政策扶持和经济资源,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果达不到发展预期,必须启动对贫困县主要领导的问责,使贫困县的帽子不能戴得太舒服。

  ——郭宇

  ●穷则思变,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常理。至于怎么变,需要各级领导者头脑清醒,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压力为动力,集民智民力共同打开地区的致富大门。

  ——梁飞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虽然一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都希望得到国家的“关照”,享受到国家的诸多优惠政策,但这毕竟是暂时的,国家也不可能“养”贫困地区一辈子。

  ——付华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01/3634406.shtml
可以想象,在“申贫”的过程中做足了功夫,这样的事与各种评比、评估差不多,大家都懂的。

以后纳入“贫困县”后先免去县的主官和“申贫”“有功人员”,改组县班子再到位扶贫政策。
装弱势群体 也不是地方政府独门绝技
其实应该学<<大秦帝国>>中间有一集的办法,商鞅看了一个以前是产量冠军的地方,哪个村长也被封了什么侯的(电视剧里是商鞅变法后积极生产的结果,反正是这样交代的),但后来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成了最烂的了,商鞅就去训了那里的人,那些人后来也感悟了,不能颓废了,答应重新开始,而商鞅给出的条件是,不给任何补助,你们自己努力,而且规定时间内如果还没搞好是要重罚,但好象没说搞好后有奖励,就是单方面的.如果贫困县也来这套,可以给技术和政策优惠,规定时间内有起色然后可以再良性发展,如果搞不好,停止一切优惠,而且当地领导全部连坐罢免,这样是不是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