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上的装甲汽车[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47:29
提到装甲兵,人们脑海中马上想到履带式的坦克和装甲车。其实,早在1903年,就出现了装甲汽车,比坦克出世大约早12年,它才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化装甲兵装备。

  装甲汽车顾名思义,就是装上了防弹钢板的普通汽车,其外形和普通卡车非常相似,为打击对手,上面还装有一定数量的机枪或小口径火炮。看过前苏联反映十月革命的老影片的人也许记得,革命党广泛使用了装有两个机枪炮塔的装甲汽车。在几十年前,装甲汽车一度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高技术武器” 。另外,二战中强大的法西斯德国装甲兵,以及苏联红军的装甲兵,都是从装甲汽车起步的。二战初期苏军曾使用过威力接近坦克的装甲汽车,1950年代,苏军大量装备使用了BTP-152等装甲汽车。

  抗战前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开始装备使用装甲汽车,后来这些装甲汽车多数自然"移交"给了解放军。早期的装甲汽车几乎没有越野能力,使它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逐渐为履带式的坦克和装甲车以及新型的轮式装甲车所取代。

  装甲汽车很早就来到中国,最初,上海“租界”内各国列强在普通卡车上装上钢板,改为装甲汽车,号称“飞行堡垒”,
  为准备侵略中国,日本当时很重视引进和研制适合在中国而不是日本使用的装甲汽车。当时装甲汽车与原始的坦克相比,生产简单,成本低的多,可靠性高的多,易于维修,舒适性更好,驾驶方便,日本在早期的侵华战争中非常依重装甲汽车,原应大概就在这里。

  1928年,日本制造了屠杀中国军民6千余人的济南惨案,那一次,日本首次在中国使用装甲汽车。

  1931年,日本陆军发动9.18事变,首先冲入沈阳的就是用它的装甲汽车。而日本的使用进口的“雷诺”FT-17坦克参战是在这之后很久的事。

  本来,东北军兵力和装备方面在国内各部队中名列第一,在当时的国际上亦属前列,对只有1万余人的日本关东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仅在沈阳附近东北军便有262架战机,还有424门可轻易击毁日本装甲汽车当时一流的45毫米平射炮,877门大炮,另外还有一批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雷诺”FT-17坦克。然而当时主持东北的张学良执行蒋介石所谓韬光养晦政策,强令东北军绝不抵抗并向日军缴械,而东北军各级将领居然不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训,将东北守军的枪炮弹药收回锁入仓库,导致日军在大批汉奸武装的配合下,轻易而迅速地占领了全东北。显然,东北失陷的原因完全不在装备上,日军使用装甲汽车作用有限。<p></p></P>

  

  1932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发动1.28事变进攻上海,企图与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陆军争功,装甲汽车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主战武器。然而驻守上海的是十九路军,日军首次遇到了对手。

  从历史照片上看,日军在9.18事变和1.28事变中使用的装甲汽车有两种,跑在最前面的都是日本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装甲汽车(。该车日本战前购买10辆,全部部署在中国。日本这时的装甲汽车均是4个车轮,后轮驱动,没有越野和过障能力。车身上只有大约5毫米厚的薄钢板装甲,只能抵抗轻武器射击。历史上日本和英国两个国家曾长期结盟对付中国等国,国际关系中只有傻瓜才会同弱者结盟,日本的装甲汽车和坦克样车和技术均是从英国引进的。维克斯装甲汽车有一个半球形可旋转的机枪塔,内装2挺7.7毫米重机枪,这在当时对步兵来说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

  为对付日本的装甲汽车和坦克的疯狂进攻,中国19路军迫切需要平射炮(又称战防炮、反坦克炮)。本来中国东北军有数百门这种炮,但已经被卖国政府无偿送给了日本;当局还进口了许多平射炮,曾用于“第五次围剿”中削平中国红军的堡垒。但19路军向当局一再呼吁请领平射炮,谁知当局执行对外韬光养晦政策,始终不发一枪一弹,甚至严令各部队说:“19路军无须援兵,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阻止其他部队出兵或提供武器支援19路军。


  其实,即使没有平射炮,对付鬼子的装甲汽车也并不难,挖一条小沟,放一堆杂物就足以让它止步不前,挖一个不很大的陷坑,或埋设地雷就足以让它完蛋。<p></p></P>
另一方面,当时日军的装甲汽车若闭窗行驶,驾驶员只有一条视野极窄的小观察缝察看道路,很难保证不撞到当时狭窄街道边的房子上令汽车报废。所以日军驾驶员一般都开窗行驶,这时,中国军队的步机枪完全可以消灭日军驾驶员。日军的装甲汽车机枪手视野极窄小,对外观察非常困难,所以它的机枪塔顶端设有一个舱口,车长可以从中探出头来观察和指示目标,舱盖可保护它的肩部,这时,中国军队的步机枪完全可以消灭日军车长,日军机枪手失去目标指示,装甲汽车的战斗力必然大减。由于当时日军装甲汽车装甲很薄,用小型炸药包就可以将其摧毁,在上海狭窄的街巷中,步兵用炸药爆破视野不良的日军装甲汽车也并非不可能,即使爆破手被日军发现而未能完成任务,至少也可让日军装甲汽车感受到严重威胁而不敢再那样猖獗。

  遗憾的是当时抗日的官兵多没有文化,他们没有见过,也不了解装甲汽车,更不知道如何对付装甲汽车。当局为避免破坏“中日友好”,不敢公开研究和推广反装甲汽车和坦克的战术,结果竟然让日军的装甲汽车猖獗一时。

  不过19路军,毕竟不是极度无能的清军,也不是东北军,他们虽然没有对付日军装甲汽车的平射炮等专用武器,也不了解装甲汽车的技术弱点,因此遭受了很大的杀伤,但它们丝毫没有胆怯,更没有溃逃,他们在战斗中放过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集中消灭车后的日军步兵,日军步兵一退,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也只好退回。有几次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逃得慢了一点,就被19路军干掉。另外19路军埋设的地雷也炸毁了部分日军的装甲汽车和坦克。

  。

  1933年,日本陆军从东北向华北推进,使用了日军91式装甲汽车。这种装甲汽车是一种铁路公路两用车,去掉车轮上的橡胶圈,再把橡胶圈挂在车身两侧,它就可以在铁路上象火车一样行驶;而给车轮套上橡胶圈,它又可以在地面上行驶。该车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轨距和当时日本国内不同,却和中国铁路相同,也就是说它生来就是要用于侵华战争,而不日本防御的。换句话说,日本侵华势在必行,无论如何躲不过去<p></p></P>
<P>与维克斯装甲汽车相比,该车体积更大,可以装更多的油料、人员和弹药,便于纵深入侵;同时多一根车轴,通行能力也更好。该车顶部也有一个机枪塔。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同时,抢占了中国从国外引进的第一个汽车厂,并把它拆运到了当时汽车工业还很不发达的日本。从东北开来的日军91式装甲汽车,是用原中国汽车厂的设备研制生产的,令人痛心。

  当然了,日军91式装甲汽车作为一种铁路公路两用车,在铁路和公路上的性能都不好。地面行驶时它是后轮驱动,基本没有越野和过障能力;橡胶圈不易和车轮结合紧密,显然很容易脱落和损坏;轮毂外的橡胶圈很薄,该车行驶时振动自然很大,使该车无法在地面高速行驶,同时强烈的振动还会大大加速成员疲劳,造成机件故障。由于日军91式装甲汽车存在种种缺陷,日军后来研制和装备了一种新的铁路公路两用车取而代之,新车重10吨,装甲厚度4-8毫米,以2挺机枪为主要武器。该车改进最大的地方是其行动部分,它以4个专用车轮在铁路上行驶,用履带在地面行驶,大幅度提高了地面越野能力和地面行驶可靠性。但该车已经不属于装甲汽车。
一线。

  日军91式装甲汽车是其侵略中国长城一线的有力工具之一。在后来1937年对华北天津、保定等地,以及华东的全面入侵,以及对付日本占领区发动游击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时,日军都大量使用了91式装甲汽车。

  无论那时还是现在,复杂的地形都可以大幅度放大或缩减武器的威力。1930年代,长城一线连绵的山峦原是抵抗日本装甲兵入侵华北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屏障,在那里一门反坦克炮或数枚地雷就可以遏止一队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的攻击。长城天险弃守,使日本日军越过了最大的地理障碍和心理障碍,其侵华战略也从步步蚕食转为全面灭亡中国;失去长城天险后,国民党军在华北再无险可守,后来很快丢失了工农业产值和人口均占中国大半的整个华北华东富裕地区,这以后国民党军购买新装备和扩充兵力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国民党装甲兵也越打越少,战争末期美援到达后才有改观; <p></p></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提到装甲兵,人们脑海中马上想到履带式的坦克和装甲车。其实,早在1903年,就出现了装甲汽车,比坦克出世大约早12年,它才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化装甲兵装备。

  装甲汽车顾名思义,就是装上了防弹钢板的普通汽车,其外形和普通卡车非常相似,为打击对手,上面还装有一定数量的机枪或小口径火炮。看过前苏联反映十月革命的老影片的人也许记得,革命党广泛使用了装有两个机枪炮塔的装甲汽车。在几十年前,装甲汽车一度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高技术武器” 。另外,二战中强大的法西斯德国装甲兵,以及苏联红军的装甲兵,都是从装甲汽车起步的。二战初期苏军曾使用过威力接近坦克的装甲汽车,1950年代,苏军大量装备使用了BTP-152等装甲汽车。

  抗战前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开始装备使用装甲汽车,后来这些装甲汽车多数自然"移交"给了解放军。早期的装甲汽车几乎没有越野能力,使它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逐渐为履带式的坦克和装甲车以及新型的轮式装甲车所取代。

  装甲汽车很早就来到中国,最初,上海“租界”内各国列强在普通卡车上装上钢板,改为装甲汽车,号称“飞行堡垒”,
  为准备侵略中国,日本当时很重视引进和研制适合在中国而不是日本使用的装甲汽车。当时装甲汽车与原始的坦克相比,生产简单,成本低的多,可靠性高的多,易于维修,舒适性更好,驾驶方便,日本在早期的侵华战争中非常依重装甲汽车,原应大概就在这里。

  1928年,日本制造了屠杀中国军民6千余人的济南惨案,那一次,日本首次在中国使用装甲汽车。

  1931年,日本陆军发动9.18事变,首先冲入沈阳的就是用它的装甲汽车。而日本的使用进口的“雷诺”FT-17坦克参战是在这之后很久的事。

  本来,东北军兵力和装备方面在国内各部队中名列第一,在当时的国际上亦属前列,对只有1万余人的日本关东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仅在沈阳附近东北军便有262架战机,还有424门可轻易击毁日本装甲汽车当时一流的45毫米平射炮,877门大炮,另外还有一批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雷诺”FT-17坦克。然而当时主持东北的张学良执行蒋介石所谓韬光养晦政策,强令东北军绝不抵抗并向日军缴械,而东北军各级将领居然不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训,将东北守军的枪炮弹药收回锁入仓库,导致日军在大批汉奸武装的配合下,轻易而迅速地占领了全东北。显然,东北失陷的原因完全不在装备上,日军使用装甲汽车作用有限。<p></p></P>

  

  1932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发动1.28事变进攻上海,企图与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陆军争功,装甲汽车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主战武器。然而驻守上海的是十九路军,日军首次遇到了对手。

  从历史照片上看,日军在9.18事变和1.28事变中使用的装甲汽车有两种,跑在最前面的都是日本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装甲汽车(。该车日本战前购买10辆,全部部署在中国。日本这时的装甲汽车均是4个车轮,后轮驱动,没有越野和过障能力。车身上只有大约5毫米厚的薄钢板装甲,只能抵抗轻武器射击。历史上日本和英国两个国家曾长期结盟对付中国等国,国际关系中只有傻瓜才会同弱者结盟,日本的装甲汽车和坦克样车和技术均是从英国引进的。维克斯装甲汽车有一个半球形可旋转的机枪塔,内装2挺7.7毫米重机枪,这在当时对步兵来说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

  为对付日本的装甲汽车和坦克的疯狂进攻,中国19路军迫切需要平射炮(又称战防炮、反坦克炮)。本来中国东北军有数百门这种炮,但已经被卖国政府无偿送给了日本;当局还进口了许多平射炮,曾用于“第五次围剿”中削平中国红军的堡垒。但19路军向当局一再呼吁请领平射炮,谁知当局执行对外韬光养晦政策,始终不发一枪一弹,甚至严令各部队说:“19路军无须援兵,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阻止其他部队出兵或提供武器支援19路军。


  其实,即使没有平射炮,对付鬼子的装甲汽车也并不难,挖一条小沟,放一堆杂物就足以让它止步不前,挖一个不很大的陷坑,或埋设地雷就足以让它完蛋。<p></p></P>
另一方面,当时日军的装甲汽车若闭窗行驶,驾驶员只有一条视野极窄的小观察缝察看道路,很难保证不撞到当时狭窄街道边的房子上令汽车报废。所以日军驾驶员一般都开窗行驶,这时,中国军队的步机枪完全可以消灭日军驾驶员。日军的装甲汽车机枪手视野极窄小,对外观察非常困难,所以它的机枪塔顶端设有一个舱口,车长可以从中探出头来观察和指示目标,舱盖可保护它的肩部,这时,中国军队的步机枪完全可以消灭日军车长,日军机枪手失去目标指示,装甲汽车的战斗力必然大减。由于当时日军装甲汽车装甲很薄,用小型炸药包就可以将其摧毁,在上海狭窄的街巷中,步兵用炸药爆破视野不良的日军装甲汽车也并非不可能,即使爆破手被日军发现而未能完成任务,至少也可让日军装甲汽车感受到严重威胁而不敢再那样猖獗。

  遗憾的是当时抗日的官兵多没有文化,他们没有见过,也不了解装甲汽车,更不知道如何对付装甲汽车。当局为避免破坏“中日友好”,不敢公开研究和推广反装甲汽车和坦克的战术,结果竟然让日军的装甲汽车猖獗一时。

  不过19路军,毕竟不是极度无能的清军,也不是东北军,他们虽然没有对付日军装甲汽车的平射炮等专用武器,也不了解装甲汽车的技术弱点,因此遭受了很大的杀伤,但它们丝毫没有胆怯,更没有溃逃,他们在战斗中放过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集中消灭车后的日军步兵,日军步兵一退,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也只好退回。有几次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逃得慢了一点,就被19路军干掉。另外19路军埋设的地雷也炸毁了部分日军的装甲汽车和坦克。

  。

  1933年,日本陆军从东北向华北推进,使用了日军91式装甲汽车。这种装甲汽车是一种铁路公路两用车,去掉车轮上的橡胶圈,再把橡胶圈挂在车身两侧,它就可以在铁路上象火车一样行驶;而给车轮套上橡胶圈,它又可以在地面上行驶。该车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轨距和当时日本国内不同,却和中国铁路相同,也就是说它生来就是要用于侵华战争,而不日本防御的。换句话说,日本侵华势在必行,无论如何躲不过去<p></p></P>
<P>与维克斯装甲汽车相比,该车体积更大,可以装更多的油料、人员和弹药,便于纵深入侵;同时多一根车轴,通行能力也更好。该车顶部也有一个机枪塔。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同时,抢占了中国从国外引进的第一个汽车厂,并把它拆运到了当时汽车工业还很不发达的日本。从东北开来的日军91式装甲汽车,是用原中国汽车厂的设备研制生产的,令人痛心。

  当然了,日军91式装甲汽车作为一种铁路公路两用车,在铁路和公路上的性能都不好。地面行驶时它是后轮驱动,基本没有越野和过障能力;橡胶圈不易和车轮结合紧密,显然很容易脱落和损坏;轮毂外的橡胶圈很薄,该车行驶时振动自然很大,使该车无法在地面高速行驶,同时强烈的振动还会大大加速成员疲劳,造成机件故障。由于日军91式装甲汽车存在种种缺陷,日军后来研制和装备了一种新的铁路公路两用车取而代之,新车重10吨,装甲厚度4-8毫米,以2挺机枪为主要武器。该车改进最大的地方是其行动部分,它以4个专用车轮在铁路上行驶,用履带在地面行驶,大幅度提高了地面越野能力和地面行驶可靠性。但该车已经不属于装甲汽车。
一线。

  日军91式装甲汽车是其侵略中国长城一线的有力工具之一。在后来1937年对华北天津、保定等地,以及华东的全面入侵,以及对付日本占领区发动游击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时,日军都大量使用了91式装甲汽车。

  无论那时还是现在,复杂的地形都可以大幅度放大或缩减武器的威力。1930年代,长城一线连绵的山峦原是抵抗日本装甲兵入侵华北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屏障,在那里一门反坦克炮或数枚地雷就可以遏止一队日军装甲汽车和坦克的攻击。长城天险弃守,使日本日军越过了最大的地理障碍和心理障碍,其侵华战略也从步步蚕食转为全面灭亡中国;失去长城天险后,国民党军在华北再无险可守,后来很快丢失了工农业产值和人口均占中国大半的整个华北华东富裕地区,这以后国民党军购买新装备和扩充兵力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国民党装甲兵也越打越少,战争末期美援到达后才有改观; <p></p></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其实,即使没有平射炮,对付鬼子的装甲汽车也并不难,挖一条小沟,放一堆杂物就足以让它止步不前,挖一个不很大的陷坑,或埋设地雷就足以让它完蛋。
<p><P>
当时国军因为长期剿共,因在此作战中,共军没有装甲部队,所以一直没进行过反坦克的训练,就算有,也是很少的,所以在抗战中连反坦克壕几乎不知道修,莫洛托夫鸡尾酒都不知道作,防空训练也很少,所以在鬼子的飞机下。。。。,真叫人痛心啊</P><P>所以军队在日常训练中,要全面化,因为在战争中会遇到各种敌人。</P><P>楼主的帖子很好,TIP啊</P>
TIP
兵器知识好像介绍过的`
我想看图片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