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明年6月交付使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21:15
中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明年6月交付使用

2011年12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具备全球航行能力、总吨位近5000吨、总长近100米、致力于通过海洋科学研究揭示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等……这就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前几天,“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这不仅进一步增强我国对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而且把我国带入海洋科考能力国际先进行列。
  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总指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
  目前国际最先进之一
  孙松向记者介绍了该船建造的背景。他说:“我国之前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整体性能和仪器装备已难以满足现代海洋科研需要,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因此,建造新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一项非常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立项,项目总投资达5.5亿多元,成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并于3年后开工。
  与我国现有的其他海洋科学考察船相比,“科学”号究竟有哪些新突破?
  孙松说,“科学”号具备较高的适航性和耐波性,稳定性好、操纵灵活、作业空间大,船舶和船载探测与实验系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之一”。
  该船配备了国际上先进的水体探测、海底探测、低空大气探测、海洋环境同步观测和样品取样系统,能够满足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要求,各种观测数据由船上的网络系统统一汇总到船上的信息系统,相关专业能够同步获取和使用,同时实现陆基和船基数据交换。
  “科学”号是我国第一艘用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探测的新一代综合科学考察船,与国际上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G.O.SARS”号(挪威)和“JAMES COOK”号(英国)类似。“‘科学’号在设计和仪器装备等方面不仅充分参考了上述两船,而且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创新。例如:艏侧推进器加上了导流罩,有效避免水体中的气泡对探测系统的影响;船舶作业甲板更大,有利于科考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等。”孙松说。
  明年6月正式交付使用
  按计划,该船建造主要分为:开工、船体分段施工、船台总装、下水、码头安装及系泊试验、离厂、航行试验和交船等主要阶段。
  “‘科学’号将于2012年6月正式交付使用,是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主力船之一,与现有和将建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专业调查船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我国海洋探测调查的完整体系。”孙松说。
  孙松表示,投入使用后,该船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研发,特别是深海及洋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先进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科学’号主要用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探索,将涉及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其相互作用对我国及东亚气候的影响,变化中的海洋与生物多样性,海洋与碳循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海生命探索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主要特色是对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和同步观测。”孙松说。
  在他看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深海底质、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和海底沉积物取样能力,提升我国海洋环境的探测能力。同时,“科学”号也会为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深海生命探索、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支撑平台和海上实验室。此外,该考察船支持多部门、多领域先进海洋探测设备试验与研究,为此类探测装备的试验与研发提供高性能的支撑平台。“还将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研究计划,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在国际海洋研究中的影响力提供先进的探测研究平台。”
  参与组建我国海洋科考船队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等部署一系列深海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为完成上述研究项目和实现我国海洋科技中长期规划的科学目标提供有效支撑,为我国有效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先进的探测研究平台。
  据孙松介绍,根据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需求和目前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现状,到2020年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至少应维持现在15艘的数量水平,其中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4000-6000吨级)3艘(包括“科学”号),同时,还应建设10余艘专业考察船,如海底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极地科学考察等专业海洋科学考察船。
  “届时,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将主要用于海洋科学各基础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和同步观测,同时为海洋科技发展和国家需求提供海洋基础数据和海洋综合环境资料;专业调查船将主要开展海洋特定学科或特殊区域的海洋科学研究与资源调查,为海洋科学的深入研究与资源开发提供支撑平台。”孙松说。(记者 赵晓霞)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10/3522504.shtml

中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明年6月交付使用

2011年12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具备全球航行能力、总吨位近5000吨、总长近100米、致力于通过海洋科学研究揭示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等……这就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前几天,“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这不仅进一步增强我国对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而且把我国带入海洋科考能力国际先进行列。
  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总指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
  目前国际最先进之一
  孙松向记者介绍了该船建造的背景。他说:“我国之前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整体性能和仪器装备已难以满足现代海洋科研需要,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因此,建造新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一项非常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立项,项目总投资达5.5亿多元,成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并于3年后开工。
  与我国现有的其他海洋科学考察船相比,“科学”号究竟有哪些新突破?
  孙松说,“科学”号具备较高的适航性和耐波性,稳定性好、操纵灵活、作业空间大,船舶和船载探测与实验系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之一”。
  该船配备了国际上先进的水体探测、海底探测、低空大气探测、海洋环境同步观测和样品取样系统,能够满足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要求,各种观测数据由船上的网络系统统一汇总到船上的信息系统,相关专业能够同步获取和使用,同时实现陆基和船基数据交换。
  “科学”号是我国第一艘用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探测的新一代综合科学考察船,与国际上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G.O.SARS”号(挪威)和“JAMES COOK”号(英国)类似。“‘科学’号在设计和仪器装备等方面不仅充分参考了上述两船,而且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创新。例如:艏侧推进器加上了导流罩,有效避免水体中的气泡对探测系统的影响;船舶作业甲板更大,有利于科考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等。”孙松说。
  明年6月正式交付使用
  按计划,该船建造主要分为:开工、船体分段施工、船台总装、下水、码头安装及系泊试验、离厂、航行试验和交船等主要阶段。
  “‘科学’号将于2012年6月正式交付使用,是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主力船之一,与现有和将建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专业调查船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我国海洋探测调查的完整体系。”孙松说。
  孙松表示,投入使用后,该船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研发,特别是深海及洋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先进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科学’号主要用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探索,将涉及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其相互作用对我国及东亚气候的影响,变化中的海洋与生物多样性,海洋与碳循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海生命探索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主要特色是对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和同步观测。”孙松说。
  在他看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深海底质、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和海底沉积物取样能力,提升我国海洋环境的探测能力。同时,“科学”号也会为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深海生命探索、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支撑平台和海上实验室。此外,该考察船支持多部门、多领域先进海洋探测设备试验与研究,为此类探测装备的试验与研发提供高性能的支撑平台。“还将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研究计划,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在国际海洋研究中的影响力提供先进的探测研究平台。”
  参与组建我国海洋科考船队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等部署一系列深海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为完成上述研究项目和实现我国海洋科技中长期规划的科学目标提供有效支撑,为我国有效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先进的探测研究平台。
  据孙松介绍,根据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需求和目前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现状,到2020年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至少应维持现在15艘的数量水平,其中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4000-6000吨级)3艘(包括“科学”号),同时,还应建设10余艘专业考察船,如海底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极地科学考察等专业海洋科学考察船。
  “届时,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将主要用于海洋科学各基础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和同步观测,同时为海洋科技发展和国家需求提供海洋基础数据和海洋综合环境资料;专业调查船将主要开展海洋特定学科或特殊区域的海洋科学研究与资源调查,为海洋科学的深入研究与资源开发提供支撑平台。”孙松说。(记者 赵晓霞)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10/35225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