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中越战争双方检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36:13
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国官方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民间被习惯称作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则又称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从本质上说,是在东西方阵营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围绕东南亚地缘政治的一次激烈碰撞。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实际上身后站着的仍是美国和苏联。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纠葛,各方对于战略机遇期的渴求与追逐,正是爆发这场战争的复杂之处和难解之处,倒也怪不得多年后仍是众说纷纭。这场战争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比表面上去看要深远得多,决定了主要牵涉国在其后十年间的国家走向。而这十年,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大转折的十年,又决定了进入21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

下面,笔者试着从政治、外交、战略、战术、军队表现、战争后果等方面对1979中越战争双方的得失做逐一检讨。
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国官方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民间被习惯称作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则又称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从本质上说,是在东西方阵营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围绕东南亚地缘政治的一次激烈碰撞。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实际上身后站着的仍是美国和苏联。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纠葛,各方对于战略机遇期的渴求与追逐,正是爆发这场战争的复杂之处和难解之处,倒也怪不得多年后仍是众说纷纭。这场战争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比表面上去看要深远得多,决定了主要牵涉国在其后十年间的国家走向。而这十年,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大转折的十年,又决定了进入21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

下面,笔者试着从政治、外交、战略、战术、军队表现、战争后果等方面对1979中越战争双方的得失做逐一检讨。
(一). 政治外交

1979年的中越战争,无论对于中国国内还是国际来说,都是觉得如此的突然和难解。

对于国内来说,中国和越南那是“同志加兄弟”呀,20多年来共同对美帝国主义作战的战友,长期的铺天盖地的友好宣传,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多少年来中国对越南可谓是倾国援助,中国人民节衣缩食,自己没吃没穿也要省出东西来支援为祖国解放而奋斗的越南人民,这是多重的恩情呢!就算嫌恩情浅,也有人情在吧,两党两国之间的多年友好就一风吹了吗?而且从官方的宣传媒体中得知,越南在中越边境制造大量的流血事件,夺走中国军民生命的武器、枪弹,甚至越南军人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当年倾力援助的。如此种种,中国人民心中的不解、郁闷,及至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国际来说,中越开战也是令人大为不解。那个时代还是冷战的世界,东西方两大阵营长期对立,归根到底是因为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水火不容,双方都想消灭对方,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统治世界。然而,国际上发现,中越战争牵涉进去的5个主要国家,中国、越南、苏联、民主柬埔寨、老挝,竟然都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在自己掐自己呢!怎么搞的,这世界乱了吗?就算在国际政治上无比精明的美国人,也没有马上反应过来,而是在冷静观察,顺水推舟。

其实,历史上的巨眼政治家早就下过论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只有利益。冷战的发生,就是泛意识形态化的结果,对立双方绞尽脑汁使出的种种政治、经济、军事,甚而是权谋手段,却并不一定真的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然而,表面上的意识形态统治,却掩盖不住国家利益需求的自然膨胀,这是民族国家之间的既定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角度上看,中越战争的发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到底为什么要打对越自卫还击战,1979年3月16日,邓小平在中越边境作战情况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现摘录如下:

“我们说这个仗必须打,有三大理由要打:一是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对东方的古巴要采取必要的制裁,来推动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因为世界上都怕苏联,因为这个,对古巴也怕,我们做了相当多的批评。在国际战略上说,苏联这两年战争步伐加快了,扩张行动加速了,它得分比较多,美、日、欧比较软弱,怕事。我们告诉它打算,它也怕有风险,我说风险我们自己承担。同卡特会谈后,我说了三句话: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中国行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人不会鲁莽从事。我也摸到一些气候,官方语言打官腔,同私下讲的不同。还有它在朝同在野的人不同,相当的人很赞成我们的行动,就是官方也不是很反对。美国这次搞了个双撤军,苏联舰队南下到我国南海,它也派第七舰队加强巡逻、监视。反对任何外国干涉别国的行动,这是对苏联讲的。现在国际反霸处于软弱状态,问题发生在我国,东方的古巴在我们眼下,十几个师进攻柬埔寨,在我们边界闹事,我们是无所作为,还是有所作为。权衡过来,还是有所作为,用自卫反击理由更充足,但这个行动不止是个边界行动,说小的关系到印支形势、东南亚局势,说得宽些,关系世界局势,必须搞。

第二条,我们要求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有比较稳定、可靠的环境,让苏修、越南在北方、南方天天威胁我们,搞得神思不宁行不行?心神不安不行,我们心不踏实,倒是利用这个机会,试一下,量一量。越南吹得可凶啊,说什么它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苏越百战百胜,永远是“百战百胜”的,可了不起。而又把我们作为头号敌人,在我们边界不断闹事,如果我们不采取反击,它气焰会越来越嚣张,推动北边也来。它以为我们怕苏越条约,苏在阿富汗、伊朗得手,在越南、在东方的步伐加快了,对我们的威胁加强了。所以我们需要中越、中苏边界有个比较安定、比较稳定,取得这个条件起码有这个自信,它们不敢随便欺侮我们,要试一试、量一量苏修。报纸宣传这个没有好多用处,抗议没有用处,联合国决议也没有好多用处,特别警告一下苏联,这样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也比较放心。

第三个理由,是我们人民解放军三十年没有打仗了,我们军队究竟行不行?我们确实没有多大把握。军委作了决议,要加强训练,看起来平时训练效果有限,不是说没有用处,战前训练了一个月多,但究竟靠得住靠不住还要看实战。中印边界用兵少,提拔相当一批干部,一批宝贝,没有实战不行,这是很好的机会。现在可以说,我们的解放军还是人民解放军。说实话,经过这十多年,军队的名誉是不好的,经过这一仗,名誉会恢复一下,仗要打才会,上过一次火线同没有上过火线的不同。世界上知道我们三十年没有打过仗,不一定打过越南。我们营以下干部没打过仗;团级干部只是部分打过,当时不过是兵、排长,可能有连长;我们的师长,当时不过是营、连长,打过仗;军长是团长,比较好一点,指挥过一个团就不同。确实比较担心,放出去打一打,这次这方面收的效果最大,是最大的效果之一,就是我们有这么多的部队有过战争锻炼考验,这是了不起的,这会产生大批干部。”

正如邓小平所说,中越之间最终爆发战争,归根到底是国家利益与战略需求之间的冲撞,意识形态在其中已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反过来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又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从而加以利用,促成了国际政治的重新组合。就中国来说,何尝不是利用西方国家的战略需求,而为自己的国家战略转折助推加力呢!
越南将自己绑在苏联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扩张的战车上,是为了在中南半岛进行扩张的战略需要,这是越南国家的地缘历史、民族心理和现时利益需要所决定的。苏联的一贯僵化、冷酷而自私的战略意识与惟我至上的强权逻辑,使其难以放下身段与中国缓和矛盾,就只能继续变本加厉地对中国进行挤压与威摄。而越南、苏联的行动实际上对中国形成了一种战略合围的态势,这又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无法容忍的。在冷战的意识形态笼罩下,对立国家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矛盾重重积累而最终爆发。中国既无法拉住越南回头,也难以独立对抗苏联,国家的战略转折又需要加强与西方世界的合作,于是,以战争手段来寻求战略机遇,索性打破意识形态,一举掀起国际政治的重新洗牌,为国家的建设复兴创造出环境来,这就是中国当年的选择。既然各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战略视角和逻辑来行事,到了1979年,中越一战已是在所难免。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经历了越南和阿尔巴尼亚这两个大恩成仇的国家,实在是已经伤透了心。另外还有一个曾经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邻邦北朝鲜,十几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尸骨未寒,6、70年代就在中、苏之间搞起了见风使舵,以索取援助为能事,“文革”中还一度与中国展开了骂战。中国改革开放后,朝鲜视中国为“修正主义”,俨然有了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苏东剧变后,朝鲜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只好又向中国来求助。1990年代以来,朝鲜遭遇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和饥荒,如果没有中国的大量援助,是很难撑过来的。然而,朝鲜在国际事务中从来不顾中国的需要与感受,我行我素,多次置中国于难堪尴尬之地。后来竟至发展到朝秦暮楚地用发展核武器来讹诈全世界,在中、美、俄、日、韩等国之间极尽敲诈勒索,沦为了东北亚的一个又穷又横的“火药桶”,这又如何是有着朴素善良感情的中国人民能够想到的呢?

上千年来,中国的谋略思想异常发达,在政治、军事思想的发展上都有着突出的成就。然而,因为封建王朝的世袭更替、闭关锁国的华夷之防、国家意识上的因循守旧,致使中国在近代历史大发展中突然落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终于能与世界进行平等地对话了,历史却又上了如此无情的一课。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军事上,也体现在政治上、观念上。不必惧怕落后,中华民族总要发展向前的。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 ,而不是讳疾忌医,仅仅将其留在史书中。

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双方的外交角力与舆论战也是很有意思的。

1979年2月17日,新华社奉中国政府之命发布声明:“越南当局无视中国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连续出动武装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局势急剧恶化,严重威胁我国边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还击。”

越南的河内之声广播电台则强烈指责“北京扩张主义集团”,表示:“北寇(指位于越南北方的中国)妄图侵占邻邦的领土,以遂其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越南共产党)党中央和政府号召全体军民再次奋起反抗外族侵略。”

堂堂正兵,师出有名。在战争中,双方都会竭力把自己打扮成正义的化身,这是国家战略、对外宣传与民族心理的需要。想当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与苏联侵略芬兰时,都是借口对方“侵略”了自己的边境,不得不“奋起还击”,事后来看是多么的可笑!中越之战,不管怎么说,越南大肆迫害、驱赶华侨,在中越边境制造大量流血事件在先,理应承担挑起事端的责任。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当年的作战口号是“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确是无可指责。至于有人说出境打到了越南的领土上,还是不是“自卫还击”?那么,只能说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战争又有其自身的基本逻辑,也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摧毁掉对方国境内的侵略基地,给对方一个教训,难道只能束缚在边境线上等人来打吗?战端一开,追求胜利就已是必然的逻辑。那种空洞的道德意识,并不能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现实。什么是观念落后?这就是观念落后。
再看看国际上的反映。

摘录一下新华社汇总的各国对中国自卫还击的态度(截止至1979年2月22日):

1.谴责我国、支持越南,要我撤军、停火的:苏联、古巴、捷克、保加利亚、东德、匈牙利、波兰、蒙古、阿富汗、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阿尔巴尼亚、安哥拉和柬埔寨政权。

2.对我表示遗憾、要我撤军的:老挝、印度。

3.反对中国、越南在越南和柬埔寨的军事行动的:加拿大、瑞典;并要求我撤军的:新西兰。

4.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的:美国、日本、东盟五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英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芬兰、伊拉克。

5.对我和越都表示遗憾、期望越南和柬埔寨都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欧洲共同体的的其他国家。

6.呼吁谈判解决问题的:埃及、马里、利比亚、马达加斯加、孟加拉、塞浦路斯和北欧其他国家。

7.公开声明不表态的:葡萄牙。

8.支持我国的:民主柬埔寨。

从表面上看上去,支持越南者众,谴责中国者多,唯一支持中国的还是在国际上早已臭名远扬的民主柬埔寨,似乎中国已是众叛亲离。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得出的结论将远不是如此。

当时在国际上表态的国家基本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谴责中国的,如苏联及其东欧、亚洲、拉美仆从国,还有非洲一些受苏联影响比较深的国家和刚与中国交恶的阿尔巴尼亚、越南扶植的傀儡柬埔寨韩桑林政权。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和越南穿一条裤子的,小部分是摇旗呐喊为越南助威的,还有对中国有怨恨的,不谴责中国难道还谴责越南不成?

第二类是表示遗憾的、要求双方都撤军的不偏不倚的,如美国、日本、西方国家、东欧的两个异类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以及被越南吓怕了的东盟五国。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唯美国马首是瞻的。美国的态度表面上是不偏不倚,暗地里则是乐观其成,还给了中国一些支持。在保持冷战力量平衡的大战略下,如果战争真打大了,苏联一旦出马,美国也是要出头的。因此,这些国家实际上是站在中国一边的,不能只看其表面态度。另外还有一些平时和中国关系尚可的国家,又不想得罪苏联,只是不痛不痒地表了一下态而已。

第三类是呼吁谈判解决问题的,如非洲及北欧一些国家,在国际上都是些边边角角的角色,例行的外交辞令,起不了多大作用。

这样一看,中越之战实际上仍是冷战中两大阵营的碰撞,力量大体均衡,谁也难以期望得到更大的战果。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有限战争,其重要性在于推动了国际政治的重新洗牌。仅因为从有关国家的公开表态中就认为中国当年是“众叛亲离”,从而对中越战争产生某种结论,这种国际政治眼光和历史分析能力显然缺乏深度。

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中国表现出了自己的强力意志: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该出手时,要出手。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军事力量不能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但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力量。世界超强的美国就不用说了。一度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的俄罗斯,不请自来的飞兵科索沃,强硬镇压车臣独立力量,闪电打击格鲁吉亚,世界各国也难以枉多地说三道四。为什么?因为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是一个强大的现实,已为全世界所承认,毋需多说。如今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了世界上的强大一极,但国家地位的提高有限,有点风吹草动就要遭到美、日甚至印度等国的威摄,平时还要受一些蕞尔小国的挑衅。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不能被世界各国看成一个事实。中国的强大,仍然任重道远。

1979年的中越战争,已经从历史到现实为当今中国提供了一个视角。南海困境的打破,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不是说要随便出手,但一定不能无所作为。
(二). 战略选择
 
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越南的战略方针是:“一线坚守,一线取胜”,“不能让敌人深入我国土,要保卫每一寸国土”。一旦爆发战争,从国境线至纵深20公里范围内,越军就以地方部队、武装民军和公安部队凭借既设阵地、有利地形与多重火力坚决固守,阻击和杀伤敌人于边境;在20-50公里纵深范围内,以作战师机动出击,利用一线越军坚守防御争取的时间,将部队展开实施机动防御和进攻作战,直至击溃敌人,将战火烧入对方境内。

越南为与中国一战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越军在中越边境地区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同时修筑了许多攻防兼顾的野战工事,在各个守备要点屯集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越北边境地区已将居民撤退,坚壁清野,在边境沿线埋设了反坦克、反步兵地雷区,设置了大量的以竹签、陷阱、铁丝网构成的障碍带。

越南的如此战略,是要准备长时间在中越边界一线拖住中国军队,等待反攻时机和国际变化。所谓国际变化,就是要拖苏联下水,想要苏联出兵从北部攻击中国,与越南来个南北夹击。这也是越南不惜与中国一战的底气所在。

与之针对,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央军委确定的战略原则是: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歼敌速回。具体战役设想是用15-20天时间,歼灭越军3-5个师,攻占越北浅近纵深内的重要战略据点,沉重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从根本上说,中国发起的是有限时间、有限纵深的低烈度惩罚性质作战,在中国军队的战力允许限度内,从军事上教训越南,战略上呼应柬埔寨的抗越斗争,同时避免苏联的军事打击。开战后,中国在东西两线第一轮进攻中就投入了23个步兵师,兵分14路向越北边境发起全面突击。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处处攻敌所必救,使越军首尾不能相顾。越军精心构筑的一线防御体系没有挡住中国军队的锐利攻势,不到3天就被全线突破。

应该说,越共高层对于中国进行惩越军事行动基本战略的判断是较为准确的。因此,战争爆发后,面对越军一线防御力量的纷纷被歼,越军统帅部坚持不动用二线的战略预备队向一线增援,这就是在赌中国军队无意深入。直到谅山被克,中国军队打过奇穷河,河内告急,黎笋才慌了手脚,紧急从柬埔寨向越北调兵。而这时,中国的战略意图已达到,撤军了。

要说越南也很有意思,在1979年战争爆发前,一直叫嚣着越南的“战略思想是进攻的思想”,“我们把战略进攻思想贯彻始终,在建立严密防御的基础上,要求在全国,包括陆地、空中和海上在和平时期就要掌握主动”云云。高喊着进攻,战争真的打起来了,却变成了“一线坚守,一线取胜”,任凭中国军队将其一线有生力量分割歼灭,后方却不加以增援,早已没有了什么“进攻”的精神头。这样一来,在消极的战略指导下,越军被分散在越北的边境沿线,屯兵于危城之下,遭到了中国军队优势兵力的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完全成为了被动挨打的态势。

搞成这样,这场战争的胜负已经没有了什么疑义。西方有媒体比喻1979中越之战犹如“小刀切黄油”,倒还真是贴切。

从根本上说,越南的战略如此前后矛盾,在于其国力所限。以越军的军力,别看其打柬埔寨还玩玩七路进军的“闪击战”,向中国进攻,却是其不可承受之重。平时喊喊可以,真打起来,能自保就不错了。越南的救命稻草是向苏联求援。战争爆发后,越南就紧急请求苏联立即履行《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的义务。苏联不是吃素的,越南都能判断出中国的出兵战略,苏联人自然也是明白得很。中国打得差不多了就会撤兵,直接和中国开战,准备工作大了去了,不到最后关头,苏联犯不着为越南下水。不过,苏联还是履行了部分对越南的义务,在外交上强烈谴责中国,通过军事卫星向越南提供中国军队调动的情报,紧急向越南运送大量的军事援助,太平洋舰队也出动几十艘军舰到南海向中国表威。

战争开始后,美国也动了。通过军事卫星向中国提供了一些有关远东苏军动向的情报,同时派出第七舰队在南海加强了巡逻和监视。中、越、苏、美,前方打得热火朝天,后方则在互相监视,互相牵制。1979中越战争,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框架下,各方彼此互动,有迹可循。看似危机重重,实是早已胸有成竹。

就连中国军队进攻越南的基本路线,在战前也几乎是公开的了。1979年 2月12日的日本《每日新闻》就发表了如下评论:“据一直在追踪中越边境军事形势的美国政府人士说,看来,中国已具有发动军事进攻的现实可能性。11日他说,中国是否开始大规模进攻,这要看今后一周的动向而定。。。。。。中国军队将选择两条路线进攻:1.从友谊关到越南同登这条路;2.在此西北约一百公里,与越南高平连接的公路,这在美国专家之间已成为固定的看法。”


这次从啊三动手吧,美国动不了,打太肉的小国影响也不好,海军手还不够长必须有陆地相连,就三锅最合适。

这次从啊三动手吧,美国动不了,打太肉的小国影响也不好,海军手还不够长必须有陆地相连,就三锅最合适。
多年来,国内一直有种论调,指责当年“不该撤军”,应当“直捣河内”,甚至扶植对中国友好的黄文欢,建立由中国控制的傀儡政权。不知道这是不是架空小说看多了,或是眼热美国和苏联到了忘乎所以。首先,中国一贯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是睦邻友好,平等合作,不干涉他国内政,更不可能做出颠覆他国政权的行为。至少,当年不能;其次,美国可以直捣伊拉克、阿富汗,更换政权。苏联也可以公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建立傀儡政府。那是因为人家是美国和苏联,有着几百次毁灭世界的超强军力。这个时代,仍然是有强国利益,而无世界大同。中国,不具备美、苏那样的超强军力,因而也就无法俯仰自如。自己的国家统一都迟迟不能完成,弄到几成尾大不掉的心腹之患,还奢谈要灭谁的国呢!

政治上的空想先扔到一边去,就军事上说,中国军队当年要直取河内,不是不可能,但会冒着极大的风险。

打下谅山后,许世友手里的部队有163师、164师、165师、161师、148师,加上禄平地区的127师、128师,共有7个步兵师在谅山附近。经过连续半个多月的激战,各路部队都已是人困马乏,后勤也极需补给。坦克部队有55军坦克团、54军坦克团,其中55军坦克团连战同登、谅山,战损严重,54军坦克团没有大规模参战,还保持着战斗力。从谅山到河内,走1号公路要140公里左右,沿途还有很长一段山地。中国军队恶战方息,要立即发起攻击恐有困难,后勤、炮兵向前运动也需时间,至少要休整和补充1-2天。

而河内方向,防御力量有越军中排名第一的步兵308师、生产师320B师加几个炮兵、坦克、防空、工兵、通信等师、旅单位。紧急情况下,防守太原的312师也会向河内驰援。黎笋已下令急调侵略柬埔寨的越军主力第2军返回北方进行防御,还求助苏军动用了一个安-12运输航空兵大队将一个师越军从柬埔寨向谅山紧急转运。同时,越南实行了全国战争总动员,号召全国适龄男、女公民参加民兵游击队、民兵自卫队,真正是全民皆兵。苏联也动用空军和民航紧急向越南运去了20架战斗机、400多辆坦克装甲车、400门身管大炮、50门BM-21火箭炮、100多门高射炮、数千枚SA-7防空导弹和800多具RPG-7火箭筒,这些兵器将大量布署在首都河内周围。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为了速胜,无法长时间地等待后方向前调兵,只能以谅山附近的现有兵力大举进攻河内。而越南也已退无可退,接下来必然将是一场苦战、恶战。先不说中国步兵、坦克在冲击从谅山到河内的沿途要如何遭到苏联援助的远程火炮和BM-21火箭炮的打击。就算是冲到了河内,也会遇到一场惨烈的巷战,步兵和装甲部队恐怕会损耗严重。即使拿下了河内,也真的变成了强弩之末。这时候,再与越军北上的主力兵团和装甲部队遭遇,又会是如何的景象呢?更严重的是,攻击河内已是冲破了苏联的最后底线,苏军极有可能对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发动速决性的军事打击。以中国当年的军力,是难以抵挡苏军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装甲突击的。军队损兵折将不说,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又将不知凡几。还在对越自卫还击战激烈进行的时候,北方各省就已高度紧张,东北一些地区还闹出了恐慌性逃亡的笑话。北京离蒙古边境很近,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战略首选就是“斩首”北京,在蒙古布有装甲重兵。苏军一旦打进来了,北京保得住吗?如果前方还在打河内,后方却把北京丢了,那这洋相可就出大了。

真要打成这样,中国有把握的“自卫还击”,就变成了无把握的弃城失地。美国出不出面干预就不说了,中国自己受到的严重损失,国际威望的统统丢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民族羞辱,那是闹着玩的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老祖宗早就警告过!

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老一代领导人,是在几十年的革命战争考验中度过的,胆色和见识就不说了,把握战机的能力早已是炉火纯青。1979年的中越战争,按照其既定的逻辑在有条不紊地运行。打过了,教训过了,也就适可而止。蓦然转身时,已是换了一片天地。
(三). 战术运用

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激烈碰撞,都打出了自己的特点,在战术上颇有可圈点之处。

先说越军。

越南人民军从建军起,就是在抗日、抗法、抗美战争的硝烟烽火中度过的。几十年的战火考验,淬炼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总的来看,越军的基层官兵普遍作战经验丰富,单兵战术素养良好,尤其擅长分散的小分队游击作战,也能进行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游击战。抗法战争时,在中国军事顾问团的指挥与督促下,越军进行了若干一定规模的运动攻防战,甚至还打出了奠边府战役这样反复争夺的大规模阵地攻防战。当时一是有身经百战的中国军事顾问团人员指导,二是法军不具备很强的空中优势,所以越军能进行一定规模的野战。到了抗美战争时期,美军的空中优势完全把越军打怕了,因而很少进行师一级建制部队的野战攻防,主要采取隐蔽渗透的小分队游击战和偷袭战。这样打了十几年,越军练出了游击战的深厚功力,长于快速袭击,打了就跑,缺乏正规战经验,很少进行反复争夺的恶战。越军的基层指挥员较为擅长小规模的独立作战,不擅长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高级指挥员缺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和经验,也不擅长各兵种协同作战。越军的这些优缺点,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战前,越军的战术设计是:沿越北边境地区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扼守要点,层层设防。兵力部署采取前轻后重,全面控制,重点守备的方针。强调一线坚守,独立作战,与中国军队死打硬拚,最大限度地杀伤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最大化地迟滞中国军队的进攻速度,尽最大可能地为越军二、三线作战部队的机动、集结争取战役准备时间。

越军当时面临的形势是:越北战场正面宽阔,点线众多,越军兵力不足。因此,在阵地防御的具体战术应用上,越军充分利用了越北山岳丛林地带的地域特性,依托地形、地物组织防御阵地和设置火力。

因为越军兵力不足,又要防守宽大正面,互相之间强调独立作战,难以兵力支援,这种情况下,只有以点制面,以火力互相支援,以至环环相连,形成纵深的防御体系。

越军的做法是:在阵地防御上,采取三足法战术。即在防御要点上,实行三个阵地相互依托,互为支撑,互为防卫的动态组合,形成多点面、多方向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把有限的防御兵力以战术协同的方式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威力,从而在多点线、多方向上抗击中国军队的连续进攻。

越军的这套战法颇为有效。在实战中,中国军队无论是进行纵深穿插还是阵地攻坚,经常遭到来自攻击目标左、右两侧甚至是后方的火力侧击、返射。在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带,战场往往很狭小,中国军队的优势兵力难以展开,以致被越军的三面火力压制,攻击受阻,伤亡很大。最典型的就是攻击同登时,163师、165师攻击部队被越军在探某阵地群、鬼屯炮台、339高地的三面火力夹击缠住,多次攻击失利,伤亡很大。最后采取了三方面同时攻击,前后打了四天多,才将上述要点全部攻占。

在兵力投入上,越军采用了三部法战术。即在防御正面上,越军会在战前判断的中国军队的攻击方向,将其区分细化成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在主要防御方向上,越军会集中兵力扼守要点。在营防御地域中,通常会指定一个加强连据守要点组织防御,在连防御地域中,通常会指定一个加强排扼守要点组织防御。这些防御分队都会得到营、连的火力加强;在次要防御方向上,越军多以班、排为单位进行阵地防御作战,这些分队通常得不到火力加强。根据战场变化,主、次防御方向的作战任务还会发生一定的互相转换。

在防御阵地的主要方向,越军通常会派出班、排为单位的战术分队,前出一定距离,构筑工事和设置伏击阵地,在地方部队、武装民军、青年前锋队、特工队的配合下,进行战斗警戒,对中国军队实行袭击、伏击、打冷枪、放冷炮、设置障碍等迟滞骚扰行动,必要时可由营呼唤野战炮兵直接为其提供炮火支援。

实战中,无论越军的防御间隙有多大,都会保持着成建制的预备队。通常以营为作战单位时,保留一个连为预备队,以连为作战单位时,保持一个排或一个加强战斗班为预备队。越军在进行防御时,兵力的部署原则是:集中兵力,少摆多屯,既要形成环形防御,又要集中主要力量于主要方向。预备队一般配置于主要防御方向的纵深阵地内,且又便于机动出击的位置,随时增援防御阵地的关键方向,配合其他分队向中国军队进行反冲击。

集中兵力扼守要点,派出前沿警戒分队,始终保持预备队,越军就是以这样的三部法投入兵力,坚持多点面,多段用兵的战术,顽强地与中国军队死缠烂打。

在防御战中,越军强调顽强坚守要点,重视阵地内的兵力机动,适时在火力掩护下进行反冲击。在阵地失守和撤退时,越军擅长边撤边打,边逃边藏,往往化整为零,化军为民,钻山入林,不使中国军队打成歼灭战。在逃跑的同时,如果越军携带有电台,就会很快联系周边高地的越军和野战炮兵,以火力对中国军队占领的阵地进行袭击和压制,尽量杀伤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越军还擅长袭击和伏击,通常利用夜暗或丛林为掩护,在隘口、峡谷、主要道路两侧的险要地形上设伏待机。当敌方进入伏击圈后,越军会拦头截尾,在近距离上突然开火,往往打了就跑。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越军有效运用了这种伏击战法,在魁剥山谷、栋替、吞片公路、班姆南侧、那嘎等地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几次重大损失。

在防御战的火力配置上,越军强调曲直、远近、明暗、正侧面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在主要防御方向上,配置火器较多。连的防御阵地上加强有82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排的防御阵地上加强有60迫击炮、重机枪、火箭筒和无坐力炮。根据火器性能,越军会利用山顶、反斜面、鞍部、山腰、山脚的有利地形,分层设置迫击炮、高射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无坐力炮、火箭筒、冲锋枪等火器。根据防御阵地的地形,越军会在多个阵地上配置火器,互相以火力支援,形成正射、侧射、返射的多方向交叉火力。利用隐蔽地形,越军会设置暗火力点,配以轻重机枪、火箭筒、无坐力炮等火器,进行反步兵、反装甲的突然袭击。

越军的火力配置中,强调步炮协同。越军的野战炮兵设置广而散,单炮和双炮阵地众多,战前预设阵地多,战术原则是远近结合,大小结合,曲直并用,突出重点,机动防御。步兵伴随火炮突出靠前,最大限度地支援一线步兵的战斗。

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越军正是以上述的兵力投入法及阵地防御战法与中国军队对抗。充分运用了有限的兵力,最大限度地撑住了防守点面,火力配置也较为合理,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多麻烦。另外,越南全面实施”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野战部队、地方部队与武装民军、青年冲锋队相结合,全面投入到广泛的防御作战中,从而增加了越军的防御兵力,最大限度地弥补了越军作战兵力不足的劣势。

在进攻战术上,越军通常以营、连为单位,强调有重点的多路进攻。在进攻发起前,对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进行集中的火力准备,根据战场情况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步兵分队发起进攻时,通常采用小群多路的方式,进行连续冲击。在突破敌方阵地后,强调连续投入兵力,连续进攻,扩大战果。在进攻遭到失败而撤退时,通常以攻击行动为掩护,给敌方造成错觉,借机抢运尸体与伤员。进行后撤时,注意控制地形要点,防止敌方尾追。

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越军主要进行的是阵地防御战,野战进攻的时候较少。而且越军在攻坚时意志不强,打不了反复争夺的恶仗,因此对中国军队的威胁并不大。当时越军只在东线的探垄地区和西线的代乃地区发动了两次团级规模的进攻,被中国军队坚决粉碎,随后即偃旗息鼓。

此外,越军的特工部队活动频繁,经常渗透到中国军队后方进行袭扰和破坏,实施“斩首行动”,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和伤亡。越军特工曾化装接近125师375团和41师123团的指挥所,发动突然袭击,制造混乱,造成了中国军队一些指挥人员的伤亡。进攻迷迈山时,127师师长张万年的指挥所也遭到了越军特工的袭击,幸好张万年当时不在。

综观越军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的战术运用,确是精心设计,全民皆兵。战争初期,也给中国军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和伤亡。然而,越军的战术方针有其死穴,就是过于依赖地形与阵地,很少实施机动的战术反击,实行的是消极防御;强调独立作战,不以兵力互相支援,结果被各个击破;火力分散配置,部队之间协同差,远战火力弱,攻击能力差,难以抵挡拥有炮火优势的中国军队大兵团进攻;虽然擅长游击战,但在中国军队的兵力、火力优势面前,无法逆转战争大势;最根本的一点,越军面临的是前所未见的大兵团作战方式,无论在战争准备上还是战场心理上都远远未能适应,战略上过于消极导致战术上的被动保守,战役指挥上也与中国军队差了几个数量级,最终只能是一败涂地。
再说中国军队。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中国军队统帅部仍沿用解放战争年代的大兵团战法,力图集中优势兵力,穿插迂回,将越军分割合围,包饺子,打歼灭战,一次歼敌一个师至几个师。然而,越北的山地丛林地形复杂,道路稀少,气候恶劣,民情严峻。中国军队的歼灭战水土不服,企图不达,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挫折。

中国军队的战役计划是:在东线,集中主要兵力,以装甲部队沿公路打穿插,轻装步兵沿山地进行大迂回,南北对进,东西合围,一举歼灭高平守敌。在同登、禄平地区,攻歼当面要点之敌,视情况再进攻谅山;在西线,沿红河东西两岸的宽大正面发起突击,攻歼老街、柑塘地区之敌,相机歼灭316A师。在莱州方向,向封土、巴丹地区实施浅近纵深的短促突击,牵制越军主力东援老街。

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中国军队的进攻战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装甲部队沿公路进行穿插、突击

主要实施方向在东线。北集团的123师加强80余辆坦克、装甲车,由岭隘沿简易公路和山间路向扣屯实施90公里的长途穿插;南集团的126师、124师加强200余辆坦克、装甲车及履带车辆,由布局关沿牛车小路奔袭东溪,然后上4号公路向高平实施总长70余公里的长途穿插;北集团的122师、南集团的125师、东集团的163师、165师,分别加强1个营的坦克部队,向朔江方向、复和方向、同登方向、班庄方向发起短距离突击。

这一阶段坦克进攻作战的主要特点是:坦克沿公路高速行进,突出在前,或是坦克引导步兵前进。共同特点都是坦克在前,缺乏步兵掩护。长途穿插时,步兵为了跟上坦克,就要搭乘在坦克上。因为坦克在行进中摇晃厉害,为了不被摔下去,还会把步兵和重武器用背包带绑在坦克上。有的坦克搭载人员很多,达到20余人。实战中,前卫坦克没有步兵掩护,很容易被越军的反坦克火力击毁、击伤而堵住道路。而搭乘在坦克上的步兵来不及解开背包带下车战斗,也发生了很多伤亡。如123师穿插先遣队的坦克纵队在扣旺、打兰几次受阻,损失严重;126师步兵搭乘坦克前进,在那悦山口和靠松山附近被越军袭击,步兵不及下车,造成了较大伤亡;124师突击4号公路,在攻击弄梅隧道时,坦克没有步兵跟随被阻住,耽误了10个小时。在博山,坦克没有步兵跟随,两次受阻;125师在进攻坡街东南侧无名高地和大弄时,步坦一时脱节,坦克孤军前出,被越军击伤数辆。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朱富钧团长带领混编坦克纵队,为驰援125师师前指和375团,孤军深入,在复和西北一带遭到越军火力打击,6辆坦克被击伤,朱富钧团长牺牲;122师步兵搭乘坦克突击朔江时,遭到越军火力阻击,坦克和步兵都伤亡严重;163师进攻探某,一个连的坦克突出在前,遭到越军火力夹击,毁伤大半;165师步兵搭乘坦克进攻班庄,因先头4辆坦克中弹,将道路堵塞,步坦协同不好,步兵没有跟上,以致攻击受挫;在西线的孟康战斗中,1个营的坦克支援41师发起进攻。因坦克冲击过快,步兵没有跟上掩护,导致坦克孤军作战,被越军击毁、击伤12辆等等。当年中国军队的步兵和坦克没有有效的沟通方式,坦克遇到袭击时没法联络步兵支援,步兵遇到阻击时也无法呼唤坦克火力支援,这就加大了坦克和步兵的损失。实战结果是,开战仅4天,战损坦克数量就达530辆次,占整个1979对越作战中战损坦克总数的87%。到了第二阶段作战时,坦克部队已基本没有突击能力了,只能伴随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2). 轻装步兵沿山地进行长途纵深穿插

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中国军队在东西两线都实施了师、团级规模的轻装步兵向敌纵深长途穿插的战役行动。
在东线,北集团的121师和123师穿插先遣队向高平以西的班庄、扣屯地区实施了长途穿插迂回的战役行动,以封闭高平越军西退原平和南逃太原之路,配合南集团总攻高平,同时阻击原平、太原的来援之敌。

其中,121师以3个轻装步兵团向高平以西的班庄、董赛地区进行长途穿插,全程80公里。沿途地形复杂、敌情不明、远离后方、联系中断、补给困难,受越军大小袭击上百次,伤亡很大,迷路失散,大量人员失踪,粮弹供应不上,部队饿着肚子拼命穿插。最后虽然插到目标地班庄、董赛地区,但各部因迷路遇袭而分散混乱,未能及时整合进至高平外围,而是滞留于扣屯地区,战术企图归于失败。

123师穿插先遣队搭乘坦克前进,在打兰受阻,随后以一个加强步兵营轻装沿稻田小路向扣屯穿插。该营徒步兼程43公里,历时27个小时,终于插到扣屯。但因兵力不足,只能持防御态势,也未能迅速进至高平外围。

北集团的两路战役穿插都没能完成预定任务。步兵走小路隐蔽穿插,因地形不熟,敌情民情不明,迷路遇袭屡有发生,部队越拖越长,乃至变成营连级别的各自为战。即使穿插到位,但部队散失严重,极难整合,一时形不成有效战力,结果只能自保防御,难以完成预定计划。

在西线,13军也设置了两个长途穿插。以38师114团向谷柳侧后10号公路以北的奔西爱地区穿插,长途80余公里,目的是切断公路,阻击316A师东援老街和柑塘,保障军主力围歼345师;以39师116团向柑塘南侧的朗格姆地区进行穿插,也是80公里,要直接截断柑塘越军的退路,阻击向柑塘增援的任何越军。

38师114团经一天一夜穿插,在孟珊地区受阻,被越军猛烈的炮火封锁。随后114团接军指命令改变任务,配合39师116团攻击歼附近地区之敌,以保障39师右翼安全。而316A师果然沿10号公路东援,三天多即推进到代乃,38师114团只能徒留遗憾。

39师116团规定完成穿插任务的时间是24小时,第二天在进至周登以南和岳山以西地区时,遭到周围诸高地的越军阻击,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穿插任务已不可能。后116团穿插任务取消,转为配合39师夺取了387一带诸高地。为保障攻击柑塘的顺利进行,39师转变116团战斗任务,命其向代乃地区穿插,阻击316A师东援。116团这次如期插到代乃,将越军阻住,打了一场著名的代乃阻击战。

虽然114团和116团的长途穿插都没有完成,但其及时转变战斗任务,配合军主力各个歼灭当面之敌,并没有造成全局明显的被动。尤其是116团,连续作战,插到代乃,挡住316A师,在战略上奠定了西线作战的胜利基础。与东线不顾一切地长途穿插造成了损兵折将相比,西线的穿插显得很灵活,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任务,在实战中打出了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看,在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加水网稻田地带,地形复杂,敌情不明,民情不利,步兵轻装进行长途穿插,深入敌后方,战斗风险难测,后勤难以保障,伤员无法转运,很难达成作战企图,应加以避免。

(3). 长途推进的步兵山地拔点和浅近纵深的步兵山地迂回拔点战斗

在步兵搭乘和跟随坦克沿公路进行长途进攻的时候,一般战法是:遇到越军阻击时,步兵迅速展开消灭敌人,坦克以炮火支援步兵攻击。遇到路障或桥梁被毁时,步兵迅速排除路障、抢修桥梁,坦克以炮火掩护步兵施工。

在浅近纵深的山地拔点战斗中,步兵通常采用正面牵制,两翼迂回的战法,拔点攻歼守敌,打开道路。

在开战初期,中国军队的步兵普遍缺乏战斗经验,惧怕越军的冷枪、冷炮、地雷、竹签,不敢走大路两侧。加上地形不熟,识图能力也不强,部队愿意挤在一起行军。还有当时的通信联络不佳,连以下分队主要以军号、小喇叭、旗语、手势进行指挥和联络,就更强调互相靠拢,以便及时传达命令。这样一来,攻击队形就过于密集,战术上受到了限制,也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遇到越军火力袭击时,往往伤亡一大片,部队发生混乱,紧急散开时又容易遭到路边两侧的地雷杀伤,加大了伤亡。

攻击公路两侧的越军防守要点时,部队往往只从正面进攻,越军就能集中火力进行封锁,以致攻击经常受挫,伤亡不小。

开战初期,因缺乏战斗经验,地形复杂,部队不愿意也不敢进行大胆的夜战,一般都是在白天进行战斗。这样,受地形限制,兵力不易展开,难以发挥兵力优势。越军藏在山洞、草丛里,以突然袭击和冷枪、冷炮杀伤中国军队。情况不利时,越军就利用地形迅速逃跑,中国军队也不易将其追歼。

随着战斗的进行,部队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了战法:前进时注意组织进行扫雷,开辟道路;进攻山头要点时,步兵实行正面牵制,两翼迂回,从三面向敌发起攻击;沿公路攻击前进时,步兵同时沿山头两侧拔点,保障公路的畅通。坦克则以火炮支援步兵战斗,打击山腰、山顶的越军重机枪、高射机枪、无坐力炮,摧毁敌火力点。步坦协同动作,共同推进;在攻击前进时,步兵必须边打边搜索、肃清残敌,打掉一处,控制一处,防止遭到越军的火力逆袭;大胆地采用夜间接敌、渗透、进攻的战法,隐蔽进攻意图,加快进攻速度。

这样打下来,部队的推进速度大大加快,伤亡也大大减少。

(4).炮火的齐射运用

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中国军队的炮火占有绝对优势,越军根本无法抵挡。但在开战初期,中国军队往往集中使用炮火齐射,向敌纵深猛轰一气。但对利用有利地形、既设阵地精心隐蔽的越军,效果经常并不是很大。山岳丛林地作战,单个的目标多,集团的目标少,一线进攻的步兵更需要得到炮火的精确支援。实战中,集团炮火准备后,步兵发起进攻,会遭到突然出现的越军火力点压制。这时,步兵呼唤炮火支援,却要层层上报到炮兵集群,耗时很长,往往难以得到炮火的及时支援,以致多次受阻。经过总结经验,上级开始重视步炮协同,将一部分炮兵配属给一线的主攻团、营,直接支援步兵的拔点战斗。同时充分发挥单炮、伴随火炮的作用,对敌单个目标进行精确性炮火打击,随时准备对付突然出现的敌人。

此外,中国军队的侦察和情报工作不佳。实战中,把侦察分队当警戒、战斗分队使用,甚至集中侦察分队组成侦察大队作为战斗部队独立行动,等于取消了侦察分队的主要作用。战场表现就是不善于边打边侦察,难以及时为一线部队猎取情报,对当面敌情掌握不清,主要仰赖上级通报,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战斗的进程。

在后勤上,开战初期因为主要交通线没有打通,一些担负纵深穿插任务的部队出现了断粮情况。随着战局进展,各主要道路逐步被打通,后勤物资也就源源不断地供应上了前线。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是一场有限纵深的惩罚性质作战,并不力求深入敌境,中国军队的主力还是背靠边境进行浅近纵深的攻歼战,同时控制了战场上的主要交通线。因此,后勤问题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并不很明显。

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因为越北的地形复杂,民情不利,战前侦察不细致,战场获取情报能力不强,中国军队的指挥组织和单兵技战术水平不高,发起进攻的战斗队形过于密集,步炮协同较差,坦克运用不佳,通信联系不畅等原因,以致遭遇了不少困难,伤亡也较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能知己知彼,久疏战阵,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中国军队在实战中进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战斗力和技战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这一阶段,中国军队的进攻战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小群多路的步兵进攻战术

针对越北的山岳丛林地理和越军的防御作战特点,中国军队实施了小群多路的战术应用,即步兵连在进攻作战中,以班、排为基本作战单位,向越军实施多路、多方向攻击的战术手段。在进攻中,灵活地组合兵力与组织火力,实施运用多种战斗队形,交替掩护,发起多路有重点的向心攻击,逐步推进,连续突击。

这种攻击战法,首先避免了开战前期由于攻击队形过于密集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进攻时,可造成越军多面受敌,顾此失彼,难以在阵地上实施机动作战;突破时,迅速形成对越军的多点包围,以围困、掏洞、搜剿的方式近战消灭敌人。实战中,中国军队以浅近纵深的穿插迂回,小群多路的战术进攻,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一口一口吃掉了敌人。

  小群多路战法,浅近纵深的穿插迂回,是经过了实战检验的在山岳从林地带行之有效的战术手段,丰富了中国军队的战术实践,为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坦克伴随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吸取了第一阶段作战中的教训,根据山岳丛林地带的地形特点,改变了坦克的使用方法。多以坦克作为活动火力点,置于步兵战斗队形中或队形后,伴随并支援步兵向前冲击,压制敌炮兵阵地和坦克,夺占敌要点,以火力攻击岩洞、坑道和石砬子山等坚固阵地。因而坦克在战斗中战损较少,战果较大,有力支援了步兵的进攻。

(3). 拉网合围的搜剿战术

越军在阵地被突破后,往往化装逃跑,钻山入林,伺机袭扰,给中国军队的后方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扩大战果,彻底消除残敌的威胁,中国军队采取了相应的克制战术,即拉网搜剿战术。

基本战法是:针对越军分散游击和当地的地形特点,划区分片,将部队以营为单位,编成若干个精干的分队,加强随伴炮兵,先围后歼。对越军潜伏的山沟、山头、山洞、坑道、树林、草丛等处进行拉网合围,不留空隙,然后逐山、逐洞、逐林地反复搜缴;对于划定的片区,从多个方向分进合击,向心搜缴;遇有越军时,以小群多路的战术手段将其围歼;对钻进山洞内的越军,要用直瞄火炮打,用火焰喷射器烧,用炸药、手榴弹炸,用烟熏等手段,逐洞摧毁;对藏入草丛的越军,要用火攻,逼敌出来,加以歼灭;在外围,则以优势兵力控制公路沿线的主要阵地,烧掉路边的蒿草,对分散越军形成包围态势;针对越军白天隐蔽,夜间出来寻粮取水,发现搜缴部队时隐蔽不动,等部队过去后出来活动的特点,采取夜伏昼搜,明走暗伏的手段,突袭漏网的越军,弥补搜缴的空隙。总的来说,就是用挖地老鼠的办法,实行围、打、炸、搜、伏的战术,把越军闷进去,逼出来,歼灭其有生力量。

(4).诸兵种进行有效协同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中国军队的步兵、炮兵、装甲兵之间的协同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炮兵前沿观察所随步兵向前运动,可随时呼唤炮火支援步兵战斗;坦克伴随步兵进攻,及时以火力支援步兵拔点。如在攻击扣马山时,因雨雾弥漫,观察不便,步兵进攻失去了方向。炮兵即以炮火为步兵指示攻击方向,步兵则每前进100米发射一次信号弹指示位置,炮兵和坦克按信号弹指示的位置向上200米逐次延伸火力,引导步兵攻击前进。如此步、炮、坦密切协同,顺利地将扣马山攻占。

中国军队将炮兵灵活编组,编成大小不一的众多炮兵群,及时向前转移以支援步兵作战,以猛烈的炮火砸开了越军的防守硬壳,打垮了越军的防守意志,为取得战争胜利立下了首功。战后统计,平均每天消耗的弹药是抗美援朝战争的6倍。当然,有时打得过于大方,浪费也不少。

总的来说,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中国军队虽然遭到了初期的严重困难,但很快找到了克制越军的有效战法,越打越好,攻坚必克,开战4天多就全部攻占了越军在边界一线的各个守备要点,牢牢把握住了战场主动权。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中国军队势如破竹,攻克了越北多座重镇,沉重打击了越军多个作战师,在东西两线都形成了威逼越北纵深多个重镇的态势,达成了自卫还击作战的主要意图。

越军虽然作战也很英勇,但战略消极,战术保守,总体战斗力上远逊于中国军队,以致弃城失地,一线守备部队和二线机动部队都遭到了重创,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四). 军队表现

越军:

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越军不失为一支英勇顽强的军队。基层官兵普遍实战经验丰富,单兵战术素养很好,战术上狡诈多变,尤其擅长游击战和小股作战。

越军士兵普遍能使用多种武器,经常是一人多件武器,分散设置,独立作战。其射击技术良好,战场经验丰富,短点射多,打几下换个地方,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发扬火力,同时避免招致对方的火力打击。

越军在山岳丛林地带行动敏捷,战术动作灵活,冲击快,撤退也快。战斗时机警果断,守卫阵地时顽强抵抗,逃跑时边打边藏,善于化整为零,化军为民,有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越军善于游击,机动能力好,常以冷枪、冷炮袭扰对方,独立作战能力强。

越军抢救伤员、掩埋尸体动作快,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对方的士气。

面对中国军队的大兵团作战和优势炮火,越军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害怕密集炮火打击,在炮火打击下常会钻洞、潜伏或逃散;害怕侧后遭到攻击,当发现对方实施迂回的企图,即抢先夺路而逃;畏惧短兵相接,不敢打近战、白刃战;害怕对方偷袭和堵路;作战意志有时不强,遭到攻击时会很快撤守阵地等等。

总的来看,1979年之战时的越军,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技、战术水平还主要是游击战性质,虽然单兵战斗技能很好,但形不成有力的拳头,无补于大局。越军表现出的战斗意志也并不强于中国军队,甚至还不如抗美战争中的老一辈越南军人更加勇猛顽强。这可能是因为参加1979年之战的越军大部分为地方部队、公安和武装民军、冲锋队,正规化训练差,游击习气严重,因而表现并不是很好。越军的主力作战师当时大都在柬埔寨战场和二线作为预备队,少数投入实战的如3师、316A师,其表现就好得多,倒是和中国军队打了几场硬碰硬的恶战。

到了后来的两山轮战时,越军的凶猛顽强劲头又上来了,如收复老山之战、7.12之战、1.15之战、211高地战斗等,都是反复争夺的恶战,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这也是因为参战的多是越军主力作战部队。由此可见,仅以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越军的表现来评价整个越南人民军,也并不是很准确的。


中国军队:

对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人民解放军,多年以来,有不少负面评价,如认为其表现很差,伤亡很大,战术落后,不少新兵是去战场上送死,打不过越南人等等。

历史评价,首先要以史实为依据。1979年的中越战争孰胜孰负?人民解放军攻坚必克,连夺高平、谅山、老街、柑塘,扫荡越北,威逼河内,胜负还有什么疑义吗?

既如此,我们就看一下,被评价为表现很差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打胜了呢?

首先,1979年时的人民解放军,绝大多数部队近30年没有打过仗,严重缺乏实战经验。与百战精锐的越军相比,差距很大。

其次,人民解放军多年来深受政治运动冲击,文革中搞“三支两军”,军事训练废驰,很多部队多年执行生产任务,拿锄头比拿枪熟练。即便是全训值班部队,也是长期低水平、低层次训练,与越军真刀实枪地上过战场无法相比。
第三,决定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正值1978年秋、冬季征兵刚过,参战部队补入了大量毫无军事经验的新兵,而临战准备时间却只有一个多月。部队进行了战前的紧急训练,恶补技、战术和战场知识,抓紧时间提高体能。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又谈何容易!只打过几次枪,投过几颗弹的新兵,上了战场后,缴获了越军的武器却不会使用,这与能够熟练使用连以下编制多种武器的越军士兵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当年部队中的营下以干部都没有打过仗,团级干部也只是部分有过战场经历。而且,因为长期“左”的积习,部队基层干部中有一大批所谓的“学习标兵”,拿拿笔杆,表表心得可以,军事业务拿不起来,上战场打仗更是不行。

这样的一支军队,在开战初期遭受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伤亡大了一些,是可以理解的。

人民解放军终于能攻坚必克,决胜于疆场,主要原因如以下所述:

第一.        军魂犹在

所谓军魂,就是一支部队的光荣传统。军史上的赫赫武功、英雄业绩,锻铸于这支部队的灵魂之中,不论传承多少代,每一名普通士兵,都会自觉地向先辈看齐,树立起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必胜的信念。在这种发自内心的荣誉与信念的感召下,他就能在战场上爆发出全部的力量,成为英勇顽强的优秀战士。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军魂飞扬的历史。从他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了一把镇国利剑,使无数中外敌人魂飞胆寒。

尽管经受了20年政治运动的冲击,然而人民解放军的军魂犹在,每一名站在军旗下的士兵,都会渴求着像先辈一样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也正是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这场战争中,这支军队涌现出了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烈士、陶少文烈士,抓起爆破筒冲入敌群的“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李水波烈士,与敌人在机枪眼处争抢爆破筒的“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杨朝芬,孤身歼敌56名(一说20余名)的“孤胆英雄”岩龙烈士。。。。。。

《亮剑》中有几句话说得好:“我注意到,这支部队(李云龙的独立团)和别的部队不一样,战士们身上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对,就是一种气质!”

是的,这是一种战斗气质,敢于亮剑,遇到敌人就嗷嗷叫的战斗气质,这就是军魂。

第二.        政治先行

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归根到底是每一个战斗员是否知道为何而战,是否能认同自己参加战斗的意义,进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战斗,爆发出旺盛的战斗热情来。人民解放军从建军时起,就是政治先行,有着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教育广官兵为何而战,从而锻造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也因此,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断发展壮大,直到打下了共和国的江山。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临战前,参战部队的各级党委对广大官兵进行了统一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控诉了越南猖狂反华,在边境制造流血事件的罪行,从而激起了广大指战员的无比愤慨。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进行对越南搞地区霸权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教育,同时广泛开展了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官兵杀敌立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参战人员的的战斗热情和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

一支知道为何而战的军队,力量是无穷的。

第三.国力、军力胜出

政治意识鲜明,求战情绪旺盛,这还只是软件。一场战争的胜利,缺少硬件基础是不可能的。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中国军队能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取胜,归根到底是因为国力超出、战略主动、战术积极、炮火强大、官兵骁勇。也就是说,整体国力、军力胜出越南一筹,这是越南无论如何难以超越的。战争是国家实力的较量,国家实力正是在军力上反映出来。中国当年虽不是富国、强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越南当年的国力,与同期的中国相比仍是差了太多。要不越南也不会在中国和苏联之间纠结了那么久,战争爆发后,还非要拖苏联下水。

当然,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如战场管理不严,违纪现象较多,有些人丢弃武器,因为组织不力,个别部队发生误杀其他部队掉队官兵和民工的现象、还有拿越南老百姓的东西、虐待、枪杀俘虏的。异国作战,情况特殊且复杂,有些现象的发生可以理解。但是作为纪律建军的军队,应该是非分明,这也是军魂。

在最后的撤军回国阶段,50军150师448团在回撤途中遭到越军袭击。因领导不力,部队作战意志不强,共失散542人,其中219人被俘,有一个连是在干部带领下集体投降的,爆发出了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最大的丑闻。

中国军队在战争期间俘虏了2000多越军,自己被俘200余人,比例为10:1。这个比例比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俘获比要体面得多了。军人在弹尽援绝之时,向对方投降,这在国际上是惯例。然而对于人民解放军这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军队来说,缴械投降是绝对不允许的。事隔多年来看,应该有更宽容的心态。好在,1979之战中被俘的中国军人在交换战俘归国后,大部分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较之于19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俘后归国的志愿军士兵,是幸运得多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总的来看,中国军队的表现是瑕不掩瑜。

中国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表现出来的军力水平,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军事发展水平还是差了太多。因此,中国才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然后逐步建成一支现代化的强大军队。

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后,参战官兵被誉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我想,军人的使命是战场。任何为国出征,洒血疆场的中国军人,都无愧于这一崇高的称号。

(五). 战争后果

1979年的中越战争,是一场有限度、低烈度、只有陆军发生交战的常规边境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推动了国际格局的重新整合,以新的形势进入了1980年代,对未来10年的国际政治走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中国发动对越南的军事打击,既未能挽救民主柬埔寨政权,也没有动摇黎笋集团的统治基础,甚至没有得到一寸越南的土地,似乎不知道打了一仗得到了什么。

实际上,中国在这一战中颇有收获。首先,中国表明了自己的国家意志,展示出了国家实力,赢得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尊重与重视。此后双方加强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在共同反对苏联集团扩张主义的利益需求下,迅速进入了蜜月期。对于中国来说,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战略机遇是关键,迫切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密切合作,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国力。通过中越一战,达到了这个目的,可视为战略上的巨大成功;其次,在军事上有力地打击了越南,使其知道了中国的厉害,此后收敛了建立印支联邦的狂妄野心。同时试出了苏联的底牌,了解到苏联也不敢轻易发动对中国的军事打击,远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可怕和强大,从而增强了国家信心,为全面转向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第三,检验和锻炼了军队。通过战争,暴露出了军队建设的落后与存在的严重问题,从而在军中形成了共识,为进入1980年代后的军队大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通过战争,树立和巩固了邓小平的权威,此后很快掌握了党、政、军中的实际权力,推动了领导班子的大换血,从思想上、组织上扫除了“左”的主要障碍,使中国进入了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时期。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没有单纯为战而战的战争。细察中越一战的背后,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论断的普适性。

从国际政治上说,中越战争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角力对抗,其实质各方都心知肚明。但从表面上说,国际舆论总是要谴责发动战争的侵略行为的,因此中国受到的指责较多,在国际舆论中一度陷于被动。不过,中国很快发力,逐渐扭转了形势。1979年7月,越南前政治局委员、现任国会常委会副主席黄文欢,因不堪忍受黎笋集团的政治迫害,借去民主德国看病之机途经巴基斯坦叛逃到了中国。这一事件被中国加以巧妙利用,通过黄文欢来大肆宣传中越两国的传统友好,指责黎笋集团是造成中越现状的罪魁祸首,在舆论上扳回了几分。黄文欢本人还撰文抨击“越南的革命与黎笋的背叛”,并鼓励越南人民认清“黎笋的越南与越南人民的越南”。黎笋恨得咬牙切齿,成立了特别法庭,将黄文欢缺席宣判“死刑”。可惜没什么作用,黄文欢在北京生活得很滋润,本已身患癌症的身体得到了很好地治疗,一直活到了1991年。要是当时继续留在越南,能不能活这么久还真难说了。接下来,中国竭力促成了西哈努克与民柬政权的和解,在北京成立了以西哈努克为主席的民柬团结政府,同时保全了民柬政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民柬团结政府号召柬埔寨各方联合起来,将越南侵略者赶出祖国去。西哈努克在历史上是柬埔寨国家的正牌元首,具有无法超越的正统性。这样一来,越南扶植的韩桑林政权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伪政权,越南在柬埔寨问题上也就没有了什么道义性,其还坚持不撤军,自然沦为了真正的侵略者。

对于越南来说,既和中国开战,便已骑虎难下,只好更紧地抱住苏联这条大腿。越南力图保住既得利益,坚持不从柬埔寨撤军,不仅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在军事上也陷入了长期的游击战泥潭。为了报复中国的惩越作战,越南在中国撤军后继续在中越边境制造流血事件,对中国进行武装骚扰。出于维护边境安定的需要,同时在军事上对越南保持压力,支援柬埔寨的抗越斗争,中国在进入1980年代后又相继发起了收复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作战,在边境上对越南实施了军事打击。越南也不甘示弱,积极调兵遣将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边境战火一直燃烧了10年。结果,越南穷兵黩武,长期陷入南北两线作战,无暇进行国家经济建设,以致家底耗尽,国力疲惫,民生凋敝,只能勉强靠着向苏联伸手要支援撑下去。

中国是个大国,资源丰富,又在前几十年的建设中已打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局部的边境战争对国力影响不大。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日益繁荣,国家实力迅速上升,越南在其眼中已越来越没有了份量。从1984年到1989年,中国将与越南的边境作战当成练兵场,派遣各大军区的部队轮流参战,既间接支援了柬埔寨的抗越斗争,又锻炼军队了战斗力,测试了新式武器装备,一举数得。这一举措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水平,同时也拖得越南筋疲力尽。在此期间,邓小平愈发自信,作出了“世界大战十年内打不起来”的论断,推动实施裁军100万的战略行动,力促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更新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走上了科技强军的精兵之路。

中国与美国、西方国家在1980年代进入了蜜月时期,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合作。在军事领域,中国得以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改变了国产武器仿苏制的一统天下,极大地提升了军事科技水平。例如,在1984年老山地区的“7.12”大战中,立下重大战功的“辛柏林”炮兵定位雷达,就是从英国进口的。1989年之后,美国和欧盟一直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中国只能重新从俄罗斯引进武器和技术,然后进行中国自己的改造和仿制。这样一来,中国武器装备和技术上的短板、弊端就成了体系性质的,加上没有实战检验,战斗力到底有多强一直是个问号。从历史的高度看,1979中越战争之后的10年,对于中国确实是难得的战略机遇。

苏联在1970年代气势汹汹的全球战略扩张,进入1980年代后势头明显减弱。一是其在1979年底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一时无暇他顾;二是体制弊端尽现,经济增长下降,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国家财富,国力出现疲惫;三是国家领导人更迭频繁,影响了政策上的持续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转变政策,在全球战略上全面收缩,不再追求扩张,甚至逐步放弃了其在东欧的传统势力范围。像朝鲜、越南、古巴这样的小兄弟国家,靠着苏联的大量输血维系国家运转,在失去了对其地缘性的战略需要后,便已成为无用的包袱,逐渐断奶更是必然。搞到最后,苏联自己也控制不了局面,国家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再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于美国来说,与中国进行合作,利用中国来拖住苏联和越南,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在亚洲的扩张势头,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在1980年代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支援。里根上台后,鹰派抬头,从军备竞赛与和平演变两方面对苏联集团进行反攻和压制。凭着美国的强大实力,加上苏联自身的失误,美国和西方终于赢得了冷战,世界进入了一超多强的时代。这时,美国再次调整政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对手,从各方面开始对中国进行遏制。而中国与俄罗斯则迅速友好,北方的巨大威胁消失,转而在战略上开始互相支持。朋友、敌人与利益,国际政治就是如此,已不值得为之惊讶了。

越南南征北战了10年,得到了什么呢?柬埔寨战局每况愈下,民柬团结政府愈战愈强,国际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印支联邦已成迷梦,战费庞大,越南国家财政渐已无力支撑。反观周围国家和地区,中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国家实力今非昔比,香港、台湾、新加坡经济已经起飞,甚至马来西亚、泰国都已把越南远远甩在身后。越南得到了什么呢?12年的侵柬战争,成为国家经济的无底洞,越军有近1万人战死或失踪,2万人受伤,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等到苏联再一撒手,便已成为压垮越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难以为继,国家政策的调整已是必然。

在冷战末期的大的战略环境下,中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国家甚至出现了一度的不稳定。在中越边境战场上,双方越打规模越小,渐渐成为了一种互相牵制。中国在政治上已是大胜,军事上占据着绝对优势,柬埔寨战场也对越南大为不利,越军在中越边境上也基本放弃了挑衅,保持着部队轮战已只是为了练兵,越来越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部队在轮战中,也出现了经济上和作风上的一些不良问题。如今的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中将,当年是空军政治部文化部的副团级干部,到边境战场做了实地采访,于1987年4月10日撰文《老山作战应当立即停止》,上书中央军委杨尚昆副主席,引起了中共高层的重视。1989年10月,中央军委正式决定结束老山轮战,将战场防务交由云南省军区守备部队负责。

1986年7月,越共总书记黎笋病逝。在长征等人的力荐下,由阮文灵继任总书记。黎笋之死实际上结束了越南在对外政策上的僵化时代,为国家的战略转向提供了契机。阮文灵在历史上对中国较为友好,曾多次秘密访华,中国领导人对他较为熟悉。阮文灵上台后,碍于黎笋的干将、越共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阮基石的阻挠,没有很快进行政策调整。不过,越南已加快了从柬埔寨分批撤军的步伐,以摆脱面临的政治困境。

1989年9月,越南终于从柬埔寨全部撤出了军队,扫清了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的主要障碍。通过黄文欢这条渠道,阮文灵等越南领导人绕开了阮基石,得以与中共高层沟通,终于实现了著名的成都会晤。

1990年9月3日,越共总书记阮文灵、总理杜梅、越共中央顾问范文同一行,从河内经南宁到达成都,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总理李鹏的会见。双方本着向前看的态度,决定“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江总书记首先说:“十几年来,两国处于敌对状态,甚至兵戎相见,我们应该首先把事情的是非曲折说清楚,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总结教训。”然后,江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四点建议。阮文灵表示:中共过去给予越南巨大的、慷慨的和无比宝贵的支持和援助,越南人民永远深表感激。十多年来两国关系严重分裂,发生了许多不幸的事件,令人非常痛心。我们决心纠正过去的错误政策,决不忘恩负义,要重新恢复胡志明主席的对华政策,恢复两党两国的传统友谊。

江总书记当时引用了清代诗人江永的两句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大度情怀。

1990年9月22日,在北京亚运会的观礼台上,越军元老武元甲大将一身戎装地公开亮相,引起了新闻界的高度关注。据说,当时在电视机旁就有军中老将拍案而起:“我前方将士尸骨未寒,政治家已经握手言和了,这仗还有什么打的?!”

老将军的心情可以理解。在人类历史上,和平与战争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社会状态。和而后战,战而后和,古来如此。毕竟,老百姓渴望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不是战争。打到越南告饶求和,改弦更张,战场上的将士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使命,鲜血流的值得。引用邓小平在给刘少奇平反时说的两句话,也很贴切:“是好事,是胜利。”

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993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正式结束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从4月1日0时起,边防部队转入正常守备。

中越边境终于恢复了和平的局面。越南也开始了自己的“革新开放”,国家很快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今的中越边境已是人潮汹涌,贸易繁荣,旅游的人们熙来攘往,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然而,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背后,不要忘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血腥战争,不要忘了南海仍然风云激荡。

居安思奋,忘战必危,这是每一代人都要牢记的教训。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越战争秘录》 金辉、张惠生、张卫明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
2.《许世友的最后一战》 周德礼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6月出版
3.《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王志军著 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出版
4.《十年中越战争》 倪创辉著 天行健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5.《难忘的红领章》 徐平著 金城出版社 2010年7月出版
6.《杨得志一生》 解海南、杨祖发、杨建华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年1月出版
7.《张万年传》 《张万年传》写作组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11年7月出版
8.《走吧 去越南——中越之间有多远》 圣伟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6月出版
9.《走遍全球——越南》 日本大宝石出版社编著 宋炎译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年2月出版
10.《1979年那些事儿》(1、2)cpcliusi著
11.《中越战争30年祭》 作者不详
12.《虎啸南疆——中越战争全纪实》 巴夫著
另感谢燃烧的血论坛、飞扬军事论坛、中国战友联盟论坛、军歌嘹亮论坛、铁血论坛诸多网友贡献的宝贵资料。




中国军队:

对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人民解放军,多年以来,有不少负面评价,如认为其表现很差,伤亡很大,战术落后,不少新兵是去战场上送死,打不过越南人等等。

历史评价,首先要以史实为依据。1979年的中越战争孰胜孰负?人民解放军攻坚必克,连夺高平、谅山、老街、柑塘,扫荡越北,威逼河内,胜负还有什么疑义吗?

既如此,我们就看一下,被评价为表现很差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打胜了呢?

首先,1979年时的人民解放军,绝大多数部队近30年没有打过仗,严重缺乏实战经验。与百战精锐的越军相比,差距很大。

其次,人民解放军多年来深受政治运动冲击,文革中搞“三支两军”,军事训练废驰,很多部队多年执行生产任务,拿锄头比拿枪熟练。即便是全训值班部队,也是长期低水平、低层次训练,与越军真刀实枪地上过战场无法相比。
第三,决定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正值1978年秋、冬季征兵刚过,参战部队补入了大量毫无军事经验的新兵,而临战准备时间却只有一个多月。部队进行了战前的紧急训练,恶补技、战术和战场知识,抓紧时间提高体能。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又谈何容易!只打过几次枪,投过几颗弹的新兵,上了战场后,缴获了越军的武器却不会使用,这与能够熟练使用连以下编制多种武器的越军士兵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当年部队中的营下以干部都没有打过仗,团级干部也只是部分有过战场经历。而且,因为长期“左”的积习,部队基层干部中有一大批所谓的“学习标兵”,拿拿笔杆,表表心得可以,军事业务拿不起来,上战场打仗更是不行。

这样的一支军队,在开战初期遭受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伤亡大了一些,是可以理解的。

人民解放军终于能攻坚必克,决胜于疆场,主要原因如以下所述:

第一.        军魂犹在

所谓军魂,就是一支部队的光荣传统。军史上的赫赫武功、英雄业绩,锻铸于这支部队的灵魂之中,不论传承多少代,每一名普通士兵,都会自觉地向先辈看齐,树立起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必胜的信念。在这种发自内心的荣誉与信念的感召下,他就能在战场上爆发出全部的力量,成为英勇顽强的优秀战士。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军魂飞扬的历史。从他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了一把镇国利剑,使无数中外敌人魂飞胆寒。

尽管经受了20年政治运动的冲击,然而人民解放军的军魂犹在,每一名站在军旗下的士兵,都会渴求着像先辈一样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也正是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这场战争中,这支军队涌现出了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烈士、陶少文烈士,抓起爆破筒冲入敌群的“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李水波烈士,与敌人在机枪眼处争抢爆破筒的“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杨朝芬,孤身歼敌56名(一说20余名)的“孤胆英雄”岩龙烈士。。。。。。

《亮剑》中有几句话说得好:“我注意到,这支部队(李云龙的独立团)和别的部队不一样,战士们身上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对,就是一种气质!”

是的,这是一种战斗气质,敢于亮剑,遇到敌人就嗷嗷叫的战斗气质,这就是军魂。

第二.        政治先行

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归根到底是每一个战斗员是否知道为何而战,是否能认同自己参加战斗的意义,进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战斗,爆发出旺盛的战斗热情来。人民解放军从建军时起,就是政治先行,有着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教育广官兵为何而战,从而锻造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也因此,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断发展壮大,直到打下了共和国的江山。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临战前,参战部队的各级党委对广大官兵进行了统一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控诉了越南猖狂反华,在边境制造流血事件的罪行,从而激起了广大指战员的无比愤慨。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进行对越南搞地区霸权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教育,同时广泛开展了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官兵杀敌立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参战人员的的战斗热情和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

一支知道为何而战的军队,力量是无穷的。

第三.国力、军力胜出

政治意识鲜明,求战情绪旺盛,这还只是软件。一场战争的胜利,缺少硬件基础是不可能的。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中国军队能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取胜,归根到底是因为国力超出、战略主动、战术积极、炮火强大、官兵骁勇。也就是说,整体国力、军力胜出越南一筹,这是越南无论如何难以超越的。战争是国家实力的较量,国家实力正是在军力上反映出来。中国当年虽不是富国、强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越南当年的国力,与同期的中国相比仍是差了太多。要不越南也不会在中国和苏联之间纠结了那么久,战争爆发后,还非要拖苏联下水。

当然,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如战场管理不严,违纪现象较多,有些人丢弃武器,因为组织不力,个别部队发生误杀其他部队掉队官兵和民工的现象、还有拿越南老百姓的东西、虐待、枪杀俘虏的。异国作战,情况特殊且复杂,有些现象的发生可以理解。但是作为纪律建军的军队,应该是非分明,这也是军魂。

在最后的撤军回国阶段,50军150师448团在回撤途中遭到越军袭击。因领导不力,部队作战意志不强,共失散542人,其中219人被俘,有一个连是在干部带领下集体投降的,爆发出了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最大的丑闻。

中国军队在战争期间俘虏了2000多越军,自己被俘200余人,比例为10:1。这个比例比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俘获比要体面得多了。军人在弹尽援绝之时,向对方投降,这在国际上是惯例。然而对于人民解放军这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军队来说,缴械投降是绝对不允许的。事隔多年来看,应该有更宽容的心态。好在,1979之战中被俘的中国军人在交换战俘归国后,大部分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较之于19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俘后归国的志愿军士兵,是幸运得多了。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总的来看,中国军队的表现是瑕不掩瑜。

中国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表现出来的军力水平,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军事发展水平还是差了太多。因此,中国才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然后逐步建成一支现代化的强大军队。

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后,参战官兵被誉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我想,军人的使命是战场。任何为国出征,洒血疆场的中国军人,都无愧于这一崇高的称号。

(五). 战争后果

1979年的中越战争,是一场有限度、低烈度、只有陆军发生交战的常规边境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推动了国际格局的重新整合,以新的形势进入了1980年代,对未来10年的国际政治走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中国发动对越南的军事打击,既未能挽救民主柬埔寨政权,也没有动摇黎笋集团的统治基础,甚至没有得到一寸越南的土地,似乎不知道打了一仗得到了什么。

实际上,中国在这一战中颇有收获。首先,中国表明了自己的国家意志,展示出了国家实力,赢得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尊重与重视。此后双方加强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在共同反对苏联集团扩张主义的利益需求下,迅速进入了蜜月期。对于中国来说,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战略机遇是关键,迫切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密切合作,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国力。通过中越一战,达到了这个目的,可视为战略上的巨大成功;其次,在军事上有力地打击了越南,使其知道了中国的厉害,此后收敛了建立印支联邦的狂妄野心。同时试出了苏联的底牌,了解到苏联也不敢轻易发动对中国的军事打击,远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可怕和强大,从而增强了国家信心,为全面转向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第三,检验和锻炼了军队。通过战争,暴露出了军队建设的落后与存在的严重问题,从而在军中形成了共识,为进入1980年代后的军队大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通过战争,树立和巩固了邓小平的权威,此后很快掌握了党、政、军中的实际权力,推动了领导班子的大换血,从思想上、组织上扫除了“左”的主要障碍,使中国进入了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时期。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没有单纯为战而战的战争。细察中越一战的背后,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论断的普适性。

从国际政治上说,中越战争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角力对抗,其实质各方都心知肚明。但从表面上说,国际舆论总是要谴责发动战争的侵略行为的,因此中国受到的指责较多,在国际舆论中一度陷于被动。不过,中国很快发力,逐渐扭转了形势。1979年7月,越南前政治局委员、现任国会常委会副主席黄文欢,因不堪忍受黎笋集团的政治迫害,借去民主德国看病之机途经巴基斯坦叛逃到了中国。这一事件被中国加以巧妙利用,通过黄文欢来大肆宣传中越两国的传统友好,指责黎笋集团是造成中越现状的罪魁祸首,在舆论上扳回了几分。黄文欢本人还撰文抨击“越南的革命与黎笋的背叛”,并鼓励越南人民认清“黎笋的越南与越南人民的越南”。黎笋恨得咬牙切齿,成立了特别法庭,将黄文欢缺席宣判“死刑”。可惜没什么作用,黄文欢在北京生活得很滋润,本已身患癌症的身体得到了很好地治疗,一直活到了1991年。要是当时继续留在越南,能不能活这么久还真难说了。接下来,中国竭力促成了西哈努克与民柬政权的和解,在北京成立了以西哈努克为主席的民柬团结政府,同时保全了民柬政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民柬团结政府号召柬埔寨各方联合起来,将越南侵略者赶出祖国去。西哈努克在历史上是柬埔寨国家的正牌元首,具有无法超越的正统性。这样一来,越南扶植的韩桑林政权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伪政权,越南在柬埔寨问题上也就没有了什么道义性,其还坚持不撤军,自然沦为了真正的侵略者。

对于越南来说,既和中国开战,便已骑虎难下,只好更紧地抱住苏联这条大腿。越南力图保住既得利益,坚持不从柬埔寨撤军,不仅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在军事上也陷入了长期的游击战泥潭。为了报复中国的惩越作战,越南在中国撤军后继续在中越边境制造流血事件,对中国进行武装骚扰。出于维护边境安定的需要,同时在军事上对越南保持压力,支援柬埔寨的抗越斗争,中国在进入1980年代后又相继发起了收复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作战,在边境上对越南实施了军事打击。越南也不甘示弱,积极调兵遣将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边境战火一直燃烧了10年。结果,越南穷兵黩武,长期陷入南北两线作战,无暇进行国家经济建设,以致家底耗尽,国力疲惫,民生凋敝,只能勉强靠着向苏联伸手要支援撑下去。

中国是个大国,资源丰富,又在前几十年的建设中已打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局部的边境战争对国力影响不大。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日益繁荣,国家实力迅速上升,越南在其眼中已越来越没有了份量。从1984年到1989年,中国将与越南的边境作战当成练兵场,派遣各大军区的部队轮流参战,既间接支援了柬埔寨的抗越斗争,又锻炼军队了战斗力,测试了新式武器装备,一举数得。这一举措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水平,同时也拖得越南筋疲力尽。在此期间,邓小平愈发自信,作出了“世界大战十年内打不起来”的论断,推动实施裁军100万的战略行动,力促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更新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走上了科技强军的精兵之路。

中国与美国、西方国家在1980年代进入了蜜月时期,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合作。在军事领域,中国得以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改变了国产武器仿苏制的一统天下,极大地提升了军事科技水平。例如,在1984年老山地区的“7.12”大战中,立下重大战功的“辛柏林”炮兵定位雷达,就是从英国进口的。1989年之后,美国和欧盟一直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中国只能重新从俄罗斯引进武器和技术,然后进行中国自己的改造和仿制。这样一来,中国武器装备和技术上的短板、弊端就成了体系性质的,加上没有实战检验,战斗力到底有多强一直是个问号。从历史的高度看,1979中越战争之后的10年,对于中国确实是难得的战略机遇。

苏联在1970年代气势汹汹的全球战略扩张,进入1980年代后势头明显减弱。一是其在1979年底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一时无暇他顾;二是体制弊端尽现,经济增长下降,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国家财富,国力出现疲惫;三是国家领导人更迭频繁,影响了政策上的持续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转变政策,在全球战略上全面收缩,不再追求扩张,甚至逐步放弃了其在东欧的传统势力范围。像朝鲜、越南、古巴这样的小兄弟国家,靠着苏联的大量输血维系国家运转,在失去了对其地缘性的战略需要后,便已成为无用的包袱,逐渐断奶更是必然。搞到最后,苏联自己也控制不了局面,国家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再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于美国来说,与中国进行合作,利用中国来拖住苏联和越南,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在亚洲的扩张势头,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在1980年代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支援。里根上台后,鹰派抬头,从军备竞赛与和平演变两方面对苏联集团进行反攻和压制。凭着美国的强大实力,加上苏联自身的失误,美国和西方终于赢得了冷战,世界进入了一超多强的时代。这时,美国再次调整政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对手,从各方面开始对中国进行遏制。而中国与俄罗斯则迅速友好,北方的巨大威胁消失,转而在战略上开始互相支持。朋友、敌人与利益,国际政治就是如此,已不值得为之惊讶了。

越南南征北战了10年,得到了什么呢?柬埔寨战局每况愈下,民柬团结政府愈战愈强,国际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印支联邦已成迷梦,战费庞大,越南国家财政渐已无力支撑。反观周围国家和地区,中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国家实力今非昔比,香港、台湾、新加坡经济已经起飞,甚至马来西亚、泰国都已把越南远远甩在身后。越南得到了什么呢?12年的侵柬战争,成为国家经济的无底洞,越军有近1万人战死或失踪,2万人受伤,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等到苏联再一撒手,便已成为压垮越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难以为继,国家政策的调整已是必然。

在冷战末期的大的战略环境下,中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国家甚至出现了一度的不稳定。在中越边境战场上,双方越打规模越小,渐渐成为了一种互相牵制。中国在政治上已是大胜,军事上占据着绝对优势,柬埔寨战场也对越南大为不利,越军在中越边境上也基本放弃了挑衅,保持着部队轮战已只是为了练兵,越来越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部队在轮战中,也出现了经济上和作风上的一些不良问题。如今的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中将,当年是空军政治部文化部的副团级干部,到边境战场做了实地采访,于1987年4月10日撰文《老山作战应当立即停止》,上书中央军委杨尚昆副主席,引起了中共高层的重视。1989年10月,中央军委正式决定结束老山轮战,将战场防务交由云南省军区守备部队负责。

1986年7月,越共总书记黎笋病逝。在长征等人的力荐下,由阮文灵继任总书记。黎笋之死实际上结束了越南在对外政策上的僵化时代,为国家的战略转向提供了契机。阮文灵在历史上对中国较为友好,曾多次秘密访华,中国领导人对他较为熟悉。阮文灵上台后,碍于黎笋的干将、越共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阮基石的阻挠,没有很快进行政策调整。不过,越南已加快了从柬埔寨分批撤军的步伐,以摆脱面临的政治困境。

1989年9月,越南终于从柬埔寨全部撤出了军队,扫清了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的主要障碍。通过黄文欢这条渠道,阮文灵等越南领导人绕开了阮基石,得以与中共高层沟通,终于实现了著名的成都会晤。

1990年9月3日,越共总书记阮文灵、总理杜梅、越共中央顾问范文同一行,从河内经南宁到达成都,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总理李鹏的会见。双方本着向前看的态度,决定“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江总书记首先说:“十几年来,两国处于敌对状态,甚至兵戎相见,我们应该首先把事情的是非曲折说清楚,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总结教训。”然后,江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四点建议。阮文灵表示:中共过去给予越南巨大的、慷慨的和无比宝贵的支持和援助,越南人民永远深表感激。十多年来两国关系严重分裂,发生了许多不幸的事件,令人非常痛心。我们决心纠正过去的错误政策,决不忘恩负义,要重新恢复胡志明主席的对华政策,恢复两党两国的传统友谊。

江总书记当时引用了清代诗人江永的两句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大度情怀。

1990年9月22日,在北京亚运会的观礼台上,越军元老武元甲大将一身戎装地公开亮相,引起了新闻界的高度关注。据说,当时在电视机旁就有军中老将拍案而起:“我前方将士尸骨未寒,政治家已经握手言和了,这仗还有什么打的?!”

老将军的心情可以理解。在人类历史上,和平与战争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社会状态。和而后战,战而后和,古来如此。毕竟,老百姓渴望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不是战争。打到越南告饶求和,改弦更张,战场上的将士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使命,鲜血流的值得。引用邓小平在给刘少奇平反时说的两句话,也很贴切:“是好事,是胜利。”

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993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正式结束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从4月1日0时起,边防部队转入正常守备。

中越边境终于恢复了和平的局面。越南也开始了自己的“革新开放”,国家很快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今的中越边境已是人潮汹涌,贸易繁荣,旅游的人们熙来攘往,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然而,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背后,不要忘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血腥战争,不要忘了南海仍然风云激荡。

居安思奋,忘战必危,这是每一代人都要牢记的教训。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中越战争秘录》 金辉、张惠生、张卫明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
2.《许世友的最后一战》 周德礼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6月出版
3.《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王志军著 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出版
4.《十年中越战争》 倪创辉著 天行健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5.《难忘的红领章》 徐平著 金城出版社 2010年7月出版
6.《杨得志一生》 解海南、杨祖发、杨建华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年1月出版
7.《张万年传》 《张万年传》写作组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11年7月出版
8.《走吧 去越南——中越之间有多远》 圣伟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6月出版
9.《走遍全球——越南》 日本大宝石出版社编著 宋炎译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年2月出版
10.《1979年那些事儿》(1、2)cpcliusi著
11.《中越战争30年祭》 作者不详
12.《虎啸南疆——中越战争全纪实》 巴夫著
另感谢燃烧的血论坛、飞扬军事论坛、中国战友联盟论坛、军歌嘹亮论坛、铁血论坛诸多网友贡献的宝贵资料。


竟然都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在自己掐自己呢!————————这话说的,英国还是反法同盟的重要核心呢,这俩都是很有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
晨曦改研究战史了?支持一下。
楼主不要太监,请继续,不错啊,虽然很多看过
楼主又出新作了,黏贴下来慢慢拜读
如果现在政府拿出魄力来  进攻越南 应该比以前容易多了吧 毕竟现在装备差距太大 国力以及后勤方面的支援远远超出以往  
现代战争,还是一
场国力与国家意志
的比拼
LiveLiub 发表于 2012-1-4 15:35
如果现在政府拿出魄力来  进攻越南 应该比以前容易多了吧 毕竟现在装备差距太大 国力以及后勤方面的支援远远 ...
回复前 请动下大脑。
楼主大作慢慢拜读
不错,以史为鉴。
总结的比较全面客观,顶一下
好吧,兰州,我输了。。我承认这么长的文章我没耐心看下去。。。
楼主好文,期待后续。
战略mark
至此已全部看完。不错的文章!!!
总结很全面,客观

谢谢作者
从这么多的资料收集来看,看来你用了不少功夫
装甲师 发表于 2012-1-4 15:14
竟然都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在自己掐自己呢!————————这话说的,英国还是反法同 ...
一次和 二次大战都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先爆发的
一次大战中,德英俄三国的皇室还是亲戚呢
谢谢楼主。
向为国家民族奋斗的英烈们致敬!
留名等待填坑!

认真拜读,谢谢
楼主万岁!
LZ,记得贴出引用文献和出处。
与敌人在机枪眼处争抢爆破筒的“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杨朝芬,我妈单位的老领导,还是我们老乡。人瘦瘦的,很平常,真看不出是个战斗英雄,爸妈不说真不知道。
感谢楼主总结~~请继续。
好文章,mark个!
老邓还是有2把刷子的。
要是现在的实力,有老邓撑局,南海不会有事。
大好文章啊!
好文章,一定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