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我国于1990/10/4建交以下为当年谈判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3:00:53
新中建交细说从头

李永乐

  新加坡和中国建交10年,对我国前驻中国首席商务代表黄名光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想与回忆。

  黄名光于1988年4月,受我国政府委任,以首席商务代表身分驻北京。在任期间,与中国各层领导人接触,为正式建交工作准备和铺路。他也是当时新中建交谈判主角之一。建交后,他继续全面掌管新加坡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工作。1991年6月1日卸任回国。

  建交谈判主角之一的黄名光,对于整个谈判过程,包括其中的难度、如何打破障碍、双方派出哪些“精兵强将”、在哪儿谈、前后多少回合、耗时多久等等,都有亲身的体会及第一手资料。请他来细说从头,可说是恰当不过。

  黄名光指出,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新加坡政府曾于1971年10月25日发表文告,并在联合国投票赞成当时由阿尔巴尼亚提出的,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方案。后来,两国外长于1974年在纽约的一个工作晚餐上接触。1976年李光耀总理访华,两国高层领导人开始互访。

  回顾新加坡的外交历史,自1965年独立以来,先后与别国建立外交关系,包括亚细安组织、英共和联邦、以及和美国、日本等国建交。至于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

  名光解释说,首先是中国建国之初的30年,国际气候对于中国在政治思想和社会动态的尖锐状态,有着必然的不安和顾虑。其次,就在这个背景之下,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始终保持一定的外交距离。

  新加坡在扩展外交上,必须以周边国家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不久,东南亚国家当中,印尼率先承认,不幸的是印尼在1965年发生流产政变,印尼国内部分领袖,把它归咎于左翼政党和思想的武力干预所致,并认为是外国势力的鼓动,因此决定与中国暂时断交。

  由于这个原因,我国政府表明立场,与中国的正常关系虽很重要,但基于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考量,我国选择不先于东南亚国家之前与中国建交,而是等到印尼和中国复交之后。

  虽然如此,新中两国却不能停留在没有直接来往的层面上,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两边的贸易和民间往来,一直呈现缓慢但稳健的发展势头,新加坡政府也在50年代开始,允许经贸界参加广州交易会,并让一些中国商品如食品、服装、中药品和日常用品进入我国和区域市场。

  由于两国都积极要推进在事实上已经密切良好的关系,新加坡与中国于1979年12月签署了贸易条约。1980年6月签署双方互设商务代表处条约,促进商贸往来、投资与合作,代表处也同时具有处理外交、文化艺术,等于是一个“全方位”的代表处,并拥有外交豁免权,编制上也和大使馆相同,具备全面的外交功能。

  1990年5月初,在断交23年后,印尼和中国领导人,借在东京出席一项国际会议之便,双方表达了努力恢复外交的意愿。当时,是由苏哈多总统和钱其琛外长见面。

  过后,双方代表分别在第三国及两国首都,进行复交谈判,并达成共识。1990年7月1日,印尼外长阿拉达斯,成为23年来第一位官式访问中国的印尼领导人,同时两国也宣布复交的消息。

  黄名光回忆说,“我代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驻华大使,一同前往迎接阿拉达斯外长。在机场贵宾厅内,阿拉达斯外长与大家交换礼节问候后,突然轻松地问我,“我来了,新加坡什么 时候建交?”我不得不微笑地回答:“是的,随后不久就会。”

  90年7月及8月,新中两国高级官员,多次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进行建交谈判。整个过程共两轮,每一轮都历时4、5天。会议往往日以继夜,有时更是通宵达旦。

  新方除了当时驻在北京的黄名光和他的一等秘书外,有以许通美巡回大使为首的5人特地到北京,包括两位我国外交部的高级官员,国际法专家和国会翻译官。中方则以当时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中国外交部多位高级官员,国际法专家和台湾问题专家为代表。

  谈判过程中,对于海峡两岸既存的,和将来可能的特殊格局等和其他良好关系,双方都有全面的共识。虽然有了共识,由于同时以中英语谈判,签约则依外交惯例,以英文签署,加上中文,故须有高度的清晰与准确度。几乎每个中文或英文字眼,标点等都细心探讨和斟酌,以期肯定语文意思清晰、准确,保证将来不会出现“各自解释”的局面。

  提起谈判的高潮时,黄名光满怀心思地回忆。他记得最后一轮谈判,最后的一天,会议依旧从早上9时开始,除了午餐、晚餐休息一小时外,其余时间都坐在会议室里。马拉松式的开会,一直继续到凌晨约3时30分,双方一直无法解除胶着状态,当时大家都有些困倦不堪,于是决定暂停,喝杯咖啡休息一下,15分钟后复会。

  就在这时,黄名光灵机一动,低声以英语对许通美说:“啊,我用日语对徐敦信个别说一说吧。”他站起来(用日语)对徐说:“双方能说出的,都说出了。能理解的,也理解了。双方的主导原则都互相贯彻。而且,万一有新局面出现,我们都同意坐下来友好商量解决。字眼,互相迁就一点不行么?”说完,他就握徐敦信的手,拍拍他的肩膀。徐敦信(也用日语)说:“我们都努力看看吧。”

  喝过咖啡,双方回到桌上,徐敦信首先开口:“行了,我们可以签了!”于是,双方代表隔着桌子,微笑地紧紧握手。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是新中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性的一刻。

  也是在这个时候,黄名光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钓鱼台国宾馆说明册的一页,让每一位在场的双方代表签名留念。黄名光说,他最珍惜所珍藏的这张宝贵历史证件。

  随后,正式文件由双方外交部长在纽约签署。双方政府同时宣布建交公报。建交的时刻是两国标准时间1990年10月4日。

  1990年10月3日午夜过后,进入4日那一秒起,双方的商务代表处即刻该称为各自的大使馆。

  原来,徐敦信和夫人,早年都是在北京大学攻读过日文。徐敦信曾任驻日本的中国大使馆公使,后来成为外交部副部长。几年前,他也担任驻日本大使,两年前卸任回国。徐现任中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兼任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黄名光50年代后期留学日本,69年代表经济发展局长驻东京新加坡大使馆,负责新日两国投资来往;他也精通中、英、日文,并用三种语文写作和演讲。在中国任期内,黄徐两人时常交换意见。新中建交谈判,除了用中、英文推敲,最后 关键时刻,连日文也派上用场,可说是一桩轶事,值得补上一笔。


《联合早报》新中建交细说从头

李永乐

  新加坡和中国建交10年,对我国前驻中国首席商务代表黄名光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想与回忆。

  黄名光于1988年4月,受我国政府委任,以首席商务代表身分驻北京。在任期间,与中国各层领导人接触,为正式建交工作准备和铺路。他也是当时新中建交谈判主角之一。建交后,他继续全面掌管新加坡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工作。1991年6月1日卸任回国。

  建交谈判主角之一的黄名光,对于整个谈判过程,包括其中的难度、如何打破障碍、双方派出哪些“精兵强将”、在哪儿谈、前后多少回合、耗时多久等等,都有亲身的体会及第一手资料。请他来细说从头,可说是恰当不过。

  黄名光指出,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新加坡政府曾于1971年10月25日发表文告,并在联合国投票赞成当时由阿尔巴尼亚提出的,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方案。后来,两国外长于1974年在纽约的一个工作晚餐上接触。1976年李光耀总理访华,两国高层领导人开始互访。

  回顾新加坡的外交历史,自1965年独立以来,先后与别国建立外交关系,包括亚细安组织、英共和联邦、以及和美国、日本等国建交。至于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

  名光解释说,首先是中国建国之初的30年,国际气候对于中国在政治思想和社会动态的尖锐状态,有着必然的不安和顾虑。其次,就在这个背景之下,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始终保持一定的外交距离。

  新加坡在扩展外交上,必须以周边国家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不久,东南亚国家当中,印尼率先承认,不幸的是印尼在1965年发生流产政变,印尼国内部分领袖,把它归咎于左翼政党和思想的武力干预所致,并认为是外国势力的鼓动,因此决定与中国暂时断交。

  由于这个原因,我国政府表明立场,与中国的正常关系虽很重要,但基于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考量,我国选择不先于东南亚国家之前与中国建交,而是等到印尼和中国复交之后。

  虽然如此,新中两国却不能停留在没有直接来往的层面上,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两边的贸易和民间往来,一直呈现缓慢但稳健的发展势头,新加坡政府也在50年代开始,允许经贸界参加广州交易会,并让一些中国商品如食品、服装、中药品和日常用品进入我国和区域市场。

  由于两国都积极要推进在事实上已经密切良好的关系,新加坡与中国于1979年12月签署了贸易条约。1980年6月签署双方互设商务代表处条约,促进商贸往来、投资与合作,代表处也同时具有处理外交、文化艺术,等于是一个“全方位”的代表处,并拥有外交豁免权,编制上也和大使馆相同,具备全面的外交功能。

  1990年5月初,在断交23年后,印尼和中国领导人,借在东京出席一项国际会议之便,双方表达了努力恢复外交的意愿。当时,是由苏哈多总统和钱其琛外长见面。

  过后,双方代表分别在第三国及两国首都,进行复交谈判,并达成共识。1990年7月1日,印尼外长阿拉达斯,成为23年来第一位官式访问中国的印尼领导人,同时两国也宣布复交的消息。

  黄名光回忆说,“我代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驻华大使,一同前往迎接阿拉达斯外长。在机场贵宾厅内,阿拉达斯外长与大家交换礼节问候后,突然轻松地问我,“我来了,新加坡什么 时候建交?”我不得不微笑地回答:“是的,随后不久就会。”

  90年7月及8月,新中两国高级官员,多次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进行建交谈判。整个过程共两轮,每一轮都历时4、5天。会议往往日以继夜,有时更是通宵达旦。

  新方除了当时驻在北京的黄名光和他的一等秘书外,有以许通美巡回大使为首的5人特地到北京,包括两位我国外交部的高级官员,国际法专家和国会翻译官。中方则以当时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中国外交部多位高级官员,国际法专家和台湾问题专家为代表。

  谈判过程中,对于海峡两岸既存的,和将来可能的特殊格局等和其他良好关系,双方都有全面的共识。虽然有了共识,由于同时以中英语谈判,签约则依外交惯例,以英文签署,加上中文,故须有高度的清晰与准确度。几乎每个中文或英文字眼,标点等都细心探讨和斟酌,以期肯定语文意思清晰、准确,保证将来不会出现“各自解释”的局面。

  提起谈判的高潮时,黄名光满怀心思地回忆。他记得最后一轮谈判,最后的一天,会议依旧从早上9时开始,除了午餐、晚餐休息一小时外,其余时间都坐在会议室里。马拉松式的开会,一直继续到凌晨约3时30分,双方一直无法解除胶着状态,当时大家都有些困倦不堪,于是决定暂停,喝杯咖啡休息一下,15分钟后复会。

  就在这时,黄名光灵机一动,低声以英语对许通美说:“啊,我用日语对徐敦信个别说一说吧。”他站起来(用日语)对徐说:“双方能说出的,都说出了。能理解的,也理解了。双方的主导原则都互相贯彻。而且,万一有新局面出现,我们都同意坐下来友好商量解决。字眼,互相迁就一点不行么?”说完,他就握徐敦信的手,拍拍他的肩膀。徐敦信(也用日语)说:“我们都努力看看吧。”

  喝过咖啡,双方回到桌上,徐敦信首先开口:“行了,我们可以签了!”于是,双方代表隔着桌子,微笑地紧紧握手。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是新中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性的一刻。

  也是在这个时候,黄名光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钓鱼台国宾馆说明册的一页,让每一位在场的双方代表签名留念。黄名光说,他最珍惜所珍藏的这张宝贵历史证件。

  随后,正式文件由双方外交部长在纽约签署。双方政府同时宣布建交公报。建交的时刻是两国标准时间1990年10月4日。

  1990年10月3日午夜过后,进入4日那一秒起,双方的商务代表处即刻该称为各自的大使馆。

  原来,徐敦信和夫人,早年都是在北京大学攻读过日文。徐敦信曾任驻日本的中国大使馆公使,后来成为外交部副部长。几年前,他也担任驻日本大使,两年前卸任回国。徐现任中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兼任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黄名光50年代后期留学日本,69年代表经济发展局长驻东京新加坡大使馆,负责新日两国投资来往;他也精通中、英、日文,并用三种语文写作和演讲。在中国任期内,黄徐两人时常交换意见。新中建交谈判,除了用中、英文推敲,最后 关键时刻,连日文也派上用场,可说是一桩轶事,值得补上一笔。


《联合早报》