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揭秘520天“火星之旅”:愿参与真实登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14:57:38
<br /><br />圆满完成“火星-500”试验的中国志愿者王跃,于昨日7时20分从俄罗斯乘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他历经520天密闭试验后首次踏上祖国土地。在这520天里,王跃和他的同伴们是怎样度过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还将有哪些任务和计划?在“返回地球”后,王跃向记者讲述了这难忘的520天“火星之旅”……

自11月4日顺利出舱后,王跃在完成了健康检查、后续试验任务后赴德国进行了试验数据采集工作。昨天,时隔2年后王跃首次踏上国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火星-500”项目中方试验队代表以及王跃父母前往机场迎接,王跃所在单位中国航天员中心在航天城举行隆重仪式欢迎王跃凯旋。

“快2年没见了!”王跃母亲介绍,去年儿子过生日时,他们跟儿子进行过短暂的视频对话,但由于信号滞时,听到对方声音需要10多分钟的传输时间,因此这次见面更让人激动,两年没见,儿子瘦了不少,但看起来很精神。

考验 生理心理变化大

在这520天里,王跃和他的5名同伴在位于俄罗斯郊外的一处地面模拟实验舱中度过了将近一年半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于其中唯一的一位亚洲人王跃来说,生理、心理、饮食、语言、文化都给他带来了重重考验。从入舱到出舱的520天,王跃整整瘦了10公斤,头发也不知掉了多少。而在王跃看来,任何外界因素带来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最难以战胜的是自己的意志力。王跃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波浪形的变化,心情也此起彼伏,生理、心理状态都是这样,只是努力地调整自己,让自己去适应。”

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们来说,密闭的狭小空间在心理上的考验都大于生理上的考验。当然,事先他们都做了一定的准备:王跃准备了电子书和练习书法;意大利志愿者迭戈·乌尔维纳和法国志愿者罗曼都准备了吉他;俄罗斯志愿者阿列克谢·希特夫和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准备了国际象棋……他们甚至还组建了个小型乐队。

王跃说:“相对来说负荷更大的是返回阶段,下意识感觉整个最精彩的部分过去了,之前250天我们把160项试验重复了很多次,剩下就是不断地重复,完全没有新意,这时候就是意志力的锻炼。”

回顾那段岁月,王跃认为,“要坚持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度过那段时间。”

开心 拥有5个国际朋友

520天里,王跃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与各国的志愿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跃说,虽然我们没有一起盟誓,但是我们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就是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王跃说:“我很开心拥有了5个国际朋友,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个试验,我们进去的时候说要一起出来,在进舱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发誓,但既然说到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做到了,很开心我们都做到了。”

为了满足同伴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王跃教志愿者们学习汉语,还把茶、书法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同伴,法国志愿者会用汉语说“福如东海”。“但亚历山大还总是把我变成‘一条鱼’,把我的名字‘王跃’发音为‘王鱼’”,王跃笑着对记者说。

520天中,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节日,都会成为志愿者们共同的节日。中国农历春节时,王跃会拉着五个同伴一起挂灯笼,贴春联,用汉语向中国人民问好,甚至还对着镜头摆出中国功夫的姿势。到了西方万圣节,王跃则加入外国志愿者的化装“狂欢”中。他们各自发挥创意,寻找道具,设计自己的造型,力求搞怪离奇:有的扮成剧院幽灵,有的扮成终结者,有的扮成小丑。事后,王跃曾问同伴,西方人为何对这个节日情有独钟?意大利志愿者迭戈解释,他们只是想让单调的生活有所改变,哪怕只有一天。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天宫一号”发射时,团队特意找来视频,几位志愿者围在一起观看,王跃则充当翻译。而对于他来说,这一年半的时间没有熟练地掌握俄语是很大的遗憾。

难题 用水困难想吃中餐

饮食始终是六名志愿者的大问题。他们就像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样,除了面包、奶酪、土豆、苹果汁和舱内温室内由他们自己种植的少量蔬菜之外,每天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这些食品保质期长达两年,但并不美味。对此,王跃坦言吃了不少苦头:“你明明知道今天你吃了它,你的胃会提‘抗议’,但你还是得吃,等过两三天你的肠胃恢复正常了,你又得去吃同样的食物。在舱里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念中餐。”在这点上,法国同伴罗曼颇有同感,他在“旅途”中就总幻想着法国美食:奶酪、红酒和法式面包。

除了饮食,用水也成了困扰“航天员”的一大难题。由于舱内无法承载大量清水,6名志愿者虽然也能洗澡,但每10天才能洗一次,每3天换一次内衣,平时在工作或运动大汗淋漓之后,也只能用毛巾和纸巾擦擦身。

六名志愿者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通过控制中心传送信息,但他们发送的每一句话至少要在20分钟后中心才能收到,而中心回复的消息也需要20分钟才能反馈。

紧张 机舱断电毫无准备

别看这个试验舱有550立方米大,实际上属于每位国际志愿者的个人空间也只有3.4平方米,舱内天花板、四壁都是木质的,陈设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床下的储物柜。被问及空间狭小是否难受时,他引用了一句古文回答“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表示“空间条件不是第一位的”,经历试验后,他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据了解,此次试验的重要项目是考验人在极端狭小的空间内,生理、心理反应及团队合作情况,因此,试验中需要模拟多种突发情况。

去年12月,在未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机舱突然断电,只有一处狭小的公共空间有电,“完全没有准备,有点小紧张。”最终,在指挥长的调度下,团队进行了很好的处理。

难熬 “返程”什么都不想做

除了要克服生活饮食等诸多不便外,王跃和他的同伴们还要按照试验手册的要求按时间来完成105项各类科学试验,除了有关飞往火星及在火星探测方面的基本工程外,还有2/3的项目属于人的生理、心理医学方面的研究。

比如有一个“蓝色增强光线对人睡眠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视觉系统可以探知环境的光线强弱,它对蓝光最敏感,这和人的睡眠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测试蓝光对人类睡眠的影响,“火星-500”试验舱中的灯光故意加强了蓝光的部分。

“航天员”们每天的日程安排是8小时休息,8小时工作,8小时处理自己的事情,但实际工作时间往往会延长到10至12小时。每天一起床,王跃和同伴们就要自测体温、血压、体重等。

除了繁重的试验工作,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有时也让志愿者们叫苦不迭:他们晚上睡觉有时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试验高峰期时,每月要戴7个晚上。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王跃和同伴们睡觉时感到不适,但为了完成试验任务,也只好咬牙坚持。

在“返程”过程中,寂寞、无聊等心理疲倦感还是向他们席卷而来。王跃曾在日记中说“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连“吃东西都不想”,而法国志愿者罗曼也曾表示,“返程”过程中枯燥感达到了顶峰。
“这次试验的收获和心得很难用几句话表明。”王跃称,如果30年后,人类有机会真正登陆火星,他还愿意参与其中。据悉,王跃回国后,医学检查、恢复训练、个人总结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将陆续展开。(李波 黄从军)

新闻背景

“火星-500”试验

“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全过程。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所能够耐受的一切,了解长期密闭环境下乘组人员健康状态及工作能力状况。设计时间520天,前250天模拟飞往火星、中间30天登陆火星、最后240天返回地球。志愿者要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过程。进入模拟试验舱后,所有生活用品、人员彻底与外界隔绝。

“火星-500”于2010年6月3日启动,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在内的6名“宇航员”自此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该项目于2011年11月4日顺利完成,6名“宇航员”于当日结束了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的模拟试验,走出模拟飞船“返回地球”。

相关新闻

美国航天局发现“宜居”行星

地球以外,何处宜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5日说,一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太阳系外行星或与地球环境相似。

温度宜居

美国航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颗行星与地球表面环境相似,可能适宜人类生存。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科学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评价,认为“开普勒-22b”是寻找地球外宜居星球的“里程碑”。

命名为“开普勒-22b”的这颗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距地球大约600光年。

所谓“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表面既不太热也不太冷。

“开普勒-22b”在所属恒星系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相似,公转周期290天。科学家据此推测,“开普勒-22b”表面平均温度大约22摄氏度。这意味着,这颗星球的温度或适宜生命生存。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比尔·博鲁茨基说:“我们确信它位于‘宜居带’,表面温度应该适宜(生命)。”

覆盖海洋

“开普勒-22b”直径为地球的2.4倍,体积介于海王星与地球之间。科学家认为,这颗星球表面可能由“海洋覆盖”。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纳塔利·巴塔利亚告诉记者,“开普勒-22b”的“海洋”也许与地球海洋相同,“可能适宜生命生存”,“想一想就令人激动”。

项目组天文学家杰夫·马西说:“我打赌……上面没有坚硬的岩石可以立足。”

巴塔利亚说,太阳系中没有与“开普勒-22b”体积相近的行星,暂无法比对研究。

“太阳系中没有这样(体积)的行星。我们不知道星球(结构)哪里是岩石,哪里是水,哪里是冰。”巴塔利亚说。

不过,科学家计算,即便这颗星球真宜居,人类乘坐现有的宇宙飞船前往这颗星球需花2200万年。

首次证实

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鲁茨基告诉记者,“开普勒”太空望远镜2009年3月观测到这颗星球。但按美国航天局规定,太空望远镜需观测到星球“凌日”3次方可将它定义为行星。

“凌日”是指在观测者角度观察,行星从其母恒星前面经过的现象。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2009年发射至太空,上装9500万像素相机,“开普勒”计划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中搜寻类地行星。

美国航天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已“锁定”超过1000颗可能适宜生命居住的星球,10颗位于“宜居带”内,仍需进一步研究。

按美联社说法,“开普勒-22b”是“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的首颗位于宜居带中的行星。

“这是个很好的圣诞礼物,”博鲁茨基说。张远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1_12/07/11165936_2.shtml<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58812.com">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85895.com">
<link href="http://558812.com/y6y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585895.com/kk.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br /><br />圆满完成“火星-500”试验的中国志愿者王跃,于昨日7时20分从俄罗斯乘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他历经520天密闭试验后首次踏上祖国土地。在这520天里,王跃和他的同伴们是怎样度过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还将有哪些任务和计划?在“返回地球”后,王跃向记者讲述了这难忘的520天“火星之旅”……

自11月4日顺利出舱后,王跃在完成了健康检查、后续试验任务后赴德国进行了试验数据采集工作。昨天,时隔2年后王跃首次踏上国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火星-500”项目中方试验队代表以及王跃父母前往机场迎接,王跃所在单位中国航天员中心在航天城举行隆重仪式欢迎王跃凯旋。

“快2年没见了!”王跃母亲介绍,去年儿子过生日时,他们跟儿子进行过短暂的视频对话,但由于信号滞时,听到对方声音需要10多分钟的传输时间,因此这次见面更让人激动,两年没见,儿子瘦了不少,但看起来很精神。

考验 生理心理变化大

在这520天里,王跃和他的5名同伴在位于俄罗斯郊外的一处地面模拟实验舱中度过了将近一年半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于其中唯一的一位亚洲人王跃来说,生理、心理、饮食、语言、文化都给他带来了重重考验。从入舱到出舱的520天,王跃整整瘦了10公斤,头发也不知掉了多少。而在王跃看来,任何外界因素带来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最难以战胜的是自己的意志力。王跃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波浪形的变化,心情也此起彼伏,生理、心理状态都是这样,只是努力地调整自己,让自己去适应。”

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们来说,密闭的狭小空间在心理上的考验都大于生理上的考验。当然,事先他们都做了一定的准备:王跃准备了电子书和练习书法;意大利志愿者迭戈·乌尔维纳和法国志愿者罗曼都准备了吉他;俄罗斯志愿者阿列克谢·希特夫和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准备了国际象棋……他们甚至还组建了个小型乐队。

王跃说:“相对来说负荷更大的是返回阶段,下意识感觉整个最精彩的部分过去了,之前250天我们把160项试验重复了很多次,剩下就是不断地重复,完全没有新意,这时候就是意志力的锻炼。”

回顾那段岁月,王跃认为,“要坚持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度过那段时间。”

开心 拥有5个国际朋友

520天里,王跃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与各国的志愿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跃说,虽然我们没有一起盟誓,但是我们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就是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王跃说:“我很开心拥有了5个国际朋友,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个试验,我们进去的时候说要一起出来,在进舱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发誓,但既然说到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做到了,很开心我们都做到了。”

为了满足同伴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王跃教志愿者们学习汉语,还把茶、书法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同伴,法国志愿者会用汉语说“福如东海”。“但亚历山大还总是把我变成‘一条鱼’,把我的名字‘王跃’发音为‘王鱼’”,王跃笑着对记者说。

520天中,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节日,都会成为志愿者们共同的节日。中国农历春节时,王跃会拉着五个同伴一起挂灯笼,贴春联,用汉语向中国人民问好,甚至还对着镜头摆出中国功夫的姿势。到了西方万圣节,王跃则加入外国志愿者的化装“狂欢”中。他们各自发挥创意,寻找道具,设计自己的造型,力求搞怪离奇:有的扮成剧院幽灵,有的扮成终结者,有的扮成小丑。事后,王跃曾问同伴,西方人为何对这个节日情有独钟?意大利志愿者迭戈解释,他们只是想让单调的生活有所改变,哪怕只有一天。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天宫一号”发射时,团队特意找来视频,几位志愿者围在一起观看,王跃则充当翻译。而对于他来说,这一年半的时间没有熟练地掌握俄语是很大的遗憾。

难题 用水困难想吃中餐

饮食始终是六名志愿者的大问题。他们就像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样,除了面包、奶酪、土豆、苹果汁和舱内温室内由他们自己种植的少量蔬菜之外,每天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这些食品保质期长达两年,但并不美味。对此,王跃坦言吃了不少苦头:“你明明知道今天你吃了它,你的胃会提‘抗议’,但你还是得吃,等过两三天你的肠胃恢复正常了,你又得去吃同样的食物。在舱里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念中餐。”在这点上,法国同伴罗曼颇有同感,他在“旅途”中就总幻想着法国美食:奶酪、红酒和法式面包。

除了饮食,用水也成了困扰“航天员”的一大难题。由于舱内无法承载大量清水,6名志愿者虽然也能洗澡,但每10天才能洗一次,每3天换一次内衣,平时在工作或运动大汗淋漓之后,也只能用毛巾和纸巾擦擦身。

六名志愿者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通过控制中心传送信息,但他们发送的每一句话至少要在20分钟后中心才能收到,而中心回复的消息也需要20分钟才能反馈。

紧张 机舱断电毫无准备

别看这个试验舱有550立方米大,实际上属于每位国际志愿者的个人空间也只有3.4平方米,舱内天花板、四壁都是木质的,陈设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床下的储物柜。被问及空间狭小是否难受时,他引用了一句古文回答“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表示“空间条件不是第一位的”,经历试验后,他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据了解,此次试验的重要项目是考验人在极端狭小的空间内,生理、心理反应及团队合作情况,因此,试验中需要模拟多种突发情况。

去年12月,在未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机舱突然断电,只有一处狭小的公共空间有电,“完全没有准备,有点小紧张。”最终,在指挥长的调度下,团队进行了很好的处理。

难熬 “返程”什么都不想做

除了要克服生活饮食等诸多不便外,王跃和他的同伴们还要按照试验手册的要求按时间来完成105项各类科学试验,除了有关飞往火星及在火星探测方面的基本工程外,还有2/3的项目属于人的生理、心理医学方面的研究。

比如有一个“蓝色增强光线对人睡眠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视觉系统可以探知环境的光线强弱,它对蓝光最敏感,这和人的睡眠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测试蓝光对人类睡眠的影响,“火星-500”试验舱中的灯光故意加强了蓝光的部分。

“航天员”们每天的日程安排是8小时休息,8小时工作,8小时处理自己的事情,但实际工作时间往往会延长到10至12小时。每天一起床,王跃和同伴们就要自测体温、血压、体重等。

除了繁重的试验工作,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有时也让志愿者们叫苦不迭:他们晚上睡觉有时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试验高峰期时,每月要戴7个晚上。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王跃和同伴们睡觉时感到不适,但为了完成试验任务,也只好咬牙坚持。

在“返程”过程中,寂寞、无聊等心理疲倦感还是向他们席卷而来。王跃曾在日记中说“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连“吃东西都不想”,而法国志愿者罗曼也曾表示,“返程”过程中枯燥感达到了顶峰。
“这次试验的收获和心得很难用几句话表明。”王跃称,如果30年后,人类有机会真正登陆火星,他还愿意参与其中。据悉,王跃回国后,医学检查、恢复训练、个人总结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将陆续展开。(李波 黄从军)

新闻背景

“火星-500”试验

“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全过程。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所能够耐受的一切,了解长期密闭环境下乘组人员健康状态及工作能力状况。设计时间520天,前250天模拟飞往火星、中间30天登陆火星、最后240天返回地球。志愿者要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过程。进入模拟试验舱后,所有生活用品、人员彻底与外界隔绝。

“火星-500”于2010年6月3日启动,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在内的6名“宇航员”自此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该项目于2011年11月4日顺利完成,6名“宇航员”于当日结束了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的模拟试验,走出模拟飞船“返回地球”。

相关新闻

美国航天局发现“宜居”行星

地球以外,何处宜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5日说,一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太阳系外行星或与地球环境相似。

温度宜居

美国航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颗行星与地球表面环境相似,可能适宜人类生存。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科学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评价,认为“开普勒-22b”是寻找地球外宜居星球的“里程碑”。

命名为“开普勒-22b”的这颗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距地球大约600光年。

所谓“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表面既不太热也不太冷。

“开普勒-22b”在所属恒星系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相似,公转周期290天。科学家据此推测,“开普勒-22b”表面平均温度大约22摄氏度。这意味着,这颗星球的温度或适宜生命生存。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比尔·博鲁茨基说:“我们确信它位于‘宜居带’,表面温度应该适宜(生命)。”

覆盖海洋

“开普勒-22b”直径为地球的2.4倍,体积介于海王星与地球之间。科学家认为,这颗星球表面可能由“海洋覆盖”。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纳塔利·巴塔利亚告诉记者,“开普勒-22b”的“海洋”也许与地球海洋相同,“可能适宜生命生存”,“想一想就令人激动”。

项目组天文学家杰夫·马西说:“我打赌……上面没有坚硬的岩石可以立足。”

巴塔利亚说,太阳系中没有与“开普勒-22b”体积相近的行星,暂无法比对研究。

“太阳系中没有这样(体积)的行星。我们不知道星球(结构)哪里是岩石,哪里是水,哪里是冰。”巴塔利亚说。

不过,科学家计算,即便这颗星球真宜居,人类乘坐现有的宇宙飞船前往这颗星球需花2200万年。

首次证实

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鲁茨基告诉记者,“开普勒”太空望远镜2009年3月观测到这颗星球。但按美国航天局规定,太空望远镜需观测到星球“凌日”3次方可将它定义为行星。

“凌日”是指在观测者角度观察,行星从其母恒星前面经过的现象。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2009年发射至太空,上装9500万像素相机,“开普勒”计划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中搜寻类地行星。

美国航天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已“锁定”超过1000颗可能适宜生命居住的星球,10颗位于“宜居带”内,仍需进一步研究。

按美联社说法,“开普勒-22b”是“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的首颗位于宜居带中的行星。

“这是个很好的圣诞礼物,”博鲁茨基说。张远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1_12/07/11165936_2.shtml<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58812.com">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85895.com">
<link href="http://558812.com/y6y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585895.com/kk.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这一趟下来确实不容易啊。
这可比核潜艇还难熬
攒下了1年半的工资,1分钱都木有花哦。
不容易啊,能参与这次试验对于中国来说经验其实很宝贵,当然,收获最多的肯定是老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