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农在俄罗斯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09:44
http://rusnews.cn/shalong/20110905/43140272.html

作者:《俄罗斯报》记者塔季扬娜·帕夫罗夫斯卡娅

在库班(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的14个区,中国人今年搭建起了真正的“玻璃纸之城”,每个温室延伸有百米。倘在不久前,在塑料膜下面还能开得见一丛丛的黄瓜和番茄。8月前夕有过一次收割,现在菜农们正开足马力为第二次收割打基础。

中国与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的经济合作始于10年前。在此期间双方均商定实施一些合作项目。第一批来这里“掘金”的第一批中国投身的便是温室种植业。

“以前,鲜族人在我们这儿的蔬菜种植行业占有优势,不过渐渐的他们便被中国人取代。”边疆区农业与加工业部门的官员萨瓦·舍韦廖夫说,“今年有2000多名中国人在边疆区从事农业,他们总共租用大约1650公顷土地”。

库班总共只有810公顷的温室。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当地政府一直在呼吁村庄们更积极的发展温室经济,并承诺对三分之一的支出予以补偿。尽管如此,当地人对这些津贴似乎并不感兴趣,反倒是这些外国人,撸起袖子,开始热火朝天的搭建大棚。外国人不需要津贴,只要不妨碍他们赚取利润就行。而这个利润看起来十分可观,因此“玻璃纸项目”才发展得如火如荼。

在旧下斯捷布利耶夫斯卡亚村落周边坐落着12个中国居住人的营地。据农业部门称,这里“栖息”(要用其他的词很困难)着350个种菜工人。他们中一些人负责土地的前期工作,另一些往地里打木桩并盖上塑料薄膜,而第三批人则负责播种,最后所有人一起收割。从播种完毕到收割前的这段时间里,平均一个工人负责一个温室大棚。而棚里的蔬菜如同吃了发酵粉般茁壮生长--番茄几乎可以撑满手掌,黄瓜饱满带刺。中国人不愿公开自己的秘诀,于是村里人便觉得,如此的"农业革命"必然是建立在违反规定和大量使用硝酸盐的基础上。

库班红军镇议员维克托·加戈夫斯基说:“去年秋天当地人向我反映,抱怨说在土地上发现了空的农药桶,担心中国人使用的化学制剂会把土地搞坏。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要求他们查清楚大量令居民担心的问题--从移民在当地居留的合法性到他们所用的农药。当证明那里既没有非法移民也没有违禁化学品之后,人们有所安心,但大部分人仍和以往一样,对中国人的种植园施以白眼。”

《俄罗斯报》记者也试图一探这种丰收的究竟。我们去了几个温室周边的营地。那里的生活如同蚁窝般沸腾——简直就是真正的蔬菜流水线。没人懂俄语,只知道微笑和点头。一些人忙着收割番茄和黄瓜,而另一些则负责装盒。

“我们培育蔬菜的工艺和在本国一样。”一个驾着JEEP越野车前来的汉族男子说道,“中国没有空余的土地,而且还有失业问题,因此召集了同胞来这儿工作。我曾想雇佣当地人,但没人肯来”。

这个自称为王德发(音译)的男子俄语说得非常地道,来这儿已将近10年,并获得了俄罗斯国籍,从事温室种植业已有数年。

在这个蔬菜流水线,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包括供应渠道。我们正聊着,已经装了一整辆大篷车的番茄。

“我们的番茄会运去彼得堡。”王德发说,“那里有进货商等着批发。昨天发了一辆车去莫斯科,但大部分蔬菜都在边疆区境内分销。卖得不贵,所以一直都有需求。这就是全部的秘诀:工作的时候一刻不能闲暇,然后销售的时候不能讨高价。这样才能有成效。”

不过,大篷车的司机承认,他本人从不吃“中国番茄”。“它们收割的时候还是青的,青的就直接装到盒子里。”他说,“在路上催熟,所以车厢的温度最高可以达到20度。之后把它切开,甚至都闻不到真正的番茄味道。所以我更倾向于买老奶奶菜园子里种出来的番茄。”

中国人在这个村落“定居”并非偶然。他们从土地股东那里租来田地,租来的时候还是杂草丛生,而他们生意兴隆的秘诀其实很简单——使用廉价劳动力。外国人在库班红军镇和其他区的居住条件着实令人震惊。他们直接在屋檐下,或者在三下五除二搭建起来的小棚棚里过夜。在一家中国农场被法院勒令关闭60天以后,王德发必须撂下所有事情专心整顿。

“我们查出了大量违反卫生法和消防规定以及劳动保护的事实。”红军镇检察长格里戈里·谢梅纽塔说道,“目前同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以及动植物卫生监督局检查其他有中国人工作的企业。如果他们来这里,那么就应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生活,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观点
http://rusnews.cn/shalong/20110905/43140272.html

作者:《俄罗斯报》记者塔季扬娜·帕夫罗夫斯卡娅

在库班(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的14个区,中国人今年搭建起了真正的“玻璃纸之城”,每个温室延伸有百米。倘在不久前,在塑料膜下面还能开得见一丛丛的黄瓜和番茄。8月前夕有过一次收割,现在菜农们正开足马力为第二次收割打基础。

中国与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的经济合作始于10年前。在此期间双方均商定实施一些合作项目。第一批来这里“掘金”的第一批中国投身的便是温室种植业。

“以前,鲜族人在我们这儿的蔬菜种植行业占有优势,不过渐渐的他们便被中国人取代。”边疆区农业与加工业部门的官员萨瓦·舍韦廖夫说,“今年有2000多名中国人在边疆区从事农业,他们总共租用大约1650公顷土地”。

库班总共只有810公顷的温室。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当地政府一直在呼吁村庄们更积极的发展温室经济,并承诺对三分之一的支出予以补偿。尽管如此,当地人对这些津贴似乎并不感兴趣,反倒是这些外国人,撸起袖子,开始热火朝天的搭建大棚。外国人不需要津贴,只要不妨碍他们赚取利润就行。而这个利润看起来十分可观,因此“玻璃纸项目”才发展得如火如荼。

在旧下斯捷布利耶夫斯卡亚村落周边坐落着12个中国居住人的营地。据农业部门称,这里“栖息”(要用其他的词很困难)着350个种菜工人。他们中一些人负责土地的前期工作,另一些往地里打木桩并盖上塑料薄膜,而第三批人则负责播种,最后所有人一起收割。从播种完毕到收割前的这段时间里,平均一个工人负责一个温室大棚。而棚里的蔬菜如同吃了发酵粉般茁壮生长--番茄几乎可以撑满手掌,黄瓜饱满带刺。中国人不愿公开自己的秘诀,于是村里人便觉得,如此的"农业革命"必然是建立在违反规定和大量使用硝酸盐的基础上。

库班红军镇议员维克托·加戈夫斯基说:“去年秋天当地人向我反映,抱怨说在土地上发现了空的农药桶,担心中国人使用的化学制剂会把土地搞坏。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要求他们查清楚大量令居民担心的问题--从移民在当地居留的合法性到他们所用的农药。当证明那里既没有非法移民也没有违禁化学品之后,人们有所安心,但大部分人仍和以往一样,对中国人的种植园施以白眼。”

《俄罗斯报》记者也试图一探这种丰收的究竟。我们去了几个温室周边的营地。那里的生活如同蚁窝般沸腾——简直就是真正的蔬菜流水线。没人懂俄语,只知道微笑和点头。一些人忙着收割番茄和黄瓜,而另一些则负责装盒。

“我们培育蔬菜的工艺和在本国一样。”一个驾着JEEP越野车前来的汉族男子说道,“中国没有空余的土地,而且还有失业问题,因此召集了同胞来这儿工作。我曾想雇佣当地人,但没人肯来”。

这个自称为王德发(音译)的男子俄语说得非常地道,来这儿已将近10年,并获得了俄罗斯国籍,从事温室种植业已有数年。

在这个蔬菜流水线,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包括供应渠道。我们正聊着,已经装了一整辆大篷车的番茄。

“我们的番茄会运去彼得堡。”王德发说,“那里有进货商等着批发。昨天发了一辆车去莫斯科,但大部分蔬菜都在边疆区境内分销。卖得不贵,所以一直都有需求。这就是全部的秘诀:工作的时候一刻不能闲暇,然后销售的时候不能讨高价。这样才能有成效。”

不过,大篷车的司机承认,他本人从不吃“中国番茄”。“它们收割的时候还是青的,青的就直接装到盒子里。”他说,“在路上催熟,所以车厢的温度最高可以达到20度。之后把它切开,甚至都闻不到真正的番茄味道。所以我更倾向于买老奶奶菜园子里种出来的番茄。”

中国人在这个村落“定居”并非偶然。他们从土地股东那里租来田地,租来的时候还是杂草丛生,而他们生意兴隆的秘诀其实很简单——使用廉价劳动力。外国人在库班红军镇和其他区的居住条件着实令人震惊。他们直接在屋檐下,或者在三下五除二搭建起来的小棚棚里过夜。在一家中国农场被法院勒令关闭60天以后,王德发必须撂下所有事情专心整顿。

“我们查出了大量违反卫生法和消防规定以及劳动保护的事实。”红军镇检察长格里戈里·谢梅纽塔说道,“目前同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以及动植物卫生监督局检查其他有中国人工作的企业。如果他们来这里,那么就应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生活,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新社观点
我们中国人不会种菜,只会偷菜
中国男人会种地,女人会生孩子,发展谁也挡不住!


说实在的现在的番茄好像就只有样子了,味道没了,不酸甜,跟小时候吃的不一样,谁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说实在的现在的番茄好像就只有样子了,味道没了,不酸甜,跟小时候吃的不一样,谁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生的番茄当然没啥味道,化肥也用的多。
自己种的番茄,在藤上熟了,然后摘下放几天完全熟透,那个好吃呀。
番茄什么必须摘下后放几天才好吃,这个是窍门。
windssx 发表于 2011-9-15 00:03
说实在的现在的番茄好像就只有样子了,味道没了,不酸甜,跟小时候吃的不一样,谁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是催熟剂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