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麓纳英灵(一)——公葬烈士成烈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51:21
    著名的岳麓书院二门上悬有一幅对联:“藏之名山,纳于大麓”,去年我们做书院这个选题时,没有完全读懂,只是觉得好像是表达出书院学者们将自己著作藏于名山的自信。今年为做纪念辛亥革命的选题,我们再度造访岳麓山,拜谒山上掩埋的湖南豪杰,才全面地理解了这幅对联的含义:将深刻的学术著作藏于名山,将英雄的热血豪杰纳于大麓,岳麓山有幸啊,思想与热血这两种最有力量的东西注入这座海拔仅300多米的小山,使它具有了近代中国巅峰的高度。恰逢湖南邵阳邓跃东先生投来一文,记述他参谒岳麓山豪杰诸墓的感想,竟与记者心意相通,逐发表于下,算作我们共同的行走手记。
长沙地势平缓,却有南岳山脉北延过来,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海拔300多米的岳麓山,遂也成为一城的高度。因所学浅薄,近日阅读有关晚清革命的笔记才惭愧的知道,是晚清革命的风云使岳麓山成为一国仰止的高山。首开烈士公葬之风的豪杰禹之谟,也公葬在这座山上;他投笔从军又弃武从商、且时文时武,是笔者入伍后引为师表的人物。辛亥百年的一个秋日午后,我借到省府公差的机会,重登岳麓,寻谒禹墓。在麓山寺的北侧,我见到了“烈士禹之谟墓”的石碑,墓台上枫叶零落,四周松柏葱郁,斜阳西照,枫叶愈红。
◎岳麓书院的一副楹联
   “藏之名山,纳于大麓。”这副书于岳麓书院的楹联,是我们为本文取名的灵感来源。岳麓山并不高,也不大,但由于汇聚了众多英灵,她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麓。
                                    公葬烈士成烈士
   在禹之谟墓碑比邻的下边,我看到一座分冢共茔的合葬墓,石碑上刻着: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以前我来过岳麓山,却未留意过山中有这么多的辛亥烈士墓,且墓墓关联,天合奇缘。比如禹之谟的墓茔,他埋葬到此的原因,就是为了把陈、姚烈士公葬到岳麓山上。
    陈天华是湖南新化人,著有《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鼓吹革命,1905年留日学生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发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12月7日《朝日新闻》刊文污辱“清国学生放纵卑劣,乃乌合之众。”陈天华愤不欲生,当日写下《绝命书》,决心以死唤醒同胞,翌日凌晨跳入日本东京大森海湾。
    姚宏业为湖南益阳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因抗议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回国,在上海创办公学,后因经费、校舍困难,决以身死醒世,助中国公学之成,于3月3日投黄浦江自尽。
    二烈士均因忧愤国事、感伤时弊而自尽,噩讯震耳发聩。湖南的革命团体、教育院校、先知人士奔走斡旋,学生自治会选派代表苏鹏到东京、上海,迎接陈、姚烈士灵柩回湘,择日公葬岳麓,以彰义烈,激扬民心。这个公葬活动的组织者就是禹之谟。他的公葬演说慷慨激昂,听者悲愤万状,呼应惊天动地。
    禹之谟,1866年生,湖南双峰人,少有大志,娴文习武,敢于任事。甲午战后,投身清军,志不能展,又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发展布业、创办学堂,倡导实业救国,被推举为长沙商会会董、湖南教育会会长、学生自治会干事长,集工、商、学界领袖于一身。
    公葬陈、姚烈士,是同盟会湖南分会以禹之谟为领导的青年学生和各界群众,对清政府的一次表威和交锋。清廷对此横加干涉,歪指“革命即是造反,造反即是大逆不道,陈、姚因革命而自杀,实为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巡抚着臬司传讯禹之谟,他拔刀激昂对曰:“今台湾、胶州、大连、广州湾等地皆为外人所占领不惜,独以中国人葬中国一土反不能容乎?”1906年5月29日,二烈士出殡,禹之谟亲自写挽联,举放队伍前头:“杀同胞是湖南,救同胞又是湖南,倘中原起事,应首湖南,志士竟捐躯,双棺得赎湖南罪;兼夷狄成汉族,奴夷狄不成汉族,痛满酋入关,乃亡汉族,国民不畏死,一举伸张汉族威。”长沙全城学生送葬,队伍长达10余里,二万多人,“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
    清廷十分惧怕,不敢贸然行事,但又气吞不下,决定杀一儆百。公葬当夜,10余名学生被捕。有人劝禹之谟躲躲,他说:“吾辈为国家社会死,义也。各国改革,孰不流血,吾当为前驱。”他非但不躲,还捉获并公审学监俞诰庆的嫖娼丑行,为反对清廷盐捐浮收和提款兴学等反动政策,率湘乡驻省中学200名学生回湘乡与县衙据理力争。8月10日,被湖南巡抚庞鸿书以“哄堂塞署、图谋不轨”罪名捕入长沙监狱。消息传出,“为禹之谟营救申辩者日数十起”,清廷担心在长沙行刑引发骚乱,秘密移监靖州荒僻府门。禹之谟在狱中“断指割舌,体无完肤,而终不屈服”,惨烈不忍复述。1907年2月6日,禹之谟被绞杀于靖州西门外,他对绞刑而非砍头严正抗议:“我要流血,为何绞之,辜负我满腔心事也。”禹之谟就义后被运回家乡双峰,葬在祖屋后山。
    禹之谟,公葬烈士成烈士,死去5年后,被公葬到二位烈士身边,为他执绋主持公葬的是黄兴。1904年初,黄兴创立华兴会,禹之谟首批加入,致力革命,友情甚厚。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大总统孙中山追赠禹之谟“陆军左将军”,恤其遗族,同年10月,民国政府以公葬陈、姚烈士的声势,将其迁葬岳麓山。
    禹之谟墓茔最上面右侧有座“禹王碑”,为追念大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请人刻于岳麓山巅。公葬禹之谟时,民国半肺老人仇鳌痛挽一联:
具一副豪侠肝肠,不破坏不能完全,叱咤变风云,倡谋借白水盟心,十载同磨高祖剑;
剩几许英雄铁血,愈摧残愈有价值,精诚贯日月,归葬到麓山绝顶,万古重留大禹碑。
◎禹之谟之墓
    禹之谟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北侧,与陈天华、姚宏业墓上下毗邻。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12年10月,自双峰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29平方米。墓呈三级台阶状,长方形,平顶,长245米,宽1.45米,高0.8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汉白玉碑三通。
    主碑刻“烈士禹之谟墓”六字,高1.47米,宽0.5米。左右附碑分别刻墓主禹之谟遗作《告同胞书》手迹和朱杞、颜昌尧所撰墓志铭,均高1.27米,宽0.43米。墓前有石案、石礅、拜台及护栏等设施。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之《大麓纳英灵--岳麓山诸葛豪杰之墓札记》

    著名的岳麓书院二门上悬有一幅对联:“藏之名山,纳于大麓”,去年我们做书院这个选题时,没有完全读懂,只是觉得好像是表达出书院学者们将自己著作藏于名山的自信。今年为做纪念辛亥革命的选题,我们再度造访岳麓山,拜谒山上掩埋的湖南豪杰,才全面地理解了这幅对联的含义:将深刻的学术著作藏于名山,将英雄的热血豪杰纳于大麓,岳麓山有幸啊,思想与热血这两种最有力量的东西注入这座海拔仅300多米的小山,使它具有了近代中国巅峰的高度。恰逢湖南邵阳邓跃东先生投来一文,记述他参谒岳麓山豪杰诸墓的感想,竟与记者心意相通,逐发表于下,算作我们共同的行走手记。
长沙地势平缓,却有南岳山脉北延过来,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海拔300多米的岳麓山,遂也成为一城的高度。因所学浅薄,近日阅读有关晚清革命的笔记才惭愧的知道,是晚清革命的风云使岳麓山成为一国仰止的高山。首开烈士公葬之风的豪杰禹之谟,也公葬在这座山上;他投笔从军又弃武从商、且时文时武,是笔者入伍后引为师表的人物。辛亥百年的一个秋日午后,我借到省府公差的机会,重登岳麓,寻谒禹墓。在麓山寺的北侧,我见到了“烈士禹之谟墓”的石碑,墓台上枫叶零落,四周松柏葱郁,斜阳西照,枫叶愈红。
◎岳麓书院的一副楹联
   “藏之名山,纳于大麓。”这副书于岳麓书院的楹联,是我们为本文取名的灵感来源。岳麓山并不高,也不大,但由于汇聚了众多英灵,她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麓。
                                    公葬烈士成烈士
   在禹之谟墓碑比邻的下边,我看到一座分冢共茔的合葬墓,石碑上刻着: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以前我来过岳麓山,却未留意过山中有这么多的辛亥烈士墓,且墓墓关联,天合奇缘。比如禹之谟的墓茔,他埋葬到此的原因,就是为了把陈、姚烈士公葬到岳麓山上。
    陈天华是湖南新化人,著有《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鼓吹革命,1905年留日学生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发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12月7日《朝日新闻》刊文污辱“清国学生放纵卑劣,乃乌合之众。”陈天华愤不欲生,当日写下《绝命书》,决心以死唤醒同胞,翌日凌晨跳入日本东京大森海湾。
    姚宏业为湖南益阳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因抗议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回国,在上海创办公学,后因经费、校舍困难,决以身死醒世,助中国公学之成,于3月3日投黄浦江自尽。
    二烈士均因忧愤国事、感伤时弊而自尽,噩讯震耳发聩。湖南的革命团体、教育院校、先知人士奔走斡旋,学生自治会选派代表苏鹏到东京、上海,迎接陈、姚烈士灵柩回湘,择日公葬岳麓,以彰义烈,激扬民心。这个公葬活动的组织者就是禹之谟。他的公葬演说慷慨激昂,听者悲愤万状,呼应惊天动地。
    禹之谟,1866年生,湖南双峰人,少有大志,娴文习武,敢于任事。甲午战后,投身清军,志不能展,又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发展布业、创办学堂,倡导实业救国,被推举为长沙商会会董、湖南教育会会长、学生自治会干事长,集工、商、学界领袖于一身。
    公葬陈、姚烈士,是同盟会湖南分会以禹之谟为领导的青年学生和各界群众,对清政府的一次表威和交锋。清廷对此横加干涉,歪指“革命即是造反,造反即是大逆不道,陈、姚因革命而自杀,实为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巡抚着臬司传讯禹之谟,他拔刀激昂对曰:“今台湾、胶州、大连、广州湾等地皆为外人所占领不惜,独以中国人葬中国一土反不能容乎?”1906年5月29日,二烈士出殡,禹之谟亲自写挽联,举放队伍前头:“杀同胞是湖南,救同胞又是湖南,倘中原起事,应首湖南,志士竟捐躯,双棺得赎湖南罪;兼夷狄成汉族,奴夷狄不成汉族,痛满酋入关,乃亡汉族,国民不畏死,一举伸张汉族威。”长沙全城学生送葬,队伍长达10余里,二万多人,“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
    清廷十分惧怕,不敢贸然行事,但又气吞不下,决定杀一儆百。公葬当夜,10余名学生被捕。有人劝禹之谟躲躲,他说:“吾辈为国家社会死,义也。各国改革,孰不流血,吾当为前驱。”他非但不躲,还捉获并公审学监俞诰庆的嫖娼丑行,为反对清廷盐捐浮收和提款兴学等反动政策,率湘乡驻省中学200名学生回湘乡与县衙据理力争。8月10日,被湖南巡抚庞鸿书以“哄堂塞署、图谋不轨”罪名捕入长沙监狱。消息传出,“为禹之谟营救申辩者日数十起”,清廷担心在长沙行刑引发骚乱,秘密移监靖州荒僻府门。禹之谟在狱中“断指割舌,体无完肤,而终不屈服”,惨烈不忍复述。1907年2月6日,禹之谟被绞杀于靖州西门外,他对绞刑而非砍头严正抗议:“我要流血,为何绞之,辜负我满腔心事也。”禹之谟就义后被运回家乡双峰,葬在祖屋后山。
    禹之谟,公葬烈士成烈士,死去5年后,被公葬到二位烈士身边,为他执绋主持公葬的是黄兴。1904年初,黄兴创立华兴会,禹之谟首批加入,致力革命,友情甚厚。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大总统孙中山追赠禹之谟“陆军左将军”,恤其遗族,同年10月,民国政府以公葬陈、姚烈士的声势,将其迁葬岳麓山。
    禹之谟墓茔最上面右侧有座“禹王碑”,为追念大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请人刻于岳麓山巅。公葬禹之谟时,民国半肺老人仇鳌痛挽一联:
具一副豪侠肝肠,不破坏不能完全,叱咤变风云,倡谋借白水盟心,十载同磨高祖剑;
剩几许英雄铁血,愈摧残愈有价值,精诚贯日月,归葬到麓山绝顶,万古重留大禹碑。
◎禹之谟之墓
    禹之谟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北侧,与陈天华、姚宏业墓上下毗邻。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12年10月,自双峰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29平方米。墓呈三级台阶状,长方形,平顶,长245米,宽1.45米,高0.8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汉白玉碑三通。
    主碑刻“烈士禹之谟墓”六字,高1.47米,宽0.5米。左右附碑分别刻墓主禹之谟遗作《告同胞书》手迹和朱杞、颜昌尧所撰墓志铭,均高1.27米,宽0.43米。墓前有石案、石礅、拜台及护栏等设施。
本文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之《大麓纳英灵--岳麓山诸葛豪杰之墓札记》

您好  这是我们杂志社《休闲读品·天下》的原创
豪侠之士,可惜炮党无能空负了一腔热血!
其实像秋瑾,徐锡麟这样的多有豪侠之风,可惜反为各省督抚,官僚,炮党摘了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