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每天只用两餐 后妃不能过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16:13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2011年09月17日 10:17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作者:孙咏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7/9261539_0.shtml
核心提示:劳累一天后,皇帝最后的活动便是就寝。皇帝独自就寝在养心殿,即使是皇后在大婚三天后也要搬到自己的寝宫。用晚膳时,皇帝会选择哪一位妃子来侍寝,然后妃子临时搬到皇帝的寝宫。但到晚上一定时候,妃子仍得离开。



清宫戏剧照(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华文报摘,作者:孙咏珊,原题:《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当人们置身紫禁城时,总不禁猜想当年皇帝在这万户千门里是如何生活的?陈丽华女士以“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为题,讲述清代皇帝一天于常规制度下是如何学习、常朝理政、娱乐、礼佛、用膳、就寝等,揭开深宫大院内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

陈老师为辽宁省大连市人,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一直从事文物的陈列与研究鉴定的工作。

北京故宫的历史背景及建构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一词是历史上后面的朝代对前一个王朝皇宫的称谓。故宫于明代永乐18年(1420年)建成,曾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及其后宫妃嫔居住其中,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如今,紫禁城内皇帝活动的主要宫殿依然保存完好,并留下许多宫廷原状遗迹和皇家御用文物,成为再现昔日皇宫风采的珍贵实物资料。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9梁18柱72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于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

紫禁城的名字源由及意蕴

“紫禁城”是借喻紫微星垣而命名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它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则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一位置为永恒不变,故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亦即是天帝所居之地,故谓之紫宫。而明清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伦理思想。从规划设计上讲,它基本上是附会封建宗法礼制的,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及“五门三朝”均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紫禁城建筑中也得到运用。

清代皇帝一天的常规生活

皇帝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读书学习。皇帝一般早上5点便起床,早读前先拉弓,然后到宏德殿早读,严寒酷暑都不辍。为保持先祖的传统,皇帝需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历代皇帝都十分注重学习,还令学识渊博的大臣每日进学讲解,并记录他的一言一行。康熙帝的知识面十分广,在天文、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至于用膳,皇帝每天只用两餐,分别在早上7时至九时及下午1时至3时,晚上则用点心。每到用膳的时候,服侍皇帝用膳的太监都要先把桌椅、菜饭按规定摆好。皇帝用膳前,太监要先细心察看银盆有否变色,再尝尝菜饭,证实一切安好后,皇帝才开始用餐。皇帝用膳设有严格机构和庞大的队伍,御膳厨房共有370人,茶房共有120多人,伺候皇帝用膳的有150多人,皇帝筵宴服务则由光禄寺、礼部等负责。皇帝用膳的器具极尽奢华、金碧辉煌,在在都凸显皇帝尊贵的身份。

用膳过后,早上9点到11点,皇帝就开始常朝理政,主要是在干清门御门听政、养心殿理政。初期的清代皇帝几乎遵行每天上朝的勤奋习惯,但到后来逐渐变成每星期只上朝两到三次。皇帝理朝时通常需做两件事,一是接见各衙门官、处理他们所呈上的奏折;二是与大学士等讨论时政及较重大问题。只有在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这样的生活顺序才会有所改变。

虽然皇帝的日程非常繁忙,但仍有适当的娱乐稍作调剂,如养花、弹琴、听戏等等。畅音阁的大戏台、漱芳斋后院的小戏台、乾隆皇帝的“清濑”七弦琴、乾隆皇帝题诗的古玩、青玉白玉围棋等历史的印记,都直观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皇帝的娱乐生活。

宗教信仰方面,皇帝重视礼佛,每天晚上7点到9点是皇帝礼佛念经的时间。作为萨满教的信仰者,清朝的统治者对于祭祀祖先、祭拜神灵都十分看重。除了每日例行的祭拜,还会每年定时举行礼佛大典,祭拜天、地、日、月。礼佛场所现在保存较完善的主要有雨花阁、梵华楼等。

劳累一天后,皇帝最后的活动便是就寝。皇帝独自就寝在养心殿,即使是皇后在大婚三天后也要搬到自己的寝宫。用晚膳时,皇帝会选择哪一位妃子来侍寝,然后妃子临时搬到皇帝的寝宫。但到晚上一定时候,妃子仍得离开。

清代皇帝特殊的一天

特殊的事首推登基,因为这天对皇帝来说最为重要。皇帝能登上皇位极不容易,亦十分神圣,登极大典极为隆重。清朝共有九位皇帝在太和殿登极。登极当日有繁复的祭祀、礼拜、仪式,这不仅是程序设计使然,更是体现庄重神圣的要求。

其次是大婚,因这代表着皇帝真正独立成熟,所以这一天对皇帝来说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清朝皇帝即位后举行大婚的,共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四位,从彩礼开始到正式典礼,过程十分复杂,而又十分隆重。孝庄皇后举行大典时,共享了两天两夜才将整个仪式举行完毕。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整理/孙咏珊)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2011年09月17日 10:17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作者:孙咏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7/9261539_0.shtml
核心提示:劳累一天后,皇帝最后的活动便是就寝。皇帝独自就寝在养心殿,即使是皇后在大婚三天后也要搬到自己的寝宫。用晚膳时,皇帝会选择哪一位妃子来侍寝,然后妃子临时搬到皇帝的寝宫。但到晚上一定时候,妃子仍得离开。



清宫戏剧照(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华文报摘,作者:孙咏珊,原题:《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当人们置身紫禁城时,总不禁猜想当年皇帝在这万户千门里是如何生活的?陈丽华女士以“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为题,讲述清代皇帝一天于常规制度下是如何学习、常朝理政、娱乐、礼佛、用膳、就寝等,揭开深宫大院内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

陈老师为辽宁省大连市人,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一直从事文物的陈列与研究鉴定的工作。

北京故宫的历史背景及建构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一词是历史上后面的朝代对前一个王朝皇宫的称谓。故宫于明代永乐18年(1420年)建成,曾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及其后宫妃嫔居住其中,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如今,紫禁城内皇帝活动的主要宫殿依然保存完好,并留下许多宫廷原状遗迹和皇家御用文物,成为再现昔日皇宫风采的珍贵实物资料。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9梁18柱72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于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

紫禁城的名字源由及意蕴

“紫禁城”是借喻紫微星垣而命名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它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则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一位置为永恒不变,故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亦即是天帝所居之地,故谓之紫宫。而明清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伦理思想。从规划设计上讲,它基本上是附会封建宗法礼制的,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及“五门三朝”均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紫禁城建筑中也得到运用。

清代皇帝一天的常规生活

皇帝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读书学习。皇帝一般早上5点便起床,早读前先拉弓,然后到宏德殿早读,严寒酷暑都不辍。为保持先祖的传统,皇帝需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历代皇帝都十分注重学习,还令学识渊博的大臣每日进学讲解,并记录他的一言一行。康熙帝的知识面十分广,在天文、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至于用膳,皇帝每天只用两餐,分别在早上7时至九时及下午1时至3时,晚上则用点心。每到用膳的时候,服侍皇帝用膳的太监都要先把桌椅、菜饭按规定摆好。皇帝用膳前,太监要先细心察看银盆有否变色,再尝尝菜饭,证实一切安好后,皇帝才开始用餐。皇帝用膳设有严格机构和庞大的队伍,御膳厨房共有370人,茶房共有120多人,伺候皇帝用膳的有150多人,皇帝筵宴服务则由光禄寺、礼部等负责。皇帝用膳的器具极尽奢华、金碧辉煌,在在都凸显皇帝尊贵的身份。

用膳过后,早上9点到11点,皇帝就开始常朝理政,主要是在干清门御门听政、养心殿理政。初期的清代皇帝几乎遵行每天上朝的勤奋习惯,但到后来逐渐变成每星期只上朝两到三次。皇帝理朝时通常需做两件事,一是接见各衙门官、处理他们所呈上的奏折;二是与大学士等讨论时政及较重大问题。只有在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这样的生活顺序才会有所改变。

虽然皇帝的日程非常繁忙,但仍有适当的娱乐稍作调剂,如养花、弹琴、听戏等等。畅音阁的大戏台、漱芳斋后院的小戏台、乾隆皇帝的“清濑”七弦琴、乾隆皇帝题诗的古玩、青玉白玉围棋等历史的印记,都直观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皇帝的娱乐生活。

宗教信仰方面,皇帝重视礼佛,每天晚上7点到9点是皇帝礼佛念经的时间。作为萨满教的信仰者,清朝的统治者对于祭祀祖先、祭拜神灵都十分看重。除了每日例行的祭拜,还会每年定时举行礼佛大典,祭拜天、地、日、月。礼佛场所现在保存较完善的主要有雨花阁、梵华楼等。

劳累一天后,皇帝最后的活动便是就寝。皇帝独自就寝在养心殿,即使是皇后在大婚三天后也要搬到自己的寝宫。用晚膳时,皇帝会选择哪一位妃子来侍寝,然后妃子临时搬到皇帝的寝宫。但到晚上一定时候,妃子仍得离开。

清代皇帝特殊的一天

特殊的事首推登基,因为这天对皇帝来说最为重要。皇帝能登上皇位极不容易,亦十分神圣,登极大典极为隆重。清朝共有九位皇帝在太和殿登极。登极当日有繁复的祭祀、礼拜、仪式,这不仅是程序设计使然,更是体现庄重神圣的要求。

其次是大婚,因这代表着皇帝真正独立成熟,所以这一天对皇帝来说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清朝皇帝即位后举行大婚的,共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四位,从彩礼开始到正式典礼,过程十分复杂,而又十分隆重。孝庄皇后举行大典时,共享了两天两夜才将整个仪式举行完毕。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整理/孙咏珊)
原来卯时上朝是从9点开始的
佩服,实在佩服
满洲人本来就一天吃两顿
那个时候大部分国家都是一天两顿吧。甚至我国农民至今很多地方还是一天两顿。
没有电的时候,太阳下山就意味着睡觉。
一天两顿非常正常,至于妃子不过夜是怕皇帝马上风。
过去穷又没电灯……天黑就睡觉天亮才起床……吃两顿够用了……人家鬼子还搞过午不食呢……
人家每天按时按点服参汤  以为肚子会饿?
陈老师为辽宁省大连市人,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一直从事文物的陈列与研究鉴定的工作。

是不是搞紫檀家具,而后包了演唐僧的那位富婆?
原来清朝的皇帝好可怜,娱乐场所点了个姑娘都不能包夜的
皇帝和美女鱼水之欢之后,可怜兮兮的问美女: 我难道出钱都不能包夜?
清朝的皇子五点就要起来读书了……比今天的小白领辛苦多了。

清朝的格格,和老公见面,还要给身边的嬷嬷塞红包才行的,可怜哦——琼瑶阿姨的还珠格格么,就是把现代人换了清朝的皮而已。清朝格格哪有这么舒服的。

别以为凤子龙孙是好当的。
满清皇帝哪有这么守规矩,宫里吃不饱还到外面吃野味呢。可能就是光绪这个窝囊废不能包夜了,连同治都偷偷出去找失足妇女,结果得梅毒挂掉了。
家长只需行家法,守家法这种小事交给下面人去办好了!
secondday_02 发表于 2011-9-28 23:00
陈老师为辽宁省大连市人,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 ...
  唐僧最后还是落入了妖怪手中了。
美名扬 发表于 2011-9-30 16:33
满清皇帝哪有这么守规矩,宫里吃不饱还到外面吃野味呢。可能就是光绪这个窝囊废不能包夜了,连同治都偷偷出 ...
  同治皇帝还真的不是得梅毒死亡的。
  关于同治皇帝得梅毒还是得天花,有多种说法。最后考古专家想了一个办法:翻阅清宫医档。同治皇帝如果得了梅毒,自然要对外隐瞒,而对皇帝用药却不能用假药,否则皇帝本人和皇室很多贵族都是学过医学的。最后调查清宫医档的结果是:所用药品皆为天花针对性用药。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1-9-30 22:52
  同治皇帝还真的不是得梅毒死亡的。
  关于同治皇帝得梅毒还是得天花,有多种说法。最后考古专家想 ...
档案这东西不可全信,一般情况可能不会作假,但是面对惊天丑闻的时候就难说了。
美名扬 发表于 2011-10-1 00:12
档案这东西不可全信,一般情况可能不会作假,但是面对惊天丑闻的时候就难说了。
  清朝皇帝的培训是非常严格的,皇帝自己也要能够看懂药方,所以对外可以宣布某某病,而给皇帝吃的必须是真实的药。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1-10-1 00:30
  清朝皇帝的培训是非常严格的,皇帝自己也要能够看懂药方,所以对外可以宣布某某病,而给皇帝吃的必须 ...
同治爷当然知道自己得什么病,修改档案又不是瞒着他本人,药方么可以准备两个,一个治病、一个入档。
美名扬 发表于 2011-10-1 00:35
同治爷当然知道自己得什么病,修改档案又不是瞒着他本人,药方么可以准备两个,一个治病、一个入档。
:handshake有道理。

大秦猛士 发表于 2011-9-29 16:30
清朝的皇子五点就要起来读书了……比今天的小白领辛苦多了。

清朝的格格,和老公见面,还要给身边的嬷嬷 ...


清宫戏都是这个模式,还珠啥的还算好的了,现在的步步惊心啥的简直就是秀下限,和网上的弱智言情种马小说毫无区别。

但还是有一大堆花痴女和部分花痴男追着看。
大秦猛士 发表于 2011-9-29 16:30
清朝的皇子五点就要起来读书了……比今天的小白领辛苦多了。

清朝的格格,和老公见面,还要给身边的嬷嬷 ...


清宫戏都是这个模式,还珠啥的还算好的了,现在的步步惊心啥的简直就是秀下限,和网上的弱智言情种马小说毫无区别。

但还是有一大堆花痴女和部分花痴男追着看。
外来户做贼心虚而已,
用不着大惊小怪。

清朝皇帝是有夜宵的 皇帝的夜宵什么规格我是不知道 但我肯定起码能让一个人吃饱
以前不是流传说满洲皇帝的御膳房伙食不咋滴,喜欢到后宫娘娘那里进膳么?二月河小说?
只吃两餐不代表什么,随时都有零食吃又不会饿到;睡着了又不需要人陪,又不是不办事。现在的学生读书到凌晨,早上六点就要起来很轻松吗?
colt2008 发表于 2011-10-19 14:52
以前不是流传说满洲皇帝的御膳房伙食不咋滴,喜欢到后宫娘娘那里进膳么?二月河小说?
不是不咋滴,而是太多,全摆完都凉个球了。而且好多菜都和现在所谓名家菜一样,雕龙雕花的,好看不好吃。甚至有太监,明知皇帝吃不过来,摆些模型。而且每个菜只能吃两口,吃多太监就要拿走,防止外人知道皇帝的喜好,在里面下毒。任何东西,形式化了,都完完。到后宫娘娘那,好歹围个小桌,热热乎乎的吃,也没忌讳。
fanzl1984 发表于 2011-10-18 10:38
清朝皇帝是有夜宵的 皇帝的夜宵什么规格我是不知道 但我肯定起码能让一个人吃饱
张国立演的私访记里,夜宵是奶茶一碗,和春卷一盘,挺简单的。
同治得梅毒与顺治出家一样地不可靠。历史上有几个皇帝真正地实现出家了?又有几个泡妞泡出性病啦
红色网格 发表于 2011-10-29 01:45
张国立演的私访记里,夜宵是奶茶一碗,和春卷一盘,挺简单的。
电视里的你也信啊 皇帝吃饭什么规格 每个菜只吃一口 那得多少菜?
fanzl1984 发表于 2011-10-29 10:41
电视里的你也信啊 皇帝吃饭什么规格 每个菜只吃一口 那得多少菜?
你知道夜宵与正餐的区别么?
陈老师是谁,什么人?
红色网格 发表于 2011-10-29 11:38
你知道夜宵与正餐的区别么?
夜宵与正餐肯定不一样。但是 皇帝的吃法还是一样的 也是每道点心一口。
好皇帝真多
挺健康生活模式嘛:早中饭要吃饱吃好,晚饭适当吃点,OOXX不过度。
后妃不能过夜是防止皇帝睡着后被妃子杀死。
现代人惊叹古人早起的同时能不能请先关注一下人家是几点睡的?
colt2008 发表于 2011-10-19 14:52
以前不是流传说满洲皇帝的御膳房伙食不咋滴,喜欢到后宫娘娘那里进膳么?二月河小说?
御膳房其实就是个摆设,内务府捞钱的工具罢了
高阳先生《清朝的皇帝》里有这么一段
关于食,溥仪有一段很生动的描写: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按:由于溥仪住在养心殿,无人管束,故可任意而为。在溥仪以前,宫中传膳的时间,我在前面已经谈过;宫中规矩甚严,不容随便破坏。溥仪的情形是特例,非常规。)--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按:乾清门内,东西各一门,东曰"日精",西曰"月华"。月华门内,北起漱芳斋,经过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养心殿之东而达内右门,名为"西一长街"。溥仪所说的"西长街"即指此。一进内右门,西首即是御膳房,位置与养心殿遥遥相对。御膳房南面墙外,便是军机处。)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运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盒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在这些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去。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所谓"食前方丈",所谓"玉食万方",在一般人想象中,天厨珍供,纵非民间传说的龙肝凤髓,亦必是在材料上水陆杂陈,无所不有;在烹调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实上大谬不然。
  先说材料,平淡无奇,以猪肉、羊肉、鸡、鸭为主,海味极少,鲜鱼罕用;素菜配料,亦不过口蘑、白菜、菠菜、山药、茨菰、萝卜、豆腐、豆芽之类。不但比不上河工、盐商的饮食,就一般富家,亦比上方玉食来得讲究。
  谈到烹调方法,更是简陋粗糙,大部分都是预先炖好,盛于黄砂碗中,移置铁板之上,下燃炽炭,碗上再盖铁板,复燃炽炭,因此黄砂碗中始终保持沸滚的状态。一声"传膳",膳夫们迅速移去铁板,将黄砂碗中的菜,倾覆于御用瓷器中,扣上银盖,即可进奉。
  这种菜好吃吗?当然不好吃;究其实际,根本不吃。那么吃什么呢?溥仪说:
  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美味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自康熙时代开始,便盛行小厨房制度,至慈禧听政以后,变本加厉,御膳房已如赘疣,但从无人敢言废除。内务府相传的心法是: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灭。何况御膳房是应有的制度,更何况御膳房是内务府一大利薮。
secondday_02 发表于 2011-9-28 23:00
陈老师为辽宁省大连市人,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 ...
那位叫迟重瑞,与这位风牛不相接
我是问这个陈丽华是不是包了迟重瑞的那位富婆?
zwgzwg12 发表于 2011-11-5 19:05
御膳房其实就是个摆设,内务府捞钱的工具罢了
高阳先生《清朝的皇帝》里有这么一段
关于食,溥仪有一段 ...
嗯,原来如此啊,这皇帝也不好混啊,自个的饭都有人来捞油水
皇帝这份工也不好打,弄不好是要英年早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