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陆军”放弃“反登陆”将决战于海峡!(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10:21
台“陆军”放弃“反登陆”将决战于海峡(图)
--------------------------------------------------------------------------------
http://army.tom.com2003年05月19日来源:千龙新闻网
  


决战于滩头一向是台湾“陆军”的主体思想

    台湾陆军在未来作战中的角色与地位,一直是台湾防卫政策辩论的一个核心议题。继“境外决战”引发的争议后,新版“国防报告书”内容的变化,再度使这个问题浮出。陆军经常被批评的“罪名”,不外乎“大陆军主义神主牌”、“陆军本位主义”、“不符合高科技现代战争趋势”等。这些观念是否正确?陆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与角色究竟如何?是微不足道还是不可或缺?

    2002年出台的“国防报告书”中指出,台湾在未来战争中将以“有效恐吓、防卫固守”为战略构思,将以‘制空、制海、地面防卫’,发挥三军联合作战战斗力为主导,建立‘小而精、反应快、效率高’之精准打击战斗力,以达成有效恐吓之目标”。与过去“制空、制海、反登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反登陆”一项被删除,此项改变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认为这是台湾军方准备放弃“大陆军主义”及多年形成的“陆军本位”思想,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作法。

    大陆军主义?

    “大陆军主义”是在台湾陆军中已存在多年。在当时以“反攻大陆”作为基本“国策”的年代,陆军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所谓的“反攻大陆”的目标却一直遭到各方批评,一开始便不是纯粹军事性的见解,而是混杂了很多政治因素。目前尽管台湾当局已放弃“反攻大陆”的思维,但是回顾这10多年,只要是由陆军将领担任参谋总长或是“国防部长”等要职时,任何关于陆军的装备采购计划,诸如M-48H、M-60A3坦克、以及前几年的M109A5自行火炮与曾经讨论过的M-1A2主战坦克采购计划,这时对于“大陆军主义”思想的批评便会出现。

    那么台湾陆军到底算不算是“大陆军”?目前陆军兵力为19万人,外加宪兵约一万人,海空军各为5万人。相比1992年时陆军30余万人,海空军各约6万8 000余人,陆军裁员幅度约35%,而海空军约为30%。虽然陆军在人数上仍是三军之首,但是现在早已不是仅用数人头的方式来衡量其力量的年代了。

    在预算方面,1992年陆军部分预算为453亿1 362万新台币,占“国防”预算17.27%;海军为392亿6 803万6 000新台币,占“国防”预算14.97%;空军预算共计456亿2265万6000新台币,占“国防”预算17.39%。而2001年度的军事支出,陆军占11.69%、海军占9.13,空军占10.51%;2002年度的军事支出,陆军占11.04%、海军占7.78,空军占10.65%。从军费上来看,陆军虽仍占据三军之首,但仅略微多于海空军而已。

    如果从装备投资金额来看,1992年的军费支出中,制空装备占264亿1 478万5 000新台币、制海装备占254亿7 260万8 000新台币、反登陆装备为174亿3 720万7 000新台币;2002年的制空作战装备占11.31%、制海作战装备占9.85%,地面未来战争方面占2.11%。不难发现,陆军装备采购已在末位。若再加上1990年至今台湾向美国购买的装备,陆军遭到忽视一事便更为突出。1990—2000年期间,台湾共向美国购买了210亿1500万美元的各类装备,其中与反登陆相关装备仅34亿9 000万美元,占总额的16.6%,制空、而制海相关装备则高达83.3%,这里尚不包含向法国购买“拉斐特”护卫舰与“幻影”2000战斗机两大笔采购计划。2001年布什政府批准的对台军售中,4艘“基德”级驱逐舰与8艘潜艇若全数购入又将是一笔天文数字,全都算在海军头上。可见陆军在装备采购方面的寒酸劲,海空军大为优先于“陆军本位主义”,多年来算是头一遭。

    他山之石

    或许对“大陆军主义”的批评并不是陆军是否超过海、空军,目前台湾陆军的规模是否过大?我们不妨看看日本与英国。

    台湾现有的兵力规模中,陆军拥有约1000辆主战坦克,2000余辆装甲车与300余辆自行火炮;空军拥有400余架作战飞机;海军则拥有28艘主力舰艇与50余架反潜飞机。日本陆上自卫队则拥有约16万人,主战坦克约1000辆,自行火炮300门;海上自卫队兵力约4万6000人,拥有驱逐舰约50艘与16艘潜艇;航空自卫队兵力4万7000人,拥有约400架作战飞机。而英国皇家陆军兵力为11万人,主战坦克约500辆,装甲车2000余辆;皇家海军兵力为4万5000人,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与护卫舰30余艘,潜艇15艘;皇家空军兵力约5万6000人,拥有作战飞机约330架。

    从以上的比较不难发现,台湾军队的结构中,陆军兵力的比例不会特别高。但考虑到台湾陆军仍操作大量老式装备,只得以数量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

    台湾陆军要做到量小质精,装备更新是免不了的,但更新装备需要的就是经费,台湾陆军在装备更新上的投资长期偏低,持续使用越南战争甚至二次大战时期的军备,也就不免与现代战争的需求脱节了。在三军招兵的宣传片中,海、空军的画面都是在操作各式先进设备,唯独陆军的片段是在搬运救灾物资!好像陆军天生与高科技、信息等时髦的用语绝缘似的。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逻辑,陆军是缺乏经费去使用高科技装备,而不是不能使用高科技装备,但在目前,陆军已经似乎成了保守与落伍的同义词,甚至有人认为现代战争中陆军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实际上,陆军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是因需求不同而异。美国无疑拥有现今最优良与最现代化的部队,美国一向以海空军武力主导战争,美国海军的总兵力超过陆军也是事实,且陆军正持续裁减中。但是美国所进行的战争,并不是“现代战争”的全部。美国因其国家为两洋隔绝的地理环境与执行全球部署的需求,从而压缩了美国陆军的地位。台湾所面临的战略环境与美国不同,与日本、英国亦不尽相同,因此,对于陆军地位问题,最终仍必须直接就战略环境来探讨。

    防卫战中陆军的角色与地位

    陆军地位之所以遭到质疑,最大的理由有三,一是任何的袭击都必需越过海峡,掌握海、空优势,不需要进行地面战;二是即便不登陆,只以封锁围困就足以使台湾屈服;三是进行反登陆战将使台湾本岛成为战场,使岛上的经济建设遭到战火破坏,倘若台湾因此化为一片废墟,也就丧失了台海防卫的意义。

    决战境外

    台湾是一个海岛,任何武装袭击都必须越过海峡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陆军是完全不需要的。这种逻辑认为,陆军只能在反登陆作战中发挥功能,发动登陆作战的要件却是掌握海空优势,如果台湾能够确保海空优势,登陆战根本不会发生,而且登陆部队一定要先通过海峡,更应该在海峡中击毁敌军。在此有必要先把“海空”优势分开,反舰导弹的威力与射程几乎可以完全覆盖台湾海峡,已经没有必要派遣水面舰,特别是大型舰进入海峡内执行反舰任务,而水面舰在海峡内的生存性也一样取决于空权,因此,最后还是空中优势的问题。实际上,若是在海岸防卫为目的的海军意义上等于是从属于陆军,因此,这里应该较精确的说,是空中优势的问题。

    或许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登陆作战是在没有空优的情形下取胜的,但是,在没有空中优势下发动的登陆行动还是有,最著名的一次就是1942年9月的英军在法国第厄普的登陆战,当然,那次以失败收场,不过,别忘了当时德军在西欧尚有50个师的兵力。这段战史显示,即使在没有空优的情况下,登陆部队仍然可以越过海峡。“空优”一词只显示了双方空中活动的状态,具有空中优势的一方,是否拥有足够的力量击毁登陆部队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空军掌握空中优势,但大部分的战斗力仍羁绊在制空任务上,登陆部队在通过海峡后,极可能仍保有一定的战斗力,因此仍需要陆军来做最后的防线。

    如果空军在掌握“空优”之余仍不足尽歼敌军于海峡,在同样的逻辑下,不是更应该增强空军的战斗力,甚至能够空袭尚在港口装载的登陆部队及周边相关的交通、仓储设施,彻底达成“境外决战”的设想?但只要回顾前文列举反登陆所有相关装备的采购仅占16.6%,约为34亿9000万美元,即便全部改采空军装备,以当初价值58亿美元的150架F-16来算,仅能再买100架,这样能够使台湾获得压倒性的优势吗?不能。当然,以目前台湾“国防”经费只占GDP的3%上下计算,确实有提升的空间,但是以现有的预算额度,并不足以达成“境外决战”的目的。

    “境外决战”的战略构思的确是很吸引人,但是,却有其代价。武器的射程愈远,其成本就愈高,也就是火力的密度愈低,若要达到足以歼灭对手的程度,则成本肯定不断攀升,因此,火力会在一个适当的距离下达到效力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愈远愈好。如果只因为空军的攻击范围比陆军远,就否定陆军的价值,那么,是不是说武装部队只需要保有射程最远的武器呢?当然不是如此。

    封锁?

    第二个否定陆军的理由是,台湾的能源与经济命脉完全仰赖海外贸易,即使不进行登陆攻击,仅凭封锁即能使台湾屈服,于是陆军也就形同虚设了。尤其当外界皆认为两栖登陆作战代价太高,是大陆方面最不可能采行的手段,更是强化这种论调。

    然而大陆之所以最不可能采用两栖登陆方式,正是因为台湾在陆上有所防备,如果将防备撤除,两栖登陆也就不会是最不可能的选项了。此外,封锁是一种缓慢的手段,且牵涉到复杂的国际利益。因此,两岸间如果不存在战争状态,也就没有交战国的权利与中立国的义务,对于想制裁大陆宣布封锁、检查中立国船只、或是规定战时禁运的行为都将于法无据。

    诚然对于国际法不必抱有太大的期望,大陆在衡量封锁生效所需的时间与外力介入的机率之后,也许反而认为两栖登陆、速战速决是唯一的选择。即使大陆会考虑台湾陆军的战斗力而不轻易发动进攻,改采封锁或经济破坏等其它间接方式,则陆军虽未投入战斗,但已为台湾争取到等待外援的时间了。战略是一种两个意志的互动,每一种选择的优劣都不能单独地了解,而只能从双方的关系中来了解。也许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两栖登陆完全没有被采用,但这并不代表陆军完全是浪费。就像战略核武器一般,即使它从未派上用场,亦不能否定其价值,陆军是一种威慑的力量,可备而不用,但不能不备。实际上,即使大陆不采用大规模直接进攻,但是仍可进行小型的渗透活动,台湾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设施都需要基本的守备力量,陆军仍是不可或缺的。

    反登陆后的台湾

    陆军执行反登陆作战,一谈到陆战要在台湾本岛进行,一副断垣残壁的景象,民众的反感是可想而知的。不过这实在是一种太简单的想法,反登陆的战场是在滩岸与相关水域,意图歼灭对方军队于滩头。这些地带当然也算是台湾的本土,但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仅止于沿岸数千米的范围,而且大陆也不可能同时在每一处海岸登陆。因此,真正受影响的地带仅止于几个宽度、纵深约数千米的滩头阵地而已,并不是在台湾本岛所有的城镇地带进行战斗。另一方面,虽然兵力单位置于陆上,但其火力仍是向海峡上延伸。炮兵射程从二次大战的10千米到今日的30千米,未来,更向50千米水准迈进,陆军炮兵火力也将能覆盖到海上,陆基反舰导弹射程更可超过100千米,虽然置于海军管辖之下,但仍为整体反登陆火力的一环。因此反登陆作战与台湾本土的破坏之间并无必然关联,反登陆作战以对方抢滩部队为目标,即希望将台岛内人口密度较大的重点城市隔绝于战火之外。

    当然无论再小的范围、偏僻的郊区,战争的破坏终究还是存在。然而,除非台湾本岛上没有任何军事设施,不然,即使只进行制空与制海的争夺,所有港口、机场、导弹基地、雷达站、指挥中枢都会是被攻击的目标。更何况若战火扩及经济领域,台湾的基础设施包括发电厂、电力传输设备、炼油厂、大型储油罐、铁路、公路要点亦可能成为攻击目标,即使精确制导武器日益普及,附带损坏仍在所难免,并不是不进行反登陆作战就可改变的。

    不过反登陆作战要能够达到歼敌于滩头的目的,必须要能够对于登陆的地点有精确的判断,才能够适时将部队集中,战争中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登陆不可能万无一失,战场的范围不见得能尽如人意的局限于滩岸水际。但是这是任何形式的战斗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不得不承受的风险。万一战况不利,究竟要力拼到底还是寻求政治解决?台湾民众愿意为何种价值,牺牲到什么程度?这已经纯粹是政治问题了。但是,毫无疑问,焦土政策并不是陆军的作战初衷,否则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本土决战”或是“岛内作战”。

    军民意识上的冲突

    其实过去军方的意见一直如此,优先次序是空军、海军、陆军,不过在海空优先之外,陆军部队仍不能偏废。如果仔细查看本次“国防报告书”内容,可以发现军方这次只是在措辞方面作了些更动而已。在“国防”政策、军事战略与兵力整建的章节中提到,“三军联合作战战斗力整备,以建立情报互通共享及共同作业环境为整备目标,全力争取海空优势,赢得胜利;若敌方持续采用三栖武力全面进攻时,则凭借台海有利天堑,续本战略持久之指导,按‘制空、制海、地面防卫’作战,发挥三军联合作战战斗力,力求歼敌于有利海、空域。”,而“地面未来战争以‘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化’为目标……集中三军精准火力,并结合空、地机动打击战斗力,借连续反击,歼敌于滩头及空(机)降着陆区。”

    在台湾军方的规划中,歼敌于海峡固然为努力的目标,但仍须为滩头作战做准备。虽然行文中已不见反登陆字样,但是置换为“确保地面安全”或是“地面防卫”,其实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反登陆不可能就只应付两栖登陆,而对于空降、渗透、破坏不闻不问;同样,地面防御仍需对可能出现的两栖攻击进行反击。因此,这一次军方并没有改变长久以来的专业判断,而是采用了一些花俏的包装,让大众按自己所偏好的方式去解读。实际上陆军需要转型为少而精的打击部队,而不是丧失地位或是大幅裁撤;海空军在现有的预算限制下,并无法达到歼敌境外的理想。但新版“国防报告书”公布后,这些虚幻不实的印象恐怕已经深入到民众的心中了。

    这种作法是未来台湾军方的隐患,因为这象征着军方的屈服。过去军方的专业见解屡遭社会大众批评,并不是军方专业判断的失误,而是一般大众对于军事缺乏认识。军方与大众之间的确存在一道文化鸿沟,但这仅是一个自然的分别,军民隔阂并非文明社会的威胁,它只是反应出专业族群间行为准则的不同而已;事实上,这种差异才凸显出军事专业。军方其实并不必非得要教育大众接受正确的观念,而应学习与这种隔阂共存。倘若军方在政策表面的宣传上屈从于大众的偏好,而失去了说实话的勇气,那么,下一步是否在本质上都要接受于非专业的领导,而放弃军事专业机构的本职呢?这实在是值得台湾军方深思的问题!台“陆军”放弃“反登陆”将决战于海峡(图)
--------------------------------------------------------------------------------
http://army.tom.com2003年05月19日来源:千龙新闻网
  


决战于滩头一向是台湾“陆军”的主体思想

    台湾陆军在未来作战中的角色与地位,一直是台湾防卫政策辩论的一个核心议题。继“境外决战”引发的争议后,新版“国防报告书”内容的变化,再度使这个问题浮出。陆军经常被批评的“罪名”,不外乎“大陆军主义神主牌”、“陆军本位主义”、“不符合高科技现代战争趋势”等。这些观念是否正确?陆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与角色究竟如何?是微不足道还是不可或缺?

    2002年出台的“国防报告书”中指出,台湾在未来战争中将以“有效恐吓、防卫固守”为战略构思,将以‘制空、制海、地面防卫’,发挥三军联合作战战斗力为主导,建立‘小而精、反应快、效率高’之精准打击战斗力,以达成有效恐吓之目标”。与过去“制空、制海、反登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反登陆”一项被删除,此项改变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认为这是台湾军方准备放弃“大陆军主义”及多年形成的“陆军本位”思想,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作法。

    大陆军主义?

    “大陆军主义”是在台湾陆军中已存在多年。在当时以“反攻大陆”作为基本“国策”的年代,陆军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所谓的“反攻大陆”的目标却一直遭到各方批评,一开始便不是纯粹军事性的见解,而是混杂了很多政治因素。目前尽管台湾当局已放弃“反攻大陆”的思维,但是回顾这10多年,只要是由陆军将领担任参谋总长或是“国防部长”等要职时,任何关于陆军的装备采购计划,诸如M-48H、M-60A3坦克、以及前几年的M109A5自行火炮与曾经讨论过的M-1A2主战坦克采购计划,这时对于“大陆军主义”思想的批评便会出现。

    那么台湾陆军到底算不算是“大陆军”?目前陆军兵力为19万人,外加宪兵约一万人,海空军各为5万人。相比1992年时陆军30余万人,海空军各约6万8 000余人,陆军裁员幅度约35%,而海空军约为30%。虽然陆军在人数上仍是三军之首,但是现在早已不是仅用数人头的方式来衡量其力量的年代了。

    在预算方面,1992年陆军部分预算为453亿1 362万新台币,占“国防”预算17.27%;海军为392亿6 803万6 000新台币,占“国防”预算14.97%;空军预算共计456亿2265万6000新台币,占“国防”预算17.39%。而2001年度的军事支出,陆军占11.69%、海军占9.13,空军占10.51%;2002年度的军事支出,陆军占11.04%、海军占7.78,空军占10.65%。从军费上来看,陆军虽仍占据三军之首,但仅略微多于海空军而已。

    如果从装备投资金额来看,1992年的军费支出中,制空装备占264亿1 478万5 000新台币、制海装备占254亿7 260万8 000新台币、反登陆装备为174亿3 720万7 000新台币;2002年的制空作战装备占11.31%、制海作战装备占9.85%,地面未来战争方面占2.11%。不难发现,陆军装备采购已在末位。若再加上1990年至今台湾向美国购买的装备,陆军遭到忽视一事便更为突出。1990—2000年期间,台湾共向美国购买了210亿1500万美元的各类装备,其中与反登陆相关装备仅34亿9 000万美元,占总额的16.6%,制空、而制海相关装备则高达83.3%,这里尚不包含向法国购买“拉斐特”护卫舰与“幻影”2000战斗机两大笔采购计划。2001年布什政府批准的对台军售中,4艘“基德”级驱逐舰与8艘潜艇若全数购入又将是一笔天文数字,全都算在海军头上。可见陆军在装备采购方面的寒酸劲,海空军大为优先于“陆军本位主义”,多年来算是头一遭。

    他山之石

    或许对“大陆军主义”的批评并不是陆军是否超过海、空军,目前台湾陆军的规模是否过大?我们不妨看看日本与英国。

    台湾现有的兵力规模中,陆军拥有约1000辆主战坦克,2000余辆装甲车与300余辆自行火炮;空军拥有400余架作战飞机;海军则拥有28艘主力舰艇与50余架反潜飞机。日本陆上自卫队则拥有约16万人,主战坦克约1000辆,自行火炮300门;海上自卫队兵力约4万6000人,拥有驱逐舰约50艘与16艘潜艇;航空自卫队兵力4万7000人,拥有约400架作战飞机。而英国皇家陆军兵力为11万人,主战坦克约500辆,装甲车2000余辆;皇家海军兵力为4万5000人,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与护卫舰30余艘,潜艇15艘;皇家空军兵力约5万6000人,拥有作战飞机约330架。

    从以上的比较不难发现,台湾军队的结构中,陆军兵力的比例不会特别高。但考虑到台湾陆军仍操作大量老式装备,只得以数量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

    台湾陆军要做到量小质精,装备更新是免不了的,但更新装备需要的就是经费,台湾陆军在装备更新上的投资长期偏低,持续使用越南战争甚至二次大战时期的军备,也就不免与现代战争的需求脱节了。在三军招兵的宣传片中,海、空军的画面都是在操作各式先进设备,唯独陆军的片段是在搬运救灾物资!好像陆军天生与高科技、信息等时髦的用语绝缘似的。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逻辑,陆军是缺乏经费去使用高科技装备,而不是不能使用高科技装备,但在目前,陆军已经似乎成了保守与落伍的同义词,甚至有人认为现代战争中陆军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实际上,陆军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是因需求不同而异。美国无疑拥有现今最优良与最现代化的部队,美国一向以海空军武力主导战争,美国海军的总兵力超过陆军也是事实,且陆军正持续裁减中。但是美国所进行的战争,并不是“现代战争”的全部。美国因其国家为两洋隔绝的地理环境与执行全球部署的需求,从而压缩了美国陆军的地位。台湾所面临的战略环境与美国不同,与日本、英国亦不尽相同,因此,对于陆军地位问题,最终仍必须直接就战略环境来探讨。

    防卫战中陆军的角色与地位

    陆军地位之所以遭到质疑,最大的理由有三,一是任何的袭击都必需越过海峡,掌握海、空优势,不需要进行地面战;二是即便不登陆,只以封锁围困就足以使台湾屈服;三是进行反登陆战将使台湾本岛成为战场,使岛上的经济建设遭到战火破坏,倘若台湾因此化为一片废墟,也就丧失了台海防卫的意义。

    决战境外

    台湾是一个海岛,任何武装袭击都必须越过海峡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陆军是完全不需要的。这种逻辑认为,陆军只能在反登陆作战中发挥功能,发动登陆作战的要件却是掌握海空优势,如果台湾能够确保海空优势,登陆战根本不会发生,而且登陆部队一定要先通过海峡,更应该在海峡中击毁敌军。在此有必要先把“海空”优势分开,反舰导弹的威力与射程几乎可以完全覆盖台湾海峡,已经没有必要派遣水面舰,特别是大型舰进入海峡内执行反舰任务,而水面舰在海峡内的生存性也一样取决于空权,因此,最后还是空中优势的问题。实际上,若是在海岸防卫为目的的海军意义上等于是从属于陆军,因此,这里应该较精确的说,是空中优势的问题。

    或许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登陆作战是在没有空优的情形下取胜的,但是,在没有空中优势下发动的登陆行动还是有,最著名的一次就是1942年9月的英军在法国第厄普的登陆战,当然,那次以失败收场,不过,别忘了当时德军在西欧尚有50个师的兵力。这段战史显示,即使在没有空优的情况下,登陆部队仍然可以越过海峡。“空优”一词只显示了双方空中活动的状态,具有空中优势的一方,是否拥有足够的力量击毁登陆部队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空军掌握空中优势,但大部分的战斗力仍羁绊在制空任务上,登陆部队在通过海峡后,极可能仍保有一定的战斗力,因此仍需要陆军来做最后的防线。

    如果空军在掌握“空优”之余仍不足尽歼敌军于海峡,在同样的逻辑下,不是更应该增强空军的战斗力,甚至能够空袭尚在港口装载的登陆部队及周边相关的交通、仓储设施,彻底达成“境外决战”的设想?但只要回顾前文列举反登陆所有相关装备的采购仅占16.6%,约为34亿9000万美元,即便全部改采空军装备,以当初价值58亿美元的150架F-16来算,仅能再买100架,这样能够使台湾获得压倒性的优势吗?不能。当然,以目前台湾“国防”经费只占GDP的3%上下计算,确实有提升的空间,但是以现有的预算额度,并不足以达成“境外决战”的目的。

    “境外决战”的战略构思的确是很吸引人,但是,却有其代价。武器的射程愈远,其成本就愈高,也就是火力的密度愈低,若要达到足以歼灭对手的程度,则成本肯定不断攀升,因此,火力会在一个适当的距离下达到效力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愈远愈好。如果只因为空军的攻击范围比陆军远,就否定陆军的价值,那么,是不是说武装部队只需要保有射程最远的武器呢?当然不是如此。

    封锁?

    第二个否定陆军的理由是,台湾的能源与经济命脉完全仰赖海外贸易,即使不进行登陆攻击,仅凭封锁即能使台湾屈服,于是陆军也就形同虚设了。尤其当外界皆认为两栖登陆作战代价太高,是大陆方面最不可能采行的手段,更是强化这种论调。

    然而大陆之所以最不可能采用两栖登陆方式,正是因为台湾在陆上有所防备,如果将防备撤除,两栖登陆也就不会是最不可能的选项了。此外,封锁是一种缓慢的手段,且牵涉到复杂的国际利益。因此,两岸间如果不存在战争状态,也就没有交战国的权利与中立国的义务,对于想制裁大陆宣布封锁、检查中立国船只、或是规定战时禁运的行为都将于法无据。

    诚然对于国际法不必抱有太大的期望,大陆在衡量封锁生效所需的时间与外力介入的机率之后,也许反而认为两栖登陆、速战速决是唯一的选择。即使大陆会考虑台湾陆军的战斗力而不轻易发动进攻,改采封锁或经济破坏等其它间接方式,则陆军虽未投入战斗,但已为台湾争取到等待外援的时间了。战略是一种两个意志的互动,每一种选择的优劣都不能单独地了解,而只能从双方的关系中来了解。也许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两栖登陆完全没有被采用,但这并不代表陆军完全是浪费。就像战略核武器一般,即使它从未派上用场,亦不能否定其价值,陆军是一种威慑的力量,可备而不用,但不能不备。实际上,即使大陆不采用大规模直接进攻,但是仍可进行小型的渗透活动,台湾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设施都需要基本的守备力量,陆军仍是不可或缺的。

    反登陆后的台湾

    陆军执行反登陆作战,一谈到陆战要在台湾本岛进行,一副断垣残壁的景象,民众的反感是可想而知的。不过这实在是一种太简单的想法,反登陆的战场是在滩岸与相关水域,意图歼灭对方军队于滩头。这些地带当然也算是台湾的本土,但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仅止于沿岸数千米的范围,而且大陆也不可能同时在每一处海岸登陆。因此,真正受影响的地带仅止于几个宽度、纵深约数千米的滩头阵地而已,并不是在台湾本岛所有的城镇地带进行战斗。另一方面,虽然兵力单位置于陆上,但其火力仍是向海峡上延伸。炮兵射程从二次大战的10千米到今日的30千米,未来,更向50千米水准迈进,陆军炮兵火力也将能覆盖到海上,陆基反舰导弹射程更可超过100千米,虽然置于海军管辖之下,但仍为整体反登陆火力的一环。因此反登陆作战与台湾本土的破坏之间并无必然关联,反登陆作战以对方抢滩部队为目标,即希望将台岛内人口密度较大的重点城市隔绝于战火之外。

    当然无论再小的范围、偏僻的郊区,战争的破坏终究还是存在。然而,除非台湾本岛上没有任何军事设施,不然,即使只进行制空与制海的争夺,所有港口、机场、导弹基地、雷达站、指挥中枢都会是被攻击的目标。更何况若战火扩及经济领域,台湾的基础设施包括发电厂、电力传输设备、炼油厂、大型储油罐、铁路、公路要点亦可能成为攻击目标,即使精确制导武器日益普及,附带损坏仍在所难免,并不是不进行反登陆作战就可改变的。

    不过反登陆作战要能够达到歼敌于滩头的目的,必须要能够对于登陆的地点有精确的判断,才能够适时将部队集中,战争中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登陆不可能万无一失,战场的范围不见得能尽如人意的局限于滩岸水际。但是这是任何形式的战斗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不得不承受的风险。万一战况不利,究竟要力拼到底还是寻求政治解决?台湾民众愿意为何种价值,牺牲到什么程度?这已经纯粹是政治问题了。但是,毫无疑问,焦土政策并不是陆军的作战初衷,否则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本土决战”或是“岛内作战”。

    军民意识上的冲突

    其实过去军方的意见一直如此,优先次序是空军、海军、陆军,不过在海空优先之外,陆军部队仍不能偏废。如果仔细查看本次“国防报告书”内容,可以发现军方这次只是在措辞方面作了些更动而已。在“国防”政策、军事战略与兵力整建的章节中提到,“三军联合作战战斗力整备,以建立情报互通共享及共同作业环境为整备目标,全力争取海空优势,赢得胜利;若敌方持续采用三栖武力全面进攻时,则凭借台海有利天堑,续本战略持久之指导,按‘制空、制海、地面防卫’作战,发挥三军联合作战战斗力,力求歼敌于有利海、空域。”,而“地面未来战争以‘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化’为目标……集中三军精准火力,并结合空、地机动打击战斗力,借连续反击,歼敌于滩头及空(机)降着陆区。”

    在台湾军方的规划中,歼敌于海峡固然为努力的目标,但仍须为滩头作战做准备。虽然行文中已不见反登陆字样,但是置换为“确保地面安全”或是“地面防卫”,其实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反登陆不可能就只应付两栖登陆,而对于空降、渗透、破坏不闻不问;同样,地面防御仍需对可能出现的两栖攻击进行反击。因此,这一次军方并没有改变长久以来的专业判断,而是采用了一些花俏的包装,让大众按自己所偏好的方式去解读。实际上陆军需要转型为少而精的打击部队,而不是丧失地位或是大幅裁撤;海空军在现有的预算限制下,并无法达到歼敌境外的理想。但新版“国防报告书”公布后,这些虚幻不实的印象恐怕已经深入到民众的心中了。

    这种作法是未来台湾军方的隐患,因为这象征着军方的屈服。过去军方的专业见解屡遭社会大众批评,并不是军方专业判断的失误,而是一般大众对于军事缺乏认识。军方与大众之间的确存在一道文化鸿沟,但这仅是一个自然的分别,军民隔阂并非文明社会的威胁,它只是反应出专业族群间行为准则的不同而已;事实上,这种差异才凸显出军事专业。军方其实并不必非得要教育大众接受正确的观念,而应学习与这种隔阂共存。倘若军方在政策表面的宣传上屈从于大众的偏好,而失去了说实话的勇气,那么,下一步是否在本质上都要接受于非专业的领导,而放弃军事专业机构的本职呢?这实在是值得台湾军方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