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看待缅甸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37:24
理智看待缅甸的变化


吴民

2011年12月29日    来源:人民网

   
  美国国务卿时隔半个多世纪的缅甸之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对此表示欢迎,看好美缅关系改善带来的机遇,有人则担忧美国在挖中国墙角,觉得缅甸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我们邻国所发生的变化,不少国人掺杂太多感情因素。缅甸怎么了?美国想干什么?中国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很现实,也很自然。只有静下心、务实看,或许才能找到客观答案。

  变革是大势所趋

  缅甸去年大选以来,国内形势发生“惊人”发展,变化之大、之快,有点儿让人“跟不上、不适应”。西方国家对此亦半信半疑。让中国人最感意外、最不舒服的当属缅甸政府9月底突然单方面宣布暂时搁置密松电站项目。西方媒体和政客拍手叫好,更不乏挑拨离间、推波助澜的言论。尽管缅甸官方反复解释,但国人对这种做法仍“不理解、难接受”。

  一切来的十分突然,却非无迹可寻。缅甸遭受制裁近20年,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陈旧,教育和卫生水平也严重倒退。这个东南亚地区大国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如再不变革图新、迎头追赶,恐将难有出头之日。国家渴望发展,社会渴望安定,人民渴望过上好日子,政府渴望为国际社会接受,客观而言无可厚非。要想在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实现上述宏愿,缅甸政府的最佳选择就是加快改革。外人不相信也好,不理解也罢,只能理智看待、坦然面对。

  未来缅甸还会继续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下去,求新变革、政治和解、民族和睦将是大势所趋。笔者相信这个饱受磨难、不屈不挠的民族具有战胜艰难险阻的智慧和能力。中国仍应像以前一样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与之相向,缅甸领导人近期多次公开表示,不会为了与西方交好而牺牲缅中传统友好。缅甸知名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也说,与中国这个邻居保持友好是缅甸的现实选择。因此,中方的理解与支持也恰恰是缅甸走向开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缅甸政局未来如何变化,缅中友好大局都不至改变。

  一叶未必知秋

  时隔50多年,美国国务卿终于来了,于是乎“破冰之旅”、“开山之旅”的说法铺天盖地。我们当然要肯定此行对美缅关系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但也不必心里发酸,硬要将一次访问和美缅关系改善解读成缅甸“弃中投美”。

  首先,“空降”的影响力尽管声势浩大,却不见得持久。奥巴马上台后,一直主张增加对缅接触,却迟迟不见效果。明年大选在即,为国家大战略也好、为自身小算盘也罢,派克林顿访缅都有奥巴马给自己外交加分之意。美国内政治势力是否买账、大选之后能否坚持,眼下还不好说。

  其次,远来的和尚未必就能念好经。美国在全球推进西式民主、人权的追求“矢志不渝”,对缅甸仍会高要价,经济制裁也紧抓不松。美国强调的西方价值观固然诱人,却忽视了缅甸老百姓最紧迫的需求——发展问题。口号喊得再响,也不能当饭吃,一日三餐温饱才是最大的人权。当一切喧嚣散去,真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准还是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从这些年给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帮助看,美国不见得比中国强。

  第三,中缅从不追求西方结盟式的“特殊关系”。历史上,缅甸与中国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缅甸奉行独立自主的平衡外交政策。过去20多年,缅甸同美西方对抗是因美西方大棒压人、为求自保所迫。现在想努力同美西方改善关系,也是出于国家与民族利益考虑。缅甸未来发展不会、也不能只依靠中国,当然更不能只依靠美国。中国不会成为阻碍缅甸改善同美西方关系的拦路虎,因为中国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一个稳定、开放的缅甸对大家都有利。

  中美之间hold住吗?

  许多人可能有种感觉,从越南、菲律宾,再到缅甸,似乎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耍“左右逢源、两面讨好”的游戏。既想得到美国的军事庇护,又想从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笔者认为,即便这些国家有此心愿,却也难以实现。要在大国之间两面渔利,无异于高空走钢丝,挑战极强,绝非易举。

  首先,美国从来不是小白兔。奥巴马曾坦言美国绝不在亚太做老二,正体现美国人一贯的全球霸主心态。美国增加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对本地区或许不是坏事,但如果东亚国家想借此浑水摸鱼,恐会得不偿失。这些国家政局屡现不稳、经济相对脆弱、自身国力有限,一旦大国陷入对抗,势必首当其冲、无法置身事外。

  同时,中、美在缅甸和亚太也并非只有争夺而无合作。中国一直鼓励缅融入国际社会,也敦促西方解除单方面制裁,中美都相信一个更加开放、稳定、和睦的缅甸将为两国企业在缅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克林顿在访缅记者会上,颇有深意地表示美定期就亚太事务向中国咨询。尽管其中水分有多少笔者很难判断,但毕竟说明美国并不想同中国撕破脸。美国缅甸问题特别顾问米德伟近期亦来华同中国协调对缅政策。亚太地区已成为新的全球增长引擎,保持亚太地区的开放与繁荣既有利于美克服经济金融危机,也有利于中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只要中美有大的默契,所谓在两者之间搞平衡便不攻自破。

  中美成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不仅对双方是最理性的选择,也是缅甸及亚太各国的福音。在世界高度一体化的当今,人民需要的不是封闭与仇视,而是开放与交流。对周围的一些平衡游戏,大国要有大国的气度,避免反应过激,小国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引火烧身。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6756718.html理智看待缅甸的变化


吴民

2011年12月29日    来源:人民网

   
  美国国务卿时隔半个多世纪的缅甸之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对此表示欢迎,看好美缅关系改善带来的机遇,有人则担忧美国在挖中国墙角,觉得缅甸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我们邻国所发生的变化,不少国人掺杂太多感情因素。缅甸怎么了?美国想干什么?中国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很现实,也很自然。只有静下心、务实看,或许才能找到客观答案。

  变革是大势所趋

  缅甸去年大选以来,国内形势发生“惊人”发展,变化之大、之快,有点儿让人“跟不上、不适应”。西方国家对此亦半信半疑。让中国人最感意外、最不舒服的当属缅甸政府9月底突然单方面宣布暂时搁置密松电站项目。西方媒体和政客拍手叫好,更不乏挑拨离间、推波助澜的言论。尽管缅甸官方反复解释,但国人对这种做法仍“不理解、难接受”。

  一切来的十分突然,却非无迹可寻。缅甸遭受制裁近20年,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陈旧,教育和卫生水平也严重倒退。这个东南亚地区大国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如再不变革图新、迎头追赶,恐将难有出头之日。国家渴望发展,社会渴望安定,人民渴望过上好日子,政府渴望为国际社会接受,客观而言无可厚非。要想在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实现上述宏愿,缅甸政府的最佳选择就是加快改革。外人不相信也好,不理解也罢,只能理智看待、坦然面对。

  未来缅甸还会继续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下去,求新变革、政治和解、民族和睦将是大势所趋。笔者相信这个饱受磨难、不屈不挠的民族具有战胜艰难险阻的智慧和能力。中国仍应像以前一样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与之相向,缅甸领导人近期多次公开表示,不会为了与西方交好而牺牲缅中传统友好。缅甸知名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也说,与中国这个邻居保持友好是缅甸的现实选择。因此,中方的理解与支持也恰恰是缅甸走向开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缅甸政局未来如何变化,缅中友好大局都不至改变。

  一叶未必知秋

  时隔50多年,美国国务卿终于来了,于是乎“破冰之旅”、“开山之旅”的说法铺天盖地。我们当然要肯定此行对美缅关系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但也不必心里发酸,硬要将一次访问和美缅关系改善解读成缅甸“弃中投美”。

  首先,“空降”的影响力尽管声势浩大,却不见得持久。奥巴马上台后,一直主张增加对缅接触,却迟迟不见效果。明年大选在即,为国家大战略也好、为自身小算盘也罢,派克林顿访缅都有奥巴马给自己外交加分之意。美国内政治势力是否买账、大选之后能否坚持,眼下还不好说。

  其次,远来的和尚未必就能念好经。美国在全球推进西式民主、人权的追求“矢志不渝”,对缅甸仍会高要价,经济制裁也紧抓不松。美国强调的西方价值观固然诱人,却忽视了缅甸老百姓最紧迫的需求——发展问题。口号喊得再响,也不能当饭吃,一日三餐温饱才是最大的人权。当一切喧嚣散去,真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准还是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从这些年给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帮助看,美国不见得比中国强。

  第三,中缅从不追求西方结盟式的“特殊关系”。历史上,缅甸与中国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缅甸奉行独立自主的平衡外交政策。过去20多年,缅甸同美西方对抗是因美西方大棒压人、为求自保所迫。现在想努力同美西方改善关系,也是出于国家与民族利益考虑。缅甸未来发展不会、也不能只依靠中国,当然更不能只依靠美国。中国不会成为阻碍缅甸改善同美西方关系的拦路虎,因为中国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一个稳定、开放的缅甸对大家都有利。

  中美之间hold住吗?

  许多人可能有种感觉,从越南、菲律宾,再到缅甸,似乎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耍“左右逢源、两面讨好”的游戏。既想得到美国的军事庇护,又想从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笔者认为,即便这些国家有此心愿,却也难以实现。要在大国之间两面渔利,无异于高空走钢丝,挑战极强,绝非易举。

  首先,美国从来不是小白兔。奥巴马曾坦言美国绝不在亚太做老二,正体现美国人一贯的全球霸主心态。美国增加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对本地区或许不是坏事,但如果东亚国家想借此浑水摸鱼,恐会得不偿失。这些国家政局屡现不稳、经济相对脆弱、自身国力有限,一旦大国陷入对抗,势必首当其冲、无法置身事外。

  同时,中、美在缅甸和亚太也并非只有争夺而无合作。中国一直鼓励缅融入国际社会,也敦促西方解除单方面制裁,中美都相信一个更加开放、稳定、和睦的缅甸将为两国企业在缅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克林顿在访缅记者会上,颇有深意地表示美定期就亚太事务向中国咨询。尽管其中水分有多少笔者很难判断,但毕竟说明美国并不想同中国撕破脸。美国缅甸问题特别顾问米德伟近期亦来华同中国协调对缅政策。亚太地区已成为新的全球增长引擎,保持亚太地区的开放与繁荣既有利于美克服经济金融危机,也有利于中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只要中美有大的默契,所谓在两者之间搞平衡便不攻自破。

  中美成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不仅对双方是最理性的选择,也是缅甸及亚太各国的福音。在世界高度一体化的当今,人民需要的不是封闭与仇视,而是开放与交流。对周围的一些平衡游戏,大国要有大国的气度,避免反应过激,小国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引火烧身。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675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