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于冬:龙门与十三钗之战是中国电影发行史的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1:31


2011年的电影贺岁档,《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间的舆论战争比两部影片本身更“精彩”。“龙门”上映日期最早定在12月18日,“十三钗”宣布12月16日上片;“龙门”也提前到16日;“十三钗”随之提前到15日。

张伟平强势要求提高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至45%,最低票价提高5元,院线公司不满,最终由广电总局从中调解;张伟平不点名指责有同行降低影片分成比例,是“落井下石”。再后来张伟平以博纳公司旗下影院拖欠己方影片票款为由,禁止对方放映“十三钗”;而博纳一家影院在12月14日发布公告,拒绝放映“十三钗”及所有新画面公司的影片。

硝烟弥漫虚实难辨,更难分清谁是谁非,两部影片的曝光密度大大增加,也有人认为,他们商量好了炒作。

“炒作”的结果:踌躇满志要夺10亿票房的“十三钗”截至2012年1月15日尚未超过6亿;“龙门”以近5.3亿紧随其后,业内预期双片票房“过10(亿)”算是达到,但“破16”显然无望。

张伟平的新画面和于冬的博纳国际都是中国民营电影企业的中坚,且特色鲜明:前者绑定张艺谋,在影片投资和宣发上每每制造惊人话题,总能成为票房大户;后者从发行港产片、内地香港合拍片起步,逐渐介入影片投资及影院建设,更于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基本完成制片、发行、放映三大环节的“垂直垄断”。他们在2011年贺岁档的市场激战,究竟是个人恩怨,还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环境里必然出现的竞争格局?

2012年1月13日晚,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于冬,且听一方观点。

“中国电影不要自相残杀”

南方周末:你与张伟平公开“较劲”,造成“贺岁双雄战”的舆论,你认为“龙门”此次胜了吗?

于冬:作为专业的投资人、制片人,我认为“十三钗”一定不是6亿拍的。第二,不管多少钱拍的,也要尊重电影市场规律。你见过《蝙蝠侠》跟《蜘蛛侠》同一天上映吗?为什么美国六大公司都能坐下来协商档期,中国电影就出两部大片,非要自相残杀,全世界看笑话?

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发行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两部重量级大片同一天开花,没有赢家,都是为争口气出的下策。对于行业的竞争对手,我觉得不要做伤害行业的事情。不能因为你今天拍了一部强势的电影,就要求院线怎么样。当年张艺谋拍的文艺片,还不都是靠院线抬吗?

张艺谋也好,徐克也好,都是对中国电影做出过贡献的导演,我们做发行,是帮这些影片做到市场最大化,而不是互相伤害。两个导演之间没有问题,我们作为老板、发行人、制片人,却把两个导演扔在了同一个战壕里掐,不好。电影院无从选择,观众也无从选择,媒体在炒,水军在骂,对电影行业都是很大的伤害。

南方周末: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两部影片都有比现在更好的票房表现?

于冬:张艺谋的电影和“龙门”同日上,确实损失了至少2亿到3亿人民币。当时广电总局协调过,希望“十三钗”9号上,“龙门”推到20号,两个大片错开10天。在这10天当中,“十三钗”先拿4个亿;后面跟我并着走,我占60%他占40%的话,后面10亿票房他还有4个亿,就是8个亿,《龙门飞甲》最后6亿。这样就实现双赢,总票房比现在至少多三成。

我当时同意这样的安排,但前提是我的电影院必须得放“十三钗”。我(的电影)错开了,“十三钗”还不给我的电影院放,“龙门”就提到9号,因为我的影院不能空档;不光我的影院上,全国影院都得同步。这才是15号“龙门”和“十三钗”同时上映的根本原因。

我也通过中影和华夏发行公司,向张伟平表示,两个片子要错开,他不干。早在三个月以前,他就给各院线打电话,要求停我们的片子。

第二个礼拜,徐静蕾的《亲密敌人》上来了,我们就没放“十三钗”。

南方周末:“龙门”提前了四个小时上映,出于什么考虑?

于冬:这叫围棋的先手。同时上的话,“龙门”与“十三钗”排片一半一半嘛,我早开4小时,每个影院至少要多排两场“龙门”。第一天排片是11000场,“十三钗”只有六千多场。我第一天票房就赢了。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发布“三不”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提高票价)?

于冬:总局领导一再要求,不要两家公司互相骂战。所以我就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你再骂就没道理了。不涨票价是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年底涨票价就是转嫁投资风险给观众。你涨5块钱就意味着影院要贴5块钱,影院又不愿意贴这5块钱。



这不是博纳“落井下石”

南方周末:张伟平说他为制片商谋福利,要提高票价和分账比例,而有些同行落井下石,提出“你升我降”。你的看法是什么?

于冬:我不认同。张伟平说为制片商争利益,说博纳落井下石,我觉得都是他为一己之利。张伟平两年拍一部,离市场比较远,看问题也比较片面。

2010年他发《三枪拍案惊奇》的时候跟《十月围城》就有冲突。“三枪”9号上,“围城”18号上,当天“三枪”降低5个百分点的分账给院线,院线拿两个点,电影院拿三个点,这不是明摆着鼓励院线多排“三枪”夺票房吗?因为“围城”投资成本高,回收压力大,“三枪”拍得便宜。

张伟平今天说为制片方提高电影分账比例,他去年做的可是减5个百分点的分账。你不能因为自己的电影拍得贵了,就把别人碗里的肉往自己这里扒拉。5亿票房加两个百分点,这1000万就是院线的基本生存费用,你等于给扒拉到自己饭碗里来了。

提高分账比例,在今天的特定国情下,应该跟院线采取协商、沟通的方式,而不是因为我拍了大片,我就逼迫、命令你们必须按照我的意见做,否则我就不给片,我就耍横。

电影产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原来电影发行分账比例从32%提到最后的43%,是一步步过来的。最终达到五五分账,还需要很漫长的过程。制片方所占的分账比例,中国的43%是全世界最低。但是我们的电影院基础太薄弱了,银幕数量还是太少,电影院的发展建设还需要几年时间,过早提高分账比例,会影响影院建设发展的速度。

南方周末:张伟平称博纳旗下影院拖延了“三枪”、“山楂树”上缴票款的时间,于是作为惩戒,不给博纳影院放“十三钗”,是这样的吗?

于冬:博纳根本不欠张伟平的钱,我是跟院线结账,不管你的片子还是中影的片子,还是美国片,个别影院欠院线一两个月的票款,再正常不过了。他绑架了院线来制裁我们影院,我们跟院线都是首轮供片协议,院线不给我片子全部违约。我们没有为难所有院线,不给放“十三钗”,就放自己的“龙门”,

南方周末:都说博纳与新画面历来有“仇”,最早要追溯到《伤城》与《满城尽带黄金甲》时,那是怎么回事?

于冬:《伤城》上映的时候,我公开批评张艺谋欺行霸市。为什么呢?张伟平当时跟全国的数字院线签了一个月的排他协议,不允许其他国产片在他的数字院线放映。但数字影院不是中影一家的,是国家投了几个亿建的。张伟平排他,签死这个协议,就是为了“黄金甲”多赚些,这不是欺行霸市是什么呢?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认为制片厂应该让影院多赚点钱?

于冬:中国现在还不到1万张银幕,美国有4万张,中国还有很多的地级市和县还没有电影院。应该鼓励中国房地产商们把电影院建起来,让中国做到3万张银幕,再反哺上游制片业。很多影院原来计划5年回收,现在变成8年了。盈利期、回收期拉长,其实是打消了电影院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制片方分账比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年底涨电影票价,是不对的。现在电影票价本身就虚高,挂牌100块,通过各种优惠卡卖30,票价一直都在暗降,但影院的架子撑在那里,就是不肯明降。你涨票价我就偷票房。最近总局连续开了几个会,要把虚高的票价降下来,把平均票价降下来,把平时半价票的时间拉长。

南方周末:2011年国内影院和银幕不断增加,票房的增速反倒减慢了。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于冬:这个问题是到下半年凸显出来的。影院银幕数量增长了三千多张,多出51万张座椅,电影片源量是很大,却没有明显的票房增长。

一是有些观众不喜欢电影的题材;一是新开影院由于投资成本压力,偷漏瞒报票房。很多开发商提高房租、物业费,新开影院不挣钱怎么办?偷票房。广电总局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前不久刚开了市场规范会,要加大监察力度,包括在座椅底下安装感应器,全国电脑联网,座位上坐了人,数据就上传了。



他们骨子里就是要赚你的钱

南方周末:博纳2011年的《我知女人心》是海外大制作,结果为什么会票房不佳?

于冬:《我知女人心》是好莱坞电影《男人百分百》翻拍的,是个时装片,有大量广告植入。“男人”为什么成功?喜剧的准确度是用分秒计算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场戏,笑点在哪儿,节奏有非常严格的计算,这是好莱坞的精髓。

中国导演来拍,就拍走样了,节奏没有,戏分散了;还想原创,又加入了父子情、父女情、办公室政治,一个电影承载不了这么多东西。

陈大明是有才华的导演,但商业片节奏没掌握好,拖沓,剧情之间缺乏推动力。我们请好莱坞的剪接给我们剪,在后来的定版中导演又加回去17分钟,我们都不知道。成片之后,拷贝都出了,改也改不了。

当然某些段落比原来拍得好,刘德华扮女人,描口红、戴胸罩,吃避孕药,穿丝袜,这些都是演员要牺牲的。

南方周末:《不再让你孤单》为什么也没有达到预期?

于冬:陈可辛1997年拍了《甜蜜蜜》,讲内地人到香港打拼的故事;这个故事反过来,写一个香港人在北京打拼。刘伟强拍过那么多商业片,但没人相信他能拍好爱情片。他第一次跟我谈,说他足够了解舒淇——这个戏实际是为舒淇量身订做的。但刘伟强想讨好内地市场,他的北京生活又太表面化,会拍白塔寺,会拍街景,都是旅游片的感觉,拍夜总会,都是当年香港片的套路。

南方周末:持续了十几年的香港影人北上“淘金”,你认为哪些导演适应了内地观众的口味?

于冬:香港导演经历过几个转变。2003年前后,他们瞧不起内地,但人口众多,市场在这里,所以来保底卖片,不跟你分账;2007年以后,内地电影市场的比例从三成占到八成了,他需要靠码头,有的靠华谊,有的靠博纳,有的靠中影。但他们骨子里就是要赚你的钱,电影成本越弄越高。

很多香港导演越过香港电影公司,直接跟内地合作,在北京开始设办公室。我们跟陈可辛成立了人人公司,很多香港导演效仿,陈嘉上去光线,徐克去华谊,迅速形成几股势力。这个阶段我认为还没完。

香港导演有丰富的制作经验,有明星资源,他们抱团,但是他们不知道拍什么内地观众喜欢。他们把压箱底的东西都拿出来,拍一个遍。比如《杨门女将》、《鸿门宴》、《关云长》、《新少林寺》……当年他们成功的那些套路和经验,投了很多钱来拍,两亿元是个门槛,但内地的观众还是不接受。

内地突然一部姜文的电影7亿,冯小刚的电影六个多亿,徐静蕾、宁浩、张一白、尚敬,他们眼里的文艺片导演,一卖就是一两亿。《失恋33天》成本八百多万,卖3.5亿,一下子让他们蒙了。

他们现在就想,怎么能到内地来,开发内地题材,请内地人来拍,他们做监制,跟内地的创作队伍一起融合,现在是这个阶段。

南方周末:像《失恋33天》这样的小成本电影,你觉得该怎么押这个宝?

于冬:《失恋33天》,滕华涛是新导演,文章是新演员,剧本是新故事,这个电影和我的经验都不搭,所以我们没投。滕华涛每个周末跟王中磊打篮球,华谊也没投,反而是池宇峰的完美时空成了,而且大赚特赚。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值得所有同行反思。

2012年会有一大批年轻导演冒出来。为什么冯小刚垄断了中国电影10年,因为没人走他这个路子。现在有一个人出来了,叫滕华涛,这种类型就有两个人比赛。

我们创作方向在哪里?学美国好莱坞,学类型片,观众不爱看;中国这几年很成功的电视剧,《裸婚》、《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没人拍成电影。

南方周末:有人认为内地电影人资源是博纳的短板,也有“香港人绑架博纳未来”的说法,你认为呢?

于冬:我现在跟任何一家民营公司都不一样。没签过任何导演,马珂跟姜文,张伟平跟张艺谋,冯小刚跟王中军,博纳有谁呀?

博纳走的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的路子。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跟梦工厂合作,卡梅隆为什么跟福克斯合作?因为制片厂强大的发行能力。

中国电影最终还是一个分销市场,它市场太大了,必然以大城市为中心,附带二三级城市。博纳是在各地开影院,一个省会城市有一家电影院,一个大的地市有一家,到2013年,我们的电影院将会有40家,300张银幕。在博纳完成下游累积的建设,加强了在各地的分销……这些导演跟我合作,会有一个稳定的市场回报。我们如果有强大的投资实力,没有哪一个导演会拒绝跟我合作的。


http:   /  /    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20120/5501816.shtml

首先申明,这篇是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专访,算是一家之言,请大家参考!

2011年的电影贺岁档,《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间的舆论战争比两部影片本身更“精彩”。“龙门”上映日期最早定在12月18日,“十三钗”宣布12月16日上片;“龙门”也提前到16日;“十三钗”随之提前到15日。

张伟平强势要求提高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至45%,最低票价提高5元,院线公司不满,最终由广电总局从中调解;张伟平不点名指责有同行降低影片分成比例,是“落井下石”。再后来张伟平以博纳公司旗下影院拖欠己方影片票款为由,禁止对方放映“十三钗”;而博纳一家影院在12月14日发布公告,拒绝放映“十三钗”及所有新画面公司的影片。

硝烟弥漫虚实难辨,更难分清谁是谁非,两部影片的曝光密度大大增加,也有人认为,他们商量好了炒作。

“炒作”的结果:踌躇满志要夺10亿票房的“十三钗”截至2012年1月15日尚未超过6亿;“龙门”以近5.3亿紧随其后,业内预期双片票房“过10(亿)”算是达到,但“破16”显然无望。

张伟平的新画面和于冬的博纳国际都是中国民营电影企业的中坚,且特色鲜明:前者绑定张艺谋,在影片投资和宣发上每每制造惊人话题,总能成为票房大户;后者从发行港产片、内地香港合拍片起步,逐渐介入影片投资及影院建设,更于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基本完成制片、发行、放映三大环节的“垂直垄断”。他们在2011年贺岁档的市场激战,究竟是个人恩怨,还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环境里必然出现的竞争格局?

2012年1月13日晚,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于冬,且听一方观点。

“中国电影不要自相残杀”

南方周末:你与张伟平公开“较劲”,造成“贺岁双雄战”的舆论,你认为“龙门”此次胜了吗?

于冬:作为专业的投资人、制片人,我认为“十三钗”一定不是6亿拍的。第二,不管多少钱拍的,也要尊重电影市场规律。你见过《蝙蝠侠》跟《蜘蛛侠》同一天上映吗?为什么美国六大公司都能坐下来协商档期,中国电影就出两部大片,非要自相残杀,全世界看笑话?

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发行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两部重量级大片同一天开花,没有赢家,都是为争口气出的下策。对于行业的竞争对手,我觉得不要做伤害行业的事情。不能因为你今天拍了一部强势的电影,就要求院线怎么样。当年张艺谋拍的文艺片,还不都是靠院线抬吗?

张艺谋也好,徐克也好,都是对中国电影做出过贡献的导演,我们做发行,是帮这些影片做到市场最大化,而不是互相伤害。两个导演之间没有问题,我们作为老板、发行人、制片人,却把两个导演扔在了同一个战壕里掐,不好。电影院无从选择,观众也无从选择,媒体在炒,水军在骂,对电影行业都是很大的伤害。

南方周末: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两部影片都有比现在更好的票房表现?

于冬:张艺谋的电影和“龙门”同日上,确实损失了至少2亿到3亿人民币。当时广电总局协调过,希望“十三钗”9号上,“龙门”推到20号,两个大片错开10天。在这10天当中,“十三钗”先拿4个亿;后面跟我并着走,我占60%他占40%的话,后面10亿票房他还有4个亿,就是8个亿,《龙门飞甲》最后6亿。这样就实现双赢,总票房比现在至少多三成。

我当时同意这样的安排,但前提是我的电影院必须得放“十三钗”。我(的电影)错开了,“十三钗”还不给我的电影院放,“龙门”就提到9号,因为我的影院不能空档;不光我的影院上,全国影院都得同步。这才是15号“龙门”和“十三钗”同时上映的根本原因。

我也通过中影和华夏发行公司,向张伟平表示,两个片子要错开,他不干。早在三个月以前,他就给各院线打电话,要求停我们的片子。

第二个礼拜,徐静蕾的《亲密敌人》上来了,我们就没放“十三钗”。

南方周末:“龙门”提前了四个小时上映,出于什么考虑?

于冬:这叫围棋的先手。同时上的话,“龙门”与“十三钗”排片一半一半嘛,我早开4小时,每个影院至少要多排两场“龙门”。第一天排片是11000场,“十三钗”只有六千多场。我第一天票房就赢了。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发布“三不”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提高票价)?

于冬:总局领导一再要求,不要两家公司互相骂战。所以我就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你再骂就没道理了。不涨票价是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年底涨票价就是转嫁投资风险给观众。你涨5块钱就意味着影院要贴5块钱,影院又不愿意贴这5块钱。



这不是博纳“落井下石”

南方周末:张伟平说他为制片商谋福利,要提高票价和分账比例,而有些同行落井下石,提出“你升我降”。你的看法是什么?

于冬:我不认同。张伟平说为制片商争利益,说博纳落井下石,我觉得都是他为一己之利。张伟平两年拍一部,离市场比较远,看问题也比较片面。

2010年他发《三枪拍案惊奇》的时候跟《十月围城》就有冲突。“三枪”9号上,“围城”18号上,当天“三枪”降低5个百分点的分账给院线,院线拿两个点,电影院拿三个点,这不是明摆着鼓励院线多排“三枪”夺票房吗?因为“围城”投资成本高,回收压力大,“三枪”拍得便宜。

张伟平今天说为制片方提高电影分账比例,他去年做的可是减5个百分点的分账。你不能因为自己的电影拍得贵了,就把别人碗里的肉往自己这里扒拉。5亿票房加两个百分点,这1000万就是院线的基本生存费用,你等于给扒拉到自己饭碗里来了。

提高分账比例,在今天的特定国情下,应该跟院线采取协商、沟通的方式,而不是因为我拍了大片,我就逼迫、命令你们必须按照我的意见做,否则我就不给片,我就耍横。

电影产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原来电影发行分账比例从32%提到最后的43%,是一步步过来的。最终达到五五分账,还需要很漫长的过程。制片方所占的分账比例,中国的43%是全世界最低。但是我们的电影院基础太薄弱了,银幕数量还是太少,电影院的发展建设还需要几年时间,过早提高分账比例,会影响影院建设发展的速度。

南方周末:张伟平称博纳旗下影院拖延了“三枪”、“山楂树”上缴票款的时间,于是作为惩戒,不给博纳影院放“十三钗”,是这样的吗?

于冬:博纳根本不欠张伟平的钱,我是跟院线结账,不管你的片子还是中影的片子,还是美国片,个别影院欠院线一两个月的票款,再正常不过了。他绑架了院线来制裁我们影院,我们跟院线都是首轮供片协议,院线不给我片子全部违约。我们没有为难所有院线,不给放“十三钗”,就放自己的“龙门”,

南方周末:都说博纳与新画面历来有“仇”,最早要追溯到《伤城》与《满城尽带黄金甲》时,那是怎么回事?

于冬:《伤城》上映的时候,我公开批评张艺谋欺行霸市。为什么呢?张伟平当时跟全国的数字院线签了一个月的排他协议,不允许其他国产片在他的数字院线放映。但数字影院不是中影一家的,是国家投了几个亿建的。张伟平排他,签死这个协议,就是为了“黄金甲”多赚些,这不是欺行霸市是什么呢?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认为制片厂应该让影院多赚点钱?

于冬:中国现在还不到1万张银幕,美国有4万张,中国还有很多的地级市和县还没有电影院。应该鼓励中国房地产商们把电影院建起来,让中国做到3万张银幕,再反哺上游制片业。很多影院原来计划5年回收,现在变成8年了。盈利期、回收期拉长,其实是打消了电影院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制片方分账比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年底涨电影票价,是不对的。现在电影票价本身就虚高,挂牌100块,通过各种优惠卡卖30,票价一直都在暗降,但影院的架子撑在那里,就是不肯明降。你涨票价我就偷票房。最近总局连续开了几个会,要把虚高的票价降下来,把平均票价降下来,把平时半价票的时间拉长。

南方周末:2011年国内影院和银幕不断增加,票房的增速反倒减慢了。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于冬:这个问题是到下半年凸显出来的。影院银幕数量增长了三千多张,多出51万张座椅,电影片源量是很大,却没有明显的票房增长。

一是有些观众不喜欢电影的题材;一是新开影院由于投资成本压力,偷漏瞒报票房。很多开发商提高房租、物业费,新开影院不挣钱怎么办?偷票房。广电总局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前不久刚开了市场规范会,要加大监察力度,包括在座椅底下安装感应器,全国电脑联网,座位上坐了人,数据就上传了。



他们骨子里就是要赚你的钱

南方周末:博纳2011年的《我知女人心》是海外大制作,结果为什么会票房不佳?

于冬:《我知女人心》是好莱坞电影《男人百分百》翻拍的,是个时装片,有大量广告植入。“男人”为什么成功?喜剧的准确度是用分秒计算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场戏,笑点在哪儿,节奏有非常严格的计算,这是好莱坞的精髓。

中国导演来拍,就拍走样了,节奏没有,戏分散了;还想原创,又加入了父子情、父女情、办公室政治,一个电影承载不了这么多东西。

陈大明是有才华的导演,但商业片节奏没掌握好,拖沓,剧情之间缺乏推动力。我们请好莱坞的剪接给我们剪,在后来的定版中导演又加回去17分钟,我们都不知道。成片之后,拷贝都出了,改也改不了。

当然某些段落比原来拍得好,刘德华扮女人,描口红、戴胸罩,吃避孕药,穿丝袜,这些都是演员要牺牲的。

南方周末:《不再让你孤单》为什么也没有达到预期?

于冬:陈可辛1997年拍了《甜蜜蜜》,讲内地人到香港打拼的故事;这个故事反过来,写一个香港人在北京打拼。刘伟强拍过那么多商业片,但没人相信他能拍好爱情片。他第一次跟我谈,说他足够了解舒淇——这个戏实际是为舒淇量身订做的。但刘伟强想讨好内地市场,他的北京生活又太表面化,会拍白塔寺,会拍街景,都是旅游片的感觉,拍夜总会,都是当年香港片的套路。

南方周末:持续了十几年的香港影人北上“淘金”,你认为哪些导演适应了内地观众的口味?

于冬:香港导演经历过几个转变。2003年前后,他们瞧不起内地,但人口众多,市场在这里,所以来保底卖片,不跟你分账;2007年以后,内地电影市场的比例从三成占到八成了,他需要靠码头,有的靠华谊,有的靠博纳,有的靠中影。但他们骨子里就是要赚你的钱,电影成本越弄越高。

很多香港导演越过香港电影公司,直接跟内地合作,在北京开始设办公室。我们跟陈可辛成立了人人公司,很多香港导演效仿,陈嘉上去光线,徐克去华谊,迅速形成几股势力。这个阶段我认为还没完。

香港导演有丰富的制作经验,有明星资源,他们抱团,但是他们不知道拍什么内地观众喜欢。他们把压箱底的东西都拿出来,拍一个遍。比如《杨门女将》、《鸿门宴》、《关云长》、《新少林寺》……当年他们成功的那些套路和经验,投了很多钱来拍,两亿元是个门槛,但内地的观众还是不接受。

内地突然一部姜文的电影7亿,冯小刚的电影六个多亿,徐静蕾、宁浩、张一白、尚敬,他们眼里的文艺片导演,一卖就是一两亿。《失恋33天》成本八百多万,卖3.5亿,一下子让他们蒙了。

他们现在就想,怎么能到内地来,开发内地题材,请内地人来拍,他们做监制,跟内地的创作队伍一起融合,现在是这个阶段。

南方周末:像《失恋33天》这样的小成本电影,你觉得该怎么押这个宝?

于冬:《失恋33天》,滕华涛是新导演,文章是新演员,剧本是新故事,这个电影和我的经验都不搭,所以我们没投。滕华涛每个周末跟王中磊打篮球,华谊也没投,反而是池宇峰的完美时空成了,而且大赚特赚。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值得所有同行反思。

2012年会有一大批年轻导演冒出来。为什么冯小刚垄断了中国电影10年,因为没人走他这个路子。现在有一个人出来了,叫滕华涛,这种类型就有两个人比赛。

我们创作方向在哪里?学美国好莱坞,学类型片,观众不爱看;中国这几年很成功的电视剧,《裸婚》、《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没人拍成电影。

南方周末:有人认为内地电影人资源是博纳的短板,也有“香港人绑架博纳未来”的说法,你认为呢?

于冬:我现在跟任何一家民营公司都不一样。没签过任何导演,马珂跟姜文,张伟平跟张艺谋,冯小刚跟王中军,博纳有谁呀?

博纳走的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的路子。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跟梦工厂合作,卡梅隆为什么跟福克斯合作?因为制片厂强大的发行能力。

中国电影最终还是一个分销市场,它市场太大了,必然以大城市为中心,附带二三级城市。博纳是在各地开影院,一个省会城市有一家电影院,一个大的地市有一家,到2013年,我们的电影院将会有40家,300张银幕。在博纳完成下游累积的建设,加强了在各地的分销……这些导演跟我合作,会有一个稳定的市场回报。我们如果有强大的投资实力,没有哪一个导演会拒绝跟我合作的。


http:   /  /    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20120/5501816.shtml

首先申明,这篇是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专访,算是一家之言,请大家参考!
资料:

“十三钗”VS“龙门” :江湖事,江湖了


前言
   “提剑驾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乱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归。”
    ——廿年前, 《东方不败》,一部 点出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部电影之外还有一部电影。徐克又出一部,名作《龙门飞甲》,“龙门客栈”令 风云再起。“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
    ——十年前,一部《英雄》,开启大片时代,创造票房奇迹。张艺谋此次又开创记录。一部《金陵十三钗》,银幕上掀起的是惨烈,银幕下掀起的是风波。
    两部电影12月同日上映,相差数小时。早已鸣号擂鼓。一场江湖事,唯有江湖了?

    第一章档期火拼
    档期,对电影来说像是战争中的有利地形,谁占据了,赢面自然更大一些,票房收益也更好。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最好的档期非贺岁档莫属,是兵家必争之地。
    去年贺岁档,三部电影上映:姜文《让子弹飞》、冯小刚《非诚勿扰2》、陈凯歌《赵氏孤儿》。今年这三位统统歇菜,姜文的下一部电影总在计划中从未透露过,冯小刚闷头搞民族史诗《温故一九四二》无心恋战贺岁喜剧,陈凯歌的《搜索》也无法赶上贺岁。
    三位偃旗息鼓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却和徐克的《龙门飞甲》正面冲击——没有回旋,没有余地,没有缓冲,没有退避。
    《金陵十三钗》去年年底就预定今年12月16日上映。11月下旬,《龙门飞甲》先发制人,决定将档期从12月18日提前到和《金陵十三钗》同一天,硝烟味颇浓。
    “十三钗”一副淡定自如的神情,直到12月才开始行动,将档期提前一天,移到12月15日18时,还联合某银行在全国推出3000个首映日包场。
    新画面影业总裁、出品人张伟平称《金陵十三钗》提档乃“众望所归”:“院线经理一直撺掇我,他们甚至想要我10号就上这么长时间了,国产片票房一直萎靡不片。振。你们去影院看看,今年八个月的时间,除了那几部进口大片以外,影院的情况很不乐观——别说一半,有三分之一的上座率都算好的了。现在,要过年了……”未尽之意,电影院要指着《金陵十三钗》发年终奖。
    博纳继续动作,将《龙门飞甲》提到12月15日14点,比《金陵十三钗》早了4小时。
    从几天的调整,到几个小时的调整,外人看着好笑,实际上有着很多门道,贺岁档,提前几小时,就可能意味着上千万票房。不过别忘记,12月15日,周四,一个正常的工作日。在这一天,又有多少人会在14点到18点去看电影呢?
    第二章票价低限
    前些日,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金陵十三钗》和八大院线谈判。
    《金陵十三钗》片方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单方面宣布将该片的最低票价由原来的35元提高到40元,与院线分账由原来的43%提高到45%——引发国内八大院线联合抵制。
        谈判前夕,八大院线是义愤填膺。博纳影业总裁、《龙门飞甲》制片人于冬丢出话,点醒大众:“(制作成本高的风险)转加到哪里去了呢?观众!什么最低票价啊,分账比例啊,一大堆事儿。”
    在《金陵十三钗》和八大院线剑拔弩张之际,博纳影业放话《龙门飞甲》绝不涨价。其实,博纳手头还有一张牌,就是1月初上映的《大魔术师》,有了这张牌,于东心态安稳:“贺岁档我有两部大片,非常有信心。”
    回到谈判当日,进会场前,八大院线代表的脸色难看。张伟平惊诧:“分账比例提高的事我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从《英雄》到《黄金甲》,可是我没想到这次的反弹这么大。”张伟平本想在会议上再商量此事,没想到风声传出,院线老总先聚在一起开了个会。“我很能理解他们的抵制,谁碗里的肉被人夹走都会不开心!”
    张伟平这次提价,有“预谋”。之前《山楂树之恋》、《三枪》没提这事儿,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这次《金陵十三钗》,他自信满满,让院线先看货——能不能让你们年末大赚一笔?用老电影中的大俗话,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
    会议结束,电影看罢,风向变了。张伟平完胜:“我觉得是不打不成交,一见面就聊得好,他们理解我,我也理解他们。”完全是惺惺相惜的好兄弟。“我不能理解的是我的同行(的行为)。我不是为我一个人的利益,我涨分账比例,就像冯小刚说的,后面一帮人会得益。结果呢?我回头一看,一个(支持的)人没有不说,还有落井下石的,还有人说你升我降,有人说你这个档期我给补了,整个一丑态百出。我觉得很寒心。”张伟平笑说自己和同行谁都不熟,难怪没人撑腰,“我是冒着被灭的风险,当初也没指着谁帮我。”
    话里的刀锋伤到谁,人人心知肚明。
    第三章拷贝制裁
    《金陵十三钗》在全国范围上映,偏偏有人没拿到拷贝,正是博纳影业旗下电影院。
    博纳影业正在大力扩张自己的电影院,于冬在采访中曾表示,到2013年,博纳将完成40家电影院的目标。“现在是16家电影院,每家都有2000万以上的收入。一年2000万,如果40家,就有8到10亿的收入。”
    《金陵十三钗》偏不给博纳影院赚这个钱。“我跟博纳在《三枪》到《山楂树》,是有发行合同的。”张伟平解释,“合同规定,在规定时间结算票房,我就等着这点票款。但他们两次拖延,严重违反(条约)。《三枪》的时候我就警告过他们:你们需要诚信啊,上市公司要诚
但《三枪》还是信啊,你要按照合同规定啊。拖延了。《山楂树》,又是这样。所以,这次是作为惩罚,惩罚这种没有诚信的上市公司。”
    说完,张伟平乐了:“要看《金陵十三钗》,就先不要去博纳了,因为他们演不了。”
    张伟平特别剔除了“针锋相对”这个词:“这可不是针锋相对,这叫做契约精神。事不过三,已经两次了……第一,我不认识于冬,到现在一句话没说过。第二,我觉得这是按合同办事,你没诚信,我肯定制裁你。”
    张伟平的话,远在纽约的于冬已然收到,并以短信回复之:“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其实年底就是图开心热闹嘛,大家都是拿个片子出来放放。我们是道相同,可相为谋。我倒是挺想结识张伟平大哥的。”这节骨眼,真能以和为贵?
    第四章饥饿宣传
    宣传上,《龙门飞甲》占据先声。
    《龙门飞甲》的阵容是预先知晓的,包括李连杰、周迅、陈坤、李宇春、桂纶镁、范晓萱等,每一个角色也陆续曝光:周迅的女扮男装、李宇春的侠客大刀、桂纶镁的满面刺青、陈坤的阴柔诡异……承接着徐克造型的一贯风格:像男人的女人,像女人的男人,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1月22日,《龙门飞甲》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几乎全部主创到场。于冬当场宣布“三不”原则:“一是打不还手,二是骂不还口,三是不涨票价。”
    于冬笑自己是从高尔夫中悟出道理:“我和同行竞争,就是高尔夫的理论,认真打好自己的每一杆。杆数最少就赢了。不需要把别人的往回打嘛!你上你的,不上你的,亏是我自己的。不能许我上不许你上,还用各种手段,水军啊、搞你隐私啊,来转移媒体视线。没有用的,看十年之后我们在哪儿!”
    张伟平则“以静制动”:“大片小片都在宣传炒作,很反感,也不想凑热闹。”
    这套在圈内又称“饥饿宣传法”,“金陵十三钗”的真容始终秘而不宣。开拍之初,就因为有人泄露而被开除。张伟平还是一再强调:“我的前提第一条就是不能露十三钗!”第一版海报也是张伟平亲自挑选:“我不能露玉墨,十三钗也不能露,她们是最大的亮点!我想媒体肯定玩命找她(指玉墨),还会把她和国内一线女演员比。”
    这一招不是新招,张艺谋每一部电影的拍摄都玩“捉迷藏”,新人女主角更是秘密武器——这是传说中代代相传的“谋女郎”呀。
    砸下去的都是重金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电影,争的就只有票房。
    为什么《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争得如此凶狠,背后就是“票房”两个字。新画面和博纳的“恩怨”由来已久:5年前,《满城尽带黄金甲》VS《伤城》;两年前,《三枪拍案惊奇》VS《十月围城》;今时今日,《金陵十三钗》VS《龙门飞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两部片子都砸下血本,如此大的投入,票房该如何回收?
    贝尔的代价
    自《金陵十三钗》启用克里斯蒂安·贝尔的那一天开始,他的片酬是大家最关心的。《金陵十三钗》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当红明星加盟的中国电影。
    实在太走运了,在宣布张艺谋和克里斯蒂安·贝尔携手后不久,贝尔就摘下奥斯卡小金人,这意外之喜,张伟平很得意:“如果我不是在他得金球奖和奥斯卡之前签的约,凭现在的6亿投资可拿不下来。我们的男一号,奥斯卡新出炉的影帝——这新出炉就像时令水果,和过了季的是两个价钱,过了季的是他追着你,新出炉的是你追着他。”
    贝尔的参与带来的直接好处,便是加码“申奥”。
    “片子(发行北美)第一是希望能参与到奥斯卡角逐,第二也希望能在北美实现我和艺谋的梦想——在圣诞档上映。”张伟平决心已定,势要中国和北美同步放映。
    一部电影获得奥斯卡之后,票房会成倍增长。这其中包括近两年的《拆弹部队》、《国王的演讲》等。为赶上圣诞档和奥斯卡,张伟平放弃和大发行公司的合作模式。据说行业默认规则是要有6个月以上的运作周期——“(点映)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角逐奥斯卡,必须做出这种抉择。要么6个月之后发行,放弃奥斯卡;要么把电影交给较小的公司,它们对影片情有独钟,愿意和你同甘共苦,在圣诞档期放映。”
    “全球的票房我是没法评估,因为不知道在奥斯卡是否能有所斩获,如果有斩获,票房成倍;如果没有,谁也无法断定。”
    《龙门飞甲》也要来争这美国的票房,它选择在好莱坞先行安排一场IMAX试映,之后再按部就班排北美档期。于冬表示:“那些所谓同步放映,是不懂发行的人说的话。一家电影院,也是说同步上;10块银幕,也可以叫同步上。但要1500块银幕同时开花,怎么可能同步?凡是说北美同步发行的,一定是非商业院线,或者小的、个别的影院。(这种同步)我随时可以安排的。我是要上千块银幕,要IMAX,要拿几千万美金票房!”
    张伟平隔空回应:“我们绝不是在ChinaTown放映,必是主流商业院线上片。”
    谁才是最贵
    《金陵十三钗》的6个亿,是张伟平新画面的独家投资。
    除了支付贝尔的高额片酬之外,还编制了“联合国”团队,“整个剧组在现场的工作人员有600多人,来自二十几个国家,每天好几百万开销,一下子拍八个多月,全是看不到的钱——这些吃喝拉撒的钱你能看得到吗?每个人都在链条上,细节决定成本。这个钱你必须花,省了,出来的画面质感就不一样了。”
    这次片尾的字幕特别长,滚得特别慢,是要让每一个参与的工作人员都能记录在上,“连茶水都上字幕了,他每天都要照顾几百个人的茶水,我就和张艺谋说,必须上他的名字,给每个人一点尊重。”
    另一方面,张艺谋是精益求精的,张伟平放手让他创作。
    电影中,教堂是一重要场景。教堂的马赛克玻璃是专门让道具烧制的彩色玻璃,前后换了几十次,才达到张艺谋心中理想的完美效果。拍摄完毕之后,教堂已经被南京市政府留下来,作为景点,继续生财。拍摄爆破场面用的是特效灯泡,不但逼真,而且安全、环保。一个灯泡要几百美金一个,都是一次性的。剧组每天要消耗上百个大大小小这样的灯泡,一天就是好几万美金。
    处处烧钱,不惜血本。“6亿投资到底值不值,我们就跟好莱坞的大片过过招,看看跌不跌份!”张伟平底气十足。
    于冬却来了一盆冷水,浇他个透心凉:“《龙门飞甲》投资3500万美金,我不会吹5000万美金。我上市公司不能瞎报账,你可以去查。应该算是迄今为止最贵的中国电影了。我不知道别人瞎吹那6个亿,也不知道他到底花了多少钱。”但他举的例子有点说不过去:“400万美金,那是斯皮尔伯格一年喝咖啡的钱;但我们的《白蛇传说》用了400万美金做出的特效,和好莱坞的水准相比,一点都不差呀。”
    ——观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        
http:   //    wx.hz66.com/content.asp?Id=3039
香港电影那套的东西在内地水土不服,内地看片主力是小资,香港那套滥俗的东西这帮人看不上。
龙门飞甲的故事性很差,远不如龙门客栈,徐克要表达的信息太多,反而不知道要说啥了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2-1-20 13:59
香港电影那套的东西在内地水土不服,内地看片主力是小资,香港那套滥俗的东西这帮人看不上。
是于大腿跟着十三钗还首映日的 非得换到一天,婊子装b罢了。。。
豆瓣上没上映前十三钗被刷到6。5一下,同期龙门8点5左右
上映后13钗8。3,现在龙门7点多吧
宁浩的片可以看,其他国产片要考虑
son888 发表于 2012-1-20 16:13
龙门飞甲的故事性很差,远不如龙门客栈,徐克要表达的信息太多,反而不知道要说啥了
昨天央视科教台放映第十放映室播出就是新制作-3D电影,专门就讲龙门飞甲,不过看起来好像龙门飞甲的广告片
我看了龙门,感觉3D效果很烂。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2-1-20 13:59
香港电影那套的东西在内地水土不服,内地看片主力是小资,香港那套滥俗的东西这帮人看不上。
龙门靠着就是武侠迷和电脑游戏迷撑着票房了
看了龙门飞甲,二张的东西无视
看了龙门飞甲,感觉纯粹看个热闹不追求情节什么的的话,打打杀杀的还可以
十三钗没看,气不过丫提高最低票价的行为
fox23 发表于 2012-1-22 15:04
看了龙门飞甲,感觉纯粹看个热闹不追求情节什么的的话,打打杀杀的还可以
十三钗没看,气不过丫提高最低票 ...
现在回头看看十三钗果然就是国师一个败笔啊,哈哈

什么奖品都没有,国外票房凄惨,两张还闹崩了
lvtom 发表于 2012-1-22 09:52
看了龙门飞甲,二张的东西无视
央视第十放映室给龙门飞甲很高的评价,说是中国电影技术升级的第一片(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