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缺乏信任致谣言“穿梭” 中美应实现战略互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13:28
<P>缺乏信任致谣言“穿梭” 中美应实现战略互信</P>
<P>王义桅</P>
<P>  冷战结束以后,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长期存在“中国威胁论”的市场,白宫、国防部鹰派将中国视为美国长远战略对手;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售台先进武器,这在大陆看来是鼓励、怂恿“台独”的挑衅举措。在中国,“美国机遇论”越来越为“美国威胁论”所取代。近来不断有强硬声音称面对“台独”严峻局面,中国不惜与美国进行战略摊牌。</P>
<P>

<P>  鉴于中美都是核大国,在台湾问题上又存在根本分歧,舆论担心两国对峙的可能。最近两方都有不少人在强调“能战方能言和”———如果你要和平,请准备战争。</P>
<P>  如何超越冷战思维,使中美关系从“最后一招”到“追求最好”,必须建立起中美间的战略互信。</P>
<P>  要均势还是优势</P>
<P>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除了陈水扁玩弄手腕刻意挑衅外,更深层次的,是中美为不同的战略思维逻辑所左右,从而引发的软冲突。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同时不放弃使用武力;相反,陈水扁争取在优势向大陆倾斜前,走向事实独立(其“5·20”就职演说暗示,未来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是台湾走向民主繁荣即“独立”的机遇期)。导致了两岸间极不信任。美国卷入两岸对峙,中美间的战略不信任由此强化。美国的逻辑是“均势和平论”,但这种逻辑被证明是虚伪的。美国在不断售台先进武器、强化美日台军事同盟同时,以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不支持“台独”的空洞承诺来安慰大陆,在“一个中国”政策外,其实还有“一个台湾”政策;“一个中国”是虚,“一个台湾”是实。在中国看来,美国的反“台独”表态是策略性的、不诚心的,支持和平“台独”是战略性的、本质的。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美国由于冷战期间的条文和体制约束,越来越陷入与中国的软冲突之中。处理和经营好中美关系,关系世界和平福祉,这要靠中美双方的有识之士来努力完成。</P>
<P>  两国缺乏信任</P>
<P>  中美间的战略误解,并不限于台湾问题。比如朝鲜核问题。中国的思路非常清楚:六方会谈推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维持半岛无核化,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但是美国对中国并不信任,有学者指出,中国在打朝核牌,甚至以此与美就台湾问题作交易。</P>
<P>  在对中国崛起的判断上,和平崛起口号对美国而言有积极意义,它传递给美国一个基本信息———中国不以挑战美国霸权为发展宗旨。这条信息对美国是正面的,但美国当权派对中国有深刻的不信任,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和战略机遇期提法,是借助美国陷入中东和反恐战争泥潭加速发展自己的策略,并非真正反恐;中国也许可以实现和平崛起,但此后不见得是和平的。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注重结果,而中国强调过程,这是两者思维模式不同的客观表现,也是缺乏战略互信的必然结果。更一般地说,这是美国习惯从最坏打算这种思维定势的产物。</P>
<P>  建立互信是关键</P>
<P>  如果中美双方都完全按自己的逻辑行事,只能重演冷战时期美苏间的“安全困境”。美国售台先进武器,无疑是火上浇油。美国将来会不断认识到一点:两岸间如果展开军备竞赛,最终不得不导致中美战略摊牌。美国自豪于自身的民主制度,但也应看到,当年,正是国内政治使美国那么晚才撤出越南;军事—工业联合体、游说政治、竞选政治也会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越陷越深。台湾局势已经不同于以往,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可以说不断失效。在我看来,美国现在必须考虑,如何使自己“不为‘台独’改变现状而引发的后果负责”了。</P>
<P>  当前和未来台海局势的严峻局面,要求中美的有识之士以大智慧而非小聪明、以长远后果而非短期得益慎重处理,建立起中美间的战略互信。▲</P>
<P>  (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P><P>缺乏信任致谣言“穿梭” 中美应实现战略互信</P>
<P>王义桅</P>
<P>  冷战结束以后,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长期存在“中国威胁论”的市场,白宫、国防部鹰派将中国视为美国长远战略对手;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售台先进武器,这在大陆看来是鼓励、怂恿“台独”的挑衅举措。在中国,“美国机遇论”越来越为“美国威胁论”所取代。近来不断有强硬声音称面对“台独”严峻局面,中国不惜与美国进行战略摊牌。</P>
<P>

<P>  鉴于中美都是核大国,在台湾问题上又存在根本分歧,舆论担心两国对峙的可能。最近两方都有不少人在强调“能战方能言和”———如果你要和平,请准备战争。</P>
<P>  如何超越冷战思维,使中美关系从“最后一招”到“追求最好”,必须建立起中美间的战略互信。</P>
<P>  要均势还是优势</P>
<P>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除了陈水扁玩弄手腕刻意挑衅外,更深层次的,是中美为不同的战略思维逻辑所左右,从而引发的软冲突。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同时不放弃使用武力;相反,陈水扁争取在优势向大陆倾斜前,走向事实独立(其“5·20”就职演说暗示,未来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是台湾走向民主繁荣即“独立”的机遇期)。导致了两岸间极不信任。美国卷入两岸对峙,中美间的战略不信任由此强化。美国的逻辑是“均势和平论”,但这种逻辑被证明是虚伪的。美国在不断售台先进武器、强化美日台军事同盟同时,以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不支持“台独”的空洞承诺来安慰大陆,在“一个中国”政策外,其实还有“一个台湾”政策;“一个中国”是虚,“一个台湾”是实。在中国看来,美国的反“台独”表态是策略性的、不诚心的,支持和平“台独”是战略性的、本质的。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美国由于冷战期间的条文和体制约束,越来越陷入与中国的软冲突之中。处理和经营好中美关系,关系世界和平福祉,这要靠中美双方的有识之士来努力完成。</P>
<P>  两国缺乏信任</P>
<P>  中美间的战略误解,并不限于台湾问题。比如朝鲜核问题。中国的思路非常清楚:六方会谈推动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维持半岛无核化,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但是美国对中国并不信任,有学者指出,中国在打朝核牌,甚至以此与美就台湾问题作交易。</P>
<P>  在对中国崛起的判断上,和平崛起口号对美国而言有积极意义,它传递给美国一个基本信息———中国不以挑战美国霸权为发展宗旨。这条信息对美国是正面的,但美国当权派对中国有深刻的不信任,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和战略机遇期提法,是借助美国陷入中东和反恐战争泥潭加速发展自己的策略,并非真正反恐;中国也许可以实现和平崛起,但此后不见得是和平的。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注重结果,而中国强调过程,这是两者思维模式不同的客观表现,也是缺乏战略互信的必然结果。更一般地说,这是美国习惯从最坏打算这种思维定势的产物。</P>
<P>  建立互信是关键</P>
<P>  如果中美双方都完全按自己的逻辑行事,只能重演冷战时期美苏间的“安全困境”。美国售台先进武器,无疑是火上浇油。美国将来会不断认识到一点:两岸间如果展开军备竞赛,最终不得不导致中美战略摊牌。美国自豪于自身的民主制度,但也应看到,当年,正是国内政治使美国那么晚才撤出越南;军事—工业联合体、游说政治、竞选政治也会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越陷越深。台湾局势已经不同于以往,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可以说不断失效。在我看来,美国现在必须考虑,如何使自己“不为‘台独’改变现状而引发的后果负责”了。</P>
<P>  当前和未来台海局势的严峻局面,要求中美的有识之士以大智慧而非小聪明、以长远后果而非短期得益慎重处理,建立起中美间的战略互信。▲</P>
<P>  (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P>
<P>看过他写的不少关于中美战略关系的文章,还蛮有启发的。</P><P>但他的对日新思维,认为可以离间日美,以整合的亚洲成为世界一极的想法我不敢苟同。</P>
<P>美国大选的三重功效</P><P>紧张刺激的美国大选终以一种分裂而合法的方式再次将布什推向了白宫宝座,延续了布什王朝。美国真正进入共和党时代,并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从极端的布什主义立场摆回来,而是呈现分裂态势。分裂的不仅是支持和反对布什的美国社会,而且是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世界选择克里,而美国选择了布什。美国再次脱离了这个世界。人们为布什主义搅乱的世界而哭泣——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究竟是美国误解了世界,还是世界误解了美国?抑或是我们误解了美国大选?对于美国大选,我们的确存在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大选就是选总统——其实,今年投票日,选民不仅在布什-克里间做出选择,而且投票选举全部(435名)众议员、1/3(34名)参议员、11名州长以及数以千计的地方官员。其二是重结果(谁赢)、轻过程;重形式(博弈)、轻实质(阶级性)。程序及实质就体现在美国大选的三重功效上。

  第一层功效,对统治阶级而言,大选是美国社会进行周期性的政治力量整合、利益分配、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批评。2004年大选表面刺激、紧张,但其实是悬念不大的选举——无论以什么方式,布什都会不出所料胜出;竞选的意义更在于过程,让民主党人彻底放弃质疑和反对布什内外政策,或者死了为2000年选举雪耻的心。布什所代表的利益集体获得事实上的合法性,这就强化了公民对国家机器的认可。当然,就算克里上台,仍然是资产阶级代言人换了另一张面孔。可以说,谁上台都跳不出美国统治阶级的手掌心。这就应了一句话:美国大选不过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之间的选择。

  第二层功效,对被统治阶级而言,大选是增进资产阶级统治合法性、释放社会不满、着眼美国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人们还记得8月底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纽约街头人们抬着棺材游行的景象,但竞选失败,克里随即号召其支持者团结在布什总统周围,这就避免了将矛盾引向深入、危害长久。就算选择克里的选民,也为自己爽了一把,表达过自己的政治诉求而惬意。本次大选投票率之高(超过上次10个百分点),反映出“9·11”后选民在美国安全面临不确定性时期政治责任、政治参与的提高,这正是布什号召美国人同仇敌忾反恐所需要的凝聚力。

  大选是以分裂的形式走向更高层次的团结,以人民内部矛盾冲突与合作的方式整合美国社会;同时也是对现任政府政绩和继续执政合法性的全民公决,为布什终于抹去靠打官司上台执政的正当性嫌疑,必将巩固、深化布什内外政策,将美国推向不断保守化的不归路。

  第三层功效,对世界而言,大选是传播美国政治文化、增进美国软权力,为美国在世界上干涉他国内政、推行其民主理念和模式造势铺垫。美国大选为世界所关注的程度,为他国所可望不可及,这正是美国统治阶级所期待和津津乐道的,这本身就是对其权力交接模式的一种无形认可。可以说,美国选民在用手投票时,世人在用眼镜投票。美国大选似乎成为世人共同的事,这本身就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写照,也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合法性重要国内来源。

  总之,全球都在看热闹,正是美国大选所追求的宣传效应、教化功能。只可惜,美国总统常常宣称,自己不只是美国的领导,而且要领导世界。也许美国大选应更多地倾听世界人民的声音了。(撰稿/王义桅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P><P> </P>
正视中国人的反美心态 <P>王义桅博士<P>读了《环球时报》2002年12月30日第十版"五洲杂谈"栏目于非同志的文章"'群起而批美'此风不可长",很受启发,多年的思绪一下涌上心头,欲一吐为快。 <P>中国人为什么反美? 中国人并非历来就有反美传统的,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心态和中国外交中的确存在难解的反美情结。在中美相互敌对的年代里,中国奉行的哲学是"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无条件支持世界上的反美英雄,而且反美与反帝、反霸天然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美国就是当时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反美成为我们当时外交合法性和在第三世界号召力的重要来源。当时,美国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持有这种"惟美是反"的弱者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今天,作为政策层面,这种现象早就没有了,但反美心态却仍残留在不少中国人的心中,以确保"政治的正确性"--中美两国都存在这种"宁左勿右"的奇怪现象:在中国,反美过头不会犯政治错误,但亲美苗头常常授人以政治上攻击的把柄;美国也一样,这就是不少美国国会不时有议员跳出来对中国说三道四、大放厥词而鲜敢吹捧中国的原因,因为后者是要付出政治代价的。 <P>当今时代,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动辄与罗马帝国相提并论,尚武精神日浓,在130多个国家有驻军,许多地方美军还享有"治外法权",的确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兼之美国近年来忽略公共外交,其颐指气使行为,使反美成为全球普遍现象。更有甚者,不少人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因而反全球化运动矛头首指美国。"9·11"以后的美国所作所为,的确也导致世人对美国的同情心逐渐烟消云散。美国的霸权心态、帝国作风与单边主义政策,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反美源泉。 <P>积极入世的中国,其利益主张与国家意志,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美国的世界霸权;美国是不合理、不公正国际旧秩序的主要矛盾所在。爱国心切的国人反美之心常有,而表达形式各异,不足为奇。但从国家层面讲-- <P>中国外交:怎一个反美了得? <P>对中国人而言,反美原因林林总总,但从国家层面讲,许多中国人认为:
1、美国是我国家(主权)安全的潜在与现实威胁或其他威胁的始作俑者;
2、美国是中国实现其国家意志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方面;
3、美国不时伤害我民族情感,动辄以人权大棒敲打中国政府,支持反对中国政府的人物与势力;
4、美国在世界上扮演世界警察角色,奉行强权政治,行为霸道;
5、美国人自私、傲慢,不尊重他国,干涉他国内政,且常以其莫名其妙的使命感、优越感,盗用正义与自由口号。因此,美国常常遭国人反感。但从更本质和更深层次方面讲,国人反美心态背后透视的是中华民族对独立、自主的渴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孜孜以求。尤其是后者。今天,中国外交的使命在于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首当其冲是正确处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P>有中国学者以静态、悲观的眼光得出了中美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的结论,进而预言中美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在美国,米尔夏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对此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结构外因素作用重大;可怕的不是外在的结构,而是这些人具有的内在的静态、结构性思维。 <P>中美在台湾、人权等问题及国际事务主张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但分歧并不构成反美理由;民众的反美心态并不必然上升到外交上的反美主张。更重要的是,反美不是仇美。《联合早报》去年夏天围绕"中国人为何仇美?"的争论,往坏的方面讲,是长期生活在美国话语思维范式下别有用心的提法,往好的方面讲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P>我们不应以反美来获得外交合法性了,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要摆脱反霸(美)阴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美国的利益交织与日俱增。但作为外交的连续性需要,在必要场合,中国仍重申了反美主张,但更多的以不点名的形式表达。 <P>美国内行想必对中国政治的连续性并不陌生。"反美"字眼不大可能在中国的媒体和外交辞令中消失,只要没有反美口号,就应欣慰于中国人心态和中国外交的成熟了。 <P>事实提醒我们,-- <P>反美反什么? <P>美国社会是个大杂烩。政治体制上,美国是个混合政体,既有帝王般的总统,又有三权分立的现代架构,更有某种直接民主味道的代议制民主形式,尤其体现在其选区、众议院设置上;外交政策上,残留帝国思维--象古罗马帝国那样崇尚武力、先发制人,具有战争偏好(前主权国家思维)、门罗主义昭示的美州霸权体系尤存,兼以联盟(主权国家思维)辅佐,地缘政治思想丝毫未丢,同时还热衷于后现代的东西并努力应用于美欧关系实践。 <P>美国还是个移民国家,内政与外交高度融合,国际矛盾常常反映到国内。这使美国国内和世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批判美国似乎都有道理--如果这还只是个片面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想象化的美国、被妖魔化的美国--认为美国才是恐怖主义的根源。对过去基地组织曾受训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有关新闻报道与评论,不亦乐乎。我们过去一再申明中国对世界事务根据其是非曲直作判断,但对于美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行为和举措,我们赞美的少。相反,一有风吹草动,则群起而攻之。这种现象很不正常。 <P>美国并不等于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那么,反美反什么呢?反的应是美国的霸权行为、霸权政策、霸权作风,而且申明,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美国之外的国家有这种苗头,我们也要反,包括中国自身也要申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P>既然反美不是目的,那么-- <P>反美立足点何在? <P>反美的立足点何在?一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二是世界的前途命运。 <P>首先,凡是赞美的就坚决赞美,凡是反美的就得反,但外交讲究策略。厘清中国的国家利益层次。不涉及中国的国家利益,反美要适可而止,要慎重。要区分美国对中国国家利益的边缘、中观、到核心层面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伤害程度与时效,决定反美力度、反美方式;反之,美国的外交行为与国内政治和舆论中,任何有利于增进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改善两国关系气氛,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努力、举措、动向与国内社会变化,在外交和舆论上我们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到位的鼓励。 <P>在中国积极入世,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中国在国际上与西方世界包括美国的利益汇合点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从革命心态转到改良心态。1972年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指出,"任何国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 其后,中美合作就是不断发掘、发展两国间共同利益的过程。在当前,我们更应作好增进、把握好中美共同利益这篇大文章。以此精神,我们要深刻挖掘、强调中美在维护台海局势稳定、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共同点。有所作为的外交不要把美国老是视为消极力量。 <P>当然,这只是纸上谈兵。反美在中国更多是一个感性话题。理性化的对美态度,需要媒体、学者与大众的互动。其次要抓住世界的主要矛盾。反恐时期,尤其要正确处理反美-反霸-反恐的关系。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非意气用事。毕竟,反美,反不出一个战略机遇期。 <P>反美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P>反霸、反美,一方面对第三世界是极大鼓舞,但给发达国家的印象往往是中国试图成为挑战者,中国只懂现实主义,进而发展为"中国威胁论"。我们的许多反美行为,明明是爱国主义行为,却被美国人视为民族主义的反美宣泄。个中原因,有深层次的,也有浅层次的。但提醒我们--我们对反美有怎样的期待?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本质上是其国内利益斗争和协调的产物。我们不要指望美国会由于中国的反对而轻易改变其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地正视中国的反美心态。如果不能达到以下三个效果之一,反美就是多余甚至是得不偿失的: <P>1、争取美国舆论,与美国国内反对声音相呼应,对美国百姓、利益团体、决策者晓以利害,进而形成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压力,使之放弃和弱化对中国的损害; <P>2、争取外交资源,争取外交筹码。反美要有针对性,从这个意义讲,要以己利而反美。为中国采取进一步外交措施增加合法性; <P>3、争取世界舆论,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国际地位,给世人形成中国是一负责任大国的现象,从这个意义讲,不以己利而反美。 <P>为此,中国应该重视对美公共外交。总体上,我们的反美效果不尽理想。反美往往成为对内宣传的政治手段。我经常对美国人讲,不要太在乎中国媒体的反美宣传,那更多是给国人看的。 <P>赞美与反美的辩证统一 <P>国人反美并不掩盖其对美国的好感和向往之情,年轻人尤其是这样。许多人是赞美与反美并行不悖。这看来奇怪的形象,实则是国人心态成熟的表现。 <P>这就提醒我们,反美,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美不能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要讲究形式,讲究效果,讲究策略。争取用美国人听得懂的话,能够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说给美国的老百姓和当权者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有理、有利、有节,但关键是要有效。撞机事件期间,杨洁篪大使接受CNN采访,用美国日常生活的道理,通过比喻的方式,说明事件的是非曲直,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要利用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和答记者问的渠道,尽量用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式,生动活泼而不失严谨地向国际社会传达信息,形成互动。反美更不是无条件的。为赢得今后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恐怕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增进中美间的共同利益,而非反美。</P>
两个大汉实现互相信任,只有在证明互相打不倒以后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