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登之战检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43:26
    55军进攻同登地区的战斗,是对依托公路、铁路两侧有利地形,构成连、排支撑点式的野战防御阵地和坚固设防阵地,工事众多、要塞密布,火器强大之敌的分割强攻。是东线少有的在纵深狭窄区域内进行强攻硬打,反复争夺的恶战。这一战打得艰苦异常,充分检验了双方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在整个79战史中占有比较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在战斗形态上,与高平战役纵深广大的长途穿插和零散多处的山地攻防战不同,同登战斗纵深狭窄,越军设防坚固,工事密集,死战不退,因而打成了一场硬碰硬的残酷攻坚战。同登地区紧靠中越边境,纵深很小,不过4-7公里,这和高平地区纵深40-100公里完全不同。在同登的狭小地域内,越军部署了近5000正规军,依托密集坚固的筑垒阵地死守不退,外围又有越军主力进行反冲击增援,双方阵地犬牙交错,这与高平地区广大纵深内只散布着1.5万越军正规部队,而且一打就跑,也没有像样的增援和反冲击是迥然有异。如此一来,同登战斗就难以有什么取巧之处,比的就是双方的真正实力,看是攻强还是守固,看谁不怕伤亡,战斗意志更强,能“熬住最后5分钟”。

在战役计划上,同登当面的中越边境呈向越南一侧突出状态,利于55军直接向同登进行正面突击。弱点是两翼狭长突出,易被越军左右侧击。因此,55军以163师为主攻,向同登正面进行突击,同时以164师、165师在163师左右两侧实施助攻,保障主攻方向的侧翼安全。针对同登越军的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小、兵力不足的态势,55军集中3倍于敌的兵力和绝对优势的炮兵、坦克,使用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对同登之敌实行正面突破后内外双层的两翼合围,又是一个歼灭战的架势。应该说,同登地区有几条主要交通线路,便于机械化部队和大部队的机动。以较小的战役纵深、机械化部队沿公路的攻进、加上中国军队进攻的突然性,达成战役计划看上去并不难。然而,实战中55军的左翼合围顺利到位,但右翼合围却被探某阵地群、鬼屯炮台、339高地死死挡住,内外两层都没有到位,迟迟合不上与左翼的钳口。这样,同登越军就能通过包围圈的缺口得到外边的援助,死守几个核心据点群,使55军的攻坚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利用便利的交通线,越军又能很快调集援军向55军两翼合围部队实行反冲击,又加大了战役的风险性。究其原因,是55军战前侦察敌情不够,没有想到同登核心据点群如此难啃,对战斗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结果只使用了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全力一击,攻坚受挫后就难以调集强大预备队及时投入,而是使用原进攻部队轮番攻击,兵力、火力一时都显不足。加上攻击几处据点群的各部队之间又未能协同一致,导致攻歼同登其他地区之敌只用了一天多时间,而打核心据点群却用了四天多,延长了战斗进程。再观同登越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只好分兵守点,各部队之间又缺少协同,一般都是火力支援,不主动出动兵力支援,最后只能被中国军队分割围歼。唯一的变数,就是在55军左右两翼钳口没有合上的几天里,越军能集中兵力沿同登至太原公路向昆朗、昆匡方向实施反击,或可凭借339高地一带的坚守,救出同登残敌。实战中越军用于这一带的反击部队只有141团1营和3师工兵营,兵力明显不足。但从战略上说,越军就是要在一线拖住中国军队,救出同登残军恐怕不在越军总部考虑之内。越军倒是少有地在探垄方向实施了团级规模的反冲击,但又半途而废,这就注定了同登越军覆灭的结局。总的来看,因战略所限,55军的战役计划或早或晚都能达成,只是时间和战场表现的问题。

在战役指挥上,大兵团作战,必须有力掌握部队,及时定下战斗决心,实施坚定灵活的战场指挥,不断推动战斗进程直至达到胜利。这次同登之战,55军考虑到基层指挥员实战经验不足,因而采取了逐级向下加强指挥的方式。军级干部到师,师级干部到团,团级干部到营、连,主攻班、排有连级干部。如163师每一个团的主攻营都有一名师级干部跟随部队行动。副师长李万余就亲自到担任穿插任务的488团3营加强指挥,历经了从穿插突破到阻敌反冲击的战斗全程,对一线部队及时定下战斗决心与灵活使用兵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战斗发展需要时,55军又及时派出前指,统一实施战场指挥。如163师攻打同登核心据点群时,边贵祥师长就带着副师长亲自到460高地开设前指,直接指挥487团、489团攻打探某阵地群和鬼屯炮台的战斗,督促了部队,鼓舞了士气,加快了战斗进程。当战斗遇到艰难时,上级也会具体帮助下级制订战斗方案。如165师二打班庄战斗时,55军一名副军长就和李福师长亲自组织参战排以上干部进行现地勘察,明确任务,研究打法,制订战斗方案,然后由494团统一指挥战斗,从而一战成功。向下加强指挥的方式实际上是各有利弊,也可能会增加指挥层次,干扰指挥决心。从同登战斗来看,这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面效应显著。后来150师的班英之败,则属于向下加强指挥的反面典型。从整个战役指挥上看,55军基本掌握得较好。明显的失误有两点:一是军的预备队不足,以致未能在一线受挫的关键时刻及时投入;二是攻击同登核心据点群受挫时,军指起初没有予以重视,兵力、火力、协调上都未能加强,以致延长了战斗进程。归根到底,不能不说都是轻敌所致。

在战术运用上,越军的基本战术还是老一套,分兵守点,互不相援,不敢远距离机动作战。主要阵地失守后,就化整为零,化军为民,钻山逃跑,游击骚扰。炮火也不敢集中使用,多是单炮分散使用,多设阵地,游动作战。攻击能力差,即使在探垄地区实施了较大规模地反冲击,也多次是带有偷袭性质,不敢与中国军队对攻和打白刃战。与高平战役不同的是,同登战斗在突破越军的野战防御阵地后,遇到了凭借坚固支撑点构成的核心据点群,久攻不下,这是79之战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战斗形态。向核心据点群的攻坚战斗,55军开始时组织得不好。对探某阵地群和339高地,攻击部队都有轻敌之心,将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当成了残敌来打,敌情不明,兵力不集中,炮火也不占优势,以致几次受挫。对鬼屯炮台,连平顶山的地形都没有搞明白,主要攻击方向选择不当,攻击开始时也没有使用大口径火炮进行直瞄射击,就匆忙发起战斗,也是接连两次失利。到这时,军、师才重视起来,重新侦察敌情,部署兵力,编组炮火,协调攻击时间,终于攻歼了几处据点群之敌。从实战可以看出,对预有坚固设防之敌,不要在行进间匆忙投入攻击,必须在战前侦察中就要搞清楚其地形特点、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精心选择攻击方向、突破口和攻击时间,己方要加强兵力、火力优势,协调指挥,务求一举将敌攻歼。在肃清同登地区残敌时,55军就及时总结经验,采取了较好的克制性战术。各部针对越军“抗不了就跑,跑不了就散,化整为零,变军为民,进林钻洞,昼伏夜出,集零为整,伺机偷袭”的特点,采取了“以小群对分散,以烧(搜)山对潜藏,以围困对钻洞,以潜伏对偷袭”的战术,迅速歼灭了残敌,扩大了战果。

在诸兵种合成作战上,对同登地区之敌,55军集中了3个步兵师和军、师属炮兵团,加强了预备炮兵的5个炮兵营、军坦克团7个坦克连及工兵,可以说是牛刀杀鸡之势。

在2月17日总攻前的炮火准备中,55军就组织了5个多炮兵团的270门火炮,对同登越军的34个要点和目标进行了15分钟火力急袭,发射炮弹6000余发。同时,各团、营属炮兵的400余门火炮也对越军前沿1.5公里内的阵地、障碍物和支撑点发射了5400余发炮弹,起到了极大的摧毁效果。在步炮协同上,军、师建立了炮兵指挥所,与军、师指挥所配置在一起,各炮兵群、营都向第一梯队步兵营派出了前观,跟随步兵行动,与后方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通信联络,基本做到了步兵打到哪里,炮兵就支援到哪里,消灭和摧毁了越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坚固工事和武器装备,有力地支援了一线战斗。特别是探垄越军向488团阵地发起的大规模反冲击,主要就是被炮兵粉碎的。当时越军沿同登至谅山公路用汽车向前运兵,55军炮兵群使用了130火箭炮进行一次齐射,弹群全部命中目标。据一名越军俘供称:“这群炮弹来得真猛,无法躲藏,打掉了我们2个半连。”同登战斗的胜利,炮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被步兵们热情地称为“炮兵老大哥”。

同登战斗中,坦克部队有7个连参战,在四个方向上支援步兵进行攻击。在发起战斗的一开始,因为对坦克在山岳丛林地作战的特点研究不够,采取了坦克引导步兵冲击的战法。因为地形复杂,道路坡度大,有的坦克分队就出现了掉沟、淤陷、翻车现象,还有的首车陷入越军防坦克壕而阻塞了后续坦克前进的道路,以致步兵只好超越坦克单独向前进攻,打乱了步坦协同计划。在纵深战斗时,坦克引导步兵向前攻进,因为协同不好,又会经常与步兵发生脱节。步兵遇到越军阻击,无法掩护坦克,坦克单独向前冲击,又没能及时以火力支援步兵拔点。而且坦克单独攻进,容易陷入越军反坦克火力圈而损失。即便坦克冲到了攻击目标,因步兵没有跟上,无法将其攻占,最后也只得撤回。同登战斗中,坦克部队虽英勇奋战,但没能起到应有的关键性作用,教训很多。

同登之战,以其激烈残酷而著称。双方在阵地上反复争夺,伤亡惨重,因此对士气的要求很高。55军在政治工作上做得较好,发扬了人民军队在历史上的光荣传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战场宣传鼓动,不断鼓舞激励广大官兵的士气,提出了“穿插如钢刀”、“攻坚如猛虎”、“坚守如泰山”、“人在阵地在”、“杀敌立功”等口号,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在艰苦的战斗中保持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因为干部伤亡严重,军、师制订了专门的干部接替方案,建立了干部预备队伍,在战斗中随打随补,及时调整和补充干部队伍,保障了一线部队在组织上的完整性和战斗指挥上的连续性。

同登战斗的胜利,打破了越军吹嘘的“中国人要拿下同登至少需要三个月”的狂言,砸开了谅山的门户,震动东线,吸引了越军多个机动师猬集在谅山周围,使其不敢北上增援高平,在战略上有力支援了高平战役的推进。下一步,争取自卫反击战的更大战果,强攻谅山,则是79之战的又一篇精彩华章。
    55军进攻同登地区的战斗,是对依托公路、铁路两侧有利地形,构成连、排支撑点式的野战防御阵地和坚固设防阵地,工事众多、要塞密布,火器强大之敌的分割强攻。是东线少有的在纵深狭窄区域内进行强攻硬打,反复争夺的恶战。这一战打得艰苦异常,充分检验了双方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在整个79战史中占有比较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在战斗形态上,与高平战役纵深广大的长途穿插和零散多处的山地攻防战不同,同登战斗纵深狭窄,越军设防坚固,工事密集,死战不退,因而打成了一场硬碰硬的残酷攻坚战。同登地区紧靠中越边境,纵深很小,不过4-7公里,这和高平地区纵深40-100公里完全不同。在同登的狭小地域内,越军部署了近5000正规军,依托密集坚固的筑垒阵地死守不退,外围又有越军主力进行反冲击增援,双方阵地犬牙交错,这与高平地区广大纵深内只散布着1.5万越军正规部队,而且一打就跑,也没有像样的增援和反冲击是迥然有异。如此一来,同登战斗就难以有什么取巧之处,比的就是双方的真正实力,看是攻强还是守固,看谁不怕伤亡,战斗意志更强,能“熬住最后5分钟”。

在战役计划上,同登当面的中越边境呈向越南一侧突出状态,利于55军直接向同登进行正面突击。弱点是两翼狭长突出,易被越军左右侧击。因此,55军以163师为主攻,向同登正面进行突击,同时以164师、165师在163师左右两侧实施助攻,保障主攻方向的侧翼安全。针对同登越军的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小、兵力不足的态势,55军集中3倍于敌的兵力和绝对优势的炮兵、坦克,使用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对同登之敌实行正面突破后内外双层的两翼合围,又是一个歼灭战的架势。应该说,同登地区有几条主要交通线路,便于机械化部队和大部队的机动。以较小的战役纵深、机械化部队沿公路的攻进、加上中国军队进攻的突然性,达成战役计划看上去并不难。然而,实战中55军的左翼合围顺利到位,但右翼合围却被探某阵地群、鬼屯炮台、339高地死死挡住,内外两层都没有到位,迟迟合不上与左翼的钳口。这样,同登越军就能通过包围圈的缺口得到外边的援助,死守几个核心据点群,使55军的攻坚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利用便利的交通线,越军又能很快调集援军向55军两翼合围部队实行反冲击,又加大了战役的风险性。究其原因,是55军战前侦察敌情不够,没有想到同登核心据点群如此难啃,对战斗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结果只使用了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全力一击,攻坚受挫后就难以调集强大预备队及时投入,而是使用原进攻部队轮番攻击,兵力、火力一时都显不足。加上攻击几处据点群的各部队之间又未能协同一致,导致攻歼同登其他地区之敌只用了一天多时间,而打核心据点群却用了四天多,延长了战斗进程。再观同登越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只好分兵守点,各部队之间又缺少协同,一般都是火力支援,不主动出动兵力支援,最后只能被中国军队分割围歼。唯一的变数,就是在55军左右两翼钳口没有合上的几天里,越军能集中兵力沿同登至太原公路向昆朗、昆匡方向实施反击,或可凭借339高地一带的坚守,救出同登残敌。实战中越军用于这一带的反击部队只有141团1营和3师工兵营,兵力明显不足。但从战略上说,越军就是要在一线拖住中国军队,救出同登残军恐怕不在越军总部考虑之内。越军倒是少有地在探垄方向实施了团级规模的反冲击,但又半途而废,这就注定了同登越军覆灭的结局。总的来看,因战略所限,55军的战役计划或早或晚都能达成,只是时间和战场表现的问题。

在战役指挥上,大兵团作战,必须有力掌握部队,及时定下战斗决心,实施坚定灵活的战场指挥,不断推动战斗进程直至达到胜利。这次同登之战,55军考虑到基层指挥员实战经验不足,因而采取了逐级向下加强指挥的方式。军级干部到师,师级干部到团,团级干部到营、连,主攻班、排有连级干部。如163师每一个团的主攻营都有一名师级干部跟随部队行动。副师长李万余就亲自到担任穿插任务的488团3营加强指挥,历经了从穿插突破到阻敌反冲击的战斗全程,对一线部队及时定下战斗决心与灵活使用兵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战斗发展需要时,55军又及时派出前指,统一实施战场指挥。如163师攻打同登核心据点群时,边贵祥师长就带着副师长亲自到460高地开设前指,直接指挥487团、489团攻打探某阵地群和鬼屯炮台的战斗,督促了部队,鼓舞了士气,加快了战斗进程。当战斗遇到艰难时,上级也会具体帮助下级制订战斗方案。如165师二打班庄战斗时,55军一名副军长就和李福师长亲自组织参战排以上干部进行现地勘察,明确任务,研究打法,制订战斗方案,然后由494团统一指挥战斗,从而一战成功。向下加强指挥的方式实际上是各有利弊,也可能会增加指挥层次,干扰指挥决心。从同登战斗来看,这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面效应显著。后来150师的班英之败,则属于向下加强指挥的反面典型。从整个战役指挥上看,55军基本掌握得较好。明显的失误有两点:一是军的预备队不足,以致未能在一线受挫的关键时刻及时投入;二是攻击同登核心据点群受挫时,军指起初没有予以重视,兵力、火力、协调上都未能加强,以致延长了战斗进程。归根到底,不能不说都是轻敌所致。

在战术运用上,越军的基本战术还是老一套,分兵守点,互不相援,不敢远距离机动作战。主要阵地失守后,就化整为零,化军为民,钻山逃跑,游击骚扰。炮火也不敢集中使用,多是单炮分散使用,多设阵地,游动作战。攻击能力差,即使在探垄地区实施了较大规模地反冲击,也多次是带有偷袭性质,不敢与中国军队对攻和打白刃战。与高平战役不同的是,同登战斗在突破越军的野战防御阵地后,遇到了凭借坚固支撑点构成的核心据点群,久攻不下,这是79之战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战斗形态。向核心据点群的攻坚战斗,55军开始时组织得不好。对探某阵地群和339高地,攻击部队都有轻敌之心,将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当成了残敌来打,敌情不明,兵力不集中,炮火也不占优势,以致几次受挫。对鬼屯炮台,连平顶山的地形都没有搞明白,主要攻击方向选择不当,攻击开始时也没有使用大口径火炮进行直瞄射击,就匆忙发起战斗,也是接连两次失利。到这时,军、师才重视起来,重新侦察敌情,部署兵力,编组炮火,协调攻击时间,终于攻歼了几处据点群之敌。从实战可以看出,对预有坚固设防之敌,不要在行进间匆忙投入攻击,必须在战前侦察中就要搞清楚其地形特点、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精心选择攻击方向、突破口和攻击时间,己方要加强兵力、火力优势,协调指挥,务求一举将敌攻歼。在肃清同登地区残敌时,55军就及时总结经验,采取了较好的克制性战术。各部针对越军“抗不了就跑,跑不了就散,化整为零,变军为民,进林钻洞,昼伏夜出,集零为整,伺机偷袭”的特点,采取了“以小群对分散,以烧(搜)山对潜藏,以围困对钻洞,以潜伏对偷袭”的战术,迅速歼灭了残敌,扩大了战果。

在诸兵种合成作战上,对同登地区之敌,55军集中了3个步兵师和军、师属炮兵团,加强了预备炮兵的5个炮兵营、军坦克团7个坦克连及工兵,可以说是牛刀杀鸡之势。

在2月17日总攻前的炮火准备中,55军就组织了5个多炮兵团的270门火炮,对同登越军的34个要点和目标进行了15分钟火力急袭,发射炮弹6000余发。同时,各团、营属炮兵的400余门火炮也对越军前沿1.5公里内的阵地、障碍物和支撑点发射了5400余发炮弹,起到了极大的摧毁效果。在步炮协同上,军、师建立了炮兵指挥所,与军、师指挥所配置在一起,各炮兵群、营都向第一梯队步兵营派出了前观,跟随步兵行动,与后方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通信联络,基本做到了步兵打到哪里,炮兵就支援到哪里,消灭和摧毁了越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坚固工事和武器装备,有力地支援了一线战斗。特别是探垄越军向488团阵地发起的大规模反冲击,主要就是被炮兵粉碎的。当时越军沿同登至谅山公路用汽车向前运兵,55军炮兵群使用了130火箭炮进行一次齐射,弹群全部命中目标。据一名越军俘供称:“这群炮弹来得真猛,无法躲藏,打掉了我们2个半连。”同登战斗的胜利,炮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被步兵们热情地称为“炮兵老大哥”。

同登战斗中,坦克部队有7个连参战,在四个方向上支援步兵进行攻击。在发起战斗的一开始,因为对坦克在山岳丛林地作战的特点研究不够,采取了坦克引导步兵冲击的战法。因为地形复杂,道路坡度大,有的坦克分队就出现了掉沟、淤陷、翻车现象,还有的首车陷入越军防坦克壕而阻塞了后续坦克前进的道路,以致步兵只好超越坦克单独向前进攻,打乱了步坦协同计划。在纵深战斗时,坦克引导步兵向前攻进,因为协同不好,又会经常与步兵发生脱节。步兵遇到越军阻击,无法掩护坦克,坦克单独向前冲击,又没能及时以火力支援步兵拔点。而且坦克单独攻进,容易陷入越军反坦克火力圈而损失。即便坦克冲到了攻击目标,因步兵没有跟上,无法将其攻占,最后也只得撤回。同登战斗中,坦克部队虽英勇奋战,但没能起到应有的关键性作用,教训很多。

同登之战,以其激烈残酷而著称。双方在阵地上反复争夺,伤亡惨重,因此对士气的要求很高。55军在政治工作上做得较好,发扬了人民军队在历史上的光荣传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战场宣传鼓动,不断鼓舞激励广大官兵的士气,提出了“穿插如钢刀”、“攻坚如猛虎”、“坚守如泰山”、“人在阵地在”、“杀敌立功”等口号,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在艰苦的战斗中保持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因为干部伤亡严重,军、师制订了专门的干部接替方案,建立了干部预备队伍,在战斗中随打随补,及时调整和补充干部队伍,保障了一线部队在组织上的完整性和战斗指挥上的连续性。

同登战斗的胜利,打破了越军吹嘘的“中国人要拿下同登至少需要三个月”的狂言,砸开了谅山的门户,震动东线,吸引了越军多个机动师猬集在谅山周围,使其不敢北上增援高平,在战略上有力支援了高平战役的推进。下一步,争取自卫反击战的更大战果,强攻谅山,则是79之战的又一篇精彩华章。
什么时候上《强攻谅山》啊?
是啊, 同登之战之后, 就是最大部头的打谅山了; 期待LZ的大作;
好好好,此书出了必收一本,还敢问楼主,目前进度如何,何时能看到大作面世?
支持楼主出书,为了那段快被遗忘的历史。
等楼主好文
很详细的内容
这个书叫什么名字?
TG久疏战阵,感觉对越之战确实没有多少出彩的
就凭LZ目录,也得顶一下。
很好的文章和资料,但是对“55军就组织了5个多炮兵团的270门火炮”这句有点疑问:这270门炮都是军属大口径炮吗?55军有这么多军属炮团?
應該是軍區加強的預備炮兵團
楼主如果出书的话,可以考虑收一本
写得好啊!期待续集!

第五实验室 发表于 2011-11-30 12:26
很好的文章和资料,但是对“55军就组织了5个多炮兵团的270门火炮”这句有点疑问:这270门炮都是军属大口径炮 ...


同登战斗,除军、师属炮兵团外,55军战前还加强了预备炮兵第1师52团、炮兵第3师12团(欠1营)。
第五实验室 发表于 2011-11-30 12:26
很好的文章和资料,但是对“55军就组织了5个多炮兵团的270门火炮”这句有点疑问:这270门炮都是军属大口径炮 ...


同登战斗,除军、师属炮兵团外,55军战前还加强了预备炮兵第1师52团、炮兵第3师12团(欠1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