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帝王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6:32:57
http://blog.renren.com/share/49300104/7390849776

进城以后,谙熟帝王之术的毛泽东就把防范部下造反当做头等大事,先把和军队没有什么渊源的刘少奇安排为第二把手,然后准备整肃功高盖主的大将。军队中战功最显赫的彭德怀,刘伯承,林彪三人就成了毛泽东的心病。三人中林彪最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家里托病不出,还抄下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的诗做自己的座右铭“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假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林彪坚辞不去朝鲜打仗也是这个道理,打输了,一世英名,扫地以尽;打赢了,功高不可赏,必遭主忌,也是死路一条。彭德怀不明白这个道理,在朝鲜和美国打了个平手,风风光光地回国,还把监军的大太子毛岸英送上前线给炸死了。无论从理论上,从感情上,毛都非要干掉彭德怀不可。
  毛泽东历来是敌人一个一个地打,先批判没有什么野心的刘伯承给自己立威。然后在庐山会议上,稳住刘少奇,周恩来,把为民请命,直言犯忌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打成反党集团。毛破口大骂彭德怀:“你操了我四十天的娘,。。。。我就没有后了,一个儿子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林彪一看,再装傻,下一个被整的肯定就是自己,于是才以极左的样子出现,肉麻地吹捧毛泽东,以求逃过这一劫。毛泽东也心知肚明,乐得先利用林彪一下,派他当国防部长,又派罗瑞卿当总参谋长去监视他。毛泽东的想法是,林彪既然出来干事了,就总能挑的出错,有错就有借口整他。就是后来利用林彪去整刘少奇时,也不忘提醒江青“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要提防林彪。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大跃进搞的饿孚遍地,民不聊生。毛泽东不放在眼里的文人刘少奇串联了党内有良知之士把毛泽东赶下了二线。毛泽东那里咽得下这口气。可是偏偏刘少奇在经济上真有一套,三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全面好转,也赢得了中央到地方大部分干部的拥护。当时刘主席和毛主席并称,还流传顺口溜“毛主席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话没人听了,就开始骂人:北京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中宣部是“阎王店”,文化部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教育部是“资产阶级统治我们的学校”。

  政治也象下围棋一样,毛泽东眼看刘少奇把一块块的边角全占了,自己实地不足,只能靠取外势制胜。刘少奇当年是靠吹捧毛泽东思想起家的,这是他和毛泽东斗争的天然劣势,他无法反对自己鼓吹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后来林彪和毛泽东的斗争也是处于同一劣势。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斗法也是相当有趣,刘少奇是搞秘密工作出身,对大轰大嗡的东西不相信,认为只要自己在中央委员会占多数,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是搞农民运动出身,深知只要下面闹起来,当官的都是顺风倒的墙头草,只会保自己。毛泽东利用林彪稳住了军队,自己就开始“修正”毛泽东思想,把它做为反对刘少奇的工具。

  1962年,毛泽东先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当时党内没有什么人反对,***的天下就是抢夺来的,当然要防止人家再抢回去。1963年,毛泽东在全国号召学习雷锋,刘少奇稀里糊涂地上了套子,还题词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全国性洗脑活动展开,林彪一马当先,给毛泽东造神,在军队中展开学习毛著的活动。之后又开展了“四清”,毛泽东叫唤来叫唤去没有多少人理,刘少奇一声号令,150多万干部下到基层“四清”,充分显示了刘少奇的实力。毛泽东虽然吹牛说“动一个小手指”就可以打倒刘少奇,但实际上也知道风险极大,私下说了,如果搞不过刘少奇就把一切都推在江青头上,和她离婚。

  当时,刘少奇不仅在中央委员会占多数,各大区,除了华东局的柯庆施之外也都是刘少奇的人。毛泽东的策略是先拿下刘少奇的大将彭真,如果刘少奇不能死保彭真,那么刘少奇的其他大将兔死狐悲,人人自危,必然会怀疑刘少奇的实力,不肯为其出死力,而投靠毛泽东。1965年春,毛泽东乘刘少奇出访印尼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倒了彭真。刘少奇回国时木已成舟,刘的为人又委屈求全,不愿和毛正面抗争,以为毛只不过是发一阵脾气就算了。而且觉得拥护自己的人在中央委员会占大多数,毛泽东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刘的手下已是人心惶惶。

  毛泽东得势不让人,联合林彪准备彻底搞垮刘少奇。刘少奇的人到处都是,靠谁来打倒?被洗脑的年青学生当然最好利用。中国官民矛盾历来尖锐得很,几千年来,“杀贪官”,“劫富济贫”就是最得人心的口号。毛泽东给文化革命提出来“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口号。“当权派”就是当官的,从大中小学,到工厂农村,到省委部委,凡是老百姓都对当官的有这样那样的不满,要打倒当官的,当然大大得老百姓的人心。

  可怜刘少奇还蒙在鼓里,以为毛泽东只不过是不甘寂寞,叫上一阵就算了。江青在北大煽动学生造党委的反,一夜之间,大字报贴遍了北京城。毛泽东则躲在上海,叫刘少奇去应付局面。刘少奇还以为又是和反右差不多,没想到这次“引蛇出洞”是毛在引诱他和学生们正面冲突。刘少奇还用***的一贯手法,派工作组进驻北京大中学校,抓右派,把挑头闹事的,和“出身不好”的学生大批大批地打成了反革命。

  学生们被打成反革命当然不服,也恨死了工作组和刘少奇。

  毛泽东这时才风风火火的赶回北京,大骂刘少奇,说工作组是错误的,给被打成反革命的学生平反,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年青学生成了刘少奇的死对头。“红卫兵”成了毛打倒刘的主要武器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客。”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如果追究毛泽东心理的话,就要从中国人的本性追究起。

    “若道中华国果王,除非湖南人尽死。”毛泽东是湖南人,自曾国藩的湘军起,湖南人可能就被公认为最具反抗压迫,反抗循规和最具“叛逆”精神的一省人。具有这样精神的人,很容易都有一个惯病,就是“窝里斗”,我想即使毛泽东有着一统江山的雄才大略,但不代表他的个性是完美的。我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作者有意想表达一些毛泽东的“小性子”,但都是点到为止,只能让有心的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我理解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嫉妒心理作怪。毛泽东曾经开玩笑的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后来也曾对周恩来说:“邓小平政治性很强,人才难得。”结果被毛泽东欣赏的这两个人在文革之初便分别冠以“党内头号和第2号走资派”的罪名被打倒。我们再结合历史环境,5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口号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直言不讳的对当前的路线提出了质疑,提出要反思大跃进的建议。可能是身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介武夫身份不太注意用词技巧的影响,毛泽东认为这是彭德怀对他的个人攻击和不怀好意的“右倾”动机。随后彭德怀以及一起在会议上谏言的老干部们即被打为右派。随后,在大规模的反右运动,60年的中苏关系破裂以及三年自然灾害,使得中共主要领导人产生了一种特殊情绪,即对当前中央制定的路线不得不产生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在60年代初,刘少奇通过对湖南农村实地考查后已对毛泽东所谓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产生了质疑。这使得两人的矛盾开始出现。刘少奇和毛泽东是湖南老乡,两人在1922年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安源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可谓彼此熟悉不过。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资料可以发现,在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两人的矛盾便已出现:当时毛泽东说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即由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而刘少奇则坚持应先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重大分歧。步入60年代,刘少奇的职务已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话语权自然更重,在中央实际也形成了与毛泽东共同领导全国的局面,所以在后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四清问题上,刘少奇经常会打断毛泽东的讲话,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另毛泽东十分不满,非认为这不是个人是非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大是大非,这也成了后来四人帮抓住刘少奇的“小辫子”。随着这段时间党内对毛泽东的质疑声不断,毛泽东认为中央内部有人想夺权。书中对这段历史有这样的一句话:“毛泽东认定,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总代表,中央也会出现修正主义,他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可见作者也多少认为毛泽东之所以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人恩怨的原因。

     对毛泽东的人物简介,每本书上都是这么说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我认为毛泽东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狂热的虔诚的战争家,可以说毛泽东最热衷最拿手的就是打仗,这也印证了他自己的名言:“枪杆子里头出政权。”战争岁月我可以毫不忌讳的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以满足毛泽东对战争渴望的心理,和平年代怎么办?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对这种战争心理的变相满足。我们分析下毛泽东的讲话,在1949年元旦致词中,毛泽东说了那句著名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的说法地时候,就是完全不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可以说,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毛泽东的了解要远远少于毛泽东对他的了解。所以,你反对我,我就要治你于死地。这点上毛泽东也步了历代中国帝王的后尘,就是当了皇帝后就要“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如此,李世民如此,朱元璋如此。在这我又要说,毛泽东也是一个精于心计的权术家。其实早在延安时期便可看出,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起的对早期王明的左倾路线的批判,导致了张闻天的辞职,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绝对领导权。他不会像历代帝王那样采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办法,因为现在已不是封建王朝了,所以他要让刘少奇等人的脑袋上扣上反党反人民的帽子,而权术的艺术就在于这顶帽子不用毛泽东自己扣上去,而是让当家作主的人民亲手口上去。可见毛泽东身为领袖的魅力有多大,人民已将毛泽东奉为神一样了。在这里插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在政治局委员彭真被红卫兵关押期间,一个叫郑有田的战士好心多分给了彭真一个窝窝头,被指导员发现)指导员对战士说:“郑有田!毛主席教导我们,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你是为了叫他吃饱接着搞二月逆流反毛主席反中央文革吗……你不要小看一个窝窝头,窝窝头里有政治,窝窝头里有阶级斗争。一个窝窝头反映了你立场不稳,敌我不分,政治上糊涂到姥姥家了,这可是对毛主席不亲,对敌人不狠,不社会主义不爱,对文化大革命不忠!”当时人民的精神状态可见一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造反派横行无阻,打,砸,烧,抢无所不做,生产几乎停滞,社会各界动乱不堪。当时有一句话叫:“踢开党委闹革命”,意思就是造反派根本不受各地党委的领导和管理,基于这点,只要我响应文革,怎么闹?在哪闹?闹的是谁?只要不是毛主席都是不受管制的,但唯一没有闹的就是军队,稳定军队是毛泽东的意思,这点很容易理解,如果军队闹起来后果可想而知,可见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文革的危害性,但为什么还义无反顾地去发动,去领导,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如果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排斥张闻天是为了确立自己在中央对军队对党委的决定领导,那么文革初期对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打压就是毛泽东为巩固这种地位而不得已为之。这也有政治体制的错,中央集权的弊端就是容不得不同的声音和立场,有时候不是领导人不容,而是体制不容。

    在某些老一辈领导人受到迫害时,毛泽东的立场和态度相当不明确,如当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人无辜受到四人帮诬陷时,毛泽东均出面力挺过两人,尤其还对陈毅口头承诺过:“我要充当你的保皇派。”但当二人因造反派打压失去保护和人身自由时,毛泽东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是一头雾水,既然你出面保人家,那人家被打倒的时候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文化大革命前后,中央政治局的坐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人均被打倒,取而代之的是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人。在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被相继踢出政治局常委的席位后,为什么周恩来的位置始终稳如泰山?这点不能简单地用毛泽东曾经力保周恩来解释,因为毛泽东力保的很多人也被打倒了。所以被我们代代人歌颂的光辉的,鞠躬尽瘁的共和国总理的确在对待文革的问题上采取了“和稀泥”的政策,表面上周恩来是在保护着一些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领导人,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多数只是口头上的保护,充其量只能算作亡羊补牢。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均是被四人帮迫害至死,总理在这其中并没有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书中在描写所谓的保护的功劳,多数都是当某位中央领导人受到迫害后被下放到地方农场牛棚接受改造的时候,周恩来便会象征性的致电当地革委会,要求安排好食宿问题。总理应该知道革委会基本都是四人帮的人,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为被打得鼻青眼肿的战友的脸上擦干血迹而已,并不能使战友免遭祸害。

    什么是“和稀泥”的政策,就是在受迫害的中共领导人和四人帮之间两面讨好,从而以求自保,实际上在文革时期,四人帮也真没有过多为难周恩来,两方纵然有过数次的相互批判,但大多也停留在口头上的。而很多时候,周恩来对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也采取了默认,甚至至少是表面态度上的支持,所以四人帮在很多场合上都将周恩来视为自己这一边的人,例如1966年江青曾在文艺界召开的一次动员大会上说:“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同志,周恩来同志,陈伯达同志,康生同志,都肯定了我们的成绩,给过我们巨大的支持和鼓舞!”这句话里面的人物除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外,均是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对于周恩来的和稀泥,不知道是当时其对文革的性质尚没有清晰的认识或是单纯的自保行为,但可以肯定的是,周恩来在那段历史时期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的确可谓力不从心。换言之,在自保的同时,周恩来无可厚非的做出了在文革时期将危害最小化的贡献,我认为这也是周恩来总理自保方案的最终目的。http://blog.renren.com/share/49300104/7390849776

进城以后,谙熟帝王之术的毛泽东就把防范部下造反当做头等大事,先把和军队没有什么渊源的刘少奇安排为第二把手,然后准备整肃功高盖主的大将。军队中战功最显赫的彭德怀,刘伯承,林彪三人就成了毛泽东的心病。三人中林彪最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家里托病不出,还抄下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的诗做自己的座右铭“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假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林彪坚辞不去朝鲜打仗也是这个道理,打输了,一世英名,扫地以尽;打赢了,功高不可赏,必遭主忌,也是死路一条。彭德怀不明白这个道理,在朝鲜和美国打了个平手,风风光光地回国,还把监军的大太子毛岸英送上前线给炸死了。无论从理论上,从感情上,毛都非要干掉彭德怀不可。
  毛泽东历来是敌人一个一个地打,先批判没有什么野心的刘伯承给自己立威。然后在庐山会议上,稳住刘少奇,周恩来,把为民请命,直言犯忌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打成反党集团。毛破口大骂彭德怀:“你操了我四十天的娘,。。。。我就没有后了,一个儿子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林彪一看,再装傻,下一个被整的肯定就是自己,于是才以极左的样子出现,肉麻地吹捧毛泽东,以求逃过这一劫。毛泽东也心知肚明,乐得先利用林彪一下,派他当国防部长,又派罗瑞卿当总参谋长去监视他。毛泽东的想法是,林彪既然出来干事了,就总能挑的出错,有错就有借口整他。就是后来利用林彪去整刘少奇时,也不忘提醒江青“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要提防林彪。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大跃进搞的饿孚遍地,民不聊生。毛泽东不放在眼里的文人刘少奇串联了党内有良知之士把毛泽东赶下了二线。毛泽东那里咽得下这口气。可是偏偏刘少奇在经济上真有一套,三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全面好转,也赢得了中央到地方大部分干部的拥护。当时刘主席和毛主席并称,还流传顺口溜“毛主席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话没人听了,就开始骂人:北京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中宣部是“阎王店”,文化部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教育部是“资产阶级统治我们的学校”。

  政治也象下围棋一样,毛泽东眼看刘少奇把一块块的边角全占了,自己实地不足,只能靠取外势制胜。刘少奇当年是靠吹捧毛泽东思想起家的,这是他和毛泽东斗争的天然劣势,他无法反对自己鼓吹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后来林彪和毛泽东的斗争也是处于同一劣势。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斗法也是相当有趣,刘少奇是搞秘密工作出身,对大轰大嗡的东西不相信,认为只要自己在中央委员会占多数,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是搞农民运动出身,深知只要下面闹起来,当官的都是顺风倒的墙头草,只会保自己。毛泽东利用林彪稳住了军队,自己就开始“修正”毛泽东思想,把它做为反对刘少奇的工具。

  1962年,毛泽东先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当时党内没有什么人反对,***的天下就是抢夺来的,当然要防止人家再抢回去。1963年,毛泽东在全国号召学习雷锋,刘少奇稀里糊涂地上了套子,还题词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全国性洗脑活动展开,林彪一马当先,给毛泽东造神,在军队中展开学习毛著的活动。之后又开展了“四清”,毛泽东叫唤来叫唤去没有多少人理,刘少奇一声号令,150多万干部下到基层“四清”,充分显示了刘少奇的实力。毛泽东虽然吹牛说“动一个小手指”就可以打倒刘少奇,但实际上也知道风险极大,私下说了,如果搞不过刘少奇就把一切都推在江青头上,和她离婚。

  当时,刘少奇不仅在中央委员会占多数,各大区,除了华东局的柯庆施之外也都是刘少奇的人。毛泽东的策略是先拿下刘少奇的大将彭真,如果刘少奇不能死保彭真,那么刘少奇的其他大将兔死狐悲,人人自危,必然会怀疑刘少奇的实力,不肯为其出死力,而投靠毛泽东。1965年春,毛泽东乘刘少奇出访印尼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倒了彭真。刘少奇回国时木已成舟,刘的为人又委屈求全,不愿和毛正面抗争,以为毛只不过是发一阵脾气就算了。而且觉得拥护自己的人在中央委员会占大多数,毛泽东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刘的手下已是人心惶惶。

  毛泽东得势不让人,联合林彪准备彻底搞垮刘少奇。刘少奇的人到处都是,靠谁来打倒?被洗脑的年青学生当然最好利用。中国官民矛盾历来尖锐得很,几千年来,“杀贪官”,“劫富济贫”就是最得人心的口号。毛泽东给文化革命提出来“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口号。“当权派”就是当官的,从大中小学,到工厂农村,到省委部委,凡是老百姓都对当官的有这样那样的不满,要打倒当官的,当然大大得老百姓的人心。

  可怜刘少奇还蒙在鼓里,以为毛泽东只不过是不甘寂寞,叫上一阵就算了。江青在北大煽动学生造党委的反,一夜之间,大字报贴遍了北京城。毛泽东则躲在上海,叫刘少奇去应付局面。刘少奇还以为又是和反右差不多,没想到这次“引蛇出洞”是毛在引诱他和学生们正面冲突。刘少奇还用***的一贯手法,派工作组进驻北京大中学校,抓右派,把挑头闹事的,和“出身不好”的学生大批大批地打成了反革命。

  学生们被打成反革命当然不服,也恨死了工作组和刘少奇。

  毛泽东这时才风风火火的赶回北京,大骂刘少奇,说工作组是错误的,给被打成反革命的学生平反,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年青学生成了刘少奇的死对头。“红卫兵”成了毛打倒刘的主要武器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客。”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如果追究毛泽东心理的话,就要从中国人的本性追究起。

    “若道中华国果王,除非湖南人尽死。”毛泽东是湖南人,自曾国藩的湘军起,湖南人可能就被公认为最具反抗压迫,反抗循规和最具“叛逆”精神的一省人。具有这样精神的人,很容易都有一个惯病,就是“窝里斗”,我想即使毛泽东有着一统江山的雄才大略,但不代表他的个性是完美的。我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作者有意想表达一些毛泽东的“小性子”,但都是点到为止,只能让有心的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我理解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嫉妒心理作怪。毛泽东曾经开玩笑的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后来也曾对周恩来说:“邓小平政治性很强,人才难得。”结果被毛泽东欣赏的这两个人在文革之初便分别冠以“党内头号和第2号走资派”的罪名被打倒。我们再结合历史环境,5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口号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直言不讳的对当前的路线提出了质疑,提出要反思大跃进的建议。可能是身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介武夫身份不太注意用词技巧的影响,毛泽东认为这是彭德怀对他的个人攻击和不怀好意的“右倾”动机。随后彭德怀以及一起在会议上谏言的老干部们即被打为右派。随后,在大规模的反右运动,60年的中苏关系破裂以及三年自然灾害,使得中共主要领导人产生了一种特殊情绪,即对当前中央制定的路线不得不产生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在60年代初,刘少奇通过对湖南农村实地考查后已对毛泽东所谓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产生了质疑。这使得两人的矛盾开始出现。刘少奇和毛泽东是湖南老乡,两人在1922年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安源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可谓彼此熟悉不过。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资料可以发现,在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两人的矛盾便已出现:当时毛泽东说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即由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而刘少奇则坚持应先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重大分歧。步入60年代,刘少奇的职务已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话语权自然更重,在中央实际也形成了与毛泽东共同领导全国的局面,所以在后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四清问题上,刘少奇经常会打断毛泽东的讲话,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另毛泽东十分不满,非认为这不是个人是非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大是大非,这也成了后来四人帮抓住刘少奇的“小辫子”。随着这段时间党内对毛泽东的质疑声不断,毛泽东认为中央内部有人想夺权。书中对这段历史有这样的一句话:“毛泽东认定,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总代表,中央也会出现修正主义,他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可见作者也多少认为毛泽东之所以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人恩怨的原因。

     对毛泽东的人物简介,每本书上都是这么说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我认为毛泽东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狂热的虔诚的战争家,可以说毛泽东最热衷最拿手的就是打仗,这也印证了他自己的名言:“枪杆子里头出政权。”战争岁月我可以毫不忌讳的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以满足毛泽东对战争渴望的心理,和平年代怎么办?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对这种战争心理的变相满足。我们分析下毛泽东的讲话,在1949年元旦致词中,毛泽东说了那句著名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的说法地时候,就是完全不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可以说,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毛泽东的了解要远远少于毛泽东对他的了解。所以,你反对我,我就要治你于死地。这点上毛泽东也步了历代中国帝王的后尘,就是当了皇帝后就要“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如此,李世民如此,朱元璋如此。在这我又要说,毛泽东也是一个精于心计的权术家。其实早在延安时期便可看出,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起的对早期王明的左倾路线的批判,导致了张闻天的辞职,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绝对领导权。他不会像历代帝王那样采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办法,因为现在已不是封建王朝了,所以他要让刘少奇等人的脑袋上扣上反党反人民的帽子,而权术的艺术就在于这顶帽子不用毛泽东自己扣上去,而是让当家作主的人民亲手口上去。可见毛泽东身为领袖的魅力有多大,人民已将毛泽东奉为神一样了。在这里插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在政治局委员彭真被红卫兵关押期间,一个叫郑有田的战士好心多分给了彭真一个窝窝头,被指导员发现)指导员对战士说:“郑有田!毛主席教导我们,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你是为了叫他吃饱接着搞二月逆流反毛主席反中央文革吗……你不要小看一个窝窝头,窝窝头里有政治,窝窝头里有阶级斗争。一个窝窝头反映了你立场不稳,敌我不分,政治上糊涂到姥姥家了,这可是对毛主席不亲,对敌人不狠,不社会主义不爱,对文化大革命不忠!”当时人民的精神状态可见一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造反派横行无阻,打,砸,烧,抢无所不做,生产几乎停滞,社会各界动乱不堪。当时有一句话叫:“踢开党委闹革命”,意思就是造反派根本不受各地党委的领导和管理,基于这点,只要我响应文革,怎么闹?在哪闹?闹的是谁?只要不是毛主席都是不受管制的,但唯一没有闹的就是军队,稳定军队是毛泽东的意思,这点很容易理解,如果军队闹起来后果可想而知,可见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文革的危害性,但为什么还义无反顾地去发动,去领导,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如果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排斥张闻天是为了确立自己在中央对军队对党委的决定领导,那么文革初期对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打压就是毛泽东为巩固这种地位而不得已为之。这也有政治体制的错,中央集权的弊端就是容不得不同的声音和立场,有时候不是领导人不容,而是体制不容。

    在某些老一辈领导人受到迫害时,毛泽东的立场和态度相当不明确,如当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人无辜受到四人帮诬陷时,毛泽东均出面力挺过两人,尤其还对陈毅口头承诺过:“我要充当你的保皇派。”但当二人因造反派打压失去保护和人身自由时,毛泽东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是一头雾水,既然你出面保人家,那人家被打倒的时候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文化大革命前后,中央政治局的坐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人均被打倒,取而代之的是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人。在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被相继踢出政治局常委的席位后,为什么周恩来的位置始终稳如泰山?这点不能简单地用毛泽东曾经力保周恩来解释,因为毛泽东力保的很多人也被打倒了。所以被我们代代人歌颂的光辉的,鞠躬尽瘁的共和国总理的确在对待文革的问题上采取了“和稀泥”的政策,表面上周恩来是在保护着一些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领导人,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多数只是口头上的保护,充其量只能算作亡羊补牢。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均是被四人帮迫害至死,总理在这其中并没有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书中在描写所谓的保护的功劳,多数都是当某位中央领导人受到迫害后被下放到地方农场牛棚接受改造的时候,周恩来便会象征性的致电当地革委会,要求安排好食宿问题。总理应该知道革委会基本都是四人帮的人,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为被打得鼻青眼肿的战友的脸上擦干血迹而已,并不能使战友免遭祸害。

    什么是“和稀泥”的政策,就是在受迫害的中共领导人和四人帮之间两面讨好,从而以求自保,实际上在文革时期,四人帮也真没有过多为难周恩来,两方纵然有过数次的相互批判,但大多也停留在口头上的。而很多时候,周恩来对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也采取了默认,甚至至少是表面态度上的支持,所以四人帮在很多场合上都将周恩来视为自己这一边的人,例如1966年江青曾在文艺界召开的一次动员大会上说:“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同志,周恩来同志,陈伯达同志,康生同志,都肯定了我们的成绩,给过我们巨大的支持和鼓舞!”这句话里面的人物除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外,均是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对于周恩来的和稀泥,不知道是当时其对文革的性质尚没有清晰的认识或是单纯的自保行为,但可以肯定的是,周恩来在那段历史时期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的确可谓力不从心。换言之,在自保的同时,周恩来无可厚非的做出了在文革时期将危害最小化的贡献,我认为这也是周恩来总理自保方案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